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调研热情有所降温!电子行业最受基金公司青睐

基金公司作为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研动态值得关注。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6月以来,基金公司合计调研了370余家上市公司,比5月同期700余家减少近五成,基金调研热情有所下降。

20家基金公司调研热情高涨

149家基金公司(包含外资)月内参与调研。以调研总次数看,13家基金公司调研超40次,博时基金、鹏华基金和国泰基金最积极,调研次数居前。

6月以来,20家基金公司调研超过30家上市公司。博时基金月内调研上市公司家数最多,达65家,关注度最高的3家公司为深南电路、中汽股份和远光软件。博时基金调研的公司中,电子和机械设备行业的公司居多,均超10家。

博时基金调研后,高新兴累计上涨超50%,居首。公司深耕智慧交通行业多年,在V2X领域布局较早,面向城市、城际及特定区域提供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拥有覆盖车端、路端和云端的产品矩阵。

基金公司关注五大行业

据数据宝统计,从行业来看,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计算机五大行业的基金公司关注度较高,均有超20家上市公司获基金公司调研。电子行业获基金公司调研的公司数量达65家,是最受基金公司关注的行业。

从参与调研的基金公司家数来看,七大行业的基金公司家数累计破百家(包含1家基金公司调研多家上市公司),其中电子、医药生物行业的基金公司家数均超300家,平均每个行业内公司获超8家基金公司调研。

15家公司获超30家基金公司调研

15家公司获超30家基金公司调研,其中4家公司来自电子行业。

乐鑫科技的调研基金公司家数最多,达65家。公司在6月17日接待了173家机构调研,除65家基金外,还有证券公司26家、保险公司17家,投资机构13家等机构对其进行调研。

电子行业中,敏芯科技的基金调研家数次于乐鑫科技,达43家,6月以来共接待4次机构调研活动。敏芯科技表示,2024年公司主营产品出货量增长迅速,有望迎来下游应用新的替代逻辑从而实现价值量的提升,另外新增的高毛利产品表现也不错,2024年会是公司全面复苏的一年。

从行情表现来看,受大盘影响,6月以来获得基金公司调研的公司股价平均下跌2.79%。12家公司的股价涨超20%,高新兴、崇德科技和晶华微的股价6月以来涨幅居前,分别上涨59.32%、45.27%、42.08%。


2022又两只基金发行失败

2022又两只基金发行失败

遭遇开年股债双双震荡调整后,新基金发行骤然降温。 近两个月以来,在新基金发行规模大幅缩水的同时,也出现多只基金募集失败。 伴随着最新两只基金宣布发行失败,2022年以来发行失败基金数量也已扩容至5只。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基金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又两只基金发行失败

时隔一周,基金发行发行失败的案例再次出现,而且这次是两只债券基金同时宣布不能成立,这也是年内首批募集失败的债券型基金。

2月26日,宝盈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宝盈鸿翔债券基金于2021年5月28日准予注册募集,截至2022年2月24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宝盈鸿翔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宝盈鸿翔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宝盈鸿翔是一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于去年11月25日起开始募集,顶格募集了三个月时间仍然难逃募集失败。

无独有偶,同在2月26日,德邦基金也公告称,截至2022年2月21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旗下德邦锐丰债券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生效条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德邦锐丰同样是一只中长期纯债基金,认购起始日为去年12月2日。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2年3月1日。 2月22日,德邦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将该产品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月21日。 直至2月26日,基金管理人宣布德邦锐丰债券因未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对于提前结束募集后又宣布发行失败的做法,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可能有两种情况。 其一,该基金原本计划顶格募集,之后募集结果很不理想。 即使募满三个月,基金成立的希望也不大。 于是,公司提前结束了募集期并且无奈宣告基金募集失败。 其二,原本答应的机构基金资金无法到位,导致债券型基金合同不能顺利生效。

据了解,宝盈鸿翔债券、德邦锐丰债券在募集期间均未设置募集上限,而两只产品的基金合同均约定,在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下,验资通过后便可进行基金备案。

公司表示此次发行失败,系未能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备案条件,大概率是未能获得2亿元以上的资金认购。

致债基发行失败因素

在权益市场震荡、纯债基金获资金回流的大背景下,为何两只主打稳健收益的中长期纯债基金双双募集失败?

