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又上热搜!普华永道重磅消息!

中国基金报 晨曦

大家好!来一起关注上午的市场行情和最新资讯~

7月3日,A股市场早间小幅低开:上证指数微跌0.04%,深证成指跌0.05%,创业板指平开。上午市场震荡下行,截至发稿,A股主要指数全线飘绿,创业板指跌超1%。

盘面上,上午大消费表现较好,餐饮旅游、零售板块涨幅居前,教育、房地产、贵金属等板块走高;软件、军工、通信、海运等板块不振,昨日火热的数字货币、数字安全等概念今日集体回调。

市场跌宕之际,A股又登上微博热搜,且关注度持续提升。

港股市场今日早间高开:恒生指数涨0.41%,恒生科技涨0.72%,恒生国企涨0.3%。截至发稿,港股三大指数涨幅略有扩大;商汤涨超13%,领涨恒生科技。

来看详情——

商贸零售火热

多股狂掀涨停潮

7月3日上午,零售股集体上涨,免税店、海南自贸港、统一大市场等概念涨幅居前。截至发稿,商贸零售板块总市值突破7000亿元。

个股上,中百集团、大连友谊、东方集团、南宁百货、中央商场、海印股份、华联股份等十余股涨停。

餐饮旅游板块同步走高,中国中免、华天酒店、西安饮食等涨幅居前。

近期,大消费领域利好消息不断,“以旧换新”如火如荼。据此前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此前联合公告,2024年7月1日起,自港澳进境居民旅客免税额提至最高1.5万元。此外,近期海南举办免税购物节,推动“免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免税政策活力。

民生证券此前研报认为,在当前消费谨慎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应关注细分赛道的发展趋势,并考虑资金面、股息率、估值等因素以寻找投资机会。线下渠道的回归和高性价比消费,将成为2024年下半年的投资重点。

港股“算力基础设施第一股”

上市首日破发

7月3日上午,被称为港股“算力基础设施第一股”的中赣通信正式上市。早间以0.76港元/股开盘,低开39.2%。上午股价持续不振,截至发稿,中赣通信盘中股价最低达到0.73港元/股,跌超40%。

据悉,中赣通信此次发行1.6亿股,其中香港发售股份1600万股,国际发售股份1.44亿股,另有2400万股超额配股权;发行价为1.25港元/股。

据招股书披露,中赣通信成立于2002年,为总部位于中国江西省的知名综合服务提供商及软件开发商,专精于在中国提供电信基础设施服务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

中赣通信曾在2017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后于2019年摘牌。此次登陆港股市场,中赣通信募资主要用于:选择性寻求战略收购及收购若干公司全部拥有权;增强研发能力,以加强其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支付2024年潜在集成解决方案服务项目所需的前期成本;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区换帅

7月3日,普华永道中国官网显示,李丹任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区主席,此前该岗位由赵柏基担任。

公开信息显示,李丹出生于1971年6月,大学本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深会员。李丹在普华永道中天工作多年,2022年7月起任普华永道亚太地区审计业务主管、普华永道全球审计领导小组成员。

此外,李丹任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财务委员会委员。

此前,普华永道亚太和中国区主席职位由赵柏基担任。今年4月,一封“是谁把普华永道带入恒大这个火坑”的匿名信在网上流传,矛头直指赵柏基,列举赵柏基及普华永道管理中存在的多方问题。

对此,普华永道方面发布严正声明称,该匿名信含有有关普华永道及部分合伙人的不实信息,相关言论与事实明显相悖,严重侵害了普华永道的商业声誉和合法权利,造成了恶劣影响。已就该信的发布和传播向有关执法部门报案,并保留追究捏造、散布和传播不实信息者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编辑:小茉

审核:陈思扬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又一家公司告别A股卖别墅保壳终失败

东电退被交易所摘牌不久,海航集团旗下又有公司宣告退市。

6月8日晚,*ST海创公告称,公司于6月8日收到上交所《关于海航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6月16日,预计最后的交易日期为7月6日。

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2年4月30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该情形触及上交所相关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财报公布前夕,公司曾通过销售别墅房产实现营业收入大幅增长,试图保壳。 但交易所“绕过公司”与年审会计师事务所沟通后,认为公司应该依法依规对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予以扣除。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ST海创共有股东户。

