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修缮一年既很长又很短

市民等不及 修缮技师感觉时间不够用

古琴台修缮一年既很长又很短

焕新归来的古琴台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 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成成

梅子山下,月湖畔,史上屡毁屡建的古琴台又一次完成修缮,向市民开放。

这次修缮足足用了一年时间,市民有些等不及感觉有些慢,修缮方又觉得修缮时间很紧完全不够用。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再度迈入园区,感受文化遗存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生命力。庭院精致,竹影扶疏,绕梁的古琴声中,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展示的画面活了起来。

■ 古琴台修缮一年 再见亦是欢喜

5月15日上午,在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古琴台景区,琴师王汉球弹完一曲《高山流水》,现场观众热情鼓掌,“太动听了”。

走出琴堂,市民夏女士打开手机拍视频。“去年来时关着门,说要修一年,我当时还很气,今天一看气消了,确实修得好,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我要发到网上,让大家都看看古琴台的美。”

古琴台为纪念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而建,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之。

现存琴台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在北宋所建的琴台遗址上重建并扩展的部分建筑。1956年,武汉市政府投资对古琴台进行全面修缮,修葺旧有亭台、整饬碑记石刻,恢复了古建筑的原貌。多年来,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传续和标志,吸引着无数游客探访。

2023年4月,为拓空间、平“旧伤”,景区启动修缮。听到消息,住在周边常来游玩的居民不乐意:“要修一年?这也太久了。”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之间深厚的友情和互相理解,也传达了人们对于知音难求的珍视与向往。古琴台因此成为人们寄托知音情怀、追求精神共鸣的重要场所。”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中不时有外地游客找来,遗憾而归,景区还接过市民投诉,抱怨修缮时间太长。

夏女士也希望古琴台尽快回归。“这里文化氛围浓、环境好。”她以前常和好友在此聚会。

不过再见亦是欢喜。景区外扩建了一座“知音园”,活动区域更大;景区内打通曲径回廊,新开放小桥流水区域,亭台楼阁、庭院水榭一应俱全。夏女士和朋友共同的观感:景致更美,那份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仍在。

■ 一砖一瓦下功夫 1∶1还原吻兽花大半年

百姓渴望尽快开园,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时公司”)董事长赵征的压力更大了。“面对如此珍贵且蕴含市民情感的建筑,动笔下刀,都需慎之又慎。”赵征认为,一年时间其实不够。

古琴台为砖木结构、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和园林组群,因风蚀虫蛀,已有相当程度的损坏。比如琴堂和长廊梁枋上的彩绘,就出现开裂、脱落。

武汉市“大城工匠”、天时公司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作室首席技师王刚介绍,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主要有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个门类,古琴台是江南风格古建筑群,其彩绘属苏式,修缮时就要严格按照苏式彩绘工艺进行重绘。

“第一步我们叫‘起谱子’,在牛皮纸上将图样绘出来,用锥子沿谱子线条均匀地扎出小孔;第二步将牛皮纸印在额枋上,用粉包沿着锥孔拍打,这叫‘打谱子’,线条要准确清晰,花纹连贯不走样;第三步沥粉,突出彩绘的纹理清晰和立体效果;最后是彩绘环节,一笔一笔描金填色,工艺非常精细繁复。”王刚告诉记者,10多个彩绘师傅用了两个月,才完成古琴台建筑的彩绘修缮。

“这是能一眼辨别的破损点,还有一些则藏在暗处。”王刚说,修缮不仅考验手艺还考验眼力。高山流水厅,所有的檐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再细看,戗脊的青花瓷有断痕,把瓦一片片揭开后,檐口的木构件朽烂,角梁已经断了。修缮时只能一层层拆卸瓦面和构件。老构件应用尽用,实在用不了的,就加固或用同种杉木按原式样更换。

最难的,还是琴堂屋脊上的龙纹吻兽。天时公司古琴台修缮保护工程生产经理罗玮见到它时,它已风化损毁,垂垂危矣。

“日晒雨淋,又多次修复,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修缮时发现它油漆都做了好几道,比对原始照片,才知道它是和琉璃瓦一样的绿色。”经过勘查讨论,项目方决定用琉璃瓦烧制一对新吻兽,找到宜兴的厂家,对方按老吻兽的造型尺寸做了一版样品,大家看来看去,不是很满意,“尾巴卷曲的方向、弧度,怎么看都有差异”。

“你看它那么大一个,其实是空心的。1厘米厚的坯体,内外模具我们做了不知多少个。”罗玮说,比对原始照片,文物专家、项目方和厂家又进行了十几轮反复试验,历时大半年,新的龙纹吻兽才做到按原尺寸1∶1还原,颜色、鳞片、纹路与原版一致。

■ 琴师的琴音在古琴台找到归宿

古琴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修缮要求“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琴台碑“琴台”二字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细看之下,碑座四周的石雕护栏也颇有讲究,护栏雕刻的是伯牙抚琴的名场面。

