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火遍科技圈的AI Pin,大概率要跑路了。
知名科技网站The Verge今天披露了一项内部销售数据, 从今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货量比购买量还多。
自4月开售以后,总共卖出超过了900万美元,但随着网上差评如潮,用户纷纷开始退货,有大约100万美元的产品被退回,其中还有1000多件在发货前就取消了订单。
另外,由于T-Mobile的限制,一些被激活的AI Pin在退货无法发给新用户,直接变成了废铁。
这一番操作下来,AI Pin背后的公司白忙活了一场,加上内部运营一片混乱,高管和工程师相继离职,基本看不到翻盘的希望。
除了AI Pin外,其他AI硬件要么翻车,要么消失,第一批吃到螃蟹的AI硬件们,最终都成了智商税。
我们该如何定义AI硬件?
在今年MWC大会上,Humane的工作人员在发布AI Pin时喊出了一个口号:杀死智能手机。
他们宣传,“手机能做的,AI Pin都能做”。
而在上一年AI Pin第一次对外公开的时候,《时代》杂志直接将其评选为2023年最佳发明之一,不到一个月预定量就超过了450万台,每个人都在期待这样这样一个新硬件是如何取代手机。
无独有偶,在Rabbit R1发布的时候,外界同样对这样一个内置大模型的“魔盒”充满了兴趣。比起AI Pin,Rabbit R1多了一块屏幕,看起来更加靠谱。
另外,包括三星推出的智能戒指Galaxy Ring,虽然此前市场上也有类似的产品,但由于这次三星加入了AI功能,因此在发布前受到格外的关注。
相比之下,虽然手机厂商、PC厂商都一直宣称在新产品里加入了AI功能,提出了“AI Phone”、“AI PC”但消费者在主观上并没有把这些产品当做AI硬件。
从AI硬件厂商的定义来看,他们希望开发出一种新的、由AI驱动的设备,以此打开新的市场,打造“下一个iPhone”。
然而,这种“AI 原生硬件”的概念变成现实产品后,都遇到一系列问题: 例如过于昂贵的供应链、缺失的销售网络以及足够的软件生态。
事实上,所谓AI硬件不过是大模型的“载体”,这些硬件所提供的功能,反过来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完成,并且可以凭借强大的算力、镜头以及软件生态,实现更好的功能。
端侧AI,还很遥远
如今,集成本地大模型的AI手机大量出现,AI PC的概念更是不断走红,当设备采用端侧AI后,数据的处理可以在本地完成,时延更短,且不容易受到网络质量的影响,在数据隐私保护上同样具备先天优势。
听上去很不错,但技术展示和技术落地之间,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今在在智能手机上尚且不太能体验得到端侧大模型提供的 AI 体验,更不要说AI硬件。
根据谷歌大模型在自家设备上的测试, 目前7B的端侧大模型需要4GB内存 。类似70亿参数的LLaMA模型,其大小更是达到14GB,而现有的移动设备内存还停留在12/16GB容量左右,再除去操作系统需要占用的内存后,基本上所剩无几。
这对于非旗舰机来说基本放弃了端侧AI,即使是旗舰手机也比较吃力,因此现阶段端侧大模型大规模落地还不具备成熟条件。
另一反面,大模型的水平和参数量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厂商们也开始往小模型方面努力,因此现阶段并不是AI硬件创业的最佳时机。
而根据Rabbit R1给出的参数,这样一个只有4GB 内存、2.3GHz 联发科处理器的“老人机”,怎么想也与大模型沾不上关系。
从后续专业科技媒体拆解视频来看,Rabbit R1其实就是个套壳的安卓设备,除了外观上确实脱颖而出以外,其他宣传的AI功能全是大饼。
风口上的AI硬件,还能等来吗
虽然产品失败了,但至少AI Pin和Rabbit R1给公司拉来了一大笔投资,最终留下一大堆消费者拿着“玩具”一般的半成品在风中凌乱。
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诈骗式的宣传后,北美消费者似乎开始对AI产生了反感。
上个月底,一项调查指出,当产品在宣传时加上AI后,消费者反而会打消购物欲望。
这样的悖论无疑是当下硬件产品都要面临的问题: 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后,消费者凭什么要为披着“AI外壳”的智能设备买单。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天,OpenAI领投了一家硬件初创公司,在得到融资后,这家公司将改变产品路线,在新的硬件中加入AI功能,不过在宣传稿里,AI硬件的相关介绍并不多。
看来一直想做硬件梦的OpenAI,也不再指望AI硬件了。
今天去驾校咨询,驾校说他们是智慧驾校,有智能模拟器+AI机器人,是不是智商税啊?
