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 伊以冲突从暗到明 哈马斯领导人德黑兰遭袭身亡前的关键时间线

据中新社援引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31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称,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袭身亡。

据央视新闻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共关系部当天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哈尼亚和一名保镖在德黑兰遭袭身亡。声明表示,事件的原因正在调查中,调查结果将在之后公布。据悉,哈尼亚当天正在德黑兰参加伊朗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的就职典礼。

据媒体此前报道,哈尼亚是一名出生于加沙难民营的“60后”,1990年左右“蹲”过以色列的监狱,还曾一度被流放到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无人区。

哈尼亚在2017年当选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自2020年以来,他一直在卡塔尔多哈开展活动。哈尼亚在哈马斯中有着极高地位,法新社称,多年来,哈尼亚一直是以色列的“头号通缉对象”。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0日,伊朗德黑兰,伊朗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右)在总统办公室与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会面。视觉中国 图

4月1日, 以色列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发动袭击,击中了伊朗在那里的领事部门,并造成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穆罕默德·礼萨·扎赫迪在内的共13名伊朗人和叙利亚人的死亡。穆罕默德·礼萨·扎赫迪也是继苏莱曼尼将军之后伊斯兰革命卫队被杀害的最高级将领。

两周以后的北京时间 4月14日 清晨5点左右,伊朗用无人机和导弹向以色列报复性袭击,击中一些以色列目标,包括内瓦提姆空军基地。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表示,只有4枚导弹击中了内瓦提姆基地,其中1枚击中跑道附近,对滑行道造成轻微损坏,两枚击中基地的空旷区域,另1枚击中1处在建建筑物,对其造成轻微损坏。

4月19日 凌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传出爆炸声,伊朗防空系统启动,拦截数架无人机。美国和以色列官员披露,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有限度”空袭报复。伊朗法尔斯通讯社19日报道称,爆炸声由伊斯法罕省的卡贾瓦里斯坦地区传出,卡贾瓦里斯坦位于伊斯法罕机场和一个空军基地附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以色列在18日晚间曾通知美方其将对伊朗开展打击的意图。伊以冲突从幕后越发转向直接冲突。

伊朗前总统莱希不幸于 5月19日 的一场直升机坠毁事故中殒命。新当选的伊朗改革派总统佩泽希齐扬7月6日在首都德黑兰表示,帮助国家克服“瓶颈、挑战和危机”将是未来的“重大考验”。

自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和真主党在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的交火不曾间断。 6月, 以军宣布批准在黎巴嫩开展军事行动的计划,真主党方面则发出“将爆发全面冲突”的强烈警告,黎以局势骤然升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朗上将 6月24日 警告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会增加更广泛冲突的风险,引入伊朗援助真主党。

7月27日 ,以色列方面称,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当天傍晚向戈兰高地迈季代勒舍姆斯镇发射的一枚火箭弹击中一座足球场,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12人死亡,另有30多人受伤。足球场遇袭事件发生前,以军27日早些时候打击黎巴嫩境内多个真主党目标,导致多名武装人员死亡。作为报复,真主党方面用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多个以军目标。但黎巴嫩真主党方面否认与迈季代勒舍姆斯镇袭击有关联,以总理威胁要让真主党“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以色列外长卡茨7月27日晚接受以色列电视台采访时称,“我们正在接近对真主党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刻……真主党的袭击越过了红线。”

伊朗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 7月29日 警告以色列不得攻击黎巴嫩。佩泽希齐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说,一旦袭击黎巴嫩,“它将犯下巨大错误,后果严重”。

7月30日, 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德黑兰的伊朗议会宣誓就职并发表演说。他表示,他领导的政府将继续努力取消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的经济制裁,并称世界经济关系正常化是伊朗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对于执政前景,佩泽希齐扬表示,“我对未来很乐观”。

以军7月30日表示,连夜打击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七个地区的大约10个真主党目标,击杀了一名武装人员,此外,还袭击了真主党的军火库、基础设施、军事建筑和发射器。真主党稍后表示,他们向越过黎巴嫩领空的以色列战机开火,迫使战机折返。

与此同时,美国刚刚表示有信心可以避免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爆发更广泛的战争。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7月30日说,美国和以色列的官员周末进行了多层级对话,指“可能爆发全面冲突”是危言耸听。“没有人希望爆发更广泛的战争,我相信我们能够避免这样的结果。”


