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级应用在哪 史上最密集的AI产品周后 技术是否见顶

ai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俊 肖潇 北京报道

一场英雄会。台上坐着五位来自投资、企业、学界的AI代表人物: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IEEE Fellow、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摩尔线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建中。

在甲子光年举办的AI创生时代大会这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中,不乏针锋相对的时刻,尤其是在对技术路线坚持以及对商业化路径的认知方面,这些暗戳戳地你来我往,或许是对AI的理解不同,但更多原因是各自所处的行业与位置。

不过,共识似乎已经形成,那就是“马上商业化”。市场信仰派在这场对谈中占据了主导,也映照出市场的普遍心态。

剥离掉2023年的理想主义与对技术的绝对崇拜,务实,甚至说活下去成了第一要务。

“整个行业最顶级的模型性能十几个月没有提升了”、“不要总想着发明一个新的酱油原料,要根据食材做出一道好菜”、“先抢客户,抢产品,抢数据”、“大模型价格战已经来了,血淋淋的”......

相比较要穿越技术不确定性的迷雾,他们选择寻找近在眼前的落地可能性。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旧热爱它。”罗曼罗兰这句话成了AI创业者的箴言。

“马上商业化!”

历经一年多的激烈竞争后,AI进入史上最密集的进展发布期。近期,OpenAI 发布了 GPT-4o 模型,新增了语音对话、情感感知和图像识别等功能。多模态也进展飞速,如文生视频sora、 Vidu。开源大模型Llama 3 将数据和规模提升到新的高度,两个定制24K GPU集群上基于超过 15T 的数据进行了训练——训练数据集是Llame 2使用量的7倍有余,支持 8K 上下文长度。

“卷。”傅盛在甲子光年举办的AI创生时代大会上如此形容,“我们原计划在今年上半年第一个推出MoE模型,却发现已有其他公司也开始尝试。就连OpenAI也开始卷应用了,卷工程化了,卷成本了。”

与时间竞赛。“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时代”已经远去,资本、算力、政策、落地场景、供应链资源......每一个因素都考验着创业者。

“贫穷限制了想象。大多数AI创业公司即使融到了数十亿或数亿资金,也难以建立算力中心。再加上算力资源的稀缺,使得许多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OpenAI在内的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算力资源匮乏导致的迭代难题。” 张建中表示。

傅盛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正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更有紧迫感,会更利用市场的需求做创新。“我觉得我们要警惕资源陷阱。 资源的过度充裕有时会导致过度迷信技术本身带来的爆发力而不计成本地投入,反而会导致行业泡沫的破灭。所以应该去全面地去关注市场、关注应用。

傅盛称自己为长期技术主义、短期市场主义。他坚信技术会社会的生产力结构,但是他也提到,技术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过程。往往是一次技术突破带来一波市场化应用,然后再一次遇到瓶颈。 他提醒道,做商业化落地不能期望技术每年都以相同的速度发展。

史上最密集的AI产品周后

“马上商业化!”朱啸虎旗帜鲜明,是从未动摇过的市场信仰派。

杀手级应用在哪

经过商业喋血战,市场信仰派拥有足够的信众。李志飞坦陈,理想对技术创业者是最简单的,因为这是基因、是本能。

从谷歌归国后,李志飞做了很多创业的尝试。回望时,他指出很多海归创业者很大的问题是打着理想主义旗号,回避现实遇到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有噱头的产品,总说这是前沿科技,遇到问题就说用户不理解,巨头没节操——这些都是回避现实的借口。技术创业者应该更加务实,更多地关注商业和市场竞争,真正了解技术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这可能更为重要。”

当Scaling Law“魔法”失灵

技术信仰派与市场信仰派的分野,是今年年初讨论热度最高的问题,拉锯源自对技术的判断不同: Scaling Law是否会继续一往无前?如果不能,是不是应该把焦点从技术性能转向产品应用?

