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行·投资新疆 行进中国

近日,645公斤来自塔吉克斯坦的进口樱桃搭乘航班从杜尚别出发,经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入境,落地乌鲁木齐。一天后,它就进入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每年5月至6月,大批产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樱桃因肉质厚嫩、汁水丰富而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它们通过航空货运口岸进入国内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樱桃最大的消费市场。

海关关员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部查验货物。人民网记者 韩婷摄

记者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部看到,在一片“樱桃海”中,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海关关员们正在高效有序地核查商品标签、植物检疫证书、报关单等信息。

中亚樱桃的跨国之旅如何实现?记者跟随机场和海关工作人员一起解开“智慧通关”密码,从运输、入境、通关等方面了解进口樱桃如何端上消费者餐桌。

“各位客户,你们预订的进口樱桃大约10时到达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部,请大家尽快安排时间自提!”新疆南亚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尹自芬第一时间在客户微信群内发送了这样一条通知。

塔吉克斯坦进口樱桃由南航物流公司“腹舱带货”运输抵达乌鲁木齐。张聪 摄

这批来自塔吉克斯坦的进口樱桃是由南航物流公司“腹舱带货”运输,由工作人员全程跟踪保障,实现卸机、分拣、装车等作业无缝衔接。进口樱桃落地机场停机坪后,海关关员们在停机坪上现场监管物流公司工作人员装卸,半个小时后,这批樱桃被拉到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两名关员用时30分钟左右,高效有序地完成通关查验。

据了解,随着樱桃进口量的增加,乌鲁木齐航空口岸作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具有用时短、通关快的优势,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海关积极支持打造“进口鲜果航空特色专线”,设立“鲜急特”商品“绿色通道”,不断缩短通关时间,实现即到、即查、即验、即放,确保樱桃第一时间能进入国内市场。

客户在乌鲁木地窝堡机场海关业务大厅咨询业务。人民网记者 韩婷摄

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海关监管科科长赵蓓菁介绍说,针对鲜食水果通关时效要求高的特性,我们成立樱桃监管工作组,主动对接进口商,提前了解樱桃入境计划,预审核随附单证,“量身定制”查验预案。在单证审核、海关查验、实验室检测、证书出具等通关环节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货运成本,不断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种类,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抢“鲜”上市。

今年国际航线加密和复航航线不断增多,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为国内外旅客和进出境货物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新疆南亚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尹自芬坦言:“我公司2023年在乌鲁木齐航空口岸代理进口樱桃31批,今年市场需求量大,进口量将持续增长,效益也会越来越好。”

我国居民对进口优质水果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海关副关长石程说:“在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中,机场海关积极支持航空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推行‘进口鲜果航空特色专线’,设立‘鲜急特’商品绿色通道,‘7×24小时’预约通关等惠企组合措施,不断缩短通关时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先后有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的鲜食樱桃拿到入境中国的“入场券”。今年已有4余吨塔吉克斯坦樱桃从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入境,一落地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赵强、唐晓勇、韩婷、徐祥丽、李美玉、吴思萱、周琳佳、李龙)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精选6篇)

天山,无论是它不寻常的过去,还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种图腾和象征,使得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1

“轰隆!”又是一声巨响,又是一次雪崩!前呼后拥的雪崩,伴随着呼啸的气浪,排山倒海般奔腾而下,把正在山腰上工作的他俩推出了几十米远。 他们怀抱着仪器在雪浪冲击下跌爬着,幸好被山坡上的树枝挂住,才幸免于难。

当时,积雪断裂处的无数个拳头大的雪团仍在飞速滚动着,表明新的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 但两位专家顾不得个人安危,采集第一手数据在那一刻占据了他们大脑的全部。 冒着随时可能被雪崩掩埋吞噬的危险,他们找了一处相对较深的雪窝藏身,一边继续工作,仔细地观测记录,直到取得最后一组数据。

“好险呀!”至今回忆起来,胡汝骥仍然感到后怕。 这一次,巨大冲击力的雪流将站里房子窗户的木头栅栏都打烂了。

之后,为了保护研究站,站里人员在对面山坡上挖了三个三米乘五米的土丘缓冲池,以消解雪崩的威力。 2009年此地发生大雪崩时,研究站安然无恙,雪流被有效抵挡在了第二个土丘处。

