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100岁 巨星陨落!戴立信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戴立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5月14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戴立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194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7年10月参加工作。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逃难到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的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

此后,戴立信考入私立沪江大学。1943年4月抵达重庆,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

仅用于学术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文章推荐

☞大学老师上课放视频超8分钟,是教学事故!全院绩效扣20%

☞OpenAI的Sora注定死路一条!Yann LeCun火力全开怒喷:这种实现方式“完全没有现实意义”

☞“中国最帅院士”刷屏!本人笑称:还是多谈科学吧...

☞读博士的经济收益分析

☞哈佛终身教授: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博士师兄以论文研究成果说服我买股票,我俩亏损超50%,他还延毕了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院士逝世,他究竟是因何去世的?

根据记者报道,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院士在2021年10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那么对于他的一生是如何的呢?以及他是因何去世的呢?

根据相关介绍,张涵信院士是由于生病在医院医治无效逝世的。对于这个老院士而言,最终没有抵挡住生病的恶魔,疾病带走了他的生命,但是他在中国计算流体力学里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并且会有许多人铭记他。在我国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中,他是开创者,也是奠基人之一,由此可见,对于流体力学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他长期都致力于科学研究,尤其是空气动力学。在我国的航空问题以及侵蚀等一些难题上面,他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了较大的贡献。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生。他出生于1936年,并且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作。他之后在研究生的时候完成了一些学习,并在1991年成功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动力学提供了许多贡献。

对于这个中国院院士的去世,我们都深表遗憾。又一个巨星陨落了,那么在这些年来,我国已经痛失了23位院士,这些院士都为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研究。比如说在2021年5月22日去世的,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爷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多么和蔼可亲的人物。常年在田间工作,致力于水稻的研究。还有,我国的遥感技术的开拓者姜景山院士,也是在北京逝世,并且享年85岁。

这些院士,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为祖国尽心尽力了。我们祝愿这些院士一路走好,我们也要一直怀念他们的精神。

巨星陨落,袁隆平先生逝世,他的离开是因为疾病吗?

是的,袁隆平先生的逝世让人非常悲痛,他是在3月份在三亚工作的时候不慎摔倒,之后进入医院治疗,由于老人家年龄太大用药方面不太适应病情越来越恶化最后离世。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是一件举国哀痛的事情,这几天陆陆续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纷纷到长沙明阳殡仪馆去悼念袁隆平先生,在现场不少人纷纷痛苦,感念袁老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

一、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提出杂交水稻学说的科学家,他早年在农校教书的时候偶然间发现田间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自此就开启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业,他这一生都奉献在了农业科学事业上,在杂交水稻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被我们亲切地称呼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袁隆平是让所有中国人不再饿肚子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曾经是我们教科书上的人物,他的梦想是让我国国民不再饿肚子,这个愿望实现了。在他晚年他的梦想是禾下乘凉,如今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是这个梦想也将由他的弟子们去帮他实现。

三、袁隆平是带领我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顶端的先行者。

我国早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一直都比较落后。而正是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学说,我国的水稻不断增产,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袁隆平是带领我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顶端水平的先行者。

综上所述,袁隆平院士这一生用他的努力和辛苦为中国人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粮食增产的难题,他在世界农业科学上的贡献非常伟大,虽然这位农业科技的先行者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一心为了国民温饱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不知道你对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有怎样的感慨,欢迎留言。

哀悼!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逝世

致敬科学巨匠!我国细胞生物学泰斗翟中和院士陨落,留下了不朽的科学遗产

我国杰出的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于2023年2月10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的离世是我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翟院士以其卓越贡献,点亮了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璀璨星河。

翟中和,1930年出生于江苏凓阳的农村,早年的艰苦生活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10岁起,他在战火纷飞中坚持求学,195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远赴苏联深造,师出名门,成就斐然。1957年,他以出色的翻译才能,服务于伏罗希洛夫研究所。

卓越的科研成就与深远影响

他对细胞超微结构和动物病毒研究的创新成果,尤其是对细胞凋亡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我国生物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细胞生物学》一书,发行量超过60万册,成为学术界的经典,影响了无数学子和科研工作者。

在北大的学术生涯中,翟院士师从李汝祺和沈同,后又赴苏进修,师从弗兰克院士和别里科夫斯卡娅,奠定了他在生物电子显微学的开创地位。即使在困难时期,他始终坚持科研,无论是在干校期间,还是在国外深造,都致力于推进科学的进步。

培养科学新星,塑造学术世家

翟中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指导的80多名研究生中,许多成为了国内外知名教授,他的“124”团队被誉为科研界的瑰宝。他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深厚学识,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的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对中国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脑血栓使他无法亲自参与科研,但翟院士的精神力量和学术遗产将永载史册。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失去的一座丰碑,他的学生们将在他的精神鼓舞下,继续在细胞生物学的前沿探索。

科学巨匠陨落,铭记永恒的贡献

让我们向翟中和院士致敬,缅怀他的科学贡献和高尚品格,他的名字将与我国的科学事业一同,被历史铭记。愿他的精神永存,激励着后辈勇攀科学高峰。

文章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082.html
京东集团
广纳贤才 积极作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