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邹露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原标题|中年博士找工作,我卷不赢本科生
前段时间,一则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上岸乡镇机关基层单位的公示,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博士缘何不再从事科研了?实际上,这只是近年来博士就业环境变化的冰山一角。
在高学历不再意味着必然有科研工作机会的今天,不少人埋首苦读,临近毕业才发现,博士生找工作,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许多博士发现自己的学历在贬值。
一些在读博士会在网络上讲述自己坎坷的应聘过程,当谈及博士进高校任教为何变得如此之难时,“博士扩招”总是最常听见的词。
准确地说,中国高校的博士扩招,是从2017年开始挂挡提速的。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16年以前的博士招生数量涨幅并不显著。自2017年起,博士招生人数就以每年万人左右的数量飙升。公报显示,2017年博士招生数为8.39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称,2023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15.33万人,同比提升约10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相比起6年前,博士招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
近年来博士招生人数及增长率。(图/林泽君)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可延期至六年,但伴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指标不断叠加,能够按时毕业的博士凤毛麟角。 比这更残酷的现实是,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那一天,摆在博士面前的却是寥寥无几的教职“坑位”。
就读于某所上游985高校的文科博士张天霖提前半年就拿到了毕业证,他是罕见的能提前毕业的特例。在他同届的博士班同学里,仅有三成能如期毕业。在这三成当中,能在高校里谋得一份带编制的岗位者,大约只有一半。
就算能提前毕业,张天霖依旧找了很久的工作,年龄是摆在他面前最现实的一道坎,“我都45岁了,”他说,做博士后不现实,考编更不现实。2023年2月,还在读博三的张天霖已经敏锐察觉到博士就业越发成为一个大难题,于是他开始创业,组建了一支面向全国文科博士的就业指导团队,为他们提供社群网络和咨询服务。
观察身边的案例,张天霖将博士找工作能否顺利归结到三大因素: 导师、成果和学历。 首先导师很关键,但“除非是大佬,否则帮助不大”;成果主要是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当然是越多越好;而至于学历,“博士学校好还不够,还得看你第一学历” 。现在高校“入场券”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张天霖解释。
另一位同样毕业于一所顶尖985高校的文科博士林筱崎却认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常被就业指导专家忽略,那就是“运气”。
在求职路上,她走过不少弯路,却觉得自己已足够幸运。
赶论文阶段,林筱崎的朋友圈封面。(图/受访者提供)
博士圈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不挂导师名字给期刊投递论文,就跟刚出生的孩童没上户口一样,就算文章长得再好看,也可能压根入不了审稿人的眼。 一般来说,导师的作用除了实际的学术指导之外,还包括给博士生的论文赋予一定的权威性。
不过,林筱崎博士刚入学时,导师就明确告知她和同门,发小论文时不要挂他的名字。“你知道吗?不挂他(导师)名字,人家(期刊)根本就不会接收呀!”她苦笑着说。
由于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并未采用盲审机制,甚至很多直接是找“大牛”约稿,缺乏学术资源的博士生很难单独投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术小白”的林筱崎需要单枪匹马地应对各家审稿人。为了达到学院指定的两篇特定区域的小论文,她开始拼命卷自己,从写文章到投期刊,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在一些学校,博士的毕业率和导师的考核体系相挂钩,如果博士毕不了业,导师就无法正常招生,于是就出现有导师甚至比学生还努力的情况。在这点上,和学院里一些给学生“论文包分配”的老师相比,林筱崎认为自家导师压根不在乎她能不能顺利毕业。
让林筱崎难以接受的是,只有在需要她干活时,导师才会找上门来。博三那年夏天,林筱崎家里发生一场变故,她因此回了一趟老家。那段时间,导师全然不顾她的家事,一股脑给她施加压力,就为了让她给自己申请的一个项目撰写申报书,一旦项目选上,可以为他争取到几十万的科研经费。
“导师才不管你其他的事情,他只想要结果。”那阵子,她常常躲在家里大哭,满脑子都在想该如何应对导师的项目。
最终项目没入选,经费落空。因为这件事情,她和导师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他就想要你帮他出成绩。”同样是给导师干活儿,和理工科不同的是,在实验室中导师就像老板,学生拿的是工资,而林筱崎则是纯粹“打白工”,一毛钱也没收到。
2022年,林筱崎在宿舍望见的月亮。(图/受访者提供)
“师傅带徒弟”的学术训练模式,迫使博士要做很多隐形工作。毕业于一所世界顶级学府的文科博士梁欣欣认为:“整个学术工作,其实和做基层公务员很像。”
除了经营和导师的关系,博士还需开拓其他学术资源。梁欣欣说,这就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目的,要“刷脸”,努力和“学术大牛”成为朋友,不限于主动约他们吃饭、喝咖啡——这一切是为了积累学术人脉。
她回忆起自己读博时,面对需要经营的“学术关系网”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她当时跟自己说:“如果我很喜欢做这些事情,我为什么要兜一圈来读博,而不去考公务员呢?”