由于雪崩的发生地点往往距离研究站很近,所以,这里的科研人员经常参与到过往车辆和人员的救援工作中。

2010年12月22日傍晚,距离天山积雪研究站100米处,先后发生多次雪崩。 雪崩发生时,通讯即刻中断。 此时,研究所两名研究生陆恒、洪雯正在站上从事监测工作。

洪雯说,前两次雪崩发生后,先是一辆货车被埋,货车司机步行到站里投宿。 之后,一辆越野车经过时,想把道路清理出来通行,没想到发生了第三次雪崩,车辆和人员全部埋在雪中。 “其中两人埋得较浅,自己出来了,另有三人被深埋在雪中。 爬出来的两人到我们站里寻求救援。 ”洪雯说。

陆恒、洪雯得知事情经过后,立即利用刚刚恢复的网络电话和QQ联系养路段和当地公安部门。 通过在线的乌鲁木齐同事的联络,当夜终于联系到了那拉提镇派出所。 扫雪车和救援人员随后赶到,陆恒、洪雯和在这里驻站的王海存夫妇全力投入到救援中。 挖出来的三人中,一位女性还能够说话,一位男性已无生命体征,另一人仅有心跳。

站里人员为伤者提供了保暖措施,并进行人工呼吸。 之后,救援人员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这样的事多了去了。 虽然救死扶伤不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伸出援助之手是应该的,谁都会这么做的。 ”徐俊荣说。

专家说,关于天山雪崩的记载,早在1200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

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在记述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结木扎特河谷及其山区的积雪和雪崩情景时,有这样的文字:“山谷积雪,春夏含冻……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叫。 微有违犯,灾祸目睹。 ”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2

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当地积雪与雪崩灾害的真实记载,而且还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声波对雪崩具有触发作用。 并以此为依据,明确规定此条为通过雪崩危险区必须注意事项。 这一通过雪崩危险区的准则,至今为中外积雪研究者和登山探险者所严格遵守。

除了频繁的雪崩,在天山东部的博格达,暴风雪带来的灾难,也给登山探险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8年夏季的博格达,赋予了新疆登山队员前所未有的机遇。 来自新疆登山协会,乌鲁木齐登山协会的十多名登山队员先后登顶成功,征服的骄傲写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脸上。 来自香港岳峰攀石会的登山队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们也要实现一种征服。

也许是山的本性是反复无常的,也许是所有的成功和胜利都不是永久的,失败总是伴随在成功的左右。 雪峰给人无限憧憬和激情的同时,也为征服者设置了重重“陷阱”——暴风雪、冰裂缝,还有高寒缺氧,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智慧。

山难几乎是在瞬息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 就在香港岳峰攀石会的成员陈景全、林志伟、杨志浩三人准备突击顶峰时,山难发生了——三名队员全部失踪,杳无音信!次年八月,香港、台湾、新疆两岸三地的志愿者再次进行搜索时,只找到三个人的背包。

2008年夏天,在冰川运动的作用下,香港岳峰攀石会的三名失踪人员中,杨志浩的遗骸被意外发现。 至于山难的真正原因,至今是个谜。 有人分析,是滑坠所致。 但香港方面始终认为,是遭遇了暴风雪。 在整个夏季,博格达大大小小的雪崩,司空见惯。

1999年8月,我在博格达登山大本营采访时,大本营附近的山体上,雪崩声不绝于耳。 它们通常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瞬间发生,瞬间湮灭。 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甚至短到几秒。 然后,过不了多久,在其他地方,同样的情景又再次上演。

科学家绘制出天山雪崩危险区分布图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3

那么,对于雪崩这样的灾难,我们是否束手无策呢?