分析人士指出,退市新规在财务类退市指标方面,新增了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财务指标,同时明确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应扣除,目的是更为精准地刻画描述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力求出清空壳公司。

卖别墅保壳未果

近几年*ST海创的主要收入来自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的经营管理,但公司经营业绩并不稳定,2016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都在1亿元以下,并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在公布2020年财报后,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对于公司来说,2021年是关键的一年,面对与日俱增的退市压力,*ST海创在营收方面做起了文章。 今年1月29日,公司曾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1.67亿元到-2.51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1.46亿元到-2.19亿元,营业收入为1.09亿元到1.23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05亿元到1.13亿元。

2020年营收仅有1300万,但2021年营收突然增至1亿元以上。 对于营收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随着海航重整风险化解完毕,公司子公司位于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内的别墅房产实现解押;同时公司子公司在2021年7月1日重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 公司积极推进房产市场化销售工作,实现公司主营收入大幅增长。 同时,公司还销售了位于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内的部分别墅房产。

随后,上交所下发了对公司业绩预告的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2021年营业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行业规律,并说明收入的确认政策和依据,是否存在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而确认收入的情形。

公司在回复公告中提到,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九龙山开发有限公司拥有由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颁发的房地产开发三级资质,并且列明了具体房产销售情况。

2020年2月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集团,2021年3月法院裁定海航集团合并重整,并于2021年11月获得法院批准重整方案。 公司认为,在重整期间,公司主债权人也同意配合资产解押,公司逐步消除债务负担,运营业务逐步恢复。 公司旅游地产开发、销售的障碍得以消除,为公司主营业务提升奠定了基础。

但“绕过”公司与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充分沟通后,上交所认为,公司应该依法依规对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予以扣除。 上交所还强调,若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对营业收入予以扣除,规避终止上市,将在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后,及时提请启动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并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

与此同时,上交所还要求年审会计师应当认真核实相关事项,履行审计程序,审慎发表公司2021年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意见。

2021年财报公布后,*ST海创2021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主要因为会计事务所无法取得与评估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而无法判断海航创新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2021年度财务报表是否恰当。

而对于2021年确认的房地产销售收入1.06亿元,由于延伸审计受到限制,会计事务所无法进一步就营收确认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ST海航已“摘星”

与*ST海创命运不同的是,同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ST海航近期已“摘星”。

此前,经自查,*ST海航发现存在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披露担保、需关注的资产等事项,因关联方未能在一个月内解决上述问题,公司股票2021年2月19日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2021年4月30日,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且公司2020年度财务报告被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因公司2020年度内部控制被普华永道中天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而对于2021年度财务报告,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202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触及的“退市风险警示”和因2020年度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而触及的“其他风险警示”相应情形已消除。

公司于2022年4月29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撤销相应的“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申请。 2022年5月17日,上交所同意撤销相应的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

但鉴于目前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的立案调查尚在进行中,公司未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撤销相应的“其他风险警示”申请,公司股票继续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开展相关工作,待立案调查结束后,公司将按规定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撤销相应的“其他风险警示”申请,最终申请撤销情况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意见为准。

*ST大集加速引战进程

海航集团还有家上市公司*ST大集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目前,正在向深交所提出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ST大集作为海航集团旗下商业板块的代表,公司此前多次表示,重整后战略投资人引入工作尚在进行中。

分析人士指出,在战略投资者引入和战投资金注入后,通过持续提升公司生产经营效能,最终有望解除退市风险警示。

因公司202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年审机构出具带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于2021年4月30日开市起继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信永中和对公司2021年度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带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的《2021年度审计报告》,公司认为,相应的退市风险警示情形和其他风险警示情形已消除,并已向深交所提出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和因触及最近一年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而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情形的申请。

随后,深交所下发了2021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截至目前,年报中披露的公司管理层对改善持续经营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消除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以及是否存在以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形等。

公司在5月19日曾发布公告延期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截至目前,公司仍未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黄笑临:生物医药企业价值是否被“高估”?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

■作者:黄笑临 普华永道交易咨询部估值合伙人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黄笑临

普华永道交易咨询部估值合伙人

时值科创板开板一周年,这在中国资本市场 历史 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点。 科创板的成功体现了资本市场拥抱“硬 科技 ”企业的热情,而在众多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的力量不容小觑。 在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尚未有营收的生物医药企业可选择以第五套标准上市,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助力自身发展。

