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致9人死亡 戈兰高地一足球场遭火箭弹袭击

当地时间27日,据以色列方面消息,以方控制的戈兰高地迈吉达尔沙姆斯(Majdal Shams)地区一足球场遭黎巴嫩真主党火箭弹袭击, 目前已有9人死亡,另有人员受伤,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和青少年。

总台记者获悉,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负责人巴尔和国防部长加兰特共同进行了形势评估。以色列总理办公室表示,内塔尼亚胡已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以色列外交部长卡茨对媒体说,在 北部地区已经接近同黎真主党“全面作战”的时刻。

同日, 黎巴嫩真主党发表声明,否认参与本次袭击, 强调黎巴嫩真主党与该事件无关。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南部,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继而对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实施突然袭击。 在整个入侵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不已的是,在贝卡谷地中,叙利亚萨姆-6导弹阵地全被摧毁,以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策划与指挥以色列军队入侵行动的是国防部长沙龙,总参谋长埃坦。 以色列为一举摧毁叙利亚导弹阵地,使用了“蜻蜓”式、“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灵巧”炸弹、“小牛”空对地导弹、“百舌鸟”空对地导弹等十多种性能优异的空对空、空对地导弹、炸弹以及卫星导航、电子侦察等系统。 “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 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 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__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 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三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 一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 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 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采用新的工作频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萨姆-6是一种安装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非常强的防空导弹。 1辆装甲车可装3枚。 它的弹长6米,射程为30公里,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 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 它的两个雷达系统可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器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敌机的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 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 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一级火箭由固体燃料推动。 火箭离目标最后几百米时是自己操纵的。 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对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只是在附近爆炸,飞射出去的弹片一旦击中飞机的易损部位,也能将其击落。 对于萨姆-6导弹的这些特性,以色列一无所知,以色列空军仍拿对付萨姆-2和萨姆-3的办法来对付萨姆-6导弹,这怎能不吃苦头? 尽管以色列空军采取电子对抗措施,但对萨姆-6导弹来说毫无用处。 仅在开战后几天,以色列空军就损失过半。 面对这种困境,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国伸出求救之手。 美国火速派专家到以色列研究对策。 尽管美国特意发射了侦察卫星,并派无人驾驶飞机飞临埃及导弹网上空,引诱萨姆-6发射,好让侦察卫星测出它的工作频率和制导方式,但收效甚微。 迫不得已,美国只好从国内紧急向以色列空运了5万箱干扰箔条,并向以色列提供了“百舌鸟”和“标准”反雷达导弹,才使飞机的损失率有所下降。 最后,还是沙龙将军率领的一支先遣队,从埃及部队的间隙插入运河西岸,捣毁了埃军后方的几个萨姆-6和萨姆-7导弹阵地,才最终扭转了以军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争,以空军共损失飞机109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 这是以色列空军创建以来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 惨重的损失,使以色列当局对萨姆-6导弹恨之人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苏制萨姆-6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取得赫赫战绩,立即赢得世界各国军界的青睐,一股“萨姆”旋风席卷全球。 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阿拉伯军队萨姆-6导弹把以军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的消息、特写、专稿,军事评论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 有的军事专家甚至提出,飞机已经“过时”,可以“退役”,世界已进人“导弹”时代。 一些国际军火商也趁机大作文章,他们高喊:“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为萨姆-6大作广告。 萨姆已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只要将萨姆系列导弹买去,胜利便垂手可得。 一时间,萨姆导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成为头号大“明星”,身价百倍,十分走俏,许多国家都想用萨姆导弹编织起本国的导弹防空屏障。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尝到萨姆-6导弹甜头的叙利亚,更是对萨姆导弹推崇至极,好像有了萨姆导弹这把保护伞,建立起“萨姆屏障”,就可以安稳放心地睡觉了。 萨姆导弹成了叙军的“娇子”、“宠儿”。 为了建立起严密的“萨姆屏障”,叙利亚人不遗余力地发展萨姆导弹部队。 他们将国防预算的75%用在地对空防御上,8年之内,他们将萨姆导弹连的数量增加了3倍。 