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今天(5日)发布,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蓝海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可供2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的蓝海光伏电站,它的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呢?它能把北京二环内的城区地面全部覆盖。从空中俯瞰,它就像是一片浩瀚辽阔的蓝色光伏海洋。
蓝海光伏电站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整个电站铺设了大约590万块光伏板,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西部开发”——内蒙古西部至山东南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
采煤沉陷区的光伏电站有何不同?
记者也了解到,这是一个建在采煤沉陷区上的光伏电站。这样一个电站有何不同呢?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 这个光伏电站除了特别大之外,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所在的这一片区域,是一个煤炭采集区。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这里的局部地面可能会发生沉降。所以这个项目全国首次大规模应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弹簧”光伏支架。
这个光伏支架分为两部分,埋在土里的是一个中空筒桩,上面的支架立柱插在这个筒桩里,它有1米左右的上下伸缩调节空间。即便是这里的地表发生了沉降,也可以通过立柱高度的调节,保证光伏组件最佳的受光角度。
另外,这里和其他光伏电站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同样面积范围内,拆分出了更多的光伏单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船小好掉头,当部分地面发生沉降的时候,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地调整光伏组件,避免更多的光伏组件受到影响。
我去过很多光伏电站,大部分的光伏支架都是安装在一个直径40厘米的混凝土底桩上,这个光伏电站采用了新型的钢桩,把底桩的直径从40厘米骤减到10厘米,这样一来对周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
这一片浩如烟海、连绵不绝的蓝色光伏海洋,就在一年多之前,还都是遍地黄土的荒漠。有了这片光伏板的遮挡,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大幅降低,现在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许多羊在光伏板下悠闲地吃草。
记者了解到,这座壮美的光伏电站发出来的绿色电力,并不是用于本地消纳,而是和附近的上海庙4×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发出来的电打捆外送。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政府旗长 杨颖新: 建设团队仅用14个月的时间把20个月才能建成的光伏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个电站发的电通过1238公里的输电线路将源源绿电送至山东临沂。蓝海光伏电站也成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次性并网新能源工程。
采用多项技术创新 发电量大幅提升
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个建在采煤沉陷区上的光伏电站还有不少创新突破。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 这个光伏电站有一种像向日葵一样,可以追着太阳转的平单轴跟踪支架。它可以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实时调整光伏板的角度,确保最大程度把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和传统光伏板相比,它的发电量能提升7%以上。
这个电站还有着多项业内首次采用的技术创新。传统的光伏组件安装,是先把支架一个个都立好,再通过人工手抬肩扛把光伏板安装到支架上,这种方式费时费力。
这个光伏电站在国际上首创了一种“一体化支架+组件施工”的新工艺,他们把光伏板和支架用机械臂提前组装完成,再通过专门研发的吊装设备一次安装到位。这种新工艺和传统的人工安装相比,效率提升了25%。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 这里如果人工巡检,需要6辆车、12个人花上两天才能完成。在这个智能的光伏电站,整个场区有10台无人机库,无人机可以自动起降、自动充电,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对整个厂区的巡检。甚至可以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对相关设备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故障并确保光伏设备正常运行。另外,智能清洗机器人可以自动高效清洗光伏板上的灰尘和污垢,始终保持最佳的光热转换效率。
60秒回顾蓝海光伏电站建设历程
从2023年8月临建区开建,到当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再到今天并网发电,蓝海光伏电站用14个月完成了全部工程。一个短片回顾一下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历程↓
90年代亿元村为什么如今破败吃饭成问题?
山西大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矿关停潮席卷而来,大同“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地经济该如何转型?矿区村民生活又该如何得到保障呢?