这次座谈中,Scaling Law是除了“商业化”的第二热词,它可以简单理解为训练投入规模越大、大模型的性能越容易飞升,更流行的概括是“大力出奇迹”。不过,座谈者似乎已经放弃对Scaling Law的追逐。

“不要沉浸在Scaling Law会一直跑下去,整个行业最顶级的模型性能十几个月没有提升了。”傅盛说。

座谈会进行的两天前,OpenAI和谷歌相继进行了两场瞩目的AI产品发布会。傅盛开玩笑说:“(看完)最强烈的感觉是想掏出手机把英伟达卖掉。” 在他看来,不管是谷歌发布在手机本地运行的大模型,还是OpenAI精简GPT-4的架构、做推理优化,都能看出现在军备竞赛的一个倾向——节省投入,降低成本。

朱啸虎把OpenAI发布GPT4o的行为比喻为“一个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博士突然发表了一篇应用物理的论文。”毕竟,Scaling Law最早就是由OpenAI提出来的。朱啸虎指出,OpenAI也开始做推理优化,表明技术至少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傅盛也有同感,连行业顶尖的OpenAI都下场开始卷应用、卷成本,充分说明了行业的境遇: 朱啸虎 算法更新的速度已经放缓,只能在已经证明的道路上不断优化成本、提高多模态交互的流畅度和用户体验。

“我现在坚定地认为要用产品寻找市场,再用市场来反推你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傅盛说,过去大家对技术的好坏有一种迷信,人们可能会认为论文关键、架构最关键,其实市场的第一性需求最关键。

朱啸虎观点类似。他解释,AI应用更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意味着更高质量的数据,数据意味着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发展技术。 “先抢客户,抢产品,抢数据。” 朱啸虎一直认为对创业者最有价值的是垂直场景数据 ,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但张建中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如果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太多相似的产品,没有技术突破,产品对社会的价值不大。另外,他还指出大模型之战是争夺生态,OpenAI已经建立自己的生态。互联网时代,安卓凭借建立生态拥有了自己的立身之本,谁能更早建生态谁就有先发优势。

朱啸虎紧接着反驳称,大模型生态是伪命题,从创业实操经验来看,大模型几乎和云一样是可以无缝迁移的,Claude 3迁移到GPT-4基本上不用改一行代码,甚至不用改一行prompt。“大模型价格战已经来了,血淋淋的,独立创业的大模型公司毫无生存空间,甚至以后就是免费了,为了卖云服务。”朱啸虎说。

就在这场座谈会当天,字节跳动发布豆包大模型,定价大幅低于行业价格,比行业便宜99.3%。

杀手级应用在哪?

李志飞认为,AI爆发还早,现在无论是模型还是产品,都是半成品。“目前技术和用户需求匹配不成熟。”他判断。

但李志飞也坦言,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是,即使今天所有模型、产品、模式都是过渡性的,开发者也不能原地等待。“你必须今天建立一些能力,比如模型的能力、接触用户和渠道的能力,这是这个阶段所有企业应该的姿势。”

傅盛打了个比喻,创业其实更像一个厨师,需要根据用户的口味,调整各种调料。不要总想着发明一个新的酱油原料,而是要根据食材做出一道好菜。如果你能做出一道好菜,你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创业者。

“用通俗的话说,小米加步枪同样可以闹革命。”朱啸虎说。

李志飞紧接着表示,创业者不要把复杂性当作壁垒。他指出自己一开始做硬件,一方面,是觉得AI没有太多应用场景,需要与硬件结合。另一方面,这种复杂性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我有算法,我有软件,我有硬件,三位一体,我有几十个工种,那种复杂度给我带来一种浓浓的安全感——我还以为这种复杂性可以成为我们的壁垒。”

李志飞认为,创业公司一定要做到极简,简单到只有一个技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某个地方做得足够好,从而形成所谓的壁垒。布局和复杂性,最终只会让你没有任何壁垒。

“在创业时,一定要放弃对技术完美的痴迷。”傅盛表示,真正的需求是一个粗糙的技术做出的产品,只要它还在增长、有很多人使用,就抓住了大风口。

张建中认为,没有行业应用,技术创新是无法实现商业化的。哪个行业先行,哪个行业就可能是AI创新和加速的领域。“AI在许多领域具有商业价值,因为它能做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以医疗为例,即使是非常有名的医生,也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AI可以做到。我始终相信,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C端杀手级场景到底在哪里?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杀手级场景)是搜索和推荐,那在AI时代是什么?”朱啸虎最后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


