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 父母再不懂 优势教养 就晚了 烂尾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

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优点发挥到极致。

作者 | 枫子

最近鸡娃圈出现了一个新词—— 烂尾娃

说的是,普通家庭孩子上了十几年学,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里。对社会一无所知,高学历却一事无成,要么毕业即失业,要么碌碌无为,人生从此烂尾。

网上一博主就晒出了城市图书馆这样一幕:

早上8点,图书馆就座无虚席了。

因为现在有一大批毕业生,他们找不到工作,只能带着电脑,水杯,充电器,有的还带了午餐便盒,在这里“假装上班”,假装早出晚归,朝九晚五。

认真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其实就是改简历、刷招聘平台、上网求助及吐槽……

无处安放的焦虑,如同乌云般笼罩在这群人头顶。

为什么苦读十几年,归来却是个“烂尾娃”?

前段时间火上热搜的张锡峰身上也许有我们要的答案。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学习,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成绩,就是他奋斗的唯一目标。

每天,把学习之外的时间压缩到极致,是他读书的日常:

早上5点起床,半睁着眼往教室跑;

晚饭只能在回教室的路上吃;

上厕所的时间都要仔细规划……

他一度以为,只要努力考上重点大学,前途就坦荡了,未来就光明了。

所以他才说自己要去拱城里的白菜。

但上大学他才发现:原来自己除了书本和考试,对其他几乎茫然不知。

他虽努力达成了外界投射给他的目标,但自己的内核却一直空空落落的。

他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并不喜欢计算机,讨厌写代码。

实习期间,他曾尝试过参加社团、做AI项目、当游戏主播等,也都无一例外废止了。

金钱、房子、物价,工作……这些高考时不需要考虑的东西,如今都一股脑地压在了他身上。他整个人都变得特别悲观和颓废:

所以你看,教育若单纯以考试为目的,把成绩当作唯一的考核标准,养出的孩子或许可以赢了高考,却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因为疯狂刷题式鸡娃,往往只能鸡出一个: 无目标,无梦想,无动力的空心孩子。

他们哪怕考上名校,大多数还是没有好的发展,最终又会被打回社会底层。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贺岭峰也曾对自己的女儿寄予厚望。

他跟所有普通父母一样,为女儿规划最好的人生,让女儿读最好的幼儿园,上全区最好的小学。

结果,因为同学太卷,女儿哪怕拼尽全力,仍被同学吊打,自信心严重受损。

当时,贺岭峰却觉得女儿成绩不行是家长做得不够,便想方设法给女儿请家教,甚至盯着女儿写作业到后半夜。

可女儿不仅成绩没有提上来,反而陷入痛苦的境地无法自拔。

有一次坐校车去学校,女儿甚至很想从校车上直接跳下来。

得知了这些事后,贺岭峰特别后悔。

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执着女儿的成绩,而是选择尊重女儿的天性,去挖掘女儿的优势。

结果发现,女儿虽然不擅长学习,但很爱看漫画,擅长画漫画。

有一年寒假,女儿在网上看上了一部日本动漫,便一口气刷了200多集。

当时,那部动画片更得慢,周二出原版,周四出中文字幕版。

女儿便在追剧的同时,加入了同龄人的动漫群,和爱好者讨论起剧情。

兴致上来后,女儿甚至开始自己写同人文,没想到一个暑假就写了4万字。

换作一般家长,看到女儿这样“不务正业”,可能早就急得跳脚了。

但贺岭峰却对女儿展现出来的绘画、写作和外语天赋大加赞赏,鼓励她坚持爱好。

所以他女儿虽然成绩一般,却因为爱看漫画,自学了日语,还创作了不少漫画合集。

在高中时,就能先后在两家高手如云的日本动漫公司实习,甚至,只实习了一个月,就能独立承担项目,成为主创。

高中毕业后,还成功收到了7个大学的offer。

现如今,女儿就靠两样本事生存,一个是日语,一个是画动漫。

所以你看,奔着“好成绩、考第一”的标准卷孩子,只会将一个个原本个性鲜明、才华独特的孩子,培养成流水线上批量打造出来的产品。

他们可能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自我;考进了名校,却没有了热情。

而用心挖掘孩子,尽早规划,因材施教,发挥优势,孩子就会有长处,有动力,有方向,就能在人生路上决胜千里。

而这就是“ 优势教养 ”。

别内卷,别焦虑,尽早帮孩子找到他的优势,孩子才能在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

有句话说得好: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地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优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优势教养”呢?