对此业内表示,不同于权益类基金可投资的标的丰富,债券型基金尤其纯债基金同质化严重,并且比较依赖机构客户资金,发行失败的实际概率更高。

“从去年发行失败的基金类型来看,纯债基金占比并不小。 ”深圳一位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与权益类基金主要持有人是散户不同,债券型基金的持有人多数是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

他进一步介绍道,因此不少债券基金能够顺利成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构客户,募集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客户改变投资需要,资金没有如约到位。

而在另一位公募人士看来,受制于债市环境和债基收益缺乏吸引力等因素,债券型基金发行拉长时间来看呈现放缓趋势,机构资金更是各家基金公司的“救命稻草”。

为吸引机构资金,债券基金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费率价格战愈演愈烈,是目前纯债基金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表现。

“目前新发的纯债基金管理费可压降到0.2%,托管费压降到0.05%,如果是债券指数基金,相关管理费最低可达到0.15%。 这也是目前基金公司在扣除各项管理成本后的价格底线,新发债券基金基本已经按照这一费率标准执行。 ”上述固收部人士表示。

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中长期纯债产品此前踩雷后净值暴跌案例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对管理人也更加挑剔。

“两只募集失败的产品为中长期纯债基金,但从业内反馈的情况来看,当前风险事件的暴露或也在增加类似久期债券的投资风险。 ”该业内人士补充道,这或许也是基金发行失利的原因之一,例如去年债券基金踩雷地产债出现暴跌,给不少投资者留下心理阴影,更加信赖具有品牌力的公司。

据统计,近期发生异常回撤的纯债数量也很多,还涉及不少头部公募基金,跌幅明显是踩雷了才有的跌幅。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持续火爆的“固收+”基金也在投资收益上优于纯债产品,分流了一部分资金。

不仅如此,有投资人明确表示,考验债市承压与否的关键依然是流动性评价原则:如果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时,基金经理就无法按预期的价格将债券或其他资产买进或卖出。

募集失败容忍度提升

加上最新发行失败的两只债券基金,今年以来宣告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产品达到5只(各份额合并统计)。

开年不到两个月时间,5只基金公告募集失败,这样的频率在历史同期处于高位水平。

究其原因,市场连续震荡是影响投资者认购热情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众多不确定因素频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国内也受到牵连。

就债券市场而言,2月22日,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避险情绪再度升温,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7BP至1.86%,但国内债市延续独立走势,现券期货整体延续弱势。

事实上,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公司层面对基金募集失败的容忍度也在提升。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华南渠道总监直言,“基金公司的容忍态度主要是看公司领导层怎么想。 ”

但他同时表示,各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公司担心品牌受影响,可能会拿钱砸也要卖;但从市场角度看,市场大趋势难以抗拒,不少基金公司对基金募集失败的容忍度也是在提高的。

从去年以来募集失败的基金产品来看,大多数来自中小型公司。 业内看来,相较而言,大公司在资源、渠道等方面具有积累和优势,资金的募集能力要强于新成立的公司和中小公募,在基金发行困难时,大公司也有资金通过发起式形式来布局。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预计,面对震荡市结构性行情的延续,基金发行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仍将加剧并趋于常态化,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为基金管理人,公募机构应该更加重视产品设计、谋求创新,同时,适度控制产品发行速度,着力打磨投资能力,将持营产品做成精品。 ”他说道。

产业新赛道

今年以来,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陆续放开旗下管理产品的申购,迎接场外资金的到来。 7家基金公司上报了中证生物育种主题ETF,这是市场上首只中证生物育种主题基金。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定增计划数量同比增长136%,而公募基金参与定增计划的产品数量和分配规模则出现“双降”,同比分别下降59.1%和64%。 另外,最近市场持续震荡,部分公募蓄势待发。 5月份全市场将有35只基金开放发售,其中21只为股票型基金,既有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热点主题轨道产品,也有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在新基金的发行上,5月9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基金”)发行了一只FOF,5月10日,长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信基金”)发售了一只混合型基金。