经过数十年的野外观测及其相关研究,以胡汝骥为代表的一批新疆科学家,已经绘制出了天山山系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

天山山系雪崩危险分区有五个区域,即低山草原或半荒漠雪崩危险区、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高山冰缘带(石质)雪崩危险区,以及高山、极高山冰川带雪崩危险区。

低山草原或半荒漠地区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天山山系的前山带或山间盆地的周边地带。 由于这个区域积雪较薄,雪崩活动强度表现微弱。

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在天山山系的北山坡,从北部阿拉套山的2400米到南部的哈尔克他乌山升高至3000米的区域。 该区域降水丰富,最大积雪厚度可达到两米。 “这一地区灾害性雪崩有10年周期性发生规律。 在漫长的冬季,林间谷地和坡地的草面上,常常有雪崩漫卷而来,森林被毁,交通受阻,还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 ”专家解释。

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是天山山系中雪崩危险面积最大、雪崩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这个区域在天山山系海拔1500米~2000米和3000米~3500米的两个地带内。 “这个区域植被覆盖的地表柔软光滑,积雪深厚,持续时间长达四五个月。 其雪崩规模大,危害严重。 ”专家总结。

在这里,一般每年11月下旬就有雪崩发生。 最后一次雪崩是在来年的4月中旬的全层湿雪崩,从而宣告该区雪崩危险期结束。

高山冰缘带是又一个雪崩危险区。 在融雪期间,河谷、冲沟中的积雪常常形成雪水洪流,造成较大的破坏。 具体的分布范围各山区不同,大概在海拔2600米~3500米。

3500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冰川区)的中央天山,无疑是雪崩最为活跃的地区。 这里全年都具有雪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下半年,雪崩更为频繁。

科研人员发现,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雪下到30厘米时,很可能发生雪崩,雪在这样的坡度上站不住脚。 在春季气温回升的短时间内,积雪将全部从这样的坡面上下来。 “这时候,雪崩发生就很集中,雪崩将大面积发生。 ”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现任副站长徐俊荣说。

根据观察,春季的雪崩一般发生在白天的北京时间14时左右。 这时,雪的表面经太阳晒后变松软,容易散开……“只要一个地方松动,其他地方都会跟着动,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 ”徐俊荣说。

而在冬季,大雪天气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可能发生雪崩。 一般来说,大雪之后的一两天,容易发生雪崩。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4

天山山系群峰之巅终年戴着雪冠。 “雪崩作为山地生态系统形成因素之一,它对不同尺度山地和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雪崩对山区积雪具有再分配的作用。 当然,雪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第一任站长胡汝骥这样总结。

胡汝骥说,受西风气流影响,天山山系降水由西向东逐步减少,因而,雪崩发生的频次、规模及其危害,也随之递减。 天山山系雪崩主要集中在西天山,而东天山则较少发生。

专家在对比研究后发现,由于阿尔泰山和西天山一样,也是干寒型积雪,因此,其雪崩危险区分布也跟天山山系大致相似。 昆仑山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受地形条件和高原气候影响,低海拔山区,降雪较少。 在青藏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雪崩的发生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虽然内蒙和东北地区降雪也较多,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山区森林茂密,雪崩发生较少,雪害主要以风吹雪为主。 多发生在低山和丘陵地带。

因中亚地区的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跟新疆相似,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的山区雪崩危险区域分布也和新疆天山相近。取得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当时的伊(犁)焉(耆)公路全长582.3公里,横贯天山中部,沟通新疆南北。 但由于遭受雪崩、风吹雪灾害,多雪年份冬春季节不能正常通车。 1967年9月,应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局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对天山积雪、雪崩和风吹雪防治进行考察调研。 当时,参加工作队的有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公路设计院、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

同年11月26日,在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上游,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山地积雪雪崩研究站,即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实验研究站(简称“天山积雪站”)。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胡汝骥成为该站第一任副站长。 这里海拔1776米,为天山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 “以站为中心,上下各12公里,均是雪崩危害地段。 该站区从山顶3500米到1500米之间,雪害每年都有发生。 在这样的地方从事山地积雪雪崩研究,就中国境内来说,天山是独一无二的。 ”胡汝骥说。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5

天山积雪站设立后,先后在这里设立了气象观测场、水文观测场、积雪物理与太阳辐射观测场、积雪融水径流场,以及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

“雪崩的观测主要是记录其发生的频次,堆积量和破坏程度,以及滑行的路径有多远。 ”徐俊荣说。

1996年,研究站与日本方面的冰雪专家,在天山积雪站进行了一次雪崩试验,成功地取得了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在这次雪崩试验中,专家们记录到,雪崩的前锋速度达到每秒7.1米,雪崩的.最大冲击力出现在雪崩1.45米的高度。

记录积雪融水径流,需要在地面用固定取样器采样,比如用流量计,每半小时取一次样并记录数据。 而积雪的观测主要是测量雪深、密度及硬度。 “一般积雪超过五厘米开始观测。 最深积雪曾记录到1.42米。 ”徐俊荣说。