而那些身处其中却对“游戏规则”浑然不知的人,他们对一切保持乐观,以为这将是一场纯粹且公平的学术竞争,直到他们的论文四处碰壁,无人问津。 “如果你做不到,那就不要玩这个游戏。”梁欣欣说。
拿到博士学位后,梁欣欣就彻底脱离了学术圈,去了一家教培机构工作。下班后,她常去酒吧消遣,享受完全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35岁,“非升即走”
博士“进高校即入事业编制”已成往事。 当下,“非升即走”是高校“青椒”(青年教师)的打开方式。
“非升即走”即高校招聘中的“预聘制”,在高校内部也被习惯性地叫作“3+3”。通常,预聘期合同为3年,3年后可再续签一次合同。在这期间,该讲师需要完成学院规定的考核指标才可晋升职称,否则学校不再续聘。
只有过了预聘阶段,才能“排队进编”。学校越好,预聘阶段就越长。对于一些好学校,博士的就业“链条”通常是:进去先做博士后,再做预聘讲师、讲师、预聘副教授,幸运的话才可升为副教授,最后评教授。
在预聘制下,35岁,是摆在所有博士面前的一道坎。例如,国家青年基金规定申请人年龄为35岁以下。这种年龄焦虑,在博士后群体中更为明显。林筱崎说,甚至有高校要求博士后一年发2篇C刊,一年没达到考核要求就得走人,且要退还工资。
何远毕业于一所顶尖985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博士毕业至今已8个月。他向记者透露,就他的方向而言,珠三角地区的普通二本学校也在要求“非升即走”。“动辄四五篇中科院1区才能进,进去还得卷。一问就是:你来做博后吧。”
“我投的一所高校,去年公示入职的博士有150多人,这些人在3到5年之后留下来的,不会超过20个。”何远感慨道。他还说,一些好学校会招“特聘博士研究员”,但只是空有虚名。
何远说,预聘制最初起源于国外,但博士“供过于求”的现状,造成了令青年学者尴尬的“非升即走”。他说:“国外高校的情况是,一个岗位就招有限的几个人,学校提供平台培养你,期满达到要求就留下。中国高校的情况则是,一个岗位招20个人,你们就去卷吧。”
在卷无可卷的就业环境中,女博士是更加脆弱的群体。林筱崎班上一位女同学在博三时意外怀孕,只好延毕,这在进度上就至少比别人晚了两年。
经过一年多的博士就业指导工作,张天霖有个观察:一心进入高校从事科研的年轻博士中,很多仍处在一种“认知错位”,即他们自认为处在学历的最高阶段,但实际上却处在科研工作的最低阶段。他坦言:“有人总觉得读个博士是件多么骄傲的事情,实际上你去到高校,在人家眼里你只是个刚毕业的‘小喽啰’。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认知不清,这就导致抑郁。”
张天霖提起一个“认知不清”的典型案例,这位文科博士找了一年多的工作。“他的问题是,他几乎只投211。现在好多高校都卡第一学历。他能发文章,有科研能力,虽然硕博是985,但他第一学历是个普通一本呀。”
读博后如何定位自己?这是张天霖在做就业指导时常让博士思考的一个问题。他曾见一些极为夸张的招聘条款,“比如一所排名很低的二本学校,它的考核要求竟然是一年发三篇《中国社会科学》(该期刊被学界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张天霖感慨:“有一些天真的博士就被坑了”。
张天霖在白云山散步。(图/受访者提供)
博士考公,
卷不过硕士和本科生
和梁欣欣一样,林筱崎起初也不想进高校。
北上广深的学校根本轮不到自己,家乡省会城市的高校也很少提供编制。据林筱崎观察,一般博士新生多多少少都有些学术理想,但书读越久,学术追求就越低,她自己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读博的过程使她身心疲惫,她深感已经卷不动了。“你的付出跟收获完全不成正比。每周7天24小时在线,没有任何休息可言。所有的时间都在想论文,还看不见任何成效,工资低,对身体又是巨大的消耗。”
“去企业,我的年龄显然不占优势。”博士到企业的薪资预期相对较高,而社会上有博士需求的岗位却寥寥。 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量,企业往往更愿意招一个硕士,甚至是本科生。
想通后,林筱崎决定考公、走选调。但对博士而言,这条路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走。
