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1日讯(编辑 刘蕊) 周四,韩国政府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由于芯片需求持续强劲,韩国7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创下六个月来最快水平。
韩国7月出口增速创半年新高
韩国海关数据显示,韩国7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3.9%至574.9亿美元,是今年1月以来的最快增速。此前6月的同比增速为5.1%。不过,这一增速相较于媒体对经济学家的调查预测的18.4%偏弱一些。
韩国7月份进口额同比增长10.5%,至538.8亿美元。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的最快增速,但仍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13.4%。韩国6月份进口额同比下降7.5%。
韩国7月份的贸易顺差为36.2亿美元,低于上月的79.9亿美元——6月贸易顺差额是自2020年9月以来的最大顺差。
韩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韩国工作日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个工作日,经数据调整后,韩国7月份日均出口额同比增长7.1%,而6月份为12.4%。
芯片出口持续火热
芯片显然是推动韩国出口的最主要动力: 在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下,韩国半导体出口已经连续9个月增长,7月同比增幅达50.4%。
其他IT产品出口也有所增长:韩国7月份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口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和54%。
不过,韩国汽车出口同比下降9.1%,原因是主要汽车公司的夏季假期提前。
从目的地来看,韩国对美国的出口连续第12个月增长,同比增速增长9.3%;而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14.9%,达到114亿美元,创过去21个月新高。
鉴于韩国7月出口额略不及分析师预期,韩国HI投资证券首席经济学家Park Sang-hyun表示:“即使将基数效应考虑在内,上个月(7月)的数据也有些令人失望。出口势头正在减弱。中国(市场)将是关键。”
韩国贸易部长Ahn Duk-geun表示:“韩国出口在下半年(7 -12月)有了良好的开端。”他再次确认了韩国今年要实现代表着历史最高出口额的政府目标。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论文3000~5000字)急需,谢谢!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了解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而探寻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及措施,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对外贸易;贸易结构 一、人民币升值概述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连续五年维持10%以上的高增长,如此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尤其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使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可以说,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同时,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对美国来说,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 然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 442.6亿美元,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1 633.2亿美元,中美巨额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使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深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于是,美国便以中国工人抢去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其损失为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敲诈”,妄图使人民币升值。 实际上造成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比如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以及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垂涎等等,还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美国的公司把厂开到中国,再向美国输出成品,表面上是美国吃了亏,但实际上真正赚走大部分利润的还是美国的公司。 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更是附和美国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当然他们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 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加入WTO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指责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 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 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 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缓解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的局面,营造和谐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逐步加快。 (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也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人民币升值的决定。 1美元兑人民币从8.27~8.28先后突破了8.2、8.1、8.0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 进入2006年,人民币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 按照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7.8087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 2006年1月4日的报价与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完全相同。 从这一天开始,询价交易这一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被引进中国,揭示了外汇交易方式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被赋予了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方式。 人民币汇率注定在这一年里以更富弹性的方式运行。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 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着这个重要关口上下波动。 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从此告别了这个关键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突破7.88。 此后的一个月间,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关口,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破7.83关口,以7.8240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的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了7.82关口。 第二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7.8185再创汇改后的新高。 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3.72%。 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7.81关口达到7.8074。 而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已从1月份的8.0688升值至11月份的7.8652。 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引擎明显减速,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增强,令国际汇市美元全面走软,从而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 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10月份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而前10个月的贸易顺差累计已达到1 336亿美元,这些都成为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推动因素。 2007年伊始,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5%左右。 实际上,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6.01%。 从1月4日年初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的7.8073,到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9日的7.6155,半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2.46%。 7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61关口,次日7.6整数关口告破。 11月22日至2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4个交易日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12月11日至13日,受美联储降息和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突破7.38、7.37和7.36关口,升值速度明显加快。 经济专家们认为,2007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和外商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出新高。 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 也就是说,同样兑换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1.2845元人民币。 未来的趋势怎么样,谁都不敢说,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间的。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进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币升值,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都相对便宜了,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 在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总额超过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最重要来源。 加工贸易中产品复出口成本中其进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间,在短期内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 如果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降低,这样导致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因此,这部分依赖进口原料的复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可见,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的增加,并以进口带动出口,其关联性得到加强。 2.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重出口,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而且也产生了企业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出口,单方面的贸易顺差引起其他国家反倾销诉讼频繁;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低成本、低市场准入引起的投资过度供给所导致的企业低价恶性竞争;以及只重视价格,不重视国际市场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贸易和就业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可见,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 而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这样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主要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低价竞销占领市场。 