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 同意接受斡旋方提出的停火方案 突发 10万人撤离!以色列对拉法进行大规模精准空袭

原标题:突发,10万人撤离!以色列对拉法进行大规模精准空袭,哈马斯“同意接受斡旋方提出的停火方案”

突发,10万人撤离!以色列对拉法进行大规模精准空袭,哈马斯“同意接受斡旋方提出的停火方案”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5月7日报道,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6日晚发表声明说,战时内阁一致决定继续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展开行动,以向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施加军事压力, 从而推动以方被扣押人员获释并实现其他作战目标。

以总理办公室是在哈马斯6日晚宣布同意斡旋方提出的加沙地带停火提议后发表这一声明的。 与此同时,虽然哈马斯针对停火协议的回应远未满足以色列的核心要求,但以色列将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前往埃及参与谈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达成以色列可以接受的协议的可能性。

此前,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发表声明说,哈马斯接受了埃及斡旋的停火提议。以方在非常认真地审查提议每一项内容,竭尽全力推进有关谈判和令被扣押人员获释的“每一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以军将继续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以军持续对拉法东部地区发动空袭和炮击。有巴勒斯坦媒体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以军地面部队也已参与对拉法东部地区的进攻。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下属武装派别“圣城旅”称其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多枚火箭弹。根据以色列当地媒体消息,以色列靠近加沙北部边境的城镇斯代罗特遭到6枚火箭弹袭击,其中2枚被拦截,4枚落在城郊空地。袭击未造成人员伤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 再次迫切呼吁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层进一步努力,达成协议并结束目前的苦难。古特雷斯表示,他对拉法可能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迹象深表关切。“我们已经看到人们的流动——其中许多人处于绝望的人道主义境地,并且一再流离失所。”古特雷斯提醒各方,保护平民是国际人道主义法重要的部分。

哈马斯同意停火方案

以色列《新消息报》5月6日援引一名匿名以色列官员的话称,如果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接受此前以色列方面提出的停火协议,以方攻打拉法的决定可能会撤销。此前,以色列媒体报道称,以色列战时内阁当地时间5日晚召开会议,战时内阁成员表示,如果短时间内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谈判没有进展,以军可能会在一周内对拉法发动军事行动。

据央视新闻5月6日最新报道,当地时间5月6日晚,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对媒体表示,哈马斯已经告知加沙地带停火谈判斡旋方卡塔尔和埃及,同意接受斡旋方提出的停火方案。

据新华社,沙特新闻电视台4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哈马斯已经同意在停火协议落实的第一阶段释放33名被扣押的以色列人,但在4日谈判中声称手中只有其中20人,不过能找到被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扣押的人。目前仍有大约130人被扣押在加沙地带,其中数十人据信已经死于以军的军事行动。知情人士说,未在33人名单上的其他人能否获释取决于后续协议。

据半岛电视台披露内容,哈马斯同意与以色列达成 总共三个阶段停火,每个阶段42天。

除人员交换以外,以军撤出其设置的“内扎里姆军事走廊”,允许加沙民众自由返回北部。

以色列结束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哈马斯方面还表示,其得到了美国的承诺,保证实现永久停火。

对此,以色列方面表示收到了相关斡旋方的反馈,正在对此进行评估。但多位不具名的以色列官员对当地媒体表示, 哈马斯宣布接受的停火协议草案经过了埃及单方面修改,并非以方提出的草案。 以色列官员称,哈马斯正在通过所谓“欺骗”的行径,试图让以色列来承担拒绝停火的责任,对此以方无法接受。

以前双方迟迟无法达成停火协议的分歧就在于,哈马斯要求以色列永久停火、全面撤军,而以色列对此坚决反对,只接受临时停火,并不断威胁将进攻拉法。双方矛盾在过去24小时中接连爆发。目前来看,虽然哈马斯表示同意停火,但由于双方在停火协议内容上的分歧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对于停火进程还需持续保持观察。

