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 影评 但依然感人至深 续集虽不及原作

面对焦虑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而《头脑特工队2》或许是首部能恰如其分地(且现实地)表现这种情绪极端状态的迪士尼动画电影。

原作《头脑特工队》是迪士尼/皮克斯的经典之作,以幽默、聪慧、催人泪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叫莱莉的小女孩脑海中情绪的纷乱。

那部电影的最终总结是“有时悲伤是可以的”,这是年轻人需要听到的重要信息(我真希望在我成长过程中能听到这句话)。

现在,《头脑特工队2》带着“为新情绪腾出空间”的标语来了。莱莉刚满13岁,进入青春期,她的情绪世界迎来了新的角色,而且大多不太积极。

在《头脑特工队》的世界里,莱莉的内心世界由色彩斑斓的小角色控制,这些角色在一个控制室里操作着一个巨大的按钮控制台。

莱莉(以及其他人)似乎拥有相同的核心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 值得注意的是,快乐是其中唯一的积极情绪,而《头脑特工队》展示了它们如何和谐地共同作用,形成了莱莉的性格。

由艾米·波勒配音的快乐是头头,掌舵莱莉,但《头脑特工队2》展示了她从第一部电影中学到的经验,让悲伤(菲利斯·史密斯配音)、愤怒(刘易斯·布莱克配音)、恐惧(托尼·黑尔配音,接替比尔·哈德尔)和厌恶(丽莎·拉皮拉配音,接替敏迪·卡灵)在需要时接管。

而一切即将改变,因为莱莉即将进入青春期。

应对焦虑的主题

当象征莱莉青春期的警报开始响起时,控制室突然陷入混乱。首先,一支建筑队伍突然出现,开始破坏设施。接着,一系列新情绪开始进驻。有非常无聊且非常法国的厌倦(阿黛尔·艾克萨雷霍普洛斯配音)、害羞的尴尬(保罗·沃尔特·豪泽配音)、粘人的嫉妒(阿约·埃德比里配音)以及这个新团队的领导者,极度紧张但渴望取悦的焦虑(玛雅·霍克配音)。快乐以为他们需要一起合作,但焦虑有其他的计划。

霍克的角色或许是整部电影中最难演绎的,因为一个不好的剧本(和表演)很容易将焦虑变成反派角色——确实,这个角色做的一些事情几乎是反派行为。

但编剧(梅格·勒福夫和戴夫·霍尔斯坦)和霍克温柔但坚定的配音让我们理解焦虑的来由,即使我们不认同她的所有行为。

至于莱莉(由肯辛顿·塔尔曼配音),这些新情绪正将她撕裂。这个青少年和她最好的两个朋友布里(苏玛雅·努里丁-格林)和格蕾丝(格蕾丝·吕)一起去参加冰球训练营。

但当莱莉结识了酷炫的高中冰球队长瓦尔(莉莉玛尔)时,焦虑看到这是一个机会,推开莱莉的老朋友,为瓦尔和她的高中朋友腾出空间。

所有这些都对莱莉的自我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快乐和原班人马必须找到方法在莱莉情绪彻底崩溃前恢复秩序。

尽管有瑕疵,却依然独特

和第一部《头脑特工队》一样,《头脑特工队2》是一场视觉盛宴,充满了让人发笑的聪明小插曲——有一处,莱莉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讽刺深渊”,导致了一连串的讽刺评论,还有一幕描绘了莱莉内心世界的工作者们勾画出各种可能发生的糟糕情景,巧妙地展示了焦虑的思维如何让人夜不能寐。

动画制作精良,配音出色,叙事节奏飞快。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部续集,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旧地重游”。编剧和导演凯尔西·曼值得赞扬,他们没有简单地重复第一部电影的情节,而是赋予了新内容,但某些魔力已不再。

第一部《头脑特工队》给人的新奇和创新感在《头脑特工队2》中显得有些例行公事。那种惊奇感不再那么强烈。

然而,《头脑特工队2》知道如何触动观众的情感。如果你想对整部电影进行批评,可以说它有操纵观众情感的嫌疑,这可能是对的。但如果说《头脑特工队2》没有让你情感大爆发,那就太虚伪了。很多人一生都在与焦虑和抑郁作斗争,看到这些情绪在一部面向少年的电影中如此独特而毫不掩饰地展现,实在令人震撼。

