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年轻飞行人员群体战斗力建设纪实

原标题: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年轻飞行人员群体战斗力建设纪实

列阵长空,年轻雄鹰展神威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年轻飞行人员群体战斗力建设纪实

巍巍珠峰,亘古耸立。1958年,32岁的团长姚长川率领任务机组首次航测珠峰。仅仅经过4次试飞,机组便圆满完成这项开辟经纬的任务,一举打破国外关于中国人不能自行测量珠峰的断言。

年轻飞行人员群体 (杨田星宇 摄)

2023年,同样32岁的“90后”飞行员魏星,已率领机组在演习中成功命中高难度目标,斩获个人第三座“金飞镖”奖杯。以魏星为代表的年轻“老飞”们,不断挑战极限,勇攀战斗力高峰。

岁月沧桑变化,但总有人正值青春。从雪域飞向大漠,经山河飞掠江海,沿着时代交叠的航线,一代代官兵在投身强军事业中奉献青春,砥砺担当。长空之上,这支英雄的团队整齐列阵,承载着使命与梦想接续奋飞。

飞行人员队列行进(龙小康 摄)

“神威传承”的背后,站着一群同样气质的年轻人——

“那一年,参演机组首次进入、一击命中、一举击沉‘敌舰’两艘,创造了3项纪录,我大队被空军授予‘神威大队’荣誉称号。”在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一大队荣誉室,新毕业飞行员们精神昂扬、身姿挺拔,听着大队干部刘林郁的讲解,大家的目光纷纷聚焦在那面“神威大队”战旗上。

五四青年节前夕,航空兵某团组织“神威传承”教育仪式现场

青春总是与创新业、开新路相关联。该团组建之初,物资匮乏,部队住在用稻草和泥土砌起来的草棚里,凭借“草席棚子精神”,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新飞机的改装任务。该团李源一机组、徐克江机组曾驾机成功空投空爆“两弹”、打破西方大国核垄断的传奇,更是被一代代“神威传人”奉为佳话。

在“神威大队”荣誉室内,不但精心布陈了该单位执行拉萨试航、航测珠峰等重大任务的照片,还展陈了代表“团魂”的“神威大队”战旗,成为激励官兵们奋发进取的“火种”。

2015年,习近平主席来到“神威大队”所在航空兵某师视察,提出“思想政治要过硬、打仗本领要过硬、战斗作风要过硬”的“三个要过硬”要求。向着统帅指引的方向,“神威人”凝练形成“敢挑重担、敢于亮剑、敢打必胜”的“神威大队”优良传统。

敢挑重担,就是敢啃硬骨头,无关生死——

那一年,部队执行某重大任务,面对复杂的环境、生死的考验,担任指挥员的飞行员刘维主动找到团长:“你去指挥,我替你上!”一句简单的请缨,是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一名军人在危难时刻的血性担当。

敢于亮剑,就是敢于主动请战,敢为人先——

那一年,某次重要演习,任务难度之大,不少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看了也摇头。当时不满30岁的魏星深入研究飞机性能、弹药特点和入射角等要素,再三请战。

在获得指挥员批准后,魏星千百次反复研究资料,不断修正以往经验教训,一遍遍进行模拟打击、推演计算,最终在任务中“一剑封喉、直穿靶心”!此次大胆尝试,不但拓宽了某型导弹的参数极限,也让魏星“一战成名”。

敢打必胜,就是为了打赢全力以赴,贡献心血——

那一年,某次转场任务中,限定时间之内要完成百余个目标规划,按照往常经验,这几乎不可能完成。年轻的航迹规划师王亚雄拍了胸脯:“保证完成任务!”为了能够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他连续工作七天七夜,比预定时间提前完成。

“我可以对自己不狠,但敌人不会对我们不狠。现在我对自己狠十分,战场上就可以对敌人狠十分!”目送战机飞向远方,王亚雄的眼中布满血丝。

擎旗自有后来人。“首战必用”“枕戈待旦”“拳头力量”……奋飞新时代,“神威”团队年轻飞行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神威传承”新的内涵,翱翔九天、飞跃高峰。

轰6-K飞行员正在进行战术研究

三夺“金飞镖”的背后,是一次次向难题发起的冲锋——

九天之上,一架轰炸机倏然穿云下降,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驾驶舱里,面对“敌”地面兵力重重拦截,“金飞镖”机长李伟杰稳稳握住驾驶杆,指挥机组成员采用某数据修正法,灵巧避开“敌”搜索,成功突入目标空域并精准命中,赢来年轻飞行人员阵阵掌声。