自去年11月美国在安纳波利斯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来,阿盟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在推动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和解、协调黎巴嫩各派尽快确定总统人选等方面,态度积极,做了不少促进工作。 长期以来,埃及一直是主持调解巴内部各派矛盾和推动巴以对话、谈判最主要的阿拉伯国家。 6月1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就第一阶段在加沙停火的协议,就是在开罗促成的。 今年,当地舆论把地区国家的这类调解归纳成几种模式,除“埃及斡旋”、“沙特斡旋”外,还增加了“也门斡旋”和“卡塔尔斡旋”,具体是指2月23日萨利赫总统提出“也门倡议”,3月22日邀请巴勒斯坦两派到萨那商谈重组巴民族联合政府,以及卡塔尔4月中旬邀请尚未建交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夫尼出席“多哈论坛”,试图推动巴以谈判所作出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也已介入了中东和平进程中长期被冷置的重要环节,即叙利亚与以色列的谈判。 以色列奥尔默特总理6月18日称,在土耳其斡旋下,以叙近期开始间接谈判,一俟日程与议题达成一致,便将直接进行和谈。 地区国家介入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虽不能说都会奏效,但毕竟能改善气氛、减少暴力冲突的概率。 今年5月下旬,正是在卡塔尔和阿盟的斡旋下,黎巴嫩各派终于同意让苏来曼出任总统,解决了拖延约半年的黎国家元首空缺问题,堪称一大亮点。 目前,巴以停火协议期满,冲突又起,阿巴斯已赴开罗,邀埃及再度斡旋以期延长协议,也反映了中东地区国家的这种倾向。 (一)俄格冲突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自上台以来一直积极奉行融入西方、加入北约的政策,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 但是,要求独立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成为其“入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这两地的独立要求得到俄罗斯的暗中大力支持。 在科索沃2008年2月宣布独立后,俄罗斯开始公开支持两地的独立运动。 对此,格鲁吉亚一方面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并与美国等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进入7月以后,南奥塞梯局势和格俄关系突然紧张起来。 7月10日,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俄方得到格军可能以解救被扣留军人为由入侵南奥塞梯的情报。 为搞清局势,俄军飞机在南奥塞梯领空进行短时间飞行。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则表示,俄外交部的声明等于承认了俄战机入侵格领空。 这是对格鲁吉亚主权的蔑视。 俄外长拉夫罗夫当天表示,格加入北约的决定将导致格方与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的冲突“彻底无法解决”。 为了防止冲突再次发生,格方必须与这两地立即签署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协议。 8月初,南奥塞梯局势由紧张升级为严重冲突状态。 格军和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不时发生交火事件,并且均指责对方首先开火。 为缓解紧张局势,格鲁吉亚建议与南奥塞梯当局进行直接对话,而俄罗斯主张在解决南奥塞梯冲突混合监督委员会框架内举行谈判。 8月7日,格俄代表在第比利斯就谈判模式问题举行会晤,但未能达成一致。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当日下达了单方面停火的命令,并重申允许南奥塞梯享有“无限制”自治权,并邀请俄罗斯作为担保国。 这只是萨卡什维利的“虚晃一枪”。 8月8日,格军突然包围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企图以闪击战方式拿下该市。 不料,俄罗斯早有准备,俄第58集团军的一支装甲部队迅速进抵茨欣瓦利。 8月9日,俄陆军总司令博尔德列夫命令该集团军和航空兵以火力压制方式,实现维和任务区停火。 针对这次冲突,俄格双方均坚称自己有理。 俄总理普京表示,俄方行动绝对有法律依据,是合法和必要的。 根据现行国际协议,俄罗斯不仅要履行维和职能,而且在一方违反停火协议的情况下,有义务保护另一方。 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对新闻界说,俄军所有行动均属维和任务范畴,且其范围仅限于南奥塞梯境内。 8月10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对南奥塞梯平民犯下罪行的人将受到惩罚,其中包括承担刑事责任。 他将命令军事检察院对有关犯罪情况进行立案调查。 面对俄方的指责,格方毫不示弱。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宣布,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命令国家进入“战时状态”,进行后备兵总动员。 格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洛马亚随后说,格议会当日全票通过了萨卡什维利签署的命令,宣布全国进入15天的戒严状态。 8月10日,俄军控制了茨欣瓦利市大部分地区,并与格军在市郊激战。 俄军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表示,格军在不断撤出市区的同时,开始调集预备部队。 俄空军将对格军第二梯队予以打击,但不会空袭格方非军用设施和城市。 俄驻南奥塞梯维和部队司令部发布消息称,格军出动了7400人,100辆坦克以及数目不详的火炮。 不过,俄军的进攻地域并不局限于南奥塞梯地区,而是包括格境内的数个军事和战略要地,意图一举瘫痪格方的战争能力。 比如,俄军突袭并控制了格黑海之滨的重要军事基地塞纳基市,以及位于格心脏地带的战略要地哥里镇,这次进攻南奥塞梯的格步兵第一旅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坦克营部以及空军指挥部均设在这里。 至此,格军陷于完全被动,就像萨卡什维利惊呼的那样,他的国家遭“闪电切割,被一分为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格俄在南奥塞梯的冲突形势。 8月7~10日,联合国安理会连续四次开会讨论南奥塞梯局势,讨论俄罗斯起草的声明草案。 