由于地处深山,科研人员的生活极为不便。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的物质条件都极为恶劣。 即使春暖花开了,科研人员的食物仍然只有储存的冬菜。 ”胡汝骥担任站长说:“那时候,白水煮菜要吃整整一个冬天。 因为营养跟不上,我们的指甲都凹陷了。 ”

2009年,中科院生地所投资30多万元为站里建设了风能、太阳能互补型的小电站。 但风能效果不佳。 “有太阳的时候,每天能发电六到八度,够四五个人的日常用电和照明。 如果人多或设备用电增加的话,就不够用了!”徐俊荣说。

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

1974年,独库公路修建的时候,我国将积雪、雪崩以及风吹雪的研究与防治工作首次列入工程专项进行研究,天山积雪站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风雪流实验工程——轻型防风雪流走廊工程的效应分析等研究。 “我们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为我国研究公路雪害防治与建设公路密切结合提供了可能。 ”胡汝骥说。

独库公路因地处天山腹地,全线受雪崩、风吹雪病害路段共140公里,修建之初随时而来的雪崩、风吹雪曾让很多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然而,在胡汝骥看来,如此危险的区域,却是科学家研究雪崩、风吹雪的重要场所。 在冬季天山的大风口和山隘,如天山公路艾肯达坂和拉尔墩达坂,风携带雪粒在地面近地层空气中运动,形成风吹雪,也叫“风雪流”。 “往往在几分钟内,狂风裹挟着雪团,将大段大段的公路掩埋。 ”胡汝骥说。

试论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篇6

为了有效地观察风吹雪造成的危害,1978年,胡汝骥和他的同事们在距积雪站30公里、海拔2700米的拉尔墩达坂建立了一个临时观测点。

这儿是天山公路风吹雪最严重的地段之一。 在观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的9条沟谷内,沟槽中常有25米/秒以上的大风出现。 “狂风发作时,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降、滴水即刻成冰。 这时候如果一辆汽车行进到这里,水箱会立刻结冰,司机会有生命危险!”胡汝骥说。

为根治这类恶性事故,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经验,在当地进行各类导风工程实验。 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直立式下导风工程效果最佳,而且比较经济,最终形成现今雄伟壮观、气势磅礞,挺立于该区的混凝土立柱、铅丝网作挡板的永久性导风工程,基本实现上述目标,保证了天山公路冬半年的畅通,也由此开创了我国风吹雪防治研究的新局面。 积雪站的专家们还与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一起,联合推出了独库公路风吹雪防治工程方案和防风吹雪走廊的设计。

对于雪崩,专家们建议,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治理方面,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办法,以工程保护植树幼苗,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同步进行。 在工程治理上,贯彻综合配套工程类型,使稳、导、缓、阻工程类型合理配置于有利地形上,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收效一片的目的。

专家们认为,天山山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是道路安全,因此建议,采取工程治理与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原则。 工程治理以导雪工程(直立式下导风、屋檐式下导风等)为主,阻雪措施(阻雪栅栏、阻雪墙、阻雪堤等)、改善道路边坡、开挖储雪场和提高路基相结合,综合治理。

;

新疆喀纳斯湖水怪有没有查清楚是什么生物?

