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年内 零受理 沪深交易所 局面

打破年内

[ 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

今年沪深交易所IPO“零受理”局面打破。6月20日,沪深交易所分别新增受理了1家企业的IPO申请。这是今年沪深交易所分别受理的首单IPO申请,也是新“国九条”之后首批IPO申请获得受理的企业。

这2家企业分别为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金新能”)、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铀业”),申报上市的板块分别为沪市科创板和深市主板。

有中介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次沪深交易所新增受理IPO申请,可能与近期推出的政策有关系,更多的是要在各方面重塑市场信心。

6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从制度机制以及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同日下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新“国九条”后首批企业IPO申请获受理

在这之前,今年沪深北交易所仅新增受理了2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均来自北交所,沪深交易所新增受理的数量均为0。

6月20日,这一僵局被打破。A股市场新增受理2家企业的IPO申请,分别来自沪市科创板和深市主板。至此,今年以来,A股市场新增受理的IPO申请共有4单。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沪深交易所分别新增受理1家IPO企业的申请,应该视为积极的信号,表明市场活跃度正在提升、政策效果正在显现以及企业融资环境正在改善。

零受理

“这一事件可能对后续企业申报产生一定的参考意义,并可能激发更多企业的申报热情。”田利辉称。

自去年8月份以来,IPO处于阶段性收紧状态。去年8月份以来,上证所和深交所新增受理的IPO申请数量下降明显,分别受理18单和15单,北交所新增受理的上市申请则较多,达到76单。

不过,IPO相关政策也不断推出,定位和方向越来越明晰。

今年4月份出台的新“国九条”明确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具体举措在于: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从严监管分拆上市等。

之后,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沪深交易所也对发行上市相关规则进行了相应修订。

对科创企业而言,监管的支持力度更大。在4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之后,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即“科创板八条”)。

“科创板八条”文件提及了多达30余项具体内容。其中第一项便是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包括:严把入口关,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有机构人士认为,在科创板推出暨注册制试点改革5周年之际,泰金新能的受理回应了市场对资本市场后续走向的关切,增强了科技型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硬科技”企业从科创板建设中受益。

两家公司成色如何?

沪深交易所新增受理的这两家拟IPO企业,保荐机构均为中信建投,律师事务所均来自国浩,分别为国浩律师(西安)事务所、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

申报科创板的泰金新能,专注于高端绿色电解成套装备、钛电极以及金属玻璃封接制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此次申请上市,拟募资15亿元。

该公司选择科创板第一套标准申报上市,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2023年,泰金新能的营收分别为5.19亿元、10.05亿元、16.6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98.28万元、9829.36万元、1.55亿元。

“如果未来5G、AI等应用场景对高性能PCB市场需求拉动不足,或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相关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导致锂电池的需求增长可能放缓甚至下滑,各铜箔厂商周期性放缓投资进度或降低产量,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泰金新能称,存在下游行业投资周期性放缓,导致公司业绩波动的风险。

另外,这三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17.34万元、3755.39万元和4854.30万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08%、3.74%和2.91%。截至2023年12月31日,该公司研发人员合计101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为17.57%;公司拥有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2项。

申报深市主板的中国铀业,主要从事天然铀资源的采冶、销售及贸易,以及独居石、铀钼等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销售。

该公司选择新规下的主板第一套标准申请上市。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国铀业2021年~2023年(报告期)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9.06亿元、105.35亿元和148.01亿元,累计为342.42亿元,不低于15亿元;扣非前后的归母净利润孰低者分别为7.59亿元、12.60亿元及13.02亿元,累计为33.21亿元,不低于新规规定的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

该公司提示风险称,若国际天然铀市场价格发生大幅波动或政策变动导致公司天然铀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除天然铀和其他产品销售价格外,公司盈利能力还与下游市场需求、矿山生产情况、原材料采购价格、汇率波动等多项因素相关。如果上述单一风险出现极端情况或多项风险叠加发生,公司可能面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风险。

此外,中国铀业还提示称,存在客户相对集中、关联交易、境外经营等风险。报告期各期,该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在80%左右,客户集中度较高;关联交易方面,中国铀业向中核集团及下属单位关联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36%、48.02%和53.54%,主要系向中核集团及下属单位销售天然铀等。