在某个时刻,快乐声音颤抖地说:“我不知道该如何阻止焦虑”,听到这句诚实而直白的话让我一时语塞。

让人不禁想到,如果在你年轻时看到这样的电影,当你第一次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问题时,会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也许正因为如此,《头脑特工队2》显得格外有力量——它能够对那些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感受的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特别之事。《头脑特工队2》或许无法达到第一部电影的情感高度,但它依然会在结尾时让你感动落泪。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5篇600字

故事的最后,茉莉的核心记忆变成了漂亮的彩色的,不再像小孩子一样是单调的黄色了,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喜怒哀乐。 我想当我们慢慢学会感知、面对、处理和接受多种复杂的情绪,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个整体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慢慢成长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1

这部电影是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少年拉着我一起看的,中间夹带各种吐槽各种乱入所以看完了也并没有泪目。 可能那个所谓幻想的朋友已经离我远去太多年,以至于我们俩在讨论剧情的时候我还言之凿凿的说我就没有意淫过BingBong这样的存在,言外之意就是我从未如此孤独与无聊过。 然而当我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似乎又不那么确定了。

片中有个场景,是那些在废墟里堆着的一个个记忆球,都还会在joy的触碰下熠熠闪光,重现着当年的温度与色彩,然而它们的主人却都已经不记得了。 可能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惋惜,我却并不这么觉得。 我一直很庆幸有些事我可以想不起来,因为遗忘就像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些被我们亲手埋葬掉的并不只是欢乐,更多的则是忧愁,苦闷与绝望。 如果能让我不记起后者,我心甘情愿将与之相关连的一切都通通忘掉。

就像对一个小时候受过欺凌的人来说,可能他的整个中学时期都是晦暗无光的,即使是中间夹杂着的短暂而微小的快乐,他也不愿意无端想起。 而对于一段结束得异常狼狈不堪的恋情,也没有人想要一直记得前任当初对自己说过的情话,因为那些甜蜜的耳语远远抵不过最终背叛劈腿所带来的伤害。 如果我们无法剥离记忆,那就只能选择连根拔起。

这个过程可能一开始只是自己强迫自己忘记,但等过了几年,就会发现自己是真的什么都记不得了。 即使你翻开当时所写的日记,听到曾经单曲循环的歌曲,都未必能想起自己当时纷繁复杂的心情。 很多记忆就这么在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中消磨掉了。

虽然快乐的经历无法复制,但快乐的体验却是可以再现的。 就像成年后升职加薪后的雀跃就并不一定比小学春游前的兴奋来的少,下一段恋情的开花结果也会比之前的惨淡收场来的更心满意足。 然而如果我们记得太多,就一定不会快乐,不管过去的记忆是好是坏。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

从一个点子出发,构想、建模、施工,然后出来一座巨型城堡。 点子越新,越难操作,便越可体现手艺人的技术水准。 《头脑特工队》是个技术上的巨人,它以极其复杂而精巧的宏大工程,视觉化地呈现了大脑里的情绪与心理活动。 模拟现实,再造一个宏观世界,难不倒好莱坞的动画人;进入微观世界,再造一个现实,对于他们也不是多难的事儿;而《头脑特工队》的施工对象,不是人的外部世界,而是从内部进入,将意识活动视觉化。 它的技术难度系数,在动画史上应该属于最高的那一梯队。

CG动画发展至今,硬技术在好莱坞大多已不是问题。 《头脑特工队》的难度在于,如何将脑中活动,构建成一个具有戏剧性冲突的视觉世界。 11岁的莱莉,因为转校,变得郁郁寡欢,如何面对这一切,如何成长,构成了一条叙述线,这条线属于外部世界;她脑中的意识活动,是另外一条线,也是篇幅意义上的主体。 两条线内外呼应,讲了一个少女的成长。

主题和娱乐性系于脑部世界,编剧、导演必须将模糊的情绪和心理概念化、可视化。 借助心理学、生理学,把情绪拟人化,构建记忆球、人格岛、抽象思维区、幻想乐园、潜意识区、记忆废墟等,这种从无到有的视觉工程,不能不令人赞叹。 除此,没有反派,没有蠢萌,这可能的确是皮克斯工作室最为大胆、也最有创意的一次尝试。 不过,在“没有”之外,它有些什么呢?