这个工具就是—— SIGN模型 ,优势理论创始人马库斯·白金汉提出的,他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隐藏在下面这4个信号背后,符合得越多,越能经过刻意练习发展成为优势。

S—success:自我效能感强,孩子轻易能做到。

孩子对做这件事情很有信心,不太费劲就可以做得很好。

比如,有的孩子就是画什么像什么,有的孩子则朗诵绘声绘色,音色洪亮等。

I—instinct:自主感强,孩子自己想做。

兴趣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不需要刻意去教,孩子的热爱会带着他去一遍遍尝试。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捏彩泥,就一做一晚上;有的孩子听见音乐就要跟着起舞。

别人觉得无趣至极的事情,他却乐此不疲,那本身就是一种才干。

G—grow:成就感强,学得快。

有些领域一接触,孩子就比其他人进步更快一些,学得最快,掌握得好,感觉很有成就感。

比如,同样是做手工,有的孩子看了一遍,花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完成了,而有的孩子看了三四遍,花了1个小时才做好。

N—need:满足感强,反馈良好。

满足就是就算做完某件事之后感到疲劳和困倦,依然会有满足感,能够感受到“我乐”。

正如杨丽萍曾说“跳舞就是跳舞最好的回报”,描述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种只享受过程本身的事,背后就是潜能的信号。

1.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谷爱凌母亲在分享教育经验时,说过一句话:

鼓励享受过程,而非关注结果。

因为热爱,才能专注。

因为专注,所以才容易出成果。

谷爱凌就是在妈妈鼓励下,特别享受滑雪过程,所以一直保有对滑雪的兴趣和热情,这才不断突破自我,把热爱变成了优势。

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成绩,就别一开始就拿终极目标要求孩子,只要兴趣在,孩子很多技能就可以不断精进。

2. 提供脚手架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最近发展区”。

说的是,每个孩子自己现有的水平,和他得到一定指导之后能够获得的潜力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

如果父母能够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就能够帮助孩子超越这个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

比如,孩子八百米跑要3分钟,但他的潜力可以2分30秒完成。

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成就,我们可以这样搭脚手架:

一旦孩子突破成功,他的胜任感就会增强,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尝试更大的挑战。

3. 给予正向反馈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一玩就上瘾停不下来呢?因为,每按一个键都会有正向反馈。

而练习时,孩子觉得痛苦的原因,就是没有出现及时的正向反馈。

所以,父母不妨在培养孩子技能时,多给孩子“捧场”,多激励孩子,给予正向反馈。

比如,及时肯定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孩子的努力、坚持等进行真诚的夸奖。

这些细小的正向反馈,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孩子一步步变优秀。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所以,从今天起,请放大自己的格局,跳出盲目跟风的陷阱,摒弃刷题式的鸡娃,看见孩子的天赋,及早规划。

点个 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夫妻有不同教养优势,孩子的成长需要两个人努力

夫妻不同的教养优势,帮助孩子更成长

天才领袖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

陪我玩,不要只是养我长大!

前些日子看了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内容探讨两种全然不同风格的父职角色,以及与孩子相处时,究竟什么才是建立与维系亲子关系最重要的要素?在这出电影里,强烈地告诉观众一件事,任何社会上有成就的男人,都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思,那就是所谓「把家人照顾好」,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经济条件,抱持着「我的工作很忙、很有影响力、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补偿孩子,虽然我没有时间陪他们,但时间不是一切」的想法,于是,让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读最好的学校、学最贵的才艺。

然而,在电影里,这样一位高社经地位、自认为给了孩子自己最满意的栽培的雅痞爸爸,最后却输给了一位外表邋遢、经济条件差、却愿意陪孩子玩得很疯的水电工爸爸,孩子选择了后者去信任、依赖。究竟,他被这位原先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对手击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孩子而言,时间就是一切

《管教,要掌握松紧》的作者,校长爸爸黄登汉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要的不只是那些栽培与物质条件,孩子要的是「爸爸愿意花时间跟我玩、陪我长大,而不止是赚很多钱、养我长大,偶尔才来关心我一下。」

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一切!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如果没有花时间多陪伴,等时间一过,孩子就长大了,而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回忆几乎是空白,感情自然也就淡得无话可说。

妈妈快抓狂,爸爸来帮忙!

