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发布渠道转向政府网站 全国多地政务新媒体账号停更注销

城市

近段时间,全国一大批政务新媒体账号正陆续关停。

4月28日,昆明市五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消息称,根据政务新媒体集约化管理的有关要求,“昆明市五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4月30日停止更新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今后所有关于昆明市五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有关信息将在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

停更微信公众号、转向属地政府网站的还有长沙市雨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据该局4月24日公告,为进一步规范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雨花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从2024年5月1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将启动关停注销程序,本单位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将通过雨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发布。

在乡镇和街道一级,四川青川县乐安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平安乐安”决定于4月25日起停止更新并申请注销,官方解释为规范有序发展政务新媒体,避免重复运营造成资源浪费;济南市槐荫区振兴街街道办事处也宣布,为进一步规范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振兴街街道新媒体账号将于4月6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注销程序。如需继续了解街道工作动态,请扫描二维码下载“爱槐荫”App,并关注政务号版块“振兴街街道”栏目。

在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微信公众号“未央正当时”发文称,为进一步规范政务新媒体工作管理,统一政务信息发布渠道,“未央正当时”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4月16日停止更新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如需了解相关工作动态,敬请关注“长乐未央”微信公众号。

澎湃新闻注意到,“长乐未央”是未央区委宣传部旗下公众号。

在新浪微博上,近期亦有不少官微宣布关停。

例如,渭南市临渭区司法局微博4月29日称,根据政务新媒体集约化管理的要求,“渭南市临渭区司法局”微博于2024年4月29日停止更新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

同日,南京市江宁区城市管理局宣布,因政务新媒体整合要求,即日起,南京江宁城管微博账号停止服务、更新并开展注销程序,相关信息及服务事项可前往江宁城管微信公众号查询。

稍早前,江苏张家港大量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公众号停用,引起舆论关注。有当地教师告诉红星新闻,早在2023年底,张家港市教育局就已经在喊停,不少学校开学后陆续关闭了公众号。近期,学校都收到了通知提醒,要求统一关停公众号。具体内容如下:为落实中央网信委《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着力解决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质量低、传播力弱、基层负担重、形式主义抬头等问题,也为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保障教师潜心从教,根据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安排,市教育系统将分阶段持续推进校园政务新媒体关停工作。

另有教师介绍,此前,学校接到了市教育局的通知,要求4月30日之前关停学校微信公众号,后续信息将通过校园网站进行发布。如没有校园网站,则通过关注“张家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张家港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了解信息。若后续学校想要申请新的网站,则要前往市教育局进行备案。

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建设政务新媒体账号,只看有没有,不看能不能用、有没有用,无疑也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账号上的阅读人数和文章内容就摆在那里,点开一看就能知道这个号是不是在用心运营;糊弄自己、糊弄群众的内容放在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基层工作人员时间精力本就有限,维护这些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账号,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群众想要获取信息和服务,手机关注一大堆账号,办个业务来回切换,何谈便民利民?明显背离设立初衷的政务新媒体账号,既不能服务公众,也不能给政府公信力加分,要它何用?


