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作为律师还是企业家,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中国学子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247期
文_刘煜
编_李嘉祺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而在改革开放的半年前,对于中国是否重启留学派遣工作,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中国学子在一波三折的探索中开始走出国门看世界,同时也开始对国际教育有所了解。
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打开了自费留学的渠道。 中国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顷刻间喷涌而出,人们开始前往世界各地学知识、学技术、开眼界。仅在1985年底,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为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达到7000人。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全球多个国家名列前茅。 在充满变化与激情的时代背景下,一位法学青年开始了自己远渡重洋的留学之旅。
6月的北京阳光炽热,蝉鸣掠耳,似乎整个北半球都蒸腾着一丝焦灼的余韵。 多所美国名校的学生参加示威活动,甚至被捕 ,这是笔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新闻之一。许多网友在相关报道下留言,希望学生能保护好自己。
为此,笔者与 拥有30余年律师生涯的“老留学生”,同时也是 贝特曼咨询的创始人刘宇 ,展开了面对面交谈。作为一名前中美双执照律师,他精准地为在美中国学子提供着法律支持;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始终关注着留学过程中的安全和法律问题。
贝特曼咨询创始人刘宇
从“法学大家长”的叮咛,到“老留学生”的分享 ,笔者窥见了近20年留学时代的波澜起伏。
01 由“哥大事件”引发的思考
留学生远离家乡,祖国和家长时刻担忧着他们的人身安全, 在每每公布的新闻报道间,关于海外留学生的各类安全事件总是令人心头一紧。
每位学子的背后都由鲜活的家庭组成,因此,留学过程中的财产安全、心理安全、健康安全以及法律安全等多个方面,留学生和家长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学业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
今年4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示威游行频发 ,不少当地在校留学生因示威事件中出现的口号和言论极端,甚至触动了警方。此类留学安全事件引发不少中国家长的担心,作为一位老留学生、一位学生家长,同时拥有30余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律师,刘宇深知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面对的各种压力。交谈伊始,刘宇深刻分析了此次哥大事件,并从法律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帮助留学生保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建议。
“ 关心世界大事是好现象,但作为成年人,一定要冷静、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这是面对此类事件的大前提。”刘宇强烈建议,留学生尽量不要参与此类事件,尤其是在局势不明朗,参与者情绪高涨的情况下。
“ 留学生应当保持社会正义感,但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是家庭的期望 ,切勿被一些情绪所影响而一时冲动参与示威。”
哥大学生针对“巴以冲突”的示威事件 图源:Reuters
刘宇表示,示威游行虽然是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但其中可能会夹杂着极端言论和暴力行为,持有F1学生签证的留学生身份较为特殊,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对自己的学业和签证状态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留学生要尽量远离示威游行现场,避免因不慎卷入冲突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表达自己的方式,发声的途径可以有很多。对于留学生不清楚的历史沿革、国际关系,乃至复杂的局势,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和行动是最关键的。”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留学生也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肢体触碰和冲突。 美国的法律体系对于人身侵权和暴力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肢体冲突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即使是无意的碰撞,也可能被误解为攻击行为,进而引发法律纠纷。
“在表达自我之前,留学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像近期发生的这些示威活动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出现暴力对抗,事件升级。现场警方不是全知全能的,要避免成为活动的牺牲品。”
哥大校园首先应是学习殿堂
刘宇提醒, 在美国,法律问题需要由专业律师来处理,遇到问题时留学生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 ,有经验的本土律师事务所熟悉美国当地的法律体系,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给予专业的法律建议,避免事态恶化。 如果遇到严重问题,也可以联系当地的大使馆或领事馆,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02 20年“老律师”的美利坚求学路
从刘宇的侃侃而谈中,笔者能感受到这位“老留学生”在平稳自信中带着真诚。 2001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刘宇在美国纽约创立律师事务所。 秉承为广大留学生与华人群体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律所至今已为超六万个留学家庭提供了法律咨询。
回看自己留学与创业的这20多年时光,刘宇表示,走出国门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与使命。刘宇的办公室内,墙上的三个时钟分别显示着尔湾、纽约、北京的当地时间,因为业务需要,刘宇会不时地往返于这三座城市。