该草案对格军与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之间的武力冲突升级表示严重关切,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流血冲突和放弃使用武力。 由于美国等国不同意使用“放弃使用武力”等措辞,安理会最终未能通过这一声明草案。 11日,法国和芬兰外长赴格、俄两国斡旋。 就在萨科齐抵达莫斯科前数分钟,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暂停军事行动,并提出临时停火6点建议:不寻求使用武力;完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允许自由通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格军返回其常驻部署地点;俄军退回到开始军事行动前的边界线,在建立国际机制前,俄罗斯维和力量可采取安全补充措施;国际社会开始讨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未来地位和保障其持久安全的方法。 俄总理普京也说,格鲁吉亚已经“完全失去”对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的管辖权。 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暂停军事行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格鲁吉亚总统必须下台,格军“最好”远离南奥塞梯,并且还要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 由于无力再战,格政府被迫于8月11日停火。 萨卡什维利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尽一切努力尽快解决南奥塞梯危机。 俄格外长互通电话,讨论南奥塞梯局势。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承诺将迅速查明情况,并对俄方立场表示理解。 8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同意接受俄方的暂时停火6点建议,南奥塞梯冲突暂时平息下来。 这次俄格间的严重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难民。 8月20日,格鲁吉亚议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塔尔加马泽说,格方共有215人丧生(146名军警和69名平民)、1469人受伤(1408名军警和61名平民),另有70名军人失踪。 而同日俄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称,俄军共有64人死亡,323人受伤,无人失踪。 南奥塞梯地方当局则称格军行动造成2000名平民死亡和3.4万难民出逃。 本次冲突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结束多年之后向世人突然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格军突入南奥塞梯后,俄军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迅速调集两万官兵和500辆坦克,并派苏-25、苏-24、苏-27和图-22战斗轰炸机参战,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击败格军,推进至距格首都第比利斯仅45公里处,而此时西方国家甚至还来不及统一立场,无法对格进行援助,从而使格完全陷入军事和外交上的绝境。 在退隐世界军事冲突舞台多年之后,这次冲突表明复出的俄军依旧强悍有力、令人生畏,与其周边的中小国家军队相比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这次冲突也可能是对近年来俄军事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从效果上看,俄军在本次冲突中显然吸取了车臣战争的教训,采取事先隐蔽、快速突击和多军兵种联合攻击的方式,一举击败格军,并控制其战略要地,较好地掌控了战役的主动权、突然性和伤亡水平。 不过,俄方2万人和500辆坦克的出兵规模似乎也表明,俄军可能仍然缺乏足够的精确制导武器来对格军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另外,俄军有数架飞机,包括一架图-22远程轰炸机被击落也说明,俄军未能迅速摧毁格方的防空系统,这一败笔是如何造成的尚不清楚,可能与俄方缺乏相关的侦察设备有关。 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俄军的这次亮相基本成功。 不过,战争历来是改革之母,相信俄军会以这次冲突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推进其现代化改革进程。 (二)以巴冲突2007年,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与法塔赫爆发了激烈冲突,总共造成625人死亡。 在巴勒斯坦方面,231人死于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冲突,382人死于以军的攻击。 在以色列方面,5位平民、6名军人死于巴方的袭击。 2007年6月,由于被哈马斯夺去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巴总统阿巴斯解散了由哈马斯领导的民族团结政府,而自行组建过渡政府。 以色列则以封锁加沙而对哈马斯施压。 12月12日,在中断了近7年之后,以巴谈判代表正式开始新一轮和谈的首次磋商。 和谈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最后无果而终。 巴以在“两国”解决方案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以色列坚持不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而如果阿巴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则不仅人数众多的巴难民不会接受,哈马斯也会有充足的理由谴责阿巴斯和法塔赫出卖巴人的利益。 所以,巴方决不接受“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的说法,而愿意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共同居住的国家。 在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实体的状态下,这一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因为阿巴斯难以在近期内成功掌控大局,甚至无法阻止哈马斯武装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而在以色列看来,建立一个无法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巴勒斯坦国的方案是不能接受的。 