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强势增长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受益于产业生态系统和教育优势丨世界观

中国经济 副秘书长

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高于多数机构预期。中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能为世界提供哪些经验?中新网就此专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

索尔海姆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生态系统,促推政府及产学研界在创新方面共同合作。此外,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陈天浩)

产业

China's GDP growth rat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4 beat market expectations to reach 5.3 percent. What help China maintain its strong economic growth? And what can be learned? Erik Solheim, former Under-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red his observation in this regard.

According to Solheim, China has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which is unmatched in the world, and a highly educated working class. This is largely lacking both in the West and in the developing nations.


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第四极成世界绿色发展第一极

首届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峰论坛暨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首次筹委会在成都举行

2020年10月29日,首届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峰论坛暨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首次筹委会在成都锦江宾馆四川厅举行。大会以“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主题,以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10月16日召开并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如何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双城经济圈”,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如何从“在西部形成”到“带动全国”,建立竞合机制共推中部崛起,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联合国组织、政界、商界、金融界、文化界、传媒界、企业界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与公益天使等8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成渝“双城记”建国内大循环绿色“经济圈”促国际双循环

共识:唱好成渝“双城记”建设绿色“经济圈”

与会领导嘉宾以前瞻和专业的角度与高度,精彩解析和分享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智慧。把握历史责任与发展机遇,整合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共建美好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一致共识。论坛上共同见证“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筹)”成立仪式,并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简阳培训基地”揭牌,同时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以汇聚和培养全方位规划研究与建设人才与资源,搭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成渝“双城记”国内大循环,促进绿色“经济圈”国际双循环。大会还围绕建好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难点、创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积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创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示范基地和样板,创新和实施公益金融绿色金融模式,聚焦、推动和引领世界绿色发展。

郑文凯:拓展内生原动力助力绿色大发展

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在会上指出,西部地区一直是三农和扶贫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贫困县百分之九十以上摘帽。脱贫攻坚是西部最大难点,也是最大亮点,中央确定成渝经济圈定向定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增长极,成渝经济圈农业资源丰富,科技资源独特,绿色产业领先,红色基因优良,要充分利用双城经济圈市场和社会带动效应,注重产品与人文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品牌推动。通过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高农民、大学生、贫困人口素质,做到产业与生态,生产和生活的高度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新型组织载体。中国扶贫基金会愿意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发展建设和实施公益金融绿色金融模式绿色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侯云春:抓住历史性机遇奏出时代最强音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会议中强调,中央政治局刚审阅了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起到重要位置,这样会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的大好局面。成渝双城经济圈比其他三个增长极处于后发地带,有一定差距,但有差距实际上就是有市场有发展空间。现在天时地利具备,关键人和,成渝经济圈发展与建设应该首先推动人才建设,科技第一生产力是人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企业都是企业家和员工来经营的。中央审议通过的规划纲要,是成渝经济发展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只要大家抓住机遇,成渝地区的建设就会成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筹)”成立,可以画好蓝图,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可以调动全社会力量,更好的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王忠民:成渝善云若水 设施需求同城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会上谈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把我们提前带入了新时代。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以全新的姿态及效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双城打通两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需求同城化,成都可以修一条地铁,半个小时到达重庆,人们换一个口味就带来一个产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第二势态,所有的生产要素打通,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服务,这个时代才开始,善云若水,现在这个善云在成渝地区,数字化在各领域产生竞争力,国家和人民都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是真正的上善之水,再把水变成水发电,数据存储,将山水变成云数据资源,这才是成渝的逻辑,明天的成渝将更灿烂!

庄聪生:构建互补增长极 营造宜居好环境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在会议中强调,十多天前中央审议规划纲要,是推动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拓展,有利于双循环双促进的重要举措。把成渝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从沿海转向东西双向协调发展,中央这次给成渝定位全国影响力经济圈,科技改革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全球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推动我们国家新动力源。西部成渝人口最多,自然条件相对比较好,基础厚实,完全可以形成新增长极。大战略带来大机遇,这次建双城构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给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打造快捷交通生态长廊,生活更宜居,所以这些都应是将来发展的机遇。建设双城经济圈就是要营造好的环境,要给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要平行对待各个市场主体。成渝地区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民营企业所思所想,打造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规则平等,消除不合理,在市场规则一视同仁,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绝对性的作用,让成渝在中国和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高科技建设双城经济圈 高质量开启第二双百年