曾经集体盖洋楼 如今吃饭成问题
初冬时节,山西大同市西部山区里一片沉寂,而十年前这里却是令无数人向往的财富之地,大小煤窑星罗棋布,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如今走在核心采煤区左云县秦家山村的路上,显得格外冷清,路上半天很难见到一辆车。 车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了30多公里后,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秦家山村。 眼前这座略显破旧的建筑就是秦家山村委会办公楼,修建于1988年,当时在偏远的山区,一个村集体能修建一座这样高规格的办公楼实属罕见。 这间位于一层走廊尽头的光荣室,“省级先进企业”、“小康村”、“文明示范村”一张张荣誉证书与一面面锦旗挂满了整个房间,述说着秦家山村昔日的历史与荣耀。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 村委会主任 崔秀平:九三年省委省政府给我们发的是千万元村,九五年就是亿元村了。 崔秀平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猛增,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秦家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全国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村里矿井林立,最多的时候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煤矿数目多达八、九座。
崔秀平:当年在城里打工的,每个月也就是二三百块钱,在我们村打工的最少一千五百块钱一个月,到年底还有分红,我们村民一户能分两万块钱左右。
在那个年代,城里都少有的“万元户”,在这里不是稀罕事儿,因为家家都是。 村集体给村民建起了十几栋二层小楼,并且建设了医院、学校、敬老院、剧场等一大批配套设施,这里村民过着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十里八村都来这里举办村运会,看病也要来这里的村医院。
村民袁秀花今年67岁,老伴儿杜兴国今年70岁,他们老俩口是土生土长的秦家山村人。 1989年他们全家从山下的破土窑搬进了这栋楼房,村集判橡轮体给村民统一装修了房子,并配上了全套家具,令他如顷们全家喜出望外。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村民袁秀花:进来的时候有壁纸有灯,有装修的柜子,柜子是实木的,家家户户都有,都是统一定制,根据地方大小做的。 当时城里边像这样规格的,很少见到。
富裕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配套设施,丰富的文化生活,川流不息的车辆,繁荣的秦家山村被誉为当地的“小香港”。 然而这种躺着煤堆里数钱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煤炭价格大跌,伴随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以煤为生的秦家山村从此一蹶不振。 而且随着常年高强度的开采,这里的地下水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村子里已经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生活缺水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这里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了,慢慢的变成了一座空心村。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 村民杜兴国:家家户户基本地上墙上都有裂缝。 外边种的地裂缝基本上都有把耕牛掉下去的。
秦家山村有6000多亩地,退耕还林已经有12年之久,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外加地下水遭到破坏,村里土地已经多年没有任何收益,村民依靠每年退耕还林的几百元收入很难维持生计。 年轻人纷纷离开这里进城打工,秦家山村从之前六七百人的富裕村,几年间只剩下30多位老弱病残留守在这里,成了真正的“空心村”。
由于常年开采,煤层越采越深地下水遭到破坏,水质受到污染已无法饮用。 村民吃水成了一件难事儿,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当地政府将水从几十里外引到村里,但秦家山所处位置地势高水压小,供水十分不稳定时有时无。 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只能调用蓄水车每周来给村民送水。 在杜大爷家里,记者发现摆放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水桶。
事实上,类似秦家山村这样的村庄,在大同市采煤沉陷区比比皆是。 左云县台子山村与秦家山村仅相隔十几公里,当年也是因采煤致富的小康村。 如今这里有着与秦家山村同样的遭遇。
张广今年52岁,是生活在这里为数不多的村民,也是这里目前村里最年轻的人。 他家这栋楼房是1990年村集体出资修建的,如今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现象十分严重。 挑水成了村民张掘信广每天的必修课,他不仅要给自己家挑,还要帮着村里几户老人挑。 现在村里只剩下不到20位老人。
为了让采煤沉陷区村民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大同市在受损较为严重的乡镇进行试点搬迁,建设采煤沉陷安置区,实施整村异地搬迁安置,秦家山村、台子山村以纳入安置范围,新居已经开始建设,2018年底他们将告别这里搬入新居。 搬迁安置措施虽然能够解决沉陷区百姓最现实的住房问题,但搬迁后的村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村里煤矿已经关闭,赖以生存的土地因缺水而无法耕种,村民生计没有了着落。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台子山村 村委会主任 王素田:主要是地不行,咱们这个地,下面采空区以后反不上水来了,地表水反不上来,种庄稼十年九旱,靠老天爷吃饭也不下雨,一亩地打上百十来斤,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林光同补
光伏产业扭转大同采煤沉陷区窘况
大同在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中,形成了约1687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 为了解决采煤沉陷区这些遭到破坏的闲置土地,2015年6月,《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及2015年实施方案》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国家能源局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在大同落地。 光伏项目为大同的经济转型找到了方向,为几十年难以破解“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到了突破口。
