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这些情况家长要引起重视 4月龄宝宝确诊睾丸恶性肿瘤

原标题:4月龄宝宝确诊睾丸恶性肿瘤 医生:这些情况家长要引起重视

许多家长以为,睾丸肿瘤是成年人才会患的病,与孩子无关。其实,睾丸肿瘤不只偏爱成人,小儿的睾丸同样会长肿瘤。

日前,4月龄宝宝小言(化名)的右侧睾丸突然增大,家长随即把他带到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北部院区的小儿泌尿外科求诊。结果确诊是一种名叫卵黄囊瘤的睾丸恶性肿瘤。

据介绍,儿童睾丸恶性肿瘤比较罕见,发病率约为每十万儿童中0.5至2例,占儿童实体肿瘤的1%。

4月龄宝宝右侧阴囊区有肿物

半个月前,小言家长在给宝宝换尿布时,无意间发现其右侧“蛋蛋”比左侧大很多,但在触摸时,宝宝没有出现明显的哭闹。家长便带其到当地医院就诊,B超提示右侧阴囊区有肿物,诊断不明确。

随后,家长把宝宝带到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北区院区的小儿泌尿外科就诊。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宝宝的右侧阴囊区可见低密度卵圆形肿块,大小约30毫米×25毫米。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检测结果也明显升高。综合上述,考虑睾丸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小儿泌尿外科钟红继主任医师根据患儿病灶部位、检验及影像结果,考虑可能是睾丸的恶性肿瘤,建议马上住院,进行右侧睾丸肿瘤根治手术。

所幸癌肿尚未转移

几天前,钟红继带领团队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右侧睾丸肿瘤根治术,完整切除了右侧睾丸肿瘤及部分精索,肿瘤大小约30毫米×20毫米×20毫米。

切开肿瘤组组织后,可见鱼肉样组织,术后病理诊断提示卵黄囊瘤,这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幸运的是,家长发现及时,肿瘤未出现远处器官及淋巴结的转移,进而免去了小言后期的化疗之苦。小言术后也恢复得非常顺利,仅3天就出院了。

钟红继介绍,儿童睾丸恶性肿瘤较为罕见,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的阴囊区增大。不过,日常的临床诊疗中,小宝宝的阴囊区增大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很多疾病均可表现为阴囊的增大,如比较常见的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睾丸附睾炎等。绝大部分阴囊区的异常增大或肿块,都是良性疾病,但其中也有小部分为恶性肿瘤,如小言这样的卵黄囊瘤,以及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软组织肉瘤淋巴瘤等,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这些情况需考虑睾丸肿瘤

钟红继说,一旦宝宝出现无痛性阴囊肿块或睾丸增大,可表现为双侧阴囊或睾丸的不等大,或者双侧睾丸明显大于同龄人水平,且伴有外生殖器的异常增大和/或生长发育快速等症状时,家长需引起重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家孩子外生殖器或阴囊睾丸的发育情况,更换尿不湿、洗澡或常规体检时,如出现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做进一步的排查。

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首先就是通过专科医师的体检触摸,其次利用一些检查设备,如超声、CT或MRI,必要时结合一些肿瘤学的指标进一步明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对提高患儿的生存率至关重要。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宝宝阴囊上有血管瘤,怎么办

目前,对血管瘤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管瘤。 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而定。 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治疗原则是:①预防或治疗严重危及生命或功能的相关并发症; ②预防血管瘤消退后产生的畸形或面容缺陷;③预防溃疡及感染,对已经产生溃疡的患者,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产生,并缓解疼痛;④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⑤避免对能够自行消退并且预后较好的病变进行过度治疗。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吗?孩子生病了,诊所、医院一间一间换,却仍找不出病因?其实,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不同阶段反映的症状也不同。想尽快确定孩子生什么病,就必须确实记录孩子在每个阶段的症状及身体变化,如此才能帮助医师正确研判病情。只有充分掌握病兆,才能让宝宝就诊不NG。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生病。许多父母会将治疗结果的好坏归因于医师,却忽略自己其实也在孩子就医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0~2岁的宝宝无法清楚表达身体状况,多半要由爸妈主诉症状,如果家长没有确实记录孩子的病况,就可能让医师误判病情,进而延迟诊断、拉长就医的时间。

儿科疾病容易延误诊断的原因?

