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青年逐梦大湾区

逐梦 港澳青年

走进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平台载体展示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内,200多家港资企业聚集,“广州制造+香港服务”打开了两地产业深度合作的无限空间;中新广州知识城里,粤港澳知识产权要素融通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一个个服务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的载体,托举港澳青年逐梦大湾区……

港澳青年逐梦大湾区 澳门

当前,广东省正全力打造17个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包括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重大合作平台,以及分布于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市的13个特色合作平台,助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其中,中新广州知识城、穗港智造合作区两大特色合作平台都位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内。目前,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依托各类特色平台扎实推进粤港澳在产业、科技、青创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科技交流多点开花

4年前,来自澳门的“85后”青年陈祥来到黄埔区“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成立了广州神农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闯出一片天地。

选择这里,陈祥看中的是这片热土上产业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他表示,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拥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可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神农智联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澳门青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神农数字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溯源链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推动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成为该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力量。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设的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有力推动了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目前,区内已建成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2+3+N”战略科创平台集群,集聚各类科研机构超1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6.6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内还构建了“教育—科研—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产业孵化链条,为湾区科研人员和创业者提供丰富资源。

在众多科创平台支持下,粤港澳三地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开花结果。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成立3年多来,已支持港澳项目16个。香港青年陈子翔是水中银(国际)生物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的项目落户黄埔之后,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支持下成立了生物大数据研发中心,以生物科技与大数据为助力,优化了企业原料管理,增强了研发实力。香港青年科学家伍子龙带领的华港龙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受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邀请落户黄埔,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促进粤港澳知识产权要素融通发展。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已连续五届举办并永久落户;连续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大会暨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已“云端”对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超4000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还整合粤港澳三地专业力量,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等服务。

产业协作向“智造”蝶变

广州开发区与港澳有着深厚的产业合作渊源。上世纪80年代起,一大批港资企业陆续落地生根,从这里迈向广阔的内地市场。“广州开发区是粤港合作的先行者,入驻企业不乏屈臣氏、李锦记这样知名的港资企业。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入驻港资企业253家,以先进制造业聚集的优势,成为大湾区内穗港合作的生动典范。”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穗港智造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代新祥表示。

多年来,港资企业在广州开发区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广州开发区已形成汽车、新型显示、绿色能源、新材料、美妆大健康5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在大湾区建设浪潮中,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应运而生。2021年,广东省印发了《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提升穗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全力推进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穗港产业协作从“制造”向“智造”华丽转身。

代新祥认为,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的发展顺应了香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求,依托于广州开发区的制造业优势,结合香港的科研、销售、设计、知识产权等优势,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当前,合作区正以制造业为本,构建以智能制造、高端日化、食品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接下来将全方位加强与香港的合作,营造“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推进与港澳的产业互动与深层次合作。

从早期的香港创业者到新一代港澳青年,广州开发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港澳人才和企业前来寻觅机遇。作为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自香港的海归博士倪释凌决定把自己的实验室落户于此,为国内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创业经验丰富的香港青年杨腾也把企业迁到黄埔,和团队带着VR(虚拟视像)项目,顺利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元”,还把产品和服务从黄埔带到了香港。

“靠埔青年”成新名片

建设黄埔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家、出台“港澳青创10条”、举办“青春黄埔行”港澳青年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多措并举,营造适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最优环境,吸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扎根黄埔、拥抱大湾区,“靠埔青年”成了港澳青年的新名片。

香港青年何泽荣在暨南大学读书时,就常关注大湾区建设话题。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他决定留在广州发展。2021年7月,“青春黄埔行”港澳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何泽荣与来自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广州高校的港澳籍学生参加了活动,了解这里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充分领略这座创新之城、科技之城、绿色之城的魅力。“百闻不如一见,我大开眼界,深深被黄埔吸引了!”何泽荣说,和许多港澳籍学生一样,他选择留在黄埔,成了“港澳青创10条”政策的受益者。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推出的“港澳青创10条”,从创业启动、创新激励、平台建设、金融支持、办公补贴、实习就业、合作交流、生活保障等各方面送出一系列大礼包,着力解决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就业的难点、堵点。何泽荣毕业即选择来黄埔就业,不仅可享受为港澳青年提供的专属人才公寓,还有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就业补贴等多项补贴。在黄埔创业的陈祥,则享受了对入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企业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的扶持政策,他创办的神农智联享受了50万元的租金补贴。