山西省大同市发展改革委 主任 王明生:大同这片土地上,老天也是先天的一个因素,也是非常好的,光照二类地区。 再一个它要有一些电网的接入与消纳具体的条件,采煤过程中需要供电,形成了稳定的220千伏的环网。 我们这一块区域它这个电网就是很坚强的,这在别的地区也是少有的。 搬迁以后老百姓就是离开那片土地,土地它是闲置的。 恰恰给光伏产业,就腾出了空间。
虽说采煤沉降区的土地遭到破坏已经闲置,但大部分属于退耕还林用地,属于林地。 如何将这些闲置土地合法化利用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 经过反复论证大同市提出了“林光互补”的新设想。 就是做光的同时,满足林业管理、生态管理。
在左云镇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沿着山势整齐排列,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蔚为壮观。 2016年6月,由13家公司组成,总占地4.95万亩的一期“光伏领跑者基地”建成并陆续并网发电。 华电大同光伏项目、联合光伏项目分别落户秦家山村、台子山村。
秦家山村与华能光伏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按照每年360元/亩,将村集体1349亩地流转出去,合同期为26年,村集体每年能够收入土地流转费48万多元,这笔收入对于多年零收入的村集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笔钱村里将按照人数均分,村民每人每年能够拿到600元,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加在一起村里每户一年可以拿到补助2000多元,这也成为了众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钱,通过光伏项目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尝到了甜头。 目前秦家山村只流转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剩余土地他们将参股联合建设光伏项目,希望通过光伏产业让村民获得更多收益,重塑秦家山村的辉煌。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店湾镇 镇长 赵瑞春:光伏项目落地建成,并且投产以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活力。 我们一年的收入大约是一千多万,老百姓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在我们光伏厂区,我们22个村都兴办了光伏产业,这些村都完成、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的任务。
如何实施大生态建设
实施大循环大生态建设 构建绿色环保文明和谐矿区行友知日期:2009年12月21日[字体:大 中 小]资源环境管理部(2009年12月)2002年以来,集团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积极的资源环境观,实施大循环、大生态建设,坚持以“大循环、大环境”思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煤炭企业环境治理典范。 企业被授予 “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及安徽省“循环经济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对淮南矿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总结,将向全煤行业推广。 初步总结的“淮南模式”基本特征是:大循环。 “煤、电、化、机、环、资”产业安排着眼于生存百年,立足于煤电一体化开发,对煤电开发的伴(共)生资源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一个矿井形成一个小循环,整个矿区形成一个大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逐步由产品经营上升为资本经营,最终建成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 大环境。 统筹区域山川河流治理、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旧城棚户区改造、沉陷拆迁建镇、蓄洪与水源工程(淮河平原水库)等大环境,建设和谐矿区、和谐矿城。 大视野。 致力于破解“瓦斯治理、生态保护、工农关系”煤矿三大世界性、历史性难题,并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创新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我们认为煤矿开采破坏环境是坏事,但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眼光看,则可以趋利避害,兴利除害,化害为利。 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淮南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理念,这些创新理念丰富了企业文化,为集团公司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新型能源基地的特征是“一先进三保护”,即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资源与环境的矛盾统一于发展告吵循环经济。 遵循世界能源城市和能源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资源禀赋确定地企发展战略和产业体系,为矿业和矿城定向档消定位。 产业发展必须与综合治理、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审核、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经营。 煤炭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告别过去煤矿建到哪城市建到哪、矿兴城兴、矿衰城衰的传统模式,借鉴欧洲经验,在资源边缘和老矿区稳沉区域,科学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的新城区。 