1. 不同年纪有其好发的疾病

婴幼儿在不同年纪都会有相对应的疾病,所以一样的症状在不同年龄出现,其反映的疾病也不尽相同。以发烧为例,3个月、6个月及1岁宝宝发烧所对应的疾病都不一样。而有些年龄所对应的疾病又可能横跨上下年龄层,比方说,2个月的宝宝有可能罹患1个月与3个月孩子会有的疾病,这也加深了看诊的难度。

2. 疾病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症状

每个疾病都有它的病程,在罹病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以肠病毒为例,宝宝第1天可能只是单纯发烧,第2天开始喉咙痛,第3天则开始流口水并伴随身体起疹子。就因为疾病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医师在看诊初期往往很难立即鉴别是哪一种疾病。

3. 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完全

0~2岁的孩子无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觉,也常把不同感觉混淆,譬如将发烧、头晕、视力模糊都归类成头痛。出现症状时,无法精确指出「哪里不舒服」、「哪里痛」,只会用哭闹的方式表现。以腹痛为例,孩子无法明确指出是上腹痛、下腹痛,还是肚脐周围痛?如此便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个部位出问题。

4. 身体检查不易

婴幼儿在看诊时很难乖乖配合检查,尤其打过疫苗的孩子因为残存对白袍医师、护士的恐惧,一见到医师就可能大哭大叫。由于哭泣时腹部会用力,医师无法以触诊判断病情,而哭声盖过呼吸声和心跳声,也使得听诊器无用武之地。身体检查遇到阻碍,也就没办法顺利鉴别疾病。

5. 病史取得困难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 哪些症状最难鉴别诊断?

1. 意识状态改变

意识状态改变的原因不一而足,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发烧。由于体温升高会让孩子活力下降,在身体疲倦的情况下,意识状态也会跟着变差。此外,头部外伤及严重感染也会让意识状态改变。以严重感染为例,败血症、脑膜炎会合并难以安抚、进食状况差、呼吸会喘、排尿减少甚至抽筋等情形;脑膜炎另外又会出现呕吐、畏光及脖颈强烈疼痛等现象。代谢性疾病和中毒也会造成意识状态改变。这两种状况会合并进食状况差、倦怠、呕吐甚至抽筋;中毒的孩子有时还会有步态不稳,说话口齿不清等情形。

2. 呕吐

会出现呕吐症状的儿科疾病包山包海。大里仁爱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江明儒表示,小儿最常见的呕吐原因是病毒性肠胃炎及胃食道逆流。此外,腹部急症如盲肠炎、肠套叠、肠阻塞、新生儿肠扭结及肠子转位错误都会造成呕吐。头部受伤的孩子有可能因为脑内血肿压迫而呕吐。2岁左右的孩子则可能因为中耳炎或鼻窦炎而呕吐。若孩子合并头围较大、囟门较凸,有可能是先天性水脑。喝完ㄋㄟㄋㄟ第3、4天开始呕吐则可能是代谢性疾病。另外,呕吐也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脑膜炎。疝气、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也会使孩子呕吐。值得注意的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常在溢奶时被误认为呕吐,但其实只是正常的溢奶。

3. 呼吸喘、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可以分为一般的生理现象与病理性的疾病。就生理现象而言,新生儿呼吸本来就会忽快忽慢,即便是大人呼吸也不会等速。如果是病理现象,因为体温上升会让呼吸速度加快,大多数呼吸急促的症状都是发烧引起。而休克会让人体缺氧,缺氧就可能出现代偿性呼吸加快。有些孩子在呼吸时有喘鸣声,可能是心脏衰竭引发的肺积水、结构性异常(如血管环压住气管)或气喘发作。若罹患病毒感染的细支气管炎,呼吸会发出喘鸣声。有的宝宝会拿小玩具塞入鼻腔,气管被塞入异物也会造成呼吸急促、喘。除此之外,有些罹患糖尿病的孩子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诊治,血糖愈来愈高就会演变成酮酸中毒,酮酸中毒也会喘。哮吼、支气管炎也会让孩子在呼吸时出现喘气声。

