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测试卫星干扰器 威胁别国太空资产

原标题:美军测试卫星干扰器 威胁别国太空资产

美国太空部队最近测试了一款被称为远程模块化终端(RMT)的新武器,这是一款在地面部署的“无声破坏者”。

美国特种作战部队报道网将其描述为“用对抗性信号干扰敌方卫星”的设备。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截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主编魏东旭介绍,远程模块化终端(RMT)是美国太空部队在地面部署的大功率卫星信号干扰设备。

远程模块化终端采用的是典型的卡塞格伦天线,天线尺寸应该在三米左右,也会有配套的指挥控制系统和供电设备。

外界猜测这套远程模块化终端可以发射电磁脉冲信号,干扰卫星的正常工作,甚至还能欺骗别国卫星,让其为美军服务,让其向原本用户发送欺骗信息。

在作战中,美国可以使用这个大功率设备对其他国家的卫星信号进行干扰,这是美军获取非对称优势的手段。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截图

魏东旭提醒,除了远程模块化终端,美国还发展了其他太空战武器,均应防范。

除了在地面部署的大功率卫星信号干扰设备,美国及其盟友还使用大型雷达设备,联合对太空的高价值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进行跟踪,搜集他国卫星的轨道数据。由于不能排除美国的太空部队企图在轨道层面发动进攻,因此相关数据很可能会成为美军发动太空攻击的目标信息。

美国太空部队现在还在测试X-37B小型无人航天飞机,它不仅可以向轨道投送军用设备,还具备被改造成太空无人作战平台的潜能,可以搭载激光武器和一些小型弹药,直接攻击他国轨道卫星和其他的太空资产。

在太空和轨道层面,美国太空军已经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软硬杀伤作战手段和进攻型武器装备。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截图


反卫星的手段主要有哪些类型?

