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早上,国际原油大幅高开。WTI原油一度涨超2%。
消息面上,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至12月底。美国警告伊朗不要再袭击以色列。伊朗总统最新表示,美国经常是战争发起方,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让战火在地区继续燃烧。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说,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将原定11月底到期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12月底。
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8个“欧佩克+”成员国决定延长自愿减产措施。声明未提及8国是否将于明年1月开始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
声明说,8国重申了完全遵守自愿减产目标的决心,今年初以来产量超出配额的相关国家将在2025年9月之前完成补偿性减产义务。
上述8国最初于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今年6月初,8国宣布将这部分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9月底,并于9月初决定再次延长至11月底。
另外,周末伊以局势升级,也助推了油价上涨。
美军B-52战略轰炸机已抵达中东。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中央司令部通过社交媒体表示,来自迈诺特空军基地第五轰炸机联队的B-52战略轰炸机已抵达美国中央司令部责任区。
另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11月2日援引知情官员的话说,美国官方已向伊朗发出警告,称若伊朗继续对以色列发动袭击,美国将无法控制以色列的反应。如果伊朗或其所支持的组织攻击美国在中东的人员或影响美方利益,美国将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自卫。
当地时间11月3日晚,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政府内阁会议上表示,伊朗从未发动过战争,也从未建议别的国家发动战争,但美国却经常是战争发起方。 目前,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让战火在地区继续燃烧。
他指出,以色列此前试图通过在伊朗暗杀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来煽动战争,甚至不顾伊朗的克制和国际社会的停火建议,继续杀害妇女和儿童,并将侵略和犯罪行为扩大到黎巴嫩。
佩泽希齐扬批评美国和欧洲国家在该地区的虚伪做法,并表示,如果美西方不想看到冲突和流血,为何要否决停火协议?现如今,该地区所有国家都已经相信,伊朗寻求在地区建立和平与稳定,而以色列正在美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制造危机和试图让冲突升级。
佩泽希齐扬强调,伊朗不会对任何侵犯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置之不理,以色列非常清楚,如果他们对伊朗犯下任何错误,他们都将受到惩罚。如果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行为,接受停火协议并停止杀害该地区无辜平民,则可能会影响伊朗对其回应的类型和程度。
当地时间11月3日,埃及外交部长阿卜杜勒阿提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就在加沙地带和黎巴嫩达成停火并防止局势升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阿卜杜勒阿提强调,埃及坚决反对和谴责以色列阻碍人道主义援助实施和阻止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履行其职责的升级措施。他强调赋予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权力的重要性,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作为巴勒斯坦领土的一个整体来处理问题的必要性,以为结束占领和建立巴勒斯坦国做准备。
就黎巴嫩局势的发展,阿卜杜勒阿提强调,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实现黎巴嫩立即停火,并全面执行安理会决议。他还强调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黎巴嫩总统选举的重要性,必须尊重黎巴嫩主权及领土完整。阿卜杜勒阿提对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领土和对联黎部队的袭击表示谴责,认为以色列的行为侵犯了黎巴嫩主权,违反了国际法。
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CCTV国际时讯等
责编:陈丽湘
校对:王朝全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了几千人,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孝喊兄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 原因如下: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不在伊拉克本土.海湾战争中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 而伊拉克战争,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渗型而美国绕开联合国直接发动战争。 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 关于该层面的问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 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巧袭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 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得到了海湾地区大量的空基和海基航空兵的支援。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 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 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武装力量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 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 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 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茨尔港(Umm Qasr)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 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 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各地的大量古遗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
制裁升级!美伊冲突一触即发?美国搞事情,背后打的啥算盘?