人民币升值将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被挤出市场。 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 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 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 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则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 73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3.5%。 其中出口为12 1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进口9 5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0.8%。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对外贸易总值比2001年总值增长了4.26倍。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 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 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尽管这些议案大都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变为法律,但仍增加了两国贸易关系的紧张气氛。 人民币升值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从而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的数值。 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诉讼。 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 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助于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4.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国际经济学中,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 我国虽然每年的贸易顺差很大,但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而导致贸易条件持续恶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才能换回少量的国外高科技产品或稀缺资源。 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就可以用较少的出口产品换回本国所需要的各种产品。 出口利润不断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 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的价格。 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 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5.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以前下降,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投资设厂,从事跨国经营。 根据投资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 所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那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其全球发展的战略,造就出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1.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的利润,必须提高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而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持续扩大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将造成这些低端产品低价格优势的丧失,极易被一些东南亚国家所取代,从而影响到出口规模的扩大。 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则势必要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出口利润的减少又将严重打击国内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出口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但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它还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如国内外经济形势、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贸易方式等。 2.严重冲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格取胜的出口行业 显然,对出口贸易依存过大、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出口行业,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甚至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主要出口型行业都属于这一类型,其中纺织服装业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高达50%,附加值和出口价格弹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最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 以服装行业为例,目前绝大多数外贸服装订单的毛利在0.5元人民币,即出口1美元的产品,毛利在0.5元人民币。 如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2%,则意味着外贸企业每出口1美元的产品,毛利将损失0.15元人民币。 可见,加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3.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竞争加剧,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将降低,国内消费者用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 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企业,甚至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短期内不利于国内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从长期看竞争对国内企业的长足发展不无裨益。 4.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这些企业投资转向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必然会使许多素质较低的就业者面临失业危机。 并且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贸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进而对当前就业环境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目前的中国,劳动力资源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源, 具有优势的仅仅是熟练工人。 所以,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依靠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仍将是我国长期的经济内容。 三、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及措施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和扩大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缓解和减少其消极影响。 (一)要有步骤地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国内外商品价格的扭曲,出口商品价格低廉,进口商品价格高昂,致使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额不断攀升,贸易赢余不断增加,连年持续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引起了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频频贸易摩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我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逐步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汇率浮动更具弹性,汇率波动能够更加显著地反映出市场供求的变动,并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总之,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从我国的经济需求面出发,考虑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双赢。 (二)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导致出口强劲增长,我国外贸持续出现巨额顺差。 很多企业对出口贸易趋之若鹜,致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出口部门,社会资源不能根据市场实现优化配置,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内需不足却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局面,这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要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尽快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 同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三)优化升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工人亦多从事重复、熟练劳动,盈利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口企业很难再以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国家制定的低汇率政策开拓海外市场。 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有资料显示,许多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技术创新和研发融入其企业发展战略,并且有自己完备的研发中心,且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而在中国很多企业甚至连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意识还没有。 他们所谓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 可以说,汇率机制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有一些压力, 作为出口企业,应该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和出口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应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产品概念创新、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运用创新等,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档次, 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 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从而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人民币的升值,在对外贸易中赢得主动。 同时,出口企业应重视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进口新设备,加快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的步伐,减少高科技新产品,如光学、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等对国外的依赖,通过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来调整我国贸易结构,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四)政府应加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应该在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遏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有所作为。 主要体现在政策上对进出口企业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扶持。 例如,政府在2007年采取的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加征出口关税及降低出口退税,降低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方式鼓励进口等;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出口补贴,主要包括鼓励研发的补贴、支持落后地区的补贴和环保项目的补贴;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比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出口的公共支持;还可设立专门机构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服务,包括国际市场行情、市场调查、潜在贸易对象及投资环境等,帮助国内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同时,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运用, 防止外国高污染、低质量产品进入国内冲击我国同类产品。