4. 发烧

与发烧相关的疾病可大可小。2岁以下孩子发烧大多是病毒感染,不过细菌感染也会造成发烧,比如泌尿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肠胃炎、肺炎甚至骨髓发炎。川崎症起初的症状也是用发烧来表现。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引起发烧。孩子如果只是单纯发烧,第一次看诊通常很难判断是何种疾病。

5. 腹痛

3岁以下的孩子很难指出腹痛的正确位置,因此造成诊断上的障碍。婴幼儿腹痛大多是便秘、感染或肠胃炎。新生儿腹痛可能是坏死性肠炎,因为小肠阻塞合并血便而引发腹痛。1岁宝宝腹痛则要小心肠套叠或盲肠炎。江明儒医师提醒,通常孩子罹患盲肠炎的年纪愈小,因为诊断困难,确诊的时间也愈晚。曾有统计指出,新生儿在诊断出盲肠炎时,盲肠已经破掉的比例高达100%,甚至可能演变成腹膜炎。另外,因为肺靠近肠胃道,下肺叶发炎的宝宝也会表现出腹痛的症状。有些男宝宝会因为睾丸扭转或疝气而引发腹痛,但单凭肠子的声音无法诊断出来,必须打开尿布才能确认。糖尿病并发酮酸中毒的孩子同样会有腹痛、呕吐的现象。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 儿少10大棘手疾病

台湾儿科医学会曾发布10大儿少棘手疾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鉴别诊断不易、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且一旦延迟诊断,就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极大伤害甚至死亡。为了让爸妈们对这些「杀手级」的疾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邀请儿科医师分析这10大棘手疾病的诊断盲点,以及延误就诊可能发生的状况。

川崎症

川崎症是一种中型血管发炎的疾病,为了避免形成冠状动脉的血管瘤,必须用免疫球蛋白加抗凝血药物治疗。病患大多在5岁以下发病,平均发病年龄是3岁。除了发烧以外,川崎症有5种基本症状,分别是结膜发炎(眼睛红)、嘴唇干裂发红(草莓舌)、身体起疹子、淋巴结肿大(大于1.5公分)、指尖肿胀(因血管发炎所致)。但不是每个罹患川崎症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所有症状,有些患病的孩子属于「非典型川崎症」,发病时只会出现其中1、2种症状,这也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除此之外,因为孩子必须发烧超过5天才能确诊为川崎症,在5天的病程中,这些不同的症状很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这又更加深了诊断的困难度。举例来说,发烧加上眼睛红可能被视为腺病毒;发烧、咳嗽、眼睛红肿流泪、身体起疹子类似麻疹;发烧、下巴下方淋巴结肿大通常会被认为是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发烧加上草莓舌则可能被诊断为猩红热。

心肌炎

心肌炎顾名思义就是心肌发炎,最常见的成因是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自体免疫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引发的心脏肌肉受损。以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来说,当病毒侵入心脏,心脏在被破坏的情况下加速跳动,血打不出去就会骤然死亡。一般会用心脏核磁共振造影检查(MRI)或做心导管心脏切片来判断孩子是否罹患心肌炎,X光、心电图、超音波也可以辅助检查。一旦确诊为心肌炎,会实施支持性疗法,给予孩子利尿剂、强心剂以减少心脏负担。心肌炎普遍症状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心脏衰竭、呼吸会喘、活力不佳、血压不稳等。因为发病时并不一定会出现所有症状,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因此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死亡率极高(新生儿死亡率高达75%),被视为十分可怕的疾病。江明儒医师表示,会与心肌炎混淆的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结构异常、心包膜炎(Pericarditis)、肉碱(carnitine)缺损、粒线体疾病、先天性扩大型心肌病变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心跳快速、血压不稳、呼吸会喘等症状,但致死率没有心肌炎来得高。