2019年的三个科技“潜力股”:5G、区块链、IAM

前段时间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亿欧作为合作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在现场的亿欧采访中心,我们跟 科技 领域的多位大咖了解了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从中看到了三个“潜力股”,包括两个底层技术:5G和区块链,以及一个新兴的企业服务市场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 以下是亿欧与三位嘉宾(CEG Ventures创始管理合伙人、苏州超块链创始人史兴国、竹云创始人董宁)在IT领袖峰会上的采访内容:王维嘉曾在在美国硅谷创办美通无线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移动联网,目前为CEG Ventures创始管理合伙人,专注投资前沿技术。 作为无线通讯领域的老兵,王维嘉并不认同2019年是5G应用的元年。 首先,判断一个技术是否到了元年有很多标准,看5G基站的数量是一个标准,但王维嘉更看重实际用户的数量,看是否达到了百万用户。 “具体来说,假如某个应用只能用5G来支持,并且离不开5G,才是5G元年。 就像一开始使用iPhone的用户并不多,然而一旦你用上,你就会用下去,不会再换成诺基亚。 当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东西时候就是它的元年。 目前从成熟度来讲,5G还相对早期。 ” 王维嘉说到。 王维嘉回忆,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移动互联网只是把搜索框放到了手机上,而另一派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但还不清楚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到后来,大家才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核心区别就是:位置,手机定位催生出众多O2O应用,以及现在的多家独角兽公司。 在王维嘉看来,5G现在也是同样的情况,大家看到5G的速度更快,延时更低,预见5G对于自动驾驶和远程医疗的帮助。 王维嘉认可这些应用场景,但他不认为低延时是哪个催生杀手级应用的关键,而杀手级的应用场景还未显现。 以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看好高网速这个特性,因为一定有新的应用是必须要高速网络才能支持的。 比如VR显示。 苏州超块链创始人史兴国曾开发了第一款Sparc64位Linux系统,对操作系统国产化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致力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 关于风口上的AI、5G、区块链三个技术,史兴国有他独到的理解:“现有技术里,人工智能解决现有产业的效率问题,从存量市场上解决问题,本质上是加深产业内涵。 而5G和区块链是基础设施级别的技术,具有外延性,触及以前从来没有的应用范围。 ”在超块链创始人史国兴看来,区块链类似于5G,因为是基础设施级的技术,所以很多应用场景还看不到,但他相信区块链很可能比5G更早实现产业级应用。 史兴国表示,作为一项底层IT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身能表达价值和信用,这是区块链跟数据库的核心区别。 从应用落地来看,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最早成熟的应用,只不过这种应用由于变得空心化,跟产业脱钩,也因此不被政府鼓励。 史国兴认为,区块链目前还有两个方向的应用比较有潜力,一个是供应链金融,一个是互联网内容行业。 之所以是这个两个行业,是因为当传统业务以区块链方式支持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现实数据和链上数据统一起来。 在这个问题不解决之前,最好的落地场景就是不需要线下实体数据上链的,比如互联网内容产业,本身整个产业就是在线上运作,最适合用区块链做支撑。 而供应链金融通常是面向垂直领域,可以规避到区块链的弱点,追踪资金的流向。 史兴国也介绍了公司的定位,在产业链上,超块链作为一家底层技术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并行计算的区块链应用,史兴国透露,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愿意根据区块链的架构来挑战公司业务,跟实体产业结合的区块链应用预计最快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 竹云创始人董宁是个具备投资眼光的创业者,在2009年公司成立前,董宁便看到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这个领域的前景,“当时无疑知道了这项技术,在分析全球市场后,发现IAM当年的全球市场累计超过250亿美金,并保持18%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国外,IAM市场被IBM、Oracle这类大公司占据,而国内却是空白,现在技术上还有几年的差距。 ”看到市场前景后,董宁决定投身于IAM领域。 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是融合多类信息安全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保护。 在这个时代,企业除了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还要确保人员权限和应用系统的安全。 比如对于新入职员工的账号授权,以及对离职员工的账号回收,都属于IAM的范畴。 近两年,数据泄露问题日益严峻,数据保护条例也更加完善,于是很多公司意识到要把不同的组织、数据、流程整合到一起,打通信息孤岛,以管理好员工、供应商、C端用户等人员的权限,IAM市场顺势成长。 董宁介绍,国内IAM市场在2018年快速增长,原因就是2017年我国正式网络安全法,监管驱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 再加上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和组织都发现:IT系统的用户边界在扩大。 除了权限和访问管理,IAM还可以帮组织把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快速打通,实现人员流程组织的有限整合。 关于IAM的门槛,董宁认为有两个:一是好产品,二是对业务场景的熟悉。 场景和技术的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 董宁认为,随着客户的积累,先发者的护城河会越挖越深。