政务App如何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本是杨修用来形容曹操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心境。 但在过去的多年里,用来形容政务App的境遇却是再合适不过的。 政务服务由窗口、官方网站,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转移,这有利于传播政策、公开政务、方便群众办事、推动智慧生活,本是件好事。 然而,建设过程却并不美好,在央视2018年播出的一期《手机上的“形象工程”》节目调查里,记者随机下载了40多款政务App,其中近二分之一都无法正常使用,可以使用的App当中,大部分用户评分都不足3分。 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众多政务App乱象丛生,其中“找不到、体验差、更新少、不实用”等问题尤为突出,使得政务App出现形同鸡肋的处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内容和体验等方面。 政务App定位不明确市场化困难 根据《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4)》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政务App大约有400个,而据中山大学发布的《移动政务服务报告(2017)》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仅仅全国70个大中型城市,就提供了514个政务App,涵盖了交通、社保、民政、旅游等多个领域。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科技革命的这几年,各单位各部门的政务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事实上,目前各大手机应用市场并没有专门的政务分类,部分单位对应用市场的检索排序规则不熟悉,使得大量政务类App发布不规范,命名和版权也存在问题。 同时,还要和大量非政务类App混在一个榜单上竞争,例如:查询交通信息的“交管”、查交电费的“网上国网”等官方App要在AppStore生活版块上,和“支付宝”、“美团”等市场化App竞争。 再者,目前主要的互联网推广形式都是要烧钱的,发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多达十几元,ASO、地推、广告才是用户喜闻乐见的App推广方式,在新媒体竞争高度激烈的时代,百万用户已成为在市场存活的底线。 如果用户量在百万以下,没有合理的支撑模式,将会沦为小众化App。 而政务App本身就是一种低频刚需的服务,靠传统的指标考核硬推广,难免导致“自我造血”能力薄弱,许多政务App只能被迫游离于市场边缘。 各自为政带来了形式主义和资源浪费 政务App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服务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中。 但在给老百姓带来便民服务的同时,也不得不泼一盆冷水,是否真的有必要大到市、区,小到每个部门、街道办行政窗口都各自开发一个政务App?许多地区、部门在建设App上各搞一套、各自为政,导致各个App间功能缺少兼容性,比如武汉市,坐公交需要下载“智能公交”App,坐地铁需要下载“Metro新时代”App。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群众办理不同事项往往要通过不同渠道,需下载安装众多的App应用,造成线下跑腿少了,线上“跑腿”时间却在增多,办事效率依然不高。 政务App过多也带来了形式主义,据2018年浙江省纪委监察委督导调研组暗访了解,某乡镇一些干部的手机上普遍装有七八个工作App,每天若要认真完成App上的“留痕”任务,要耗费两个小时左右,加上管理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等响应迟钝,使得App逐渐“僵尸化”。 另外,各类政务App在运行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数据资源无法共享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应用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壁垒”、“数据孤岛”,这是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资源浪费。 用户体验和服务思维成政务App软肋 根据央视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政务软件的开发方并非政府部门,而是外包给软件公司,价格少的要数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甚至更多,另外,政务App的维护、升级也需要一大笔费用。 但出钱又出力建设出来的政务App,却有个别存在版本更新慢,一定程度上导致用户死机、闪退、卡顿、界面原始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主要也是因为政务App的公益性,不存在盈利压力,缺乏市场化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指导。 “重建设、轻维护”,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监管思维没转变到服务思维上的问题,政务App毕竟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相对传统网站而言,信息更新速度、服务的便利性才是用户最看重的,如果不够注重网站和App的差异性,仅仅停留在办网站的思维上,过分习惯单向性的信息发布,那么App的实用性自然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政务App的出台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还没达到好不好用的程度,在易用性上、解决实际问题上、界面友好程度上,还没符合群众的期望。 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只是手段,而转变政务思维,重构群众和官方之间的关系或许才是最关键的。 他山之石可以破局 即便市场上存在大量“僵尸化”政务App,也不能否认一些政务App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并且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整合资源,全力打造聚合式政务App 天下分久必合,破局的当务之急,是要明确制定相关标准,统筹研发,集中管理,对“鸡肋化”的政务类App进行系统化整治整合,推出真正实用简单的一站式服务App。 电子政务的核心并非一味的比拼App数量,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各个行政部门间的藩篱,让政府的资源和数据联动起来,才是政务App相对于市场化App的最大优势,能够有效形成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上海“市民云”App就升级为“随申办”,相比过去,“随申办”只有三个主菜单,却覆盖了一千多项一站式业务办理服务。 上海成立了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实施“一网通办”,将所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实现公共数据汇聚、互联、共享。 数据“通”了,业务也就“通”了,同时有效减少了官方运营和用户使用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在各地意识到一站式App是大势所趋后,却也出现了另一种程度的功能“杂糅”现象,例如福州市的“e福州”、“掌上福州”、“智慧福州”等政务App,功能都可以涵盖水电气暖、交通出行、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景区购票、便民政务等公共服务,显然在产品特色方面仍需要更清晰的定位。 2、创新服务正在重构政务App的体验 2016年《中央部委办局政务App评估报告》对中央推出的35款App进行分析,其中,安卓市场下载量超30万的App分别掌握“独门绝技”:“地震速报”能在地震发生前的几秒通知用户,获得83.5万次的下载;“中央纪委网站”因“一键举报”特色功能凸显,下载量超过百万次;“中国天气通”满足公众天气预报“刚需”,下载量近三千万次。 这也侧面反映了专注垂直领域的政务App并非多余,有特色服务能力的产品照样能够得到市场青睐。 在app开发方面,政府单位不必大包大揽,可以尝试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将App的开发和运营交给第三方,这些常年在市场一线征战的企业往往更懂产品体验和用户需求,“我的连云港”、“i郑州”等政务App开发商就采用了第三方SDKopeninstall增值赋能,比如近期疫情爆发,众多政务App想要借势推广实名登记、扫码验证、出入管控等社区管理服务,在集成openinstall实现渠道追踪后,可以扫描二维码在网页自动统计每个基层干部发展而来的App用户ID及数据,不必再要求手动登记来统计业绩,大大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此外,科技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带到移动政务领域,也将越来越深入地重构政务服务的体验,2018年“游云南”App采用腾讯公司开发的“刷脸入园”、AR技术、景区直播等功能,成功吸引了百万下载量,技术创新确实也是政务App打破僵局的一大出路。 可以看出,政务App在运维上需要保持内容和服务并重,开发过后可以让第三方公司继续介入产品运营与推广,以保障产品的迭代更新。 其次,政府部门可以扩大互联网团队建设,引进专业的产品经理、运营推广人才参与其中,形成合力。 结语 纵观信息交互平台的发展史,我们经历了BBS论坛、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互联网公共设施的时代变化,但真正不变的,是服务和效率的内核,政务App作为一种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的延伸,如果不能发挥资源优势和服务精神,哪怕时时紧跟时代潮流,也难免陷入“鸡肋化”、“僵尸化”的困局。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长大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吸收用户意见建议到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数据化和智能化必然是政务服务的未来,政务App这双互联网翅膀也一定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助力。