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助理教授杨康临表示,在演讲场合中常常发现,许多妈妈都会对爸爸在育儿教养、或家务处理过程中事不关己的态度感到相当不满,然而爸爸却普遍不认为自己有缺席过,「因为他们往往误解和子女互动就是指导功课,参与家务就是付钱买单,在旧一代的爸爸心目中所认定的育儿和家务项目,和妈妈之间是有很大落差的,但我绝对相信现在年轻一代的爸爸,参与程度一定会比从前来得更高。」

校长爸爸黄登汉也提醒,希望新一代的年轻爸爸,能够改变过去的旧想法,不要觉得自己工作赚钱很辛苦,就不管孩子的事,要回归家庭中、发挥父职角色的功能,「很多爸爸会觉得没关系,我太太把家里照顾得很好,孩子的事就交给她做主就好!但是,你可以让老婆做主,却不能在教养里缺席,因为你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也很大,你要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角色大不同

校长爸爸黄登汉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许多陪伴,即使妈妈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可以全心照顾孩子,但父母双方所能提供的教养,仍然存在着两性的差异,所提供孩子的养分也大为不同。到底,爸爸和妈妈在育儿和教养过程里,扮演了什么样不同的关键性角色?分别擅长在哪些层面引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爸爸的教养优势

1. 有助孩子人格发展

天才领袖感觉统合儿童发展中心执行长王宏哲指出,很久以前的研究就证实,爸爸不论对男宝宝或女宝宝的人格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性,有父亲参与育儿过程的孩子,将来人格发展会相对较为健全。

这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孩子的犯错事件看法不见得一样,有时妈妈认为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错、需要被处罚,但爸爸可能会从其他的观点来解释、提供不同的想法,让家庭里多一种声音、使教养不只是独裁者的发号施令,这也会间接启发孩子的创意、以及多元的思考能力,加速孩子的发展。

此外,王宏哲老师也表示,孩子其实可以分辨出一个教养者和两个教养者之间的差异,当教养者只有一人时,孩子很容易会踩过底线、乐于挑战权威;但如果同时拥有两位教养者、且双方口径都一致,孩子就比较不敢嚣张、乱踩底线,教养过程也会更加顺利。

2. 理性的象征

王宏哲老师认为,一般来说,男性较具理性的特质,在育儿方面可能比较擅长讲道理、为孩子分析问题并提供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教养方式对某些气质的孩子来说特别管用,有些孩子遇到纷争时,非常重视公不公平、没有犯规…等理性层面的思考,例如:「上次是他先玩,为什么这次不能让我先?」

这时如果是爸爸以理性的态度说之以理(那这次你还是让他先,但是等一下你可以玩久一点),可能会比较教得动。 而女性的特质通常较为敏感,思考问题时比较会从感性出发、往细节处延伸,但如果遇上这种重秩序规则、能讲道理的孩子,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吃妈妈感性教养的那一套例如:唉呀!他年纪比你小,你要多让他啊),甚至慢慢地脱离妈妈所订下的常规,开始不断挑战妈妈,因此,一个家庭里最好同时拥有理性与感性两种特质的教养者,爸爸和妈妈最好一同参与育儿与教养的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同时培养理性与感性。

3. 带动大肢体动作的发展

对5岁以前的幼儿而言,大肢体动作的发展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举例来说,2岁的孩子就应该会踢球了,王宏哲老师发现,有爸爸引导的孩子,在这类体能运动的学习发展上,普遍都有较好的表现。

研究也指出,爸爸参与育儿工作对孩子来说的确很重要,他可能不一定需要每天打理、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但是他必须和孩子互动、跟孩子游戏,因为游戏这件事情是男性比较擅长的,是爸爸很重要的工作,那些横冲直撞、跑跑跳跳、玩得乱七八糟、笑得稀哩哗啦的玩法,王宏哲老师称作「爸爸式的野蛮玩法」,过程里其实包含了很多正向情绪与亲子感情在其间流动。

在《爸爸陪你长大》一书中曾指出,爸爸跟孩子玩游戏,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养,是父亲和孩子建立紧密连结很重要的一环,对孩子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因为对孩子而言,学习和游戏无法完全区分开来,游戏是他们熟悉人生许多重要课题的关键方式,例如: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别人好好相处。 父子间的游戏不只能够巩固彼此的关系,也能增强孩子思考、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校长爸爸黄登汉也认为,有爸爸的帮忙,孩子日后较容易培养出规律的运动习惯,「孩子不见得要成为运动健将,但是他会有良好的体能基础(如:身体的协调性、肌力)和对运动的兴趣,这些都是靠从小培养起来的。 」