鸿蒙发布数亿设备升级,史上最大规模迁移,完成3亿装机只剩半年

文 | AI 财经 社 郑亚红 唐煜 编辑 | 赵艳秋华为鸿蒙,终于来了。 6月2日晚8时,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2及多款搭载该系统的新产品。 正如此前预料的那样,该系统也将正式搭载到数以亿计的手机上。 在多款搭载了HarmonyOS 2的新产品中,包括了Mate 40系列新版本在内的手机、智能手表、平板产品等。 此外,华为“百”款设备将陆续启动HarmonyOS 2升级。 余承东还称,华为老产品,如 Mate9 系列、nova5 系列、P10 系列等机型将在明年升级到该系统。 作为中国自主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华为正式向谷歌发出了挑战。 而未来几年,华为和谷歌之间,必有市场、开发者和生态之战。 数以亿计的设备迁移到鸿蒙上,这将会是人类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OTA(空中下载)升级。 根据华为最新公布的数字,目前华为已售出超过10亿台全场景智慧连接设备,其中在网手机超过7亿台,大约90%的华为存量和在售手机,都可以升级到鸿蒙操作系统。 摆在鸿蒙面前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服务好这次大迁移。 在如此大规模的迁移和升级中,服务器的负载将会非常大,华为会采取什么策略给迁移用户以支持和保障,下载中遇到Bug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都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除了平滑的迁移,能否完成“生死线”是真正的考验。 此前,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透露:对于操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而言,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而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 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谷歌的安卓市场份额是68.63%,包含了30亿台设备,而苹果则在2021年年初宣布活跃设备超过10亿,对应的份额是30.99%。 华为将“生死线”划在16%,这个生死线是否科学不得而知,但这个比例对应的终端设备数量是3亿台。 华为也照此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即在2021年底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达到3亿台。 按照王成录的解释,3亿台拆分下来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超过2亿台华为设备上安装鸿蒙系统,在第三方设备的装机量超过1亿台。 这对华为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要知道谷歌当年用了四年的时间,设备量才突破3亿大关,而如今华为只剩下半年的时间去冲“生死线”。 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手机。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之际,手机仍然是其中的核心,设备的互联互通都离不开手机这个终端。 最明显的是,国内的手机厂商不太可能加入鸿蒙。 在商言商,不论是小米、OV还是剥离出去的荣耀,都不会冒着商业的风险去得罪谷歌。 2014年魅族与阿里关系交好,曾采用阿里云OS,而双方在合作期间就收到了谷歌的传票,最终在各种因素下合作夭折,魅族也得罪了谷歌。 更早之前的2012年,阿里跟宏碁联合推出一款智能手机时,更是遭到了谷歌的反击,致使发布会取消。 国内有超过80%的手机都搭载安卓系统,手机厂商面对谷歌时是较为被动的,如果不想放弃谷歌繁荣的应用生态、广阔的海外市场,那么最好不要做出“背叛”谷歌的举动。 华为只能靠自己的手机。 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保住手机的留存率。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占率已经暴跌到4%,排名也远远跌出了头部阵营,手机业务落幕似乎已成定局。 7亿台手机在全面换机之前能否迁移至鸿蒙,是摆在华为面前一项迫切的工作。 但一些客观因素也给华为争取了时间。 当前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更新换代没有以前敏感,近日一加手机副总裁李开新就曾对外表示,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比原来长很多,基本是原来的两倍。 加上华为的存货,华为仍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可以发展鸿蒙。 华为需要借助现有几亿华为手机用户,快速提高鸿蒙的成熟度,并提升迁徙用户的留存率。 此外,AI 财经 社了解到,一些三四线中小品牌的手机厂商,或将推出搭载鸿蒙的手机。 一个星期前,5月25日,谷歌终于向市场发布了其操作系统:Fuchsia OS,并表示将率先应用在智能显示器Nest Hub上。 自2016年曝光Fuchsia OS的存在后,距今已经过去5年,在这期间,它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寄予了谷歌的下一个野望。 显然,这与华为的目标是一样的。 