实施地企统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新形式,是地方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方式的一种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资源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 煤矿企业不能重产业轻环境、重治理“三废一沉”小环境轻治理山川河流大环境,要开放式、大空间、大尺度地治理环境。 采煤沉陷对环境有损坏,通过统筹变“先塌后搬”为“未塌先搬”,则可以趋利避害、化害为利,使以往的工农利益冲突转变为利益和谐。 遵循环境自恢复规律,不用外科手术式,采用中医调理式,犹如根雕艺术,因势造景,宜坡则坡、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化腐朽为神奇,返朴归真自然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枯竭矿区环境治理新路子。 环境治理要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保障体系,在规划、标准、规范、技术上进行创新。 矿区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地企统筹、政府主导、企业配合。 规划先行,超前谋划,赢得发展的先机规划是战略,规划是前瞻,我们坚持规划先行,超前谋划,明确发展定位,细化工作目标,抢占可持续发展的先机,保持发展的后劲。 先后编制了《淮南潘谢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淮南市矿统筹规划》、《淮南潘谢矿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淮南潘谢矿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淮南矿业集团生态矿区规划》等环境总体规划及《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规划》、《煤矸石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规划》等专题规划。 《淮南潘谢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旨在预测煤电规划及实施的环境影响,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理方案,是全国煤炭企业中第一家由企业主动提出的规划环评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 我们率先建成国家首个亿吨级煤电基地,这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淮南市矿统筹规划》针对市矿各自规划实施中问题,统筹兼顾,企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发展战略,实施大生态、大循环建设,实现市矿和谐、共赢发展。 2007年,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组织院士、专家评审认为:市矿统筹规划具有前瞻创造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国矿业和矿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规划不是摆设,规划就是企业内部的“法”,我们的发展都是按照规划实施的。 规划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坚持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规划,新型能源基地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来的。 创新机制,推动生态环境管理转型进行大循环、大生态建设是新理念新思路新干法,既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又有企业外部的协调,必须要有机制保障,进行机制创新。 建立市矿统筹发展机制。 从化解地企矛盾、工农矛盾等社会性综合矛盾入手,2002年以来我们与地方政府探索出地企统筹发展机制。 成立了市矿统筹发展领导小组,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环境治理、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乡村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企地之间建立了两级协调机制,解决搬迁、沉陷治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新型企地关系。 在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协调上,集团公司与省市沉陷办的沟通衔接,主要研究解决搬迁的重大问题,督促搬迁进度。 矿与县区沉陷办和乡镇的沟通协调,主要解决搬迁中实际问题,配合地方政府搬迁。 棚户区改造是惠及职工、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在市矿层面上,共同组建煤矿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对棚户区改造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定期召开调度联席会议,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在行业内率先成立资源环境部。 集团公司2003年就将除煤炭资源以外的所有资源与环境一体化整合,在全行业第一个成立资源环境部,统筹管理集团公司资源环境工作,开了先河,影响很大。 为更进一步优化机构,适应转型要求, 2007年,进一步明确定位资环部是全公司非煤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部门,是污染排放管理的内部执法部门,突出了“指导、协调、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找准了定位,理顺了机制。 可以说,资源环境管理部的成立是集团公司机构改革上的重要创新,这个部强力支撑集团公司煤电项目建设,贡献很大。 板块管理,形成合力。 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消除两张皮现象,企业执行机制重新划分安全生产技术、经营金融和生态环境三个板块,各板块平衡推进,生态环境作为三大板块之一,着眼于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由集团公司党委常务副书记和两名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资环部部长和淮矿地产公司经理分别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助理担任,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强生态管理工作。 