十月战争所取得的成功,使叙军对萨姆导弹过分迷信,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把他们诱人了歧途,也为后来的贝卡谷悲剧埋下了伏笔。 找到了对付“萨姆”的秘诀 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在战场上永远保持“绝对优势”,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 武器及其使用战术又有其发展的连续性,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它从此“隐退”,一旦稍加改进,充实以新的内容,仍能“死”而复生,重执战场之牛耳。 中东地区历来是苏美等军事强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和高技术竞赛场。 苏制萨姆-6地对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打得以色列空军使用的美制飞机纷纷坠落,使高傲的以色列人和美国人在世人面前大出洋相,这不仅在以色列,也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研制的“黑盒子”电子干扰设备,曾使越南北方的“萨姆”导弹的效能降低了5倍。 有一次,美军16架F-4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龙江大桥,越军共发射了160枚萨姆导弹回敬来犯之美机,并起飞41架米格飞机进行拦截。 经过一场混战,美军飞机一架也没有被击落。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美机上安装的“黑盒子”发挥了神奇的魔力。 可是,仅事隔1年,“萨姆”导弹稍加改进,又东山再起,令人刮目相看。 尖端武器研制进展的砝码移向了苏联一边,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威胁。 美国当然不会甘心被苏联甩下,尽快获取改进后的萨姆-6导弹的技术情报,成了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 然而,苏联人贯于严守秘密,要想直接从他们那里搞到萨姆-6的情报,可能性极小。 对于这一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机关首脑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突破口选在了第三国。 美国中央情报局选中了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的埃及作为进攻对象。 此时,在埃及的国土上共部署有40余个萨姆-6导弹连。 主意一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几个谍报老手频繁潜入埃及首都开罗,他们的使命是通过与埃及做一番“灰色贸易”,换取所需的情报。 一天,一位化名为L贝克尔的美国特工,在开罗一家高级酒吧间里结识了一名埃及军官。 “喏,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特 帕卡德公司’的高级职员。 ”贝克尔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将一张名片递交给埃及军官。 埃及军官看过名片后,会意地点了点头。 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交谈…… 不久,他们做成了这笔“灰色贸易”。 埃及得到了美国提供的部分先进技术,美国则从埃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萨姆-6导弹及相关设备。 没过多长时间,一种针对萨姆-6导弹的新型电子干扰设备问世了。 1979年,美国将这种干扰设备提供给了以色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无所不能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在获取萨姆-6导弹情报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弄到了萨姆-6导弹的几乎所有技术情报资料。 1981年4月,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刚刚在贝卡谷地安家,就被以色列获悉。 以军立即派出1架“猛犬”式无人驾驶飞机飞往贝卡谷地进行实地侦察。 “猛犬”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光学照相侦察。 它体积小,机动灵活,其雷达有效反射面仅为0.1平方米,很不容易被发现。 不过,这架“猛犬”刚一接近贝卡谷地,还是被叙利亚的雷达捕捉住。 还未等它完成使命,就被叙军的萨姆-6导弹击中。 损失1架无人驾驶飞机,对以色列来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 他们发现了萨姆-6的工作方法及叙军新雷达的性能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已获得的情报,又1架“猛犬”被派往贝卡谷地。 这一次,“猛犬”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还成功的躲过2枚萨姆-6导弹的攻击。 “猛犬”这次出击的成功,让以色列人欣喜若狂,他们感到已经找到了对付萨姆-6导弹的秘诀。 从这以后,直至空袭贝卡谷地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以军频繁地派出无人驾驶飞机飞到贝卡谷地上空,窥测叙军的秘密,从而对叙军的防空配系了如指掌。 贝卡谷地即将爆发一场恶仗 这是1981年的一天。 在以色列境内的一片近似黎巴嫩地形的丘陵地带上空,1架双引擎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正懒洋洋地飞行着。 午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它的机身上,然而没有舷窗的机舱内却是一片黑暗,只有红灯和1组电视荧光屏上移动着的青蓝色图像闪烁着微光。 3个完全相同的电脑荧光屏上,各有几十个小小的几何符号在不时地改换着位置,其中有一些被线条串联着。 3名以色列空军操作员并肩而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活动,同时用手指按动着键盘,并时而用“光笔”的笔尖指点着荧光屏上的符号。 荧光屏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1架“参战”飞机。 对叙利亚的飞行员来说,一旦被“光笔”指上,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鹰眼”机背上的24英尺的圆盘状旋转罩里的1对天线,以每10秒1圈的速度旋转,对空中、陆地和海面进行全方位扫描,迅速将战场情报输入大型高速计算机中,荧光屏随之显示出全部情况。 “鹰眼”可发现400公里内任何高度上活动的敌机,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并能指挥自己的飞机对30批敌机进行拦截。 与此同时,“鹰眼”身上的计算机还可传送情报信息,不间断地与地面及其他“鹰眼”机上的计算机进行联络,并与以色列战斗机上的计算机以及飞行员和指挥官进行对话。 由于“鹰眼”具有诸多特殊的本领,因此有人还送给它一个绰号:“空中指挥官”。 1队在空中巡逻警戒的以色列“鬼怪”式和“幼狮”式战斗机机群,接到“鹰眼”的指令,迅速根据它提供的敌机飞行线路和速度,选定最佳攻击角度,准确地截击了“敌机”。 