贝特曼尔湾办公室外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扎根;2001年,中国加入WTO……从网络互联到经济互联的过程中,中国的快速发展又加速了国际贸易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通过出国留学提升自我,获取知识的有志青年日益增多。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刘宇便是其中一员, 彼时他一边在政法系统工作,一边为出国深造做准备。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以其深厚的法律背景吸引了刘宇, “乔治·华盛顿大学对于宪法、人权法、政治法律方面的研究非常值得学习。” 时代的发展激发着人们勇于提升自我、开阔全球化视野,1999年,为了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刘宇前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法学硕士。
刘宇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留学
回望留学时光,有一件事令刘宇印象深刻—乔治·华盛顿大学给予刘宇全额奖学金。 “我的家庭并不算富裕,能够留学美国离不开母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在奖学金的帮助下,刘宇的留学生涯得以按下开始键,他也 暗下决心——为在美留学生提供公益普法讲座,并为回馈学校设立奖学金。
“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无论作为律师还是企业家,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中国学子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
留学期间,刘宇夜以继日地学习,把握着时代赋予他的机会,他无法忘却那段时光在他生命中起到的转折作用,自然也不会忘却他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正是源于这份责任,刘宇得以通过专业知识和资源, 为更多的留学生提供帮助,减轻他们在海外求学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扰。
刘宇与留学时的朋友们
03 以赤诚之心践行社会责任感
当机会来临时,如何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行动 ,这是值得当今所有青年深入思考的问题。
2001年,刚刚走出法学院校园的刘宇踌躇满志,年轻的他凭借着果断的决策力与执行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毕业时,我拿到了OPT(美国F1签证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期),以及一张12000美元的信用卡,这两件‘礼物’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得到了这两件“法宝”的支持,刘宇想要在美国闯一闯。
彼时正值美国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布、查询各类信息。对于人生地不熟的中国青年来说,刘宇在寻找一个机会。 通过互联网,刘宇得知格里高利·贝特曼先生(现在的贝特曼法律集团合伙人)正在招募律所合伙人 ,刘宇鼓起勇气给对方发送了邮件,“也许正是这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打动了对方,他并没有因为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而拒绝我。”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宇凭借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中文的天然优势得到了格里高利·贝特曼先生的认可,刘宇的创业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刘宇认为,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是企业能顺利起步的一大原因,另一重要原因则是 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
“2000年初,求学美国的多数人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改善生活,寻找自由发展的机会,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需求急剧增加,大批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引发了我对留学生群体特殊需求的关注, 为留学生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想法也在同一时间段逐渐成形。 ”
作为一名曾经拥有中美两国律师执照的法律从业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着他为在美中国留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法律帮助和支持, 刘宇希望能将自己多年来在行业里的积累,特别是法律方面的实用知识传播给广大留学生。
自1948年以来,全世界赴美留学生人数一路飙升,2008年至今,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仅2023年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就已超过33万。远赴异国他乡求学的孩子需要迅速融入并适应新的文化, 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了解中美两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差异。
为了能更广泛地帮助留学生,2014年开始,刘宇在哥大开设了第一场普法讲座,并通过定期举办此类法律讲座和工作坊,向留学生普及美国当地的法律知识,并同时提供包括 留学签证、安全指南、租赁合同、就业指导 等常见问题的服务,帮助留学生了解在异国他乡应遵守的法律法规、预防潜在的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贝特曼美国总部律师团队
不仅如此,刘宇还帮助留学生解决在文化适应方面的挑战,在直播时与家长和学生们互动,就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耐心作答。 正因自己曾是一名留学生,所以刘宇特别能体会 留学生在海外遇到法律困难时的辛酸和无助。
他认为,践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实际而有效的支持,特别是免费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当年我在美国读书时几乎身无分文,全靠白手起家创业。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资金稍有宽裕,我开始萌生设立留学基金的想法。”
尽管美国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但在20多年的服务中,刘宇仍感知到 在美华人创业的艰辛 ,由于语言、习惯、身份、认知渠道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往往无法充分有效地享有和保护自身利益。 “作为留美创业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广大海外华人群体。百年前,中国经历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我有幸见证了之后的百废待兴,浴火重生。我们之所以能一路走下来,不就是靠着吃苦耐劳的美德与互帮互助的传承吗?”
