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在现场”专栏|一度电,跨越三千余公里)
一度电,从新疆送到华东地区,要多久?答案,可以在五彩湾找到。
五彩湾是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片戈壁滩,远远望去,戈壁滩上有座院,空中电线纵横、向远方延伸,这里便是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
“换流站每天收到2亿度电,并将其全部转化成1100千伏的直流电,0.01秒就能抵达3293公里以外的华东电网,满足9000万人用电需要,整个过程的损耗在5%以下。”走进昌吉换流站,见到站长王鸿,他介绍着眼前的设备,面带骄傲。
换流站里,3万多台设备日夜不停运转,在73名运维人员24小时运检保障下,奔腾电流被不断加压,最终澎湃且稳定地冲出换流站,沿着线路一路向东。
“刚来的时候,这里只见黄沙漫漫。”王鸿回忆,昌吉换流站开工建设时,他和同事们来到这片戈壁滩。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挑战,王鸿和同事们全程参与工程建设,抓牢每个元器件、每台设备、每套系统质量。
“戈壁滩上,夏季最热时气温超过50摄氏度,冬季深夜低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干事业,我们不觉得苦,只是极端温度会给设备带来风险,对我们的运检工作也是极大的考验。”王鸿说,作为世界上第一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的技术规范和运维要求没有模板、经验可以参照。
“换流站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员工和设备的安全,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容不得一点马虎。”王鸿组织设备厂家、技术骨干,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探讨,编写出一套运行规程,涵盖设备详情、运维规程、巡检要点等方面。
这套运行规程,全面保障了昌吉换流站的正常运行。2019年9月26日投运以来,昌吉换流站已安全传输2691.8亿度电,助力拉动新疆经济发展、优化能源配置和消纳,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能源。
从编写第一套运行规程,完成第一次综合检修,再到完成第一次自主检修……王鸿和团队跨越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共编制上百份各类作业文本、自主消除2000余项设备缺陷,推行了100多项技改大修项目,开创了±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维、检修从无到有的先河。
“我们很自豪,因为走出了一条开荒路。”王鸿说。如今,新疆的“绿电”生产蓬勃发展,戈壁滩的狂风和烈日,正在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电流,通过昌吉换流站,一路向东,点亮千家万户。
谁是最可爱的人5段主要内容?
穿越新中国七十年的文学长廊,有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面世时被争相传诵,名重一时,而且历经岁月涤荡,至今仍珍藏在国人的记忆中。 它们或因记录峥嵘历史而富于史诗品格,或因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引起深刻共鸣;它们或以大胆的艺术创新赢得赞誉,或以隽永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它们有的被改编成影视与舞台艺术作品,有的被谱曲传唱,有的成为书画家、雕塑家们的创作素材,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形式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光明日报》自2019年5月17日起,推出“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撷取七十年来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以对历史的回望,对作品的重读,对文坛旧事的重拾,和读者一起重温那一份温暖的记忆。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10期选载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新中国文学记忆”1951《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陈剑晖《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创作于1951年的战地通讯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成为几代人的深刻记忆。 “最可爱的人”成为沿用至今的不朽称谓。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篇喊出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优秀作品,而且是一篇鼓舞、教育了几代人的典范之作。 “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这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资料图片毛泽东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魏巍发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 发表这篇作品时,魏巍三十一岁。 这篇作品是魏巍1951年2月从朝鲜战场前线采访回国后一气呵成写就的。 戏剧家、《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看后,首先被感动了,他立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看后也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先刊发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只有三千五百余字的通讯特写,发表后立刻掀起了一股热潮,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毛泽东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作品。 朱德总司令读后也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作报告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 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 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里,他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 ”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周恩来对他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丁玲在《读魏巍的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冬天和春天〉》中,也对魏巍的通讯作了充分肯定:“魏巍同志,不久以前从朝鲜回来,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据说还在写下去。 这两篇通讯,我都以极其欣悦的感情读过了,并且常常以这种感情去回想它。 为什么我会这样不能把它随便地放过去呢?因为我觉得不只是由于他写得好,人们还可以从这两篇通讯中,看出来它替我们的创作工作解决了些问题,对我们文艺工作者、作家们,说明了些问题。 ”“这两篇文章好在哪里,就是他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活动。 写了有崇高思想、有崇高品质的人物的灵魂。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管是在田野,还是在乡间,不管是校园,还是工厂,处处都有人在诵读这篇作品。 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魏巍去作报告。 《人民日报》编辑部也请他去座谈,让他谈谈究竟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 邓拓主持会议,并在会上朗读了文章的第一段。 魏巍的发言整理为《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为附录收入1951年冬出版发行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版中。 更令人振奋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快传到朝鲜前线。 据杨柄、田怡、方东合著的《魏巍评传》记载,志愿军各部队的油印小报立即以显著位置转载,指战员们争相传阅。 “最可爱的人”五个字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整个前线沸腾起来!他们感谢魏巍代表祖国人民给予他们的崇高评价。 将士们战斗意志更为之振奋,为了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同志回忆:“就在那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转载在头版头条。 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 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二十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也注定了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尽管《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距今已近七十年,但重温这篇作品,仍感到温暖亲切,仍感动于那些“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一篇仅仅三千五百多字的通讯特写,在六十八年前能够产生那样巨大的轰动效应;在六十八年后重读仍能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重拾起许多失落了的历史记忆?其中似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首先,这篇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于它提炼了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主题,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牺牲奉献的精神。 《魏巍评传》中记载,朝鲜战争爆发后,魏巍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当党中央决定出兵后,他赴朝参战的愿望分外强烈。 1950年12月,魏巍终于接到了任务,到朝鲜去了解美军战俘的政治思想情况。 这些俘虏中不少是参加过“二战”的官兵,多数表现出厌战情绪。 俘虏们思想各异,但都真切地感到,他们是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最难对付的军队。 有的说:“我觉得贵军的武器虽然差一些,但是作战素质真是好极了。 我同德军、日军都作过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练的夜战技巧,简直是天生的打仗专家!”完成这项任务后,魏巍又申请留下来,取道熙川、顺川、平壤等地,一路南下,奔赴前线采访了三个月。 魏巍随军行动,在行军休息时,在战斗的间隙中,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抢时间进行采访。 如采访英雄马玉祥和采访二次战役中最为壮烈的松骨峰阻击战参战部队的营长和通信员时,都是在战地前沿的山坡上采访,而且几次才采访完。 他在采访中观察、接触、了解了许多同志,有立功受奖的英雄,也有普普通通的战士。 他看到战士们嘴唇干裂,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同志们用干焦的嘴唇吞一口炒面、咽一口雪,坚持战斗,电话员每天几十次地去接被敌军炮火击断的电话线……这些无不使他感动。 