生态系统

刘顺达:紧扣高质量发展聚焦以成果导向

国务院大型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刘顺达,在发言中讲到,总书记最新讲话有两个共识,就是紧扣和聚焦,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落实行动,聚焦以成果导向。坚定两个维护,以质量求发展,以安全求效率。我们和国际最大的差别也就是优势就在标准上,高质量现代化是一篇大文章,是重大理论课题,必须理论实践一起推进。系统性、真理性、协调性,分布式协同才是我们的机遇,研究工业革命,辩证法是必须的,不要单纯追求经济数字,而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要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让成渝地区再现都江堰式的奇迹。

赵华林:关注国际国内形势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国务院国资委巡视组组长、原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演讲说:双城记或者经济圈要怎么看?第一,要从国际背景看,我们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对全球政治格局安全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变化,中央在当下时刻提出国内循环为主非常及时,我们要在双循环的背景下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第二,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中华复兴的起点,今年非常关键,这时候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我们还要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低碳发展,要考虑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

李吉平:金融科技控风险科技金融谋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吉平,从金融开发创新发展的角度表达了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创新的信心,他说,中国金融要依靠自立更生,自主创新。中国下一阶段发展一定是国内,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期待成渝双城经济圈有所探索。这些年听到最多的是金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娱自乐。科技金融是融资支持,通过完善不同的方向和主体来支持发展,现在银行是不能出现不良贷款的,重点是风险管控。在成渝地区也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创新发展,经过20多年的实践,开发性金融是以发展的方式支持发展,因此一定是要创新,而创新就有一个大风险关,要我们共同度过这个难关,不能错把手段当成目标,我对成渝经济圈高峰论坛成功很有信心,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的工作充满期待,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发展满怀热忱。

余健:战略引领“双城记”创新驱动“经济圈”

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原副司长余健,在会上做战略引领“双城记”,创新驱动“经济圈”主题发言。他指出,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创新驱动,科学研究进入数据驱动新时代,大规模国际合作,创新模式变革,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加速催生新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国家科创能力提升奠定了成渝科创中心的基础,放眼中美贸易战向科技创新领域蔓延已呈必然之势。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整体水平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但和欧美、日本差距比较大。中国科学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创新产出领域表现突出,创新体系建设金三角等。成渝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差距较大优势也比较大,但是差距就是潜力,也是动力,也是竞争力,成渝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战略高地,高质量一体化示范区。成渝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成渝科创走廊、布局大科学装置等,一廊双城两带三区,加强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协同体系,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一体化。

双城经济圈促国际双循环 中国第四极成为世界第一极

世界观 受益于产业生态系统和教育优势丨世界观

车夫: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第四极引领世界绿色发展第一极

世界公共经济组织主席、联合国艺术基金会主席、联合国无国界专家组织终身主席、29部委29部《中国政府工作全书》主编车夫先生,这是他第一次同时用联合国三个官方身份来做这个报告。他谈到,现在国家战略将成渝经济圈作为第四极,不是冲动,而是别无选择。从战略意义而言,当今世界格局变化无常,有必要做好相关战略布局。五千年有战争历史清楚地记载着川西平原为历来所争,就因为都江堰的灌溉,最后谁拿到粮食谁就赢得战争。因此国家战略智慧把成渝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第四极的绿色发展新机会,中国经济发展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到成渝第四极,其实中国国民购买力早就是世界第一。

车夫先生指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是公益金融绿色金融。国家层面通过央企、国企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一直在做不单纯计利益回报的大量基建民生投资,今年疫情期间所有人免费检查、免费治疗,国家买单,人民健康生活有了保障,这不是美元逻辑,是国家把发展健康做为第一要务,国家利益最大化人民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中国公益金融和绿色金融。2005年联合国把普惠金融作为发展目标,G20峰会将公益金融绿色金融作为中国优势向世界献礼。人类五千年来最大一次新冠疫情,把中国公益金融绿色金融呈现给了世界。中国金融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美元金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蚂蚁市值2.3万多亿,捍卫个人和局部利益最大化;对蚂蚁中国金融不是管得太严,是管得太松,蚂蚁资本失控背后的贪焚和误导,才是中国3亿青年信用犯罪和众多企业信用破产之源,不监管蚂蚁是中国金融的歧途歪道和邪路。按照中央精神、中国优势做真正的公益金融绿色金融,唤醒更多人不要再走个人和局部利益最大化死路。车夫先生呼吁所有人厚德载物、无我利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二十一世纪中国第四极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一次世界财富的重新再分配和公益再分配。应该展开我们双臂,欢呼东方文明复兴,人类新文明复兴,从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正引领世界绿色和平发展第一极。