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优秀
今年上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促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市经济逆势上扬,经济运行止跌企稳、逐步回升,发展态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1“保增长”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预算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位于苏州五县市之首,高于苏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6月单月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22%。 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预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
工业经济在紧环境中逐月回升。单月规上工业产值稳步走高,1-6月分别实现单月产值5469、7366、9614、、和亿元,二月份起环比增幅分别为
347%、305%、63%、44%和61%,至4月份开始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6月份再创历史新高。 部分主要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工业经济回升,十大主要行业中,纺织、石油制品、化工医药、塑料制品、化纤加弹行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5%、258%、240%、174%和124%。 综合效益指数回升较快,2-5月分别为1452%、%、%和%,5月份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9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实现产值8404亿元,同比增长89%,占规模以上比重达15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民营工业增势明显,上半年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规上增幅155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降幅逐月收窄,
2月份以来累计工业用电降幅分别为124%、103%、94%、88%和7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服务外包增势强劲。 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85家,其中3家通过cmmi3级认证,1家通过iso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万美元,同比增长101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万美元,同比增长5599%。 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太仓物流园区建成123万平方米仓库和37万平方米商务监管大楼,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耐克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新增物流企业28家。 港口运输保持增长。 上半年新辟内贸航线1条;实现货物吞吐量万吨,同比增长255%;完成集装箱运量6818万标箱,同比增长3%。 休闲旅游加快发展。 城厢镇电站村获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金仓湖一期建成投运,郑和公园推介运作,恩钿月季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项目亮点凸现,成功举办系列大型活动。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15亿元和506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23%和319%;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上半年新增98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2%,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74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3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于上年。 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27%,增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604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9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投资1591亿元,同比增长465%。 个私投资趋于活跃,完成投资5022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投资总量的38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98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略有增长,部分行业快速扩张。 2月份以来逐步扭转回落态势,上半年同比增长1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橡塑制品和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434%、1483%、994%和551%。 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 上半年,我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4%,开工建设46个,开工率766%。 苏州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0%,超序时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万方码头和耐克物流中心项目投资大、进展快,分别完成投资37亿元和309亿元。 省重点项目太仓港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13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87%。 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四次举办开工开业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0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市以下同比增长172%。 餐饮服务快速发展。 娄东宾馆、陆渡宾馆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江海河三鲜美食节”活动成功举办;1-5月份,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259%。 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1-5月新增各类车辆4111辆,同比增长133%。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 上半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6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4%,其中住宅4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2%;商品房均价元/平方米,同比增长94%,其中住宅均价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6%。 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88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75亿元,增长195%,其中,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占上半年增量的66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至6月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仅高于去年年底01个百分点,低于苏州同期。 上半年,全市市镇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189期,招聘单位3764家次,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2%,累计安置就业8742人,3月始新增就业渐趋正常;宾馆餐饮、商贸零售、物业管理、纺织服装业和电子装配业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
2开放型经济攻坚克难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 1-5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4个,完成注册外资573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 超千万美元项目占据主导,21个项目新增注册4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总量的757%,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个,新增注册145亿美元。 项目平均规模扩幅较大,达万美元,同比增长236%。 1-5月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23个,新增注册31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55%,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68%。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 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出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 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小于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517亿美元,同比下降17%,低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 内资企业影响小于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低于外资企业降幅273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影响较大,进出口额下降44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出口额下降9%。
3区域合作积极推进
接轨上海又增亮点。 年初,我市与上海世博局签署《中国20xx年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长三角(全国)首个世博游客中心;市政府签约首期世博门票团购;娄东宾馆餐饮成功签约进驻世博园区。 和嘉定区签订区域合作行动计划框架协议。 产业和项目接轨情况良好,引进上海项目69个,新增投资2259亿元,新增注册994亿元,占全部内资项目的301%。
内资引进态势良好。 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49个,新增投资总额8137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297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85%,新增注册资金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 二三产项目占比各半,119个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6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02%,228个服务业项目注册资金162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93%。 产业招商力度加大,引进钢材交易相关企业88家,其中钢材批发企业74家,注册资金3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226%。