科创板

求中国历史上证券市场两次崩盘时间 点位 及具体原因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 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 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 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 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 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 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 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 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 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 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 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 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 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 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 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 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 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不断扩充而逐渐地扩大起来的。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 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 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 华尔街则是1653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 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 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 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浪潮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发展水陆运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美国发行了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就是伊利运河公司的股票。 紧跟在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铁道股票热。 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就开始了。 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市持续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直到1837年股价暴跌,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 其所交易的证券从以铁道股票为中心,逐步扩大到了包含银行股票、保险股票、运河股票等,股票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 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股票市场走强,美国进入“飞扬的二十年代”。 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上升了468%。 那时人们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购买股票,而股市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保证金交易的数量,到1929年10月初,经纪人贷款总额激增至68亿美元的顶峰,比1928年1月的38亿美元高出约80%。 1929年7月,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8月到达顶峰后疲态初露,商品批发价格出现了下降,个人收入和工业产值开始停止增长。 但市场对此视而不见,终于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国股市从9月3日的386.1点开始掉头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爆发了,单日下跌达18.5%,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漫长的熊市。 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 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 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 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 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 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 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 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其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欣欣向荣,继续向上,走出了数轮持续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 期间虽然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股市崩盘、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等,但美国证券市场依然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投资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带来了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规模金融资产涉足资产重组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道琼斯指数在突破万点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至今已突破一万三千点关口。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 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 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 同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了深圳股票的柜台交易。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仿效上海和深圳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由于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跃。 但是当时的交易很原始,极为不规范,没有交易记录,没有成交确认制度,没有过户交割机制,没有交易监控制度,没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场极为混乱,纠纷不断,于是尽快成立规范的证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 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 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 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 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 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 刚开始,上海交易所对股票的交易价格进行管制,将股票交易的涨跌幅严格限制在1%以内。 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试点作用,造就了国内证券市场一轮大行情。 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市场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大众对股票的需求,于是国家开始加大股票供给,以发行股票认购证进行摇号抽签的形式发行新股,沪深股票市场规模开始迅速扩大。 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大盘开始快速上涨,沪深股市上涨超过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当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沪深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涨幅超过2倍,股票供不应求。 为平抑股价,增加供给,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 但是当时市场极度热烈,对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亿股股票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出现了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局面,并且引发了内部人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行为,结果多数人因为没有买到中签表而到市政府示威,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8•10事件”。 该事件的爆发使得国家管理高层极度震惊,引发了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并触发了公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存废问题的忧虑,导致沪深股市深幅狂泻,上海市场三天之内暴跌400余点。 “327国债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1993年,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沪深股票市场开始反复走低,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国债期货市场。 国债期货市场是上交所于1992年12月建立,开始只允许部分券商进行自营买卖。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日渐活跃。 到了1994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骛,成交额明显放大,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 与此同时,上交所管理层对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终于在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代号,240亿元的327国债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 但是,“327”国债的价格却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动,因为市场认为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报太低,财政部可能到时会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兑付。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 当时空方主力万国证券在148.5价格封盘失败后,在交易最后8分钟大量透支操作,用700万手价值1400亿的空单,直接把价格打到147.5元收盘。 “327国债”合约价格暴跌3.8元,当日开仓的空头全部爆仓。 最终上交所宣布当日最后8分钟的交易无效。 “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是我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重要的开拓性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国债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国债乏人问津的局面。 虽然这次创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作为我国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第一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为今后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时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在1994-1995年,国家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反通货膨胀并取得重要成果。 到95年下半年,物价逐步稳定并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 市场开始预期宏观调控将要结束,央行将采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发展,于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沪深证券市场开始恢复性上涨。 到12月中旬,在9个月的时间内沪深股市累计上涨300%以上,涨幅惊人。 由于担心股市过快上涨冲击实体经济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批评股市存在的严重过度投机,同时沪深交易所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导致沪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机者损失惨重。 其后股票开始一轮又一轮冲高与回落,周而复始。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引发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股权分置等内在结构性缺陷的担忧,由此引发股市下跌,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 在其后的4年中沪深股市进入漫漫熊途,受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权分置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上证指数一度击穿1000点的整数关口,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点的十分之一,证券市场极为萧条,投资融资功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一些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投资者甚至喊出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证券市场投融资等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在这样情况下,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2005年5月,在经过全面讨论与广泛认证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终于全面推出。 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等纳入第一批股改试点范围。 在股改对价、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清欠力度、贸易资本双顺差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新一轮牛市。 截止2007年5月,沪深股市累计升幅达到300%以上,部分个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 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在所谓整体上市、资产注入、重组等题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涨幅惊人。 由于短期升幅过大,证券市场已经累积了不少风险,投资者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不要盲目追涨杀跌,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长期来看,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繁荣与危机总是相生相伴的,市场的暴涨和暴跌总是如影随形,既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 第二,虽然存在许许多多的波折,但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长期来看,只有那些坚定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才能获利成为市场最终的胜利者。 第三,每一次的经济大发展与大繁荣,都会带来证券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美国飞扬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从而也为1929年的市场崩溃埋下了祸根。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美国证券市场长达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导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与股市危机。 目前,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为奇。 然而,投资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应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股票引进中国的时间

