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正在崩溃 迹象从未如此清晰

近期,我国北方遭遇“酷热烤”,南方则在经历“暴力梅”。“南涝北旱、旱涝并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从年初时的寒潮、冻雨、龙卷风,到入夏后的大暴雨、重度干旱,极端天气频发,波及国内多地。

放眼世界,严重热浪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暴雨、泥石流、洪水导致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就连典型的沙漠地区阿联酋,今年4月以来,都遭受了75年来最大降雨,一天下了1年多的雨量……

“水深火热”的情景,真切强烈的冲击,极大拉升了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我们的气候正在崩溃,迹象从未如此清晰。”

近些年,在全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气象灾害,正愈加变成“年年遇”。

2020年欧洲遭遇世纪暴风雨损失惨重;2021年美国西部遭遇“12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危机;2022年澳大利亚一些地区遭遇“500年一遇”的洪水;2023年北京遭遇“140年以来”最强暴雨……

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显示,至少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由此引起的极端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繁。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直言,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而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更要做好对极端气候的预防、应对。

“极端”往往意味着达到甚至超过已知的极限标准。频发的极端天气及伴随而来的自然灾害,也愈发成为社会治理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理论上,灾害风险是灾害天气强度、社会经济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正明显呈一条上扬曲线,经济社会发展又必然增加暴露度,那么想降低灾害性,就得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就实践而言,既要及时转变心态,了解极端天气的趋势以及灾害特点,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也要重新审视每个场景的防灾减灾建设,让制度建设、政策指引、工程设施、应对细则等等都能适应新的气候变化,强化底线思维。

恰如有气候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普遍是根据过去几十年的气象和灾害数据来做,但未来气候的变化不会是线性的,还应基于气候模型做未来风险预估。

按照“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的说法,极端事件高发不仅带来损失,也会提升经济系统内在的“反脆弱”。可以说,极端天气频发考验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在检验着系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

比如,为减少频发的旱灾、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些地区也开始因地制宜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或培育气候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或加强雨水集蓄和调水工程建设,或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等等。

比如,随着极端天气频频导致城市内涝,提升城市韧性、建设海绵城市等思考与行动也越来越多,气候可行性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系统、重点工程建设、设防标准更新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天灾虽难料,但平时的工作若能做足,有过硬的基础设施打底,加以充分的应急预警和高效行动,就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除了被动适应之外,主动减缓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但当前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形势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场存在分歧,形成共识仍面临诸多挑战。更不乏一些国家只顾打自己的小算盘,热衷于玩相互指责的游戏,严重干扰全球气候治理。

过去这些年,经过全人类的努力,很多人认为碳排放量应该已经降下来了,但实际依然处于峰值。据气候专家判断,有联合国等多边合作平台的存在,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如果坚决采取行动,仍有可能实现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的目标。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致,行动再行动。

2024年是否会打破去年的各项气候数据纪录?未来,全球气温会不会越来越高……当下,有关气候变化的种种问题正萦绕在许多人心头。

气候变化虽有着极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但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困惑就会少一些,风险就会小一些,一个更好的明天就值得期待。


地球会快速进入新冰期吗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地球已经走出第四纪大冰期,但是如今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的暖时段(本人有怀疑),200年周期的冷时段,60年周期的冷时段。 再结合从2007年开始太阳黑子进入极小延长期,这样的周期是大约200年(178年),虽然2016年太阳黑子是否最终消失还需要进一步数据证实(太阳偏离在银河系中原来的位置似乎是一种确认),由此带来的冷周期至少持续五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其次,每次太阳辐射降低带来的冷周期都不少于50年,因此,判断未来的冷周期肯定不是大冰期(没有证据显示地球已经走出第四纪大冰期),也不仅仅是拉马德雷冷相位所带来的寒冷周期(拉马德雷带来的冷周期一般20-30年,但是,如今拉马德雷的冷周期和太阳辐射所造成的冷周期重合),最大的可能是50至百年以上的新的冰期。 现在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地球是否会快速进入冰期,历史上欧洲曾经在6个月的时间内快速进入冰期,那么未来是否会快速进入?虽然2004年印尼八点七级地震和海啸是征兆,但是似乎更可能是地球开始进入新冰期的征兆,智利八点八级地震自然是一个征兆,但是,智利地震在南美,而冰期的开始大部分是亚太地区开始最先进入,冰岛火山喷发是一个明显的迹象,未来如果亚太地区快速进入新冰期,需要密切关注2011年的气候灾害异常;一,8.5级以上强震的爆发以及带来的海啸,二,更大能量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至少上升到大气十公里以上,能量超过冰岛火山喷发;其中需要特别注意2011年1-5月(这是杨学祥教授所计算的强潮汐周期),同时4月份是土星冲日的月份,这段时期是强震和火山喷发易于发生的时间段;其次是2011年8-11月的强潮汐周期,这个时段内恰恰木星冲日发生在10月,我们知道木星是除太阳外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恒星,在此周期极容易引发强震 海啸和火山喷发。 前个月欧洲和美国遇到百年一遇的大雪和严寒似乎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寓意。 需要严密关注相关迹象,严防地球快速进入新的小冰期。

求助 我们班开辩论会,有关温室效应的,我被归到反方(即温室效应所含人类因素不多) 这个该咋讲?

展开全部作为反方辩手的确难度很大。 个人愚见,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的确是人类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导致的,这方面没有争辩的意义。 但你可以从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温室效应到底对人类的危害有多大?以前,人们考虑温室效应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线性系统模型,认为地球的气候这个系统中,一个扰动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 但进入21世纪,随着混沌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对于气候这种复杂系统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会发生自组织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温室效应的扰动,地球气候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不会进入恶性循环、不会崩溃,地球气候会自我调整,进入下一个稳定状态。 下面是网络百科里的一段资料: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 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 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 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 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 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 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温室效应的后果并不是以前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对吗?

1、首先还要看你怎么定义“进化”了。 俄国的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dobzhansky定义进化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在世代更替中的变化”。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产生了表型变化的才算进化,分子水平的基因变化而没有产生表象变化的就不算进化。 照这个理解,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就是进化。 还有人说基因频率改变了,说明携带某基因的生物数量在改变,不管改变有多大,对种群来说是变好还是变坏,是迁移导致的改变.还是人为的改变.从对于长久的生物进化过程来说,他还是在影响着生物进化,虽然对生物的这种影响是很微小的,但我们还是能够说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因此对于LZ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2、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 但固定的方向(固定的基因是哪个),事先不能预测。 有分子进化的研究已获证明,遗传漂变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仍然有很多相斥的观点存在!!!!Eg:有人也说漂变仅仅影响生物的进化,因为生物进化在生物变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遗传漂变是不定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4512.html
雷军成为亚洲最佳CEO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