定期调度,督促进度。 为抓好生态环境板块管理,集团公司提出以当月经营调度次月现场会,两月一次生态调度为平台的执行机制创新,来对资源环境工作执行方式方法提出科学的要求,通过调度会做到三定(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人),把握政策,明确任务,督办进度。 生态环境调度会是检查进度、派活的会,每期会都要有主题,明确责任人,盯住目标,按照“现场定、工程化、月调度、要政策、会算账、出文化”要求,抓住工作要害,检查工作进度。 在生态环境大调度下,板块具体工作实施二级调度,采煤塌陷搬迁已建立月度调度机制,督促落实。 科学管理,严控成本。 从2008年开始,集团公司为减少技术源头和衔接政府市场造成成本失误,决定进行成本管理创新。 生态环境板块包括“拆迁、棚户区改造、土地、三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五个成本,重点监控拆迁、棚户区改造成本。 从目前运行来看,生态环境结构成本控制良好,两大核心成本,拆迁方面正着力解决2009以前搬迁历史遗留问题,今年内全部签完, 2010年全面实行人口补偿。 棚户区改造严格把好 “设计关、施工管理关和造价关”三关,用最少的钱,建优质工程。 经营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变环境成本为环境收益。 2002年以来,集团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率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有新建项目全部配套建设了污染治理设施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瓦斯气利用。 淮南煤矿属高瓦斯矿区,储量高达5900亿立方米。 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煤气共采,以抽促用,以用促抽。 现在,矿区每年瓦斯抽采量3亿立方米,主要用于瓦斯发电、民用和热电冷联供。 矿井水利用。 目前所有选煤厂、电厂用水实现闭路循环,处理后的矿井水主要用于矿井上下生产、选煤补充用水、井下洒水灭尘、防火灌浆、地面绿化、道路洒水及生活杂用等方面,既减少了排放对地表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七年间,全矿区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由2002年前不足40%提高到2008年的70%以上;减少SS排放9000吨、COD排放4000吨,减少自来水、地下水用量9000万m3;减少缴纳排污费2586万元,节约水费约1.8亿元,环境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加大矿井水治理,争取到2012年,矿井水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减少自来水利用量,最大限度减轻水价涨幅过快带来的矿区生产成本压力。 煤矸石利用。 煤矸石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破坏环境。 2002年,矿区矸石堆存量近4000万吨,目前已利用消化一半以上。 新建矿井不建矸石山,直接综合利用。 主要用于发电、制砖、修路、筑坝。 已建成潘三煤矸石电厂(2×13.5万千瓦),新庄孜电厂改扩建(2×13.5万千瓦)年底并网发电,在建顾桥电厂(2×30万千瓦)2011年5月份发电。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消耗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还可以节约土地、煤炭、电力等资源,有效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同时还解决了矿区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到2012年,煤矸石、粉煤灰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 沉陷地治理利用。 对沉陷地的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等综合治理原则,尽可能把环境修复到可利用状态。 这几年我们实施了新庄孜、潘一和张集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个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治理1286亩。 矿区绿色工程建设。 按照绿化守土、可栽尽栽、全面覆盖原则,先后启动矿区绿色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范围覆盖全矿区,现已成为集团公司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亮点。 目前已完成投资约9200万元(含泉大绿化约6200万元),种植各种乔灌木约32万株,绿化面积约120公顷。 履行社会职责,主动修复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泉九”资源枯竭矿区面积22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由于各类历史原因,形成大面积塌陷荒地和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从2003年开始,我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站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高度,开放式、大视野地开展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煤矿棚户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使“城市荒地”变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城市生态区和最佳宜居环境,为国内煤炭城市资源枯竭矿区沉陷治理和矿山全生命周期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同时还为中国煤矿环境修复和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和技术,提供一种示范模式,推动地方政府和国家在资源枯竭矿区大面积治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创新。 