在某个空域,由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干扰机正对一敌军”的雷达和通信联络进行干扰。 “敌军”的雷达顿时变成瞎子、聋子。 在另一个空域,以空军F-15和F-16战斗机发现了“险情”,机身上的电子干扰吊舱立即自动开机,施放欺骗干扰,解除了“险情”。 紧接着,1群以军战斗轰炸机飞临上空,雨点般地向下倾泻集束炸弹和火箭弹。 在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萨姆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顷刻间,硝烟弥漫,沙石横飞。 这是以色列空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模拟演习,它严格按照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计划,模拟攻击了叙军设在黎境内的防空阵地。 这样的演习,以色列空军已组织过多次。 每次演习过后,以军都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作战预案,从而使作战预案更趋完善和周密。 经过1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以色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英阿两国在马岛也打得难解难分。 这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两处战火所吸引,以色列人感到他们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 6月6日,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加利利和平行动”计划付诸实施。 以军先头部队4个旅共2万人悍然越过以黎边境,气势汹汹地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推进。 以色列名义上是打着消灭驻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让以色列人恨之人骨的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才是以军预定的重要目标。 6月9日凌晨,以色列内阁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以色列军政要员聚集在这里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 国防部长沙龙首先发言,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动议:袭击驻黎叙军以及驻扎在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基地。 沙龙的话刚说完,立即遭到了几名议员的反对。 由于意见存在分歧,内阁会议进行了5个多小时也没有定论。 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沙龙,以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议员。 为了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沙龙花了近3年的时间精心制定了攻打贝卡谷地的作战计划。 经过多次实兵演练,反复修改,这个计划日趋完善、周密。 以色列空军也为此在内格夫沙漠地区专门进行了数月的攻击训练。 他决不能放弃这个计划。 为了说服议员们,沙龙强压火气,耐着性子回答议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于这些爱挑剔的议员,只能如此。 “贝卡谷地部署着那么多的苏制萨姆-6导弹,我们有绝对把握降服它们吗?”一名议员发问。 “萨姆-6的确很先进,苏联的米格飞机性能也是一流的。 在十月战争中我们吃了亏,这是事实。 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已掌握了它们的详细技术性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我们勇敢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是能够对付它们的。 ”沙龙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接着沙龙又回答了另外几个议员的提问。 在沙龙的耐心说服下,内阁会议终于批准了沙龙提出的袭击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的动议。 其实,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沙龙已经开始对叙利亚军队下手了。 根据沙龙的命令,以军地面部队已推进到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一线,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实施迂回包围。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谷地,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驻黎叙军除在贝鲁特市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沿线部署了部分地面部队外,叙军地面部队主力和防空部队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以及与谷地相平行的黎叙边界线附近叙利亚一侧境内。 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后,贝卡谷地以西的叙军一部撤到这里,叙利亚还从国内向这里增调了一些部队,以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利亚境内。 以色列对贝卡谷地虎视眈眈,叙利亚人早有预感。 叙军官兵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 所以,自以色列侵人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已进人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静候那即将来临的恶战。 惊心动魄的6分钟 1982年6月9日中午,贝卡谷地。 一阵阵暖风从狭长的谷地吹过,四野静悄悄的。 这是大战前的宁静。 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伏卧着,只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萨姆-6导弹死死地盯着天空,悄然而又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 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埃齐翁空军基地。 一架架美制F-15、F-16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跑道上。 座舱内,驾驶员早已就位,他们在等候攻击时刻的到来。 下午2时14分,战斗警报声骤然响彻整个基地。 “第1攻击波,起飞!”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F-15和F-16一架接一架呼啸着飞上天空。 它们的任务是担任空中掩护。 