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的故事 一江十年进

人类文明,自古沿江河而生。 新时代,江河畔,新的生态文明故事,挺多

新安江,由安徽黄山发源,入浙江千岛湖,终汇于钱塘。本世纪初,新安江污染加剧。2011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 由此引领出一段持续推进十多年、“改革味”浓郁的绿色故事

2012年起,经国家有关部门“撮合”,上下游两省达成“对赌”协议,即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两省各拿出1亿元,考核新安江省界断面水质,若达标,下游给上游钱;若不达标,上游给下游钱;中央财政则直接拿出3亿元支持上游。

至今,两省已完成三轮试点,去年起进入第四轮。上下游同心协力,新安江水焕然一新。

改革从来不易 。“新安江模式”从无到有,一路攻坚克难。

起步之初,最大的难点,是从理念与机制上,构建经济与生态的关联,上游与下游的关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宏阔而又具体,引领上下游的人们重新看待彼此:上游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既让下游受益,也是自己的必需;下游认识到,上游守土有责,受益者也应出力;上下游共同认识到,这个事得一起干。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样 ——理念一变天地宽,思想引领至关重要。“跨省”,原来是难题之源,现在成为合力之源。

对新安江人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框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迄今为止已完成的三轮试点,步步创新,步步攻坚——

第一轮三年 ,建立了明确的水质考核补偿机制。但评价指标还较为单一,上游付出巨大成本却补偿有限。 第二轮又三年 ,提高资金补偿标准,健全水质考核标准,探索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但补偿制度的灵活度仍然不足。 第三轮再三年 ,探索基于货币补偿的多元化、社会化、长期补偿方式,黄山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上下游关系已“ 基于水,又超越水 ”。

第四轮这三年 ,两省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进一步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新模式升级, “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样 ——没有哪一步可以一蹴而就,在改革深水区,唯有咬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是硬道理。

比解决“跨省”之难还难的是,如何破解生态产品的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 。一句话,生态有价,这个“价”怎么衡量、怎么变现?

新安江边的老百姓,从一个小超市里, 找到了“初体验” ——捡到废品,可直接到“生态美超市”里换钱、攒积分。一个中等规模超市的废品收集量,相当于3名乡村保洁员的工作量,运行费却只相当于一人的年工资。

小账背后更有大账 。新安江边的改革者们,尝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大家慢慢在“GDP”之外,熟悉了另一个词——“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他们构建起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林权、水权、水排污权、农房使用权等,都有了交易平台。他们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丰富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换算公式、变现通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新安江,逐渐“有颜、有值、有价”起来。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已向全国推广,在15个跨省流域、19个省份延展生长。总书记的最新要求——“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 ”,正在全国的改革一线铺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样 ——顶层有谋划推动,基层有尝试探索,改革“尖兵”从来都不孤单。一点进,全局活;牵一发,动全身。

今年5月,黄山与延庆、承德、大兴安岭、湖州、南平、烟台、怀化、桂林、商洛等10个地区, 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试点要求,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国家开展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和省域范围试点夯实基础。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立于潮头的新安江人,还有更难的题目要去回答。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纷争,面对各种力量的冲撞,需要标准与权威的出现。 法律作为一种共同标准与理性权威,应该深植于社会各界内心,成为各方相互博弈的边界,成为社会达成妥协的保障。 其次,法治能够保障改革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法治可以引领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实践先行、立法附随”的改革模式产生的弊端,法治的权威可以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第三,法治能够纠偏改革的失误。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具有的正义、平等、公开、秩序等精神价值,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能够检验改革的成效,能够纠正改革的失误。 (望采纳,谢谢!)

如何充分认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 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克难期,需要更强有力的革新2. 社会各种矛盾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3. 重大领域的改革,关系国家发展与稳定,需要破除各种障碍。4. 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发展

什么是诗歌中的“留白”艺术?请举例说明。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诗歌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所以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受到诗人的运用。 司空图在二十四品中这样表述含蓄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唐代: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留白这一表现手段就是深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留白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诗只有五行二十八个字,整首诗用大量的物象堆积而成。 在诗中,作者没有明显写出悲凉的心境,而这些“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物象,却形象生动表达了一个断肠人的心情。 由于留白,这首诗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3、正意反说(反语)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6、借古讽今7、直抒胸臆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9、托物言志10、用典11、比喻12、拟人13、双关14、反复15、夸张16、互文17、设问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20、白描21、留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7130.html
范玮琪赞陈建州有被讨厌的勇气 称希望儿子们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