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 这支学科交叉育人团队获奖了! 理念引领人才培养 以

“成 果”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导”与“学”的关系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6月20日,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答辩评审会在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主馆报告厅顺利举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生 代表数智服务管理导学团队 进行全面展示和精彩答辩,最终从1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荣获 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称号, 充分展现了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学团队的良好风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生答辩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浙大管院 第10次 在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中获奖。

浙大管院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并倡导与践行“好教师、好学者、好员工”的三好价值观。 多年来,已产生了多个浙大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

团队名称

主导师

吴晓波团队

共获得两次

Co-learning

魏江团队

黄祖辉团队

Management

马庆国团队

FBResearch

陈凌团队

米粥数据分析和管理研究

周伟华团队

Sunshine group

汪蕾团队

数智组织与领导力

谢小云团队

数智服务管理

华中生团队

华中生教授团队面向国家重大经济和社会需求,围绕数智服务管理进行交叉领域的研究,展相应的项目探索和学生培养工作。 团队内老师和同学相互关心支持,在团队日常交流和建设中持续沟通交流,团队氛围活泼友善,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学术大家庭。是“五好”这个名词的真实写照。

数智服务管理导学团队

/Data Intelligence Service Management,DISM

团队由华中生教授领衔, 联合医学院组成学科交叉团队 。主要在 数字化智能服务系统 的基本规律和 现代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的理论与方法 等研究方向培养交叉领域研究生。现有导师10名,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青年学者各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在读博士生24名,全日制硕士生5名。

团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多年来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聚焦科学前沿,敢当时代先锋 )-Practice (问题导向,做价值引领的研究) -Profession (坚持严谨治学,不断追求卓越) -Positivity (阳光心态,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培养理念和团队文化,跨学科整合资源、建立团队制度、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育人氛围,形成了“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的导学育人生态,为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家部委、基层单位输送了肯担当、能干事的优秀毕业生。

敢当时代先锋

聚焦国家战略前沿

“做学问先做人” 是华中生老师所带领的DISM 团队秉承的一贯作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求是创新”校训指导下,华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从点滴处引领团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时刻不放松团队的“灵魂工程”建设, 他倡导“Pioneer”理念 ,号召团队成员聚焦国家战略前沿,敢当时代先锋。

思想引领

团队以管理学院党委创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为牵引,坚持党建业务两手抓,实行党班团一体化,将支部建在导学团队,党小组与学术小组融合,委派团队张政老师担任德育导师,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学联建。把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华老师曾多次分享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的科研和学科交叉育人,团队导师们与学生一起学习、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活动邀请校党委副书记傅强亲自指导。

教工支部、学生支部党建业务互融互促、联学联建,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术引领

华中生教授牵头“服务科学与创新管理”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大平台跨学科培养学生。 华老师常说“我们要引导学生有使命感科研!” 。团队定期组织跨学科大例会,从科研选题开始引导和把关,激发研究兴趣,将“国家需求、中国情境、基础前沿、国际水平”的价值导向融入培养环节。定期组织小组会,落实课题思政,在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着重引导学生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的科研方向 ,细致指导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组会上师生讨论热烈

发展引领

“让服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一直是DISM 团队的指导精神。 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对学术目标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团队成员在日常生活践行中。导师组成员教育学生方面既滋养根基、给予细心指导,亦引导枝叶、关怀生活。 导师组对学生的关怀是全方位的,不仅关心团队的思想建设与学术培养,还倡导团队成员要学会生活。 在华老师的号召下导学团队养成定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科研生活注入更多活力和灵感。团队成员们经常相约在激情四射的羽毛球场上挥洒汗水,或是春意融融的溪水山涧中漫步,又或者是在浪漫文艺的交响乐厅感受音乐之美。他们常常相约聚餐、看电影,共同度过休闲时光,在自己喜好的文体活动中挥洒热情。

团队一起运动

团队生日会

问题导向

做价值引领的研究

师生共进,团队坚持 “Practice” 理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导师组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课题,也在课题研究中带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成就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团队以 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 与人才培养 回应国家战略所需 ,引领商业、工程、科学、技术 多学科交叉融合

以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回应国家战略所需

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等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现实难题, 团队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管理+医学”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疗效率与质量提升, 双方共同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获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立项,成功开展多项高水平合作研究。团队 袁泉老师与浙大二院在检验和DRG 医保政策下医院付费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启的学术合作。

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电力系统数智化转型 ,受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委托,华中生教授带领俞鸿涛、范逸文、周健、游雨暄等博士生,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展电力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构建了监测数据清洗及动态校准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国网系统26 家省公司在线监测装置的实用性评价,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75 亿元,支持了杭州G20 峰会等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期间的保供电工作。

亚运会筹备期间,寿涌毅教授率团队博士生在杭州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上分享了如何从项目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项目的社会技术系统、动态系统以及复杂适应系统,实现项目系统的动态计划与控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有效提高亚运会重大项目质量。

以上这些案例只是团队丰硕成果中的一瞥,团队以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来回应国际战略所需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导师组的言传身教下,团队博士生也积极投身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浪潮中去。 俞鸿涛博士专注于“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游雨暄博士投身于数智医疗健康管理领域,读博期间多次前往浙一、浙二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在慢性病并发症的预测和防治决策方法方面有所突破。

近五年来,团队持续开展 数字化时代的医疗健康管理、数字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 等关键问题研究,并在《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JOM),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POM), IISE Transactions, 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 (JOC),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B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IJOPM),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JORS)等一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同时应用于电网设备维修管理和医疗管理等实践中。