这两种战斗机是7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新的空中优势而研制出来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苏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 F-4和A-4飞机载着沉重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慢慢腾腾地飞上了天。 它们的任务是实施低空轰炸。 贝卡谷地拉响了凄厉的紧急战斗警报。 叙军指挥官和士兵飞快地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密切注视着天空。 “以色列飞机!”一名担负望的士兵大声吼道。 “雷达开机!”指挥官下达了命令。 雷达是萨姆-6的眼睛,只要目标被它盯上,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厄运。 然而,这一次以色列人是有备而来。 叙利亚人看到的实际上是以色列放出来当诱饵的无人驾驶飞机,目的是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中计了。 萨姆-6导弹相继发射,山谷里红光闪闪。 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坠地。 就在叙利亚官兵为他们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色列飞机的第1攻击波已悄悄地向贝卡谷摸来。 几个收缴“战利品”的叙利亚士兵发现坠落的飞机竟是塑胶制作的,而且没有找到1具以色列飞行员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异现象报告给指挥部。 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这是中了以军的诡计。 “雷达关机”,指挥官命令道。 这是他认为最先应该做的事。 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以色列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为以军充当“敢死队”角色、刺探萨姆-6秘密的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侦察员”和“猛犬”无人驾驶飞机。 它们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 制导雷达一开机,“侦察员”和“猛犬”立即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 “鬼怪”获得信息后,便沿着叙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波束,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 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西南部黎巴顿山脉背面山脚下的大量“狠”式地对地导弹。 “狼式”则沿着“侦察员”和“猛犬”提供的萨姆-6雷达波束,“顺藤摸瓜”。 这样,“狼”式和“百舌鸟”导弹双管齐下,萨姆-6自然更是无法招架。 除此之外,在这场大空战中,“侦察员”和“猛犬”还充当了战地“摄影记者”的角色。 在冲天火光、滚滚硝烟、隆隆的爆炸声中,“侦察员”和“猛犬”加入无人之地,从容拍摄“战地风光”,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在彩色电视大屏幕上,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 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 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的“眼睛”之后,几十架F-16战斗机恶狠一般地向导弹阵地猛扑。 喷气机大声吼叫着,山谷的回声加重了隆隆的机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 1颗炸弹下去,白色的山头立刻爆起一团烟雾。 片刻工夫,贝卡谷地己被团团烟雾所笼罩。 以军飞机的第1攻击波刚过,第2攻击波接踵而至。 不待叙军稍稍喘息,黑压压的机群又在天边出现,那是第3攻击波。 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 可怜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 以色列人打得干净利落,6分钟就结束了空袭行动。 然而,叙利亚人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得知多年引以为自豪的萨姆-6导弹阵地遭到攻击,立即起飞60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机发起反扑。 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由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 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算出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资料。 “鹰眼”迅速将这些情况通知给自己的同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子干扰。 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 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背后开火。 因为米格-23携带的“尖顶”空对空导弹是寻热导弹,需要对着敌机的尾喷管发射。 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一顶降落伞又挂在空中,他跳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以色列不仅对美制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加以改良,使之能够迎头发射,而且还使用了也能迎头发射的自制“蜻蜓”式导弹。 这种空对空导弹吸取了美、苏红外线寻导的导弹优点,对热源十分敏感,甚至可对因敌机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进行跟踪。 1架F-16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加速返航。 突然,座舱里的频闪灯不断闪出强光。 飞行员明白,他被叙机“咬”上了。 这是以色列新研制的一种传感系统,一旦飞机被敌机雷达探测到,它便会自动报警。 又过了一会儿,传感系统发出了急促的“笛笛笛”的声音、它提醒飞行员:米格-23发射导弹了。 他不慌不忙地按下了燃烧火箭按钮,射出1枚燃烧火箭。 不过,这不是攻击火箭,而是引诱敌方导弹的。 叙机射出的“蚜虫”空对空导弹一下子就被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热流吸引了过去。 这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 叙利亚出动60架战斗机,而以色列以90余架飞机迎战。 150多架飞机,像蝗虫一般在贝卡谷上空穿梭往来,以超音速的速度互相追逐,恰如一场“车轮战”。 导弹不时地从飞机的机翼下发射出来。 