以军对拉法进行大规模精准空袭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以色列国防军6日晚说, 正对加沙地带最南端城市拉法进行大规模精准空袭。

据以色列媒体6日早些时候报道, 以色列战时内阁当天通过将于几天后攻打拉法的决定。 以色列《新消息报》以政府官员为消息源报道,如果哈马斯接受关于释放被扣押人员的协议,以方攻打拉法的决定可能会撤销。

以色列国防军6日早间发表声明说,已要求拉法东部居民尽快向“人道主义区”——马瓦西地区撤离。以军发言人当天说, 约10万人正从拉法东部撤离。 另据以色列陆军电台消息,以军相关行动是此前一天以色列政府经会议做出的决定,以方已就此向美国做了通报。

马瓦西是以军此前指定的所谓“安全区”。该地被认为面积小,且缺乏保障生活的基础设施,难以接纳大量人口。

另外,根据以色列媒体5月6日消息, 以国防部长加兰特在5月5日晚间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通了电话。加兰特向美方通报了5日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造成以军士兵伤亡的情况,同时称现阶段哈马斯已表现出其拒绝了以方的停火协议。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别无选择”,将在拉法展开军事行动。

当地时间5月5日,内塔尼亚胡发表电视讲话,称以色列不会接受哈马斯提出的以色列永久停火、全面撤军的要求,否则就意味着对哈马斯投降。未来以色列将继续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当地媒体称,这一言论使得哈马斯方面采取更强硬立场,以阻止以军进入拉法。随后在5日下午,哈马斯武装人员就向连接加沙的凯雷姆沙洛姆过境点一侧集中发射了1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有阿拉伯媒体援引哈马斯官员的话称,此次袭击只为发出信号,即以色列任何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都会得到其难以预料的结果。

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6日,巴勒斯坦媒体援引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的声明称,以色列政府不顾加沙地带正在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和以色列遭扣押人员安全,只出于政治算计而发动对拉法的进攻。

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等对此已经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以色列对拉法的进攻不会轻松。哈马斯还呼吁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并向加沙地带提供援助。