4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太仓软件园16栋软件楼和配套公寓楼竣工启用,安软等十家企业入驻;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新园即将开园,68家企业入驻运作;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开园营运;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开展,首批通过3家,另有8家已公示。 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 1-5月,专利申请量达1161件,同比提高582%,专利授权量达540件。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 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六个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占苏州全市19个示范工程的近三分之一。 积极做好节能技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上报国家级节能技改项目4个,省级项目9个,已获批7个。 加强节能宣传工作,14个部门联合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 认真开展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共验收提标改造项目30个,关停并转项目9个。 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工作,已完成cod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40家企业网上申购、核定和公示工作,总计申购吨,申购金额达万元。
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以工业园区思路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上半年投入285亿元,已入驻项目22个。 恩钿月季公园正式开园,玫瑰庄园、蝴蝶兰花玻璃温室、生态餐厅、明珠观赏鱼休闲垂钓中心、百果园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稳步推进。 陆渡──浏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创新运作,现已形成多亩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蔬菜储存加工配送中心正式启用,组建蔬菜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可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4969万元、3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376%,带动农户约6万户,同比增长20%,人均收益5100元,同比增长159%。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上半年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4个,累计已达459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经济止滑回升,逆势上扬,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开放型经济遭遇更多挑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今年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而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gdp增幅分别为168%、183%、145%和146%。 从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看,今年的1、2月份呈现负增长,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14%;3月份开始同比出现增长,但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仍低于全部工业增速。 工业用电量还未止跌回升。
2企业效益明显回落。 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前五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5%和-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较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2%。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我市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双双较大幅度全面下降。 前五月单月出口额环比增幅分别为-86%、-407%、445%、-05%和-62%,环比仅3月份呈现增长。
4内需拉动的可持续性尚不稳固。 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虽高于苏州大市的平均增幅,但从投资结构分析,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6个百分点,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744亿元,同比下降158%;服务业投资虽有312%的高增长,但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647%和26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 从新增就业人数来看,虽呈逐月上升趋势,但安置就业人数只占去年同期的50%左右。 就业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等因素,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消费。
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外需减弱直接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 ,我市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503%,而且加工贸易比重较高。 下半年以来,先是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跌幅明显高于出口跌幅、进口总额中进口设备和进口原材料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了全市外贸的下行走势;其后外贸出口订单的锐减,使工业生产因此而明显下行。 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引导,但外部市场、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在全球化市场风险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本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严峻考验。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 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诸如新型工业化推进不快、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徘徊不前等矛盾,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这些矛盾和问题便凸显出来。 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储备不足,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培育不够。 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尚有缺憾,机关行政服务效率、企业经营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三、形势预判及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目前预期,今年经济运行将走出前低后高的“保增长”路线图。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制造业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经济信心有所恢复。 从国内情况看,内需增长良好,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出现回升,中国经济在下半年率先见底回升的`预期明显增强。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市经济回暖迹象也正在增多,企业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正在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先低后高是基本走势。 工业经济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将较快回升。 从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内需企业好于外贸企业。 从具体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将领先增长;化工产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回升而持续反弹;医药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能源行业将随经济回暖而保持平稳增长;金属制品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受金融风暴冲击影响较大,短期内恢复增长的难度较大。 受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影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外贸出口面临的总体环境较为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欧美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持续低迷,预计今年出口增幅将明显回落。 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我市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随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趋弱,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投资不仅会在今年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会进一步提高,并且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投资的质量与规模也将成为决定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向标。 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则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 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下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 一是加大拓展外需力度。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 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重点促进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创新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出口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网络桥梁,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扭转出口下滑过快态势。 二是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当年新吸收的存款绝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中小企业。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增资组建工作,做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种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担保规模;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财政反担保措施。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 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制度与工作平台建设。 坚持经济运行监测例会制度,完善部门沟通、协作、协调制度,实现跨部门信息快速交流、情况互通;健全与重点企业信息交流制度,加快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速度;建立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工作;探索建立全市联网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平台。 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信息数据库建设,夯实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基础。 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调研,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水平。 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深化“四诊式”服务。 进一步清理与压缩审批事项,梳理与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优化与提升服务水平。 全面整合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的资源,建立“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一个号码”的便民服务机制。 继续放大“一表制”便民服务系统的优势,实现更大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 五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帮助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 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大争资争项力度,紧密跟踪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和部委专项资金安排方向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重要机遇,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重大产业完善布局。