一年前,这样的名场面却被青苔覆盖。“我们入场时,这些石雕护栏除了有青苔,还有积尘、树胶,表面乌蒙蒙的,图案都不清晰。”罗玮讲述了还原护栏细节的经过,“我们用鬃毛刷、中性清洁剂一点点地清理护栏表面,不敢大动作,也不敢用化学清洗剂,怕损坏了石雕表面的造型。栏杆是汉白玉制,按说是白色的,你们现在看是青灰色,那是因为青苔树胶日积月累,颜色沉积进去了,我们只能保持,不能清理太过,损害文物。”

秉承“最小干预”原则,汉白玉护栏恢复原貌。走近欣赏,护栏上的象狮兽首、莲花座等装饰物,立体精美,尤其是伯牙抚琴的浮雕画,展现出知己围坐共赏古琴的生动画面。

“我的琴音也找到了归宿。”开园半个月来,琴师王汉球经常来这里演出。他说自己热爱古琴文化,10多年来,一直专注古琴的教学。此次重开的古琴台,让他有了舞台。

现在,古琴台除了周一闭馆日,每天都有4场古琴演出。据工作人员介绍,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位置有限,很多人慕名而来,当天通常是约不上的,要提前至少一天在小程序上预约”。

王汉球演奏的区域在琴堂。这次修缮除了琴堂,古琴台景区还新增了知音园、八音馆、水池广场等参观游览互动区域,其主题就是“知音”和“古琴”。

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精神内核早已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2003年,古琴艺术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修缮工作结束的那一日,罗玮在知音馆中陈列的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前驻足,凝视了许久。他说:“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