刘宇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也就是 正在筹备的贝特曼留学基金 ,来鼓励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创业,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资金支持 ,为他们创业的道路添砖加瓦。“践行社会责任不仅是我的职业要求,更是我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的使命。 创建留学基金是对我个人经历的回馈,同时也为了激励更多留学生勇敢追梦,实现他们的创业目标。 ”刘宇恳切地说道。
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颁发给刘宇的表彰证书
04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回馈社会
“跨文化学习的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中美两国的法律知识,更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留学,刘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使他对美国的法律体系和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正因如此,刘宇20年来积极参与建设、帮助华人社区和留学生团体,成立专门的慈善基金帮助华人弱势团队,并针对留学生社团,在2023年赞助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展望论坛活动,通过这些举动来 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梦想。 有了多方位的支持,留学生将更加专注、奋进地学习,在未来勇敢地开拓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回馈社会。
刘宇与哥大中国留学生交流
诚如刘宇所说,在当前全球化竞争及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在美国和西方主导下发生变化,中美关系面临困境,但越是身处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中国的青年们越应该走出去,不单单只做一名学术求索者,而要加快脚步, 学习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全球化视野。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刘宇也将继续秉持赤诚之心,完成自己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的使命,传播和融合中美文化理念,与广大海外华人和留学家庭一道,共同谱写新时代篇章。
编辑: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多国针对留学生创业有不同的扶持政策
多国针对留学生创业有不同的扶持政策
留学生毕业后,传统的出路不外乎两条:或是回国做“海归”,或是留在国外工作拼绿卡。 然而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国家鼓励留学生留在当地进行创业。 据悉,在欧美多国政策的支持下,有意创业的留学生可获得免税或资金资助,部分留学生更通过成功创业而获得当地身份。
30岁白领赴英读硕 凭创业实现移民梦
Alex原本在广州某楼宇自动化工程公司工作,承接商业及住宅楼的内部自动化系统项目。 30岁时,Alex放下国内的一切,赴英国斯旺西大学修读国际商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打算在国际贸易方面拓展事业,按他的话说:“换一个活法”。
斯旺西是海口城市,有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产业链。 Alex在留学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出游,从中发现了户外运动产品的商机,于是他跟同学一起在斯旺西创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公司。 这家公司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多项扶持计划,如奖励雇佣当地劳动力计划、物流产业仓储扶持计划、发展海外市场的展会基金计划等。 两年期间,实现了5万英镑以上的收益,他成功以企业家的身份移民,留英工作并定居。
同样在英国创业的,还有英国最顶尖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现任世界多个时尚品牌签约设计师Jessica。 她介绍,自己当时就是参加了一个慈善基金甄选,最后得到基金的帮助,创立了时装品牌。 据了解,有意在英国创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中英创业计划大赛、全英学联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以及英国学生创业协会的会议,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广州仔留加觅商机,受“扶持”成功创业
广州仔Angus高中就到加拿大留学,毕业后顺利升读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 大学毕业后,Angus申请到3年工作签证,进入温哥华一家留学生服务机构从事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中,Angus发现不少留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需要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小难题。 出于对教育行业的热爱,在工作两年后,当时已经通过经验类移民成功申请加拿大枫叶卡的Angus,决定运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创办一所加拿大高中。
Angus介绍,在加拿大,大学生创业会得到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鼓励和帮助。 特别是学生累积1年工作经验,成功申请经验类移民后,将享受到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部分税收豁免等方式。 专家指出,有计划在毕业后留加创业的中国学生,可先在当地实现就业,累积大概两三年的工作经验,再出来创业。
欧美支持创业政策多
留英获5万英镑资助