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开发,策划大项目,力争有项目进入省以上“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的土地供应、信贷投放、环境准入、项目核准等关键性问题。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要加强跟踪促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建设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情况,调度有关事宜。 加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二是继续扩大消费。 大力发展旅游业,落实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旅游招商项目给予优惠与奖励,实施旅游发展以奖代投政策,完善推进旅游区域协作的政策措施,搞活旅游人气,扩大旅游份额。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收负担、调整建设项目规费收取标准、合理调控房价等政策,稳定和培育住房消费增长点。 刺激汽车消费,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 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 支持发展餐饮、住宿业,进一步降低餐饮、住宿业经营成本,采取分步实施办法,逐步实行规模型餐饮、住宿业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 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菜市场标准化改造。 扩大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3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实施品牌战略。 加大技改奖励,对大额技改投入,按新增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实行一次性奖励;推行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对设备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技改项目,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贷款贴息。 推动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资源配置政策向名牌企业倾斜,鼓励更多的企业争创品牌。 引导我市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把培育品牌、经营品牌、推介品牌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产品,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二是推动民营企业改革。 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动;完善经理人市场,规范经理人行为;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和积极推动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 利用世界经济大调整机遇,加大对欧美企业和台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借国家规划产业振兴之机,加大对“中”字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抓住世博经济以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复兴”之机,加大对上海、珠三角、浙江等重点地区的招商力度。 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响“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和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最具投资价值园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品牌。 创新招商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强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招商。 围绕启动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厂房和停滞项目资源,开展存量招商;围绕挖掘现有项目的增资扩股潜力,开展零地招商。 积极探索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开发潜力大、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支撑作用强、投资回报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吸引战略投资者。 完善项目信息处理、重大项目论证、项目跟踪推进等机制,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和洽谈成功率。 加强与重点客户、重大项目以及有长期合作的客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客商在时机成熟后把我方作为投资首选地。 优化投资环境。 进一步加大创业载体的投入力度和推进强度,搭建优质平台。 积极应对形势变化,适时、适当调整招商政策,切实强化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 优化服务,促进以商招商,以企引企。
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的净值多少
第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我国市场优势,加快数字技术追赶和超越的步伐。
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进步呈现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的规律,使得市场资本对之望而却步,而中国的举国体制能够集中资源,对外部性极强的数字技术加以攻坚,加快数字技术研发速度。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应深化举国体制的优势,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加快智能芯片、操作系统、数字工具软件等“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实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利用数字经济释放内需动力。
近年来,我国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军国家,在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中抢占领先地位。
另外,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优势,超过9亿网民和接近2亿5G用户带来海量数据,为数字生产提供了更广更优质的生产要素,4亿中等收入消费者更能够为数字技术下的产品提供消费渠道,海量数据创造出的新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消费。
把握数字经济技术特征和规律
第一,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
在数字技术生产下,普通劳动逐步被数字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体系取代,高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必须与之相结合的要素,稀缺性逐步提高。
“数据”成为数字产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数据类似矿产资源,成为部分数字产业的加工对象。
另一方面,数据类似资本、劳动,成为必要的生产要素。 前者是数字产业化的基础,后者则是产业数字化的必备条件。 因此,在数字时代,我们必须做好数据的发掘、使用、管理工作,引导数字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第二,数字经济使得分配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过程产生巨大变化,高级劳动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强,它必然会导致劳资分配结构产生变化,劳动者将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在收入分配中占据更大的比例;同时,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使得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带来了劳动者内部的分化。
但是,从代价关系上看,人力资本作为可通过教育、努力、天赋等非资本因素进行积累的个人资源,可以使得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获得改变后代收入水平的机会,从而增强代际流动性,减弱社会分层趋势,在长期的代际层面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上投摩根内需动力股票基金(基金代码,高风险,波动幅度较大,适合较激进的投资者)2015年5月15日单位净值为元;而5月16日和17日是休息日,证券市场休市,基金净值不更新。
论我国当前外交形势与外交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高企、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增速减缓等,又适逢国际经济下滑之际 ,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濒临危机的边缘,前景不容乐观。 那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应当怎样看,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总的看法就是,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说明: 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健康。 首先,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今年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速度是最快的。 其次,偏快的经济增速得以减缓。 我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回落。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长10.1%,比上季度又回落0.5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 2、投资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7.3%。 一方面,投资增速,特别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增速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减缓,有效地扭转了投资增长偏快的趋势;另一方面,投资增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与今年前几个月相比,7月投资增速又有一定程度加快,这对于防止出现因受外需减弱而出现经济增速过快减慢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3、居民消费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速高达23%。 统计数字显示,自2月份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同时自4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 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变动表明消费确实是在扩大。 在投资和出口的实际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消费增速上升,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较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 与4月份8.5%的高峰相比,5月份、6月份、7月份的CPI涨幅分别为7.7%、7.1%和6.3%,逐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50多个主要国家(地区)中是最高的,而物价涨幅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减缓、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的GDP跑赢了CPI,而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物价涨幅都大大高于GDP的增幅。 5、财政收入增长。 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5%。 6、经济效益仍维持较高水平,企业活力增强。 企业利润总体水平继续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特别是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业主动转型,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 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16.3%的增长水平。 前7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4.4%,回落5.3个百分点。 同时,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7个月同比增长36.7%。 8、外贸顺差过大矛盾缓解。 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 9、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夏粮总产量达到2408亿斤,连续5年增产,单产和优质率再创历史新高。 早稻丰收,秋粮长势普遍较好。 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075万吨,增产72万吨。 