描写古琴台的诗句

1. 关于古琴台诗句 2. 关于古琴台的著名诗句 关于古琴台诗句 1.关于古琴台的词句段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r\n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r\n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r\n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r\n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r\n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r\n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r\n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r\n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r\n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r\n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r\n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有关玉门关的诗句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6.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 王之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唐《独不见》: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唐 《咏史诗·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 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 张柬之老来遭难。 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 因此上功名意懒。 《边塞词》: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3.关于艺圃的诗句 艺圃杂咏(七首) [清]王士禛(王士祯)ث 鹤 柴 长身两君子,宛与孤身映。 三叠素琴张,一声远山静。 嘹唳月明时,风泉杂清听。 红鹅馆 疏馆笼鹅群,素羽临秋水。 濯濯映凫翁,沿流乱芳芷。 乞写茴香花,其人丹青里。 乳鱼亭 幽人知鱼乐,为复知鱼汁。 策策与堂堂,宛有江湖意。 时逐落花来,更向空明逝。 朝爽台 祟台面吴山,山色喜无恙。 朝爽与夕霏,氤氲非一状。 想见拄笏时,心在飞鸟上。 响月廊 修廊非一曲,窈窕随清樾。 扫地坐焚香,心迹两幽绝。 菸风萧萧,无人见明月。 垂云峰 具区六万甲,奇峰七十二。 割取一片云,虎牙自红锐。 飒然山雨来,咫尺流云气。 六松轩 髯翁阅干岁,才如熟羊胛。 不逐桃花妍,何妨霜雪压。 可望不可狎,爱此素鳞甲。 艺圃小游仙六首 [清]汪 琬 课罢黄庭日欲西,偶然锄药绕幽溪。 昨宵雨过青泥润,新长芝苗数尺齐。 尽日焚香礼太空,的应腾入九霄中。 乖龙要是难驱驾,唤取池边赤鲜公。 竹钉门扉荻织芭,浇花锄药是生涯。 飞来彩蝶大如燕,开遍碧桃红似霞。 小饮休辞力不胜,呼童频剪九光灯。 手中杯是蟠桃核,的贮流霞四五升。 满岩桂柏起秋风,鸾鹤排烟下碧空。 闻道茅君夜相访,旌幢小驻月明中。 松籁泉志远近闻,重楼缥缈人层云。 拟将身附门墙列,乞取先生十赉文。 艺圃竹枝歌四首 [清]汪 琬 池上花开照眼明,流蓣无数杂飞英。 一双紫燕贴波去,三寸银鱼吹浪行。 鵁鶄翡翠满沙棱,垂柳垂杨绿几层。 好雨忽来新涨阔,阿侬准备打鱼罾。 数亩清漪弄晚风,南村村口水潆檬。 鸳鸯飞去望不见,疑在枯荷折苇中。 红蓼青蓣九月天,澹云如水水如烟。 画桥侧畔好杨柳,合系侬家书画船。 再题姜氏艺圃 [清]汪 琬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蓣浮艳艳花。 棐几只摊淳化贴,雪瓯频试敬亭茶。 与君企脚挥谈麈,杨柳阴中日渐斜。 艺圃十咏 [清]汪 琬 南 村 望望路转深,延缘蓠落静。 熏风亭午来,竹树散清影。 微袅一缕烟,有人方煮茗。 红鹅馆 高馆驱鹅群,一一梳翎翅。 软藉莎草眠,群穿杏花戏。 莫学昙欀村,持换黄庭字。 乳鱼亭 碧流滟方塘,俯槛得幽趣。 无风莲叶摇,知有游鳞聚。 翡翠忽成双,撇波来复去。 香草居 光风被兰杜,幽艳森然发。 不知欲遗谁,美人勤采折。 芳岁每易阑,恒忧萧艾夺。 浴鸥池 积泉徵不流,白鸟泛空阔。 渺渺蓣蓼中,数点明如雪; 更有两鸳鸯,飞来共成列。 度香桥 红栏与白版,掩映沧波上。 两岸柳阴多,中流荷气爽。 村居水之南,屣步每独往。 响月廊 回廊何窈窕,所忻夜景清。 澹澹露华积,迢迢汉影横。 渐见高梧木,徘徊圜魄明。 垂云峰 兹峰洵云奇,本自太湖选。 位置小山间,亭亭似孤献。 何人旧题名,遗墨蚀苍藓。 六松轩 小筑如空山,萧萧清籁发。 幽人披素衿,长啸坐林樾。 夜久浓翠寒,犹然待明月。 绣佛阁 朱甍高人云,泠泠度金磬。 中有散花女,焚香礼清净。 梵音绕空虚,从兹证闻性。 4.关于抚琴的诗句 【筝】 唐 白居易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 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妮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 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 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 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夜筝】 唐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李端《听筝》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萧纲《弹筝》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苏轼《甘露寺弹筝》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沈约《咏筝》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沈约《秦 筝 曲》 罗袖飘郦拂雕桐,促柱高涨散轻宫, 迎歌度舞遏归风。 遏归风,止流月,寿万春欢无歌。 翩翩白鹭伴诗癯,船系青山暮, 一曲瑶筝写幽素。 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上风生。 李白《春日行》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关于古琴台的著名诗句 1.关于古琴台的词句段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r\n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r\n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r\n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r\n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r\n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r\n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r\n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r\n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r\n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r\n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r\n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古琴台的著名景物有什么小学生写作文 我的家乡是“武汉”,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有许多风景名胜,有古琴台、归元寺、十里江滩、东湖、黄鹤楼……数不胜数。 