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握关键机遇期

许心超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许维娜)氢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产业领域大力培育的方向。如何把握“十四五”氢能发展新机遇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在“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全球氢能布局加速,氢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积极探索以氢能为核心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之路,推动国家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加速进入“氢能2.0时代”。

“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正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致辞中介绍,我国在氢能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例如研发了工业用储氢材料、离子交换膜等一批关键材料,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等。

单忠德表示,氢能产业作为典型的未来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科技创新、迭代应用、政策支持三方面发力,持续完善氢能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表示,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国在氢能储运装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该方面仍然存在的挑战。

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燃料电池与储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韩敏芳还分享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的多领域应用及发展前景。她表示,SOFC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OCF技术,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聚焦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全环节,在发展氢能产业方面持续发力。

“氢能作为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许心超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统筹推进氢能领域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习生张艺弛对本文亦有贡献)


北京推出20条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举措,此举措对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有何作用?

首先是对于实施强链基础建设项目有重要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带头,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通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完善产业供应链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优先纳入“强链项目”扶持项目范围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的股权支持或预补贴支持。

其次是加快制定氢能管理有很大作用。突破体制障碍和政策瓶颈,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行政审批制度的简化和规范,推动氢能产业尽快落地并鼓励氢能产业的发展和终端消费。从而加速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支持,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探索氢能储电耦合发展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市场化转型进程技术成果。

再者是对于构建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网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我省氯碱产业副产氢资源,综合产业基础、应用场景、供应半径等因素开展就近车辆示范燃料氢供应。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着力攻克适应动态稳定运行的绿色电力制氢技术。建设适度先进的加氢网络,坚持“站联动”,在氢资源丰富、应用场景成熟的地区优先建设加氢站,鼓励建设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共建站。

然后是需要加快加氢站建设。优化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一站式”行政审批管理制度。鼓励在新建加氢站、加油站和充电站预留加氢设施空间;如果现有的加氢站和充电站符合相关规范和安全条件,则无需办理加氢站规划选址和用地手续。经批准,现有土地可用于建设加氢站和综合能源加气站。