泉九生态修复与景观区建设总面积410公顷,目前该项目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截止到2009年6月,洞山生态区环境修复与景观建设已经完成,老龙眼水库生态区水库生态区和大通湿地生态区启动区已初具形象,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已使约7.2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和采石场等生态得到恢复, 22平方公里的资源枯竭矿区城市面貌根本提升,3.2平方公里的城市荒地、废弃地得以新生,近万户老煤矿棚户区得以改造,增加了9.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地,强化了舜耕山的生态功能。 计划到2012年,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达563公顷,形成淮南市绿肺,淮南中心城区天然氧吧。 造福职工,启动行业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老矿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很重。 据统计,截止2002年,淮南煤矿棚户区共有78片,危旧平房7万户,还有无房户1万户。 为彻底改善棚户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从2003年起,我们率先启动全行业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分两期建设850万平米,一期500万平米(含沉陷治理150万平米),2008年底已完成,安置职工约4万户。 二期350万平米,其中2009年开工180万平米,2010年170万平米,安置职工3.6万户,解决全矿区棚户问题。 国家发改委评估后认定,淮南煤矿是全煤行业解决棚户区投入最多、开工规模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的一个企业。 市矿统筹,探索出采煤塌陷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煤矿塌陷问题关系民生和稳定,处理不好,会成为威胁煤矿城市和煤矿企业发展不稳定因素。 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创新思路,提出了市矿统筹发展的重要命题,很好地兼顾了农民、地方、企业利益,变工农利益摩擦为利益和谐,可以说市矿统筹建设新村镇是集团公司八年来生态环境工作最大亮点。 早在2002年,集团公司在迪沟镇进行企地统筹塌陷搬迁新村镇建设试点,实行“三合一”,将采煤塌陷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三统筹”即统筹编制规划、统筹建设标准、统筹资金筹措,在矿区不压煤地段实施迁村入镇,并村扩镇,实现一次性城镇化。 经过几年来的统筹,迪沟镇已搬迁安置了6个行政村40个采煤塌陷自然村约4960户村民。 成功地将迪沟镇建成集住宅、商贸、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以塌陷搬迁安置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镇,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形成了采煤沉陷搬迁安置新村镇建设的“迪沟模式”。 “迪沟模式”破解了长期困扰地矿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地方、企业三有利。 采煤塌陷搬迁农民的人均收入由过去的400元增加到3436元,塌陷农民搬进了城镇,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物质文明。 迪沟镇财政收入由统筹前的28万元增加到406万元,生产总值增加到2.88亿元,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问题。 解放了搬迁村庄的压煤量,保证了国家级能源基地产能的发挥,有效避免了重复搬迁及乱搭乱建造成的资金浪费,减少了工农利益的磨擦。 “迪沟模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并要求进一步推广。 我们吸取兄弟矿区好的经验做法,2005年提出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实行按人口,并积极衔接省市政府,引起省市领导高度关注。 淮南市政府于 2009年7月出台《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淮府〔2009〕70号),规定塌陷区集体土地上范围内的搬迁安置实行按人口补偿,并明确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为下步彻底改变搬迁滞后问题提供很好的政策依据。 截至目前,受采煤塌陷影响的淮南市、阜阳市2县2区12个乡镇,126 个自然庄,约户,其中已累计搬迁安置户,正实施新村建设的7600户,已选址正启动建设的3500户。 我们企地统筹,计划到2012年,“建两城,扩六镇、三个中心村”, 完成搬迁安置4.5万户,约17万人,通过迁村入镇、迁村扩镇、迁村建镇,一次性城镇化,变“先塌后搬”为“先搬后塌”。 因势利导,建设“淮河潘谢矿区蓄洪与水源工程”淮南矿区现有采煤沉陷面积91平方公里,积水面积约32平方公里,预计,2030年沉陷面积275平方公里,积水面积195平方公里,2007年,我们提出将淮河中段洼地治理与采煤沉陷、矿区水系治理统筹进行,顺势而为,建成具有减洪、除涝、灌溉、饮水、生态等功能的“淮河潘谢矿区蓄洪与水源工程”,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把淮河治好、用好,留住适量淡水资源。 到2030年库容达到13亿立方米,2050年达到约30亿立方米。 这样,变过去“取一利存两害”为“取两利减一害”,取得了煤炭和淡水,减少土地流失。 平原水库建成后,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开采沉陷的不利影响,发挥湖泊蓄滞洪涝水、调蓄水资源的作用,提高区域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保障的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利用采煤沉陷形成的大水面、深积水区,建设大型湖泊和环湖人工生态湿地,形成“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格局,提高水环境、生态环境容量,促进环境的根本好转,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一构想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同,认为这一设想具有超前意识,为淮河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目前整体项目方案正在衔接中,一期工程西淝河南堤退建,淝左堤加固已经开始施工。 