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把武汉分成了三镇,市区分布着几百个大小湖泊,特别是东湖,风景非常优美,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游玩。 人们已经在长江上建起了六座长江大桥,它们是长江一桥、二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军山大桥、阳逻大桥。 特别是天兴洲大桥,双向六车道,公路铁路两用,汽车火车都通。 热干面是闻名全国的小吃,是武汉人的最爱,你看那黄灿灿的面条,晶莹剔透,再撒上一点芝麻酱,顿时香气扑鼻,一道美味的人间美食就做好了,吃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那烧卖,雪白的面团,包裹着粹玉一样的糯米,吃上一口油滋滋的,美味无比。 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有了飞速的发展,原来破旧的房子消失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狭窄的马路变的宽阔起来。 我们在武汉陆续修建了六座长江大桥,武汉被长江、汉水一分为三的日子结束了,武汉成了真正的九省通衢。 正是因为有了革命先烈的辛苦工作,才有今天美好的武汉。 3.武汉古琴台的历史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 至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 1953年,武汉市总工会以古琴台景点为址,兴建了琴台工人文化宫。 1957年拨款对伯牙台进行了全面修葺,增设了许多景点,在当时是武汉的三大名胜之一。 古琴台详细信息 古琴台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景色秀丽,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弘扬这种传统和美德的形式最有力的体现在汉阳古琴台。 相传,楚国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琴技高超,在晋国做了大夫,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结成知音。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让后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钟子期只是一个樵夫,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 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 一年后,伯牙依约寻子期不得,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响。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个叫人心动的传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 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 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道光年间的翰林诗兴大发时用竹叶蘸墨题的“竹叶书”;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青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景点。 目前,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古琴台”这一文物景区的保护,2002年拨款数百万元维修,并新增加一排“俞伯牙觅知音”的大型浮雕群,于2003年元月展现给广大市民。 近期武汉市总工会还将投资30余万元对琴台进行绿化及路面维修。 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进大门,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 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 堂前有汉白玉筑成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 台的中央刻有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石栏,饰以浮雕(伯牙鼓琴形象),镌刻十分精美。 古琴台茶院,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 还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宋湘一束竹叶代笔,题诗壁上,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尝识。 古琴台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极富文化韵味。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之山水景色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 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古琴台文化内涵丰富,仅碑廊内就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古琴台占地约1公顷,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4.关于灵隐寺的著名诗句 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 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 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猕猴睡,山池菡萏疏。 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 鹤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 长忆西山。 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5.武汉古琴台的历史 古人伯牙、子期以琴相知而结为生死之交,被传为千古美谈。 武汉著名风景区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 据传,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技艺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 一次,伯牙中秋节泊舟汉阳,面对皓月即兴抚奏,琴弦忽断,遂遇樵夫钟子期。 伯牙弹奏一曲意在高山,子期叹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大喜,转瞬之间而志在流水,子期又叹道:“善哉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于是认定子期就是他的知音,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 不幸的是,等伯牙第二年再来汉阳时,子期因病亡故。 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哭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断弦碎琴,从此终生不复弹琴。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 在龟山脚下,月湖侧畔。 