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坟 电影 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在内地拍了一部 台湾的张艾嘉

花团锦簇的娱乐圈,不乏楚楚动人的美女。

但放眼望去,称得上才貌兼备的女明星,却是寥寥。

莫文蔚算一个。

伦敦大学毕业,精通七国语言,唱歌演戏都有大众熟知的代表作;

陈晓旭也算一个。

文学造诣精深,写得一手好诗,转行商界也如鱼得水,30多岁便身价过亿。

但如果说谁是娱乐圈第一才女,非张艾嘉莫属。

华语乐坛的大佬刘文正,曾如此评价张艾嘉: “一个美丽,而又危险的女人。”

曾被李宗盛和罗大佑疯狂追求,和华语影坛的史诗级人物杨德昌,也是互相欣赏的知己。

做音乐,她的专辑红极一时,李宗盛为她写的那首《爱的代价》是传唱至今的经典。

拍电影,她常常导演、主演、编剧三位一体,各种电影节提名拿到手软。

最厉害的是,无论在台湾、香港还是内地拍戏,张艾嘉都能自如融入到当地的社会语境里。

2017年,张艾嘉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到内地拍电影,却拍出了比内地很多导演还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就是电影《相爱相亲》。

岳慧英(张艾嘉饰)带着丈夫和女儿,在医院送完了母亲的最后一程。

送走母亲后,慧英做出一个决定:

把父亲的坟从老家迁来市里,和母亲葬在一起。

这个决定,牵扯出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复杂三角恋情。

父亲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包办婚姻,不得已在农村娶了妻子,也就是电影里的阿祖。

不久村里闹饥荒,父亲前往大城市闯荡,由此认识了慧英的母亲,两人相爱结婚,在城市定居。

留守在家的阿祖始终没有改嫁,而是选择从一而终,伺候公婆养老送终。

因此对于慧英想要迁坟的主意,阿祖坚决不同意:

孤苦伶仃一辈子,丈夫活着的时候不能在一起,难道死了还要把他从身边夺走吗?

矛盾一触即发。

慧英雇人去迁坟,阿祖趴在坟上死活不起来,迁坟事件陷入僵局。

对于已近耄耋之年的阿祖来说,守的不仅是婚姻,更是贞节礼教。

正如《周易》所言: “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短短几个字,千百年来被社会奉为教条,以至成为鉴别“是不是好女人”的标准。

就像村口耸立的贞节牌坊,高高在上睥睨一切,以道德之名将女性命运与守寡守节深度捆绑。

而对于坚持迁坟的慧英来说,将父母合葬乃是子女应尽的孝心,做不到这一点简直是愧对父母。

但越是想尽早完成,越是容易节外生枝。

先是电视台得到消息,就像闻到肉味的苍蝇一般蜂拥而至。

到慧英单位门口围堵采访,把阿祖请到台里录制节目,尽可能抓住一切爆点制造噱头。

接着,慧英为了用法律手段争取迁坟许可,到民政局给父母补办结婚证明,却被告知要先去父母当年登记的街道办拿到原始资料。

就这样,慧英从民政局到街道办,从街道办到资料馆,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街道办。

慧英很不理解,父母在一起一辈子,夫妻关系还能有假?

工作人员理解但很无奈的表示:

“我知道他们是夫妻,但也得有个证明才行!”

“迁坟”事件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我们早已见怪不怪的习以为常,露出现实的灰色尾巴。

电视台为了博取收视率,本着一切热点皆爆点的原则,罔顾他人感受曝光其隐私;

各个部门“按流程办事”,将一纸证明踢皮球般踢来踢去,绕一大圈后又踢回原点。

这是一张证明的事,又不单单是一张证明的事。

就像这场迁坟闹剧,表面上看是原配妻子与“二房”女儿的情感纷争;

实际上操纵这一切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礼义道德,是封建残余的幽灵作祟。

作为迁坟闹剧的“始作俑者”,慧英没有预料到一桩家事,会发酵成人尽皆知的社会性事件。

这无异于公开处刑,在众目睽睽下给慧英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实在此之前,慧英早就已经因为生活中频频亮起的红灯疲于应对。

比如慧英和丈夫老尹的关系。

饰演老尹的,是和张艺谋、陈凯歌齐名的第五代导演田壮壮。

张艾嘉毫不掩饰对田壮壮的欣赏。

就像她说的,如果年轻的时候遇到田壮壮,一定会爱上他。

但在电影里,两人却是一对早已被岁月消磨了激情的老夫老妻。

彼此相对没有了浪漫缠绵,只留下生活的鸡零狗碎。

看着身为驾校教练的丈夫手把手教王太太练车,她会忍不住说两句酸话;

在民政局办事不顺,她会埋怨丈夫只会做滥好人不帮她说话;

老尹买了新车,她最先关心的是车贵不贵花了多少钱;

昔日买车以后一起旅行的约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本算计。

就像老尹说的,以前日子清苦,总盼着能过好点;如今日子变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还有和女儿薇薇的关系。

在电视台工作的薇薇,似乎事事都要和慧英唱反调。

交男朋友,慧英是最后一个知道;几天不回家住,也只瞒着慧英一人。

特别是迁坟这件事。

女儿不仅不支持,还把迁坟过程用相机录下来,第二天拿到单位给同事们看。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女儿却偏偏搞得人尽皆知,让慧英下不来台。

当女儿提出要搬出去住时,慧英极力阻拦,警告她出去以后不要再回来。

忍无可忍的女儿终于爆发: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听你安排?