有点长 楼主漫漫看反卫星(ATST)技术几乎是跟卫星技术本身同步发展起来的。 现今各太空大国的太空计划基本上都包含着破与立两个方面,就是保全自己,算计敌人。 中国未来的太空战略,也必须把反卫星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下面的有关内容,系根据国外有关资料译编而成。 第一代反卫星武器:共轨反卫星系统 苏联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技术的国家。 早在1963年,它就开始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之一,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也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 但由于这个时期的制导系统存在局限性,因此使用了核装药的拦截弹头,以大面积的杀伤来抵销制导不精确的缺点。 俄国于1960年代在莫斯科部署了第一套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 这些早期的武器虽然可以对付卫星,但是由于使用核弹头,也必然造成不分青红皂白的大面积杀伤,因此被大家视为不完善的。 美国此时正在用太空侦察取代U―2飞行,因此很希望使其太空侦察任务合法化,让苏联开放其太空,因此努力排除苏联用其反卫星系统攻击美国侦察卫星的可能性,于是提出了与苏联签署太空军备控制协定。 苏联也看到太空军备控制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乐于接受太空军备协定。 1950年代晚期,美国在这方面的外交努力主要着眼于禁止所有的太空军事行动,在苏联看来,这完全就是一种试图对其领先的远程导弹计划的拖后腿花招,因此两家没有办法谈。 1967年,美国调整了这一立场,放宽了有关条款的要求,于是,签署协定的时机成熟了。 尽管两个超级大国对于如何验证对方没有在太空部署武器的问题深感不放心,最终还是在当年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在太空或太空天体上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并且宣布在合作开发太空的精神。 这一时期,俄国唯一的反卫星系统是共轨反卫星系统(Co-Orbital ASAT)。 这种系统包括一枚装备常规弹头的导弹,其基本机制是:在敌方卫星的地球轨道上升到达发射阵地上空时,将反卫星导弹发射进入与目标卫星接近的轨道;在一至两个轨道的距离上,这枚重1400公斤的拦截弹头将在弹上雷达的引导下实施机动,“俯冲”向目标卫星,并在一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引爆,通过弹头的预制破片摧毁目标。 1963年到1972年,苏联对这种系统进行了试验,共进行二十次发射(包括目标卫星和拦截弹),先后进行了大约七次拦截和五次引爆。 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在230至10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作。 苏联宣称,该系统能够有效作战。 1972年,苏联与美国签署反导条约,旋即按照条约中关于“双方承诺不研发、测试或部署反导系统”的规定,停止了对这一系统的测试。 据猜测,苏联同时也在发展电磁和激光反卫星武器。 1975年10月,由于受到苏联西部地区某种光源的照射,美国卫星的红外传感器发生过五例莫名其妙的“致盲”事故。 美国官方解释说,那些红外光源是西伯利亚输油管道沿线的火光,但一些评论家仍然相信苏联已经研发出一种基于激光的反卫星系统。 苏联在1976年恢复测试同轨反卫星系统,据报道这是它对美国发展航天飞机的回应,苏联军方认为美国航天飞机是天基武器的载体。 据报道,苏联针对单一轨道的目标卫星,通过对拦截弹实施机动,把拦截范围扩展到最低160公里、最高1600公里,缩短了攻击时间。 该系统使用光学和红外传感系统,取代了据认为存在问题的弹上雷达。 人们相信,该系统此时已经可以进入运作。 从1978年到1982年,苏联继续对其同轨反卫星武器进行试验,大约每年进行一次拦截。 随后,苏联停止了对该系统的测试,但据认为它现在具有实际的战斗能力,。 这个时期,美国和苏联一边进行反卫星技术研究,但同时显然都把赌注押在反卫星武器控制谈判上。 第二代反卫星武器:空射型反卫星导弹 1982年,美国宣布准备进行新一代反卫星武器的试验,这就是空射型微型飞行器(Air-Launched Miniature Vehicle,简称ALMV)。 F―15飞机从高空发射一种两级火箭,将导弹直接射向位于近地轨道的目标卫星,通过冲击力实施杀伤。 这种杀伤机制被称为“动能杀伤”,因为它是通过高速碰撞产生的动能来进行破坏的。 作为回应,苏联/俄国据报道也研发了一种类型的反卫星武器,从米格31飞机上发射。 这种武器系统由于缩短了伺机发射时间,因而显著减少了反卫星武器发射与摧毁目标之间的时间,所以是对同轨反卫星武器的一种改进。 1983年春天,里根总统发表了“星球大战”演讲,宣布他将集中美国资源,用以研发一种大规模的导弹防御系统。 导弹防御将包含几种天基导弹拦截器。 为了对此作出回应,苏联重新启动了认真研究导弹防御系统的工作。 苏联还提出外交动议,建议禁止天基武器,并且宣布暂停试验反卫星武器系统。 1984年,美国进行了两次空射反卫星系统测试,发射了拦截弹,但是没有针对目标。 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针对卫星的发射是在1985年10月13日,摧毁了一颗在555公里轨道上运行的老旧Solwind卫星。 