其实,不是妈妈没有心陪孩子游戏,而是有些比较需要体力的游戏是妈妈做不来的,例如:让孩子骑在背上、肩膀上…等。

如果爸爸一直没有参与育儿过程,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妈妈并不擅长玩这些体能性游戏(讲讲故事倒还可以),或妈妈整天忙家务没有余力陪自己玩耍,再加上周遭的游戏玩伴很少、又缺乏跑跳的空间场地,孩子很容易就会身陷大肢体发展迟缓的危机当中。

4. 亲近户外的习惯

校长爸爸黄登汉指出,有爸爸参与育儿的家庭,可能较常进行户外活动,因为男性相对来说是比较乐于探索环境、追逐阳光、上山下海的,「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们到海边,我太太到了定点就会找个阴凉的地方撑起阳伞;而带着小孩下去玩水,在大太阳下抓螃蟹、捞小鱼,在礁石上蹦来蹦去的都是我,孩子也因为从小就有这种成长体验,长大后会比较勇敢、对大自然有兴趣,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喜欢海,因为拥有很多共同的回忆。」

爱的教育的真正意涵

只要出国到海滩度假,都可以发觉外国爸爸特别喜欢陪孩子一起玩,无论是在沙滩上挖洞、盖城堡,陪孩子追逐海浪,或抱着孩子跳进水里、教小孩游泳,这是过去东方家庭比较缺乏的。 校长爸爸黄登汉认为,在谈西方「爱的教育」时,一般人总是有个迷思,以为爱的教育仅仅只是不打不骂的教育,不明白爱的真正意涵是什么。 西方人因为花很多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彼此间已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很多事情他们用讲的就可以沟通;如果根本没有跟孩子相处、沟通过,遇到事情只是单纯模仿西方的不打不骂教育,最后连孩子做了什么都搞不清楚状况,就变成了一种溺爱。

5. 给孩子冒险、跌倒的机会

校长爸爸黄登汉指出,男性的粗心有时在教养上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对孩子不会有过度的保护,也提供孩子一些冒险的机会。 相对来说,妈妈可能会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安全,安全到孩子没有机会去探索、冒险、甚至受点伤。 但没有跌倒过,好像也不是健全的成长,就像没有出过海的水手,只是在港湾里待着,没遇过风浪。 爸爸比较倾向鼓吹孩子「要勇敢、去试试看」;妈妈则经常说「不要去,太危险」,两者差距很大。

王宏哲老师也表示,如果幼儿从小全然以小心翼翼的方式来保护,在临床上会发现他们比较容易成为发展迟缓的族群,但这并不是指妈妈的教养造成孩子发展迟缓,而是环境里如果少了爸爸这个学习模仿的对象,自然比其他孩子少了很多 *** 的来源。

阴柔的社会

为什么现在很多小男生,长大后都没有变成大男生?校长爸爸黄登汉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阴柔的社会,孩子从小很难遇到男老师,幼稚园里几乎清一色是女老师,到了小学、中学,10个里面也有8〜9个是女老师,男生在环境里找不到学习模仿的对象,如果父职角色再不参与教养,孩子就很难透过崇拜、模仿、进而学习到如何扮演男性的角色,缺乏力量、勇敢、跌倒了再爬起来…等阳刚特质。

妈妈的教养优势

1. 同理孩子的委屈

国立嘉义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孙丽卿认为,在情绪发展方面,女性的同理能力较强,当孩子有委屈或烦恼需要被倾听、同情、关心、安慰时,往往觉得跟妈妈比较好开口,例如:跌倒时,孩子不会去找爸爸,因为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又没有关系,怎么一点小事情就大惊小怪的!」反而有种落井下石的感觉。

2. 安全感的建立

妈妈的角色在依附关系及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真的是无法被取代的。 拥抱、依附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孩子一出生就能辨识妈妈的声音、味道,也知道妈妈有没有在旁边陪我,所以妈妈在依附关系的建立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依附关系品质好坏则与未来安全感的建立有关。

因此,王宏哲老师不断强调,0〜2岁时期应该要多抱抱孩子,透过皮肤的接触,会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血清素会让孩子产生正向情绪、感到快乐,长大后孩子自然不会「黏涕涕」。

如果在2岁前以为孩子还小不会认人,就经常突然性地与孩子分离,使孩子处于错乱的状态、不稳定的生长环境,纵使孩子看起来似乎哭一哭就没事了,也只是短暂的适应,但很可能造成长时间的情绪不稳、睡眠不好、专注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更甚者还会影响孩子在未来形成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质。

职业妈咪如何建立宝宝安全感?