刘李胜:发展基建公募REITS助力成渝双城建设

中国证监会国际业务部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刘李胜,发表演讲“发展基建公募REITS,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他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疑涉及许多方面,其中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从区位优势和地理特点出发,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这就需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通互联力度,弥补内陆型经济区既不靠海也不临边、运输和物流半径大、成本高、外向程度低的短处,体现出交通、信息、物流、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和开放新格局。为此,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融资和投资,引入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等“各类资本”,科学设计投资组合和资金循环通道。

黄运成:建好营商环境推动战略选择

中国证监会原司长黄运成,在《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战略选择》的主题演讲中,他谈到三点,一是“成渝经济圈”打造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后中国经济“第四极”,不要盲目发展第三产业,成渝地区有很多钱没有花出去,找不到合适的项目,A股上市公司对比,成渝差距大;二是成渝经济圈再定位,有优越的工业基础,军工电子信息装备业,资本市场发源地,发达的交通枢纽,发达的物流体系。向东南亚开放新通道,东盟地区基础设施都是成渝优势所在;三是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战略选择应为“二基地+三中心”,即数字化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基地、上市公司区域总部基地、天使和风投基金中心、资本市场智库中心和营商环境友好中心。成渝工业基础比较重,想超越不要抛弃自己的基础盲目赶超;靠维持移植,上市公司把好的项目资源配备到成渝,短时间内可以发展起来,要想建好营商环境就要搞好政府改革。

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绘制“世界级城市”“图谱”

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实施“国际双循环”“战略”

肖金成:加强次区域合作推动双城建设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从区域科学的角度指出双城经济圈是新概念,强调核心,不强调边界,西部地区成为第四极和成渝特殊的地区和发展有关系,都市圈中城市越大辐射带动的范围越大,成都和重庆城市圈辐射范围最大,抓住这两个核心,整个西部经济水平都会提高。通过都市圈的发展合作,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整合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强各区域合作,跨地市,跨省市发展,观念上消除行政分割,支持省界地区合作发展,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社会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规划引领和基础设施共建合作机制。

吴维海:画好大成渝“高科技地图” 打造双循环“世界级新城”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维海,在会上提出,画好大成渝“高新科技地图”打造双循环“世界级新城”,成渝西部大开发在整个国家战略发展范围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美国大西洋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等规模万亿级世界城市群中,“成渝”拥有政治高位,战略长远,双城联体三大优势,高新科技是成渝双城最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要打造世界级新城,迈入“世界级城市”,“机”在“双循环”“要”在“高新科技”,同时积极落实和推进包括深刻领会“双循环”实践价值机遇、践行“双城”绘制“高新科技地图”思路、贯彻“双城”实现“科技强城、实施“图谱”、强化“双城”主导地位和辐射作用这四方面的实施策略。

会上领导嘉宾对车夫先生授予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理事长、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主席,余健先生被授予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院长、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盟主席,进行了授牌仪式。本次大会站在时代前沿,通过深度交流与探讨,给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献策,为世界绿色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开启人类文明新时代。

2020年10月30日,首届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峰论坛暨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简阳培训基地举行揭牌仪式。金融科技专家、《区块链全球新浪潮》作者张安发言说,随着数字金融、5G大数据金融来临,区块链产业将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更加专注的事。新时代经济特征,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珠三角大湾区、长江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从新的组合形式改变,大家抱团取暖,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趋势美好。