此后,美国空军继续积极实施这个项目,计划在次年进行一系列测试。 然而,1985年12月,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和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在其预算中列入一个授权法案,禁止对空射型反卫星武器对太空目标进行打靶试验。 这项决定通过之前一天,美国空军刚刚将两颗用于下一轮测试的目标卫星送入轨道。 空军继续在1986年测试这种反卫星系统,但是执行了不准进行太空打靶的禁令。 这项反卫星系统禁令的效力在1986年得到延长,苏联也继续履行其自愿暂停反卫星试验的承诺。 1987年11月,白宫和国会对军备控制条款谈判后达成妥协,继续延长该项关于反卫得测试的授权法案,但是允许军方在苏联恢复其反卫星试验的情况下停止执行该禁令。 由于这项反卫星系统试验面临政治上的强力反对,空军无法实施其最后的测试,于是停止了空射反卫星系统的研发。 苏联人确实信守了其承诺,尽管他们继续研究一些导弹防御技术。 当时有谣言说,苏联人正在研发一种由米格飞机发射的与ALMV相似的反卫星武器,但是这种说法从来没有得到证实。 1987年,苏联发射了一个据报道用于未来“太空战据点”的试验平台,但是由于运载火箭失灵而失败,坠入太平洋。 第三代反卫星系统:美国的MIRACL激光及动能反卫星系统和苏联激光系统 1988年,两位民主党众议员投票反对延长反卫星试验禁令,但是同时国会也将国防部申请用于研发地基反卫星系统的经费削减了一亿美元。 空军开始计划实施其他反卫星项目,特别是地基激光系统。 动能杀伤和激光反卫星系统都要自己的相对优点和相对缺点。 动能杀伤运载系统对卫星的“杀伤”是可以确证的,而且能够在所有天气条件下运用;地基激光虽然受制于天气条件,但是不产生太空碎片,还能对卫星进行暗杀伤。 陆军加快了其地基 最新的反卫星技术 美国军队和防务机构已经得到指令,要求集中力量重组他们的太空控制成果。 这已经导致许多机构发生变化,但是从那时起,就没有再主动实施过新的大规模反卫星武器项目。 尽管如此,经过过去几代反卫星系统研制,美国可能仍然保有一些反卫星能力。 由于没有完成预定的试验计划,现在美国空军的ALMV系统的反卫星能力尚不清楚。 空军官员已经表示反对使用毁坏性、会产生碎片的反卫星武器,甚至连支持发展反卫星能力的国防部顾问,也把不可逆的反卫星武器视为最后的手段,而宁愿使用可逆性的反卫星武器。 尽管空军在传统上是对反卫星技术最有关联和最感兴趣的武装机构,它也表示没有兴趣重振这个项目。 2000年12月,美国总审计局对陆军KE-ASAT系统的评审报告说,为了使该系统进行飞行试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在国防部作出建议后,陆军及其合同商波音公司已经在三架杀伤性飞行器上,继续进行综合性工作和环境适应性试验,这些飞行器随后将被放入仓库。 项目官员相信,布什政府和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会更加支持这一项目,然而他们也承认KE-ASAT的飞行试验可能会面临政治上的强烈反对。 官员们说,如果他们得到了用以进行两次飞行试验所需的资金,该系统可能已经在三年内进行部署,虽然在已建造的三架杀伤性飞行器中,有两架已经被分解用于其他项目。 自从2001年以来,总统的预算申请或者国会的追加预算中就已经没有分配资金给这个项目,在2004财年预算申请中也没有列入相关的经费。 MIRACL激光反卫星系统没有再进行试验,尽管陆军有时候发射激光进行例行的能量测试,但是该项目已经面临财政上的困难,其负责人正在考虑将该激光器用于其他用途。 基本的电子战反卫星技术,例如干扰卫星信息的上载或者下载传输,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要求,这种能力可能在相当大范围内被人掌握。 这种反卫星攻击也具有相对隐蔽和不会产生污染太空环境的碎片等优点,但是,电子战攻击也存在难以确定攻击成功与否等缺点。 如果试图干扰某个特定的用户,或者使卫星永久性失效,则是很困难的,而且还不清楚美国和俄国的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虽然两国的战场电子战技术都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些技术甚至在地球同步轨道之外也是能够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相对缺乏防护的非军事目标。 前苏联共和国继续在太空方面进行投资,尽管军用发射已经减少了,而商业发射则增加了。 美国侦察卫星的存在,曾经在许多年的时间里驱动着苏联反卫星技术的发展,现在则不再被视为一个重大威胁,俄国正在考虑在导弹防御方面与美国合作。 俄国继续遵守其自1983年开始的暂停反卫星武器试验的诺言。 新型反卫星技术的发展 尽管美国没有再启动新的专门的反卫星计划,但是布什政府最近增加了投资,用于加强太空相关技术研究,新的技术研究包括改进跟踪太空目标的能力,新的发射和推进技术,以及发展新型传感器和杀伤性飞行器。 高能激光技术方面的投入也见增加,获得支持的项目包括发展透过大气层传播激光所需的技术,以及努力减少武器系统的重量,以便于飞机运输激光器系统,或者将它发射到太空中。 美国还在研究将传统的卫星组件做得更小更轻。 这使得发射“寄生”微型卫星成为可能,微型卫星是用于跟踪其他卫星的小型飞行器;如果这种微型卫星能够实施机动,以足够靠近目标卫星,然后扰乱或者破坏它,那么这项技术将被证明有助于反卫星任务。 微型卫星也能够为卫星执行防御性任务。 还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上述多数技术成果才能够被部署到进攻性或者防御性系统中。 