许多职业妈咪白天无法陪在宝宝身边,对宝宝的安全感建立是否会有不良影响呢?王宏哲老师指出,如果白天将宝宝给保母带,只要时间和人是稳定的,就比较没有关系,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会建立起「她是白天的妈妈」角色的想法,晚上妈妈尽早把宝宝接回家,如果能花一段时间跟他互动、喂个一餐、陪他睡觉,与保母有1:1的相处时间比,妈妈该进行的工作也都有进行,母职的角色也就还算完整,虽然白天和晚上的照顾者不同,但宝宝依旧是可以适应的。此外,慎选保母也很重要!

3. 细心的生活照顾与保护

妈妈最棒的部分,其实是在于对宝宝的生活照顾以及保护的部分,会比爸爸更加细心,举凡孩子发烧生病、尿布湿了、肚子饿了…等,妈妈都能很快发现或注意到,且任何事情都会很快就联想到孩子,举例来说,天气变冷了,妈妈第一件事一定不是帮自己加衣服,而是检查孩子有没有穿暖,但是爸爸相对来说则较容易只联想到帮自己加衣服,忘记有小孩的存在,无论吃饭也好、或其他日常生活照顾也好,男人往往比较容易自顾自地,不像妈咪会随时留心孩子。

先前我的朋友就曾发生过一件糗事,足以说明这样的情况。 某天夜里睡梦中突然发生大地震,我的男性友人拉着老婆就急着往外冲,竟然忘了自己有个出生不久的宝宝也躺在旁边,第一个意识到宝宝存在的,总是妈妈。

4. 孩子的心理咨商师

杨康临老师指出,女性一般来说比较敏感,也善于使用言语的方式来沟通,所以妈妈对孩子的大小事情通常会比较了解。 校长爸爸黄登汉也表示,孩子一般喜欢和妈妈谈心事,在心灵层面的部分,对妈妈的依赖较多,而对爸爸的依赖则偏向游戏玩耍的部分。

举例来说,孩子在学校遇到同侪相处问题、不喜欢老师,或不喜欢上学,这种事情跟爸爸讲没什么用,因为爸爸对这部分的心思没有那么细腻敏锐,爸爸可能会说:「这又没怎样,讨厌的同学就不要理他就好了啊!」、「你不喜欢老师?,为什么?她有打你吗?别的同学有像你一样吗?」

爸爸比较不会同理、安慰孩子,他甚至会觉得太小题大作了!简单来说,爸爸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咨商对象,不太擅于在心灵层面带领孩子进行探索,这部分妈妈比较愿意倾听孩子,与孩子分享自己类似的经验,因为她本身也具有这种特质。

教养困境与突破

爸爸、妈妈在育儿及教养过程中,分别容易遇上哪些困难?另一半该如何给予支持与协助?教养专家对于父亲与母亲的亲职角色扮演,有哪些提醒与叮咛呢?

育儿之路,爸爸不得其门而入

王宏哲老师表示,现代的爸爸往往不是不想帮忙,而是不知道怎么帮忙,因为爸爸们不像妈妈们是天生的育儿高手,且宝宝的天性又比较喜欢接近妈妈。

但是,也不要在这种重要关头气馁、放弃,爸爸如果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和他互动,孩子也会慢慢地往爸爸那里靠拢喔!

很多时候,爸爸接近孩子的方法常常是错误的,例如:当孩子想睡觉、肚子饿、或情绪不稳时,弄不清楚状况的爸爸还会走过去,对赖在妈妈身上的宝宝说:「来,爸爸抱抱,我们出去外面玩。」孩子就更讨厌爸爸了,觉得:「现在已经很不舒服了,你还来捣乱,你的角色就是要把我和妈妈分开的!」

所以当爸爸有心想参与育儿工作时,妈妈要适时地帮忙推爸爸一把,不要反而给予打击和否定的语言,这些语言宝宝也会听进去喔!会更加深「爸爸是讨厌鬼」的错误连结。

妈妈应该在宝宝开心时,多抱着他跟爸爸一起玩,帮宝宝对爸爸建立多一点好感,如此一来,宝宝从小和爸爸有亲密的关系基础,长大一点之后,爸爸自然而然就能发挥男性带领孩子游戏的能力,陪孩子玩一些比较 *** 性的体能游戏。 如果孩子从小没办法和爸爸接近的话,之后爸爸也很难跟孩子玩得起来。

给爸爸的贴心小叮咛

1.上了一天班回家固然很累,但还是要协助老婆处理一些家务,并且每天花一点时间逗逗孩子。

2.对宝宝来说,吃是最重要的,以食物来亲近宝宝最快,试着喂宝宝吃一点东西吧!

