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热度不减,一些旅游乱象却影响了部分游客的游玩体验。近期,海南一家已被吊销旅行社业务许可证的旅行社与桂林地接社组织“40元低价游”被曝光后,让著名旅游城市桂林“背了锅”。好在事情迅速查清,相关旅行社及地接人员都已被文旅行政部门立案调查,正在依法严肃处理。
长期以来,个别旅游行业从业者的不规范、乱作为和有些游客群体的“贪便宜”心理,导致“不合理低价游”长期存在。但是,热门旅游城市能够“地接”这样的“不合理低价团”,应当被判定为低价游顽疾化中最致命的环节。因此,旅游城市应率先做好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顽疾的表率,让明显不合理、不合规的旅游形态没有生存的土壤,防止旅游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当然,这很考验热门旅游城市旅游市场的治理水平。
我们应当意识到,“不合理低价游”的地接社能够存在,证明了旅游城市的行业监管存在一些“死角”,这些“死角”总是被打扫,却总是打扫不干净,说明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整治力度。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出台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指导意见,全面强调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执法,依法查处“不合理低价游”、指定具体购物场所、导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购物等各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布指导案例,震慑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并要求“紧盯网络舆情,提高问题发现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直指“不合理低价游”是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顽疾和毒瘤,严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出台的制度文件、行业规范,也不可谓少,但“不合理低价游”顽疾之治,确实也不是一时一地、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
一般而言,“不合理低价游”的出现,都是因为低团价背后的购物回扣安排。其商业逻辑闭环是:组团时用低价团费甚至零团费“引流”,地接后即全程安排各种购物甚至强迫消费,在此过程中形成旅行社和相关导游的回扣。出现这种商业闭环的深层次原因,则是长期未妥善解决的“导游没有基本工资保障,旅行社要有收入,工资和收入就只能从游客购物利润里拿”。因时有“低团费旅行团导游辱骂游客”的舆情出现,这些一锤子买卖,确实会对相关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构成打击。但同时,正规纯玩团“一般老百姓见到团费大几千,很难真正下决心购买”,游客量又是旅游城市永恒的追求,购物团在这种观念下被看作拉动城市经济的一种手段。以上种种,造成了“不合理低价游”的市场空间真实存在。在这个空间中,监管界定有时难以划清,管理力量分布也确实难以处处到位,导致很多情况下只能“事后监管”。
多年来,在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顽疾的过程中,旅游城市也在不断积累经验,一些之前出现过问题的城市通过及时补救和不断完善全流程管理,有效压缩了本地“不合理低价游”的空间。实际上,在人民群众文旅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旅游城市文旅市场的供给侧正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绝大部分游客已不会轻易选择明显的“不合理低价游”。而且,旅行体验和旅行消费的平衡,在当下的文旅市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旅游城市根治“不合理低价游”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顶流”旅游城市致力于改善本地基础设施,以景区的免费开放引流,大大方方地将自己的5A级景区公园化,反而繁荣了本地旅游市场;一些旅游城市则加大力度治理明显是“不合理低价游”的配套设施——孤立的旅游购物点,想方设法让游客购物不再被强迫。而且,对于旅行大巴全程监控、语音取证,在技术上也并不困难,但确实需要各方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得到响应,即使是低价团,也能够进入到“团费不太高,购物不强迫”的良性循环。我们期待更多的旅游城市勇敢站出来,以更多实际行动,将关口前移,在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顽疾上争当表率。(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