高质量

王凤英代表: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突破核心技术

两会期间,汽车行业代表备受瞩目,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今年将第13次参会,作为资深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议案建议。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王凤英与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联名提交了《关于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建议》。 王代表更深度关注了中国汽车产业小型电动车发展、氢能源产业发展、中国汽车“走出去”、机动车智能检测和汽车消费信息整合升级中的突出问题。 尤其是其中“大力推动氢能产业”的提案,属于高质量前瞻性提案,对于行业发展乃至国家能源战略有着重大意义,体现了人大代表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氢能得天独厚的优势王凤英代表之所以如此重视氢能,是因为氢能有着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 氢能第一个优势是储量丰富,并且很容易获得。 地球上的水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氢,无边无际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地球之外,氢的储量更加丰富,在宇宙中,氢是含量最高的元素,我们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氢球,依靠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发光发热。 我们地球的邻居,包括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超级巨大的氢球,哪怕仅仅汲取木星氢含量的亿万分之一,足够人类使用千万年。 第二,氢是一个非常好的能源载体,本身就天然具备储能能力,氢可以通过电解水获得,适合长距离运输,很容易储存,不会变质损坏,不会衰减,也不需要养护。 氢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发电过程无需转换成热能或者机械能,直接变成电能,热效率比火力发电高得多。 第三,制氢还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废电”,因为我国电力使用峰谷错落问题,每年大量风电、水电和太阳能电被浪费。 2018年,全国弃水电量515亿kWh,弃风电量419亿kWh,弃光电量73亿kWh,这些巨大的能量浪费,通过氢可以储存起来。 第四,氢能的能量密度更大,使用更经济。 目前压缩氢能的能量密度接近每公斤40kWh,比汽油的能量密度高出几倍。 可以类比的是,目前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只有每公斤0.3kWh,大部分在0.2kWh以下,氢能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两百多倍。 这意味着当锂电汽车需要拖着几百公斤电池时候,储氢罐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五,氢能的另一个优势是,补充非常方便,相比锂电充电动辄以小时为单位,加氢方便很多。 2018年总理在日本访问时,参观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这部汽车只需要充氢3分钟,就可以续航650公里,事实上和燃油车区别不大。 第六,氢能还有一个突出战略优势,不仅可以给乘用车提供能量,也可以给重型卡车、长途客车、工程机械、工矿设备提供能源,也可以给轮船,飞机,军舰,潜艇和坦克提供能源,具备强大的军事意义。 氢能甚至还可以给宇宙飞船提供能源,美国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就是依靠氢能提供能量。 未来人类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进行星际旅行也可以依赖氢,因为氢在宇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七,氢燃料的最大优势,其实不仅仅在于提供能量,而在于氢能可以成为统治未来的战略终极能源。 如果有一天制氢技术可以突破,那么氢燃料电池的发电过程事实上完全无污染,氢和氧反应后直接转化电能,产生的唯一废弃物是洁净的水,氢将是未来真正的终极能源。 氢能全球争霸氢能具备如此优势,世界各国全力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氢能重要性远远超过石油,谁率先掌握了氢能,谁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钥匙。 尤其是考虑到氢能极为广大的利用前景,氢能可以形成产值以万亿计算的超级巨大的产业链条,重要性甚至比今天的5G更为重要。 国际氢能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氢气需求将达到5.6亿吨,氢燃料电池将在交通、电力、供热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氢能将占人类终端能源消费的18%。 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总保有量将达到1,000万至1,500万辆。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开发氢能,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都纷纷投入巨大力量。 截至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营运中的加氢站共有369座,其中欧洲152座,亚洲136座,北美78座。 缺乏能源、且有忧患意识的日本更计划成为全球第一个氢能社会——2021年3月之前,日本政府和汽车行业将共同建成160个加氢站,量产4万辆氢燃料电池车。 目前,日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 我国氢能发展的层层掣肘我国的氢能事业发展则是有喜有忧,发展非常不均衡,民间以及企业层面已经敏锐感知到氢能是下一个金矿,纷纷进行前瞻性研发和投入。 比如长城汽车正在全力研发氢燃料电池,已经入股了全球领先的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并成为首家加入到国际氢能委员会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的中国车企。 地方政府也意识到氢能产业链的价值,积极规划各种氢能产业园。 但是从更宏观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战略方面,氢能发展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的政策法规的支持,这制约了我国氢能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 核心技术欠缺,目前民间对于氢能非常重视,整体在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制造工艺和集成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但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尚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层级。 同时一些关键技术集中在科研院所,这些机关往往项目结束就束之高阁,产业化力度不够,导致技术浪费。 2.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氢能重大战略意义,全国建成了数量繁多的氢能产业园,但是这些园区过分散乱,并未形成规模集群。 3.目前氢能成本高昂,市场竞争力不够。 以60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为例,据测算,在生产规模为100套/年时,系统成本为380,000元/套,在生产规模为10,000套/年时,系统成本仅为110,000元/套。 目前的小规模、高价格制约了氢能的普及。 4.氢能供应链缺乏协调性,很多地方的加氢站多是为城市公交系统配套或个别企业研发单独使用,极少对外开放运营,这制约了加氢站的商业化。 5.氢能法规不完善,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根本。 尤其是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非常复杂,且涉及工商、土地规划、住建、安监、消防、环境评价等多个部门,这等于给加氢站带上层层紧箍咒。 王凤英代表的提案建议正式针对目前氢能发展的光明前景,以及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遇到的掣肘,作为长城汽车总裁和行业资深专家,王凤英代表提出几点提案建议(仅摘录部分内容):1.设立氢能与燃料电池国家重大专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 将氢能真正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通过政府主导,鼓励燃料电池产品应用推广,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参照德国、日本等国家经验,鼓励能源企业牵头建立稳定、便利、低成本的氢能供应体系。 4.完善标准法规建设,明确氢能主管部门,加快氢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将氢气视同燃气管理,促进氢能产业链快速形成。 5.制定国家级顶层氢能规划,合理规划加氢站,制定长期稳定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 写在最后氢能源的重要性不仅仅涉及汽车,更涉及全国能源战略的发展,更涉及未来人类命运。 作为最原始最简单的第一元素,氢能不仅仅蕴藏着巨大能量,也蕴藏着宇宙的秘密。 如果中国能够在氢能源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是世界领先,那么将极大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提升整个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至于中国汽车行业对于海外品牌的超越,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氢能按下发展快进键 鸿达兴业抓住机遇融入大湾区