据介绍,近5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投入近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运营,“港澳青创10条”等港澳青年专项政策自2019年设立以来,兑现资金超过2000万元。

广州

为满足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需要,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规划了8.6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建成澳青部落、湾创之星等6家服务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的载体,总孵化面积达7.7万平方米。据统计,该基地累计孵化项目共498个,其中港澳项目186个,带动就业6941人,其中港澳居民260人。 (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


《追梦者联盟》讲述大湾区年轻人逐梦故事,这部剧中有哪些喜剧元素?

引言:在这部剧当中有很多的喜剧元素,在看剧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剧中的几位主演总是会说一些不同口味的方言。听到这些方言之后,都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的搞笑。看剧的时候大家也会发现主角们尝试着自己做饭,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来的饭非常的难吃。而且做出来的饭看起来也非常的搞笑,所以大家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觉得剧情非常的轻松。

一、方言的元素

相信大家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说方言。因为说方言比较的方便,而且说方言也比较的好沟通和交流。看剧的时候大家也发现了剧情当中有一些搞笑的元素,因为这些主角们在一起聊天的过程当中也会说很多方言。但是这些方言的版本非常多,而且听起来也非常的怪异,所以每当听到的他们说方言的时候,都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的搞笑。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出现语言的碰撞,每当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之后,大家都会笑得特别开心。

二、黑暗料理的元素

有一些小伙伴们可能会选择自己在家里尝试着做饭,因为这样做出来的饭比较的美味,而且吃起来也比较的健康。在电视剧当中也有做饭的片段,可是当大家看到他们做饭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搞笑。而且他们做出来的饭看起来也非常的不好吃,甚至还会让大家觉得这些饭做出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所以看到了这样的片段后,大家也觉得非常的搞笑。看到了这样的剧情之后,很多人都在感叹编剧的脑洞非常大。

三、总结

这部剧播出之后的评价非常好,因为大家觉得这部剧的剧情也是非常精彩的。因为在这部剧当中,除了有一些搞笑的元素之外,也讨论了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谈论到了结婚这个话题,同时也谈论到了梦想。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电视剧当中的主角同样也有这些烦恼,他们在这个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而且在看剧的过程当中,大家也发现了剧情当中有很多温暖人心的片段。

这给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大学生带来什么机遇与挑战?

机遇:

1.推出一系列工商合作项目和投融资平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就业,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投资、技术创新支持等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有利环境,让更多发热创新者能够获得投融资等支持。

3.发展跨境服务贸易,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际化资本进驻大湾区,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挑战:

1.跨境服务贸易带来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更应该加以国际化考量,衔接国际化资本投资,才能开发适应跨境市场的新业态。

粤港澳

2.大湾区的发展要求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高,包括对行业服务能力提升、对知识网络技能的要求等。