政务新媒体应当如何做

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编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才能玩转政务新媒体。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政务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二是专业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务新媒体采编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把高超的文字驾驭、恰当的文字表现视作看家本领,面对海量的文字信息,娴熟把控选题,精妙组织文章,不仅能熟练生成流畅的文字,更能写出漂亮好看、撼动人心的文字,确保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现及组织加工是政务新媒体采编的基础、基本功,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同时,亲自动手写作也是政务新媒体采编诸环节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综合的策划能力

全国多地政务新媒体账号停更注销

政务新媒体在立足行业业务基础上推送和发布怎样的信息、采取何种方式推送和发布,不仅直接展示出网络媒体采编个人水准的高低,也最终体现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和方针。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凝练出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重组重构信息,进而完成信息选题策划。

四是快速的反应能力

政务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转载,将政府部门行业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政务新媒体采编对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一则业务信息发布、每一项工作动态推送,都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声誉、影响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行业形象。尤其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如果信息判断错误,或仅凭感情办事,就会造成信息发布失误或舆论误导。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基本方针前提下,要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舆情搜集、舆隋研判及重大舆情应对基本能力培养。为切实加强民政系统政务新媒体编采队伍舆隋应对能力,国家民政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民政新闻宣传、民政舆情应对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专门培训、专题讲座,全面提升面对复杂舆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政务新媒体的活力在于创新,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依赖于采编意识、采编思维、采编手段、采编方式等采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网络时代面对不断扩张和全面开放的海量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不断培养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挖掘政府部门行业业务信息的深度,有意识地面向广大受众,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切实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手段,不断研究创造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新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切实实现传播方式创新。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集约化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如何让政务新媒体宣传出新出彩?