履行职责,为煤电主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集团公司第一轮发展需要征用大量集体土地,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用地指标和报批程序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不利因素下,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征地报批和已征土地的回收工作,2002年以来共征收张集北区、顾桥、顾北、丁集、潘北、朱集、潘一东、望峰岗井8对新建矿井,田集电厂、凤台电厂、潘三自备电厂、新庄孜电厂、顾桥桥电厂5座电厂,潘一、潘二、潘三、新庄孜、谢桥矿5个高技改工程,以及自营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约多亩。 同时积极衔接国家、省国土部门,按政策办事,及时拿到土地批文,确保了煤电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土地是集团公司宝贵资源,集团公司现有存量土地约15万亩,为管理好这些土地,我们一直坚持守土有责原则,看好管好存量土地,杜绝流失。 目前已建立了集团公司、基层单位两级管理机制,定期不定期巡查,制止侵占土地行为。 下步,还需继续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杜绝土地违规现象。 研究制定存量土地利用方案,建设项目用地尽量使用存量土地,尝试置换用地,争取整治土地的资金支持,研究土地税费政策,降低成本支出。 对矿区新建项目,都严格执行 “环评”制度,自2002年以来,经过积极努力,总共办理了48个建设项目环评报批,未出现因为环保手续问题而罚款,为每个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已有13个建成的项目分别通过了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验收,为已建成项目顺利投产提供重要支撑。 2007年,集团公司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煤炭行业首家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单位。 以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平台,深化技术创新,保障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持生态环境技术与安全生产技术并重的原则,2006年成立淮南煤矿环境保护工程中心,进行煤矿环境环境保护的工程实践、技术、标准、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集团公司建成了世界第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突破了瓦斯利用浓度7~29%的禁区。 研究成功了气水二相流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技术,编制了技术规范,面向全行业发展。 潘三瓦斯利用CDM项目为世界首例签发减排指标的煤层气CDM项目风排瓦斯。 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煤的热电气焦油联产技术”,属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被列为国家“863”项目。 与煤科总院合作研制的矿井水常规处理、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及自动化利用成套技术,均通过安徽省科技鉴定,被专家评定为行业所急需的产业共性、关键的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在淮南矿区。 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被命名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我们已向国家申请组建煤矿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近期有望获批。 这个国家实验室将建立煤矿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治理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平台,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我国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在2012年之前,我们目标是把实验室打造成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和验证示范机构,以淮南为基地,辐射全国,多出成果,争取比照国家煤矿瓦斯治理中心模式,出台带有国家等级的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和技术标准,适时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把生态环境产业做大做强,成为继瓦斯治理后又一张闪亮名片。 以此为平台,重点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化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技术研究、矿区塌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固废无害化处理及粉尘防治技术研究及煤矿生态环境标准研究及制定,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以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资源环境工作队伍生态环境队伍建设是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保障。 几年来,集团公司招收大学生调整充实了局矿两级资源环境建设队伍,整合建立了生态环境修复开发公司和舜泉园林公司两支专业队伍。 我们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为导向,以高目标为引领,以高标准责任心为核心,建立一支善管理、懂政策、强技术、正作风、具有创新精神的资源环境工作队伍。 善管理。 要提高战略思维,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以规划为龙头,统领资源环境工作。 提高资源环境的战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及监管服务能力。 要实行严管,严管出素质,引进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和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末位淘汰制和责任追究制。 