说说目前比较热点的国际冲突吧

自去年11月美国在安纳波利斯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来,阿盟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在推动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和解、协调黎巴嫩各派尽快确定总统人选等方面,态度积极,做了不少促进工作。 长期以来,埃及一直是主持调解巴内部各派矛盾和推动巴以对话、谈判最主要的阿拉伯国家。 6月17日,哈马斯与以色列就第一阶段在加沙停火的协议,就是在开罗促成的。 今年,当地舆论把地区国家的这类调解归纳成几种模式,除“埃及斡旋”、“沙特斡旋”外,还增加了“也门斡旋”和“卡塔尔斡旋”,具体是指2月23日萨利赫总统提出“也门倡议”,3月22日邀请巴勒斯坦两派到萨那商谈重组巴民族联合政府,以及卡塔尔4月中旬邀请尚未建交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夫尼出席“多哈论坛”,试图推动巴以谈判所作出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也已介入了中东和平进程中长期被冷置的重要环节,即叙利亚与以色列的谈判。 以色列奥尔默特总理6月18日称,在土耳其斡旋下,以叙近期开始间接谈判,一俟日程与议题达成一致,便将直接进行和谈。 地区国家介入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虽不能说都会奏效,但毕竟能改善气氛、减少暴力冲突的概率。 今年5月下旬,正是在卡塔尔和阿盟的斡旋下,黎巴嫩各派终于同意让苏来曼出任总统,解决了拖延约半年的黎国家元首空缺问题,堪称一大亮点。 目前,巴以停火协议期满,冲突又起,阿巴斯已赴开罗,邀埃及再度斡旋以期延长协议,也反映了中东地区国家的这种倾向。 (一)俄格冲突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自上台以来一直积极奉行融入西方、加入北约的政策,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 但是,要求独立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成为其“入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这两地的独立要求得到俄罗斯的暗中大力支持。 在科索沃2008年2月宣布独立后,俄罗斯开始公开支持两地的独立运动。 对此,格鲁吉亚一方面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并与美国等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进入7月以后,南奥塞梯局势和格俄关系突然紧张起来。 7月10日,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俄方得到格军可能以解救被扣留军人为由入侵南奥塞梯的情报。 为搞清局势,俄军飞机在南奥塞梯领空进行短时间飞行。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则表示,俄外交部的声明等于承认了俄战机入侵格领空。 这是对格鲁吉亚主权的蔑视。 俄外长拉夫罗夫当天表示,格加入北约的决定将导致格方与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的冲突“彻底无法解决”。 为了防止冲突再次发生,格方必须与这两地立即签署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协议。 8月初,南奥塞梯局势由紧张升级为严重冲突状态。 格军和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不时发生交火事件,并且均指责对方首先开火。 为缓解紧张局势,格鲁吉亚建议与南奥塞梯当局进行直接对话,而俄罗斯主张在解决南奥塞梯冲突混合监督委员会框架内举行谈判。 8月7日,格俄代表在第比利斯就谈判模式问题举行会晤,但未能达成一致。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当日下达了单方面停火的命令,并重申允许南奥塞梯享有“无限制”自治权,并邀请俄罗斯作为担保国。 这只是萨卡什维利的“虚晃一枪”。 8月8日,格军突然包围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企图以闪击战方式拿下该市。 不料,俄罗斯早有准备,俄第58集团军的一支装甲部队迅速进抵茨欣瓦利。 8月9日,俄陆军总司令博尔德列夫命令该集团军和航空兵以火力压制方式,实现维和任务区停火。 针对这次冲突,俄格双方均坚称自己有理。 俄总理普京表示,俄方行动绝对有法律依据,是合法和必要的。 根据现行国际协议,俄罗斯不仅要履行维和职能,而且在一方违反停火协议的情况下,有义务保护另一方。 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对新闻界说,俄军所有行动均属维和任务范畴,且其范围仅限于南奥塞梯境内。 8月10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对南奥塞梯平民犯下罪行的人将受到惩罚,其中包括承担刑事责任。 他将命令军事检察院对有关犯罪情况进行立案调查。 面对俄方的指责,格方毫不示弱。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宣布,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命令国家进入“战时状态”,进行后备兵总动员。 格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洛马亚随后说,格议会当日全票通过了萨卡什维利签署的命令,宣布全国进入15天的戒严状态。 8月10日,俄军控制了茨欣瓦利市大部分地区,并与格军在市郊激战。 俄军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表示,格军在不断撤出市区的同时,开始调集预备部队。 俄空军将对格军第二梯队予以打击,但不会空袭格方非军用设施和城市。 俄驻南奥塞梯维和部队司令部发布消息称,格军出动了7400人,100辆坦克以及数目不详的火炮。 不过,俄军的进攻地域并不局限于南奥塞梯地区,而是包括格境内的数个军事和战略要地,意图一举瘫痪格方的战争能力。 比如,俄军突袭并控制了格黑海之滨的重要军事基地塞纳基市,以及位于格心脏地带的战略要地哥里镇,这次进攻南奥塞梯的格步兵第一旅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坦克营部以及空军指挥部均设在这里。 至此,格军陷于完全被动,就像萨卡什维利惊呼的那样,他的国家遭“闪电切割,被一分为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格俄在南奥塞梯的冲突形势。 8月7~10日,联合国安理会连续四次开会讨论南奥塞梯局势,讨论俄罗斯起草的声明草案。 该草案对格军与南奥塞梯武装人员之间的武力冲突升级表示严重关切,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流血冲突和放弃使用武力。 由于美国等国不同意使用“放弃使用武力”等措辞,安理会最终未能通过这一声明草案。 11日,法国和芬兰外长赴格、俄两国斡旋。 就在萨科齐抵达莫斯科前数分钟,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暂停军事行动,并提出临时停火6点建议:不寻求使用武力;完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允许自由通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格军返回其常驻部署地点;俄军退回到开始军事行动前的边界线,在建立国际机制前,俄罗斯维和力量可采取安全补充措施;国际社会开始讨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未来地位和保障其持久安全的方法。 俄总理普京也说,格鲁吉亚已经“完全失去”对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的管辖权。 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暂停军事行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格鲁吉亚总统必须下台,格军“最好”远离南奥塞梯,并且还要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 由于无力再战,格政府被迫于8月11日停火。 萨卡什维利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尽一切努力尽快解决南奥塞梯危机。 俄格外长互通电话,讨论南奥塞梯局势。 格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承诺将迅速查明情况,并对俄方立场表示理解。 8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同意接受俄方的暂时停火6点建议,南奥塞梯冲突暂时平息下来。 