它有五个角色,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和忧忧,俩主角是乐乐和忧忧。 莱莉不开心,想快乐起来,于是在她脑中,乐乐和忧忧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 成长需要接受失去,接受悲伤情绪,这个有点令人感伤的鸡汤式感悟,就是整片所要讲述的东西。 一个少女不经意间的成长,在她脑中原来藏着一次绚烂的情绪冒险。

落脚点是情感,收场时段莱莉和父母相拥的画面,催泪效果十足。 告别童年记忆,失去“友谊岛”,忘不了广告神曲,诸如此类细节,表明导演彼特·道格特、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对人性、对情感无疑有着相当细微的体察。 事实上,皮克斯几乎出动了全部主力,来参与这部动画。 他们一起成就了这部动画在技术层面的水准,以及故事层面的通畅。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3电影的主人公莱莉是一个11岁的女孩。 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在她的大脑中有乐、忧、厌、怒、怕这五种情绪,分别代表着五个小人。 这五个小人各司其职,但唯独忧忧“无用”,没有人知道她能干什么,忧忧自已也想让莱莉开心,但她自已很难保持正面情绪。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接纳自已的负面情绪。 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会充满阳光,都能用笑容来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欢乐,抵触悲伤。 对那些消极情绪嗤之以鼻,但很多时候是“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

试问,有谁的成功不历经坎坷?谁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哭过、怕过、怒过、厌过?哭过,我们深刻铭记教训,同一道坎儿,不会再跌第二次;怕过,人心都有恐惧,它使我们未雨绸缪;怒过,那是一种发泄,同时也警告他人我是有底线的;厌过,世间百态,我们不可能都去欣然接受,人是有个性的。 我们不可能一种情绪打天下。 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惧、爱、恶;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缺一不可。 为什么莱莉的核心记忆球最后是彩色的而不是单纯的快乐呢?

因为她笑过,哭过,得到过,失去过。 这情绪五味杂陈,这才是人生真正该有的样子。 失去过,方能明白得到的可贵,悲伤过才能了解快乐的真谛!无论快乐与否,都不要抛弃。 愿我们的人生能如彩虹一样多姿多彩!教师点评:人生的本味是什么?我想从你饱含真情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很多。 很高兴你能用如此冷静成熟的心态去认识自我,很高兴你能抱着慈爱悲悯之心看待人生,真心为你加油!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4

这是一部讲述了11岁小女孩莱莉因为爸爸的工作变动,而不得不离开她原本的生活跟随家人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被五种情绪所掌控,尽显了大脑内情绪的多彩世界。

像我们所有人一样,莱莉被她的情绪引导着,它们分别是快乐、恐惧、愤怒、厌恶和忧伤。 这些情绪住在莱莉的大脑中,控制着一台控制机器。 五个人合作为莱莉的生活出谋划策。 在这里,所有的记忆被存储在水晶球里,摆放在记忆库中。 其中金色是快乐的记忆,蓝色是忧郁的记忆。 而核心记忆则连着小莱莉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家庭、友情、诚实、兴趣……

有一天意外发生,快乐和忧伤意外脱离了控制中心。 在返回大脑控制中心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莱莉小时候的幻想玩伴,一头粉色的大象——冰棒。 “莱莉11岁了,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和我玩了,”乐观的冰棒讲到这些时哭了出来:“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用属于我们的火箭船带着莱莉去月球……”

可是,此时,莱莉的友谊、诚实……小岛一个接一个地轰塌。 火箭船和快乐、冰棒却一起掉到了深渊里,面临着即将风化的凶险,快乐和冰棒一次次地唱着能让船只发动的歌曲想要驾驶着它冲上去,却因为两人太重,最后冰棒纵身一跃,跳入谷底,目送快乐回到平地上。 最后风化后被吹散。

其实快乐一直不希望忧伤出现,她曾经一味地想要封闭忧伤,比如画地为牢,希望忧伤不要离开圆圈,不让忧伤触碰记忆球……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5