起初外界认为鸿蒙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应对谷歌禁用安卓,但随后华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鸿蒙并不是对标安卓,而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时代,如同今天余承东所讲: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尽管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内核,但在理念上殊途同归。 2018年年底,谷歌曾推出过一款专门针对于物联网的操作系统 Android Things,它是安卓系统的一个分支版本。 但是这个系统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国内知名家电厂商IoT业务的负责人谭龙对AI 财经 社称,当时公司并没有考虑接入Android Things,原因是当时大家对IoT的感知不强烈,市场还没有那么迫切,而且Android Things的能力也不够,“那个操作系统还不能打通设备之间的连接”。 实际上,谷歌也已经意识到要摆脱掉安卓的包袱,面向下一代应用场景,就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向AI 财经 社透露,Fuchsia OS项目成立的早期,华为深度参与了该项目,并且提供了很多技术贡献。 该人士表示,据他了解,华为还提供了一款智能手机作为样机,让Fuchsia OS在上面测试运行。 后来在2019年的制裁风波下,华为与谷歌分道扬镳,也就从谷歌的这个项目中退了出来。 上述人士称,在他的了解中,鸿蒙也受到了Fuchsia OS 的影响,包括设计理念、定位等。 如今分道扬镳的谷歌和华为,在下一代操作系统上又狭路相逢,或将面临一轮新的竞争。 一位鸿蒙的合作伙伴对AI 财经 社表示,目前物联网的竞争还在早期,还很难下定论未来谁能胜出。 而且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分散、碎片化的市场,如今并没有看到哪个操作系统能像手机界的安卓一样一统江湖,除了鸿蒙和Fuchsia OS ,小米、苹果、亚马逊、三星等巨头也都在布局该领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鸿蒙目前比Fuchsia OS 占据了先机。 发布一年多以来,鸿蒙已经接入了多种设备,手机、家电、智慧屏、 汽车 等都已经在布局中。 而刚刚发布不过一个星期的Fuchsia OS ,目前还未看到迈出市场化这一步。 Fuchsia OS目前也还未在开发者中掀起什么浪花。 一位开发者对AI 财经 社说,就拿安卓来说,仅谷歌推出新系统是没用的,各家手机厂商都需要基于新系统做二次定制开发,目前并没有看到其他手机企业在对外推广Fuchsia OS。 谭龙表示未来对两个操作系统态度是“都会融入”。 他认为两个操作系统未来连接的设备量都会很可观,而万物互联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比如一些海外出售的产品最好也能跟谷歌的操作系统打通,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他还强调,这并不是说只有海外产品会搭载谷歌的系统、国内产品搭载鸿蒙,理想的情况是与二者都能打通协议,让不同的系统都能运行。 由于物联网厂商数量巨大,涉及行业众多,包括家电、 汽车 、可穿戴设备等等,华为从中争取到一批合作,拿到一批行业应用难度并不大。 在区域市场,除了国内,华为在全球一些传统优势市场,也仍有争夺空间。 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意味着有一个强大的生态。 而对于一个强大的生态来说,庞大的开发者绝对是背后的中坚力量,但鸿蒙目前和安卓、iOS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今年年初,华为鸿蒙系统掌舵人王成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为止,安卓有约2000万开发者,iOS有约2400万开发者,而鸿蒙系统现在的开发者数量只有数百万规模。 但鸿蒙正在加强对后备力量的培养。 华为已经宣布了将启动HarmonyOS高校人才培育计划。 进高校培养未来工程师,这是诸多国际软件必做的一环。 同时,华为鸿蒙也在充分调动高校老师的力量。 前段时间举办的首届HarmonyOS开发者创新大赛可以视作华为开发者生态的阶段性成果,有3000支队伍参赛,最终23支斩获奖项。 不过,鸿蒙还缺乏“现象级”应用。 如今一些鸿蒙应用集中在展示鸿蒙的多设备协作能力上。 类似今天王成录描绘的,鸿蒙操作系统让多设备组成一个“超级终端”,哪个设备方便就用哪个,人到哪里,服务就到离人最近的设备上。 比如手机上播放音乐,组成超级终端后,可以把音乐用音箱放出来。 但一位开发者认为,大多基于鸿蒙的应用都还只停留在比较表层的设备互联互通上,开发者还是要深挖鸿蒙的特性,之后才能做出一些区别于安卓体验的创新应用。 另一位开发者认为,鸿蒙后续需要做出一些更具体的杀手级应用。 从开发者的态度来看,他们对鸿蒙持欢迎态度。 西窗文化、西窗烛公司创始人兼CEO的瞿章才对AI 财经 社说,他们的应用在安卓市场40%的下载量都是来自华为手机,华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流量分发平台,再加上众多的智能设备,鸿蒙对于开发者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此外,从2017年开始,华为手机开始和一些开发者应用联合运营产品,给到更多的资源推荐,一批吃到流量红利的开发者其实都非常愿意基于鸿蒙进行开发。 除了个人开发者,瞿章才认为,安卓系统能做起来,背后也是有华为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去贡献了很多能力和代码,“鸿蒙生态想要更加强大,也要联合更多头部公司的力量。 ”这将倒推华为走上一条大生态之路。 (谭龙为化名)