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 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上市的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异地股票。 在其后股市的发展中,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考虑,造成了资金的扩容与股票的扩容不同步,特别是资金扩容,其速度远远快于股票扩容。 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间,股票营业部从数十家扩展到现在的近3000家,入市资金从1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却只从当年的近20家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亿股。 股市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这样就造成了股价在最初两年出现暴涨的局面。 上海股市从1990年12月开始计点,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点,平均年涨幅达到179%;深圳股市从1991年4月开始计点,1992年底也涨到了241点,年均涨幅也有68.5%。 由于股价在开始两年涨幅过度,伴随着股票的扩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价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以后,股价就停步不前,沪深股市就进入艰难的调整阶段。 1993年沪深股市收盘指数分别为833点和238点,1994年收盘指数分别为647和140点,1995年的收盘指数分别为555点和113点。 根据国外股票指数的上涨速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股市这种调整估计还要相当时日。 如国家不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上证综合指数若要在1000点站稳,大概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9.2 股票供不应求我国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资金额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现出明显的股票供不应求局面,据初步统计,到1996年10月底,沪深股市登记在册的股民约有1800万,而同期沪深股市的流通股规模约为300亿股,平均每个股民拥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 据初步估算,我国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不到0.30元,平摊下来,股民人均收益最多只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资金2元计算,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计交易税、费)只有2.5%,只相当于活期储蓄利率。 而由于股民在股市中频繁交易,其上缴的手续费及交易税之总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还要多。 9.3 股市交投过旺由于我国股民投机性较强,其入市的动机主要是以搏差价为主,所以许多股民以炒股票为业。 股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买进杀出,追涨杀跌之风盛行,股市的交投极其活跃。 如国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换手率不到40%,而我国股市的年均换手率却超过600%,是国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过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涨暴跌,如美国纽约股市从开办到现在的200年间,日涨跌幅度超过3%的只有10次,而沪深股市涨跌幅超过3%的时间却要占整个交易日的20%以上。 交投过旺的第二个后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沪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达1.3万亿,股民上交的交易税、手续费近200亿,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估计只有近100亿。 收入与支出相比,支出多100亿,这样就使整个股民成为亏损一族。 9.4 股市尚待规范我国股市是由地方股市发展起来的,且中央政府对股市的监管从1992年下半年才开始,股市的运作还尚待规范。 从宏观管理方面来讲,其一是对股市的规律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表现在相关的政策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如股市扩容及上市指标的控制仍沿用额度控制的方法。 其二是对股市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 如国家股、法人股并轨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 其三是对股市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如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对制止机构大户联手操纵股市等问题力度明显不够。 从证交所方面来讲,虽然沪深股市已成为全国性的股市,但证交所仍归口地方管理,且证券交易税的一半归地方财政,证交所的地方利益倾向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交易所都将成交量的大小作为工作目标(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税),所以对有利于活跃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制止明显不力。 从券商方面来讲,其一方面在自营业务中利用资金实力对股价进行操纵,以从中渔利;另外为配合新股的顺利发行,往往采用人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价,引股民上钩。 上市公司方面,为了新股的发行或配股的顺利完成,在信息披露方面一般是报喜不报忧,隐瞒一些重要的不利信息,且经常高估利润指标。 而一旦股票上市发行成功,则发表声明更改盈利预测或发表所谓的道歉声明来掩盖错误。