相传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 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 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 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 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 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从此,人们以“高山流水”象征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 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 现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型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 整个建筑保留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 6.古琴台的景点介绍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归纳起来有: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 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 “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 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 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 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 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琴台内有专门的古琴馆,琴台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台内印心书屋对面的琴园内,院内专设古琴社,对外开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与古琴知识,琴社环境典雅,师资过硬,是武汉爱好古琴和学习古琴的理想去处。 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 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谁有关于描写祖国山河风光的诗句、文章?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访成都杜甫草堂熊召政一春来惆怅浣花乡,无限江山一草堂。 细雨酥泥红满路,竹筒楠影绿盈窗。 每因战乱伤襟袍,历尽沧桑壮酒肠。 流寓锦城听杜宇,诗人独自话凄凉。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馆里,我写下这首诗。 数年来借助银翼,频到成都,也曾得暇三访杜甫草堂。 诗人出身的我,一直想为这草堂写点什么,但不知为何,总找不到感觉。 此番从峨眉山归来,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还航行在盛唐的烟雨里。 再来到这成都的杜甫草堂,细细浏览柴门花径,穿过一丛丛凝烟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树把四月的烟雨中的春光,撑了一个满庭,心中便突然生起无尽的惆怅。 于是,就有了上面这首诗。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是绕舌的一群。 中国以诗国著称,诗歌在中国,如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 在古代,中国的为官者,几乎没有谁不会写诗,他们中产生了许多大诗人,像屈原、宋玉、鲍照、庚信等等。 这情形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 在唐有张九龄、王维、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都是诗坛中雄视千古的人物,同时又都是高官。 同以上这些人相比,杜甫官职卑微,所谓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个处长级别。 但论诗不论官,何足挂齿的小官并不妨碍他获得“诗圣”的地位。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十分优秀,但同时又极尽虚荣之能事,凡事都要夸张。 譬于圣人,全世界获此封号的,加起来恐怕也没有咱中国多。 周公且是中国政治家中的第一位圣人,孔夫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有“万世宗师”之美誉。 另外,诸如书圣、草圣、诗圣、棋圣、艺圣、画圣、歌圣等等,不一而足。 发展到当世,愈演愈烈。 这种现象的产生,实乃是远古生民图腾崇拜的余绪。 圣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辈仰望,窃窃惭愧自己的愚笨。 可是站在这杜甫草堂中,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何这草堂,从来没人称它为“诗圣草堂”而要直称为“工部草堂”?难道圣人的头衔,还敌不过一个级别卑下的工部员外郎?二公元758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 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地,盖起了几间茅屋。 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两百四十多首诗,在他死后,草堂数度易主终成废墟。 直到一百多年后,来成都做官的晚唐诗人韦庄,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遗址,缅怀先贤,他在遗址上头盖了一间茅屋,这是后人纪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筑。 又一百七十年过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吕大防的进士仕宦锦城,在再度顷圯的韦庄版的草堂遗址上又一次重建。 这一次规模略大,其壁间绘有杜甫遗像,供人瞻拜。 半个世纪后,已是南宋初年,时任成都知府的张焘来到浣花溪边,面对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历时四月而成。 经过这次修葺,草堂渐有气势,大殊于从前。 元明改朝换代之际,草堂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这次规模更为宏大。 自此,终明一朝,草堂修葺扩建了七次,亭馆祠堂,曲水园囿,草堂已成胜景。 明末,张献忠人蜀,杀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 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总督蔡毓荣履任成都,联络四川布政使金凌、成都知府冀应熊倡议重修。 清代累朝扩建五次。 民国期间,地方人土筹款对草堂中的工部祠与诗史堂进行了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草堂成了杜甫纪念馆,成立了管理处,向游人开放。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所见的草堂建筑群,为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所留下。 这穿逗式的民居建筑,典型的川西风格。 层轩累阁,华堂丽庑,清流散绮,雨浥红渠。 此般景象,华贵有如王府,与诗人的故居相去甚远。 三唐代诗人中,最穷的有两个,一个是杜甫,另一个是杜荀鸫。 如果给他们划成分,都是贫农。 在新中国,他们可算是无产阶级诗人。 宋代,曾主持过草堂重修工作的喻汝砺,为这草堂写了十二首诗,第一首头两句“灿灿诗翁锦城西,只缘诗好合穷栖。 ”开宗明义就点明了杜甫的身份,这个“灿灿诗翁”穷栖于人世。 同时表述了一个观点:唯其穷栖,才能写出好诗。 杜甫自己也说过“文章憎命达”。 这无异于告诉人们:文学是穷人的事业,这观点与孔夫子的“仓廪实然后知礼节”显然违背。 文学与财富的关系,也就是说杜甫的立论是否正确,值得另写一篇文章探讨,这里略下不表。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诗圣,一个瘦骨嶙嶙的穷老头子,生前颠沛流离,为五斗米折腰尚嫌不能,强抑嗽齿的穷愁,在达贵官人面前强颜欢笑的这位在大热天吃腐牛肉中毒而死的诗人,为何寓居三年多的一座草堂,竟有如此的宏敞亮丽?在这草堂里,杜甫写下了那首呼天怆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果草堂是今天这般气象,杜甫会如此痛哉惜哉,稍带着还把抢走茅草的邻家的孩子咒骂一番?