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像一张等待被填满的房间一样充满未知,没有情绪小人,没有记忆玻璃球,也没有人格小岛。 那时我们的情绪还没有出现,记忆还没有开始产生,我们的人格也还不完善,所有的动作(包括哭)都是反射性。

慢慢地,随着大脑的发育,情绪小人一个一个蹦出来了。 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看到新奇事物的时候,乐乐蹦蹦跳跳地出现了,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快乐可以为我们带来积极的想法,使我们更具创造性。 当面临危险的时候,怕怕打了个冷战走来了,于是我们会害怕,害怕使我们回避可能的危险。 吃到难吃的东西的时候,厌厌带着嫌恶的表情现身,于是我们会感到讨厌,厌恶使我们原理对我们有威胁的的东西。 被为难的时候,怒怒也不甘示弱地跑出来,让对方知道我们不喜欢这样。 这些情绪们在乐乐的主导下,反映了茉莉以及我们的生活,并将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代表记忆的玻璃球,储藏在我们脑海里。 慢慢地,我们的人格山谷也随着记忆逐渐形成了。 我们便成为了童年时期活蹦乱跳小孩子。

忧忧其实也是情绪小人中很重要的一员。 但当代表忧伤的忧忧第一次瑟缩着出现的时候,乐乐并不清楚忧伤的意义在哪里,很排斥忧忧。 这正像我们很多人觉得消极的情绪是没有意义并且不应该出现的一样。 乐乐还企图压抑它,把它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不让它出现,正像我们企图压抑自己的感情,让自己永远不悲伤一样。 后来乐乐发现适得其反,不仅让忧忧自责和失控,最后还和忧忧一起被意识吸走了。 悲伤和快乐其实是分不开的,我们以为强行压抑悲伤就能变得快乐和幸福,但是事实上可能会因为自责让悲伤更强烈,甚至会出现抑郁(depression)。

如果再极端一点,我们终于通过强行压抑真的完全感受不到悲伤,但是我们也会感受不到快乐了。 剩下的害怕,厌恶和愤怒在一起,就是焦虑,我们就会体验到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 所以压抑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反而没有那么有幸福感。 消极情绪也有它的作用的,就像在乐乐想进去危险的抽象思维空间的时候,忧忧提醒过乐乐那离很危险,但是由于乐乐太积极不够谨慎,所以遇到了危险;还有就是,故事的最后,忧忧让茉莉把她的伤心事清晰地倾诉了出去,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并最终和解了。 我们经常说我们应该积极,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消极情绪,只是让积极占主导而已。 我们要知道,消极的情绪并不是只能毁灭东西的定时炸弹,是一个很正常的东西。 我们应该像乐乐最后接受忧忧,并让茉莉倾诉苦闷一样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让孩子更懂自己,我们更懂孩子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字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字3篇

《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最吸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心理元素,比如影片中的莱利被“快乐、忧伤、害怕、愤怒、恐惧”这五种情绪所掌控,这五个小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构成了莱利大脑内情绪的多彩世界。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字,希望你喜欢。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字1

情绪是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彩画,需要我们去用心描绘每一笔。 现在的我们已经成年,迈入了神圣的大学殿堂,以后的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闯荡,一笔一划的书写,而控制情绪,管理情绪无疑是这条崎岖小道上的得力助手,这也是我们应该从这部影片中学习的,这部影片用视觉呈现了最不可能视觉化的东西——思维,从设定来说,整个片子从头到尾简直可以算是心理学读本,包含了各种心理学的最新共识,但那里面的人文关怀和里面充满的,对那种造物或者存在的崇敬却是胜过任何言语表达,谁能想到,我们的大脑中有那么多的彩色记忆,我们的内心有那么多纠结与冲突,而又有谁能想到,记忆中的朋友,记忆的回收,概念的抽象,还有成长的忘却是这么的让人痛心,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谁能想象,我们头脑中的控制台是从一个按钮,最后升级成了各种复杂的操纵杆,甚至还有各种话语字典,如果不是这部影片,我真的难以想象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有多么艰难,以至于人的头脑,必须要用这么复杂的机制才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而就算是这样,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都感到挣扎,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或者进化的伟大,每天你睡着的时候,头脑中有各种颜色的球在整理,同时我们在尝试着记住一些事情,忘记一些事情,坚固我们脑中的岛屿,抛弃掉那些有可能非常珍贵,但是和现在生存无关的Bingbong们,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珍贵,每一个人都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谁能想象,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摧毁身边人头脑中的一座岛屿,可能一个漠视的眼神,就会把一个快乐的核心记忆球变蓝。