这次俄格间的严重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难民。 8月20日,格鲁吉亚议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塔尔加马泽说,格方共有215人丧生(146名军警和69名平民)、1469人受伤(1408名军警和61名平民),另有70名军人失踪。 而同日俄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称,俄军共有64人死亡,323人受伤,无人失踪。 南奥塞梯地方当局则称格军行动造成2000名平民死亡和3.4万难民出逃。 本次冲突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结束多年之后向世人突然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格军突入南奥塞梯后,俄军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迅速调集两万官兵和500辆坦克,并派苏-25、苏-24、苏-27和图-22战斗轰炸机参战,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击败格军,推进至距格首都第比利斯仅45公里处,而此时西方国家甚至还来不及统一立场,无法对格进行援助,从而使格完全陷入军事和外交上的绝境。 在退隐世界军事冲突舞台多年之后,这次冲突表明复出的俄军依旧强悍有力、令人生畏,与其周边的中小国家军队相比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这次冲突也可能是对近年来俄军事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从效果上看,俄军在本次冲突中显然吸取了车臣战争的教训,采取事先隐蔽、快速突击和多军兵种联合攻击的方式,一举击败格军,并控制其战略要地,较好地掌控了战役的主动权、突然性和伤亡水平。 不过,俄方2万人和500辆坦克的出兵规模似乎也表明,俄军可能仍然缺乏足够的精确制导武器来对格军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另外,俄军有数架飞机,包括一架图-22远程轰炸机被击落也说明,俄军未能迅速摧毁格方的防空系统,这一败笔是如何造成的尚不清楚,可能与俄方缺乏相关的侦察设备有关。 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俄军的这次亮相基本成功。 不过,战争历来是改革之母,相信俄军会以这次冲突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推进其现代化改革进程。 (二)以巴冲突2007年,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与法塔赫爆发了激烈冲突,总共造成625人死亡。 在巴勒斯坦方面,231人死于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冲突,382人死于以军的攻击。 在以色列方面,5位平民、6名军人死于巴方的袭击。 2007年6月,由于被哈马斯夺去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巴总统阿巴斯解散了由哈马斯领导的民族团结政府,而自行组建过渡政府。 以色列则以封锁加沙而对哈马斯施压。 12月12日,在中断了近7年之后,以巴谈判代表正式开始新一轮和谈的首次磋商。 和谈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最后无果而终。 巴以在“两国”解决方案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以色列坚持不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而如果阿巴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则不仅人数众多的巴难民不会接受,哈马斯也会有充足的理由谴责阿巴斯和法塔赫出卖巴人的利益。 所以,巴方决不接受“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的说法,而愿意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共同居住的国家。 在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实体的状态下,这一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因为阿巴斯难以在近期内成功掌控大局,甚至无法阻止哈马斯武装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而在以色列看来,建立一个无法确保以色列安全的巴勒斯坦国的方案是不能接受的。 到2008年2月24日,双方只在水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一些非核心问题上达成协议。 以巴局势的一大特点就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 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新一轮和谈开始的前一天,以军进入加沙地带,打死6人,抓走60人。 在2007年12月,巴以双方进行了两轮谈判,期间以军多次攻入或空袭加沙地带,打死数十名巴武装分子。 在以军的强大压力下,哈马斯一方面通过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还以颜色,一方面放出停火的信号,但遭到以方拒绝。 2008年1月,以军除继续实施定点清除行动外,还于1月17日下令全面封锁加沙地带,作为对巴激进武装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报复。 加沙很快陷入人道主义危机之中。 哈马斯被迫释放出更多的缓和信号,包括声称准备考虑停火,愿意与法塔赫展开会谈,等等。 但这些信号没有起到效果。 以色列继续封锁加沙和展开军事打击行动,而阿巴斯则以哈马斯交出加沙的控制权为进行会谈的前提。 虽然阿巴斯后来同意进行会谈,但会谈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进入3月份,以巴冲突再次升级。 以军在2月末3月初展开代号为“热冬”的军事行动,造成至少116名巴人死亡。 3月2日,为了抗议以军的军事打击,阿巴斯宣布中断和谈。 3月6日晚,一名巴武装分子在耶路撒冷一所犹太宗教学校开枪打死8名犹太学生,打伤11人。 随后,哈马斯声称对此案负责。 这是近两年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行动,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的产物。 以色列随后于8日和13日两次空袭加沙予以报复。 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这一轮武装冲突直到2008年6月才停止,共造成35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21名以色列人死亡。 6月19日,以色列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各武装派别达成一项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根据停火协议,巴武装人员停止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发动军事打击。 另外,停火三日后,以色列将开始放松封锁加沙地带,允许部分物资运入加沙地带;一周后,以将进一步放松封锁。 在最后阶段,双方将展开谈判,商讨重新开放巴勒斯坦和埃及边界的拉法口岸,以及释放遭哈马斯关押两年的以军士兵沙利特等问题。 此后,加沙局势基本保持平静。 从目前来看,哈马斯能够严格遵守停火协议。 7月12日,哈马斯逮捕了7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阿克萨烈士旅成员。 哈马斯官员祖赫里说:“我们强调,各方必须遵守全国一致通过的协议。 ”事实证明,以色列对加沙的打击和封锁并没有把哈马斯搞垮,反而使加沙的民众对以色列的痛恨与日俱增,将哈马斯提升到“得道多助”的有利地位,而令以色列在国际上陷入“失道寡助”的被动处境。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音也日益强烈,这也是奥尔默特政府同意与哈马斯实现停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国际社会以及巴、以双方都不看好这项临时停火协议。 实际上,双方接受停火实际上是各有打算的。 哈马斯希望借此令以色列解除对加沙的封锁,缓和当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重整武装力量。 以色列希望通过停火使以南部地区免遭袭击。 