一、基金行业趋势

1.绩优基金开门迎客,市场反复打磨其价值风格或继续主导。

公募基金继续发声看好a股长期投资价值,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相继“开门迎客”。 五一假期过后,今年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们纷纷放开旗下管理产品的申购,迎接场外资金的到来。 二季度市场仍可能反复筑底,但配置价值已经显现,尤其是基建、地产、能源等价值风格的板块表现将继续占优。

其中,明星基金经理邱东荣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宣布恢复大额申购业务,取消原有的1万元申购上限。 除了邱东荣,还有今年以来“开门迎客”的冠军基金经理。

2.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只以生物育种为主题的ETF,7家基金公司集中上报。

5月9日,7家基金公司上报了中证生物育种主题ETF,这是市场上首只中证生物育种主题基金。 一旦被受理并获准发行,ETF市场将迎来新品种。

中证生物育种主题指数于2021年11月9日发布。 选取沪深股市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育种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生物育种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目前中证生物育种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0.54%。

3、5月辛集市场权益类再度成为“主力”,高端制造等主题赛道备受青睐。

最近市场持续震荡,部分公募蓄势待发。 包括5月9日发售的11只基金在内,5月份全市场将有35只基金开放发售,其中21只为股票型基金,既有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热点主题轨道产品,也有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与3、4月份基金发行整体降温不同,5月份发行的35只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再次成为主力。 具体来看,35只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17只,股票型基金4只,合计占比60%。 此外,还有4只中长期纯债基金、4只偏债混合基金等品种。

4.年内定增计划数量同比增长136%,基金“淘金”有增无减。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频繁以定增方式募集资金,但基金“淘金”热情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定增计划数量同比增长136%,而公募基金参与定增计划的产品数量和发行规模则出现“双降”,同比分别下降59.1%和64%。

目前定增项目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 近期市场波动较大,贴水效应不明显,短期市场走势不够明朗。 这时,投资机构是通用的

由于量化私募基金与其他策略产品的差异,其预警线和平仓线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量化私募基金的警戒线和平仓线分别设置在0.9和0.85以下。

二。基金公司动态

1.上投摩根新ETF产品已发售,“瞄准”创新药物研发优质上市公司。

上投摩根中证创新药行业ETF于5月11日推出。 上投摩根中证创新药行业ETF紧密跟踪中证创新药行业指数,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作为待选样本,按市值排序选取不超过50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股,反映创新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上投摩根基金的外方股东上投摩根资产管理在ETF领域深耕多年。 截至2023年2月底,摩根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ETF总规模高达820亿美元,产品线涵盖主动ETF、被动ETF和智能BetaETF。

2.宝应的新能源产业组合已经上市,和侯共同建立了一个基地。

宝新能源产业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将于5月11日发售。 本基金投资的股票占基金资产的60%-95%,其中新能源产业主题相关上市公司股票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该基金由和侯管理。 朱建明于2011年5月加入宝盈基金。 历任研究部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 现任股权投资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宝盈瑞丰创新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3.华泰白锐基金的动力ETF即将上市,基金总份额约为4.09亿份。

5月11日,华泰白锐基金发布公告称,电力ETF将于5月16日上市交易。 公告显示,截至5月9日,本基金总份额约为4.09亿份,份额净值为1.0007元。 上述基金份额将于5月16日全部上市交易。

资料显示,动力ETF的基金经理为李沐阳,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约为172.4。

7亿元。 截至5月9日,电力ETF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为4393户,平均每户持有的基金份额为.93份。

4、首募规模为2.41亿元,东方红民享甄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成立

5月11日,东方红资产管理发布公告称,东方红民享甄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成立,基金合同生效日期为5月10日。 公告显示,东方红民享甄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的募集时间为4月18日至5月5日,最终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1944户,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约为2.41亿元。

东方红民享甄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模式,基金经理胡伟和徐觅均是在资产配置和固收领域有丰富投研经验的老将。 数据显示,胡伟的在管基金资产规模约168.46亿元,徐觅的在管基金资产规模约179.30亿元。