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 喀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 喀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据说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喀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在作怪;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喀纳斯云海佛光。 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桃源仙境亦不过如此。 “我们在喀纳斯湖看到了水怪,还拍了照片呢!”6月9日,一名游玩喀纳斯湖的游客打进晨报热线说。 这名游客是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作人员房伟,6月5日9点30分左右,她和同事在喀纳斯旅游,在半山腰,她看到水里有两个很亮的光点,一闪一闪的。 想起以前听说喀纳斯有“水怪”的事,就叫来丈夫和单位工会主席看个究竟。 “我和四五位同事停下脚步向湖心看,真的有东西在游,不是1条,是4条,从喀纳斯一道湾方向往二道湾方向游去,游过的水面划出两道长长的水痕,头一会露出水面,一会又沉到水里。 最大的至少有7米,小一点的也有5米多。 我立即拿出相机拍下了照片。 ”房伟的丈夫张平文说。 记者在张平文拍的“水怪”照片中看到,喀纳斯湖水面上的确有个像鱼样的物体在往前游,遗憾的是所拍的画面看不太清楚。 张平文后悔得直摇头:“当时太激动了,忘了还有个摄像机。 ”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会主席蔡震坤说:“当时还有10个游客也看到了‘湖怪’,都拍了照。 ”新疆大学生物系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目击者看到的水怪,有可能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鱼。 据查阅资料显示,很早,就有人传说在喀纳斯湖目击到水怪。 1980年,专家曾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 沐着喀纳斯湖边带着草香水气的阳光,从广东前来的游客张先生兴奋地说:“我终于见到了神秘的喀纳斯湖,要是能有幸一睹湖怪的模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怀着像张先生一样心思站在喀纳斯湖边的游客可是为数不少。 神秘莫测的喀纳斯“湖怪”自上个世纪80年代“扬名”海内外之后,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了喜爱探秘的游客。 越来越多 的游客不远万里慕名来到风景如画的喀纳斯湖希望一睹“水怪”的模样。 至今,“水怪”之谜一直没有揭开。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水怪的传说。 但是,这些传说后来都被证明:要么是某种形式的误认,要么就是有人制造的闹剧。 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传说可以经得起长时间的推敲。 然而,有一个地方却非常特别——我国新疆的喀纳斯湖。 在这个风光如画的地方,水怪的传闻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 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离船200多米远的水面上突然激起1米多高,20多米长的浪花。 突然出现的浪花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涌动。 游客李筱陵拍摄到了这十分珍贵的镜头。 在一阵大浪涌过之后,人们发现,远处的水面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身影,而且这个身影也在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游动。 过了一会,原本连在一起的不明物体变成了两个,一前一后在水面下潜行。 大约两分钟以后,两个不明物体隐身水下,迅速的消失了。 这是人类唯一一次近距离拍摄到喀纳斯的不明物体。 这次目击事件使得世人重新想起流传已久的喀纳斯水怪的传说。 那水面下舞动的身影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吗,它究竟有多大?又会是什么呢?喀纳斯管理局的护林员金刚,是水怪最早的目击者之一。 25年前的8月1日那天,金刚看到整个喀纳斯湖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红色物体漂浮着。 长度有十五 六米长。 这是他第一次在喀纳斯湖里的看到如此大的漂浮物,并发现不明物体正在缓慢的移动。 奇怪的是,当第二天再来观察时,那个物体却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金刚看到物体会不会是枯木?因为在喀纳斯湖上游的湖头部分经常会堆积一些枯木,并漂有很多动物的尸骨,在这里造成恐怖现象。 但是,为什么那些枯木没有顺流而下,反倒沉积在上游呢?如果不是那又会是什么呢?两年后的秋天,金刚在骑马巡山时,他再一次看见湖的中间有一个大概四、五十公分高的不明物体。 当他到附近的牧民家里借一架望远镜看个究竟时,却遭到了当地居民的训斥。 并且告诉金刚这是不能乱说的。 这让金刚十分意外和迷惑,这些老人似乎在刻意的隐瞒着什么秘密。 喀纳斯湖附近的土瓦族也有人说曾看到过一个一米长的背鳍,但是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看来,大家也知道湖水里面存在一些神秘的东西。 而且,当地流传了许多关于水怪的传说。 那么为什么当地人要编造这些传说呢?难道这背后真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么?水怪的传闻一直流传着,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没有一条船,但是,会经常地奇怪地突然出现大浪。 喀纳斯管理局的干部赛力克和驾驶员仝保明在四道湾附近又一次目击到了水怪的踪影。 传说的水怪又是什么样呢?在喀纳斯这个面积并不大的湖泊里面,难道真的存在像世界各地传说中的那种像恐龙一样的怪兽吗? 这次目击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加上之前的种种传闻与目击事件,使得人们相信,喀纳斯湖里面真的有水怪存在。 为了证明情况是否属实,不久之后,一支科学考察队将来到喀纳斯,他们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解释?1985年夏天,一支科学考察队曾经来到过喀纳斯,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喀纳斯湖里面是否真的有水怪存在,领队是新疆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向礼陔。 最初他们在湖边巡视了几天都一无所获,可是一天早晨,湖水的声音却突然有了变化。 