除了加拿大,其他留学国家也会对有意创业的留学生给予政策支持。 例如在荷兰,所有自主创业者在创业第一年可享受33%的免税。 去年毕业于鹿特丹商学院国际商务学管理的L同学,享受荷兰一年“找工作”签证,他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在荷兰创办自己的旅行社,首年就享受了33%的免税优惠。
而在英国,学生只要拿出富有创意的研究或工作成果,以此得到风险投资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学校)的认可,并取得他们的5万英镑及资金担保信,帮助学生投资创业,即可取得T1 Graduate Entrepreneur(毕业生创业者)签证,此签证时间是12个月,期满可以再续签12个月即可,同时不需相关投资管理经验。 学生在两年期间达到5万英镑收益,在现有的移民政策下,就符合条件成功转企业家移民。
据了解,支持创业的政策,在欧美国家并不少见。 启德广州英国部顾问主管梁晓艳认为,学生可多选报理工类、术科类(如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 因这些领域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技术创新或个人才华,吸引资金开办个人工作室。
英美高校开设“创业课”
为帮助学生创业,很多国外学校都有专门的创业课。 学生在学校尝试完成一个创业的流程,包括产品定位、开发、成本核算等,以实践经验辅助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
在创业盛行的美国,学校给予学生的创业支持及课程也非常多。 美国东北大学技术创业专业就是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设置,教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定位,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和客户、商业伙伴协同进行产品开发。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美国麻省大学等都有设置“企业家专业”,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除设置这些专业外,学校还会有创业和创新协会。 协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BE YOUR OWN BOSS(自己成为自己的老板)”商业计划竞赛,总奖金设置现金200,000美元(约120万人民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学生创业的辅导非常多,学校提供免费的风险指导服务,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导师辅导。 学校也会举办各类比赛,给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比赛奖金最高可达10万美金。 其中成功案例有:初创公司Strikingly,提供傻瓜式建站平台。 Orbeus公司,成功创立并推行了大家所熟知的人脸识别技术。
在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萨里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雷丁大学等,学生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家的创造能力、市场战略、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创新的理念等。 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商业计划或者在学校提供的领域进行实践,才能完成该项课程。
;江平的生平经历
一个为救国理想和言论自由而牺牲一条腿的青年;一个陋室中为孩子编织毛线衣的父亲;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一个法律精神的诠释者布道者;一个为法治中国建设奔走呼号的社会实践者,这些符号和形象所代表的历史含义都很重要。 北京南四环一幢普通民居内,校长江平隐居彼处逾10年。 这里既远离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也避开蓟门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江平选择了孤独但并不沉默的生活。 记者曾数次登门拜访江平,一条温顺大犬总陪伴身边,各异仙人掌装点着桌台。 温和而又刚直,一代法学泰斗性格寓意其中。 满头白发稀疏、年到八旬的他精神矍铄,字正腔圆地向记者滔滔不绝,对法律强烈关注让这位老人眉宇时皱,他的声音依旧振聋发聩:“法治在中国的发展,是退一步进两步,还是在不断地前进。 当然还要看到,现在有些地方是在倒退。 ”江平虽只在1988到1990年间担任了两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但校长的称呼却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待遇”在法大历任校长中并不多见。 有1990年法大毕业校友对记者感慨:“江平是永远的校长,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符号。 ”几年前,江平题写的“法治天下”流畅大字矗立于蓟门桥校园内,这代表了江平终其一生的理想,更成为中国法学人的思想归宿。 江平凝重地说:“这也正是我的中国梦”。 江平对学生的爱护,让贺卫方至今念念不忘。 1984年,中国政法大学庆祝成立一周年(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贺卫方等一批研究生对食堂伙食不满,在校庆时发动罢餐,贺和几个同学把食堂门口堵住,说服大家加入到罢餐者行列。 年轻气盛的贺在人群中与学校官员辩论,人越聚越多,正口若悬河之际,突然被一只有力的手拽了出来,抬头一看,正是江老师。 “卫方,你能不能不要总是以反对派领袖自居?”江平语气虽然不满,但眼神里还是一片温和,“事情都要一步一步解决。 这样的方式又能起多少作用呢?”一年后,贺卫方留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有机会听江平聊起过去:“在谈到自己经历的磨难时,他语气平缓,反而是一些体现人性美好的细节让他刻骨铭心,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江老师品格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 ”回归北京政法学院讲坛上的江平,凭学识人品声誉鹊起,用他的话说“在历史的特殊点上被重用”。 复校的北京政法学院,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和教材缺乏。 “文革”这一段,所有人都荒芜了。 老一辈被打成右派的教师年纪很大,不可能再发挥能力;而五六十年代留校学生虽“政治红”,教学方面却很差。 