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导弹的吼叫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混在一起,使人弄不清飞机在哪里飞以及飞往哪里去。 加上飞机和导弹施放的白烟,空中乱成一团,无法辨认谁在攻击谁。 面对空中穿梭飞行的飞机,叙利亚的高射炮兵不敢贸然开火,他们害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误击40架己方飞机的悲剧在贝卡谷重演。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空战。 空战结果,叙利亚损失飞机30架,而以色列没损失1架飞机。 30比0,以色列获得大胜。 叙军宣布进人“最高戒备状态”。 叙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新的命令:不能让以军的战火烧入我们的边境,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趁着夜暗,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 然而,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部署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 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 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 竟没有1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 空战结果:52比0。 以色列又无一损伤,大获全胜。 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惨重的损失,空军停止出击。 6月11日,叙利亚宣布停战。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这场空战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 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 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 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胜利属于用心者 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叙利亚导弹阵地,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色列当局能够接受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教训,用心组织研究萨姆-6导弹,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叙利亚危机的事件历程

2011年3月20日德拉市居民焚毁了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委员会、司法以及警察机构所属建筑。 叙利亚总统堂兄、巨商拉米马柳夫开办的电讯公司的两处办公楼也被洗劫。 2011年3月29日以奥特里总理为首的叙利亚内阁29日向总统巴沙尔·阿萨德递交辞呈。 这是叙利亚当局在南部城市德拉3月爆发民众抗议活动后采取的重组政府措施。 2011年4月8日叙利亚南部德拉市、大马士革农村省、北部拉塔基亚市和霍姆斯市等省市8日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示威活动,造成至少20死亡。 2011年4月22日叙利亚多个省市22日举行了名为“伟大星期五”的游行示威抗议活动。 叙武装部队发言人当天发表声明说,武装分子与安全人员发生交火,造成10死亡,39人受伤。 2011年5月23日欧盟发表声明,首次宣布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进行制裁,禁止其入境并冻结其海外资产。 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法国、英国等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俄罗斯、中国反对,印度、南非、巴西、黎巴嫩弃权,法国、英国、德国、葡萄牙、美国等赞成,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2011年11月26日三艘俄罗斯军舰进入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水域。 同时,俄罗斯唯一一艘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也将在其他军舰的护卫下,于12月初赴地中海东部进行远洋巡航。 2011年11月28日刚结束利比亚作战任务的美国“乔治·布什”号航母现已驶入叙利亚邻近海域。 俄罗斯唯一的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上将”号正在奔赴叙利亚的途中。 周边的以色列、约旦和土耳其3国军队都已宣布进入战备状态。 2011年12月22日阿拉伯国家联盟一个先遣代表团抵达叙利亚,为后期派往叙利亚的观察团做后勤准备。 先遣团由阿盟官员萨米尔·赛义夫·亚扎尔带队,成员大约10人,包括安全、行政和法律专家。 2012年1月23日欧盟外长作出决议,再次扩大对叙利亚的制裁。 根据欧盟外长会后公布的决议,本次共有22名“侵犯人权”的叙利亚人和8家“给叙利亚当局财政支持”的企业被欧盟列入制裁清单。 欧盟将禁止成员国向这22人发放签证,8家企业在欧资产将被冻结。 2012年1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与西方国家提出的一项新决议草案。 新决议草案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转交权力给副总统,保证其在过渡阶段履行职责,在两个月内组建民族联合政府。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拒绝了新决议草案中的部分内容,但表示仍愿意继续参与磋商,并致力于就解决叙利亚危机达成一致。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表决结果为13票赞成、2票反对、0票弃权,俄罗斯、中国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 2012年2月27日叙利亚新宪法草案公投结果公布。 叙内政部称有近6成选民参加了投票,草案获得近9成支持率。 该草案由巴沙尔指派的29人委员会起草。 根据草案内容,国家政治制度以多元化为原则,改一党制为多党制;通过投票实施政权民主,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只能连任一届。 按此规定,巴沙尔的任期将到2014年结束。 2012年5月叙利亚中部 霍姆斯省胡拉镇居民区日前遭大屠杀,死亡人数已升至108人,包括49名儿童。 联合国安理会2012年5月27日谴责此次血腥屠杀。 不过,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均否认是自己所为,并指责对方制造屠杀事件。 有人权组织声称,在叙利亚哈马镇,有33人再遭屠杀,包括7名儿童。 2012年7月位于首都大马士革的叙利亚国家安全总部遭到自杀式爆炸袭击,叙国防部长拉杰哈遇袭身亡。 据叙利亚电视台报道,叙利亚政府2012年7月18日任命法赫德·贾西姆·弗拉杰将军为新任国防部长。 