然而,美国最近研发的这样一些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系统,可能具有作为反卫星武器的良好性能,并且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美国的反卫星能力。 确实,虽然这些本来为远程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发的技术,可能在防御弹道导弹方面并不是十分有效,但是其中一些技术能够非常有效地用于对付卫星,因为与导弹防御相比,攻击卫星从许多方面看都是一项比较容易的任务。 卫星在可预测的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能够通过地面设施的跟踪而精准地确定,这使得卫星的位置在未来成为可知的。 美国将有足够的时间计划发起攻击,能够选择攻击的时间,还有时间进行多次射击以摧毁它。 相形之下,在一次弹道导弹攻击中,进攻者具有出其不意的优势,而防守方只有不到30分钟的时间进行反应。 此外,一个拦截弹头攻击一颗卫星时,不需要处理导弹防御系统面临的棘手的反制措施问题。 目前这代卫星没有装备自我保护的设施。 尽管未来的卫星可能拥有某种防护手段,但它将难以压倒攻击者拥有的优势。 中国的反卫星武器 一些西方论者将中国的太空战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防御性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阻遏潜在敌人推动太空军事化的努力;另一类是“进攻性策略”,就是通过部署太空武器,保护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 我们看来更为关注进攻性策略。 今年4月,中国用一枚长征二号丙火箭将一颗小型卫星和一颗微型卫星送入太后,西方军事界对于中国反卫星武器研制计划的忧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美国军方的判断,中国到2005年将拥有两种用于对付近地轨道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一是地基激光致盲器甚至大功率激光武器,这是美国国防部自1998年起,就在每年中国军力报告中一直强调的;二是以KT―1火箭为基础,带有小型或者微型卫星拦截器的直接攻击型反卫星武器。 所谓KT―1火箭,是在DF―21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四级固体燃料火箭,是一种小型机动太空运载火箭(简称SLV),这种火箭使得中国能够随意选择时机,对敌方卫星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 据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正在DF―31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制KT―2型火箭,并在DF―31甲型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制KT―2A火箭,这两种使用固体燃料的机动火箭能够瞄准地球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而美国的许多“敏感”卫星正是在这些轨道上运行的。 一些西方军事专家相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研发一种“寄生卫星”,这种小型或微型卫星可以用KT系列火箭发射,通过附着在敌方的人造天体之上实施干扰或者破坏,或者通过直接撞击,用于攻击空间站、天基激光系统以及其他卫星。 中国的《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全球定位技术来确定近地微型卫星的高度,这家杂志还将用三年的时间,开辟专栏讨论如何攻击太空的卫星。 美军的通信、侦察和监视系统严重依赖于太空,空间设施事实上美军最重要的“节点”(Node)之一。 因此,在未来的中美战争中,中国将高度重视太空战。 只要能够摧毁美国天基系统,就等于击中了阿基里斯的脚后踵,这对于中国取得战场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美国在通信、控制、指挥、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方面拥有的优势将化为乌有,从而不得不跟中国打一场二十世纪的传统战争,而后者在这方面显然更为得心应手。 美国国防部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真正拥有的反卫星手段是实施太空核爆炸,这样一次爆炸将把中国上空的同步卫星(如通信、GPS等)以及正好路过的侦察卫星消灭殆尽。 这其实是一种第一代反卫星武器,这种并不先进的手段可能会伤及友方甚至己方的卫星。 但是战争并不是请客吃饭,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绝对不能讲客套;如果必要,中国完全可以把一颗核弹送入地球轨道,――如果“误炸”了友方的卫星,战后赔偿就是。 中国不必害怕这种手段也会伤害自己的卫星,因为目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对卫星设施的强烈依赖。 举个形象的例子,这种“损人又损已”的做法,非常类似于“金毛狮王”谢逊跟“混元手”成昆在一间全封闭的房间中剧斗,如果谢逊出手打灭所有的灯烛,其结果必然更有利于原来就不信赖光线的谢逊。 扫除头顶的人造天体之后,中国失去的只是锁链。