那年,李伟杰作为机长首次带队出征就斩获“金飞镖”,并获团体、机组“双第一”荣誉。夺金运用的战法,正是由李伟杰带领机组在实战中创造。第二年的“金飞镖”考核首次在海上举行,考核环境陌生、气象复杂,导致目标搜索识别难度极大。备战过程中,时任副驾驶的魏星提出“地图搬家”方法。他们将考场“搬”到内陆水上靶场,并采纳武控师沈可、翟鹏博等人的意见,通过建立参数数据库模拟战场环境。为进一步减小投弹误差,李伟杰带领技术骨干昼夜攻关,创新设计一批战法训法,正式考核“一击命中”!这一次,李伟杰机组一跃成为空军首个蝉联“金飞镖”的机组。

第三次角逐“金飞镖”,魏星首次以机长身份率队出征。过往的荣誉,已变成沉甸甸的责任与挑战。

当天,演习进入最终揭榜竞赛环节,面临3种不同类型、3个不同难度的打击目标组合,如何抉择?怎样取舍?“狭路相逢勇者胜。”基于自信、经验和直觉,魏星最终决定:两个打击目标全部选择高难度。选择的底气,来自于平时训练一以贯之的高标准,源自于“神威大队”镌刻基因的英雄气。

最终,飞行机组以微弱优势险胜,再夺“金飞镖”,载誉归来。

“空中差之毫厘,靶向失之千里。稍有差池,战时就会贻误战机甚至影响作战进程。”武控师沈可亲历了三次竞赛,作为一名武控师,需要短时间内完成复杂计算,与主副机长密切协同。沈可回忆,某次执行任务时,空中发现、锁定目标晚了一步,幸好机长李伟杰第一时间提醒,否则很可能错过打击窗口。此后,面对复杂的信息、考验协同的操作,沈可养成每项数据、每次修正反复验证的习惯,确保数据绝对准确、万无一失。

超越卓越,屡创佳绩。近年来,以李伟杰、魏星、沈可、李桥等为代表的一批批年轻飞行人员驾机穿越岛链、首降岛礁、首出国门、国庆受阅、首上高高原,飞到了前所未至的区域,飞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飞出了大国重器的威风。

轰6-K飞行员正在针对训练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年轻鹰阵的背后,涌动着崭新时代的助推加力——

2020年7月23日,是“00后”飞行学员万一鸣毕生难忘的一天。

当天,习主席来到空军航空大学,亲切与学员们交谈时,万一鸣心中既忐忑又激动。那一天,万一鸣作为空军航空大学优秀学员代表,向习主席汇报了学习、训练、生活情况,并有幸现场聆听了主席讲话。“特别是主席勉励飞行学员‘早日成为蓝天雄鹰,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这句话,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万一鸣默默地在心中播下了种子。

2023年6月,万一鸣以同期飞行学员中出类拔萃的优异成绩毕业。得知自己毕业分配的部队是习主席视察过的航空兵某部,万一鸣心中惊喜万分:“那时,我就在心中许誓:一定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以过硬的素质、优异的成绩,用行动向着主席指引的方向努力成长。”

在该团,一大批像万一鸣这样的“90后”、“00后”飞行人员,正振翅腾空。

轰炸机飞行人员成长周期长,需要大量经验、过硬技术、沉稳心态支撑。“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技术上,都需要跳出旧有的‘舒适区’,迎接新的打磨和锤炼。”从一名经验丰富的机长,转变为一名轰-6K“新员”,新的机型内容、新的飞行要求都让陈东“压力山大”。除了飞行任务,陈东还担负其他管理工作,为了不掉队,他的身影每日穿梭于自习室、训练中心、食堂“三点一线”,常常挑灯夜读直至凌晨。不敷衍每一次飞行,不落下每一个数据,不漏掉每一次技术分析,“新老之变”对陈东是一次精神和技术上的双重洗礼。

同年7月,陈东作为新改装机长参加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此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不同战机的陈列、不同装备的展示既开阔了视野,又带来了紧迫感。”陈东望向远方目光炯明,“未来战场,只掌握一种机型难以胜任打赢要求,必须知己知彼,才能提高胜算。”不久后,陈东带领大队在“亮剑课堂”“学研讲堂”中不断深化研究成果,形成一系列资料支撑。

“敢打硬仗,‘翟男’不一般。”年轻武控师翟鹏博,平时低调少言,但酷爱钻研技战术,长期“宅”在训练中心、研究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作为多项科研任务的首选武控师,凭借过硬的理论和技术功底,翟鹏博曾在任务中化解多起安全风险,并多次受邀参加专业领域研讨会分享经验。