中国著名金融专家乔志杰在会上讲到,幸福不来源于财富而取决于我帮助了多少人。区块链可以通过技术打破不被任何人控制的财富通路。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以带动很多发展,让财富更合理。拥有不代表幸福,创造一定幸福,享受不一定幸福,付出一定幸福的取舍和得失观,打造让所有人幸福我更会幸福成渝双城经济圈。相信会有更多人一起努力,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人,让更多人更爱国,更快乐,更幸福。他表示愿意把他的经验、智慧和资源与大家一起去为更多人服务,让更多人用思想财富驾驭物质财富。东方赛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宏在会上表示,愿意整合物流公司,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做好公益天使,为社会多做奉献,最大的愿望,就是率领自己的企业做公益企业,自己成为合格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建设者和奉献者。

本次活动获得了科技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和重庆人民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论坛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深港科技金融发展中心、工业5G联盟等十多家单位和机构联合举办;北京易财金咨询有限公司、警鹰科技有限公司、警视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承办。

天下未治蜀先治,巴蜀良田成福地。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蜀道不再难,未来已来到。中国和平崛起,因为有了第四极引擎绿色核动力牵引,中国金融之公益金融绿色金融的太阳,正在照耀华夏大地谱写华美新篇章,正在全球后新冠时代,温暖全世界天下苍生,开创绿色和平发展新纪元。中国的新时代,世界的新未来,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

又讯:10月29日,成渝双城经济圈高峰论坛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蚂蚁资本的美元资本逻辑,是造成今天3亿中国年轻人信用犯罪和无数企业信用破产的根本原因。10月30日,周小川、尚福林、黄奇帆和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密集炮轰蚂蚁资本贪婪与误导。10月31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新华社集体发声讨伐马云和蚂蚁资本背后的贪婪资本罪恶。随后国家出手,中央深改办、中央金融办、国务院金融委、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一锤定音,严管科技金融。11月2日,中央和国务院四部门联合约谈马云和蚂蚁高管。11月3日,上交所港交所正式发布暂停蚂蚁上市。市值2.3万亿蚂蚁故事至此进入至暗时光,中国金融的科技金融从歪路歧路和邪路上,开始改邪归正。

之后,有关高层领导和部门紧急商定,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研究院参与,近期举办“中国公共安全高峰论坛暨维护青年信用援助大行动”和“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公益金融和绿色金融,建示范基地和发展样板,推出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金融产品,探寻出路,引领前行。2008年成渝双城就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改革建设发展基础雄厚,中国领先,世界超前,成渝双城经济圈会更上层楼,成为中国经济与发展第四极,正在影响和改变人类,成为世界绿色和平发展的第一极。