肠病毒重症

肠病毒好发在3岁以下的幼儿,而让人闻之色变的肠病毒重症同样以3岁以下幼儿为主要族群,5岁以上的孩子很少出现重症。一般来说,被传染肠病毒的孩子危险性较高,因为带原者体内病毒会经由繁殖增加,被传染者在传染瞬间接收大量病毒,身体很难适应、承受,因而让症状加重。目前已知的肠病毒有90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肠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A型以及克沙奇病毒B型。肠病毒重症有3大前症,分别是昏睡、呕吐和肌抽跃(Myoclonus)。肠病毒重症患者肌抽跃十分频繁,不易入睡,常会因肌抽跃而惊醒。罹患肠病毒的孩子最常见的症状是嘴巴后方软颚部位有破洞但身体没有疹子的泡疹性咽峡炎,有的孩子则是一般的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的破洞还会在手脚、 *** 起疹子。一般肠病毒的口腔破洞大多会在5天内自行痊愈,但少数患者体内的病毒会在发病3天后跑到脑干造成脑干的脑炎,开始出现心跳快、血压高、心脏负担变大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尔后突然引发心衰竭或肺水肿,这就是肠病毒重症。

有些罹病的孩子会因为嘴破不想吃喝东西而缺水、脱水,须住院补充水份。但如果是肠病毒重症的脑干脑炎,因为心脏原本就跳动得很快,一旦补充过多水份会让心脏负担更大,可能会突然死亡。在无法判定孩子心跳快是因为哭闹、不舒服还是重症的情况下,该给多少水份便成为十分棘手的一个问题。即便想用血压判定,因为孩子量血压的时候多会哭闹、乱踢乱动,医师无法立即获得确切数据,就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肠套叠

肠套叠好发在5个月以上~3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平均发病年龄小于2岁,秋冬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肠套叠有3种基本症状,首先是疼痛频率十分规律,约15~20分钟为一个周期,孩子会间歇性哭闹复而安静。超过半数的孩子会解出类似草莓果酱的血便(粪便中混杂鲜血及黏液)。孩子的肚子还可能因为肠子套叠而凸起肿块。话虽如此,但并非每个孩子都会完整表现出这3种典型症状。根据统计,仅有3成患者会同时出现3种症状。如果光看孩子腹部疼痛的模样,很容易误认为肠胃炎。而肠套叠也可能与「梅克尔憩室Meckelsdiverticulum」及「类过敏性紫斑症」混淆。梅克尔憩室是一种小肠先天性异常的病症,同样会解血便,但颜色呈现砖红色。类过敏性紫斑症则是一种侵犯微血管及后微血管小静脉的过敏性血管炎,一样会出现阵发性腹部疼痛、解血便,但某些宝宝还会有解血尿、关节疼痛、身体浮现紫斑等症状。江明儒医师表示,目前诊断肠套叠的仪器主要是超音波,准确度达98%~100%,只要在24小时内治疗就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许多家长都会把肠套叠误认为肠胃炎,孩子延迟诊治,可能会让肠子破裂引发腹膜炎进而死亡,不可不慎。

阑尾炎

阑尾炎好发在春秋两季,年纪愈大,罹患阑尾炎的机率愈高。以儿科来说,12岁~18岁的儿童比较容易罹患阑尾炎,1~4岁孩子罹患的机率只有万分之1~2。患者一开始会感觉肚脐周围不适,之后逐渐演化成右下腹疼痛,此时还不大容易确诊,要等到2~3天后出现右下腹痛,甚至痛到无法走路、爬楼梯,才可能确诊。罹患阑尾炎的孩子通常会有食欲不佳、胃不舒服、想吐、轻微发烧等症状,常被误认为一般肠胃炎或胆囊发炎。因为病灶接近下腹部,旁边就是膀胱,所以阑尾炎病儿偶尔还会拉肚子,或在解尿时感到疼痛,类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状,需要等到其他症状陆续浮现才能提高确诊的机率。3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年轻女性在罹患阑尾炎时特别容易延迟诊断。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

脑膜炎

脑膜炎是身体某个部位感染的病菌跑到脑脊髓液中造成的脑膜发炎。最常见的来源是肠胃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爱滋宝宝、免疫球蛋白缺损、先天性脾脏功能不佳)的孩子是脑膜炎的高危险群。罹病孩子一般会发烧、昏睡、倦怠、躁动不安、想吐、食欲不佳;严重的会抽筋、角弓反张。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反映头痛或脖子疼痛。由于这些症状不一定是病菌感染的脑膜发炎,也可能是脑部局部脓疡感染化脓、车祸受伤后脑膜附近形成的脓疡,或是儿癌常见的脑瘤,诊断时比较困难。如果迟迟未治疗,可能丧失听力、认知功能下降、行为能力下降、出现神经性后遗症(如抽筋),严重的会死亡。

