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航天集团负责人称 证据是当年分享的月壤 俄媒 美国人真登上了月球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索炎琦】美国当年的“阿波罗登月”到底是不是真的?围绕此事一直存在争议和“阴谋论”,质疑的声音经常出现。据“今日俄罗斯”(RT)网站7月3日报道,俄航天集团负责人鲍里索夫当天对这一话题作出回应。他表示,美国人当年真的登上了月球,佐证这一说法的证据是美国当时与苏联科学家分享的月壤样本。

RT:俄国家航天集团称,美国人真的登上了月球 图为RT报道截图

报道称,在当地时间3日一次议会会议上,鲍里索夫被问及美国宇航员是否真的登上了月球。对此,他回答称,“阿波罗任务”为真的关键证据是,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苏联同行分享过几次载人飞行获得的月壤样本。

图为鲍里索夫 资料图 图源:外媒

“根据我方科学院的专业知识,那批月壤确实来自月球。”鲍里索夫对俄议员表示,不仅仅在苏联,这些月壤样本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进行了研究,且相关土壤样本肯定不来自地球。

RT提到,与鲍里索夫相反,俄国家航天集团前负责人罗戈津对“阿波罗任务”的怀疑要深得多。他曾表示,尽管俄航天集团许多人都支持华盛顿的说法,但他从未收到关于此事的确凿证据。

自美国人阿姆斯特朗1969年首次登上月球以来,对于美国宇航局是否真正成功实施过登月计划的怀疑几乎没有间断。据此前报道,早在2018年,罗戈津曾对此事笑答说,他们将派航天员前往月球,以核实美国人是否曾经登月。

延伸阅读

中国科研人员:美国政府想找我们谈保护登月脚印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6月29日报道注意到,一名中方研究人员近期在节目中披露,中国和美国正在讨论如何保护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足迹,以及首批登上月球的人类留下的其他痕迹。

“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面行驶 资料图

在央视网近日播出的一档纪录片中,当主持人提到“玉兔号”车辙是否会轧了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正高级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李洪波表示,“暂时”不会出现这个情况。

但李洪波透露,自从中国登月探测器降落到月面,派出了“玉兔”这样的月球车进行勘探以来,美国政府谈判小组就“非常热心地”想跟中国专家讨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人类在月球上的历史遗迹,其中就包括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和“阿波罗”11号飞船宇航员插在月球上的国旗。

央视网播出的探月纪录片 视频截图

“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李洪波看来,这反映了中国崛起为全球航天领军者之一。

“就是当你强大了,就会有人来找你协调。之前是不会有人来提这些问题的。”她补充道,“当登月只是美国独家的技术能力的时候,他不用去考虑月球上的矿产归谁,也不用去考虑谁有可能破坏掉我的历史遗迹。因为你们都上不去,都没有可能性。”

科研人员接受采访 视频截图

“但正是因为中国可以登月了,所以美国突然发现,这个矿产资源归谁的问题,需要讨论了。这个历史遗迹保护的问题,需要讨论了。因为我们强大了,所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浮出水面了。”李洪波说。

2020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保护人类太空的一小步法》,宣告美国正式立法保护“阿波罗”登月时代美国政府在月球上留下的历史遗迹和人造物件。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颁布国内法以保护其太空遗产的国家。但该法律仅适用于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少数几家公司。

1969年7月20日,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行走,留下了一系列足迹,图为奥尔德林的足迹

2013年12月,“玉兔号”月球车降落在月球表面,成为自1973年苏联月球车2号停止运行以来第一个在月表行驶的探测器,它在月球上运行了972天才最终完全停止工作,远远超过了三个月的预期寿命。其继任者“玉兔二号”2019年1月成为第一台着陆月背的月球车,至今仍在运行,是迄今寿命最长的月球车。

中国的太空计划还在不断开拓新天地。就在上周,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经初步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形容,嫦娥六号带回了“来自远方的宝藏”,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样品包含的信息寄予厚望。

“这是一座金矿……一个宝库!”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球科学教授詹姆斯·海德说,“国际科学家对这次任务感到非常兴奋。”

至于美国科学家是否会参与研究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样本,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在6月2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同美方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交流上,中国一直持开放态度,曾经与美国建立过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的航天合作工作组,也曾与美国政府建立民用航天对话机制。应美方要求,我们还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便于双方共同对探测器碰撞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双方的火星探测计划能顺利、持续进行。

“您问到美国科学家会不会希望共同参与我们月球样品的探索。我相信他们是希望的。”卞志刚说,美国的“沃尔夫条款”阻碍了中美两国正常的航天交流,但无法阻碍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步伐。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国开展正常的航天交流,我觉得他们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清除障碍。