生物医药企业估值“高开高打”

进入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医疗 健康 行业的逆周期特点凸显,再次成为市场聚点。 其中,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以及相关的疫苗产业板块更是生物医药板块中被寄予期待的重要子板块。 新疫苗品种的诞生是疫苗板块重要的驱动力,而新的重磅品种的诞生往往与遏制传播迅速、危害重大的疾病的防治需求紧密相连。 自2020年起,全球开启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计时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 截至2020年8月6日,开始布局三期实验临床试验的疫苗品种已有6个,其中有3个来自中国。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进程也牵动了资本市场的波动。 根据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在2020年2月发布的公开信息,中国有18家企业正在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其中就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整体医药板块在疫情之后都出现了估值上扬,其中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相关的上市公司估值上扬尤其明显。 以部分上述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上市企业的市销率倍数(即股价/每股收入)为指标,可以看到其估值水平在疫情前后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图1),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程以及商业化后巨大市场的期待。

注2:数据分析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6月30日

图1 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部分上市企业市销率变化情况

而放眼全球,在几大国际巨头继续引领市场的同时,以Moderna为代表的生物 科技 方向的疫苗研发企业,以其开发的mRNA疫苗等新技术路径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道路上亦被市场寄予厚望。 对比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市销率倍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资本市场上,诸多新兴疫苗研发公司虽然目前收入规模小,但是市场依然给予了很高的估值水平。 这也引起了新的市场思考:这种高达成百上千倍的市销率如何理解?面对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如何把握合理的投资价值?企业的商业决策又会如何影响估值高低?

注2:数据分析时点为2020年6月30日

图2 国内外新兴疫苗研发公司普遍拥有较高的估值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极高的估值倍数的现象是因为市场采用了 前瞻性的“终点”估值视角 ,也就是说,拥有巨大研发和商业化潜力的产品管线以及相关企业会被市场赋予高估值,目前的估值水平与市场预期最终可以达到的商业化价值挂钩,着眼在“未来可期”。 这种前瞻性的估值视角已经突破了传统估值体系,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具有“高科创”属性企业的高度包容性,和市场鼓励科创型的创新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 因此,以传统的市销率倍数来衡量新视角下的估值水平,就会出现倍数“极高”的现象。 同时,高估值也蕴含着高波动性,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估值水平息息相关。

回归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原点

如何看待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首先要理解“估值”估的是市场价值,资本市场的数据会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一个好的估值是经得起资本市场考验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波动本身也会传达重要的市场预期和态度。 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市场上时,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 这就好比如何看待装了半瓶的水,有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满的一半,有的观察者看到的是空的一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这本身就反映了估值的系统性、复杂性、前瞻性,也对估值人员的市场敏锐度、行业积累、专业判断和估值经验提出了挑战。

估值的过程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终为始的过程。 估值离不开 探索 估值对象的行业特征。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行业中的企业普遍具有研发周期长、前期投资巨大和经济回报集中于后期等特征,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产品在获批上市前几乎无法产生营收。 因此,生物医药为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 与高投入和高风险对应的就是位于终点的高价值以及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价值增长模式。 众所周知,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临床前试验、临床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和上市申请的历程中,每进入一个新阶段,管线的价值会有里程碑式的增长。

如何把握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笔者认为可总结为如下六点:

第一,在研管线——在哪个赛道。 产品和在研管线是生物医药公司的价值核心。 管线的数量、对应的适应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都是估值“含金量”的核心保障因素,也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

第二,市场容量——天花板多高。 市场容量决定了估值的天花板,是企业在决定研发管线战略布局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因为管线的价值最终是通过产品的商业化实现的。 新药上市后,药品对应的适应症领域、患者群体数量和知晓率以及治疗率决定了产品对应的整体市场容量,而市场竞争格局以及触达患者的能力则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最终决定了药品最终的销售规模以及销售收入曲线。

第三,研发成本——花费多少。 研发是生物医药公司的引擎,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花费最大的部分,因此研发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发进程。 但同时,研发成本的高低也和研发效率相关,研发效率越高的企业价值越高。