5、王宏在管总规模约62.42亿元,蜂巢添汇纯债基金增聘其为基金经理

5月11日,蜂巢基金发布公告称,蜂巢添汇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增聘王宏为基金经理。 同时,金之洁因“内部调整”原因卸任蜂巢添汇纯债基金基金经理。

王宏于2020年12月加入蜂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部,目前管理的基金资产总规模约为62.42亿元。

三、新基金发行

1、华夏基金发行FOF,李晓易名下1只产品任职回报率飘红

5月9日,华夏基金发行了一只FOF,为华夏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以下简称“华夏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发起式(FOF)”),基金经理为李晓易。

公开信息显示,华夏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发起式(FOF)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配置、基金优选,力求基金资产稳定增值”为投资目标,投资范围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经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或注册的公开募集的基金(包括QDII基金)、香港互认基金、国内依法发行或上市的股票(包括创业板、存托凭证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注册或核准上市的股票)、港股通标的股票、债券(包括国内依法发行和上市交易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次级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政府支持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允许投资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含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银行存款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李晓易,2015年4月加入华夏基金,现任华夏优选配置一年封闭运作股票型基金中基金(FOF-LOF)、华夏行业配置一年封闭运作股票型基金中基金(FOF-LOF)的基金经理。 此前,李晓易曾任职于中信期货公司资产管理部研究员、投资经理。

自2023年4月29日起,李晓易担任华夏均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混合发起式(FOF)的基金经理。 截至2023年5月12日,李晓易共任职4只FOF的基金经理。 其中,截至2023年5月9日,李晓易任职的华夏聚惠(FOF)A的任职天数为3年又109天,任职回报率为29.22%。

2、长信基金推新混基,叶松名下两只产品不敌同类平均

5月10日,长信基金推出混合型基金,为长信企业成长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长信企业成长三年持有混合A”),基金经理为叶松。

公开信息显示,长信企业成长三年持有混合A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管理,在严格控制基金资产风险的前提下,优选各个行业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力争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增长的投资收益”为投资目标,投资范围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内依法发行或上市的股票(包括创业板和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或注册上市的股票)、存托凭证、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允许买卖的香港证券市场股票(即“港股通标的股票”)、债券(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公开发行的次级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允许投资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银行存款(包括协议存款、定期存款及其他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货币市场工具、国债期货、股指期货、股票期权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叶松,2007年7月加入长信基金,现任长信利信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长信利泰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现任总经理助理、绝对收益部总监兼权益投资部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执行委员等。

自2023年5月5日起,叶松任职长信企业成长三年持有混合A的基金经理。 截至2023年5月12日,叶松共任职10只混合型基金。 其中,截至2023年5月6日,叶松任职的长信企业精选定开混合近半年来涨幅为-20.24%,跑输同类平均-15.19%。 截至2023年5月11日,长信企业优选一年持有混合近半年来涨幅-18.06%,均跑输同类平均-15.19%。

本文源自金证研

相关问答:

阴差阳错的创新药ETF坚守者公募配置医药比例已创近十年新低

黄金赛道永远的机会......这是医药板块曾经在A股留下的烙印。 然而风口轮流转,不知不觉间医药股已低迷了一年多,估值和机构配比双双创出近十年新低,龙头白马股也一度纷纷创出阶段新低!不过好消息是,三重底之后,部分细分赛道望迎来复苏,医药股也重返券商重点推荐行列。 那么,是时候该上医药号这趟车了吗?

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比例,已创2013年以来的近十年新低!而且,公募基金对医药配置意愿持续低迷已超一年!医药行业估值已不到25倍,处于行业近十年来相对低位区域。

医药这个昔日被市场竞相追捧的黄金赛道,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回调,当下已被贴上了估值底、机构配置底等一系列标签。

与此同时,医药股的投资价值也被券商反复推荐给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4月以来的反弹,新能源势头凶猛,那么谁会成为其接棒者,会是医药吗?三季度,机构会加大配置医药股吗?我们是否该准备上车呢?