这表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仍然健康,而且出口与投资拉动强、消费拉动弱的局面有很大改观,这确保了我国总需求仍然处在上升态势中,而且更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保证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是有力的。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质量又有所提高。 而且现实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是较快的,当前的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宏观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外部环境的挑战。 从外部看,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美国次贷危机阴云不散,美、欧、日等经济纷纷走低,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全球通胀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切,都对高度依赖国外的我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2、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因素,今年以来世界各国价格普遍上涨,近两个月来,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CPI都在冲高,有些达到了10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而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今年以来增长都在30%以上。 在中国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我国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对CPI也形成了较大的传导压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持续扩大,7月份涨幅达到10%,同比涨幅创12年来新高。 而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对建材的需求等,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新的因素。 三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仍维持在高位。 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实现增产,粮食库存充裕,有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的压力依然存在。 而且,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有农业与非农产品比价关系合理调整的一面。 四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都将趋于上升。 实行节能减排,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五是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 生活费用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增加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六是通货膨胀预期还比较强。 虽然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回落,对社会公众的价格上涨预期有一定稳定作用,但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价格上涨较快的形势下,社会公众还很容易产生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 3、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原因,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如房地产业,今年以来,全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 1~5月份城市房屋销售量同比下降7.2%,而上年同期则为增长16.8%。 再如汽车行业,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4、5月份汽车市场销售量出现了12.91%和6.66%的环比负增长。 由于房地产、汽车属于支柱性产业,楼市和车市销售形势逆转将进一步波及下游产业,对钢铁、建材、机械等下游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资金短缺、需求减缓、成本上升等原因,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是当前经济中的又一突出问题。 据有关估计,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有10%-20%中小企业出现倒闭。 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提供了85%左右的就业机会,创造了6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税收入,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其影响也不可小视。 4、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过快。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 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2007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比2006年6月下降7.2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 到2008年6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1.8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5、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 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6、出口下滑偏快。 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部分出口产品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资金成本上升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上国际市场疲软,对我国出口形成越来越大压力。 出口增长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出现下滑态势,进入2008年,增速大幅下滑;同时,进口增速持续攀升。 近年来,出口特别是净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大,2007年贡献了2.7个百分点。 虽然贸易顺差缩小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出口增幅继续回落,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将会不断显现。 7、居民收入增幅减缓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 200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较为明显。 在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下,居民的财富效应不断减弱,消费难以明显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在扣除物价上涨之后仅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二季度消费实际增速也仅提高2.1个百分点。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6%,大幅低于2006年和2007年同期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8%,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 2008年上半年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值)增长6.86%,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也低于2006年同期的水平。 城镇家庭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2006年上半年为70.5%,2008年上半年下降为68.07%。 总之,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中继续存在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影经济增长,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已不存在转向过热的危险,恰恰相反,在很多方面出现了紧缩的苗头和迹象,如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股市暴跌等。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但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在国际经济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三、关于当前政策取向的思考 鉴于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出现滞胀的危险,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应当适时微调,将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两大目标。 第一位的,是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过热不能持久,但减速过猛也不行,一旦经济减速过大,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经济下滑或衰退,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当前,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同时,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由于当前国内外客观形势热,要实现零通胀下的较快增长不可能,但物价上涨过快,引发通货膨胀,同样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中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实为非常正确的决策。 实践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 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稳定投资。 第二,稳定出口需求。 采取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出口需求,发挥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提高消费需求。 第四,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的力度,防止出现连锁反应。 第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结构调整来开拓市场,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努力控制价格过快上涨。 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主要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增强公众对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八大机遇与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 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 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 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 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 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 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 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 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 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 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 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 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 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 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 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 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 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 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 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