感谢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珍贵体会,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我们会结识很多的新朋友,认识很棒的新老师,学习很有趣的新知识,毕竟,我们才十八岁,谁又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 字 2

《头脑特工队》以动画的形式讲述人类大脑中情绪变化的原理过程。 看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回想小时候,记忆中的画面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暖色,因为小时候,掌握情绪的主要是乐乐,happiness,而且通常在一段情绪中只存在一种情绪(人类有五大情绪,happiness、sadness、anger、disgust、fear,分别对应金黄色、幽蓝色、红色、绿色和紫色)。 随着人慢慢长大,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记忆球的数量不再以金黄色球为主,一个记忆球也从单色变成多色混杂。 我们的情绪不再那么单纯而强烈,变得喜忧参半,变得难以言状。

情绪中,乐乐和忧忧是是两大主要情绪。 年幼时,多以纯粹的快乐为主,忧伤通常退居其次。 在成长的过程中,忧伤会慢慢参与进来,它不仅会反映在当前的情绪中,还会给曾经快乐无忧的记忆染上忧伤的色彩。 于是,当我们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我们会感到莫名的忧伤,会不禁泪流满面。 这时的情绪就不是单纯的快乐或忧伤了,确切一点地说,应该是更接近于感动。

感动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的情感,能给人以力量。 而这种力量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是单纯的快乐和忧伤都无法给予的。

影片也告诉我,有些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甚至会无法感受到情绪。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内部情绪会产生混乱,一些核心记忆如家庭、诚实、友谊、兴趣和淘气就会遭到损坏甚至崩溃,这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和重建。 这个过程要花多长时间,修复成果如何,因人而异。 影片中讲述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因一次搬家而引起情绪大变动所历经的过程。

十一、二岁,也许我也经历过一些情绪危机,只是那些小危机在我的不知不觉中发生并解决了。 那个阶段,我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并未发生什么大的变故。 而这一场我正在经历的从二十岁到现在还未结束的危机,这场精神和情绪的双重危机,不知何时才能转危为安。

是不是知道的越多反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虽然我知道情绪的波动是客观现象而非主观,是科学而非神秘,我还是无法解救自己。 是否人不应该有自我救赎的念头,而应该转而向上帝祈求。 人若想把命运抓在自己手中,有时还真的挺累的。 可是,上帝已死。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00 字 3

心灵是一方广褒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心灵,永远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话题。

《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是小女孩莱莉与她头脑里的五种情绪: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之间的奇妙故事:莱莉和她的父母原本在明尼苏达州生活至十一岁,后来一家人搬至旧金山,由于新环境的种种不适,莱莉感到十分郁闷,大脑里的意外也让她失去了乐乐和忧忧(从此她便再也不会感觉到快乐和悲伤了),其余三种情绪试图代替,但没成功,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了。 而此时,乐乐和忧忧正绞尽脑汁,竭尽所能回到大脑总部。 万般无奈之下,冲动的怒怒决定回明尼苏达州创造美好的核心记忆。 一路上,他们失去了莱莉的幻想朋友冰棒,以及莱莉所有的性格。 万幸的是,后来,乐乐和忧忧回到总部,拔出钥匙,结束了错误,也有了核心记忆,恢复了莱莉的性格,并且控制区域也升级了。

人的心灵有时十分美好,有时却也十分黑暗、可怕。 莱莉就是因为缺少了主导情绪,丢了心灵的“闸门”,所以情节才会一度变得一团糟,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控,才能不伤到别人的心尖上。 同时,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本领。

我们要时时刻刻加固心里的“钉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就是不注意小节的后果。 有一个人,在下坡时,从自行车上栽下来,毁了。 “就因为自行车上少了一个钉子,我没发现!”她流着眼泪说。 这也教育我们,凡事都要从小抓起,不能“一步错,步步错”。 莱莉大脑里一切本很繁荣,可就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连环影响,曾经一无所有。 这片子还让我知道,做人要有发散性思维,要灵活,就是凭着这些智慧,及时应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乐乐和忧忧才得以回到总部。 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做人要积极,那是成大事的根本——积极的乐乐影响了消极的忧忧,使她变得开朗,两人不仅恢复了一切,还让指挥部升级,五种情绪各得其所,让大脑焕发出新的生机!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400字_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是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大家观看了之后感受还不少呢?下面是就来看看我整理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第一篇字数在4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欢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400字1