我在AITO问界M7里,躺着建议老板卖掉LM

1个月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深圳湾 体育 中心发布了AITO品牌第二款产品、由于疫情姗姗来迟的「豪华智慧大型电动SUV」—— 问界M7 。

正如一个月前,余承东和众多业界创新领袖,在与2022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同期举办的「全栈能动2022」活动上分享的那样,这半年多来,全球 汽车 产业都在无声中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变化。芯片断供、供应链危机、生产停摆、销量滑坡……

诸般表象底层,是人心思变。 汽车 消费偏好转向,正随着我们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引领者甚至创造者的角色转换,水滴石穿。

恰如另一边厢,目前唯一如期成功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烈火烹油的场面,逾4万的销量、过百亿的成交额,和快速攀升的新能源和智能 汽车 渗透率,以及拥有独立立法权的「先行示范区」深圳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及法律文件,犹如那扇窗户,为当前行业的诸多困境,指出破局的方向和可能。

为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方面,你永远可以相信深圳。正如在 科技 创新前沿,你一定能看到华为。

然而,顶流如华为、「网红」如余总,万千注意力集一身,对他们入局 汽车 产业之后都在干什么,绝大多数媒体和从业者其实看不懂。对AITO问界M7而言,与其只作为一款新车进行评价,不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结果去进行分析。而这一过程,或许就是华为深刻改变中国乃至世界 汽车 产业的起点。

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两个命题:

华为如何「帮助客户造好车」?

「赋能」:赋的什么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退几个节点,一一比对考察「增量」。

openai

赛力斯SF5是「梦开始的地方」,产品定义主要体现了「甲方」的意志;华为的助力,则体现在「甲方」能力边界之外,完形填空,在座舱域的智慧互联及销售渠道方面打个辅助。

「高端品牌」AITO很快横空出世,产品名唤问界M5——

我个人理解,这是华为「帮助客户造好车」的起点,也是其撸起袖子放大的beta版——或者「公测版」:验证想法、发现bug、重塑流程、打造体系、跑通模式、快速迭代。

在优化补完产品的基础上,华为第一次有机会深度参与(甚至主导)产品「用户体验」的重新定义。正如余总在「全栈能动2022」中强调的那样,华为在其中的「有所不为」,集中在「车」本身的部分;

「大有作为」的则集中在电子电气和智能化部分。代表作,就是用户口碑业界最佳的HarmonyOS智能座舱。人称「鸿蒙车机」简洁易用、流畅顺滑,在业内堪称「杀手级」的Feature。

当华为谈「体验」时,它在谈什么?