尽管停火可能赋予哈马斯一些合法性,并削弱阿巴斯的地位,但相对而言,对加沙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危害更大,将对以巴和平进程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在停火协议实施后,以巴双方再次展开和谈进程。 7月22日,以总统佩雷斯与到访的阿巴斯举行会谈,商讨巴以和平进程等事宜。 虽然两人会谈的详细内容没有公布,但巴方高级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在会谈前表示,阿巴斯将在停止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向佩雷斯寻求帮助。 8月6日,阿巴斯与奥尔默特在耶路撒冷会面。 不过,奥尔默特日前宣布,将不参加前进党定于9月17日举行的主席选举,并在新主席产生后立即辞职。 这一决定给和谈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双方在年底前是否达成一项协议变得极不确定。 尽管奥尔默特表示只要他在总理位置上,就会为实现以巴和平继续努力,但在巴方看来,即将离职的奥尔默特形同“跛脚鸭”。 事实上,巴方已经开始为与奥尔默特之后的以色列领导人打交道做准备。 (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战略问题。 )2009年,恐怖主义仍将是国际安全最大隐患。 随着美新政府反恐战争重心东移至阿富汗,直逼恐怖分子老巢,“基地”组织、塔利班和巴基斯坦亲塔利班分子势必乘机反扑,对美及亲美政治势力发动攻击。 他们还可能将爆炸引向全球。 最近,“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高调出镜警告奥巴马,并号召伊斯兰世界发动新一轮“圣战”。 铲除恐怖主义是全球治理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必须标本兼治。 既要加强打击力度,又要努力净化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环境;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以和平、民主代替强权、暴力,公平、正义地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国内与国际矛盾。 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1月15日,一名巴勒斯坦妇女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外哭泣。 2008年地区冲突明显增多,较2007年33起多13起。 热点问题几乎均在升温。 在中东,巴以新仇加旧怨,引爆新一轮冲突。 为彻底清除哈马斯,2008年底,以军发动了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对加沙地带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 在高加索地区,俄格展开激战,北约险些卷入冲突。 在南亚,2008年7月,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地区爆发近5年来最激烈的冲突;11月,孟买事件使印巴关系急剧恶化,4年的和平进程再度中断,引起了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担忧。 2009年仍将是动荡之年。 新年伊始,巴以冲突继续升级,各方斡旋收效甚微,哈马斯发誓将使犹太人寝食难安。 中东局势依然转不出“以暴制暴”的怪圈。 在南亚,印巴局势依然紧张,印度欲借孟买事件惩罚巴基斯坦的可能性继续存在。 另外,斯里兰卡局势也在恶化,政府军在新年第二天攻占了反政府武装泰米尔“猛虎组织”大本营,全面和平希望渺茫。 东欧亦不平静,新年的第一天,俄罗斯即宣布全面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两国“斗气”牵动欧洲政治神经。 防核扩散:无法乐观 伊朗媒体2008年11月12日援引伊朗国防部长纳贾尔的话说,伊朗已成功试射一枚射程达2000公里的新一代地对地固体燃料导弹。 这是导弹发射时的照片。 近年来,核武器扩散形势严峻。 印、巴、以成为事实上的有核武国家,但至今尚未加入核不扩散机制;朝鲜已进行核试验,伊朗在加速开发核技术。 随着核能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上升,无核国家掌握核技术、开发核能的需求增加,进而可能使掌握浓缩铀和核燃料回收技术的国家增加,核技术扩散加速可能性增大。 另外,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日益凸显,核科学家和走私分子、跨国公司、恐怖分子等参与核扩散机会增多。 2008年,防扩散进程处于停滞状态。 朝鲜弃核进程走走停停,伊核问题举步维艰,伊朗在国际法律框架下玩擦边球,国际社会毫无办法。 2009年,地区防扩散问题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重点。 美新任总统在此问题上可能采取较为温和立场,但伊核、朝核前景仍不宜过于乐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为担心的是南亚核形势的发展,如果印巴在孟买恐怖袭击调查案问题上不能保持克制,将开启核国家冲突之先例。 进而,如有一方不能很好控制核武器和核材料,将可能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引发灾难性后果。 气候变化:暖流涌动 2008年12月9日冰人“请愿” 12月9日,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一名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端详伫立在会场入口旁的人形冰雕。 这些冰雕内嵌标语,呼吁人们停止对世界环境的破坏,致力环保事业。 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第十个最热的年份。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所有比2008年热的年份都集中在过去12年里,这再次证明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8年,地区或全球会议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明显升温。 欧洲议会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为其在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扫清了最后障碍。 博鳌亚洲论坛探讨气候变化趋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日本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作为世界减排的长期目标。 波兰波兹南联合国气候会议研讨新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 2009年,气候变化问题仍将是国际关注的重要焦点。 6月,《气候公约》缔约方附属机构会议将在德国波恩举行,12月,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将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协议。 可以预见,今年各国围绕减排标准、国际气候话语权的争论将更趋激烈,联合国气候会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人们拭目以待。 海盗猖狂:再添新乱 2008年11月19日,被海盗劫持的沙特阿拉伯“天狼星”号巨型油轮停在索马里东北部海面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索马里附近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表示关注,呼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加大打击力度。 新华社/法新 国际海盗近年来有恃无恐。 2008年,海盗制造劫持事件比上年增加了两倍,索马里海盗则高居榜首,抢劫船只135艘,绑架船员600多名,现仍有约20艘船只和二三百名船员掌控在海盗手中。 还有两个令人担忧的新动向是:海盗正在把手伸向更遥远的海域;部分海盗还与恐怖分子合流,助纣为虐。 2009年,解决海盗问题继续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理会通过第1851号决议后,截至目前,有10多个国家派出军舰到索马里水域。 在联合国框架下和索马里当局同意下,中国海军也已开始执行护航任务。 海盗猖狂作案,严重威胁正常国际贸易,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但是,仅靠军事行动不足以解决问题,欲彻底铲除之,需要综合治理,必须维护有关海域周边国家稳定,促进当地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除贫困与落后。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哈马斯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渊源!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了!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 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 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 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 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 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 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 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 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 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 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 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 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 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 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 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 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 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 飞机。 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 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 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 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 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 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 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 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 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 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 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 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 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 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 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 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 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 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 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 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 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 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 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 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 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 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 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 “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 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 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 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 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 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 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 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 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 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 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 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 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 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 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 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 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 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 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 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 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 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 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 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 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 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现在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极端主义者把其视为宗教冲突,但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阿拉伯土地被占的问题,所以才有“土地换和平”的计划。