就在一个多月前,斯坦福博士拟被录用到乡镇公务员岗位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很多人以为“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可优先录用”,甚至开始流传“博士报考公务员可免予笔试”的说法。很快当地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表示,所有报考考生在这次招考中“一视同仁”。
林筱崎认为,博士考公非但不占优势,反而在年龄、学生工作、复习时间等方面尽显劣势。为了毕业,大大小小的学业指标几乎能吃掉博士所有的精力,和论文无关的事情——学生工作、社团参与和校外实习,这些和找工作直接挂钩的——博士都无暇兼顾。
由于担心论文送审出问题得延毕,博士甚至不敢提前找工作,“万一工作确定了,结果论文没过怎么办?又或者大论文好不容易过了,小论文没达标怎么办?”她说。
在本科和硕士生复习考试的几个月里,正是博士赶毕业论文的焦灼时刻。考公报名时间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初,而博士论文预答辩在12月至次年1月,无论如何必须在预答辩前弄出一篇“像样的东西”。
虽然学院规定写到10万字即可,但在林筱崎的班上,码到30万字的大有人在。论文预答辩时,她还不巧碰到了学院里出了名地严苛的“死亡组合”,一个专家组从下午1点半讨论到6点。预答辩后,她整篇论文三分之二的内容得重新写。
林筱崎忙里偷闲去看脱口秀演出。(图/受访者提供)
参加某省的省考笔试时,林筱崎一点复习的时间也抽不出来,在完全“裸考”的情况下,排到了第七名,没能拿到面试机会。至于该省的选调,她研究了一番之后果断放弃,“选调要跟其他硕士和本科竞争,我没有优势可言。”
林筱崎认为,博士所谓的学历优势,只有在斩获资格筛选、笔试等环节,挺到最后一轮面试时,才有可能体现出来。而绝大多数时候,博士根本走不到那一步。
以林筱崎报考的某一线城市非核心区的“青年储备干部”选拔为例,其报名条件对年龄要求非常苛刻,规定报名的博士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下。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就算没遭遇任何意外,也通常快到30岁的年纪。林筱崎当时28岁,踩线报上了名。
第一轮简历筛选,林筱崎顺利通过了。3月底线上面试,她也通过了。下一轮笔试放在了5月底,刚好碰上要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林筱崎只好放弃。此外,她还报了该市的选调,却意外发现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拿到。
“选调很看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参加了多少学生工作,还要看你是哪里人,本硕是不是985。当然也跟当地发展方向有关,可能他们更需要理工科。”林筱崎猜测。她还考过另一个城市的事业编,一共招17个博士,而她的文科专业能报的岗位仅招1个名额。
最后,林筱崎报考的数个岗位全军覆没。放弃考公后,她被家乡一所普本高校录用为讲师,她感慨:“硕士毕业时,我报了一家地方国企,当时给我开了28万的年薪。读了博士后,现在年薪8万都没有。”不过,她现在的工作有编制,不是“非升即走”,目前看上去科研压力尚可。
在采访后,张天霖给我发了一首他无聊时题的打油诗: “年少不知考公香,博士之路志向茫。五年辛苦求学路,唯成五千一月郎。”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05 后奥 运 小 将,淡 淡地 让全 网 乐 疯了
巴 黎 奥 运 开 幕 式,“超 绝 松 弛 感”
年轻人 捧 红“丑美 甲”直播间
博士毕业找工作的经历是我最低迷的时候
博士毕业找工作的经历是我最低迷的时候,使自己从低迷的生活中走出来的方法,一是调整心态使自己恢复自信,二是理智分析现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敢于突破自我用实际行动摆脱困境。
第一,是自己走出生活低迷的首要一点,就是自己要调整心态、恢复自信。 当我们生活低迷的时候,往往会心灰意冷,丧失自信心。 这样的状态会使我们无法从低迷中走出来,从而无法摆脱困境。 一个人要想走出生活的低迷,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恢复自信心。 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重新振作起来,用积极行动和努力奋斗使自己走出低迷的生活。