“碳中和”按下了氢能发展的快进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在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就当前形势看,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既是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必然要求。国家多个指导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也紧跟出台氢能支持政策,产业化加速信号明显。目前,政府累计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20亿元,国内现有的加氢站数量114个,燃料电池 汽车 累计数量超过了6000辆,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把握关键机遇期 单忠德

但氢能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氢能产业链的壮大需要持续开放合作。近年来,我国各大优势区域城市开始“抱团”,形成区域间的联动互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产业先行区,正不断 探索 资源与成本的优化配置,让氢能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形成最优的产业循环。

广东领衔大湾区氢能发展

在推进氢能源发展领域,广东担当体现在主动作为、提早入局。过去十年,“改革先锋”广东, 探索 制定了全国首个加氢站行政审批验收流程,出台了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政策等。日前,广东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力争五年内打造一条大湾区“氢”走廊,这意味着广东氢能产业有望在五年内走向成熟。

与其他地区相比,作为 科技 高地的大湾区,有着雄厚的 汽车 工业基础与创新能力,加之大湾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在培育引进产业项目、建设氢能示范应用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0年9月,国家五部委发文组织开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建设,广东城市群包括佛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阳江、云浮、东莞。从名单可以看到,广东不少城市都在布局氢能。《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明确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未来10年将打造成产值达千亿级的新兴产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对纳入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降耗,最高补贴1000万元,进一步放大了财政资金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除此之外,佛山市也加足马力开展能源转型之战,在南海丹灶镇规划建设的仙湖氢谷,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等氢能源 汽车 智造产业链条,致力于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先进氢能 社会 示范区。

氢能

政策指引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在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氢能产业竞争时代,唯有率先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才能脱颖而出。

立足大湾区 鸿达兴业打造完整产业链

推动氢能产业化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实际行动。总部位于广州的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如今在氢能技术研发领域硕果累累。除设立氢能源研究院外,近年来还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法国液化空气等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氯碱制氢行业不断巩固领先地位,逐渐形成了液氢、高纯氢气、超纯氢气等氢气全业态产能,其纯度可达99.9999%以上。去年4月,位于内蒙古的鸿达兴业液氢工厂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规模化的民用液氢项目,在技术壁垒极高的氢气液化领域,填补了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能源

此外,除了固定式加氢站的建设,鸿达兴业还创新新型的可移动式加氢站,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安装并投入使用,连接设备后控制系统将自动检查设备并优化氢气压力。日加注量500KG,可满足25辆氢能大巴或40辆氢能物流车的加氢需求,并可实现2套或多套设备并联叠加,具有灵活性强、占地少、组建快、投资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合在市区范围内建设。目前鸿达兴业还对外开展制氢、加氢站总承包业务,致力于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尝试打造氢能应用场景。

便于运输、低成本的液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氢气供应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优质的氢源将服务于小 汽车 、公交车、物流车等交通领域,满足需求格局越发多元化的大湾区市场。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国内氢能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鸿达兴业将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借力“大通道”和“大平台”,布局高质量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为氢能产业的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39.html
现场航拍画面曝光 广东梅龙高速塌陷已致19死30伤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