基本上就是智商税,对于完全没接触过汽车的人来说有点用,没它们说的那么有用,对于接触过汽车的人来说基本就像玩具。
AI跳绳机是智商税吗
不算智商税,他有自己的有点的。 跳绳机有自己的特点,属于智能健身器材的,他是健身器材变革的产物,可能现在还不够完善,但是不是智商税,还以很有用处的。
写给设计师看的电脑硬件选配指南
我一直自认为是装机界的低端玩家,直到发现身边不少人坚持认为“电脑卡,加内存条/固态硬盘就不卡了”,“PC机就是卡,苹果机才不卡”。 emmmmm,看来写这篇文章还是有价值的。 最近又升级了硬件配置,读了大量功课文章,这里我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硬件选择涉及到的知识点梳理一下,主要针对设计师,再往深了说我也确实不懂。 文中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理性指正。 先把结论放在上面: 1、(如果你用GPU渲染器)显卡上NVIDIA游戏卡,并选择你能承受的最高配置。 2、(如果你用CPU渲染器)CPU选择你能承受的最高配置。 (如果你用GPU渲染器)CPU最好和GPU是差不多等级梯队的 3、如果不是特别懂,直接买CPU和主板的套装,防止不兼容 4、内存条32G足够,再大并没有卵用,建议2条8G的,或者2条16G的 5、SSD最少500G起步,再少装不了多少东西,否则全机械硬盘得了 6、水冷请上360冷排以上的,否则上风冷 7、电源选额定功率比整机理论功率大的不做品牌推荐,也不评论产品好坏,避免广告嫌疑。 下面是我目前的配置: CPU:Intel i9 9900k 主板:技嘉Z390 AORUS ELITE(和CPU一起买的套装) 显卡:技嘉RTX2080ti xtreme一体式水雕 CPU水冷:九州风神堡垒360RGB 固态硬盘:西部数据SN750 1TB 机械硬盘:西部数据蓝盘 4TB 内存条:芝奇幻光戟DDR4 16G×2 机箱:海盗船570X(四面玻璃,喜欢光污染的考虑一下) 显示器:DELL U2718Q 27寸 电源:AORUS 金牌850W我自己的主要需求是C4D,因为使用Redshift这个GPU渲染器,因此显卡投资比较多,文中提到很多性能也用RS的实际体验来写的(不过比起做3D,单纯做平面设计的配置需求整体会低一些)。 会做3D动画,需要AE、PR后期,另外会在PS里操作超大型PSB文档(2个G以上的)。 因为显卡对我特别重要,所以先说显卡。 但如果你平时只用PS、AI,显卡则不值得重点投资。 大部分设计师用游戏卡即可。 即使你用C4D,并且喜欢Octane(OC)或者Redshift(RS)这类渲染器,也直接选游戏卡。 和规格近似的游戏卡相比,专业卡通常显存特别大,但频率和功耗低,然后是价格明显高。 专业卡和游戏卡在硬件层面没啥不同,但驱动不同,专业卡的驱动经过优化以适配各种图形软件。 比如主要优化了OpenGL性能。 但C4D的OC或者RS渲染器的显卡渲染主要依赖于CUDA,和OpenGL并没有关系,所以并不需要专业卡的驱动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卡的CUDA规格通常比近似规格的专业卡高很多,因此在C4D使用游戏卡才是最佳选择,这大概也是买专业卡被称为“交智商税”的原因所在。 理论上说游戏卡可以通过装专业卡的驱动变成专业卡。 但因为厂商利润会受影响,所以厂商会用各种方法来识别避免游戏卡转化成专业卡。 顺便破除几个认知误区:专业卡可不止Quadro一种,Qoadro是NVIDIA的专业卡线,AMD也有自己的专业卡线,比如Radeon Pro。 另外丽台只是一个显卡品牌,旗下也有游戏显卡。 注意,用显卡做渲染不要用交火,只需要在主板直接插上2张显卡即可。 使用交火反而会让显卡性能显著下降。 同时插2张显卡,实际显存是最低配的那张,而核心数和频率可以叠加。 例如我自己之前是RTX2080(8G显存),后来买了RTX2080ti(11G显存),如果2者同时使用,显存最高还是8G。 多卡时,除了显存受制于最低配的那张,显卡越多,总体性能折损越大。 RS官网文档解释过这个问题( 原文见这里 ),这里翻译一下主要内容。 场景越复杂,多卡对渲染效率的提升越大,反之越小。 这是因为显卡在渲染每个像素之前,还需要读取场景、转换成渲染器认识的格式、提取贴图等过程,这部分主要受制于CPU、硬盘读写速度。 而对于简单场景,当使用多卡时,虽然渲染过程的效率极高,但时间都花在前面这些步骤了,所以总体提升效率其实很低。 另外多张显卡共用时,非常依赖于CPU单核频率,注意是单核。 例如8核、2.5GHz的CPU比6核3.5GHz的差很多。 