现在美俄争霸在太空领域还有没有意义了

美俄争霸太空50年 美俄对太空的争夺,既耗费了大量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科技成果;既牵动了当事国的政治脉搏,更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走向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严格地说,美俄之间太空争霸的端倪始自二战后期。 当纳粹德国覆亡之际,西方和前苏联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 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 美国人带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 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英美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提出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 尽管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 第一回合:苏联卫星令美国既惊又妒 在美国获得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得了坏血病、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 经过努力,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正式开始。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美国人以及冯·布劳恩坐卧不宁。 美国人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 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 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狗“莱卡”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 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前面。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太空第一人。 苏联的一系列成就让美国航天界压力倍增:在冷战岁月,这种压力不亚于战场上的败军之将。 第二回合:美国登月成功,苏联人海龟绕月 为寻求主动,美国人在太空计划上加大投入,重点瞄准登月工程。 苏联决策层不希望被美国击败,又不想过多耗费国力,几经摇摆,最终仍决定发展登月计划。 他们为此大费周张,进行了两个梯队的火箭和飞行器设计,为做好充分准备,甚至于1968年9月使用探测器5号送一只海龟进行了绕月飞行。 然而,一系列问题还是出现了。 最大的挫折是科罗廖夫的逝世及联盟号飞船的失败。 此后,苏联的登月计划搁浅。 而美国人则在经历了无人探月落后的短暂低潮后,于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罗11号将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在美苏太空争霸攻守形势转化的同时,人类太空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1960年8月,美国将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苏联类似的活动也在同期展开。 更重要的是,在这前后几年,以摧毁太空物体为目的的真正太空战活动走上历史舞台。 1962年,美国在马绍尔上空进行了核弹摧毁卫星实验,并于其后秘密部署陆基核弹准备对付苏联低轨道卫星。 而“阿波罗”系列飞船除登月外,还被赋予了“捉拿”苏联卫星的秘密实验任务。 苏联在这个时期则发展了“卫星歼击机”计划,1967年10月发射的宇宙-185卫星,实际上就是一颗能够在轨道上歼击卫星的太空武器。 短暂休战:美国宇航员来到苏联太空站 当美苏的太空争霸从争科技领先的荣誉之战,发展为实际打击和摧毁能力较量的时候,太空活动变得火药味十足。 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由于在导弹、火箭和太空活动中投入过多,都感到国力疲惫。 双方因此出现了某种缓和。 与当时美苏就禁止核试验、限制反导系统等达成妥协相应的是,双方在太空领域也开始有了合作。 这时,登月之后的太空发展重点向太空站方向转化,美苏的合作就此开始。 1975年,苏联制造的Soyuz-19在太空飞行到美国的阿波罗18号旁与之靠接,由允许对方宇航员从进入彼此的飞船参加合作实验开始,美苏的太空竞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三回合:跨越冷战的星球大战 然而,美苏并没有真正在合作道路上走多远。 1983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太空战计划,其亦真亦假的庞大规模成为拖垮苏联的重要因素之一。 冷战结束后,尽管美俄关系曾一度亲密,但美国对星球大战计划并没有全面废弃。 美国充分运用太空优势打赢了海湾战争,既而将交叉其中的导弹防御计划不断推向现实,迄今已经初步建立了国家导弹防御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在刚刚结束的摧毁失控卫星“表演秀”中,美国向全世界显露了其海基反导系统在打击卫星方面的精确性。 俄罗斯也在国力恢复中不断加强太空战能力,定向能武器、杀伤卫星与“天雷”等太空战系统不时浮现。 一场远未结束的太空争霸战正在继续进行着,而且将随着太空俱乐部的扩大,牵涉进更多的国家。 海湾战争:太空战端倪初现 海湾战争是美国首开的太空支援型作战,而之后美国引领的太空竞赛日益将太空变成了潜在战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军事航天武器装备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战行动,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对称作战、精确打击、战场直播、密集导弹攻防……陆、海、空传统作战力量在太空作战装备的整合下结成了一个大的作战体系,完全改变了人类常规战争画面。 “眼睛”打败铁甲雄师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 科威特国小力弱,迅速战败。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 然而,当时的伊拉克军力强盛,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虽尽力调兵遣将,到战前双方兵力对比仍有利于伊拉克,尤其是地面部队。 