说罢摔门而去。

除了和家人的关系,慧英最恐惧的是变成一个没用的人。

身为小学老师的她,在工作岗位上忙碌了半辈子,如今依旧干劲十足。

但马上迎来55岁生日的慧英,已经进入退休的倒计时。

当周围的同事、学生还有家人都在为她送上退休祝福,慧英的心里却不是滋味。

看着黑板上的 “祝岳老师最后的教师节快乐”, 她脸上写满不悦,默默走上前擦掉“最后的”几个字。

按照世俗的标准来看,慧英是个强势的女人。

事业上,她有高强度的追求;

在家里,她要知晓丈夫和女儿的一切动向,让他们听差办事。

但在强硬的表象下,慧英却有着不为外人察觉的患得患失。

她不希望退休,是害怕失去存在价值,成为一个没有用的人;

她对家人的独断专行,是因为爱的太深,担心某一天至爱之人会离自己而去。

说到底,慧英还是不够坦诚。

她想拥有全部的爱,却又无法直面真实,只能陷入与生活倒影的虚妄争斗中。

看似大大咧咧的女儿薇薇,此时也正苦闷于情与理的单项选择中。

于情,她和来到此地的流浪歌手阿达,相识相爱,准备托付终身;

于理,她知道心向远方的阿达,在这里难以久留,迟早会离开。

激情燃烧的悸动之下,薇薇瞒着父母准备和阿达领结婚证,企图用婚姻把爱人留在这里。

从外公和阿祖的一纸婚约,到薇薇和阿达的一纸婚约,任凭时代沧桑巨变,用婚姻捆绑爱情的观念,依旧盛行。

但强扭的瓜终究不甜,为情所困的三代女性,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

当阿祖看到丈夫老年时的照片,她的眼神在照片上停留许久,最后只说了三个字:不像啊。

记忆中的男人与现实发生巨大的割裂,也让阿祖对于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开始动摇。

直到下雨天阿祖不小心搓坏了她和丈夫的那张PS合影,泪眼婆娑的她终于想通了——

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坐在丈夫的坟前,阿祖轻抚尸骨说着 “我不要你了” ,就此放下执念。

强势如慧英,坐在老尹新车的副驾驶座,听着崔健的《花房姑娘》,忍不住和老尹袒露心扉。

她哭着说起梦中那张年轻男人的脸,想起是老尹年轻时的模样;

听着老尹说 “我肯定要出去,有你陪着最好” ,鼻子又是一酸;

抽泣的慧英傲娇地告诉老尹: 以后不许王太太坐这个车子!

这一次,她酣畅淋漓地释放了积蓄已久的负能量,爱情的酸臭味开始在车里弥漫,温暖且浪漫。

她不再执着于迁坟,而是准备把母亲的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薇薇仍然爱着阿达,只不过最后没有去领结婚证,而是放阿达去远方追梦。

看似潇洒的告别,嘴里说着“我不会等你了”,转头又告诉母亲自己要等他一辈子。

紧接着薇薇又问慧英: 一辈子究竟有多久?脸上写满迷惑与踌躇。

慧英笑了笑没有回答。

她知道问出这个问题的女儿,不会像阿祖那样苦等爱人一辈子了。

据张艾嘉所说,她原本想给电影起名《陌上花开》,取自典故“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句话是吴越国王钱镠,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及到的。

意思就是小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赏着花,慢慢地回来。

没有肉麻缠绵的字眼,却道尽丈夫对妻子的情深思念。

但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相比于“陌上花开”,更在乎的是“亲其所亲”。

什么是亲?