列举我国2009年以来的成就

我自己找滴,你看看选一点吧 选我选我 1.兰州到重庆,兰州到成都的铁路开工 2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及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绩。 一、经济增速下滑得到较快扭转,国民经济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出现了陡然下滑,由第三季度增长9.0%下滑到增长6.8%,2009年第一季度仍在延续下滑的趋势,经济增速下滑到6.2%。 随着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7.9%,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9.1%,比二季度快1.2个百分点;四季度增长10.7%,比三季度快1.6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8.7%,比预期8.0%的目标快0.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不仅较快扭转了下滑的趋势,而且还呈现出逐步加快的势头,全年实现了好于预期的结果。 二、粮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粮食连续6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比上年增产211万吨,不仅实现了连续6年的增产,而且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棉花虽然出现减产,但产量仍达640万吨。 油料产量3100万吨,增长5.0%。 肉类产量7642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增长。 2009年彩色电视机9898.8万台,比上年增长9.6%,其中液晶电视机6765.3万台,增长85.2%;家用电冰箱5930.5万台,增长24.7%;汽车1379.5万辆,增长48.2%;移动通信手持机.5万台,增长10.7%;微型计算机设备.1万台,增长33.3%;大中型拖拉机37.1万台,增长30.6%;发电量.5亿千瓦小时,增长6.3%;粗钢.3万吨,增长12.9%;十种有色金属2650.1万吨,增长5.2%。 服务业供给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全年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57公里;新建公路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4391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万吨;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万户。 三、投资和消费实现快速增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关键。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为198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际增长16.9%,为198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以及与生活改善有关的消费品销售均呈现快速增长。 内需是经济较快回升的关键。 初步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8.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2.3%;消费拉动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2.5个百分点;净出口负拉动3.9个百分点,负贡献44.8%。 四、进出口总额由下降转为增长,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 进出口总额由下降转为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 其中,一季度下降24.9%,二季度下降22.1%,三季度下降16.5%,四季度增长9.2%。 从月度看,前10个月均为下降,11月份同比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 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2009年我国出口额下降16.0%,实现亿美元,但德国的降幅更大,出口实现8032亿欧元,相当于亿美元,这说明2009年我国出口额已超过德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降转升。 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但自8月份开始实现连续5个月正增长,其中12月份出现了大幅增长,当月增长103.1%。 五、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经济运行效益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大幅增长。 全年全国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全国财政收入一季度同比下降8.3%,二季度就扭转了下降趋势,实现了增长2.6%,三季度增长24.1%。 企业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初还是大幅度下降并一直延续到三季度,1-2月份下降37.3%,1-5月份下降22.9%,1-8月份下降10.6%。 六、产业、城乡和区域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 2009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9万人,城市化率为46.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速增长。 从工业生产看,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快于全国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5.5%,快于全国4.5个百分点。 从城镇投资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 七、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72亿元。 全年成功发射卫星6次。 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受控撞月。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1.1万人,比上年增加6.5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40万人,增加32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4万人,增加62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0万人,减少7万人。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 出版各类报纸437亿份,各类期刊31亿册,图书70亿册(张)。 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8.9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6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43个,诊所及其他19.3万个。 全年运动健儿在30个项目中共获得142个世界冠军,11人3队22次创22项世界纪录。 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共有7人9次创超5项世界纪录;12人3队21次创16项亚洲纪录;29人5队52次创39项全国纪录。 八、就业人员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就业人员增加好于预期。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万人,增加910万人,新增加11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加393元,比上年增长8.2%,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城镇为36.5%,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7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万人,增加8239万人。 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 2009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2009年消费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正在国际上发挥更积极作用 中国银行卡业务增长迅速 信用卡贷款坏账风险加大 2009年中国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如何看待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 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 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国际海洋管理形势的基本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 海洋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 也正是由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 1973年开幕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基本达成了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生效后,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 据估计,各国按照《公约》规定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地球上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 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并导致世界海洋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态势:(一)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 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如美国于1999年提出了“回归海洋,美国的未来”的内阁报告,强调海洋是保持美国实力和战略安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加拿大于1997年出台了《海洋法》,并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开发规划。 澳大利亚制定了以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本国海洋资源为中心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 日本的中心目标就是在21世纪成为海洋强国。 (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8万亿美元,已经占到世界GDP的4%。 三)世界各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力度显著增强。 1998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要向联大提交专门报告,向世界各国倡导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各沿海国家纷纷出台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管理制度,美、俄、法、日、韩、加等国制定的关于海洋权益、管理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海洋法律都在十部以上。 为提高海上执法能力。 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组建了海岸警备队,加拿大、韩国、印尼等国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 (四)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军事控制力度增强。 正是基于海洋的特殊战略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加强海军建设的军备竞赛却呈上升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海洋争端此起彼伏,热点突出,为争夺渔场、岛屿和划分海洋疆域引起的国际冲突连接不断。 如我们耳祥能熟的英阿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伊米亚岛之战,日韩间的竹(独)岛之争、中日间的钓鱼岛之争、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南沙群岛之争,世界各国围绕渔业的纠纷对峙更是此起彼伏。 纵观世界海洋史和国际海洋新动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海洋战略事关国运兴衰。 英、美、俄、日四个靠海起家的世界强国的发家史,和我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和“迁界禁海”导致的民族屈辱史,以强烈的反差,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与其海洋战略观、海上实力密切相关。 海上力量强大,国家就强大,国际地位就高;否则,就难以摆脱受人欺凌和任人宰割的命运。 第二,海洋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公约》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实际就是对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空间和海洋宝藏的一次重新分配,谁在这场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中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对本国、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第三,海洋管理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环节。 海洋管理与国家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必须重新审视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二、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条件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可以看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天时、地理、人和的良好条件。 (一)天时—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形势看,冷战已经结束,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朗。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增强,大国关系在进一步调整。 世界要和平,人类要进步,国家要稳定,民族要团结,经济要发展,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 当今一股空前的“海洋热”席卷全球,世界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地利—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太平洋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悄然而至。 