2012年8月6日叙利亚总理希贾卜叛逃加入反对派组织,成为叙利亚政府变节的最高级别官员。 其发言人称希贾卜叛逃是为了抵抗巴沙尔政权对叙利亚人民发动的“种族屠杀”罪行。 2013年3月俄外交部谴责叙利亚武装分子在戈兰高地附近绑架联合国维和人员,并呼吁遵守1974年关于该地区停战协议的条款。 俄外交部网站发布的消息中指出,“俄罗斯强烈谴责绑架维和人员,要求尽快无条件释放人质。 各方应充分遵守‘1974年5月31日协议条款,不允许违反停战协议以及戈兰高地军事隔离区制度”。 此外,俄外交部消息中还指出,俄方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戈兰高地维和部队安全。 2013年3月19日有关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称,“恐怖分子”(指叙反对派武装)在阿勒颇省阿萨尔镇发射了携带毒气弹头的火箭弹,造成25人死亡,86人受伤。 报道中还配上受害者的照片。 叙利亚外交部给联合国的信中说,反对派“纳斯拉阵线”和其他与“基地”有关的团伙控制了阿勒颇的部分工厂,这些工厂中存有有毒氯气,此前“基地”组织也威胁要使用化学武器。 叙反对派指挥官卡西姆随即回击,指责巴沙尔才是攻击凶手。 反对派在阿勒颇的军事指挥官阿卜杜尔·贾巴尔自称看到了整个袭击过程。 卡西姆表示,是政府战机从空中发动的袭击,爆炸产生了令人窒息的气体,一些受害者在反对派的医院里救治。 2013年4月29日叙利亚总理哈勒吉的车队在大马士革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多人受伤,叙官方媒体称哈勒吉本人躲过暗杀。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晚些时候发表声明,对这一袭击事件表示谴责。 2013年8月27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将与盟国一起公布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新证据。 叙利亚外长2013年8月27日强硬回击美国军事打击的传言,他说,一旦遭到打击,叙政府军会给西方一个“惊讶”。 2013年9月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四号下午就授权奥巴马政府向叙利亚动武的提案作表决,以十票对七票通过,预料参议院会在下星期的全体会议上就提案表决。 提案容许总统奥巴马下令向叙利亚发起有限度行动,维期不超过90天,也不能派出地面部队。 表决一度因为麦凯恩提出修订而延迟,投票时只有一名参议员投废票。 这是自2002年十月、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得到授权攻打伊拉克以来,美国国会首次就军事行动表决授权。 提案得到通过,令奥巴马的动武构想向实现迈进了重要一步,目前最大的难关是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因此国务卿克里跟防长哈格尔还有参联会主席登普西到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攻坚,游说议员支持授权。 2013年9月6日白宫6日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显示在刚刚闭幕的G20峰会上,9个成员国及代表欧盟与会的西班牙支持美国对叙利亚动武,使得奥巴马极力构建的“国际联盟”增至15国。 联合声明称,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间隙,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英国、西班牙等10国与美国就叙利亚问题签署联合声明。 另一方面,作为本届G20峰会的东道主,俄罗斯已明确表态反对美国对叙利亚动武,俄罗斯总统普京6日更公开表示,如果叙利亚遭到军事打击,俄罗斯将施以援手,包括提供武器和开展经济合作。 2013年9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说,叙利亚危机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俄罗斯表示愿意推动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交出化学武器,叙政府也表示愿意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奥巴马称,虽然当前进行判断还为时过早,但考虑到俄罗斯是巴沙尔政权最坚强的同盟之一,俄方的建议可能实现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消除叙利亚化武危机。 据此,奥巴马请求国会推迟进行对叙动武草案的投票,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推动解决叙利亚问题。 2013年9月12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表示,他愿意将叙政府拥有的化学武器交由国际监督。 巴沙尔说,叙利亚将把化学武器交由国际监督的决定是因为俄罗斯,而“美国的威胁没有影响这一决定”。 他表示,叙将向联合国提交必要文件以制订有关化学武器的协议。 巴沙尔表示,叙利亚是否能够顺利执行这一计划,取决于美国是否能放弃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威胁。 叙利亚驻俄罗斯大使哈达德当天在莫斯科表示,只要国际社会同意,叙利亚将立即将俄罗斯的有关建议付诸实施。 哈达德还说,按照俄罗斯的愿望,大马士革“愿意立即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2013年9月16日联合国公布了对2013年8月21日叙利亚大马士革郊区使用化学武事件的调查报告,称叙利亚境内确实有化学武器被大规模使用,无论谁人使用了化学武器,都违反了国际法,这样的行为犯下了战争罪,并表示化学火箭发射来源离总统府很近。 联合国还公布了对叙人权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叙利亚政府还是反叛武装,都犯有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对叙化武问题报告中,对叙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包括儿童在内大量平民伤亡,深表震惊和感到遗憾。 2013年9月26日据外电报道,一名美国高级官员表示,就美国和俄罗斯提出的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解决方案,联合国安理会将在2013年9月27日举行投票。 2013年9月30日叙利亚当地时间2013年9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叙利亚反对派使用多枚迫击炮弹袭击了首都大马士革总统府附近地区,其中一枚落入中国驻叙利亚使馆院内,造成使馆内一名当地雇员受伤。 2013年10月6日联合国计划派遣约100名国际专家参与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进程。 潘基文表示,他就叙利亚化武问题拟定的两大优先目标分别是:完全清除叙利亚境内化武、保障来自联合国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人员的安全。 由1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和19名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成员组成的先遣队2013年10月1日抵达大马士革后,立即展开相关工作。 