1952年魏巍在朝鲜前线采访模范护士 资料图片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谈道:“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正是这种思想感情,以及对朝鲜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使魏巍能在许许多多的采访和感受中提炼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内蕴丰富的主题。 这一主题既深刻地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格,又传达出亿万群众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热爱之情,因此,才能在广大读者中激起强烈共鸣。 虽然时间已流过近七十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世间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比如说美好的历史记忆、热爱祖国的情感、对理想主义的向往等。 不管什么时代,任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感动了社会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是可以跨越时空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也注定了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其次,《谁是最可爱的人》虽然侧重于写战争,写战争中“最可爱的人”,但它的落笔点、作者的写作动机其实在于和平与幸福。 作品在结尾写道:“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用设问的句式,提醒身处和平的人们要珍惜身边平凡的幸福,不要忘记惨烈残酷的战争岁月,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保卫和平与幸福而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 这正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潜在的思想价值,也是它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篇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也成为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虽材料繁多,但由于作品紧紧围绕“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以意运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乱。 这篇作品还具备一个重要的写作原则——简洁。 据魏巍介绍,他在采访过程中获得的故事素材有二十多个,但他不是将所得的素材统统堆积起来,而是从中精选出三个最具典型意义、最具思想含量的故事,再将其连缀成篇,这反映了作者化繁为简的独特匠心。 诞生于战火中的这篇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不仅在当时大大地鼓舞了前后方的抗美援朝斗争,而且数十年传诵不衰;不仅将世世代代激励中国人民发扬志愿军的精神去保家卫国、建设祖国,而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作者:陈剑晖,系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删节,全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18年第10期选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在我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没见哪一篇文章,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它为子弟兵树起了一座丰碑;它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它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便是红色经典《谁是最可爱的人》。 初读这篇文章是在初中的课本上,那时老师讲解课文主要是总结中心思想和归纳写作手法。 中心思想主要是文章中所歌颂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而那种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是用悲壮故事和感人细节表现出来的,比如,你把山顶的土“打翻了”,我就让你的尸首在“山前堆满”;你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红了”,我就让你的血把“山岗流红”,还有对烈士遗体保持着各种搏斗的惨烈姿势,一一予以详尽描写,使我们对最可爱的人产生由衷敬仰的同时,也对敌人产生了刻骨仇恨。 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最可爱的人的另一面。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是这样恨,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接着便娓娓道来地讲志愿军战士烈火中救人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故事。 这一“恨”一“爱”,淋漓尽致地告诉读者,最可爱的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国际战士。 就写作手法而言,文章在议论和抒情时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之产生了较强的阅读快感和感人的力量,也使志愿军作为最可爱的人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魏巍谈作品创作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从我心底跳出来的,是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 ”我完全相信。 事实上也是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只有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局部战争,还有当人民子弟兵在执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出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牺牲奉献精神时,人们仍用“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去赞美他们,这样,谁还有理由怀疑《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若干年后,当我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种激情澎湃的情绪还在,但主要不是来自其艺术上的感染力,更多的是由于历史与情感的真实性。 作者笔下的英雄不仅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点亮了理想的灯,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们崇拜英雄,向往崇高,把争做新一代最可爱人,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精神守望。 除此以外,通过读这篇具有历史记忆的文章,对那场战争的特殊背景、惨烈程度及其重大影响,有了追问的理由和反思的意义。 1953年7月26日,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交战双方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停战协议。 鸦片战争以来,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在从未间歇的内忧外患中挣扎熬煎,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敢于向美利坚为首的联合国军诉诸武力,而且逼得对手三次撤换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逼得对手在谈判桌上无条件地接受停战协定。 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一个军事大国的形象,打出了世界格局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乃至道义上全方位的举世瞩目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 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正因为有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抗美援朝战争,才有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才有中华儿女的扬眉吐气,才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建交,才有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这里穿插一个小故事。 一个国民党将军1949年被赶出了中国大陆,但他没有去台湾,而是定居在南非。 在南非坐公交车有个规矩——白人才能坐前面。 这个将军每次上车时,就主动在后面与黑人坐在一起,但有一次,他上车后向后面走去时,那个南非司机拦住了他,对他说,你是中国人,请你坐在前面。 他从司机那里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人,他仰天长叹。 1952年和1954年,苏联分别将中长路和旅顺口海军基地交给了中国政府。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捷报声中,中国彻底收复了西藏和新疆,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格局。 若干年后,有些人对“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等问题提出争议,以上历史事实,就是最好的回答。 抗美援朝历史过去近70年,不管是研究这段历史,还是阅读与这段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和相关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它以歌颂志愿军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最基本动力,感染和教育后人,从而融入人们的思想、生命与灵魂。 但是,有一段时期,社会上物质主义盛行,英雄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走出了人们的脑海,走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走出了人们的灵魂。 “最可爱的人”这个称谓变得陌生了。 郁达夫有句话讲得非常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无可救药的。 历史不能遗忘,英雄不容亵渎。 尊崇并守护人民英雄,是对历史和良知的尊重和捍卫,是对正义和秩序的坚守,是对信仰和未来的守望。 让红色经典《谁是最可爱的人》再红起来,让英雄的生命再开新花!(作者:李西岳,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评价及影响……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 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 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 同时,我们的理想主义,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现实主义,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相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摘自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赞颂,而传诵一时。 ——摘自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魏巍的散文,以文艺通讯为其主要形式,代表作首推《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通讯,虽只写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和志愿军战士以苦为乐等三段故事,但由于选材精严,事例典型,却收到了以少抵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加上作者善于将形象化的叙事与抒情性的议论结合起来,既动人以“情”,又服人以“理”,使读者的认识能跟随着作者由感性向理性自然地飞跃,所以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摘自《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下册)第17章第2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视为当代军旅散文的发轫之作也毫不勉强。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常被看作是战地通讯,被纳入新闻的范畴,其实这些作品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叙写真切、色彩绚丽、诗意与哲理相融合、行文舒展、文学意味浓厚,促进了通讯回归散文化,对后代很多作家都有影响。 ——文学评论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作者的其他战地通讯1951年被编辑成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集,由于该散文集十分畅销,一年之内便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 前后印刷30余版,还被译为俄文、朝鲜文、越南文、罗马尼亚文等。 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 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 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 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 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1999年,为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由《出版广角》策划的名为“感动共和国50本书”的问卷调查揭晓的50本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名列其中。 (饶翔 郭超整理)选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题图与插图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号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汉字历史的来历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 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民日报发言时间: 11-9 21:06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 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 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 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 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 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 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发言时间: 11-8 20:43 造字原理: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 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 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 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 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 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一语。 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 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 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 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 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的结构: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 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汉字书法):“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 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 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 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 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读音: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 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 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 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 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 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 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 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注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 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 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 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 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 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 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汉字与词语: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 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 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 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 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汉字的数量: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 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 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 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 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字。 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个;《汉语大字典》收字个。 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 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个。 G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 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 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 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 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 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 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 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 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 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市面上目前投放的人民出行共享电单车靠谱吗,有没有人能详细介绍一下人民出行这个品牌?
人民出行进入共享电动自行车市场多年,一直深耕慢行交通领域的建设与运营。 目前已在全国80余座大中型城市投入车辆数十万辆。 传承红色基因的“人民出行”品牌,系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人民数据管理 (北京)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金台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人民出行(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 人民数据以承建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国家应急数据中心和智慧党建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大数据项目为契机,打造安全、高效、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大数据中心。 十四五规划指出,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人民出行共享电单车推出的碳达峰碳中和 5G 智能项目是人民数据作为党管数据方针践行平台在城市智慧交通绿色出行领域的创新和探索,为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在公共出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