答案只有一个:这座草堂是后人盖的。 从第二节里列举的历代重修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官府所为。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官府,为什么在杜甫生前如此吝啬,任其穷愁潦倒。 但在他死后,又要如此大费财力,不厌其烦的修缮、扩建这一座已没有杜甫的杜甫草堂呢?生前穷愁死后荣耀都达到了极致,这究竟是荒诞的黑色幽默呢,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前面已经讲过,诗在中国,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其次才是艺术。 且不说官场的附庸风雅已成痼疾,就是天生龙种威加四海的皇帝老儿,同样也要往诗人堆中凑。 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是两个文盲,然而都有诗传世,刘邦的《大风歌》写得还不赖。 御制诗应算是中国诗歌中特殊的一种。 乾隆皇帝御制诗一万多首,这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大诗人。 尽管中国的统治阶级爱好诗歌,但爱诗与爱诗人是两码事。 历史上,爱诗人的皇帝不多,但给诗人制造苦难的皇帝却不胜枚举。 远的不说,就说开创新中国的毛泽东,他自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无情打击胡风、艾青等数以千计的诗人、作家。 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残酷迫害手无寸铁的文人,从来都不会有道德上的障碍。 基于以上考虑,漫步在这杜甫草堂中,我的确产生了“诗人独自话凄凉”的感觉。 四仅就园林而言,杜甫草堂堪称西南胜景。 邓小平以八十高龄来游草堂时,说:“来成都没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来成都。 ”我不知道这句话确切的含义是什么。 既可以理解成对杜甫的推崇,提示国人不可丢掉了杜甫一生坚持的忧患意识。 又可理解为对这一片园林建筑的赞美。 是的,田舍农居风格的草堂,如含蓄淡远的水墨画,有着闲逸的韵致。 特别是1996年动工兴建的茅屋景区,曲水林塘,莫不充满杜诗的意境。 在洞庭湖上客死孤舟的杜甫,绝对想不到,他靠友人赞助而建起的流寓蜗居,竟然被改造成锦城佳构,从而吸引了八方权贵,万国衣冠。 仅从这一点看,诗人的荣幸,此地可称为“海内孤本”。 我在草堂中时,正值暮春,烟雨蒙蒙,园中游人熙攘。 我细心观察,游人最少的地方,是杜诗碑林。 啊,他们并不为寻诗而来,像游鱼唼喋浮萍,他们需要的是这里春光的溪流,娱情的小径。 细心一想可以理解,在中国历史中,诗人是一种时尚。 而在当今,在利益追逐成为社会首选的今天,诗人早巳变成了社会中的边缘人物。 再没有人愿意欣赏铿锵的音韵,更没有闲人来倾听诗人的诉求。 尽管这诉求发自心灵,注满忧患,也不借助于语言暴力。 但是,它仍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因为,产生于情感的诗,毕竟离铜臭太远。 登黄鹤楼熊召政历史播迁,春秋数易。 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 耗资之巨,气势恢宏而趋鼎盛的,则是今天的这一座了。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 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系舟在米市渔街。 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 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却没有几个人了。 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翩然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 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满楼喧响的迪斯科舞曲中。 夹在旅游的人群中,我也曾好几次置身这高拔的仿古建筑,临观苍茫河汉,回之望之,歌之啸之。 人的视觉世界建立在两种经验之上:重力线是垂直的,水平线与它直角相交,成十字架结构。 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在这十字架结构的交叉点上。 万里长江自西而东,京广铁路自北向南,两条大动脉在黄鹤楼前的长江大桥交汇,车骑舟航,达至东西南北。 而漫步黄鹤楼的高层回廊,亦能任乱发飘然,把四面江山,看个痛快。 倚楼西望,苍茫一片。 乃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 这云梦大泽的遗址,尚有碧水千湖。 牧歌与渔歌揉成的水彩平畴上,更有一水横来。 涌入楚地的长江,开始有了大气魄。 溯江而上,在进入南津关,探奇二百里三峡,继而去巴蜀买醉,天府搜神之前,不妨先来欣赏葛洲坝的水利枢纽工程。 鬼斧神工,耸大江铁门;经天纬地,锁高峡洪波,好一幅精美绝伦的智能风景画。 更有旋转于江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让你体会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宏伟。 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 轮船穿梭在吴头楚尾,往返穿过迷蒙烟雨,当然也有二十四番花讯。 如果在黄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大小游船就多于过江之鲫了。 十年改革中的经济建设,正在改变金粉故都,烟雨六朝的江南情状。 金山寺没有了法海,寒山寺远度的钟声,已滤净旷古的忧愁。 买棹而去的游人,可在江浙的莺花月露中,乐成一尾春江上的活泼泼的游鱼。 在黄鹤楼上引颈面北,胸中顿生侠气。 在古典的中原大地,是谁在黄河的左岸磨剑?又是谁在萧萧的易水上放歌?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他们的忧患意识凝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情结。 中原逐鹿,多少人逐老了青春,多少代又逐瘦了国脉。 这一头政权之鹿,吸纳数千年的中原精气,跃过一个又一个漫漶着雾障的历史陷阱,最后终于纵身一跃而上天安门城楼,化为五颗金星,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系中闪射异彩。 现在,一场新的中原逐鹿战又开始了。 不过,人们逐的不再是政权之鹿,而是经济之鹿。 这一只鹿,再一次凝聚全民族的信心和力量,跳跃在中原大地崭新的地平线上。 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俄顷中,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到南粤的椰林蕉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 南国多山,山生雾,雾生神秘,神秘而生智慧。 智慧则如南国山外的海。 在这片海中,中原之鹿更化为拨浪长鲸。 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它仪态万方,锦鳞游泳。 飚风回溜,概莫能阻。 在一个春天,它忽然一口气吐出十四颗明珠,在古老的东方海岸,串成了一条光芒四射的黄金项链这是我们民族新的自豪。 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 与楼相对,汉阳的龟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 龟蛇对峙,控扼大江;一琴一鹤,隔江呼应。 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 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 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 要么做中原大地的逐鹿英雄,要么当大海上的骑鲸勇士。 当然还有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这黄鹤楼上看翻船。 但这种人毕竟很少很少。 至于我,虽不能逐鹿骑鲸,却甘当勇士们的知音,自觉幸甚至!游洞庭西山记熊召政二千五网络的春花秋月,二千五网络的风刀霜剑,给苏州留下的温馨与痛苦,坚挺与剥蚀,都不无鲜活地存在于今天世人的眼中。 榴花似火,枇杷如金,虽是初夏却全无暑气。 