一本好书可以唤醒人性的共鸣,一部好电影同样可以值得回味,包括动画。

人的大脑由各种情绪控制,友谊,爱情,家庭,淘气,逻辑,幻想等是连接大脑总部的各个岛屿。 一个个记忆球也成了电影胶卷,在人需要它的时候由管道输送到控制室放映。 而核心记忆毫无疑问就是启动这一切的关键。 多么奇妙的想象!

记忆伴随我们的一生,当然,我们的大脑不可能记住所有,因此记忆球也会被定时清除。 但最重要的记忆却会长久存在,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 如果失去这些,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唤醒走上错路的人们。 正是这些关于爱,关于友谊,关于毅力和精神的核心记忆球让我们可以充满希望地活着,可以迷途知返,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一个标志。

或许,我们会老,当我们忘记曾经很多事情的时候,核心记忆却依旧存在,试问,谁会忘记刻骨铭心的事呢?

用大家都喜欢的动画告诉我们如何做才可以变得更好,这才证明了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蕴藏真知。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

10月13日晚上,我带着女儿和儿子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头脑特工队》。

作为皮克斯的忠实影迷,该动画工作室出品的每部动画片我几乎都陪着孩子看过至少两遍。 其中,《头脑特工队》几乎是皮克斯动画片中情节最简单的一部,然而,却让我几度流泪。

本片主人公是一个叫莱莉的11岁小女孩,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但随着父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面对新学校的不适,面对旧闺蜜的疏远,面对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导致的淡漠,她的情绪变得很负面,却一直压抑这种负面情绪,故意做出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样子,最后终于某个夜晚,在怒火中爆发,在噩梦中惊醒,偷了母亲的钱离家出走。 走到半路上,突然醒悟,于是回家。

影片小主人公外在世界的经历非常简单,但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却极为复杂,细腻,微妙。 莱莉大脑中有五个情绪小专员:喜乐(乐乐)、忧伤(忧忧)、愤怒(怒怒)、厌恶(厌厌)、恐惧(怕怕),它们主导着莱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解、协作,演绎得既富有科学逻辑性的真实,又富有文学戏剧性的美善,实在是难得精品。

我留意观察到,此片之所以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导演彼得·道格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导演女儿艾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道格特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父母举家搬到丹麦住了一年,以方便他父亲学习卡尔·尼尔森的赞美诗音乐。 道格特的两个妹妹当时都过的比较轻松,但他却掉队了。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他上高中的最后阶段。

“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他说,“突然之间,砰地一声,你童年那种田园诗一样的肥皂泡就那么破了。 你开始意识到,你做的每件事情,你的穿衣戴帽,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在品头论足……我一直觉得自己笨拙、羞涩,因此,我在某种程度上缩回了我自己的小世界。 ”

后来,道格特也为人父母,在2009年末,他注意到,自己11岁的女儿艾莉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 “她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内向。 老实说,这种情况在我自己心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惧……大家都知道,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看到我女儿的成长,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让我会想到自己成长的过程是如此艰辛,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都有共鸣,回想成长的经历……”

道格特的分享让我特别感动,难怪我在本片的很多情景中,看到了《飞屋环游记》式的温柔怀旧,看到了《玩具总动员》式的坚贞友情,看到了《怪兽电力公司》式的价值反思----如果说,《怪兽电力公司》指出真正的电力能量不是来自恐惧,而是来自欢乐,那么,《头脑特工队》就更甚一筹,指出真正的情感健康,不是来自营造肤浅的欢乐,而是直面深邃的悲伤。

不过,如果仅仅如大多影评所解读的,认为本片的主题是“鼓励孩子要敞开真实自我,要表达悲伤情绪,要坦然接受失丧……”,我觉得又失之片面和单薄。仅仅到此为止吗?

我思考的问题是:在怎样一种更深层面的人际互动下,才可以帮助孩子自由的敞开真实自我,勇敢的表达悲伤情绪?