政务宣传,指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围绕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成绩推出宣传报道。 政府职能部门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部门主动进行政务宣传,有利于政务工作接受群众监督,避免懒政,有利于从严治党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融洽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关系,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有利于提升现代治理水平提升,提高政府服务群众的意识,提升公务员履职能力,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一、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各级的政府职能部门都在不断加强政务宣传,主要采用的方式有: (1)加强了和新闻媒体的合作。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新闻专业从业人员,都供职于各级新闻媒体,专业人做专业事,始终是一个行业大方向。 因此,通过新闻专业人士开展的政务宣传,依然是当下的主流。 单位 (2)党政综合局等部门承担起更多的宣传职责。 在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园区或者市直部门,党政综合局拥有了更多的人才编制和专项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党政综合局人力扩充,可以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宣传工作,多采用“亲自策划亲自采访”或“亲自策划,安排同事或记者执行新闻策划”两种方式。 (3)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填补了区域性政务宣传的空白。 中央高度重视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并借此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开展。 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城市行政区的融媒体中心业发展起来了,因为有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加上本身就有区县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人力基础,这些区县市的融媒体中心已经有了非常强的策划能力。 相比中央、省、市级媒体,他们在政务宣传方面的针对性更强,服务能力更好。 (4)采取外包的方式开展政务宣传。 常见的政务宣传主要在两个地方开展,一个是新闻媒体,一个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 公众号多交由新闻媒体运营,合同里说的是新闻媒体安排专业团队,全力做好公众号的日常运营、维护和新闻策划。 (5)招募新闻从业者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一些新成立的部门很重视宣传,也开始专门设立宣传管理这样的岗位,通过招募1个有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专门为部门做好新闻宣传。 二、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在宣传上的合作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报道,一种是特定节点的新闻策划。 过去,一个记者可以专心跑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只做这个部门的新闻,所以这个记者对该部门的情况非常了解,报道起来得心应手,但是现在记者流动性大,对服务部门了解不够;记者专业意识有所淡漠,满足于电话采访、单一采访和新闻通稿修改;记者经营压力剧增,一个记者跑几个政府职能部门,疲于奔命这些都导致政务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2)党政综合局推动政务宣传,党政综合局参与宣传的人在增多,但是党政综合局要把政务宣传做的更好,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消除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要让其他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真心诚意的帮助党政综合局一起做好宣传,这样宣传创意才能真正落地。 其次,党政综合局也要考虑人力成本问题,政务宣传的“性价比”值得考虑,既要为政府开源,更要节流。 (3)在借力区域融媒体中心完成政务宣传方面,笔者调查了解到,融媒体中心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他们的作品可以直接在抖音等平台发布,扩大自媒体阵地的影响力;可以在中央、省、市媒体发布,扩大影响力和点击率。 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区域融媒体中心承担的报道任务开始不断加重,报道效果开始从峰顶滑落,若不继续补充经费和人力,未来它们的影响力还会继续下滑。 此外,区域融媒体中心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上存在明显问题,如何提高政务宣传的“性价比”,用相对较少的人和经费,完成相对更有效的政务宣传,是必须思考的。 (4)采取外包的方式开展政务宣传。 政务类公众号刚兴起的时候,这是一个主流表现形式,但是目前来看,政务公众号的宣传出现了明显的疲软态势。 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政务公众号小编基本只会复制粘贴,当时合同许诺的采编团队运营公众号,也成为了一句“空话”。 政务类公众号如果不加人力、不加策划力度,未来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削弱。 (5)招募新闻从业人员进政府职能部门,很多新成立的部门有了更强的宣传思维,但是光依靠1位新闻从业者来改善整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还是有一些过于想当然了,是值得商榷的“一劳永逸”的做法。 