一次重大演习任务中,身处空中的翟鹏博突然遭遇强干扰、瞬间失去回传画面。凭借扎实的技术基础,他冷静沉着、科学应对,迅速完成“发现、锁定、修正”三连动,成功击毁“敌”洞库。

翟鹏博主动发挥特长,承担课目教学任务,参与新员改装培养工作,在理论改装阶段抓原理、重思辩、教经验,在上座实习阶段逐人逐架讲评,从起飞之初立牢战的导向……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大队近三批新员战斗力成长周期减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一代“神威”团队的年轻飞行人员们,正承担起时代的“载荷”,乘着新时代强军东风加速奋飞。

铁骨神威,铁翼奋飞;年轻雄鹰,列阵长空。

(陈嘉启 朱姜海 高思峰 于宝杰 叶荣彬 曹巍 杨田星宇)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直呼天空太美了,为他们的超美点赞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 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两名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均已出舱。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组合体。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 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 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19年12月入选神州十二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是江西南昌人,原是当地一家部队医院的护士。 两人经人介绍认识。 两年后,他们喜结良缘,婚后的生活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一派幸福景象。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 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 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刘伯明入选。 妻子张瑶也在航天城内工作,平时的工作是管理、整理资料,我很理解丈夫,这次丈夫能够成功当选,她也为他高兴,也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丈夫顺利完成任务、载誉归来。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 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 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参与了这次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 “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 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 ”夏宜说。 她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空照顾家庭,夏宜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轨道舱到太空漫步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那一刻,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激动不已。 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河山如画,我爱祖国的人民,祖国的人民勤劳,勇敢。 我爱我们的航天员,我们的航天员彰显着辉煌雄壮的民族魂。 为我们的航天员点赞!为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点赞!!为默默奉献的航天工作者点赞!!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全记录,航天员们是怎么出舱的?三个中国航天员穿上相关设备出舱。 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开启长达三个月的太空之旅。 按计划,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会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现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 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他们需要准备出舱前的工作。 比如他们要穿上相关的防护服,因为宇宙中是没有重力的。 如果不穿上防护服会导致航天员出现严重的负压状态,可能会导致内脏出血。 出舱还要选定好时间。 因为航天器在地球的外面,每一个点的速度不一样,如果选定的时间地点不好。 那么出舱的时候将会发生危险,要选在近地点,因为近地点的速度比较慢,所以这时候出场是可以的。 出舱之后还要观察周围的环境。 因为观察周围环境是能够增加自身的安全感。 还要向地球的人民报告外面的情况,并且要把舱门关闭,以免其他东西进入舱内。 出舱之后完成一系列工作。 因为宇航员出舱,一般是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他们一般会采集相关的数据,以及做相关的实验。 出舱的意义出舱意味着我国的空间站的建立向前迈进了更大一步。 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我国在宇宙空间站方面的地位。 感谢祖国目前我国航空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得益于党和人民的共同劳动成果,所以我们要感恩党,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这盛世。 让我们有好的生活。 感谢大家拜读我这篇文章,如有错误,请求指正,谢谢大家。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后都完成了哪些任务?神舟13号航天员首次出舱,完成了大小机械臂的几联装置以及悬挂装置转接件的组装工作。 从这次的工作速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比神舟12号工作效率要提升不少,因为有了神舟12号重组的经验,神舟13号出舱速度也有了一个大大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在安装完成操作设备之后直接将大量的时间留在老设备的操作上面在太空的时间长达六个小时,劳动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多去看一些新闻联播,了解航天工作人员的艰辛。 1、为什么会不断的探索外太空探索外太空也是每一个航天工作人员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全国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核心舱发射了一个大臂,为以后的航天探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外太空的不断探索也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美丽。 我认为外太空一定会向我们张开友谊的双臂。 2、神舟13号与神舟12号相比有哪些不同神舟13号在成功发射之后,就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最强的里程碑,从这一次的任务完成度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 这一次在发射场里直接有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神舟13与神舟12号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是得益于我国科研成果的不断提高。 3、从这一次的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这一次能够成功圆满的完成任务,也是每一个航天人员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去关注每一个航天人员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在太空执行任务有多难?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在这个幸福的时代,有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付出,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努力的为国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航天员,他们穿着军装,身上肩负着很重大的责任。 我国神舟13号航天员们已经在太空空间站生活一段时间了在失重的环境下,他们也也慢慢地适应了当下的生活状态。 神舟13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对于这次的活动,他们感到非常的激动,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很多的危险,因为在太空执行任务非常的艰难。 一、神舟13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长征。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遇见了很多人,同时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有的人,有的事都会慢慢教会我们成长。 我国神舟13号航天员们不辞辛劳,他们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也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使命。 神舟13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在这次的活动当中,他们经历了很多次的艰险时刻。 