第四,研发成功率——投入回报多大。 生物医药公司的价值受到各管线的研发状态及研发成功率的影响。 研发阶段不同,适应症不同的管线其研发成功率存在结构性差异。 同时,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的研发成功率也有所差异,对于研发成功率的研究和思考需要切合国情和管线具体情况、创新程度进行细致分析。

第五,时间节点——何时得到回报。 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布在研发阶段和商业化阶段,涉及适应症、临床周期、审批和上市环节、商业化策略等诸多考量。 从估值角度来说,对于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管线而言,时间节点越靠后,越接近商业化阶段,对应的价值就越高。 而对于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的产品管线而言,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销售峰值,以及到达峰值后的销售曲线的变化趋势则对估值水平有直接影响。

第六,经营模式——价值如何分配。 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模式包括联合开发、委托授权、自主生产销售等。 其对估值的本质影响是价值的分配机制。 委托授权模式下,生物 科技 公司收入来源主要为授权费、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收入等,而在自主生产销售模式下,估值则更看重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包括是否具有成熟的销售团队和销售渠道,是否具有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等。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竞争优势、市场定位和开拓能力,决定采用哪种经营模式,基于估值模型进行多维度多场景分析,以利商业决策。

探索 生物医药行业估值技术的中国之路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存在上述管线差异大、前期投入巨、时间跨度长等特征,它们适用的估值技术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区别,因此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应放眼长远、立足前瞻。

衡量经济价值是估值的核心。 而在探讨经济价值时需要考虑两个维度:科学角度和商业角度。 科学角度包括适应症、患者数量、知晓率、就诊率等关键因素;商业角度也就是商业化策略,包括产品定价、竞争环境、生命周期、医保政策等重要因素。 估值工作也就是将疾病模型、商业模型和它们所涉及的关键要素综合考虑,转换成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听得懂的经济性语言,从而形成估值模型。

图3 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模型

估值方法的具体应用可以通过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两种思路加以 探索 。 聚焦到生物医药企业适用的估值方法,国际估值实践中对于两种思路下的方法都有所应用。

图4 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方法

一方面,相对估值法是“盯住市场”的估值思路,需要设立一个合理参照物。 其中,近期融资法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水平,同时可以很好地展示和追踪估值的变化幅度;可比交易案例法或可比上市公司法更多适用于比较成熟的企业,常用的对标倍数包括市销率、市盈率等;而尚处于依靠融资支撑药物研发的成长性生物医药企业可能无法直接采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标分析,需要进一步从核心商业要素和企业发展里程碑的角度来解码分析。

另一方面,绝对估值法则是“盯住模型”的估值思路,通过建立估值模型测算管线产品的“内涵”价值。 为了反映生物医药公司研发周期长、短期无法盈利等特征,基于项目风险修正后的现金流折现估值法和销售峰值折现法成为这一行业最常用的方法。

运用基于项目风险修正后的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法基础上,引入研发成功率这一关键变量,从而进行估值调整。 这种方法严谨细致,考虑到在研发的每一个阶段均存在一定概率的失败风险,需要区分产品、区分研发阶段,针对每一个研发阶段考虑适用的风险修正,并基于产品管线层级和企业整体层级不同现金流的性质,考虑风险修正的基础。

销售峰值折现法则是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高度浓缩”的估值方法,它紧扣产品管线的四个关键变量进行估值:到达销售峰值的时间、要求回报率、峰值收入和峰值收入倍数。 这种方法依然秉承“内涵”估值思路,但实操层面较现金流折现估值法更容易实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相对估值法的思路,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5 销售峰值折现法的操作步骤

与此同时,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估值实践中,也逐渐引入市值/研发费用倍数这一指标。 在以创新研发为主、对未来市场销售有明显预期,但当下收入、利润及现金流等财务指标无法反映与未来预期规模匹配的情况下,研发成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医药公司价值对于研发这一“引擎”的投入和积累。 这种估值倍数的应用也属于相对估值法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市场亦在热议和 探索 研发费用的积累与企业价值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这种方法的应用基础。 例如,财务处理中研发费用资本化或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本身就需要在估值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在笔者看来,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在估值方面的整体经验、资本市场本身的成熟度方面与国际市场仍有一定的差距, 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热潮推动了整个中国估值界的技术发展,同时估值界本身也需要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创适用于中国本土环境的新方法、新思路。 估值的原点是实事求是,充分反映市场数据和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判断。 生物医药企业行业本身是长期的、耐心的行业,估值的提升路径离不开发展里程碑,离不开未来经济效益的可实现性,以及实现这些经济效益的风险和成本因素。