要加大问责力度,生态环境板各部门要经常深入现场,深入一线,对基层情况随时跟踪了解,动态掌握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服务与监管。 对不按规矩办事造成损失的,要敢于问责。 要管好管内,要学会在技术、业务和管理的过程中管队伍、管思想、管作风。 懂政策。 资源环境工作政策性极强,强烈的政策意识、法制观念是资源环境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要熟悉政策、了解政策、精通政策。 做到政策明白,界线清楚,熟烂于心。 要了解政策的历史沿革,掌握政策的内在体系和相互关系。 要树立牢固的政策意识,法制意识,要用国家法律法规审视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要看是否行政许可。 要争取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已作为基本国策上升到重要战略地位,未来几年正是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机,有利于争取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强技术。 要以环境保护国家工程试验室为平台,搞好煤炭开采沉陷治理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实实在在地搞好沉陷治理和环境保护,保障淮南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标准,指导和服务全行业。 正作风。 资源环境管理是集团公司热点岗位之一,高效廉洁是资源环境队伍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 要自觉提高自己价值观和方法论修养,从而保持和提高发展的激情和本事,树立牢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用心工作,忠于企业,真心向组织向领导负责,不浮躁,不守旧,不贪婪。 要坚持廉洁自律,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现象,资源环境队伍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用五条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干部的七种最可贵的品格严格要求自己,搞好“五慎”(慎始、慎微、慎独、慎好、慎友)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紧紧跟上和适应集团公司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吉林能源局2022年光伏指标
2022年光伏补贴最新政策为市级财政按项目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 每个项目的补贴有一定的年限,补贴对象为法人单位或个人。 了鼓励新能源对光伏发电用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国家出台了很多光伏发电补贴政策。 一、吉林能源局2022年光伏指标建设模式为:1.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建设风电、光伏项目。 整县推进,统一规划、统陪派樱一选址、统一建设、统一运维,本着“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2.省能源局按照县(市、区)所辖每个行政村风电项目100千瓦或光伏项目200千瓦建设规模,匹配县(市、区)相应建设指标二、根据当地财政情况、资源情况等灵活选择投融资、建设、运维管理、收益分配模式:1.政府全资:采取整合涉农、涉贫、乡村振兴等政府专项资金或利用政府专债券等模式投资建设。 运维:以县(市、区)为单位,由企业自愿按地区分摊省内乡村振兴工程项目相关工作。 为电站前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业务培训,负责后期统一集中运芦丛行维护。 收益:全部分配给村集体,按照风电3000小时、光伏1500小时测算,建设100千瓦风电项目或200千瓦光伏项目,每个村集体每年收益最高可达10万元,至少持续20年。 2.企业出资:按自愿原则由企业全额出资建设,电站归企业所有,项目收益扣除各类成本后全部捐赠给村集体。 运维:各出资企业负责参与的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运行、维护。 收益:企业与政府签定捐赠协议,扣除建设、运维、财务等方面成本后,收益全部捐赠给村集体。 按照风电3000小时、光伏1500小电小时数为准。 3.政府企业合资:由政府与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具体股权分配可视地方财政情况灵活掌握,电站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所有。 企业羡简全资以及政府企业合资建设的电站由各出资企业负责参与的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运行、维护。 收益:政府收资部分,收益全部捐赠给村集体;企业出资部分,企业与政府签定捐赠协议,扣除建设、运维、财务等方面成本后,收益全部捐赠给村集体,每个村集体每年收益为3万元10万元。 三、光伏项目的含义1、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而光伏工程包括研究开发太阳能发电的一项系统工程,光伏工程的另一层含义是指采用太阳能发电的设备工程。 2、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省市也积极制定光伏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内蒙古省提出新建风电、光伏电站重点布局在沙漠荒漠、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推广光伏+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模式,实施数字能源工程,推进大型煤电、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建设智慧电厂。 3、并网发电系统能够并行使用市电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本地交流负载的电源,降低整个系统的负载缺电率,同时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可以对公用电网起到调峰作用,并网发电系统是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是最具吸引力的能源利用技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 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