股指期货交割日对股市有影响吗

在股指期货最后交易日(即交割日)当天,由于股指期货合约是以股票指数为参照,这样在最后临交割时,股票指数对股指期货就几乎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会有大资金进入现货市场,导致股指大幅震荡。

企业

股指期货交割对股市的影响

一、什么是股指期货交割制度

从事期货交易的投资者,无论是多头持仓,还是空头持仓,如果在最后交易日前不进行反向平仓操作,则未平仓头寸必须进行交割。 交割制度是联接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保障期货价格正常回归并与现货价格收敛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二、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有哪些

期货的交割方式一般可分成两类:实物交割与现金交割。 商品期货大多采用实物交割,股指期货则采用现金交割的方式。 原因在于,股指期货按照指数权重实物交割成份股票的成本太高,实际操作并不可行。 因此股指期货交割采取按照现货指数的水平进行现金结算,从而保障了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强制收敛。

三、如何确定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价

股指期货到期结算价国际上主要有单一价和平均价两种确定规则。 最早的股指期货合约大多采用单一现货收盘价作为交割价,容易产生“到期日效应”和“三巫效应”,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有些市场将股指期货的交割价改为最后交易日之后一日的特别开盘价,“三巫效应”没有了,但“到期日效应”转移到了第二天的开盘。 后来大部分市场改用平均价规则。

具体来说:(1)如果强调提高套利(套保)效率、减小期现货偏离度、减小交割结算价与指数收盘或开盘价偏离度,则可能倾向于采用简单收盘、特别开盘价作为交割结算价。 (2)如果强调抗操纵性和避免到期日效应,则可能倾向于采用收盘前某段时间的平均价,该方式确定的交割结算价相对复杂,以增大操纵成本。

目前大部分股指期货都采取平均价方式来确定交割结算价。

四、全球主要股指期货合约都采用什么方式确定交割结算价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球主要股指期货合约交割结算价的计算方式有单一及平均价两种。

(1)在单一价部分,巴西与韩国等交易所采用收盘价,美、日等交易所则采用特别开盘价。

(2)在平均价部分,多数国家采用算术平均价。 其计算交割结算价的取样时间范围由最短10分钟至最长的全日交易时间,但多数介于20分钟至60分钟之间。

沪深300采用算术平均价,并且选取最后2小时作为取样时间,极大地增强了其抗操纵性,在全球主要股指期货合约中表现优异。

五、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日如何确定

股指期货合约在最后结算日进行现金交割结算,最后交易日与最后结算日的具体安排根据交易所的规定执行,现规定为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三个周五,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六、沪深300股指期货采用何种方式确定交割结算价为什么

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在合约设计之初,考察了各市场不同的股指期货交割方式的漫长探索,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发挥了后发优势,并且以强调抗操纵性为主,选择了计算相对复杂、操纵成本较高、抗操纵性更好的交割日最后2个小时现货指数的算术平均价。 该方式确定的交割结算价操纵成本较高、操纵难度较大。

七、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当日结算价VS交割结算价。

当日结算价:期货交易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每日交易结束之后会对会员或投资者进行资金状况结算,而结算的基准价格就是当日结算价。 沪深300股指期货当日结算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照交易量的加权平均价。 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并按最小变动价位取整。

交割结算价: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交易日标的指数最后两小时的算术平均价。 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股指期货合约在最后结算日进行现金交割结算,最后交易日与最后结算日的具体安排根据交易所的规定执行,现规定为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三个周五,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