9月20日晚,美国宣布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其中包括对伊朗中央银行、国家发展基金等机构的制裁。 这些措施意味着受制裁对象在美国的资产将被冻结,且美国公民不得与之一同交易。 伊朗中央银行负责人回应称,美国已经无法找到新的制裁手段,伊朗市场依旧保持稳定。 此次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将产生何种影响?伊朗将如何应对?此外,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又会对全球能源安全带来怎样的影响?9月21日晚,央视财经评论节目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和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深入分析讨论。 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会产生多大影响?董漫远:美国已几乎用尽所有制裁手段,但对伊朗的影响有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指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沙特遭遇袭击后,美国自然需要迅速作出反应以安抚盟友。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访问和增兵声明,更多的是政治姿态。 实际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已经到了尽头,并未对伊朗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王冠:美国的言行不一致,制裁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表示,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主张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立场,但他最近被解职。 同时,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以及特朗普总统关于从中东撤军的言论,都显示出美国在中东地区不太可能发起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王冠姿扰:美国在中东“搞事情”背后隐藏着商业利益。 王冠指出,美唯磨国增兵中东的举措,实际上可能更多地是为了确保武器销售。 特朗普总统访问沙特时签订的巨额军售合同,以及未来可能的3000亿美元武器购买承诺,都需要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来维持。 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如何保障迹山旦能源安全?王冠:沙特将努力保持产量稳定,以保证顺利上市。 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认为,尽管沙特产量受到打击,但其仍有库存,能够履行合同。 沙特将力求尽快恢复产能,以支撑其国家经济的转型,特别是即将进行的阿美石油公司IPO。 董漫远:国际能源市场供应需求基本稳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表示,尽管沙特遇袭可能导致石油价格短期波动,但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充足,需求不强,战略储备充足,且沙特修复设施的进度较快,因此预计石油供应能够迅速跟上。 王冠:“负利率”时代下,国际油价缺乏支撑。 王冠提到,全球经济中的降息和负利率现象反映了经济消极情绪,这使得油价缺乏上涨动力。 综上所述,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效果正在减弱,新的制裁手段并未给伊朗带来额外压力。 同时,中东地区爆发新冲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整体油价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请注意,文中提及的数据和事件应视为与原文一致,未进行进一步核实。
二战的历史话题
尽管2005年1月以来,巴以局势出现转机,但仍需谨慎观察,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在以色列紧锣密鼓推进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前夕,巴以局势重新紧张。 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推进,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恶劣。 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伊朗和叙利亚一度走上与美剑拔弩张的前台,目前关系发展依然有变数。 中东诸热点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区和世界局势。 一、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大中东地区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 美伊关系在克林顿时期并不似现在这样紧张,双方在2000年的关系段镇穗已经明显改善。 但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美伊关系严重倒退。 2004年底,伊朗在关键时刻的让步为其赢得了喘息之机,伊朗核问题未被提交联握卜合国安理会。 但问题并未解决,而是在继续发展。 2005年1月以来,美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相继发出强硬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动武。 围绕伊朗核问题,美国、欧盟和伊朗2005年上半年进行了激烈讨价还价,美伊立场针锋相对,伊朗保守派总统即将上台,预计在对美政策上会有强硬一面。 伊朗核问题前景不乐观,美最终对伊采取一定程度(如“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 1980年至1988年,历经八年的两伊战争后,伊于1990年8月悍然入侵科威特,之后,多国部队进驻海湾,海湾战争于1991年2月爆发。 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伊实行严厉制裁,美、英战机持续几年空袭伊。 2000年8月以来俄、法、德以及广大阿拉伯国家则一度做出种种努力,力图早日促使美英解除对伊制裁。 但2003年3月,美打击伊、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伊局势被彻底改写。 2005年7月初,美军死亡超过1700多人,伊方更是死亡数以万计。 2005年1月底的伊大选以来,各政治派别在组建过渡政府中暴露出许多分歧,美虽基本控制伊局势,但伊未来仍然有变数。 特别是严重的自杀性爆炸,使伊拉克平民饱受荼毒。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从本世纪初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开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就频生纠纷。 二战结束尤其是1948年5月以建国以来,阿以矛盾愈演愈烈,导致后来三十多年内发生五次战争。 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至今,中东和谈一度取得重要进展,但和平进程一波三折,饱受冲击,巴以和谈进入21世纪后实际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近期才有好转,但各个实质问题没有解决。 特别是进入2005年7月,巴以双方立场没有实质改变,巴激进组织活动频繁,以色列的打击立场重新强硬。 叙以、黎以谈判依然僵持不前,三条谈判轨道不同程度受挫。 特别是自2005年旅携2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黎巴嫩局势动荡不定,直接冲击到了与叙利亚之间的战略同盟关系,叙全面从黎巴嫩撤军。 局势演变和发展继续影响美国对两国的政策以及中东和平进程。 (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继续发展。 一度影响较大的极端主义组织有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埃及的伊斯兰集团、阿富汗的塔利班。 个别的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曾经不惜滥杀无辜,截至20世纪末期,阿尔及利亚已有6万多人遭到极端分子杀害,一些外国人也遭绑架或遇害;埃及一度遭极端分子杀害的本国居民有3000多人,外国游客数百人。 所幸经过本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一些国家的宗教极端组织活动有所收敛。 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杰哈德”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等属于激进政治组织,带有一定反抗占领的性质,与完全意义上的极端组织存在差异。 (五)、领土争端、水资源纠纷错综复杂。 