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 立夏 画 节气

立夏又称“春尽日”,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之后,日照渐长,气温升高,草木和农作物都进入旺盛生长期。

今天,让我们用甲骨文“打开”立夏节气,一起感受“万物至此皆长大”的意趣。

记者:桂娟、袁月明

动画原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

学术顾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关于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详细介绍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 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 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 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 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 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 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意义 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 这既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汉民族语言扩张乏力。 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的认识深化,迫使象形规则产生更多字和升华象形规则(会意),迫使编撰字书词典成为标示字词含意、约束字词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校成为学习字读音的场所(对照的是,基于字母原则文字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 记载了商王室的历史活动的甲骨是商时期学校用具。 )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 4000 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编辑本段甲骨文字典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 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 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后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刘兴隆的《新编甲骨文字典》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刘星池的《甲骨文画帖字典》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王本兴所著《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自此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 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 众多甲骨文学者历尽毕生精力,已辩识出甲骨文近两千个,辩识很难,经辩识后再认知则很容易。 每一个小学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这些甲骨文字。 从而对自己一生的文字修养都有好处。 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打起,而这本《甲骨文字典》则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 编辑本段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窦中亮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 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 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 甲骨文的“钟王颜柳” 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 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 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 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甲骨文书法:骑马射鹿型;五是丰腴古拙型。 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甲骨文书法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 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 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 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 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 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 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 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 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 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 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 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编辑本段详解甲骨文的发现 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 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 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 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 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 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 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 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 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 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 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 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历法和节气

二 天历的历法 甲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 每月一节、一气。 节为月首。 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 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 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 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 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 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 今臣等造历既成。 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 准。 奉 旨造癸好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 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 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 二十八宿是记礼拜。 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 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 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 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 「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 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 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丑,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 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 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 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 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种青蓝。 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 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 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 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 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 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 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 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 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 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 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 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 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 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 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 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 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 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 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 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 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 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 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 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 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 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 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 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 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 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 「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 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 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 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 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 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 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 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 他以宋元佑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 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 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 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 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 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 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 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 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 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 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 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丙 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 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 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 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 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 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 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 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 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 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 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 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 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 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 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 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 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 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 事有凑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 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确与天象相合。 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 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 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 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 辛开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 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 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岁实 岁实,就是一岁里面实在的日数。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有人以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阳历,这一年正是阳历的闰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 其实,天历的编制者是懂得阳历的(论证详第三节),可以肯定他们不会错误地以阳历闰年的日数来做岁实的。 我从前因见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会儒家书籍中所说的帝就是他们所奉的上帝,曾经以为天历的岁实大约是采取书经尧典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数。 现在看来,天历的编制者是通晓历法的,他们也同样不会以尧典这个基数作为岁实的。 太平天国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在献历本章上曾经明确地说到:「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 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这就是说由于天历要求平匀圆满,反对置闰,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C 年名 天历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清代时宪书用它,太平天国天历也承用它。 天历创制时曾参考清咸丰元年时宪书,这一年干支纪年名为辛亥,于是即据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壬子、三年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终每月的顺序排定,这是太阴月,以一次太阴圆缺晦朔为一个月。 当殷商时代,如武丁时,即以一、二、三至十二为月名,闰年添一个十三月。 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为正月,沿用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阳历,正月的名称,行用了三千多年。 但天历正月的名,乃是太阳历的「节气月」,与以前的「太阴月」名同而实异。 太阴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个月亮之月。 太阳历的正月(节气月),乃是当一年春季的开始,约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 二月三十日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为末段,天历的月名意义是这样。 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这样。 所以天历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 它将一节一气叫做月,不过是借用太阴月的名称罢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 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没有月建。 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 汉简中已有月建的设置,例如流沙坠简中著录的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历谱「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为建寅之月。 其法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节日则重一字,所以十二节所建不同。 古以建除附会吉凶忌宜,叫做建除家。 但所谓「月建」,有支无干。 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 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 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 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 但太平天国造壬子二年新历,却据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 可知天历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纪月的古例,承袭时宪书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 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记日次的数字。 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 在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 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 若从盘庚迁殷算起,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 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 若再上推,自更邈远。 干支纪日原来与迷信没有关系。 当殷、周时代,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许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 太平天国制作新历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历书里面一切迷信说法一举而廓清之,真可说是二千年来历书上一大快事。 但是,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 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这是太平天国批判接受过去文化具有识力的地方。 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 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 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 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 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历书,开始并没有迷信羼难其间,只不过是代表七日来复的四周,即用来记四个星期日子,从中国历书的沿革,就可以知道。 汉代历谱残简,绝没有记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见后唐及北宋日历,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 后唐同光四年历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书「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 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 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岁具注历,更载有推七曜值日吉凶法,列有七曜名〔一〕。 但七曜名不全载入历书,仅以「日曜」的「密」,注朱书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 以上两种,都不载「宿」名,实为宿名人历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历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残历〔二〕。 这份残历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这九日上都没有「密」字?br>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二册

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

联合国中文日

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

【序言】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书法以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钥匙。

2020年庚子之春,【你好 联合国】、NIHAO UN新媒体中心组织邀请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坦桑尼亚等来自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的24位书法家代表,每人题书一个气节名称,以华夏书法国粹载现华夏历法国粹。

24位书法家多是各国各地华人书法界的杰出代表,或是世界范围内推动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功勋人物。

“二十四节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立春:陈志雄(中国)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席

雨水:陆惟华(比利时) 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执行主席

惊蛰:李兆银(美国) 美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春分:丘程光(新加坡) 狮城书法篆刻会原创会主席、顾问

清明:阮渊椿(印尼) 东盟-中国书画家联合总会总主席

谷雨:金岳祺 (德国) 欧洲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立夏:常惟璞(印度) 印度书法家协会主席

小满:刘树德(巴西) 巴西中华书法学会会长

芒种:陈秉奎(法国) 法国书画家协会主席

夏至:张大顺(日本) 日本甲骨文书道研究会会长

小暑:陈天寿(非洲) 坦桑尼亚华人书法家协会主席

大暑:邱宏强(阿根廷) 阿根廷华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立秋:叶 欣(韩国) 韩国书法艺术院院长

处暑:王宏岩(加拿大) 国际多栖艺术家协会加拿大分会会长

白露:李冬霞(阿联酋) 阿联酋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秋分:林伯墀 (澳大利亚) 澳洲全国美术展览委员会主席

寒露:蔡唯敏(英国) 英国伦敦丹青中国画研习会会长

霜降:叶培荣(葡萄牙) 中葡艺术家协会会长

立冬:冯利发(柬埔寨) 柬埔寨中国书法协会会长

小雪:陈崇智(泰国) 泰国国际和平书院副院长

大雪:符永刚(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

冬至:鲁吉光(瑞士) 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书画院副院长

小寒:李国芬(菲律宾) 中菲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席

大寒:陈渔光(西班牙) 西班牙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原题目: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9225.html
清晨遭雷击一人伤势较重 3名大学生夜宿箭扣野长城
嘉澳环保间接控股子公司2亿元项目环评获原则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