因此,最后交易日的当日结算价并不等同与交割结算价。

股指交割日对股市的影响有哪些

看看6月份的交割你就明白了今天A股将迎来股指期货上市来第二个交割日,由于IF1005在交割日三天左右就已经基本上提前交割完毕,持仓手数不足1000手,实际上A股并未真正遭受交割日走势的洗礼。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F1006持仓量依然居高不下,显示出资金都在放手一博。 最为简单的道理,端午小长假之前,本该是资金借助假期因素顺势减仓(因为长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冲击较大,一段时间的停顿,很容易带来突然的低开、高开,而期货方面保证金交易,最怕也就是这样的走势,很容易使得满仓者爆仓或者大幅亏损,因此每次假期较长的时间均是持仓明显下降的时间),使得交割压力降低的时间,结果却发现,持仓量降低并不明显,依然超过手。 这里面有三点因素,其一是多空双方均有一些“赌”的心理,期待高开或低开,直接大幅获利,这样的风险极大,玉名认为普通投资者最好不要去进行这样高风险的操作,纵然最后结果你是赌赢了,但差的习惯养成了,想改变就难了。 在资本市场中讲究的还是一个博弈,是注意风险前提下的操作,是风险和收益间的权衡,纵然高风险的操作最后给你带来的收益,但一次甜头会成为你今后操作中最大的障碍,而一次高风险的失败就意味着财富归零,因此明智的操作是给自己留出一些空间,避免走入绝境。 因为后面还会小长假和长假,建议普通投资者在假期前,无论是多单、空单,无论获利多寡,还是以减仓降低风险为主,让度一些空间,你会获得更多。 其二是为交割异动埋下伏笔。 期现指数差距、持仓量多少是判断是否有交割日异动的两大条件,目前来看,后者是今天交割异动的主要因素。 平仓是与开单反向的操作,因此空头需要的回买平仓,多头需要回卖平仓,这样就使得局面较为复杂,多空双方现在都有软肋。 目前来说空头仓位是大多手握利润,若空头止盈平仓,则会推高合约,从而让多单得以减少损失或使得短多博弈成功,反而有利于多头;而多头仓位大多是短多或者之前的亏损单为主,若多头认赔平仓,那么势必会使得合约出现进一步的下降,从而出现多杀多的局面,那么对多头人气是最大的打击,5、6月两个合约均是空头大胜,会使得资金本身的操作方向产生动摇。 其三,也是玉名认为本次股指期货方面制造玄机的根本,那就是空头欲得到市场话语权,彻底让多头缴枪。 以国泰君安为首的券商系是空头的主要构成,而以永安期货为首浙系资金是多头坚定的力量,不过从2个月来看,空头是大获全胜的局面,多头偶有小利整体亏损,之所以空头在大幅获利的情况下依然不平仓回买,而是保持一种高持仓,玉名认为不排除,空头想彻底打垮空头资金,确立市场绝对优势的意味。 因为空头当下是优势,其有利润,哪怕不主动平仓,最后交割平仓也并不影响,但多头则不同,一些短多和之前被套多头是希望利用空头主动平仓产生的回买上翘来赚取利润或者减少损失的,若是空头发力,其只有被迫平仓,否则就会出现前面介绍的多杀多局面,空头会赚得更多,若多头不平仓,那么只有眼看着亏损加大。 所以空头在最后时候都未放弃,甚至加仓,不给多头任何怜悯,要么其对多头存在深仇大恨,要么就是想确立整个市场的话语权。 无论是哪种,总之还是之前那句话,主动权在空头手中,如今6月合约依然有接近5000多手持仓,足以对市场产生一些波澜,此外,不要忘记IF1007合约盘中持仓创纪录地接近2W手,也就是说周四一天就增加了近1W手左右的持仓,如此大量的开单势必也会加大市场本身的波动,借助IF1006交割打开新主力合约的获利空间是主力惯用的手法,这需要投资者注意。 而618是玉名在5月策略中就提示的,其是继2009年1124、2010年120和419之后第四个时间窗口,多方面因素叠加到一起,该天走势非常重要,期现共振现象将上演,作为普通股民应该继续采取坐壁上观的策略,而股指期货方面继续保持空单策略是必要的。