然而,他们都成功了,我们感到非常的开心。 二、在太空执行任务非常的艰难众所周知,太空是一个没有地心引力的空间,而且那个地方也是一个失重的环境,所以人们在太空都是飘着的。 对于航天员们来说,他们在太空执行任务非常的艰难,因为他们的肢体不受自己的控制,随时都有可能会飘起来。 神舟13号航天员们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他们历经艰险成功,回到了太空空间站那一刻,他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一幕都非常的感动。 航天员们在太空执行任务是非常艰难的,他们都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危险。 但是这次她们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们都为他们感到特别的开心。 神十三首次出舱,王亚平成首位太空行走女性,出舱为啥选在晚上?再次见证!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于11月7号晚上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舱外作业,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出舱活动持续6个小时。 这则消息一出,就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关注,很多朋友留意到此次出舱时间选在了北京时间的晚上,于是就有人问为什么要在夜间进行出舱活动呢?白天光线不是更好一些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见证此次伟大的出舱活动。 从前两天空间站相关新闻报道中,就已经明确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于近期择机进行出舱任务,并且为此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1、航天员的身体准备。 航天员刚刚进入空间站的头几天,身体的很多方面还没有适应微重力环境,比如他们会出现太空脸等情况。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入驻之前,空间站是出于无人状态的,入驻之后需要设置成有人状态,开启痛风净化系统,还要对生命保障系统和水处理系统进行设置。 所以在过去的二十多天时间里,三位航天员主要任务包含了适应太空环境,对空间站进行“重启”等各项工作。 在此期间,航天员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日常工作生活,每天晚上10点准时休息,中午有两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还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只有在他们完全适应了空间站失重环境,身体的各项指标经检测符合出舱要求时,才能安排出舱任务。 2、出舱装备的准备。 执行出舱任务除了身体要健康之外,当然要提前准备好出舱装备。 从此前空间站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航天员已经对“出舱物资包裹”进行拆包,检查各种工具的完整性。 此次出舱的主要任务,还是跟安装机械臂有关,航天员要进行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件以及悬挂装置的安装,所以航天员要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零件。 另外,航天员还要对节点舱进行相关设置,两套舱外航天服也要就位,王亚平和叶光富还进行了舱外航天服的试穿,这些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出舱前一天完成。 3、紧急撤离演练。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前,还进行了一次紧急撤离演练,主要针对空间站遭遇太空碎片撞击,发生气压泄露的情况,进行的紧急撤离。 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并在地面中心的支持下,几分钟之内就完成了从核心舱到载人飞船的撤离工作。 如果在出舱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可以迅速向载人飞船返回舱撤离。 4、出舱前的准备航天员出舱并非穿上舱外航天服就可以出去了,他们要进行至少四五个小时的出舱前准备。 比如出舱航天员要进行纯氧预吸,并进行舱外航天服减压适应,因为舱外航天服内采用的是低压纯氧环境,他们需要提前适应。 另外,出舱之前还要再次熟悉任务程序,别看太空行走会持续六个小时,但航天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他们要熟悉出舱流程。 总之航天员出舱前准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甚至需要一天时间来为此准备,我国5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已经要快很多了。 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名单公布之前,网友们就预测王亚平可能会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性航天员,而此次出舱任务,王亚平又将成为我国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航天员。 王亚平能够执行出舱任务,是建立在过硬专业技术和强大心理素质的前提之下的,我国女性航天员的训练强度与考核标准和男性航天员是一样的。 所以王亚平此次出舱又将创下首次,她出舱之前的新发型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为美女航天员。 但必须要明白一点,王亚平有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秀素质!另一位出舱的航天员是翟志刚,他是我国太空行走第一人,曾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任务中执行出舱任务,此时翟志刚已经率先出舱,紧随其后的就是王亚平。 此次出舱活动,叶光富在核心舱内执行配合任务,神舟十三号未来还有1-2次的出舱任务,届时叶光富很有可能出舱行走。 跟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一样,此次出舱依旧要进行6个小时左右,这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考验都是巨大的。 三位航天员将再次创造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奇迹!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神舟十三号出舱任务的时间为啥选在晚上?白天光线不是更好吗?相信经常关注空间站的朋友都知道,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是没有昼夜之分的,它以7.9公里/秒的速度,每天可以围绕地球飞行16圈。 也就是说在空间站里,航天员每天要经历16次白天和黑夜,相当于90分钟经历一次,而出舱任务持续6个小时左右,最多可以经历4次太阳的升起降落,所以选在白天还是晚上根本没区别。 另外,在空间站外跟在地面不同,从那里望向太空都是乌漆麻黑的,哪怕是白天也不会出现像在地面那样的蓝天白云。 只不过白天的时候太空温度会高些,夜间温度会低些,但对身穿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没有任何影响。 总之空间站上的白天黑夜不能用地面的概念来定义,那里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环境,出舱时间不用考虑是白天还是晚上的问题。 截止这篇文章发布时,两位航天员已经相继出舱,他们要在舱外执行六个小时的任务,对大小机械臂进行相关安装作业。 王亚平创造多个“首次”,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性,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女性航天员,接下来还会创造多个首次,王亚平必定会被载入中国航天事业的史册!最后预祝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完成此次出舱任务,期待你们的凯旋而归!#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航天员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出舱瞬间:向大家挥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传来喜讯,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这次活动完成代表什么?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航天员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10月16日成功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预计要进行2-3次的出舱行走任务。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于北京时间11月7日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进行舱外作业,航天员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出舱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此前王亚平进行出舱活动水下训练的视频曾广为流传,其中介绍,她需要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不断完成各种动作,单次练习长达四五个小时不间断。 那时她说,“吃饭的时候,手都是抖的,连筷子都拿不了。 ”一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全马”,训练结束时的体重能降一两公斤。 圆满完成任务本次出舱任务依旧是由三名航天员共同配合完成,两名航天员出舱,一名航天员留在舱内执行指挥与协作任务。 但不同的是,有了神舟十二号乘组的经验,神舟十三号乘组从准备到出舱的速度会提高。 经过约六个半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我国神舟七号发射上天的相关资料