阴差阳错的创新药ETF坚守者

2020年4月10日,银华基金创新药ETF正式上市。 当日开盘价1.043元,收盘价为1.028元,最低价为1.021元,全天成交超过12亿元。

投资者老王(化名)则是在当日小试牛刀,购入了上千份。

在老王的记忆里,那时的医药正是牛市,被不少忠实粉丝称为永远的机会,那时市场流行一句话:如果说医药板块是A股的黄金赛道,那么创新药就是黄金赛道中的核心资产。

不负所望,在随后的4个月,创新药ETF成交价格于当年8月6日触摸到了上市以来最高点1.638元。 不过,老王并没有选择卖出,医药向来是牛股的集中营,还想等等看。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0日,4860只A股自上市以来股价涨幅排名前十五只股票中,共出现了云南白药、片仔癀、长春高新和恒瑞医药四只医药个股。

也许是买入的份额并不多,老王渐渐遗忘了账户中的创新药ETF,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持有创新药ETF两年多的坚守者。

截至2022年8月10日,创新药ETF的收盘价为0.975元,老王的这笔投资已产生了亏损。 不过,面对医药股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调整,超过一年的创纪录低迷周期,面对当下医药股持有者的脆弱心态,坐了三波过山车的老王却并不担心。

除了当下热门赛道新能源外,我觉得长期看医药始终都是朝阳产业,只是现在并不是风口,老王告诉记者。

对于当下的创新药,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经理蒋秀蕾接受电话采访表示,创新药之前受到市场、机构的关注,主要是大家看到药企有明显的产出效应。 但是,后面市场发现创新药也会受医保谈判降价的影响,此外,市场也担心创新药的持续研发、产出能力。 现在市场对创新药的看法过于悲观,因为创新药从研发到产出,需要时间成本,但该有的成果总会有的。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张弘在微信上表示,目前A股投资者正在第一次完整地经历创新药投资周期。 过去,我们认为创新药行业可能不具备周期性,会延续迅猛向上的发展势头。 比如,2017年中国加入ICH,也使我们对创新药投资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当时,我们预估中国创新药会在5-10年的时间里走向世界。

在张弘看来,基于上述预期,中国的创新药投资出现了两个发展周期,包括实业上的周期和投资上的周期。 第一是实业上的周期,中国真正的创新药崛起需要一个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波折。 第二是投资上的周期,鉴于创新药市场预期良好,导致短期的泡沫,2020年创新药市场泡沫到达顶点,2021年创新药投资开始回落,后面导致了市场情绪的悲观。 在国内需求状态下,创新药投资依旧是大的趋势。 只是目前创新药是一个周期成长股,正在经历一定幅度的回调。 最近,全球的创新药资产都在缩水,美股创新药也经了历史上最大的回调。

公募配置医药比例已创近十年新低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TMT、金融地产和医药进入了主动偏股型基金减持的主力名单。 从减持幅度来看,医药仅次于电子,成为减仓榜的第二位。

中信证券医药研究团队整理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部基金中医药股持仓占比为10.3%,同比及环比分别下降4.58个百分点、1.53个百分点。 主题医药基金中医药股的持仓占比为96.95%;扣除医药基金后,市场整体的医药股持仓占比为6.03%,同比及环比分别下降4.29、0.73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历史最低点。

兴业证券医药研究团队此前曾撰文表示,回顾来看,剔除医药基金的医药股持仓占比于2021Q4降到历史10年的底部水平,在2022Q1相对稳定后于Q2环比进一步下行。

毫无疑问,上述一连串的数据表明,医药板块总体处于超配,扣除医药基金后处于低配,远低于2014峰值持仓比例20%的水平。

确实,券商那边在提醒我们机构对医药的配置很低了。 某公募基金经理电话中向记者表示。

而中信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医药板块基金持仓已达历史底部,疫情防控背景下相关热点领域与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的CXO、医药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配置较为集中,但整体估值中枢同比已经大幅下移,处于近几年的估值最底部。