3.尽量支援育儿的工作,给妈妈短暂的喘息时间,如:2〜3小时的散步假、或和朋友出门逛街聚会,回到家以后的妈妈战斗力会不一样喔!

4.孩子都了解你的喜怒哀乐,所以别在他们面前脱口而出负面的语言,如:「我是爸爸,你怎么都不找我?」

5.爸爸也试着学习妈妈常对孩子哼唱的儿歌,以此来亲近孩子,让孩子感觉熟悉不陌生。

6.经常推著婴儿车带宝宝出门跑跑跳跳,分散孩子对妈妈的注意力,增加爸爸游戏角色的重要性。

7.孩子遇到挫折时,爸爸可以试着对宝宝说:「宝贝来这里,爸比抱抱!」让孩子主动趋近你,而不是急着去碰孩子。 而妈妈也要适度地离开,孩子才会「没鱼,虾也好」地与爸爸逐渐建立起关系。

8.爸爸的角色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和性别认同非常重要,因此,绝对不是只由妈妈来带孩子就好。

妈咪〜你累了吗?

王宏哲老师认为,妈妈容易遇到的困难是,所有时间和注意力都投注在宝宝身上,娱乐、社交和生活空间全都被剥夺了,情绪就容易不稳定,尤其在宝宝1岁半前亲喂母乳的辛苦妈妈们,睡眠品质一定不太好,在心理健康及具体的育儿协助上,的确很需要爸爸的帮忙,呼吁爸爸们给妈妈一点喘息时间休息。

爸爸有时也可以带妈妈出去渡个小假,将孩子交给其他亲人暂时照料1、2天,甚至只有半天也没关系;但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妈妈自己也不放心好好地休息,作为母亲,强烈的责任感是可以想像的,但王宏哲老师呼吁,要将育儿的责任适度地放出去,因为在这短短的喘息时间里,你可以获得很多能量,再回来照顾宝宝时,才能有更正确的判断能力。

如果妈妈整天都面对宝宝,没有充分休息,反而容易有失当的行为发生,例如:宝宝哭,就觉得很烦而放著不理,或是对宝宝使用负面的语言,如果有这些情况,就证明妈妈该休息了!

给妈妈的贴心小叮咛

1.当爸爸有心想帮忙时,请给予适当的鼓励,千万不要觉得爸爸碍手碍脚,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负面语言批评爸爸。

2.在把宝宝交给爸爸前,先安抚孩子并且告知孩子,由妈妈亲手把宝宝交给爸爸,而不是让爸爸从妈妈身上把孩子抱走。

3.帮爸爸做球,多对孩子说:「跟爸爸玩这么好玩喔」、「爸爸喂你,你吃得好棒喔」…等,孩子喜欢与爸爸亲近,爸爸会更有成就感。

4.带孩子时有情绪在所难免,但避免牵怒到有心帮忙的另一半身上。

5.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相同,与另一半协调,将家庭工作分配好,少比较。

6.和爸爸分享孩子可爱有趣的行为,会让爸爸更喜欢参与育儿的过程。

7.放手让爸爸尝试,爸爸育儿时,妈妈要求别太高,有心就好,毕竟男人女人在照顾孩子的细心程度上本来就是不同的。

孩子浑身毛病?父母懂得“优势教养”,便拥有发现优势的“慧眼”

最近看了《他乡的童年》印度篇,其中有个小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小男孩有轻微的过动,在学校里被认为是不乖的小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笨的小孩,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留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到了印度的另一个集体中,他是老师眼中最棒的孩子,老师的正向鼓励也让孩子有了自信。

地域性的教育差异我们暂且不讨论,单单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看,认为孩子多动的老师和我们大多数父母一样, 看到的多是孩子的问题,也就是孩子的劣势。

积极心理学领域公认专家莉·沃特斯在《优势教养》一书中提出:

很多父母觉得自家孩子哪哪都不行,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其实只是陷入了 消极机制。

《少年说》中一个女孩鼓起勇气跟她的妈妈说 “能不能不要再打击我了,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妈妈却回答, 如果不打击她,她就会飘,会骄傲 。 这位妈妈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会否定孩子。

我们为什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难道孩子没有优点吗?其实并不是。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大脑里有4种容易诱发这种状态的机制。

比如,下班回家的妈妈,看到孩子把看过的书随手乱扔,而这是她反复提醒过孩子的事情,于是她厉声训斥孩子: “我已经一遍遍提醒过你的,怎么还没有学会把书放到该放的地方?”

