系列展首展将聚焦三星堆文明 北京首都博物馆 中华文明起源

出土文物 北京博物馆

据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罗鑫)记者从18日举行的“2024北京博物馆月”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作为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的首个展览,“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览将于6月27日起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出,该展览将展出至10月10日。

文物

据介绍,此次展览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收藏的出土文物为主,参展的展品总计265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将达到46件(套)。展览将引导观众把考古发掘的基础资料与我国古典文献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解读、客观认识三星堆文化。展览将同时强化观众的参与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移动设备等,设计观众与文物交互对话等展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06 版)


中国谁创造的火?有什么故事?

中国神话中创造了火的是燧人氏。 人物简介:燧人氏,生卒年不详,三皇之首,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 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 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 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 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神话故事: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 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 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 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 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 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 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 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 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 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 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 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 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 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 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 ”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 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 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 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 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 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 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 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 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 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 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 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 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我国

“商代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 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 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星堆文化,商代已出现釉陶把我国瓷器发明史推前了约一千年,提早到了三千多年以前。 商朝用奴隶作祭品和殉葬品 ,殉葬品的数量极其庞大。 司母戊鼎 ,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从这两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纪录;商代文字以基本定型,是当时世界上的进步文字,由此开始了中国文字可考的信史

展项 北京首都博物馆

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

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3、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5、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扩展资料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 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 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 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 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3161.html
闺蜜说 万一台下哪个老板看上我了呢! 演出时 搞笑段子
设备公司承担主要责任赔偿107万 女孩小区秋千跌落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