从个股来看,公募基金医药重仓持续聚焦龙头。 2022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医药个股数为207只,较2022年一季度末减少41只。 2022年二季度末持有基金数最多的前三名股票为: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机构抱团现象依旧明显,超过100只基金持有的股票共计13只,超过50只基金持有的股票共计23只;持有市值最多的前三名股票为: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排名与持有基金数最多的前三名股票一致;从持股占流通股比例来看,2022年二季度末基金持仓占流通股比例前三名股票分别为:九州药业、采纳股份、泰格医药。 机构持有流通股比例较大的公司多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受国内政策变动影响较小、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型企业。

与此同时,选择减持医药股的还不仅仅是公募基金,北上资金也选择了一致的动作。 来自兴业证券策略团队的研究发现,对比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和北上资金对各行业的加减仓比例来看,公募和外资均选择了同步减仓医药、银行、电子板块中的细分行业较多。

公募医药持仓低迷超1年

公募基金对医药股配置创出新低,背后是医药股的持续低迷。

众多机构偏爱的药明康德(SH,股价94.51元,市值2795亿元),自2021年7月1日股价在160元/股上方上演一日游后,开启了下跌模式,今年2月中旬最低逼近80元/股,区间最大跌幅超过了47%。 截至2022年8月11日,该股的收盘价为94.51元/股。

千亿疫苗龙头智飞生物(SZ,股价99.02元,市值1584亿元),曾在2020年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大涨3.74倍,并于2021年5月17日盘中一度刷出了230.69元/股的历史新高。 如今,尽管8月11日大涨6.55%,这只曾经的牛股当日收盘价也只有99.02元/股。

持续的回调也反映出机构对医药股不断减退的热情。

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经理蒋秀蕾在电话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分析过去10年医药板块的机构持仓,配置意愿明显低迷的大概有4个时间段:一是2010Q3至2011Q1,二是2014Q1至2014Q4,三是2016Q3至2017Q3,四是2021Q2到当前。

那么,从上述时间段来看,2021年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对医药配置意愿低迷已超一年,且持续的时间已超过前三次。

蒋秀蕾进一步分析称,总结来看,历史上前3次低配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大部分时候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基金经理蒋秀蕾看来,第一阶段为:2010Q3-2011Q1,基金配置意愿低主要因为双信封为代表的招标限价政策。 在此之前,2009年医保目录扩容带来了医药板块业绩整体加速,同时伴随全基医药持仓从不足5%快速提升至接近15%。 而2010Q3安徽双信封的执行,开启了制度化的招采降价,引发市场对医药行业盈利信心的受挫。

第二阶段为:2014Q1-2014Q4,主要原因是高持仓集中度背景下的市场风格切换。 医药自2012年起经历了一轮明显的配置提升(主要原因是招标限价政策纠偏以及卫生部投资政策推动,医药板块业绩自2012Q1见底快速回升)之后,全基的医药持仓水平已经达到了17%左右的历史极高值,而此时大盘逐步进入牛市环境,医药在当时仍然属于防御型板块,配置偏好开始快速下降。 另外,2014年针对医药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也可能有一定原因(由GSK商业贿赂引发)。

第三阶段为:2016Q3-2017Q3。 这一阶段是系列改革政策密集出台的阶段,同时叠加2015年以后医药板块利润增速边际有所下行。 这期间的政策主要包括两票制、取消药品加成、一致性评价等等,对医药行业,尤其是流通、制药板块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这期间也是周期股表现较好的阶段,医药配置水平持续下降。

第四阶段为:2021年的5月份至今。 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前期整个医药板块涨得比较多,也需要消化涨得过快的估值;二是,这两年市场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新能源赛道上,医药行业的热度也有所降温;三是,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医药的行情,投资者对疫情常态化这一现象也有了更多的认知。

博时基金权益三部基金经理张弘认为,2016年、2018年,医药板块经历了行情低迷的阶段。 2016年的主要原因在于板块短期逻辑不清晰。 经历了2015年的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的行情之后,医药直到2017年才重新找到新逻辑mdash;mdash;创新升级。 而2018年是由于医保局推行带量采购,市场对医药板块的长期空间出现争议。 但市场在2019年马上聚焦于医疗创新+消费的大逻辑,板块重新回到上涨的趋势。