类过敏性紫斑症

类过敏性紫斑症是免疫反应导致的血管发炎,好发在春冬两季,3~10岁的孩子最容易罹患此病,患者在发病前2~3周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背部、手脚背会有点肿,下肢和 *** 会浮现凸起来的紫斑,合并关节肿胀、疼痛;80%的孩子会出现肚子痛、呕吐、血便的症状,如果血管侵犯到肾脏,则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类过敏性紫斑症的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所以常会被误认成其他疾病。举例来说,呕吐、肚子痛可能会被判定为肠胃炎;出现疹子、关节疼痛可能会被视为关节炎;血尿则可能被以为是泌尿道感染。不过类过敏性紫斑症大多会自己痊愈,并不需要太多治疗。除非出现严重的腹痛、关节痛,才需要以类固醇治疗。

噬血症候群

噬血症候群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反应,好发在1岁半以下的孩子身上,潜在性淋巴癌或基因突变的孩子是高危险群。罹病者的免疫功能在感染病毒后不断往上攀升,在免疫不受控制的状态下,体内细胞激素旺盛,因而造成身体多重器官发炎,死亡率极高。临床症状是发烧、肝脾肿大、淋巴结肿胀、活力下降、意识涣散、持续昏睡甚至抽筋。由于巨噬细胞不停吞噬体内血球,血小板被吃掉便容易出血、贫血,发炎指数也会上升。噬血症候群通常会在感染一般性疾病后发作,患者刚开始可能会出现普通的发烧、感冒,但后来其他症状逐一浮现、愈来愈严重,最后死亡。此症不易鉴别,因为家长多半会以为孩子长达十几二十天的发烧是不明原因的发烧;肝脏受损引发的肝指数上升甚至黄疸,则可能会被认为是病毒性肝炎。有人也会将患者因发炎而出血的症状视为败血症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江明儒医师解释,噬血症候群因为免疫愈来愈差,的确会造成细菌伺机而入,最后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结果而非原因。也就是说,患者是因为罹病而引发感染,而不是因为感染而罹病。

幼年型糖尿病

幼年型糖尿病好发在两个时期,分别是4~6岁以及青春期。2岁以下孩子通常属于第一型糖尿病,成因是胰脏无法有效制造胰岛素。自体免疫的甲状腺发炎、胰脏开过刀、接受过放射线治疗、使用过化疗药物、长期使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都会影响胰脏功能,特别容易罹患此病;需要长期输血的地中海型贫血患者因为长期输血导致铁沉积在胰脏、胰脏功能损坏,也是糖尿病的高危险群。

一般罹患糖尿病的症状是嗜睡、容易疲倦、体重下降、多尿、夜尿。但因为孩子的睡觉时间本来就比较长、在包尿布的情况下容易忽略排尿情形,且食欲旺盛的孩子体重在短时间内不会下降的太明显,以致大多数家长都不容易察觉孩子有问题。久而久之,孩子身体缺乏胰岛素,只能用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取代葡萄糖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在制造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酮酸,进而导致酮酸中毒。幼年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次就诊大多已经酮酸中毒,但酮酸中毒又是糖尿病诊断的盲点,因为酮酸中毒的症状(呼吸较快、有点喘、呕吐、肚子痛、昏迷等)并不一定会在初期全部出现,孩子初次就诊可能仅仅是肚子痛、有点疲倦,等到第2次回诊才出现呼吸有点喘、意识不清的症状,此时验血糖才发现血糖值超高。无论家长或医师都防不胜防。

幼年型类风溼性关节炎

幼年型类风溼性关节炎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成因不明,可能和基因、感染、关节受伤引发的免疫反应或不正常的荷尔蒙浓度有关。它的定义比较严格,罹病孩子的年龄必须小于16岁,症状要≧6个礼拜,并排除其他关节炎的疾病(如痛风、感染、癌症)。一旦罹患幼年型类风溼性关节炎,关节活动会受限,并有肿痛、热热烫烫的感觉,还会合并睡不好、容易疲倦、长不高(关节慢性发炎会影响骨头生长)等症状。由于关节的疾病非常多,比如感染性关节炎、风湿热、红斑性狼疮等,鉴别诊断时可能出现盲点,再加上关节超过两周肿痛、发炎有可能是肿瘤、痛风,这也会影响医师的判断。

10大儿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宝宝看错病 罹患慢性疾病,不易诊断其他疾病?