妈妈此时就是 选择性注意 ,她只注意到了孩子随手乱扔的书,而没有看到孩子已经主动写完作业并整理好了书桌。

在妈妈看到杂乱书籍的那一刻,已经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不知道整理,这是 负面偏见 。 而导致妈妈厉声训斥孩子的原因看起来是孩子乱扔书,其实是看到了原来邋遢的自己,她将自己的负面形象 投射 到孩子身上。

二元对立思维 让妈妈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忽略了孩子做的好的一面。

总之,那些带有负面偏见、有投射倾向的二元对立教养法未能让我们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

有个 “木桶原理” ,说的是一个木桶盛水的高度,是由最短的那根木头决定的,所以要弥补自己的劣势,克服缺点才能走向成功,这个观点已经扎根在很多人的脑海中。

就像开头的孩子,他的多动从消极心理来看,被认为是不乖的小孩,而从优势心理来看,他是有创意的,他是活跃的。 前者让他自卑,而后者让他自信。

当然,从优势出发并不意味着忽视缺点,而是通过优势来建立自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缺点,从优势出发帮助孩子减少缺点带来的负面影响。

优势可以是某种具体的才能,比如会算数、会画画、会弹奏某种乐器,但也可以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特征。 针对优势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特征优势: 指我们性格中的积极面,于人于己均有益,比如善良、感恩、公正。 研究人员把这些特征分为6类:有勇气、博爱、有智慧、有正义感、有自制力,以及乐于寻求自身以外的意义。 这些优势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每种特征的程度因人而异。

个性优势: 我们的性格,在帮助我们培养表现优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爱迪生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也许也发明不了电灯。

表现优势 ,它主要包括生理优势和技能,比如孩子会画画、会唱歌或跑步快,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孩子的特长。

通过上面的分类,我们能大概勾勒出孩子的优点,但要真正发现孩子的优势,作者给出一个更明确的定义:

三者共同构成的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孩子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

所以判断孩子是否在某方面具有优势,要看优势三要素是否都已具备, 当你发现孩子做一件事时表现优异,对此充满激情,而且经常会做,你就发现了他的优势 。

对于真正的优势而言,优势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反馈回路,优异的表现让孩子对这件事充满激情,所以自然愿意做更多,而经常用到,进行越多的努力或练习,又会提高孩子在此事上的表现水平......如此循环往复,孩子的优势会越来明显。

• 打开优势开关,让你的负面思维短路

优势开关的作用就像一个断路器,我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开关,拨动它,关掉负面思维的灯,打开正面思维的灯。 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积极的一面。

还是上面的例子,下班回家的妈妈,看到孩子把看过的书随手乱扔,打开优势开关后,妈妈看到了孩子认真完成的作业和摆放整齐的书桌,妈妈会看到了以前被忽略掉的孩子好的一面。 但这并不代表妈妈容忍孩子乱丢书,而是指出孩子做的好的一面,妈妈表扬孩子归置书桌很成功,如果能把书摆放好就会更有条理。 越是表扬他的条理性,他越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条理的人。

• 思维模式管理,让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

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品质可以改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个性等是固定不变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他变得更聪明,而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使他变聪明,因此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努力练习,而他的表现也会更胜一筹。

比如孩子学习骑自行车,当孩子一次次摔倒时,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能行,只要多加努力和练习就可以学会,而不要让他觉得因为自己笨而无法达到目标。

鼓励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尽管优势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但发展优势仍旧需要后天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有可能让孩子发挥潜力。

• 树立榜样

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 孩子从我们“身教”中学到的并不比“言传”的少 ,孩子总是在观察我们如何运用、培养优势,并应对挑战的。

如果孩子的优势领域,作为父母我们完全没有优势,也可以让孩子多接触那些有助于发展他优势的人或环境。 比如孩子有艺术优势,可以多带他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多研究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优秀的艺术家,让他们帮孩子看到如何运用某些优势,并且开始培养他们的优势。

• 给孩子搭建“从优势出发”的脚手架

给孩子提供需要的资源和支持来培养自身优势 。 相信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组合,然后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教会孩子在生活中,通过把优势用于改变习惯或实现个人的学习成长,使自身优势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比如《小欢喜》中方一凡对唱歌跳舞感兴趣,他的父母带他去找培训老师、帮他找艺考资料、为他的艺术优势提供需要的资源,这些就是方圆和童文洁给方一凡搭建的脚手架,让方一凡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通过了艺考,顺利进入心目中的大学。