此时置身江南,在江南的苏州,在苏州的太湖,在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上,我感受到“春寒泽国隐鱼龙”的寥廓,更陶醉于“不尽春山叠翠螺”的美景。 自苏州至太湖,即胥江入湖处,约20公里。 于此分道,右去东山,左往西山。 东山为半岛,西山则孤悬水中。 两山合称洞庭山,与湖南的洞庭湖,称名虽一而毫无关涉。 昔日游洞庭西山,只可舟楫往还。 数年前,苏州相关单位斥资建桥,一连三座,如卧波的长虹跨越连接的螺屿,历十几公里而入西山。 轿车水鸟般掠过湖面,为游人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少了荡漾波心,与鸥凫共浮沉,与帆影共进退的情趣。 未来之前,我以为浪花簇拥的这一座西山,只是一只小岛,却没有想到,它有86平方公里之大。 山间古树,坡上茶圃,岸畔稻田,村头花坞,不但向我诉说鸡犬桑麻的往事,更向我展示盛世农家的风情。 我来西山,原是为寻找2500多年前的吴王夫差的遗迹,这位将父王阖闾创立的诸侯霸业丧失殆尽的亡国之君,曾在西山筑消暑宫。 每到夏日,夫差就会带着越国献来的美女西施,乘着金笼玉饰的箫鼓楼船,自姑苏而木渎,自木渎而胥口,自胥口而西山。 在新筑的层台累榭的消暑宫里,把长长的夏日,过成转瞬即逝的美人养眼、美酒醉心的花朝。 美则美矣,畅亦畅也,只是代价太大。 难怪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诗讥道:“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消暑宫建在梭山与龙头山之间,面临一个深9里、阔3里的湖湾。 袭消暑宫之名,这湖湾被称为消夏湾。 此处山环水绕,春日的柳线花痕,秋日的蓼矶枫渚,冬日的霜情雪意,都大可玩赏。 当然,最好的还是溽暑时节,这里的红莲白鸭、月影星踪、菱芡蒹葭、烟云鱼鸟,无不让人陶醉。 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吴王的遗踪早就渺不可寻。 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是“橘柚千头烟外树,芙蕖四面画中山”的自然美景。 月下的笙歌、馆娃的调笑、深闱里的横陈的玉体、水榭上燃烧的香兽,都一一风化在线装版的历史中。 我们这个地球上,2500年前的城市,究竟还有几座存在呢?风流的庞贝,朴拙的镐京,只给我们留下遥远的记忆。 苏州则不同,二千五网络的春花秋月,二千五网络的风刀霜剑,给它留下的温馨与痛苦,坚挺与剥蚀,都不无鲜活地存在于今天世人的眼中。 苏州太丰富了!城内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园林,城外的每一条小河,每一处山峰,都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串起熠熠闪光的历史的项链。 因此,与拙政园、虎丘、寒山寺、灵岩山等名胜相比,这相对较为偏远的西山,这西山的消夏湾,便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何况它除了遗址,更不见一点点些微的遗迹了。 但我独自一人在这里徘徊的时候,却依然生出了强烈的沧桑感。 大约出于传统文人的旧习,我对吴越文化素有偏爱。 这文化的基调是精致、温婉,即便剑拔弩张,也可以从中化出诗情;更能让吴侬软语,消解所有的暴戾之气。 但是,凡事适度为宜。 像这最具东方情调的吴越文化,用于盛世,则能提升生活的品质,使其高雅而惬意。 但若用之太过,则会露出腐朽气的端倪。 男儿的意气消磨,是国力疲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然,在黄池会盟的夫差,为何在被推为诸侯霸主的三年之后,就在馆娃宫中刎剑而死呢?消夏湾一片空阔,回首看西山的最高点缥缈峰,林木葱茏,倒真像是耸向青空的碧螺了。 与消夏湾毗邻的,是明月湾,亦是吴王赏月处。 这里除了苍茫的湖水,古渡头前,还有一座名叫明月湾的古村落。 我停车走进去,村中多明清建筑。 村民半数姓吴,虽是农人,却都彬彬有礼。 我走进村头第一家,主人用自家的特产碧螺春茶招待我。 这茶,原叫吓煞人香,乾隆下江南,曾下榻于洞庭山,品赏过,盛赞其香,但嫌其名不雅,亲改其名曰碧螺春。 因此,村民在我前临争说乾隆,对他们自己的远古的祖先,那个倒霉的夫差,却是不置一语。 品饮三杯,抚今思昔,不觉技痒,便吟了八句五言:夫差赏月处,我品碧螺春。 耳幻吴越曲,胸藏梁父吟。 鸟啼山入梦,花放路迷津。 盛世人间好,悠悠沧浪情。 (本文源自人民日报2006.01.07,或许有删节。 ) 峨眉山散记虽然,我游过许多山,但因未到峨嵋,与人谈起山时,仍不免气馁。 久欲探峨嵋,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这遗憾一直伴我度过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这漫长的二十余年,峨嵋山中的暮鼓晨钟总是在不紧不慢地敲响,佛光与圣灯也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展现;桫椤花开着,绝珍的美人红也每年撩人一次。 而我,却早已告别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游山的兴趣,也从奔跑傲啸变成了踞坐一块顽石,静静地、静静地看着花开花落,云起云飞。 古人咏峨嵋山,留下许多佳作。 这些名篇,都曾是我寒夜佐酒的佳肴。 其中,最让我喜爱的,是李白的《峨嵋山月歌》与《听蜀僧浚弹琴》两首。 第一首是他二十五岁的作品。 峨嵋山的半轮秋月,送我们诗人上路,开始他一经起步就永不停歇的人生壮游。 每当吟诵这首诗,我的眼底就会浮起一条一千二百年前的青衣江上的行舟。 峨嵋山如此之大而行舟又如此之小,这种极富颠覆性的乡愁,的确让李白难受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首诗,是李白离开峨嵋山三十年后的作品。 咏叹再三,我禁不住还是要把它抄录出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诗,李白写自安徽宣州的敬亭山。 他在这里邂逅了三十年前在峨嵋山中认识的和尚广浚。 他乡遇故知,何况在两鬂斑白的暮年。 广浚解下了背囊中的瑶琴,只轻轻一拨,久违的峨嵋山,原版的一峰一壑,一花一叶,又都在蜀国音乐的旋律中生动地再现。 二 闲话半天,读者还以为我这是在山外谈山。 其实,这会儿,我正在峨嵋山息心岭下的万年寺中。 这寺的前身,即唐代的白水寺,广浚和尚是白水寺的高僧。 寺左有一水池,即白水池。 峨嵋山十大景中,就有一个白水秋风。 秋之于山,犹如十八岁之于少女,是最绚丽多彩的季节。 白水寺之秋,大概最能代表峨嵋山的韵致了。 在霜钟破晓的十月,站在白水池畔,看狮子岩边,天池峰上,钵盂山前,功德林中,处处的层林,都是色彩的交响乐。 熟透了的西瓜瓤似的枫叶,胭脂色的岩桑,金箔一样闪光的银杏,苍郁的扁柏,翡翠般的古楠,还有水白蜡树组成的一片一片的灌木林,在深浅不一的绿色中盛开着抢眼的小白花,如同无涯的碧波中翔舞着成千上万只缟素的鸥鸟。 这铺展在无尽岗峦峰谷中的燃烧的秋色,面对它,你的内心会突然掠过一阵惊悸。 太美的风景,也会把人灼伤。 一千二百年前的某一个晚上,或者,某几个晚上,广浚和尚就是在这白水池畔,面对四山合围的醇厚秋色,用他闲雅的琴声,招待我们旷代的诗人李白。 三秋的桂子不焚而香,绕膝的秋风,比爱人初洗的秀发还要爽滑。 此情此景之中,广浚十指如飞,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优美的旋律。 如秋风,在万千红叶间簌簌踱步;如芳醪,令人不醉不止。 从李白诗中看,广浚属于那种大气魄的且有着幽玄境界的艺术家。 在我来看,这两点也正是峨嵋山的特色。 两人所处时代,佛教禅宗已开始流行于中国。 初期的禅,以恢复人心的本性为目的,让盲目挣扎的生命,有一个愉快的归宿。 广浚显然是一个得道的禅师,琴声中流露的是他对生命的理解,用向上奋进时必须凭借的特殊情感来关照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打从一来到息心岭下,蹀躞在白水池畔,我的耳畔就一直萦绕着广浚的琴声。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琴声是峨嵋山的一种象征。 此前,我已登上了金顶,在海拔三千七百七十七公尺的华藏寺中拈香礼佛。 尔后,我在岩丛间漫步,乱云弥漫,冻雨潇潇,什么都看不见,唯有寒冷而已。 正自懊恼,忽然一阵风来,云被推上高空,万千峰头,都亮出宝蓝色的剪影。 它们在积云的苍穹下所表现的轮廓线,不正是广浚禅师指间流露的有着幽玄境界的旋律吗?三 白水池边,原有一块“唐李白听广浚弹琴处”石碑,不知何年立,亦不知何年毁。 大凡上峨嵋山的游客,来息心岭下只想游览万年寺。 比起山中其它寺庙,这万年寺所存文物最多,最著名的有两个:一尊高七点三米,重六十二吨的普贤菩萨青铜像,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还有一座放置普贤菩萨青铜像的砖砌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也有四百年历史了。 