湖面上涌起一阵浪花,浪花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影子在游动。 在望远镜里,向礼陔隐约看到一条红色的巨兽缓缓游过并迅速消失了。 第二天,考察队全体成员中有人又看见在水下面有几十个东西在动,后来有100多个,背是红棕色的。 这些大鱼的影子都硕大无比,估计长度十米开外,考察队暂时把看到的东西称作大红鱼。 第三天,新疆环境科研所袁国映和同伴们也看到了蓝绿色的湖面上有很多红褐色的圆点,像蝌蚪一样的鱼头,并在湖面上形成很多巨大的影子。 其中,有些影子还可以隐约看出鱼的形状。 袁国映总共看到大约60条左右的大鱼,他保守的认为鱼的长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 那么,这条鱼的长度令人匪夷所思。 迄今为止人们知道最大的淡水鱼类是产自我国的鲟鳇鱼,它的身长可以达到7米左右,体重可以达到一吨。 而专家们在喀纳斯看到的大鱼的长度却是鲟鳇鱼的两倍多,几乎可以和海洋中最大的生物鲸鱼相媲美,如果这是真实的,在喀纳斯发现的大鱼绝对称得上是世界淡水鱼之最。 惊人的发现使得队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明这是真实的,他们决定捕捉一条大红鱼。 他们打制了巨型鱼钩,用2米多长的圆木作鱼漂,尼龙绳做鱼线。 但是,这些鱼非常狡猾。 无论是羊腿做鱼饵,还是用野鸭子当诱饵,结果都还是一无所获。 虽然没有捕捉到水怪,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它肯定是一种鱼类,并倾向于哲罗鲑。 因为它非常凶猛,行为诡异,肚皮白色,身上有红色的斑点,成年后红色的斑点会更加明显。 这也正好符合目击看到的水怪的颜色。 但是过去人们捕捉到的哲罗鲑最大记录却只有2米多一点,为什么这次看到的哲罗鲑却如此巨大,达到十米以上呢?这让考察队也感到疑惑,向礼陔写了一篇论文,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 论文一发表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长期从事水产资源调查的任慕莲,对哲罗鲑能够达到10米的长度表示了强烈的质疑。 根据鱼类生存环境和身长的特定公式进行推算,喀纳斯湖的鱼类,最大的体长三米七三,体重五百零六公斤,不可能会到十米以上。 喀纳斯湖长度只有24公里,最宽的地方3公里,最窄的地方是1公里。 它怎么能养活上百条那么大的鱼呢?这些鱼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在喀纳斯发现的长度达到10米以上的哲罗鲑已经严重超出科学家们的经验范畴。 任慕莲决定进行一次亲身考察,他计划捕捞到哲罗鲑,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他能成功吗?1988年7月12日,任慕莲和同伴来到了喀纳斯湖。 捕捞哲罗鲑必须是在晴天,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之间。 而开始的几天却阴雨连绵。 直到7月25日,天空中阴云才渐渐散去。 但是,喀纳斯湖有188米深,鱼网应该布置在哪个深度呢?他们将如何进行、怎样捕捞呢?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 捕捉了整整六天,考察队才有所收获,但是让人失望的是,一共五十多尾哲罗鲑鱼都非常小。 最大的一条鱼也就是七十多公分,重量是四千五百克。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1988年的考察总共进行了两个月,任慕莲他们的结论是这里的哲罗鲑的长度不会超过四米。 目击事件似乎也随着他们考察结束而逐渐冷淡下来。 如今,在曾经观测到水怪的水域,受到附近旅游开发的影响,游艇的穿梭极有可能影响到水下生物的正常活动。 因此不能排除举行者罗鲑存在而不被发现的可能。 2003年的9月27日,中俄边境的交界处发生了里氏7.9级的大地震。 管理局的人员赛力克和仝宝明驾船行进到二道湾时,看见了水怪,并觉得那个怪物曾椭圆形,没有完全离开水面高度的情况下长度就有十以上。 会不会是地震使得那个久未露面的怪物又重新出现了呢? 时隔不到两年,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突然看见一个巨型物体从岸边游向湖心。 最后由一个变成了两个,一前一后。 当事人拍摄了怪物录像,从录像中可以隐约看出水下有个阴影,有的画面还能看出露出水面的三角形的像背鳍的东西。 如果这个影子真的是哲罗鲑,而且长度真的达到在10 到20米之间,那么,按照生长的这个体重和体长的关系来推断,十五米的鱼就有三十二吨,这完全可以像海洋的的鲸鱼。 重要的是,做为一个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无论是大是小,都要有新陈代谢。 如果喀纳斯的哲罗鲑能够变异达到10米以上的长度,那么它们吃什么呢?而且,正常情况下,哲罗鲑必须要洄游到湖水上游的浅水中才能繁殖,而喀纳斯上游的河水都是急流浅滩,那些十米以上的大鱼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通过的。 这些哲罗鲑又是如何繁殖的呢?另外,也有人猜测,人们看到的是新的物种,但是,每一个物种都会有幼体存在,在多次考察当中人们并未发现喀纳斯有大型新物种的幼体。 一方面是来自各层次目击者的充足证据,一方面是来自鱼类研究专家的强烈质疑,究竟谁更接近真实呢?在喀纳斯幽深的湖底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呢?经过漫长的冰川期,在阿尔泰山西北部的峡谷中,留下了一弯月牙形的湖泊———喀纳斯。 20万年以来,喀纳斯一直笼罩在与世隔绝的迷雾之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护林员来到了这里,一个隐匿已久的秘密才公之于世。 喀纳斯湖呈月牙形,人们习惯把湖区划分为一道湾、二道湾、三道湾和四道湾,湖的最北端又叫湖头,这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有一次,一名叫金刚的护林员到湖头的林区去巡视,当时他把船拴在岸边,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见了一个漂浮的物体,这个物体和船的距离约有四五百米远,初步判断长度有船的两倍。 他们看到这个物体只露出了一个黑色的脊背,一直在缓慢地移动,由于天色已晚,渐渐就看不清楚了。 两年之后的一个夏天,金刚再次到一个护林站去,下午四五点,当他无意中向湖面上望去的时候,突然又看到这个似曾相识的东西。 然而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一个老人后,却遭到了严厉的训斥,那个老人似乎对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却叮嘱金刚不许外传。 老人属于湖边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部族老人们一直认为喀纳斯湖中有一个怪物,而且被尊称为湖圣,是他们的保护神。 仝保明是喀纳斯湖上最早的汽艇驾驶员之一,一次驾船在湖面上巡视,突然一个巨浪打来,船猛烈颠簸起来,在惊慌失措之中他看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在巨浪下摆动着,迅速消失了。 