第二,自己要理智分析现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想从生活的低迷中走出来,必须要有妥善的措施。 这就需要我们在树立自信心的基础上,用理智的态度分析自己的处境,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自己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就有了走出低迷生活的正确途径,自己就可以采取行动走出低迷的生活。
第三,自己要敢于突破自我,用实际行动去摆脱生活低迷的困境。 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生活的低迷之中,是因为自身能力所限,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导致的。 这时候自己如果想从低迷的生活中走出来的话,就需要敢于突破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
可想而知,我用全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摆脱低迷的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自己的生活重新振作获得事业和生活的丰收,才可以走出生活的低迷时期。
学历越高就越好找工作吗?
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几乎所有的招聘广告,都会写着学历要求,是最低学历要求,如果你连最低学历都没达到的话,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学历高的人,有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有着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学历低的,这些能力很可能就会弱许多,还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
学历高的找工作,薪资一般都会远远高于学历低的,高学历的年薪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大有人在,有的学历低的人,一年累死累活,也就挣个几万块钱,除了薪资收入以外,其他五险一金福利待遇等,也不是学历低的所能相比的。
有的机电专业的大学生下车间工作,收入可能和普通一线员工差不多,有的一线员工就瞧不起大学生,说什么读书无用,但是你的终点只是人家的起点。 平时表现差不多的话,升职加薪,还是学历高的优先。
凡事都有例外,当年马云高考,因为英语专业的本科招生不满,马云英语好,所以才调剂成了本科专业,如果不是调剂的话,马云也就只能上个专科。 但是马云现在的成就有目共睹。
如果你学习不好,不想学习,你确定你能成为马云那样的人吗?
有个考研名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那你就带他去汽车站看看,去火车站看看,去飞机场看看,看看这些人,然后问问你孩子,你想成为哪一类人?
本科生和硕士、博士找工作有什么区别
其实现在找工作难主要因为本科毕业生人数太多,工作岗位增长跟不上向社会输出的大学生人数。 拿我所在的本科举例,每年春招和秋招大概也就20个公司左右,岗位也没有特别多,每年毕业没有工作的太多了,而研究生人数毕竟要少一点,所以研究生找工作其实比本科生要容易的。 有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就已经进入导师的公司或者被一些企业录用了,所以读研期间就已经就业了。 一些好点的学校,甚至刚进入读研,就已经就业了。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研究生都能找到工作,要认清自己的定位,自己能配得上什么样的工作,就算是研究生也不可能一工作就可以月薪上万的。 本科生也不是说就找不到工作了,学校里学的跟以后工作用上的是不一样的,只要肯努力,就算是专科生也可以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