3.大湾区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中所引入的新技术,也将给大学生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求他们具备新型技能,做好创新驱动能力的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港珠澳大桥俯瞰。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初具雏形;而以制度、规则衔接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软连接”正在稳步推进,转化为大湾区各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协议在广州签署,大湾区将互认建筑工程、计量及控制、质量管理等多个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资格。 “这是 探索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重要举措,将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有序流动通道,为粤港澳工程技术人才发展提供保障。 ”广东省科协专职副主席冯日光表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一直以来,制度规则的差异是制约粤港澳三地融合与发展的重要障碍。 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就高不就低”打造世纪工程 驱车在港珠澳大桥上驰骋,极目海天一色。 大桥试通车20个月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对这里越发依依不舍。 今年年底完成决算后,他就要离开这座朝夕相伴的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一小步,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与发展的一大步!”林鸣说。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和试验田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工程,大桥建设涉及的设计、施工、环保及各个方面标准与规范,三地各不相同。 “港珠澳大桥所用混凝土寿命,内地标准是100年,香港标准是120年,最终大桥采用了香港标准;在行车线阔度方面,香港规格是3.667米,内地是3.75米,大桥最终采用了内地标准……”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介绍说,港珠澳大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就已经确立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谁的标准高执行谁的,以此来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形成项目专用技术标准体系。 该技术标准涵盖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在设计、施工以及营运阶段的要求。 “就高不就低” 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准绳。 广深港高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的重要工程之一。 开通之初,西九龙站成为内地与香港乘客流连忘返的“打卡点”,便捷高效的“一地两检”通关方式不仅将两地通关时间缩短一半,更改变了两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公司研发地在广州大学城,生产基地在顺德,国际业务对接在香港和澳门,这一切都通过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无缝对接。 ”在广州大学城创智大厦,港澳青年“双创”企业芳香世家(广州)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生介绍说,湾区融合将公司三地的创业者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产要素便捷流动,分散在大湾区各地的研发团队召之即来,各种科研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条件原来是不敢想象的,大湾区给了我们港澳年轻人大显身手的机会。 ”陈国生说。 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湾区时间” 2019年5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推出的湾区通办政务系统上线。 在香港观塘兴业街THE WAVE大厦9楼的湾区通办自助办事区,香港居民、博亚 体育 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翰衍打印出了一张注册地址为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工合空间的营业执照。 这是香港与内地以自助终端机实现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的首个案例。 大湾区在推广线上“一网通办”“跨境通办”的同时,逐步推出跨部门办事结果“一窗通取”,实现开办企业全程“最多跑一次”。 3月16日,广州美玥医疗 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人黎家进在广州市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统一的“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录入开办企业信息、提交表单,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电子签名,两个小时后就一次性领取了新登记的纸质营业执照、印章、发票等。 “在企业开办便利度方面,大湾区各方正在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丁力介绍,“开办企业”是商事主体进入市场经营的第一道门,开办企业便利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开办企业“一张表格申报、一个环节办理,最快半天办结”的目标,将原来需要到各部门办理的环节进行整合,一步办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者提供了“一窗取、零成本”的便利服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湾区时间”。 大湾区11个城市正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特别是商事登记、企业服务、资金流动等方面,珠三角九市要向港澳方面学习,形成联动效应,从而达到整个湾区一盘棋。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协同方面,广东采取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规则的联通、贯通和融通。 “湾区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前,“湾区制造”首批应用企业名单公布,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香港品质保证局共同为广州立白、欧派家居、卡迪莲、恒洁卫浴等首批12家获证企业颁证。 “‘湾区制造’是基于中国香港在评价认证领域国际化和权威性地位的优势,结合大湾区制造业,建立统一认证标志和系列评价标准。 ”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秘书长黄春林介绍,“湾区制造”将打造大湾区区域品牌共同体,助力世界级制造品牌培育,成就大湾区制造产业的全球化影响力和领导力,从一个全新层面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多年来,内地制造业成就斐然,但有些规范多年没有修订更新,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 科技 进步的水平,落后的标准规范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会长陈凯旋表示,作为首先启动的大湾区品牌质量评价团体标准,“湾区制造”将充分发挥香港方面在国际评价认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将“湾区制造”品牌打造成中国优质制造品牌的“代名词”。 香港品质保证局副主席何志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难得的 历史 机遇。 “湾区制造”项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湾区的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化认证标准体系的强强互补,将实现1+1>2的效果,向国际输出优质中国制造品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5760.html
世界接力赛 谢震业苏炳添未出战 中国队38秒75第6名完赛
习近平主席抵达巴黎受到热烈欢迎 视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