看到这些年代久远的佛器,的确能让一个人的心思宁静下来,生一些超凡脱俗的遐想。 我也是虔诚的礼佛者,但焚香稽首后,仍想去追寻李白与广浚的遗踪。 其实,白水池很小,不过十几平方公尺,一粒松籽掉进去,击起的涟漪,也会在整个池面浮漾久久。 我伫立池边,看到许多游人步履匆匆,都不肯在这池边稍一驻足,心中难免生起感伤。 对人世间事物的认识态度,对精神生活的感悟能力,佛家称之为慧根。 现代人生活的旨趣,已与古人相去甚远,若用禅家评判慧根的标准,大部分都是钝而又钝。 这的确是现代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尴尬。 一方面,科技进步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衣食住行的舒适大大提高。 由于整体的发展,今天一个普通人的享受,已是超过了远古的帝王。 可是,另一方面,人类的精神生活却大大退步了,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们,屈服于商业的压力,再也不可能无条件地倾心于艺术。 达摩面壁九年,始悟禅机;瞎子阿炳终生穷愁,但留下了《二泉映月》;贾岛“三年两句得,一吟双泪流”;王羲之一辈子都在揣摩一个“鹅”字;曹雪芹十年食粥,隐于荒村写出《红楼梦》 这随手拈来的几例,在远古的艺术家中,决不是极端的个案。 存在于农业文明中的艺术,是纯真而执著的。 广浚和尚孤独地隐居在这山中,化禅为琴,飞瀑鸟鸣,山风松啸,其聚散、其抑扬、其跌宕、其节奏,不穷其一生,你怎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以,远古的艺术家,是为艺术而艺术,将人生容纳其中。 今天的艺术家,大部分是为金钱而艺术,将名利列于首选。 所以,他们决不肯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一个画家可以一年画数十幅画,一个作家可以一年写好几本书,一个歌手可以一年出几张歌碟。 这里头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艺术呢?可悲的不是这现象的存在,而是这现象已成了艺术家的主流。 像留不住游人的脚步一样,真正的艺术也几乎要在我们这时代消失了。 感官的享乐代替了精神的追求,这一切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对于生活,科技是福音;对于艺术,科技则是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唐李白听广浚弹琴处”石碑的被毁,而且再也不恢复,则不能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事件。 四 感伤并不如同流行感冒,可以传染给他人。 我一起的旅伴,在这万年寺中,尽在快乐的浏览。 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峨嵋山的声名,不仅仅因为佛教。 它的风景,它的文化,也是让人常读常新,不但眼热,而且心仪。 徜徉在万年寺中,在虚无飘渺的广浚禅师的琴声里,我吟出了这样一首律诗:为到峨嵋品雪芽,三春三月过三巴。 檐桃金顶风兼雨,雾暗青衣气若霞。 古刹梵钟菩萨道,白云苍狗杜鹃花。 瑶琴一抚千年后,谁携余音过酒家? 天色向晚,在青紫的阴影中,踽踽地,我踏上了归途。 雨后的峨嵋山,处处沟壑莫不争流着代代相传的琴音诗韵。 车子一拐,路左闪出一排小木楼,其中一幢门前挂了一个“峨嵋酒家”的招牌,我吩咐司机停车。 立刻,我找到了与李白对饮的地方。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四大名楼、四大名亭、四大名塔,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1、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2、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3、广济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广济桥也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的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4、卢沟桥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1、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越王楼

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4、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中国古代四大名亭:

1、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2、陶然亭

北京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是AAAA景区(点),北京市精品公园。全园占地面积56.5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为16.15公顷。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园是建国后,北京市政府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3、爱晚亭

爱晚亭与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也是革命活动胜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

4、湖心亭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

但是历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有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是湖心亭的前身。

中国古代四大名塔:

1、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国务院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千寻塔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

3、释迦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国家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4、飞虹塔

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东北部霍山的广胜寺,始建于汉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

塔平面八边形,是有十三檐的楼阁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这四个古城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汉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分别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具有鲜明的特色。对研究汉族建筑,历史,人口,风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古城充分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是显示汉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古城。

中国四大名园: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江苏省苏州市留园。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中国四大古城-网络百科

参考资料:中国四大名园-网络百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8704.html
辽宁3 弗格34分赵继伟16 9 9
寻味杭城 食尚潮流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