基本信息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2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 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 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 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 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 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 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 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 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施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 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 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 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F火箭担任。 [编辑本段]细节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 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 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 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 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 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 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 “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 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 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 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 ”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 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 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 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 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 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 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 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 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 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编辑本段]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 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编辑本段]任务过程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 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16:35 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 刘伯明也探头出机仓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 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 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 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 17:01 轨道舱门关闭。 火警误报 在航天员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经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后经证实,是误报。 19:30 神舟七号释放伴飞小卫星 9月28日16:54 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17:16 飞船返回中国上空;17:25 太空船离开“黑障区”,并且打开主伞。 17:36 成功着陆;18:22 航天员自主出舱。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9月底升空。 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 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 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 遥感器应用研究为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 “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发展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3名正选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名正选航天员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翟志刚,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依安人。 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山西运城人。 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 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 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 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 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 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 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 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眩,影响工作能力。 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编辑本段]伴飞小卫星 “神七”任务中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 “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 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 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 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 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 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 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 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 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 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曾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夜间飞行是项高危课目,飞行员夜间单飞考核的难度有多大?

提起飞行员,相信大家心里一定充满了崇拜,不知道大家对前半年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组织了精彩的新飞行员进行夜间单飞训练,检验新飞行员战斗力的视频仍旧记忆犹新吧。

随着指挥员下达命令“减摆打开,加力起飞,计时,起飞”,新飞行员们驾驶战机依次起飞,奔向预定空域。为了确保新飞行员夜间单飞训练安全,部队便制定了多套空中特勤处置预案和应急措施。

在后来对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新飞行员的采访中,该飞行员说“海上飞行的话灯光地标比较少,整个空间处于比较黑暗的状态,返场回来之后航线上气象也比较复杂,云比较多会影响视线。但是,并不会因为是新学员,飞行时间及经验都比较少而降低自己的标准。

当最后一架战机稳稳当当降落地面,新飞行员们全部高质量完成了夜间仪表,夜间编队,夜间低空等训练项目,成绩达到了优秀。

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行教员介绍称“夜间飞行,新飞行员心里压力比较大,技术要求标准比较高,但是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顺利完成了预定的科目”。

如果想要成为飞行员,在身体素质方面来说,首先要求身高女性160cm至174cm,男性为170cm至185cm,体重要求在50公斤以上,平静血压不得超过18.4/11.7千帕。

按照空军c字型视力表裸眼视力要在1.0以上,无色盲和色弱,且身体不允许有纹身及刺字。心理素质方面,对飞行有较强兴趣及愿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四肢协调,方位判断准,模仿能力强等等较为严苛的条件。

在国内的飞行学校只有经历“单飞”才能接受后续的训练,而且需要接受有资质的教员检查并批准后,才能迎来飞行生涯中神圣的“单飞”时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613.html
复仇题材短剧被禁投 多部宫斗
刘德华断崖式哀老 天王该退休了! 网友泪目 白发苍苍一脸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