而到了问界M7,作为华为ICT和To C能力的最直观注脚,再次进化的HarmonyOS智能座舱,及其配套的软硬件配置,则带来了鸿蒙3.0正式发布之前,华为「万物互联」能力和体系,以及1+8+N战略的「可视化」应用范例。

新增的超级桌面功能让手机应用直达问界M7车机,用户可以通过大屏操作手机应用,软件界面自动适配,手机端高频应用上车后的「大黑边」得以解决;

对车机而言,超级桌面以车机为主、又依托于鸿蒙生态,整合了HarmonyOS的能力,车机上还没有的应用,手机上有就能用,体验也有保障。拥有「平行视界」的丰富应用,达到放大生态积累的优势。

手机作为HarmonyOS智能座舱的增强,UX交互与车机保持一致,可实现手机应用上车无缝切换到车机,车辆的使用场景也得到扩展,达到HarmonyOS深度融合,生态共享。

而作为鸿蒙生态「无缝上车」的最新进阶,斩获中汽研 汽车 行业首个车载语音助手认证A级,拥有智能四音区精准识别、可视可说、端云协同、支持一句话多个指令、多模拒识(车主指令拒绝识别接收某位乘客指令,如避免小朋友捣蛋),最高60秒连续对话等特点,听得懂多种常用场景的语音助手小艺,也将为超过2.2亿鸿蒙用户带来更好、更「无感」的用车体验。

这个功能的「杀手锏」,就是让用语音交互回复微信这一地狱级挑战,成为可能。

「技术过剩」怎么办:Make,believe

李志飞

对绝大多数传统 汽车 厂商现有的技术基座和用户需求而言,华为的ICT技术能力实际是「过剩」的——不打个版,你都不知道还能这么玩儿。而「用户体验」这一当代玄学,前端需要在漫长的To C经营中形成对消费者的深刻洞察,后端需要掌握软硬件一体的ICT技术和工程解决方案。

依托华为ICT技术的体系实力和对手机、车机等交互终端,到贯穿整车增量零部件、底层电子电气架构的重构能力,随着HarmonyOS 3.0的发布和鸿蒙生态的不断完善,在进一步推动仪表台告别手机支架的 历史 进程中,Apple CarPlay尽管优秀,但仍旧缺乏这种直达底层系统、自下而上地重塑用户体验的能力(这点局限在未来进入自动驾驶后会愈发凸显)。

而这种能力,受限于成本和规模,不会一夜颠覆行业。但HarmonyOS智能座舱「+1」,19单元7.1声道的 HUAWEI SOUND 「+1」,高清大视场AR-HUD「+1」……按此「定点」装车不断累进,「完全体」的华为式体验正以加速度降临。未来的智能座舱将拥有更多颠覆性的体验提升和「万物互联」的无限可能,但这些都不是CAN-Bus总线或T-Box能实现的。

To C老懂哥:You know nothing about 「躺平」

在问界M7身上,没有哪项Feature像 「业界首个商用的AITO零重力座椅」 那样,体现华为的产品定义哲学和深刻消费者洞察——虽然它的「打开方式」在传统看来颇有些思路清奇。

让我们回想一下,同样在余承东领导下的华为「消费者业务BG」(现在让Uncle Sam打回到终端BG) 历史 上第一款销量口碑俱佳的里程碑式高端爆款是哪个?

是Mate 7。除了拉满的性能、配置、数据和相对不错的性价比之外,它当年主打的核心卖点是什么?

屏占比 。让我们再往深一层想想,在华为发起这场屏占比内卷战役之前,屏占比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用户痛点吗?还是用户心智被「引导」「启发」后的「恍然大悟」?要聊这个,哪个品牌不吊打鄙视链顶端的iPhone?但为什么就华为成了呢?

技术能力之外,消费者洞察也很关键。木桶效应,从此走进每一个互联网和 科技 大厂产品经理的黑话字典。

很多时候,产品Feature不一定是真实普遍的用户痛点,但至少应该是能形成「独家记忆」的记忆点,甚至是「梗」点。「索尼大法」真的好吗?有几个人用得起/忍得了索尼。

在问界M7身上,车本身的基本素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

可以说,整体产品竞争力在同价格区间领先,甚至部分指标在越级价格区间还能跟高一到两档的产品碰一碰。这奠定了问界M7没有明显短板的竞争力基础。「以正合」方面完全没毛病。

「以奇胜」,就是这张「零重力座椅」。

它相当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用户心智战场,以无比体贴的「体验匠人」的温情脉脉和无微不至,让一个个身心俱疲的「奋斗 」精英感受到被尊重、被照顾、被理解的「尊荣体验」,打开了「爵士人生」的「躺平」出行之门。

四舍五入,相当于在不到40万的车里给你配了一张价值7万多的、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永久收藏展出的Herman Miller 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还给你科普呢:

考虑到问道M7配备的高水准音响和音乐厅级NVH静谧性、ENC主动降噪功能以及丰富的第三方影音平台,降噪耳机的钱应该也能省了,给孩子多报个班。

华为如何「帮助客户卖好车」?