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两个勇敢的猎人决定去捕捉一个水怪。 然而,他们却在水怪最常出没的地方消失了。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喀纳斯水怪很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说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 如果说目击者看到的的确是某种水生动物,黄人鑫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鱼,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鱼。 但排除以上所有假设,喀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专家袁国映,查证过新疆的古生物种群,在喀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 当然袁国映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是否有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喀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了呢?1980年,由自治区政府牵头,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喀纳斯综合考察队成立,虽然寻找水怪并没有写进日程安排,但这正是每一个考察队员心中的渴望。 负责陆地动植物调研的队员们,陆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动物品种,比如阿勒泰林蛙、胎生蜥蜴、白化熊。 白化熊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北极熊,而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 这突然给考察队员们一个启示:在喀纳斯湖底是否也有一种普通的水生动物,经过特殊环境的异化,而变得巨大凶猛了呢?与此同时,在新疆罗布泊荒原的另外一支考察队,传出不幸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 考 察队员们为寻找到水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 考察队员们第一个怀疑的是,是不是水流把它冲走了?就顺着湖水往下游寻找,结果找了两天一无所获。 是不是湖区的牧民把网偷走了?但牧民对他们都很友好,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很小。 三天后,在撒网处上游两公里的地方,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张鱼网,拖上来后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水怪所为?遗憾的是,经过1980年3个多月的考察,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时间一晃到了1985年,为在喀纳斯成立自然保护区,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察再次成行,黄人鑫和袁国映也分别作为领队前往。 当时新疆大学考察队的总指挥是生物系的向礼陔教授,一天早晨,他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一个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渐渐显露出一条巨型红鱼的影子!那条鱼估计有10米长,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 向礼陔回到营地后,立刻发布了这个消息,大家纷纷跑到喀纳斯湖西侧山顶上一个叫观鱼亭的位置上去观看,果然发现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红色的斑点,专家们还拍摄了照片。 借助于望远镜,考察队员们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红色斑点就是大红鱼。 事后,人们对照片进行了分析,将水面上的斑点和岸边的树木做了比较,发现最大的斑点长度约有树高的2/3,而湖边主要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和桦树,它们大多高15米以上,照这样估算,湖中的大鱼可能有10米长。 专家们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并不科学,而且水中的物体通过光线折射也会造成误差,最好的办法就是捕捉到一个实物。 发现大红鱼后的第三天,向礼陔和黄人鑫用一个特大号鱼钩挂上一只大羊腿作诱饵,一根长约2.8米的原木作浮漂去钓鱼。 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水面下影影绰绰有鱼游过来,但没有一个咬钩,只是看见有一条大鱼经过浮漂旁边并排游过去,长度大约是浮标的三倍,也就是说那条鱼将近9米长。 根据1980年和1985年考察队两次捕捞情况,喀纳斯湖中大致有8种鱼类,除去小型的食草性鱼类,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4种鱼身上,它们分别是江鳕、北极茴鱼、细鳞鲑、哲罗鲑,通过反复比较和研究,大家一致把焦点投向了哲罗鲑。 首先,哲罗鲑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其次哲罗鲑也是以上四种鱼中最凶猛、体型最大的。 从已经捕捞上来的一条长约1.45米的哲罗鲑标本来看,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食物很难逃脱。 在和诸多“水怪”目击者求证后,他们大多认为看到的东西很可能是大鱼,水中的黑色影像正是鱼的脊背。 不过,即使是把喀纳斯水怪认定为哲罗鲑大鱼后,仍有一些疑问难以解释。 首先,迄今为止从喀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鲑长度还没有超过3米的,无法证明湖中会有10米长的大鱼,另外,喀纳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2003年9月27日下午7点左右,赛力克和同事坐着汽艇去湖面巡视,汽艇行至二道湾,轰然一声掀起了一个巨浪,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跃出水面约20米左右……(注明:2003年9月27日,俄罗斯、蒙古、中国边界发生7.9级地震,水怪的反常举动可能与此有关。 )这一幕把人们拉回了十几年前的那场争论,曾经做出的一些猜测,现在突然变得支离破碎,但这至少说明,在喀纳斯湖里的确有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它却并没有消失……这虽然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迷,但这个迷正等待着人们解开……