人类提出重返月球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提出重返月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矿产资源日趋枯竭及能源短缺,人类试图越过重返月球来获得新能源和矿产,以此摆脱人类未来的窘境。 在已进行的探月活动中,对从月面取回的岩石和土壤样品,各种学科的科学家莱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这些来自异球的稀世珍宝进行了极其细微的观察、化验和分析,揭示了大量有关月球的奥秘。

对月球岩石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富含铁或钛的月海玄武岩。 暗色的月海玄武岩主要由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和钛铁矿组成,有时含橄榄石和磷灰石,或微量硫铁和金属铁等物相。 登月已取回的岩石中共发现20多种玄武岩的类型。 根据氧化钛的含量可将月海玄武岩分为高钛;低敏和极低钛。 这些玄武岩特点是富钛富铁,无含水矿物,氧逸度低,无三价铁出现,具有多样的细粒至粗粒结构。 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的岩类等。 斜长岩由95%的斜长石及少量低钙辉石组成,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 第王种是由太小为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是撞击作用的产物。 角砾岩可分为破碎状斜长岩、部分熔融的角砾岩、复矿碎屑角砾岩和深变质的喷出岩。

用光谱分析鉴别出月岩中含有地壳里的全部元素和印种左右的矿物,其中有6种矿物是地球上所没有的。 难熔元素约占月球质量的65%,富铁及难熔元素的残余液体凝结组成250千米厚的月球外壳。 在月球土壤中,氧占40%,它是推进剂和受控生态环境生命保障系统的供氧源;硅古20%,是制作太阳电池阵的原材料。 其他元素的比例是,铅6%~8%、镁3%~7%、铁5%~11.3%、钙8%~10.3%、钛5%~6%,钠、钾、锰含量占千分之几,锆、钡、钪、铌含量为万分之几。 科学家们把月球土壤样品加热到2000℃,发现有惰性气体从月壤中逸出,其中有氦、氩、氖、氙等放射性粒子。 月球上还富含地球上少有的能源氦3,它是核聚变反应堆的理想燃料。 从月球岩石标本上还发现有一层很薄的无锈铁薄膜。 起初科学家们推测,假如让这种铁处在地球条件下,定会立即氧化锈蚀,然而,经过试验的结果,这种铁不会被氧化,是通常所说的“纯铁”。 纯铁对人类非常有用。 据估计,在发达国家里,每年因金属腐蚀损失大约占国民经济收入的1/10。 如果能在月球上生产纯铁,运回地球上使用,不仅填补了一项空白,而且会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开采月球的天然矿藏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在片球基地上将材料加工成最终产品;供空间和地面使用,预计是一项高效益的产业,其前景非常诱人。

探月最高潮莫过于1969年把第二批美国人送上月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但这只是探月的开端,至于如何利用月球资源,有待继续进行。 为此,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经过几年争论不休后终于在1981年签署了月球条约。 条约规定,月球归全世界人类共有,它的资源也是属于各国的。

为什么科学家们对这个一无水、二无空气、高高地挂在天上的月亮会发生如此大的兴趣呢?科学家们分析了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岩,证明月球上有许多矿物材料。 诸如,二氧化钛(“阿波罗11”带回的月岩含有7.6%,而“阿波罗16号”取回的月岩是0.6%);氧化镁(“阿波罗11号”取的月岩有8.2%,“阿波罗16号”为6.7%);氧化铁(“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岩有15.9%;“阿波罗16号”取样是15.2%);三氧化二铅(“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岩有13.6%,而“阿波罗。 16号”取样含有26.5%);二氧化硅(“阿波罗11号”取的月岩含41.9%;“阿波罗16号”采月岩石占45.1%)。 此外,月球蕴藏着丰富的钛和铁。 “阿波罗16号”从月球一高地取回的月岩,金属稀少,但铝颇多。 地质学家认为月球的氧化铁和地球一样,是最普通的氧化物,是硅石砂和玻璃元素。 然而,随着月球高温,硅石已变为高活性物。 化学家在月岩中化验出硅酸盐,并研究了用月岩提炼金属方法。

1975年,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工程教育学会联合召开了一次空间居住研讨会,会上两位大学教授介绍了从月岩中提炼铝和钛的方法。 冶炼过程完全封闭,只需要岩石和能源就能不断地工作。 只要采用极简单设备,月面的玄武岩就能制成似玻璃纤维状物体,可作结构材料。 英国月球专家戴维·谢泼德博士指出,月球尘埃轻而易举可变为混凝土。 若从地球运去10%的环氧树脂,利用90%的月球尘埃,那么,只用一把铁锨就足矣!这些工作将由机器人来完成。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4年1月25日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宇航局研制永久空间站计划以后,该局局长贝格斯3月22日声称:“到2010年,美国可能在月球上建立居民点;进入21世纪后,美国将利用空间站开发月球资源,甚至有可能在火星上建立一个机器人工作站。 ”他又说:“这不是梦幻,美国有航天飞机和1997年完成的实用空间站。 ”早在1903年俄国空间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今天的不可能将成为明天的可能。 ”