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血缘亲情,更是人情面子。

家里有老人去世,请来专业的哭灵人跪在死者灵位前,放声恸哭,以此壮大排场;

阿祖守着一堆枯骨不愿放手,只是为了生不能同衾,死必要同穴。

他们只记得相亲,却忽略了相亲之前,要学会相爱。

影片最后,孩子们围在偌大的贞节牌坊前嬉闹,有的孩子甚至爬到牌坊之上,完全没有了开头肃穆威武的气派。

沦为孩童玩物的牌坊,喻示着思想枷锁的脱落,伦常赋予的神圣意义宣告瓦解。

影片用这一镜头作为结束,是希望曾被封建礼法困缚的女性悲剧,在这个时代不会重演。

诸如此类意味深长的细节,在片中比比皆是。

比如阿祖家墙上的那幅神秘文字,实际上是女书,是阿祖等了一辈子的男人的名字。

比如慧英两次梦到高塔上的年轻男人,是国产片少见的对于中年女人性幻想的刻画。

比如慧英和老尹找街道办,昔日的住宅区如今面目全非,高楼林立尘土飞扬,时代的巨变与个人的记忆发生碰撞。

看似波澜不惊的剧情,却处处充满回味,这也是本片值得N刷的原因。

就像有网友说的,不同年龄的人看这部电影会有不同的感受。

年轻人看它,看到的是爱而不得,浪漫不死;

中年人看它,看到的是家庭责任,现实无奈。

在一众喜欢把热点当卖点,把痛点当笑谈的现实主义电影里,《相爱相亲》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孤品。

它用平和却充满力量的笔触,写出了中国社会最残酷,却又最温情的现实,治好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精神内耗。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观音山那部电影、到底在演什么?看点是什么?

《观音山》是李玉导演与范冰冰二度合作的电影,也是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暌违大银幕多年之后再度演出的电影。 范冰冰凭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电影同时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这是一部讲述青春与梦想、寻找爱与得到爱、狂野与激情的电影。

《观音山》讲述了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失落迷茫之时,一同租下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房子。 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

《观音山》以四川山名为片名,除了范冰冰和陈柏霖外,张艾嘉也是片中主演,讲述的是一个女房东和三个年轻房客的故事。 而张艾嘉的角色是一位退休的京剧演员,在片中还要挑战一下传统京剧,范冰冰会以清纯的马尾髻形式出现,在片中她将饰演一个酒吧歌手。

影片点评

这是一部诠释自由、温暖、真爱和快乐而简单生活的电影。 一个为爱迷茫的酒吧女歌手南风,一个为前途迷茫的男孩丁波,一个为自己迷茫的胖子肥皂,他们的青春流连在酒吧与大排档。 一个失去了儿子与丈夫的中年女人常月琴,生命中只剩下一件事---等待死亡。

他们四个人因为命运聚到了一起,彼此的生活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四个人彼此的秘密被洞穿 :丁波酒后舌吻另一个女孩,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南风面对父亲酗酒只能采取自虐解决;常月琴日益思念儿子,她终于决定自杀…

经历这一切,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过去,所有的狂野与激情都成为了回忆。

《观音山》是李玉导演与范冰冰二度合作的电影,也是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暌违大银幕多年之后再度演出的电影。范冰冰凭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电影同时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少女小渔中怎么体现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是唯一一部李安监制但不执导的作品,题旨又竟如斯切合李导演一向关注的问题——文化冲突、女性刻划。 影片落在张艾嘉的手里更见细腻深刻,结局叫人黯然神伤,心有戚戚然。 张艾嘉突破她当时以中产女性为题材的作品。 一张绿卡换来一段似有还无的忘年恋。 非法移民小渔来到纽约,为要取得居留权,不惜与年届六十的意国老头马里奥假结婚。 本以为是台献给移民官的样板戏,但戏假情真,假戏真做,小渔与马里奥渐渐发展出一段微妙的感情关系,像雾又像花……作为一个伴随着读书深造的男友而来到纽约的少女,在时代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小渔的遭遇似乎也隐喻着一个种族在异邦的待遇问题,她的生活处境也是一种对于时代的写照——如果按照原著小说方向推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深刻而隐晦的问题——这么说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牵强附会;相反,参照影片导演的细腻拍摄手法,写真这一概念便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延伸;而参照刘若英的表演呢?也能够解说影像中她那眉宇间的怅然感及不屈不饶的坚强本质。 因此,从剧本来看,这并非现在网络流传的众多影评所说的那样:“一张绿卡换来一段似有还无的忘年恋……”;张艾嘉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整改编,但对于小说的内在精神背景却并不是完全的摈弃——虽然众多资深影评人都谈到:电影无法承载文字内蕴中的力量(比如:根据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但是张艾嘉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及体贴照料了这部影片,通过不断的打磨和营造来贴紧这样一个主题,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对小说思想的另一种体现与成全。

刘若英演的女人二十三十四十,到底叫什么电影片名呢?

《20 30 40 》《20 30 40》是由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幽默诙谐又感人肺腑的电影,探讨女性的爱与梦想。 这部电影混合了些许的古灵精怪,及命中注定的巧合,构成了一个以台北为背景的爱情圆舞曲。 这也是第一次由港台三大影后张艾嘉、刘若英和李心洁同台飙戏的浪漫喜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3488.html
1342万考生填报志愿这件事 AI搜索可帮了大忙
三星Galaxy Z Fold6手机保护套曝光!设计变得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