审时度势,拥抱资本市场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资本投入风险较高,因此融资渠道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同所有处于发展期的“硬 科技 ”企业一样,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资本以实现自身迅速发展,也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

图6 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与融资阶段

科创板推出以来,生物医药行业得到了极大受益。 截至2020年8月17日,已上市的163家科创板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达到26家,市值占比超过15%。 科创板的推出使得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带动了A股市场生物医药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特别是给尚未有成熟产品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估值的“锚定”参考,也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港股回归科创板市场、科创板挂牌企业赴港上市的现象。 多一个融资渠道对企业而言是储备了更多的弹药以支持更多的研发。 两地上市融资是否会被市场认为是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标配,我们拭目以待。 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科创板持续开放、提供多种类型企业上市选择的情况下,更加开放的创投环境以及其他创新的金融产品会给生物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选择,帮助生物医药企业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

展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前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被寄予众望,其中生物医药行业既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抓手,更是坚定不移落实 科技 创新的重要方向。

“从不浪费任何一次危机”——对生物医药行业而言,疫情大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市场整体波动上升的背景下,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疫苗、诊断、治疗板块估值水平出现了新一轮上扬。 生物医药企业在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对生物医药企业寄予厚望。 生物医药企业面对时代浪潮,需要从资本市场角度理解价值,展现价值,提升价值,立足中国、布局全球,以产品管线为核心,提炼价值因素,从商业逻辑和战略决策的角度建立估值视角,优化发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抓住时代机遇,为 社会 创造价值。

另一方面,在科创板利好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硬 科技 行业的大环境下,认识到生物 科技 行业的行业特点,采用“量身打造”的估值技术,协助资本市场加深对这一行业的估值认知,协助企业在成长道路上优化决策,提速发展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估值顾问的重要职业担当。 普华永道作为国内外各地资本市场的领头羊,愿意立足法规、准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充分利用国内外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数据,通过专业的交易和估值服务,为科创板企业的估值和定价发挥积极作用,为跑在飞速发展道路上的中国优秀生物医药企业贡献专业力量。

普华永道:2022年A股IPO领跑全球融资额再创新纪录

12月5日,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A股IPO领跑全球,IPO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远远超过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

报告指出,虽然今年A股市场IPO数量有所放缓,但融资额将超过5600亿元,其中IPO数量比去年全年的493只减少约20%,融资额比去年全年的5478亿元增加约3%。 今年,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的IPO融资额分别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 预计到今年12月底,上海交易所将有接近150只新股发行,融资金额接近3400亿元,深圳交易所预计有接近190只新股发行,融资金额接近2100亿元。 北京交易所发展迅速,2022年前11个月IPO融资额已超过百亿元,预计2022年全年融资额将接近130亿元。

从各大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成为A股IPO市场的主力。 按IPO数量计算,创业板和科创板将分别以超过140只新股和超过110只新股排名前两位,约占A股IPO总数量的三分之二。 按融资额计算,科创板和创业板将分别以超过2300亿元和超过1700亿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总融资额将近七成。 2022年A股前十大IPO融资额中,7家来自科创板,1家来自创业板。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蔡智锋表示:“2022年A股IPO融资额位居全球股市之首,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韧性、众多科技企业的脱颖而出、以及鼓励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公司回归A股。 随着更多刺激经济措施的推行落实,及宏观政策对提升企业直接融资的推动,普华永道预计2023全年A股市场IPO数量将达400-460家,全年融资额有望再创新高,达到5900亿-6520亿元。 ”

普华永道中国综合事业服务部合伙人孙进表示:“注册制改革也是推动A股IPO取得如此佳绩的关键因素,2022年A股市场接近七成的融资金额来自于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及新兴产业的支持。 未来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更多改革优化措施的推出将会进一步增强A股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

另外,受到疫情持续、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香港股市2022年全年IPO集资活动放缓,预计全年香港市场将有80只新股,融资额为105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数量减少19%,融资额减少68%,主要以工业和材料、零售、消费品及服务业为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9406.html
最新!事关长沙各校指标生录取最低控制线!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