另外CPU有个特点叫做“PCle 通道”,这个特性决定CPU和GPU信息交换的速度,也决定CPU带的动多少显卡。 例如i7-5820K 2.2GHz有28个PCle 通道, i7-5930K 3.5GHz则有40个,所以后者可以带的GPU更多。 RS官方表示上多张显卡时,不建议i5或更低CPU。 的确,显存加大会提升渲染速度,但提升的上限是由核心数和频率决定的。 看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渲染好比考试,显存是草稿纸,核心数和频率才是脑子。 脑子不够,给再多草稿纸也算不出来。 用这个比喻来解释为什么不选专业卡,因为相似规格的游戏卡和专业卡,专业卡通常核心数和频率更低(脑子更少)。 我没有对比过所有的专业卡和游戏卡在“脑子”和“草稿纸”方便的性价比,但观察了一下用GPU渲染器的设计师,基本都选择游戏卡,所以在GPU渲染方面,还是游戏卡的性价比最高。 (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知乎的Emerald Z) 首先了解一下CPU的基本参数:核心和线程、频率、缓存、TDP 核心和线程:这两是CPU的规格,CPU通常是多核的,但因为多数日常软件并不能让CPU单个核心满负荷运作,所以允许一个核心当做两个来用。 比如i9 9900K有8个物理核心(真核心),但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则有16个逻辑核心(虚拟核心)。 频率:基本频率即默频,指CPU默认状态下的频率。 睿频是CPU为应付高负载而自动超频的一种功能。 简单说,频率越高越好。 缓存:还是考试那个例子,CPU核心是脑子里管算数的部分;缓存是脑子里的短期记忆,能记下正在算的前后几个公式;外存(机械硬盘、固态硬盘、U盘)是练习册,记录着要做的题。 所以简单说缓存越大越好。 TDP:即功耗,用来计算需要什么瓦数的电源。 一般按照基本频率定,睿频时会超过这个值。 旧主板不兼容新的CPU,这里说的是CPU插槽,有时候插槽外观一样,但是也可能不兼容主板。 所以除非你特别懂装机,建议直接买CPU和主板的套装,一是可以避免兼容问题,二是通常会有可观的折扣。 从CPU的名称可以大致判断这个CPU有多强,CPU命名格式一般是i9-9900k。 通常i9比i7强,再看后面四位数:9900就比8600强。 注意上面说的是通常,意思是会有例外,下面有举例。 尾缀的字母,X代表民用级最强,K代表可超频,M代表可拆卸移动版,H代表不可拆卸移动版,U代表低压移动版,Y代表超低压移动版。 K:可超频,但对CPU、主板、电源散热都有更高要求,新手日常用没必要买带K的。 U:低压移动版,主要见于轻薄本,通过降低性能而降低功耗。 因为CPU的i5和i7规格一样,只有频率和缓存略有不同。 5-7代都是2核心4线程,考虑到低压的i7相比i5便宜几百块钱,性价比接近于0,所以建议买低压轻薄本时买i5而不买i7的。 Y:超低压移动版,主要用在薄到没地方装散热的本上,原本是m系列开头的,后来英特尔为了骗钱把它也归到i系列。 表面上宣称睿频能达到3.6甚至4.2G的,实际能达到2G都是奇迹。 所以买这种CPU的本,还不如用手机或者ipad。 还是说说我的实际经验,CPU其实参与了所有软件和系统操作,如果你没有视频编辑、3D流体、粒子解算这种需求,i5级别的基本就够了。 CPU在C4D里面会涉及到模型导入时软件响应的速度(我自己用i9导入过2个G的模型,差不多要等待10-20秒软件才有响应);流体和粒子的解算速度;CPU渲染器的速度(C4D自带的物理和标准渲染器主要消耗CPU)。 另外即使我现在主要用RS渲染,渲染初期CPU会短时间满载(这个过程主要是CPU在分配任务),因此CPU依然会影响GPU渲染器的速度。 内存就是连接CPU和其他设备的通道。 电脑的数据存在硬盘上,但当软件运行时,需要把数据调入到内存中才能正常运行。 内存主要有2个性能:频率和容量。 内存频率(又称主频或速度)越高越强。 容量不用解释了吧,4G、8G、16G这样的。 内存双通道即内存的读、写使用不同的通道,可以同时读和写,理论上双通道可使内存带宽翻倍(当然实际达不到)。 组成双通道的内存最好是同一型号,如果频率不同的内存组成双通道,内存频率会以频率较低那条为基准。 如果内存大小不一样,比如8G和4G内存组成双通道,则只有4G是真正的双通道,8G内存条中有4G依然是单通道。 注意组双通道时,如果主板有4个内存插槽(这种情况最常见),内存条要隔一个通道插,比如必须要安装1、3或是2、4才能使用双通道,若仅安装1、2就会开启单通道模式。 做设计的,尤其涉及视觉相关设计的,内存16G起步没毛病吧?我现在内存32G,用RS渲染满载情况下内存占用率74%。 