招募进政府职能部门的新闻从业人员,会遇到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是系统类的二级部门对宣传工作配合、支持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甚至经常推诿,导致错过新闻时效性;其二是这个招聘进来的人员,已经在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宣传经费和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后,新闻媒体记者没有给出符合合同要求的高质量的政务宣传效果。 三、对策 1工作思想上的转变 有志于从事媒体工作的新闻记者,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新闻理想的调查类记者,通过详实的新闻报道来进行新闻监督,他们针砭时弊,刺痛一些人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第二类是宣传类记者,他们通过深入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走进甚至扎根一个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的工作现场(如危房老街改造、乡村振兴等),用妙笔或者视频策划,来宣传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绩。 随着国家进步,我国已经形成了“正面宣传为主,监督报道为辅”的报道大势,这也推动政务宣传类的记者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来看,政务宣传类的报道内容变得丰富,稿件数量在增加,但是真正有影响力、有意义、值得流传的政务宣传类报道还不够多。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调查分析的土壤。 从事政务宣传的记者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11年,发现当下的政务宣传记者有明显的两极分化: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多,临近退休的老记者多。 有干劲、有能力的中生代记者去哪里了?调查显示,大多数这样的记者要么转行去了事业单位,要么就从采编口去了经营口。 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行业问题。 一个行业如果以雏鹰和老骥为主流,这个行业就容易催生出一种不重视调查分析的急功近利的情况。 笔者对某市的政务宣传类记者做了观察和调研,发现目前的政务类记者对新闻调查的热度不够,不愿意充分发挥记者的脑力、笔力、眼力和脚力,更愿意“赚快钱”。 很多记者根本不愿意像前辈那样长久地在新闻现场停留,导致报道不扎实,很难与读者实现共情。 而新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过分追求时效性和新闻的海量性,导致新闻成为了一个传递消息的工具,新闻的工具性和新闻深度有极大的缺失。 针对此现象,应该树立行业规范。 中国的新闻媒体数量其实很大,很多媒体都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大家在争夺一样的目标客户,大家在推出相似的新闻宣传产品。 这个时候,再去谈新闻媒体用专业意识去引导“甲方”,可以说是空中楼阁。 新闻媒体很多时候在“甲方”的强势态度或者审美新标准下,容易丢失自己的专业性。 首当其冲的就是丢失了新闻调查的宝贵品质。 现在虽然很多媒体都认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重考核,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媒体已经把经济效益指标放在了社会效益指标之上,这是让人担心的发展趋势。 新闻媒体如果盲目陷入到经济效益的竞争中,容易进一步弱化政务宣传的效果。 所以,要在行业完善监督、事后追惩制度,要建立全新的考核体系,让那些真正发力社会效益,真正花大力气且做好了政务宣传的媒体,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让那些愿意做扎实事的政务宣传类的调查记者得到更好的经济回报。 要进一步完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 采编和经营分离是新闻铁律,但是在当下经济环境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履行全员经营的发展新目标,这其实是新闻媒体管理无序化的开始。 新闻记者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应该专注于新闻报道本身,如果采编和经营继续这样捆绑下去,未来,政务宣传类的报道效果还会被继续弱化。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新闻媒体要重新牢固树立采编、经营分家的制度,做到“合而不融”,要在制度考核上,给与新闻记者足够的尊重,就是要在稿费发放、绩效评定方面,给记者的调查稿件、深度稿件更多的回报,利用正当合法的经济刺激,来鼓励记者做好新闻调查。 同时,在升职以及中央、省、市新闻奖的评定上,不但要注重报道的“新”,更要肯定报道的“深”和“实”。 2工作方法上的转变 (1)做好创新文章。 现在大家都在说新媒体,新媒体表达固然要求记者“走转改”,要求记者改出新气象,创作出真正符合受众喜欢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 但是具体操作来看,很多媒体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他们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哪里?在于部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脱离实际,要求记者全知全能。 一个新闻媒体应该是要努力构建一个生产链条的,在这个链条上,四个工种的工作职能应该充分理清。 