股指期货交割日对股市的影响

答:只能说大多数情况下到交割日指数会出现下跌,但并不是全部是这种情况,也有上涨的。

一般情况下,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即升水,到交割日多空双方都尽量将仓位平掉。 期价向现货价格靠近,在升水时,多头平仓欲望更高,价格更易下跌,而期指的行情又会影响现货,带动现货市场的下跌。

来自:Du知道君

股指期货交割日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股指期货交割日对股市有影响。 股指期货高而大盘低:空单多就打压期指,无损大盘;多单多,利好沪深300,会拉大盘看涨,期指低而大盘高:与前相反。

股指期货交割日‍就期货合约而言,交割日是指必须进行商品交割的日期。 商品期货交易中,个人投资者无权将持仓保持到最后交割日,若不自行平仓,其持仓将被交易所强行平掉,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只有向交易所申请套期保值资格并批准的现货企业,才可将持仓一直保持到最后交割日,并进入交割程序,因为他们有套期保值的需要与资格。

证监会

期货交割日为什么会对股市产生影响

申报

在中国,股指期货是沪深300指数的远期合约,可以对沪深300指数有一个未来的预测,说明未来是涨还是跌。 单就股指期货来讲,他会在交割日时强行平仓的。

另外,股指期货通常是对股市的股票的一个套利保值的,他和股票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T+0交易,一个是T+1交易。 股指期货可以双向操作。 做多或空;而股票则只能单项做多。

股票只有在判断好了趋势后就进场。 如果趋势错误,那就被套。 股指期货则不然,可以进行双向进场。 如果你股票趋势判断错误,可以在股指期货中反向操作,以便保值。

至于,股指期货对股市有影响,应该没有。 还是看宏观经济和市场状况,加之投资者的心态了。

从历史上看,如果在交割日之前的持仓一直不减少,并且近远月价差有异动,那么表明可能有资金想要在交割日“有所行动”,而且发动方往往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大幅上涨或者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有。 而相对于股指期货来说,在股指期货结算日,目标指数的成交量和波动率显著增加的现象,这就是股指期货交割期的到期日现象。 到期日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指数期货采用现金交割的方式进行结算,而套利的平仓交易、套期保值的转仓交易与投机交易者操纵结算价格的欲望,在最后结算日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到期日效应。

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法规定不能卖空股票,套利交易只有在股指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以上才会出现,套利交易者卖出股指期货,买入现货。 对于期货到期日仍持有现货的套利者,需要按照期货结算价格出清股票。 如果套利交易者比较多,同一时间内的卖压就会集中出现,对指数产生下跌压力。

对于套期保值者,在合约即将到期时需要将空头合约转到其他月份去,因此合约到期前当月期货合约价格将有一定的压力,而期货的价格发现作用将影响传导到现货指数。 该合约的投机者则希望在最后结算日尽量使现货价格向自己比较有利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获利或者减少损失的目的,因此投机者在最后交易日有操纵价格的意愿。

在以上所述的不同因素影响下,股指期货到期日的交易量、波动率和收益率与平均水平有明显差异。 根据统计,股指期货到期日买入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比其他交易日的平均水平要高;以股指期货到期日为开始的前半个月内买入股票比后半个月买入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高。 从统计结果来看,股指期货到期日造成了现货价格的一个洼地效应。

对于一些股票的投资者,股指期货到期日后的几个交易日可以看作买入股票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同样,在两个股指期货到期日中间卖出股票也有轻微的溢价。 股票投资者同时要留意该月份出现正向套利空间日期的数量,在出现套利空间的交易日持仓量是否有明显的增加,如果有条件的话还需要了解机构所持的空单数量是否比较大,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股指期货到期日的现货指数产生一定压力。

股指期货到了交割日,会与现货交易的价钱相贴近,而股指期货合约的担保物是沪深300,当交割日到了,当沪深300受到影响,则会进一步影响到股票大盘,即股指期货到了交割日,它的行情会与大盘行情趋向一致,互相影响,即股指行情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盘下跌,股指行情上涨会带动大盘上涨。

因此,投资者在短期内可以结合股指的变化来分析股市的走势,寻找买卖机会。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11-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3796.html
6月19日基金净值 嘉实中证软件服务ETF最新净值0.586
陈妍希最新节目路透曝光!全程戴婚戒疑似并未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