按照安理会决议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要求,叙利亚应于2014年年中完成化学武器的销毁。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6日表示,叙利亚化学武器项目的销毁进程已经启动。 在联合国和禁止化武组织的联合推动下,叙利亚化学武器及相关装置正在展开销毁,其中包括导弹弹头、炸弹和混合罐装设备等。 2013年10月7日美参议员与国务卿意见分歧,怀疑叙秘密转移化武。 以呼吁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著称的美国参议员麦凯恩和格雷厄姆要求核实叙利亚当局似乎在秘密转移现有化学武器的消息。 在联合声明中,表示不同意美国国务卿克里的意见。 克里欢迎叙利亚开始销毁化学武器的事实。 根据可能了解化学武器情况的叙利亚前官员的证据,麦凯恩和格雷厄姆认为,叙利亚当局试图隐藏部分储备,包括将它们转移到黎巴嫩和伊拉克。 2013年10月28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称,联合国调查员已经对叙利亚23处之中的21处场地检查完毕,他们仍在试图安全进入剩下的两处场地。 2013年10月28日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在贝鲁特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叙利亚危机,强调军事行动不会改变叙利亚现状。 2013年10月28日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拉赫达尔·卜拉希米2抵达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就29日日内瓦会议的筹备工作展开斡旋。 卜拉希米此次斡旋将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就是谁将代表反对派出席会议:第二就是会议的召开不应该设置前提条件。 2013年10月30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发表讲话说,越来越多的叙利亚人涌入土耳其境内,希望国际社会在资金上帮助解决叙利亚难民危机。 滞留在土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已超过60万人,其中约20万人登记后留在难民营内,其他40多万人涌入土耳其南部后投亲靠友,自谋生路。 土耳其境内已建立21处难民营,提供包括住宿、食品和医疗在内的基本人道主义援助。 2013年11月叙利亚方面2013年11月14日援引在巴黎的外交人士消息,被推迟的新一轮日内瓦谈判将于12月12日举行。 叙反对派“叙利亚全国联盟”11月11日发表声明称,同意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叙利亚问题国际和平会议。

求很久以前到现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历史。越早越好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 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 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 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一千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 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 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 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 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 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 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 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 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 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 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 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 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 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 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 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 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 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 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 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 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随著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 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50年代和60年代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 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 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 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 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 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 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著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 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 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 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 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70年代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 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 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 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 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 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המער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著,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国国家的承认。 