伊朗与伊拉克、伊拉克与科威特、沙特与也门、沙特与卡塔尔、埃及与苏丹、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众多国家之间存在领土纠纷并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 少数领土争端已基本解决,部分悬而未决但有所缓和,部分仍处于僵持状态。 尼罗河流域、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约旦河流域的有关国家也因为水资源分配问题而频生纠葛。 二、世界为何不间断注视大中东地区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 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 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 在伊拉克,萨达姆统治以逊尼派为基础,其被推翻后什叶派获得参政和平等权利,两者今后的争端还将继续发展。 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是逊尼派。 什叶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信徒为主,所以1979年以来海湾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教义输出抱有警惕态度。 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 黎巴嫩的教派冲突一度相对典型,黎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全国只有1.04万平方公里面积、300多万人口,最多时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 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 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 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 中东石油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 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关。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 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统治区采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该地区留下严重隐患,这在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和民族矛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莫不与殖民统治有关。 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制造的。 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 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 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硬兼施,同时偏袒以色列,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 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满着不稳定因素。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 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 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 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如约旦、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如阿联酋)等。 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发育相对不成熟,容易引发局势动荡。 另外,不少国家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势力趁机迎合群众的不满心态,煽动宗教狂热,不断采取暴力恐怖活动,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资源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0.4%。 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 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纷争必将进一步加剧。 两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流经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四国,四国关系一直微妙。 非洲的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埃及和欲与其共享该河水资源的上游国家之间矛盾丛生,其中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 约旦河的水量虽然只有尼罗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同以色列围绕该河水源利用问题进行过殊死斗争和艰苦谈判。 叙以谈判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包括太巴列湖水资源争执。 三、“大中东”时局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中东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阿以矛盾问题(即中东问题),而该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 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如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水资源问题等远未解决。 加上2000年9月以来持续4年多的严重冲突,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巴以初步实现停火,但巴以和谈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美国政府的政策、以色列政府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 2005年7月巴以局势重新不稳定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二)、美、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 尽管世界其余大国努力展现影响,但美影响难以被取代。 布什执政几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稳中求变政策,转而采取推进“反恐”和推进“民主自由”并行的“先破后立”战略。 布什新任期将从改造价值观和重塑地缘政治入手全面推进大中东战略。 美将在稳定伊拉克局势及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边和多边、外交与军事等多种手段,清除反美政权,推广西方价值,实现其对大中东地区的全面主导。 由于美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其“大中东民主计划”将会取得一定进展,但该计划的“目标”过于庞大,且受到多方阻滞,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取得整体性收效。 (三)、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中东地区多数矛盾历史久远,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 几年内催生“民主、自由”并实现彻底的宗教融合并不现实,甚至是遥不可及的缘木求鱼式设计。 涉及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地区局势,特别是美国不合时宜、没有理由地抛出所谓“文明冲突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将导致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文明对立和军事对抗长期持续。 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而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持续影响世界局势。 杨鸿玺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追问: 二战后初期盟国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