另外面对过下面这些极端情况: 1、在PS里操作4G+的PSB文件,内存占用41%,开2个这样的文件,内存占用65% 2、在C4D里面雕刻,操作600万个面,软件内存占用仅1个G多一点,整机内存占用仅28%。 可以这样简单判断,如果无论你怎么折腾,内存占用都不超过80%,则目前内存足够。 所以针对我遇到的情况,32G完全够用了。 内存条一般都没有兼容问题,所以选大牌和外观,其他没啥了。 (我觉着自己装机,内存条难道不主要看外观吗?)tips:RS有out of core技术,指渲染时RS可以调用系统内存(而不单是显卡内存)用于渲染多边形模型,注意流体、粒子除外(这俩还得靠显存渲染)。 硬盘分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SSD)。 其实这里只需要讲一下SSD吧。 现在SSD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如果有预算建议上500G以上的SSD,因为把操作系统、主要软件都装在SSD里面才能发挥其价值。 讲真,对于设计师而言500G其实都装不了多少东西,那种128G的SSD我真不知道有多大用...... 固态硬盘外观更小更轻、速度是机械硬盘的2-10倍。 固态硬盘的作用是:提升实际体验,启动软件快一些,开机快一些,改善系统/软件运行卡顿。 但并不能提升CPU,GPU速度。 高端玩家选择SSD要考虑的参数有容量、速度、颗粒和主控,因为特别专业,不大看得懂,新手买大牌即可。 通常分风冷和水冷,还有液氮的这里不讨论。 风冷主要分成下压式和塔式,模式图见下方:下压式和塔式的区别主要在风道上,下压式把热量堆积在CPU附近,而塔式可以直接吹离CPU,但是注意塔式体积大,机箱小的话还是得用下压式的。 水冷分一体式和分体式。 新手直接买一体式即可,分体式安装更加麻烦,而且一旦漏液就成了“从入门到理赔”。 但分体式水冷的优点就是散热强,而且外观酷炫。 本人作为低端玩家,只讨论一体式水冷。 下面是水冷的工作原理:泵头直接接触CPU表面,冷水在内部经过泵的运转流过泵头变成热水,热水流到冷排处,把热量传递给含有大量铝制鳍片的冷排,然后变成冷水流回泵头。 一体式水冷只是把泵和吸热头做到一块了。 判断水冷强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冷排有多长,通常是120mm、240mm、360mm(也有280mm的) 如果想用水冷,直接上360mm冷排以上的,否则都用风冷(除非你机箱特别小上不了风冷只能水冷)。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120冷排完全被同等价位的风冷吊打,所以不用考虑。 240冷排水冷通常性价比不如同等价位风冷。 360mm冷排水冷除了比较贵、冷排比较长(小机箱装不下),没有别的毛病。 CPU是发热大户,越高端的CPU发热越厉害。 注意散热选择和CPU等级匹配的即可,不然CPU过热会降频并缩短硬件整体寿命。 我之前瞎买,不会选散热,i9只配了玄冰400,渲染时CPU瞬间飙到100度,吓得我赶紧换了360水冷,现在CPU满载也就最多80度。 记得买额定功率高于整机理论功耗的电源即可。 这个标识是美国出的,用来衡量电源转化率。 电源通常在40%~60%区间电源的转化率最高,这就是为什么建议买总输出略大的电源。 下面是不同级别标识的电源转化效率,当然越贵效率越高。 模组化程度可以简单理解成: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出入电源的线材数量。 非模组就是所有线都不能减少,不管你用还是不用它们,它们堆在那里。 半模组就是部分线可以自定义要不要减少,另外部分线一直都在。 全模组的优势就是你需要多少供电线就接入多少到电源上,如果机箱配件少,内部供电线数量会大大降低,装机视觉效果明显提升。 模组化与否与电源本身品质没有任何关系,不过目前好的电源基本都是模组化的。 选机箱主要看装不装得下,建议根据主板型号来选机箱。 建议先选好CPU和主板,然后根据主板尺寸来选机箱(机箱会标注匹配的主板型号)。 注意如果你要上360mm冷排水冷,一定注意确认机箱装不用装得下。 emmmm,高端玩家会关注风道问题,这个我不太懂。 再然后就是外观了。 电脑卡是整体硬件配置的问题,而且还和软件兼容性、软件bug、你的操作有关。 不是单纯加大内存、装SSD就可以解决的。 只有花钱堆配置才可以根治电脑卡的问题。 (所以设计师应该多挣钱然后配好的电脑,目前挣不到钱的应该努力提升能力,然后多挣钱配好的电脑)全剧终,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