联军远道而来,如何击败以逸待劳的伊拉克铁甲雄师? 美军的秘诀是“眼睛”--太空中的卫星。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共投入各类卫星100多颗。 这些卫星为联军部队提供了全面的侦察、监视、通信、预警、导航、气象等重要的作战保障。 由于掌握了制太空权,在卫星的指引下,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实施了不间断的精确打击。 伊军在看不到敌人的情况下有劲无处使,只能被动挨打,甚至在美军的全天候监视下,无处藏身。 据战后披露,当时美军卫星已经可以用0.1米的分辨率清点沙漠中伊军帐篷和坦克的数量。 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在太空优势保障下,美军38天的空袭基本摧毁了伊军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 随后美军仅进行了100小时地面作战就结束了这场高科技局部战争。 在美国“太空之眼”的强大威力下,伊军虽然占有数量优势,但最终却有42个师被击败,被俘人数高达8万至10万,3700辆坦克和军用车辆被摧毁。 而美军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战中死亡,各种作战中总计阵亡仅130人左右。 美军在总结这场战争时认为,“海湾战争证明,空间武器系统无论在战略行动还是在战术行动上,都已成为现代作战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太空攻防初露端倪 如果说美军卫星在提供侦察和制导保障方面只是发挥了辅助作战功能,那么海湾战争中“爱国者”与“飞毛腿”导弹的对决则已开始显露出太空战的某些雏形。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达到扩大战局,牵制美军的作用,分别向美国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等地发射了大量“飞毛腿”导弹。 然而大多被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 虽然事后有多种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国者”使得“飞毛腿”没有发挥出打击作用。 这场导弹战已经初具太空攻防性质。 首先是太空装备参与了作战,“飞毛腿”发射后一分半至两分钟,即会被多国部队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侦察发现,这为多国部队赢得了4至5分钟的预警时间,为“爱国者”的拦截作战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导弹攻防超出了传统的陆、海、空三军作战范畴,变为太空战的一部分。 海湾战争以后几年,导弹防御问题愈演愈烈。 不仅美国自身日益重视导弹攻防与卫星安全,其他一些国家也意识到,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导弹是致命威胁,卫星是致命弱点。 一国要赢得战场主动,既需要具备防御对方导弹的能力,又需要干扰乃至摧毁对方“太空之眼”的能力。 海湾战争是美国首开的太空支援型作战,而之后美国继续引领的新世纪太空竞赛日益将太空变成了潜在战场未来的太空战什么样? 随着航天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战的高级阶段将是航天飞机之间的对抗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太空战发展下去,最终将是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在外空交战。 ”在滕建群看来,如果太空技术一直这样无止境地发展下去而不加控制,对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对卫星的利用,只是太空战的雏形阶段,如今美国的实力已不仅于此。 从卫星制盲到航天飞机的较量 “第二阶段就是从地面破坏敌方的空间信息系统,反卫星就属于此列。 ”李大光说。 其实,2001年美国进行的“施里弗I”太空战演习,模拟的就是第二阶段。 根据滕建群介绍,当时美国假定:一个大陆国家对与其相邻的岛国进行攻击,美国即向岛国提供包括外空资源在内的支援。 具有外空能力的这个大陆国家于是转向攻击美国的外空资源,最终是大陆国家与美国发生冲突。 “美军的这次太空战演习明显带有台海危机的背景。 ”滕建群说。 7年过后,美国这次反卫星试验的成功,意味着美国与别国进行太空战第二阶段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美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卫星将敌方的卫星‘制盲’,地面战打完之后再把敌方的卫星放回原处。 ” 而随着航天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战的高级阶段将是航天飞机之间的对抗。 “ 至少50年以后才能实现。 ”李大光表示,如果从空间上来分,如今的太空战还仅仅在120~500公里的近地太空轨道进行,未来肯定将向月球深空轨道发展。 太空战能打起来吗?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太空计划,除了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外空条约》之外,几乎没有法律约束这种行为。 “何况美国想退出这样的条约随时就可以退出。 ”滕建群说。 而在《外空条约》中,仅明文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太空,但并没有禁止常规武器,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所以中俄才从2002年开始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出呼吁,早日制定禁止外空武器化的国际条约。 尽管美国一直予以拒绝,滕建群认为,世界各国还是不应该停止这一努力,而应继续呼吁制定新的国际条约压制美国。 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以求防御。 当然,滕建群特别强调,在发展技术的同时,要警惕美国用高科技策略拖垮中国,当年苏联正是中了美国这一计。 当年美国率先拥有核武器之后,曾对别国研制核武器横加阻挠,而今核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技术被许多国家所掌握。 在李大光看来,若干年后,太空技术也将出现这样的情形。 “太空系统集成制造技术跟上了,太空理论都不是特别难的问题。 ”李大光表示,就像现在没有出现大规模核危机一样,届时,大家所担心的太空战或许也不会出现。 “相信人类的智慧会化解在太空中的冲突。 希望各国的太空探索最终为人类造福。 ”