为什么巴勒斯坦问题难解决?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 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 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 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 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 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1]编辑本段历史背景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2]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3]编辑本段发展历程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3]编辑本段冲突经历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国旗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 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巴勒斯坦国旗2008年巴以冲突大事记 1月17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口岸。 1月23日,哈马斯武装等突破加沙与埃及的一处边境口岸,数以千计的加沙人涌入埃及抢购生活必需品。 2月3日,埃及安全部队和哈马斯武装重新关闭边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热冬”攻势,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冲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处犹太人机构遇袭,8名学生死亡。 哈马斯声称对袭击负责。 6月19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6月25日,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炸死。 8月2日,以军士兵朝试图逃离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该家族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联系密切)成员开枪,打死4人,打伤20多人。 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一次行动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哈马斯随后恢复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区当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弹袭击,十几人受伤。 当天上午,以军空袭加沙地带,打死两名巴武装人员。 11月16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东部,4名巴武装以色列空袭加沙人员丧生。 11月27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 巴官员说,以方当天在拉姆安拉、希伯伦、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等城市也发动大规模逮捕行动,其间有枪击事件发生。 12月2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推土机开进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市,随后以军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造成两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 12月18日,哈马斯与以色列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 哈马斯即日起宣布结束停火,并不再延续。 从19日至26日,哈马斯向以南部地区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称,5名卡桑旅武装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死亡,该组织随后向以南部城市发射迫击炮弹作为报复。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总理奥尔默特呼吁阻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 以外长齐皮·利夫尼发誓要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控制。 [5]编辑本段争论焦点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 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边界划分问题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 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 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以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人口从1182人增加到了28.58万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 2005年8月,以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 但在此后几年中,以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 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难民回归问题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 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 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 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 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水资源分配问题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 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 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 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 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6]编辑本段如何解决中东问题多边会谈中东问题多边会谈,指的是由阿以冲突各方、其他中东国家及美国、俄罗斯、欧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7161.html
俄一邻国 大声说出一件事 了 这下普京怕不能再高挂 免战牌
大兄弟 笑话十条 这闺女我养不了了 你赶紧带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