相信,在优势教养下长大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坚强,会更加坚定地走好未来的路。

优势教养:让你不吼不叫养孩子

现如今,做父母是一场修行。

修行不够,轻则伤嗓,重则伤身,甚至危及生命。

人类的智慧,早已可以上天入海,然而养娃这件事,依然是个千古难题。

打败人类顶尖棋手的AlphaGo,也许也穷不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过招招式。 毕竟围棋虽难,尙有规则;父母与孩子,虽可以约法三章,却也可以在一念之间尽数推翻,实在太过任性。

因此,父母总是在修行的路上。 亲子教育专家们能提供的,就是让这场修行尽量愉快的方法。 太专制也不行,太放纵也不行,听说权威型的很不错?做父母的总是在寻求各种修炼秘籍。

优势教养,就是众多秘籍中比较受家长欢迎的一种教养方法。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 然而很少有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后的孩子)越看越喜欢。 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 做父母的总是会有这样的执着,认为只有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强大,更能走向成功。 “我爱我的孩子,但我总是批评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少父母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优势教养告诉我们科学的做法应该是: 我们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帮助孩子发挥优势,而非减少劣势上。

这种教养方式跟我们平时常用的唠叨批评、讲道理教育方式完全不同。 批评孩子、跟孩子讲道理,你的聚焦点是在孩子的不足之上;而优势教养,强调我们去关注孩子能做好的事情上, 以孩子的优势为杠杆,来撬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刚开始接触优势教养时,可以运用优势开关来帮助我们从消极模式切换到积极模式。

试想这样的一个情景:

你下班回家,推开家门,看见老大坐在客厅的地板上与弟弟玩着积木。 脱鞋时,发现地上散乱着一双鞋子。 果不其然,老大又没有把鞋子放到鞋柜里。 (哎,都不知道跟他讲了多少遍了!)走进客厅,发现扔在沙发上的书包纹丝未动,不用问就知道老大又没有先做作业就忙着玩。 相信这时候,你的怒气已经上来,准备开始批评孩子了,对吗?

的确,当看到孩子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去做事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切档到负面思维来评价他。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咆哮模式:

“儿子,我讲了多少遍了,鞋子要放进柜子里,为什么又没有做到?”

“作业是不是又没有做?没做作业,还跑去玩积木,你以为你还跟弟弟一样吗?”

然后,受到责骂的孩子开始惊慌,哭泣,不情不愿地打开书包,被迫开始做起作业。

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优势教养开关来处理这种情况,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开关,拨动它,负面思维灯暗,正面思维灯亮。 借助这个想象的动作,它可以提醒你,面对孩子时,要成为一个从优势出发的父母。 你需要先看看孩子做对了什么,然后再看他们做错了什么。 即你需要先关注他们的优点,其次才是他们的缺点。

在上述的情景中,你可能观察到老大在认真地帮助弟弟搭积木,这样子奶奶就可以安心地在厨房准备晚饭;你还可能观察到老大今天穿的衣服保持得很干净,而以前并不是这样等等。 借助优势教养开关,你做个深呼吸,然后就可以走过去,抱抱他,表扬他能够帮忙照顾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好哥哥;再夸他今天衣服很整洁,说明他现在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的细节。 接下来你再平静地要求他把鞋子换好,告诉他明天也一定要记得这么做。 最后,你再跟他说,现在弟弟有妈妈陪了,他可以开始专心地写作业了。

没错, 打开优势教养开关,让你的负面思维瞬间短路。 它可以让你不吼不叫,创造一种更积极、更互助的亲子关系。

你也可以把这个开关当成给自己的“当头棒喝”——当你快要发怒时,它让你立刻醒悟,提醒你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孩子做得好的那些事上。 它让你重新从消极转向积极,让你在紧张的状态下,仍旧能看见孩子的优势。

运用优势教养法,不是让我们去忽略孩子的劣势,而是采取一种另外方式去处理它。 如果把养育孩子比喻成养育花朵,既要除草,更要施肥。

当我们采用优势教养的方法养育孩子时,他们会相信自己具有优势,并学会运用这些优势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当你把注意力从孩子的劣势转移到优势上时,事情会变得更简单。

关注负面能让孩子在危急时刻幸免于难,而 关注正面却能让孩子在更多时候大放异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5464.html
收到习主席回信的是怎样一支连队
两名 恒丰银行迎来新机遇 副行长正式获批落定 7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