高管积极参加重要的工作会议,充分了解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的讲话精神后,要积极把讲话精神变成可供新闻策划的“干货”,因为好的报道就是需要“上通天线”; 新闻编辑要加强和媒体高管的对接,把高管的“干货”变成有操作性、可执行的新闻策划方案,督促记者进行执行; 新闻记者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新闻表达方式,既要贯彻落实编辑的指令和思路,又要在现场擦亮眼睛,因地制宜地去发现动人细节,并形成新闻作品(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好的报道就是需要“下接地气”; 美术编辑要不断提升新闻素养,要随时对有意义、有可看性、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进行加工,在记者帮助下,结合自己的美学,去把新闻作品变成真正的新媒体作品。 四个工种各司其职,打通新闻生产链条,才能把新闻作品变成真正有传播力的新媒体作品。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要求在新闻现场的记者,去把所有事情都做了。 (2)理解政务宣传的二维性和统一性。 政务宣传“贴近人民群众”和“影响主要领导”,是和谐统一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在园区、政府部门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开始做一些违背宣传初衷的事情了,他们过分强调一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意思就是说政务宣传不要去追求什么市民喜欢,只要省市领导喜欢就行了。 这就存在一个逻辑漏洞,那就是他们天然的认为省市领导喜欢的宣传效果,和人民群众喜欢的宣传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需要被否定的新闻宣传思路。 笔者认为,好的政务宣传,完全可以兼顾省市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审美和喜好。 在政务宣传中,始终记住两句话:“讲人话”和“有深度”。 现在出现了大量报告文学式的报道,动不动就几千上万字,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虽然这些所谓的重磅报道在朋友圈刷屏,但是笔者发现,不光人民群众,连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记者,都没有办法耐心看完这“重磅”报道的全文。 所以很多时候,这些重磅报道的传播效果非常有限,人们最多记住一个新闻标题,其他的都没有记住。 为什么这些“重磅”报道没有传播效果? 笔者认为,因为它过于求全,没有重点;因为它违反传播规律,新媒体时代讲究报道的互动性和可视化;因为它不“讲人话”,看似丰富的文字没有办法带来共情,看似华丽的辞藻其实带不来任何情感共鸣,没有足够多的让人畅快的画面感和细节。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新闻行业应该完善互动机制和周报、月报机制,要让咱们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每月来进行投票,看看到底什么样的新媒体表达,才是大家能够听得进去、看得下去的。 (3)政务宣传有两个目的:让政务工作更好的开展,为国家、省、市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新闻报道应该重新让新闻评论区活跃起来。 现在很多新闻媒体不重视新闻评论区的经营,导致报道很多时候发了出去,根本不知道接受传播的人在思考什么。 反观自媒体传播,自媒体人非常愿意和网友互动,这有利于他了解受众需求,他在下一次创作中可以在保持自有风格的同时,满足受众的新需求,有的放矢,进而增加受众黏性,起到更好的政务宣传效果。 政务宣传类的媒体和人员,确确实实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人们现在更愿意突出“喉舌”二字,也就是过分关注传播内容,这个是以偏概全的做法。 记者要深入百姓群众,深入政府职能部门各个基层单位和工作现场,发挥“耳目”功能,竖起耳朵、张大眼睛,把人民、基层正在发生的东西写成文字,要去真切感受每一个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和情感。 当记者有时间、有热情扎根基层,避免闭门造车的时候,他的报道就有分量,就能够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提供强而有力的决策支持。 3工作新理念的践行 讲到这里,问题其实已经变得很清楚了,要不断强化政务宣传的效果,其实归纳起来就是紧紧握住三把钥匙。 (1)人才是基础。 让愿意做好政务新媒体宣传的有志青年,愿意在这个领域工作很多年,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专注于新闻调查,让他们的每一个深度调查作品,及时得到编辑、美术的新媒体加工。 (2)制度是保障。 政务新媒体宣传是一个非常讲究专业性的工种,要想实现宣传效果,就要从行业高度去肯定新闻专业精神。 如果因为经营人员能带来很多合作经费,就认定记者的宣传报道“没有价值”,那是对媒体的社会效益的极大误解,也是媒体失职,失去了对宣传主业的基本重视。 西安市 要建立优胜劣汰制度。 政务新媒体宣传需要坚守和创新,需要记者毫无保留地热情付出。 当这样的优秀记者大面积出现的时候,要尊重他们,要给他们提供合理的薪酬制度、奖励制度,让他们的劳动有价值、有回报,让他们工作起来有成就感。 政务宣传领域,大家就是靠实力说话,谁的宣传作品被人民群众喜爱,谁的宣传作品间接或者直接推动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进步,谁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善待。 (3)有趣味、有意义、有作用,是不懈追求。 很多政务宣传类的记者现在都说自己是“新闻民工”,把新闻当成一份需要去应付的工作,把所谓的“甲方”的喜好当成自己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情了。 进入新闻行业的每一个记者,永远不要忘记每一个新闻作品,他应该是有趣味、有意义、有作用的。 这样的信念,才能让记者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 政务 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当记者可以纯粹的做记者,当记者身后有编辑、美术的全力支持的时候,当记者得到符合他付出的经济回报、行业重视和社会认可的时候,他一定能够全情投入,全心全意做好高质量的政务新媒体宣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80.html
我们没有能力面对 欧洲面临灭亡风险 马克龙
任中国石化总裁 候补中央委员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