中国西部的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 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 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 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 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 南等 14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 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人口中国民族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9%左右。 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 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来说稀疏。 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 10%,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 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 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民族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 44 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在西部 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 撒拉族、仡佬族 、锡伯族族、裕固族、保安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崩龙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门巴族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首先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虽然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成本较高,但是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重要支柱产业。 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 国的比重分别高达 87.6%和 39.4%。 根据有关专家对 48 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西 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基本都居于全国前列。 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 156 种矿产中,西部地 区有 138 种。 在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有 24 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 50%以上,另有 11 种占 33~50%。 西部地区全部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 61.9 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 66.1%。 目前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东天山北祁连、西南三江、秦岭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 2000 年,西部地区的矿业产值分别占其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 17.3%和 5.9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 平高 7.09 和 1.67 个百分点。 攀枝花、六盘水、金昌、克拉玛依等城市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促进了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此外,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以往地质勘 查程度较低,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西部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 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71.4%,人均占有耕地 2 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3 倍。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 80%,其中有 5.9 亿亩适 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 1 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 57%。 西部草地 面积占全国的 62%,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 广阔。 但是,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山地面 积比例高,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 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差异,西南地区有 充足的雨水、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 独特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 因此,西部地区适合发展适应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业。 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有生产粮食的优势,如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等。 水能资源由于我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而且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 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 70%。 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 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是西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 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越来越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瓶颈,西 北部分地区缺水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 旅游资源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 从自然资源看,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 72%,地势从世界 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 彩类型完整。 世界闻名的景观包括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原圣湖、羌塘野生动物园、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 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 从人文资源看, 西部是多民族居住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包括世界奇迹秦始皇 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总之,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 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 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目前既存在着旅游业落后、旅游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也面临着经营粗放、保护不力甚至人为破坏的威胁。 怎么样,满意吗?都向我求助两次了!不帮个忙不行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5046.html
解放思想 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余永定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