每人都有“被忽略被遮蔽的内在小孩”

以小主人公莱莉为例,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其实是方方面面孤独体验的叠加。 我们能看到,莱莉在新学校新班级做自我介绍时,从强颜欢笑(象征“我情绪很好”)转到失声痛哭(象征“我情绪不好”)时,并非没有敞开真实的自我,也并非没有表达悲伤的情绪。

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同学(包括老师)走上去拥抱安慰她;集体活动午餐时,没有人搭理陪伴她;冰球比赛受挫时,没有人鼓励扶持她,再加上旧闺蜜有了新伙伴,对她没有任何嘘寒问暖;父母也因为工作忙碌琐事烦乱而忽略她,最后,她只能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怀念从前——从前父母、从前同学、从前老师的爱。

那么,她为什么要半路回家?因为借助无数温馨美好的童年点滴回忆(情感账户),她始终相信爸爸妈妈是爱她的。所以,她回家后才能勇敢而自由地敞开心扉:“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开心,但我真的很想念明尼苏达……”这时,她的父母反应和新同学们完全不一样,他们紧紧将她揽入怀中,心有戚戚地说:“其实我们也和你一样,怀念美丽的森林,怀念自家的后院,怀念你溜冰的春湖……”

在相拥而泣的爱中,莱莉所有的怀旧悲伤都化作更深的成长喜乐。

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莱莉回到家,真实表达悲伤情绪后,换来的是父母的愤怒、讽刺、冷漠或道德批判的话,莱莉还会敞开心扉吗?

莱莉的这种离家出走经历,在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中反复出现。 我们上一代父母是比较悲哀的,本来自身就积压了很多百孔千疮的负面情绪——比如我父亲,童年遭遇家庭变故、青春遭遇“”浩劫,前途遭遇他人排挤,信仰遭遇彻底破产,婚姻遭遇激烈冲突,既不懂得如何经营夫妻关系,更不懂得如何经营亲子关系,所以很多无处泄愤的怨气和怒气都转向了比自己更弱势的儿女。

大约也是在莱莉这个年龄,有一天中午,我父亲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把我重重奚落了一番,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就过去了。 但那一次,面对那些辱骂嘲笑之语,我实在忍无可忍,哭着跑了出去。

我家附近300米处就是长江,我在长江码头上一边哭一边徘徊,最后情绪平静后才蹑手蹑脚地走回去,父亲只是冷眼看着我:“还敢跑!有本事你就别回来啊!”我心头一哆嗦,只得听着他的嘲讽继续唯唯诺诺,但却暗暗发誓:“这真是自取其辱,永远不要再哭,永远不要当弱者,眼泪没有任何价值!”

后来,在16岁那年夏天,和17岁那年夏天,我又分别有两次离家出走的残酷经历,一次是夜半坐车私逃,一次是夜半投江自杀,但这两次都未遂,而后果也更加惨烈,我也更加封闭。

所以,不难回答,为什么孩童(甚至包括成人)要隐藏真实的自我,回避悲伤情绪?因为比起喜乐,悲伤是内心最脆弱也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情感。一旦坦露后,如果不被接纳和理解,反而遭遇冷漠或嘲笑,自身就会不再轻易继续坦露,而是用很多的盔甲将自己严严实实武装起来,变得设防、强悍、冷峻、坚硬、过度独立孤傲……

所以,孩童敞开真实自我的程度,与他们父母(包括老师、同学、亲友)无条件接纳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从年龄差异角度,青少年比孩童更不容易敞开一些;而从性别差异角度,男孩比女孩,男人比女人又更不容易敞开一些。 在这个看似不得不带着各种面具各种标签各种身份生存的时代,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遮蔽被忽略的内在小孩”。

苏芮有一首极为风靡的歌,叫《亲爱的小孩》,歌词触动出了无数人的成长体验:“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漂亮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却找不到别人倾诉/聪明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我亲爱的小孩/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在黑暗中独自漫步/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其实,这首歌的词作者杨立德是一位_,他说创作此歌是想提醒大家,每个人从小长到大,怎样才能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7556.html
演员太贵了 已经有一个天仙了 制片人聊热剧 其他的有的放矢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