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 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 随著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 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80年代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 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 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 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 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 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 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90年代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 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 在战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击。 尽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 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 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 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 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 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 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 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 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 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后以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 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 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 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区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 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 围墙的建立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有效的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事件。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 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玛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杀害了其他两名。 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 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 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 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 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 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2008年9月18日凌晨,外交部长利夫尼在以色列执政党前进党17日党主席初选中以微弱优势获胜,将接替奥尔默特成为前进党成立3年来的第三任党主席和第一位女性党主席。 据报道,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利夫尼获得43.1%的选票,领先其最大竞争对手、交通部长莫法兹1.1个百分点。 ,因此利夫尼最终胜出,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第二位女性总理。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27日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巴尔胡姆27日要求其下属武装派别对以色列发射远程火箭弹,以报复以军空袭加沙。 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加沙地区应急机构负责人29日表示,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的空袭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 巴勒斯坦27日宣布未来三天为哀悼日。 以色列外长利夫尼表示,选在这个时候痛击哈马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哈马斯违反半年前的停火协议,几乎每天以火箭、迫击炮攻击以色列平民。 最近更变本加厉,上周曾有一天发射80枚火箭的纪录。 因此以色列无法再忍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374.html
看过来人怎么说 是不是比一胎更疼 二胎剖宫产
潘展乐创奥运纪录 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 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