2021年中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田文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2021年4⽉29⽇,中国空间站天和核⼼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号和⼗三号载⼈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空间站时代。 2021年10⽉14⽇,我国成功发射⾸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类这唯⼀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中国航天”在其中 。 中国航天最新成就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 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 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 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 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 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 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 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 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 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 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 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 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 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 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 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 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 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 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 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 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 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 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 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 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 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 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 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 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 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2022年中国航天计划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还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据悉,1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召开2022年型号工作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会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项型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开门红: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天问一号”拓展了中国星际探索新边疆,宇航发射及飞行试验数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计划完成率和经费到款额均创历史最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在会上作型号工作报告,总结2021年型号科研生产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产任务。 报告指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包括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报告显示,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发射飞行试验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型号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要求高;三是型号批产交付压力大,科研生产转型升级任务重;四是装备体系化发展要求高,体系工作需统筹推进。 吴燕生进一步就全年型号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发射及重大飞行试验连续成功的良好态势,推进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哪些亮点值得期待运载火箭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5年来共实施207次发射;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5年来,重大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空间科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比如在历史演化方面,“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研究,对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地质方面,取得了新的认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大家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这些对月球的认知,包括对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刘继忠表示,从物质能量来讲,通过前期研究,发现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质类型,同时也发现迄今比较精确的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从空间环境来讲,通过几年科学研究,对月球粒子辐射剂量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新的数值。 “我们还发现月球微磁层,对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机理,通过从空间对地球的观测,也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活动演化取得了新的认知。 ”刘继忠说。 基础坚实,未来可期。 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据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我们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世界服务。 ”吴艳华表示,下一步,将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用于科学论证的卫星。 同时我们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作出贡献。 划重点 “羲和号”探日成果可期“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 在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羲和号”让我国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探测的全覆盖,奏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三重奏”。 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羲和号”卫星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目前,“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太阳H-α谱线是什么?“这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 ”赵坚介绍,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而建立起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赵坚说。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表示,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这三项任务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 “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务已成功实施。 ”刘继忠表示,后续还有三次任务。 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后续还有新的月壤、新的样品返回地球。 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 嫦娥八号则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整个探月四期,我们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 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 ”刘继忠介绍,比如,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 “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在2025年前后,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 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工作。 ”吴艳华介绍说。 那么,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后续如何开展工作?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我们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 我们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 建设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它要有能源系统,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 如果考虑到远期有人常驻的目标,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 ”吴艳华表示,计划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 ”吴艳华透露,总的来说,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包括天地支持级,“我们都不设限,一块儿来建”。

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与美国的月岩样本相比,两者价值如何?

任何从月球上取回来的月壤都是珍贵无比,不能用财富来形容,无论是几十年前美国或苏联取回来的月球样品,还是这次嫦娥5号带回来的,都具有相同的科研价值。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2公斤月球样品,在内蒙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这是近44年来,人类再次从月球上取回月球样品,具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了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在这期间,一共有6艘飞船皆完成登月,成功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带回的月壤样品和岩石样品总计约381.7千克。

1970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月球16号”,从月球丰饶海取回了一块101克的小样本,此后1972年发射的“月球20号”和1976年发射的“月球24号”又分别从月球取回55克和170克月球样品。

从1976年之后,人类再无从月球上取回月球样品,直到这次我国嫦娥五号再次取回。

当年美国取回来月球样品之后,世界上的一些科学家纷纷向美国申请获得样品进行研究,除了满足美国本土的科院院所研究之外,确实有很多其它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样本,通过这些样本的研究,发表了很多科研论文和成果,其中就有著名的氦3能量元素在月球上广为分布的科研成果。

在上世纪,中美正式建交前夕,美国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访问华,将1克月球样品当作“国礼”送给了我国。 我国得到这1克样品之后,将其中的一半用于科研,科研人员通过对这半克样品的研究,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只是样品太少,不足以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这次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样品,根据航天部门的安排有三种用途,主要是进行科学研究,一部分样品也会被收藏,向公众进行科普性展示。 还有一部分将依据国际合作条约,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科学家共享,这其中也包括美国的科研机构。 当然按照国际惯例,也会作为国礼赠送给一些友好国家。

这次我国从月球上获取的样本,和美国当年获取的样品有一些区别,美国当年的宇航员获取样品的范围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而我国的嫦娥5号的降落地点根本就不同,而活动范围也比较大,人类从未在这个区域获得过样品,从科研价值上来说,与美国的381.7千克样品价值一样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1120.html
最后都去哪儿了 医院手术切下来的器官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