江明儒医师表示,慢性疾病的确会干扰医师对其他疾病的判断。以罹患白血病的孩子为例,因为白血病本身就有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会有的症状,比如发烧。除非抽血检验,否则新的疾病很容易淹没在白血病原本的症状下。另外他补充,自闭症、发育迟缓等患有表达障碍的孩子也不容易在生病的当下获得正确的诊断。

避免延迟诊断,家长可以怎么做?

首先,爸妈应该带孩子定期施打疫苗、做健康检查、让医师评估生长发育的状态;许多发展迟缓或有潜在性疾病的幼童就是在医师做健康检查合并发展评估时发现的。提醒爸妈,每天仔细观察孩子的生理变化,如此才能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其次,带孩子就诊时要有组织地描述孩子的病况,比方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从何时开始?有没有伴随其他问题?做过什么处置?孩子在处置后有什么反应?给孩子吃过什么药?症状在什么时候恶化?什么时候缓解?过去有没有类似的状况?孩子的病史?透过这些有组织、有逻辑的论述,可以让医师更快进入问题核心。

除此之外,孩子出现症状时,也可以用拍照或录影的方式记录病情。江明儒医师强调,有时家长的认定会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也可能记不清楚孩子到底出现过哪些症状,照片和影像最能如实反映孩子当下的状态,帮助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病情。最后,在带孩子就医的过程中,有任何疑虑都要坦率的和医师讨论,并尊重医师的判断,绝对不要被自身情感左右,以免影响治疗。

提醒爸妈,病急乱投医、把看诊当作hospitalshopping(把看诊当逛街购物)只会让医师无法充分掌握孩子的病情,更难诊断确切的病因。最好确定一个固定看诊的家庭医师,让他对孩子的病程建立完整的脉络,才能将延迟诊断的机率降到最低。

江明儒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台中荣总小儿科总医师、台中荣总小儿过敏免疫科研究医师

现任:大里仁爱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

宝宝卵蛋大怎么回事呀?宝宝睾丸大是什么导致的呢?

宝宝的蛋很大是怎么回事?婴儿的蛋指得就是是睾丸 一般来说,大睾丸是由疝气引起的。 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睾丸。 如果一侧大而另一侧小,可能是鞘膜积液引起的。

那这个鞘膜积液是怎么回事?宝宝的健康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总是容易出现这样的小病。 即使知道伤害不会太大,父母也无法避免担心的过程。 但有些婴儿可能出生时与其他婴儿不同,这会让父母更加紧张。但其实这个是很常见的,不用紧张,很多孩子都会得这种病,这个也是没有办法预防的,属于一种无法预防的症状。但是也不用担心,因为这很常见。如果是疝气,那是由于局部皮肤薄弱引起的腹腔内脏突出。 宝宝的蛋蛋一侧大,另一侧小。 也可能是亚硝酸膜积液引起的变化。出现这种情况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做个宝宝的腹部 B超。

如果确定是鞘膜积液,那就听医生的话进行就诊即可,一般微创手术后即可痊愈,需要住院3-5天左右,如果观察宝宝没有其他症状即可出院,不用担心。

记得一定要去医院。这样就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保守治疗或微创手术,因为膜积液的消除一般十个月内即可自行痊愈,平时要注意 孩子的健康 外阴卫生应每天定期清洁。 一岁以内,暂时不需要治疗。 这有自愈的可能。 如果超过两岁,如果不愈合可以进行手术。 不要盲目的在家给孩子治疗,服用一些不知道效果的药物,检查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 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要让孩子养成挑食的坏习惯,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5740.html
有望2025年发布 Supercreen内饰 新款迈巴赫GL
预计年中上市 腾势Z9 GT内饰谍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