到2008年2月24日,双方只在水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一些非核心问题上达成协议。 以巴局势的一大特点就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 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新一轮和谈开始的前一天,以军进入加沙地带,打死6人,抓走60人。 在2007年12月,巴以双方进行了两轮谈判,期间以军多次攻入或空袭加沙地带,打死数十名巴武装分子。 在以军的强大压力下,哈马斯一方面通过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还以颜色,一方面放出停火的信号,但遭到以方拒绝。 2008年1月,以军除继续实施定点清除行动外,还于1月17日下令全面封锁加沙地带,作为对巴激进武装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报复。 加沙很快陷入人道主义危机之中。 哈马斯被迫释放出更多的缓和信号,包括声称准备考虑停火,愿意与法塔赫展开会谈,等等。 但这些信号没有起到效果。 以色列继续封锁加沙和展开军事打击行动,而阿巴斯则以哈马斯交出加沙的控制权为进行会谈的前提。 虽然阿巴斯后来同意进行会谈,但会谈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进入3月份,以巴冲突再次升级。 以军在2月末3月初展开代号为“热冬”的军事行动,造成至少116名巴人死亡。 3月2日,为了抗议以军的军事打击,阿巴斯宣布中断和谈。 3月6日晚,一名巴武装分子在耶路撒冷一所犹太宗教学校开枪打死8名犹太学生,打伤11人。 随后,哈马斯声称对此案负责。 这是近两年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行动,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的产物。 以色列随后于8日和13日两次空袭加沙予以报复。 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这一轮武装冲突直到2008年6月才停止,共造成35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21名以色列人死亡。 6月19日,以色列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各武装派别达成一项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根据停火协议,巴武装人员停止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发动军事打击。 另外,停火三日后,以色列将开始放松封锁加沙地带,允许部分物资运入加沙地带;一周后,以将进一步放松封锁。 在最后阶段,双方将展开谈判,商讨重新开放巴勒斯坦和埃及边界的拉法口岸,以及释放遭哈马斯关押两年的以军士兵沙利特等问题。 此后,加沙局势基本保持平静。 从目前来看,哈马斯能够严格遵守停火协议。 7月12日,哈马斯逮捕了7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阿克萨烈士旅成员。 哈马斯官员祖赫里说:“我们强调,各方必须遵守全国一致通过的协议。 ”事实证明,以色列对加沙的打击和封锁并没有把哈马斯搞垮,反而使加沙的民众对以色列的痛恨与日俱增,将哈马斯提升到“得道多助”的有利地位,而令以色列在国际上陷入“失道寡助”的被动处境。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音也日益强烈,这也是奥尔默特政府同意与哈马斯实现停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国际社会以及巴、以双方都不看好这项临时停火协议。 实际上,双方接受停火实际上是各有打算的。 哈马斯希望借此令以色列解除对加沙的封锁,缓和当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重整武装力量。 以色列希望通过停火使以南部地区免遭袭击。 尽管停火可能赋予哈马斯一些合法性,并削弱阿巴斯的地位,但相对而言,对加沙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危害更大,将对以巴和平进程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在停火协议实施后,以巴双方再次展开和谈进程。 7月22日,以总统佩雷斯与到访的阿巴斯举行会谈,商讨巴以和平进程等事宜。 虽然两人会谈的详细内容没有公布,但巴方高级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在会谈前表示,阿巴斯将在停止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向佩雷斯寻求帮助。 8月6日,阿巴斯与奥尔默特在耶路撒冷会面。 不过,奥尔默特日前宣布,将不参加前进党定于9月17日举行的主席选举,并在新主席产生后立即辞职。 这一决定给和谈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双方在年底前是否达成一项协议变得极不确定。 尽管奥尔默特表示只要他在总理位置上,就会为实现以巴和平继续努力,但在巴方看来,即将离职的奥尔默特形同“跛脚鸭”。 事实上,巴方已经开始为与奥尔默特之后的以色列领导人打交道做准备。 (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战略问题。 )2009年,恐怖主义仍将是国际安全最大隐患。 随着美新政府反恐战争重心东移至阿富汗,直逼恐怖分子老巢,“基地”组织、塔利班和巴基斯坦亲塔利班分子势必乘机反扑,对美及亲美政治势力发动攻击。 他们还可能将爆炸引向全球。 最近,“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高调出镜警告奥巴马,并号召伊斯兰世界发动新一轮“圣战”。 铲除恐怖主义是全球治理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必须标本兼治。 既要加强打击力度,又要努力净化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环境;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以和平、民主代替强权、暴力,公平、正义地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国内与国际矛盾。 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1月15日,一名巴勒斯坦妇女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外哭泣。 