尚待东风:政策催化剂

而备受市场热议的是,除了机构底,医药股正在经历的还有估值底。

数据统计显示,近10年以来,申万医药整体板块估值中枢是37.62,最高值为2015年6月12日的74.37,最低值为2022年5月24日的22.66。

东莞证券医药研究团队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8月5日,SW医药生物行业整体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约24.6倍,低于行业2012年以来估值中枢,位于67%的分位;相对沪深300整体PE溢价率为115.2%,处于行业2012年以来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中枢的54%分位。 目前估值处于行业近十年来相对低位区域。

二级市场上,医药行业经历了2019和2020两年牛市后,2021年以及2022年1-7月医药指数涨跌幅均为负值,为-23.1%。 就单月表现来看,2022年以来申万医药指数也是涨少跌多,6月申万医药指数有所回升后,7月申万医药指数下降7.5%。

某券商资深医药分析师在微信上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医药确实是属于一个比较低估的时候,可能缺一个比较明显政策催化剂,但是从绝对的股价来说,从估值,从机构配置的比例来看,都是比较低的。

上车往哪里开?

现在医药股身上叠加的是三重底,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准备上车了呢?如果可以上车,目的地又该驶向哪里?

东吴证券分析师朱国广认为,目前主流市场策略分析大都看好医药板块,主要原因是医药板块及其估值均处于近十年低位,宽基虽然有所加配医药板块,比例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消费医疗、科研服务板块估值较贵等。 三季报行情与估值切换有望迎来共振。

蒋秀蕾则告诉记者,如果跟历史上做对比,从整个季度的维度来看,医药行业一共是有六次超配。 六次超配主要的原因归属来自于行业整体的景气度的向上,还有自身的刚需属性带来的熊市避风港效应,比如说2008年的第二季度还有2015年的第二季度;第三个就是供给侧的大繁荣带来的高景气度和个股的增多。 比如说2012年的第二季度和2019、2020年这两年。 这六次超配也带来了行业自身的高估,但是医药行业跟消费品行业不同的是,有政策持续长期的影响因素。 从现在往后看,医保局带量采购等政策对于国内医药行业影响越来越常态化。

纵观最近几年医药股牛市,投资者会发现其投资逻辑的主线,就是抓住主赛道的头部公司,而2021年下半年以来,个股性价比显得更为重要。 2022年6月开始,医药的修复过程似乎已经开启,但并不乐观。

未来医药投资可考虑四条主线,蒋秀蕾则是认为,第一条是政策,比如,中药,目前很多国企改革的标的集中在中药板块。 过往,中药主要逻辑是提升估值,中药板块整体性的盈利增速并没有明显改善。 现在来看,中药中的一些细分赛道出现了明确变化,比如中药配方颗粒、明星中药单品,未来业绩增速有望提升。

第二条是科技,目前反弹比较多的是小市值、大单品的公司。 国内A股市场,创新药逐步从先前过于悲观的预期当中舒缓过来,目前已经出现了拐点。 从中长期来看更关注,平台型、服务于创新药的公司、公司产品管线和大单品能够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公司。

第三条线是成长,也是最近医药反弹的主力,包括CXO、科研赛道眼科这样的耗材、医疗新基建。

第四条主线是复苏,比如流感疫苗、特色医疗服务、特色生物药等。 这些品种先前估值比较低,有估值提升的需求。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张弘也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大白马的新老变换带来了整个医药行业的活力,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张弘称,未来,我们认为医药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医疗消费,符合历史发展,包括中药消费品、个人护理等,符合中等收入群体普遍能消费得起的消费。 此类消费的崛起同样会带来整个医药行业的机会;二是需要关注真正本土科技创新的含量,或者是一些国产替代配套的产业,比如中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等;三是中国医药制造优势,如CXO里面的CDMO,包括一些低端制造,像原料药和简单耗材等。

张弘预测,在这三个方向上很可能会出现好的公司,能找到符合投资预期的未来5年的白马股。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7507.html
对不起 真的好嗑到想造谣...
五头皓月大显神威 神印蛇魔神篇又遭魔改 天谴降临龙皓晨帅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