曾被钱端升先生誉为“政法二才子之一”的江平成为稀缺资源,“从苏联回来的没几个人了,而且我在燕京大学学习过,有一定英语基础,又有一定俄语基础,还有留学的经验,学习过比较系统的(法律)课程,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不错的。 ”江平突破法律禁区,一上来就讲《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把私权利的观念引入了国内,让禁锢多年思想和国际潮流接轨。 贺卫方回忆讲坛上的江平,“江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器宇轩昂,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悦耳的嗓音,谈吐之中洋溢着知识的自信,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这期间,江平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则》,这部划时代意义法律首次肯定中国人的私权,被国外誉为“中国民事权利宣言”。 一批民事经济类单行法陆续出台,市场经济法律“盲点”陆续补上。 1983年开始江平担任副院长,亲身经历让他对人才格外爱惜。 文革后第一批学生被重点栽培,留校形成“第一批梯队”,法学人才在“断代”后喷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贫穷的法学”,到九十年代“繁荣的法学”,江平视为“一生中在法学教育方面很有独创的、很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 “实际上我在学校的主要贡献也是在这一段时间。 ”1990年,主政法大两年的江平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职务。 那年年底,江平60周岁生日。 政法毕业生们自发为其操办生日晚会,大家一致要求江老师表演一个节目。 他装着假肢的一条腿不太灵便,却步履坚定地走上前,唱了一首美国工会运动的英文歌曲《我们决不动摇》。 去职法大校长整整二十年,一些细节让江平聊以自慰。 有一年纪念法大校庆时候,主持人念在座校长的名字,恰恰到念到江平的时候,台下开始掌声不断,“我非常理解学生对我的感情,我认为这是对一个有正义感校长的支持。 ”“只向真理低头”,“法治天下”,“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呐喊”…… 江平80周岁生日现场,中国政法大学现任校长黄进,将老校长名言倒背如流。 2009年12月28日,江平80周岁生日。 不知是否为宽慰各地赶来的弟子们,江平很乐观地将活到90岁设定为“下一个目标”,他说:“虽然年轻时失去了22年光阴,如果按60岁退休的话,我再干22年,就可以补回我失去的光阴,我还有两年就全部补回来了。 ”被江平“计较”的22年,凝聚了他刻骨铭心的悲情,也浓缩了中国法律的悲剧。 “从1957年到1978年,我该失去的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最低谷时,除了这条命,其他所有的都失去了。 ”江平的最低谷,出现在1957年。 这一年,在“引蛇出洞”整风下,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任教刚一年的江平,因向北京政法学院坦呈看法,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人民的阵营”划入“敌人的阵营”,不准许再从事属于“国家专政工具”的法律专业。 放弃燕京大学新闻系投身革命、并第一批公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单纯的江平对国内政治情况一无所知。 如今,江平仍梦到被划为“右派”那惊心动魄场面,醒来后心有余悸。 “右派”帽子让时年27岁的江平厄运不断,在苏联相识的新婚妻子迫于政治压力与他分手。 在北京西山抬钢管过铁路,江平累到连火车声音都没有听到,整个人被卷到了火车下,他幸运地活了下来,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 打成右派、离婚、断腿,接二连三的灾难,在江平看来“还是可以忍受”,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了些变化,“从火车轮子底下捡回了一条命,我觉得对人生应该有乐观的态度,多活一天是多美好的事情!”那之后的岁月,江平在苦难中求生存:1963年开始教俄语,“文革”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北京政法学院正式宣布解散,分配到延庆中学当政治老师,一直呆到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校。 其间,江平再次组织了家庭,妻子的父亲是一样的右派身份。 江平学生曾听师母回忆当年艰难:在延庆改造劳动的江平单身带儿子,长城外冬天寒风刺骨,没钱给儿子买棉衣,他把自己旧大衣给儿子改棉袄,还亲手一针一线织毛衣。 江平也曾经对前途悲观过,“文革”后期,他把省吃俭用从苏联带回来的珍贵法律书籍,绝大部分当成废纸卖掉了,这令他遗憾至今。 1957年到1979年与法律隔绝,江平经历了知识分子最苦闷的22年,他视之为“人生最大的遗憾”:“我在能够为中国法治事业做贡献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人生最黄金的时代,恰恰应该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我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1979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政法学院时,白发已经爬上了江平的额头。 一年前,一次中风让79岁的江平倒下了。 因入院及时,手术最后比较成功。 江平住了两个多月的医院。 其中半个月里,他虽然内心非常清楚但语言表达功能卡壳,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吓坏了众多学生。 从来没有服过老的他,身体虽恢复但大不如前。 “保命第一,真是老了”,江平鲜有的一声叹息,让很多人担心。 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自1991年招收第一届博士,迄今已经19年。 在这19年的时间里,江平总计培养了近100名民商法博士。 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颇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法官、律师。 “这都是我非常不错的学生,但我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学科研的比较多,当官的几乎没有,当大官的更没有。 ”病愈初愈,江平执拗地起身,以更高频率现身说法,参与公共法律事件。 去年12月北大五教授上书要求修改《拆迁条例》引发轰动,江平先后在《财经》、《南方周末》等纸媒发表言论,又到凤凰卫视现身说法,力挺对拆迁条例的修改。 “江校长在与时间赛跑”,他的学生向本刊记者透露,江老对于时间的珍惜于渴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他一直坚守“只向真理低头”,既不谀下,也不媚上。 2008年10月25日,一次报告会的提问环节,有听众问起他对杨佳案的态度,江平说:“我完全同意上海市高院的二审判决结果。 ”一位听众旋即抓起话筒:“您在杨佳案上的观点我不同意,假如我手里有一个鸡蛋,我一定会向您扔过去。 ”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中,他认为吴苹一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不能成立,遭致如潮的网络围攻。 在许霆的案上,他也曾有过不顺应“民意”的表态。 不过,这丝毫无损江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他一生捍卫自由民主,却不赞同民粹主义,“做法律的人要公正,应该关注群众的利益,但是不是一切都以群众的感觉作为最高的感受呢?恐怕不行。 ”在江平看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在于私权真正在人们头脑中扎根,但过程会遇到艰难险阻,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私权和公权的冲突,私权在公权中得到利益保护,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比如我们最近关于拆迁法的研究,如何保证私人财产权在拆迁中的利益。 对山西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一事,他依旧见解独立:政府部门用行政强制手段把民营企业并入到国有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有违《宪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规定。 “如果这种政策的多变性变成了一种先例的话,可能造成民营企业家人人自危的后果,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中风后遗症让江平语速变慢,“没有像过去那么敏锐”。 但八旬翁仍不懈地为私权呐喊,与60年前在燕京大学“舆论报国”理想一致。 2012年12月11日江平教授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参加在台北举行的第一节“光华学者论坛”,受到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接见。
大学生创业如何实践
大学生创业如何实践
大学生创业如何实践 篇1
一、利用大学社团得到实践锻炼。
学校社团的任何一项活动,从策划到最后实现是个综合过程。 参与全局,体验全局,可锻炼组织、协作、资源利用等能力。 这是锻炼综合能力最基本的途径没有实践经验,大学生该如何创业没有实践经验,大学生该如何创业。
二、利用大学课余和寒暑假打工。
现在社会留给学生的打工机会很多,利用打工可充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市场调研、销售、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打工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锻炼,加上相关书籍的对照学习,积累经验是完全可能的。
大学生打工实际工作往往都是烦琐的或者重复性强的工作,但不能小看这些工作。 例如做销售,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观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观点、对公司产品及市场相关产品的评价等,掌握市场消息、预测市场需求、洞察市场空白,以市场指导生产。 如果担任市场销售的学生团队领导,还可以借机向公司相关销售人员讨教经验,申请到生产现场参观等。 担任学生领导,可以带领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超额完成任务,积累人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基础经验。 以后,从事相关的项目创业,在市场方面便有了对照和参考。 在其他内容的打工实践中,同样可通过简单的工作综合积累相关经验。
三、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获取实践经验。
参与学校科研项目的同学,有更多接触项目导师的机会。 项目导师跟社会的接触往往很紧密,在导师那里能学到很多实践经验。 参与科研项目,能通过实验充分锻炼动手能力,找出创业金点子,锻炼策划能力。
四、毕业后在企业实际锻炼
企业就是个实际创业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锻炼能力积累经验都是可取的。 但在企业里,要想独立创业,还需要善于发现全新的创业点子,或在所在企业市场空白处找到创业契机,或自己组建的团队高于所在企业的团队,那么独立创业才会有成功的把握。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一些急于创业的同学的特点,经验不足,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做成功一个项目,没有实践经验没必要盲目尝试,没有在人生独立之初就体验重大失败的必要。
大学生创业如何实践 篇2
第一,应该具备良好的创业热情
只有对创业有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实践并渴望接受创业教育,使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 我国大学生创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但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抱有极大的热情,有着创业的冲动和梦想。 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渴望学校能够开展各种创业教育的课程,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讲座,给予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热切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为今后能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应该具备理性的创业心理素质