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

多年来,导师组长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课题,通过 “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培养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问题,树立学子肩负使命担当的思想观念。

2019年以来,导师团队获得国家创新群体,自科重大、社科重大、自科重点项目8项,其他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12项。

Profession

坚持严谨治学

不断追求卓越

交叉融合,团队坚持 “Profession”理念 ,培养科学精神,开展有价值的研究。

传承求是创新精神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团队导师始终把握研究生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培养方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做研究,团队多名博士生获浙江大学“学术新星”培养计划,在管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UTD24)发表高影响力论文,成果立足于国家需求,展现了学生在管理领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研究周期及发表周期较长的管理学领域十分难得。

团队在东阳市人民医院调研

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

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师生走出去,安排年轻骨干教师及博士赴海外著名高校和机构开展国际访学及联合培养,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增加团队国际影响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

团队老师及同学于2024 生产与运营管理国际会议(香港)

以“三去”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发展

以“三去”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去一流高校、去基层奉献、去一线领军。近五年,11 名博士生赴一流高校担任教职,3 名海外博士生毕业后归国任教,2 名博士生赴中央部委工作并到西部基层挂职,多位硕士生到海外高校继续深造,到行业领先企业就职,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Positivity

积极阳光

团结合作

温暖友爱,团队坚持 “Positivity”理念, 营造积极阳光、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

团队同学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老师们结合自身专长和优势合作指导,为学生长远学术生涯打牢根基,学姐学长们离校后会通过线上方式为团队同学答疑解惑、共同合作。团队定期例会制度、思想恳谈方式、丰富集体活动、温馨团队文化建设,共同构建导学共同体。团队老师们和同学一起参加春游秋游活动,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听音乐会,一起过生日……

从实验室、医院、讨论室到餐厅、球场、湖边,团队老师和同学渐成良师益友的共同体。

导学团队

是导学共同体的基本单元

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载体

协力构筑

健康、温暖、奋进、和谐的 导学氛围

既有师生同心奋进的故事

也有服务国家战略的家国情怀

数智服务管理团队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

推进学院学科交叉BEST 战略落地

以“Pioneer-Practice-Profession-Positivity”理念

整合科研和育人团队

培育时代新人

形成了

“尊师爱生好”

“教学相长好”

“同学互助好”

“文化传创好”

“团队发展好”的导学育人微生态

未来

团队也将在 华中生老师的带领下

继续开拓创新

为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贡献管理智慧而不断奋斗

关于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

为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导学共同体,浙江大学自2011年起举办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以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为基本单位,既注重科研业绩、学术成果等“硬指标”,更突出导学育人、团队文化等“软实力”,逐步形成了以“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为核心的“五好”内涵。

编辑:佟庆

审核:王贞玉


桂林理工大学机控学院怎么样?有哪些专业?

桂林理工大学机控学院介绍: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 学院目前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术型硕士点,“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2个专业型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支撑学科。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自动化、电工理论等3个教研室,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中心、金工实习实验中心等4个实验室(中心),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信息与制造”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矿冶装备集成制造技术研究分中心、桂林市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站,“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校级重点学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校级精品课程,“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校级教学团队。 学院有现有教职工45人,专职教师37人,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及其相当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4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名。 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联合攻关能力的教学研究队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894名,硕士研究生47名,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本科、研究生相协调发展的格局。 近5年来,学院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区级教改项目8项,出版教材4部,与相关企业建立了12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结合学校优势专业学科,立足地方和行业,学院教职工积极承担各类国家级以及地方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近5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横向项目9项,到位科研经费近500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2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多篇。 申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计算机推广应用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把牢固树立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发展永恒的追求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在全国和全区的工业自动化,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机械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等大学生竞赛中成绩卓著。 5年来,学院有100多人次在区级竞赛中获奖,30多人次在区级竞赛中获奖。 一直以来,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2%以上,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海南金盘电气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公司有长期、深入的合作,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欢迎。

乌丹六中的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教研能力强、勤奋敬业、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17人,专科学历83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3人,中学一级教师92人,中学二级教师3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学能手3人,旗级教学能手32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7人。 学校坚持“求真务实,育人至上”的思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团队,在全旗独放异彩。

泉州纺织服装学院简介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座落在海峡西岸的海滨城市——福建泉州石狮市,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命名具有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专文凭的大专院校。学院依托海西雄厚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办学,确立了以服装、纺织、印染、鞋类专业为主导,艺术设计、工程、经贸、管理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鲜明。学院自开办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7000多名社会急需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共设置有22个专业,在校学生4000余人。 学院从全国各地引进资深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长期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纺织服装高等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院教学、实训设施完备,建设有省级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服装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美国Datacolour测配色实验室、法国力克服装CAD实验室、时装表演厅、美容与化妆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版室、纺织品检测实验室、染整化学实验室、染色印花实验室、针织服装工艺室、网络实验室、制鞋工艺室等23个实训场所,师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008年学院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几年来,学院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创新育人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办学成果,学院的服装设计教学团队被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专业被授予省级精品专业,“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纺织品检测技术”、“染整技术”和“微观经济学”等五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做合一,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丁国强教授被授予第六届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这些办学成就都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十度春秋谋发展,励精图治育英才”。 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技能为先的办学理念,诠释了“立德、弘美、笃学、精艺”的校训,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造海西纺织服装职业教育的第一品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4722.html
千年运河·流动的史诗 繁荣南北贸易的黄金水道
广东全力提拔 朱芳雨没有裁掉他 训练之王 为他拒绝引进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