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日,由南京艺术基金资助的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原创儿童剧《秃尾龙》在江宁市民中心剧场进行了两场公演,场场爆满,观众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秃尾龙》的故事灵感源自南京溧水民间传说《秃尾龙》,通过古与今的隔空对话,连接当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故事讲述的是,小明和学校话剧社的同学们正在排演一部话剧《秃尾龙》,改编自虞氏生下了一条小蛇,但小蛇却被虞氏婆婆丢弃的民间故事。他们准备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话剧比赛,但小明的妈妈认为五年级的小明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再参加活动。小明只好拉上自己的表姐小安一起“智斗”脾气火暴的妈妈,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该剧立足于“教育剧场”,以戏剧为载体,实现戏剧与教育的融合,旨在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孩子的多维视角、同理心和开放性思维,帮助他们在认知、情绪和社会化方面全面发展。
该剧创作团队多年来深耕于教育戏剧与教育剧场的研究和实践,始终坚持让孩子们在剧场中发声,与未来对话,致力于打造具有现实思辨价值的教育剧场作品。他们希望通过戏剧,让成年人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儿童,让父母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不仅仅是父母期望的影子。主演之一的高美丽坦言,演出的过程对于台上的演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成长之旅。“通过饰演剧中角色,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更加理解了接纳和友谊的重要性,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尊重他人。”
演出结束后,多位戏剧领域专家出席了《秃尾龙》的演后研讨会,旨在探讨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进一步的打磨完善,以及南京艺术基金对高校创作的扶持和高校原创的影响力及经验。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吴大忠表示,本次演出圆满成功,对创作团队和剧组的小演员们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认为该剧编创文本故事有趣,制作简洁利落,贴近儿童生活,能够引发儿童和家长的共鸣,是一部非常好的儿童作品。原创剧目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过程漫长,青年团队的坚持和努力值得赞扬,南京传媒学院的戏剧创作氛围非常好。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指出,衡量儿童剧最直接的标准是现场观众的反应,现场演出孩子们笑声不断,足以证明演出的成功和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高度连接。他建议可以把秃尾龙做成一个具象的卡通形象,让观剧的小朋友产生更多的互动。
南京市演艺集团话剧团一级编剧陈学超对南京传媒学院的戏剧原创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每一场演出都在进步,故事完整,舞台呈现简洁明快,原创音乐音效和细节处可以更加完善,力求更好。他认为这是一部立意非常好的作品,应争取多演,让更多孩子和家庭看到。
江苏省话剧院一级演员耿耿对小演员的表演赞赏有加,认为孩子们的精气神和自然轻松的状态非常真实,建议后续完善个性化角色的肢体动作,增加与台下观众的互动。她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戏,应多演,让戏剧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孩子和家庭。
中国文化书院戏剧研究中心主任、编剧导演杨骏提出,从市场角度来看,儿童剧赛道非常有前景。南京传媒学院近年来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原创儿童剧品牌,建议可以把秃尾龙的故事放大,增添戏中民间传说部分的魔幻色彩,增加互动空间和歌舞元素,加强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南京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纪鹏飞肯定了《秃尾龙》等一系列由南京传媒学院推出的原创儿童剧作品对本土市场的贡献,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剧目氛围营造、演出互动和细节处理等方面的优化建议,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多演,进一步接受市场的检阅。
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该剧目制作人王欣向与会专家组介绍了《秃尾龙》的创作背景,该项目源于其主持的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戏剧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她表示,该剧旨在通过“戏剧+教育”让孩子们在剧场中发声,与未来对话,关注“成年人如何看见和理解儿童”的话题。过去一年,《秃尾龙》已演出近20场,希望未来能以戏剧为载体,给予儿童更多在剧场发声的机会。
该剧编剧、导演、南京传媒学院戏文系教师邹昌宏表示,当下的社会发展迅速,家长和孩子的观念差异导致每一代人之间存在沟通隔阂。亲子关系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和关注的话题,该剧关注当下的现实,反映生活的真实,希望能打动观众并产生共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四级调研员吴坚勇强调戏剧创作现实性的意义和文化挖掘深度的必要性。他指出,南京艺术基金的目的是扶持团队创作,最终目标是推向社会,面向市场,鼓励团队坚定信念,坚持创作,让更多人看到优秀的原创戏剧作品。
据介绍,原创儿童剧《秃尾龙》剧组下个月将开启2.0版本的完善和复排,并计划进行20场以上的全国公演及巡演。作为南京本土原创口碑极佳的一部儿童教育剧场作品,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孩子在剧场里相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