2008年地区冲突明显增多,较2007年33起多13起。 热点问题几乎均在升温。 在中东,巴以新仇加旧怨,引爆新一轮冲突。 为彻底清除哈马斯,2008年底,以军发动了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对加沙地带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 在高加索地区,俄格展开激战,北约险些卷入冲突。 在南亚,2008年7月,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地区爆发近5年来最激烈的冲突;11月,孟买事件使印巴关系急剧恶化,4年的和平进程再度中断,引起了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担忧。 2009年仍将是动荡之年。 新年伊始,巴以冲突继续升级,各方斡旋收效甚微,哈马斯发誓将使犹太人寝食难安。 中东局势依然转不出“以暴制暴”的怪圈。 在南亚,印巴局势依然紧张,印度欲借孟买事件惩罚巴基斯坦的可能性继续存在。 另外,斯里兰卡局势也在恶化,政府军在新年第二天攻占了反政府武装泰米尔“猛虎组织”大本营,全面和平希望渺茫。 东欧亦不平静,新年的第一天,俄罗斯即宣布全面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两国“斗气”牵动欧洲政治神经。 防核扩散:无法乐观 伊朗媒体2008年11月12日援引伊朗国防部长纳贾尔的话说,伊朗已成功试射一枚射程达2000公里的新一代地对地固体燃料导弹。 这是导弹发射时的照片。 近年来,核武器扩散形势严峻。 印、巴、以成为事实上的有核武国家,但至今尚未加入核不扩散机制;朝鲜已进行核试验,伊朗在加速开发核技术。 随着核能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上升,无核国家掌握核技术、开发核能的需求增加,进而可能使掌握浓缩铀和核燃料回收技术的国家增加,核技术扩散加速可能性增大。 另外,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日益凸显,核科学家和走私分子、跨国公司、恐怖分子等参与核扩散机会增多。 2008年,防扩散进程处于停滞状态。 朝鲜弃核进程走走停停,伊核问题举步维艰,伊朗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玩擦边球,国际社会毫无办法。 2009年,地区防扩散问题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重点。 美新任总统在此问题上可能采取较为温和立场,但伊核、朝核前景仍不宜过于乐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为担心的是南亚核形势的发展,如果印巴在孟买恐怖袭击调查案问题上不能保持克制,将开启核国家冲突之先例。 进而,如有一方不能很好控制核武器和核材料,将可能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引发灾难性后果。 气候变化:暖流涌动 2008年12月9日冰人“请愿” 12月9日,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一名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端详伫立在会场入口旁的人形冰雕。 这些冰雕内嵌标语,呼吁人们停止对世界环境的破坏,致力环保事业。 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第十个最热的年份。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所有比2008年热的年份都集中在过去12年里,这再次证明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8年,地区或全球会议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明显升温。 欧洲议会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为其在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扫清了最后障碍。 博鳌亚洲论坛探讨气候变化趋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日本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作为世界减排的长期目标。 波兰波兹南联合国气候会议研讨新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 2009年,气候变化问题仍将是国际关注的重要焦点。 6月,《气候公约》缔约方附属机构会议将在德国波恩举行,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协议。 可以预见,今年各国围绕减排标准、国际气候话语权的争论将更趋激烈,联合国气候会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人们拭目以待。 海盗猖狂:再添新乱 2008年11月19日,被海盗劫持的沙特阿拉伯“天狼星”号巨型油轮停在索马里东北部海面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索马里附近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表示关注,呼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加大打击力度。 新华社/法新 国际海盗近年来有恃无恐。 2008年,海盗制造劫持事件比上年增加了两倍,索马里海盗则高居榜首,抢劫船只135艘,绑架船员600多名,现仍有约20艘船只和二三百名船员掌控在海盗手中。 还有两个令人担忧的新动向是:海盗正在把手伸向更遥远的海域;部分海盗还与恐怖分子合流,助纣为虐。 2009年,解决海盗问题继续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理会通过第1851号决议后,截至目前,有10多个国家派出军舰到索马里水域。 在联合国框架下和索马里当局同意下,中国海军也已开始执行护航任务。 海盗猖狂作案,严重威胁正常国际贸易,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但是,仅靠军事行动不足以解决问题,欲彻底铲除之,需要综合治理,必须维护有关海域周边国家稳定,促进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除贫困与落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4503.html
成都新开直飞米兰国际客运航线
国资央企系统 江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