第三,应该具备独立心理素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目的,有更多的学生是以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为目的,创业目的`明确且带有价值倾向。 这也说明了目前大学生比较理性的创业认识。 第四,应该有非常强的创业交流沟通意识。 团队精神是大学生最喜欢的话题。 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一般都是想以团队的形式创业,很少有个人创业的现象。
在问及创业必备的能力中,选择人际沟通能力的比例占最多数。 在大学期间,很多人也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结交新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经验丰富的长辈等,渴望能通过长短互补、团结协作,在创业运作管理上取得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多年的研究表明,一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势。
由此可见,大学生团结合作、人际沟通的创业意识比较强。 第五,创业大学生应该有着一个非常好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就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缺乏自主创业意识,自主创业意识是一种精神态度,并不仅仅指去创业。 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有的大学生并不是机械地上班工作,而是在工作岗位上积极抓住机会,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崭新的理念、广博的视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力转化为新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创业如何实践 篇3
1、创业方式的选择
大学生常见的创业方式一般有:
(1)开网店
比起实体店经营,这种方式“性价比”比较高,往往受到更多大学生的青睐。 房租什么的问题,也就不在你的考虑范围内了。
(2)加盟创业
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开发市场”以及“产品研发”的问题。 借着总部的东风,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品牌客户”,而且风险共担。
(3)合伙创业
一个人单枪匹马,难免底气不足,经费什么的,一个人负担,也显得较为沉重。 几人来分一杯羹对刚刚尝试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能省去很多麻烦。
(4)概念创业
你可以提供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创意来创业。 说白了,将自己的一些省时、省力的好创意,转化为产品,打开新的市场。
2、“五步”搞定“大学生创业”
第一步:瞄准商机
这是大学生创业需要考虑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对毫无经验的大学生而言,一些低成本、投资少、风险小的项目,无疑是上上之选。 小团整合了网络上的一些数据,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1)服饰类网店:这种项目,上手极快,启动资金也少。 如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因而,还是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的。
(2)餐饮类:对于一直对大学食堂抱怨连天的大学生来说,一个新的餐饮渠道的出现绝对是“福音”。 开个营养早餐配送店或者是学院咖啡吧等等,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3)化妆品代购:对一味寻求着改变的大学生来说,“爱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小小的一瓶精华,少则几十,高则上千、上万,中间的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4)美容行业:类似于美甲、祛痘之类的。 一次上百的美甲服务,只用到了一瓶成本不足10元的指甲油,简单方便。 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创了祛痘面膜粉在售卖,销量也很可观。
(5)校园服务型小店:类似于文印店。 对大学生来说,文印店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去需要打印各种重点的期中期末,平时也有不少资料需要打印。
第二步:进行市场分析
找对商机之后,就要进行市场分析了,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
(1)分析同行业竞争者的一些大致情况:竞争者的价格、大致有多少竞争者等。
(2)自己所处地区的一个行业消费情况,消费群体确定。
(3)进行市场风险分析,预计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步:确定创业方式
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创业方式。 如果怕风险太大的话,可以选择尝试合伙经营。
第四步:筹备“创业资金”
这是整个创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也是基石般的存在,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所有的计划将成为一纸空文。 创业资金的来源往往有几种:
自己出资: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方式,风险自担。
学生贷款:向银行寻求贷款帮助也是一种选择。
政府支持:近几年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要巧借政府的东风。
机构供资:经常有一些创业类的比赛,是一些企业为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
第五步:付诸实践
最后一步,就是付诸实践了。 如果创业只是光动嘴皮,不曾落到实处,一切等于白说。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只要我们做足了功课,并勇于付诸实践,都有实现的可能性。
大学生创业,其实更多的是在于尝试和学习。 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就脚踏实地走下去,哪怕经历了失败,也可以当成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这才是大学生创业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