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卫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美空军2010年发射4颗“顶尖级军用卫星”包括:第一颗“先进极高频通讯卫星”(AEHF)、第一颗“天基太空监视卫星”(SBSS)、第一颗“新一代全球定位卫星”(GPS)以及第一颗“太空作战响应卫星”(ORS)。

这4颗首次发射的不同类型的卫星,锁定的是美军不同的太空系统,特别是前3颗主要针对美军转型通信卫星系统(TSAT),可极大增强美军在作战时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能力。

作为美军第三代军事通讯卫星,“先进极高频通讯卫星”(AEHF)采用星间链路(不同在轨卫星间的互联)技术、星上处理技术等,能根据用户优先级别来提供点对点通信以及网络服务。该系统有非常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即便在地面控制站被破坏后,整个系统仍能自主工作半年以上。

“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卫星(SBSS)”,搭载一台重达227公斤的先进数字照相机,镜头可迅速旋转,能及时定位并拍摄重要太空物体的图像。主要目的是预警和防范对美国卫星的破坏活动,从而增强美军对其太空资产的保护能力。

“先进极高频通讯卫星”(AEHF)的质量为2500~3000kg,可同时提供50多个信道,每个信道数据率8Mb/s,总通信能力375Mb/s(约合45兆每秒),设计寿命为10年。卫星覆盖范围为南北纬65度间,总通信能力比现有的“军事星”大10倍,数据传输速率高6倍。高速的传输率可以做到实时画面、战场地图和目标数据。

顶尖级军用卫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505.html
执行苍白正义与复仇 主角都是海军将领 12本已完结海贼同人小
粉碎北约虚幻的力量 俄罗斯在莫斯科胜利公园展示战利品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