多年来,余承东所领导的华为终端将华为手机做成全球第二(2019年)的消费者品牌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论,如今也随着Uncle Sam的极限打压需要找到新的释放出口,创造新的价值。正如余承东在发布会说的那样,在零部件供应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提供商(HI)两大To B业务板块之外,华为智选车将成为其直面消费者的重要业务板块。

在价值链前端,利用ICT技术能力和消费者洞察,在产品定义等核心流程赋能传统 汽车 厂商转型之外,在销售渠道和用户运营方面,华为也将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用户到达能力,帮助合作伙伴种草带货。

AITO才会赢!订单48小时破5万

华为表示,在创下新品牌单车型销量最快破万记录之后, 问界M5又实现单月大定数量破万 ,已经稳稳占据高端SUV市场。

AITO的服务网络也日趋完善,目前充电网络支持全国300+城市共18万+公共充电桩,此外全国范围已有600+华为门店可以进行产品的体验及试驾,以及覆盖109+城市的122+家AITO用户中心,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7月4日起,问界M7将陆续在全国150+城市600+华为门店进行真车展示,7月23日起正式开启试驾。消费者可通过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我的华为APP以及AITO官网、AITO用户中心、AITO APP进行预约预定。

这对华为来说,一方面是既有渠道投资的价值深度挖掘和盘活,另一方面,也是在核心芯片供应受抑制的背景下,持续为用户提供创新产品的手段。更是其穿越至暗时刻,更换赛道持续迭代核心技术和企业竞争力的重大战役。

对客户和合作伙伴而言,华为智选车模式既大大降低了自建优质渠道的投入,也有利于回归、聚焦自身所擅长的制造和研发主业,更能借助华为多方面的综合赋能,在新四化浪潮中确立企业的一席之地。

华为会亲自下场「造车」吗?

华为的核心主业是通信。众所不知,华为在十多年前入局造手机时,与其说是主动地「多元化」,不如说是被动应对。否则其在3G通信技术的那点领先优势,存在「等」到一个合适的落地合作伙伴之前尽丧的风险(那时的华为还没那么强,中兴也没那么拉)。那还不如自己做,为技术的「灵魂」创造一个自我定义的最佳载体。

「麦芒」品牌产品,则堪称其这一时期模式的典型代表。最初它出手机,更战略的考虑是为了「装技术」。「魂器」了属于是。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就能如此相像!

对华为来说,多一个「 汽车 品牌」没什么,注册一个「华为 汽车 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也就干了。原有的体系里,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在同一家开在核心城市顶级商业综合体里、以Apple级的成本和标准投资的门店里,从产品门类从手机拓展到平板,从平板拓展电脑、办公设备,再到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算是一套技术体系里的产品多样化。逻辑严丝合缝,丝般顺滑。

但要说「华为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那种「造车」,华为「过剩」的ICT技术倒是有了放开耍的空间了,但配套的「四大工艺」、四大总成也自建吗?倒不是说它掏不起这几百亿,但这笔投资的边际收益可就太小了。有这笔钱烧得慌去投资芯片先进制程、自建产线或EUV光刻机不香吗?

而如果代工的话,那跟AITO的区别大吗?

综合目前所有公开信息来看,HI模式已有极狐和阿维塔入局、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已有多家「定点」会陆续官宣,智选车模式有AITO打版。各条战线不能说轰轰烈烈,至少也是按部就班,我个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亲自下场」的必要。

发布会上余承东自己也说了:

衷心祝愿华为「福将」,能在问界M7身上,再造Mate7传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340.html
新疆队主场会反击 辽篮能横扫新疆男篮 杨鸣 我不敢这么说
财政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