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 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和世界经济技术中心。 我国既面临太平洋,又处在东北亚经济圈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我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间,沿海地区以仅占全国13%的土地面积,养育了占全国40%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1.4万公里的岛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潜能巨大。 (三)人和—国内海洋开发与管理形势喜人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 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 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发展经济的轨道。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7万亿元,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005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万亿元,增加值72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各省逐鹿海洋、竞争海上、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高潮已经到来。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和历史定位海洋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海洋上所追求的利益的最高选择。 对我们这样一个海洋大国而言,海洋国家利益的得失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文明进步的走向,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从国家政治上看,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海洋事务直接影响国家主权和生存发展空间。 海洋开发情况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约》的生效,使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开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成为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 这一重大变化不仅使海洋主权利益份额加重,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家对外开放会获取更多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国家利益中的政治份额将更加突出。 (二)从国家经济上看,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能源、空间、旅游、矿产等资源,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科技拉动海洋产业升级的前景十分广阔。 海洋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建立开放型特色经济,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跨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农牧化道路是解决人多地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迅猛发展的海岸带经济也为解决就业作出了更大贡献。 (三)从国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具有重要战略作用。 进入21世纪,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 海洋安全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斗争将会更加激烈。 海上力量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将决定和影响国家安全利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阿发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区,海洋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 (四)从社会文明看,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 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政府战略取向意识、冒险竞争意识、进取求实意识。 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走向。 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辉煌的黄河文明,又要增强海洋意识,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四、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 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是中华民族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和目标任务制定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发展大格局,服从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总战略,坚持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同步建设的原则,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把走科教兴海之路、开发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面振兴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领域和海防建设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海洋强国应遵循以下战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陆海一体化原则、质量效益原则、健康协调发展原则、海洋科技先行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经济建设与安全同步原则。 (二)海洋强国战略的总目标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具体可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得到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形成,多职能、现代化的海洋执法队伍初具规模;海洋国防力量得到加强,海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阶段,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新兴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海陆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达到沿海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防战略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事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区域性海洋军事强国行列。 第三阶段,2036——2050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 这个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新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产业综合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中国由一个海洋大国跨入世界海洋强国之列。 五、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举措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议实施以下战略举措:(一)把建设海洋强国纳入基本国策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民族获取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目标,也是国家、民族利益在海洋领域的直接体现。 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国家应将建设海洋强国纳入基本国策。 要把海洋强国与对外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列为同等重要的发展战略,把海洋、海岛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组织实施。 国家要制定加快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海洋强国建设规划》、《21世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纲要》,并把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 (二)要加强对海洋强国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科教、文化等各个方面。 目前,海洋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矛盾越来越突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将直接影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进程。 为此,建议组建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出任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主任,综合指导、协调海洋事务,对海洋开发规划、海洋权益安全、海洋通道安全、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灾害安全、涉海部门协作、国际合作等重大涉海事务进行决策、调度、指挥。 同时,国家设立海洋部,沿海省、市、县对口组建海洋厅局,具体组织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 (三)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建议以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要力量,吸收涉海职能部门、重要海洋院校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组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研究院,专门从事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也鼓励有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战略研究。 建议国家尽快对关系国家海洋安全和重大海洋政策制定以及敏感海洋热点问题列专题研究。 (四)着力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五大海洋建设工程,加快海洋开发。 国家应重点组织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滨海旅游开发工程、海洋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是积极应对海洋安全战略新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日益激烈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竞争,我国的国防战略应调整为海陆并举,优化陆军,重点发展海空军,强化对中国海的制海权、制空权。 鉴于海岛、海上通道的特殊安全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建立海洋安全应急机制,保护海洋通道安全。 要加强对南中国海的主权控制及资源开发,建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新机制。 三是构筑21世纪我国人才制高点。 21世纪海洋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现代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海洋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展程度。 海洋领域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海洋科技竞争领域表现最激烈的是人才争夺战。 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成为当前我国构筑21世纪海洋人才制高点的首要迫切任务。 四是再造中国海生态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海洋开发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海洋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要从强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入手,积极推进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尽快使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要以渤海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在全国实施“碧海工程”,打一场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五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的生效,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我国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国际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发展经济的轨道。 因此,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速与国家接轨,是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总之,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是一个需要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防牢固的海洋强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62.html
海报
所为何事 经济观察 外企高管密集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