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制造的灾难

美国司法部日前发布了一项酝酿已久的新规则草案,正式承认大麻的医疗用途,并认定其滥用的可能性低于很多其他毒品,建议将大麻归类为“危险性较低的药物”。

如果经过6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期后最终获批,新规则虽然不会在联邦层面将大麻完全合法化,但会将其移出《美国联邦管制物质法案》中列管海洛因等最危险毒品的“附表一”,转而归入列管氯胺酮和类固醇等危险性较低药物的“附表三”。

△美联社报道截图

“拜登政府承认了一个‘拼命寻求合法性’的行业”

自1971年美国《联邦管制物质法案》实施后,大麻一直被列为一级管制药物,这意味着大麻和海洛因及某些新型致幻毒品一样,没有“可被接受的医疗用途”,且“滥用的可能性很大”。

而“附表三”中的物质被定义为“具有中等到低等身体和心理滥用可能性”的药物,也就是已被应用于医疗、可能引起一定依赖性的药物,包括含有可待因的泰诺、类固醇、睾酮和氯胺酮等。

有评论称,新规则一旦生效,将是《联邦管制物质法案》实施50多年来,美国毒品政策“最重大的变化”。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

要知道,大麻是公认的“入门毒品”,也是联合国禁毒公约中被管制的麻醉药品。

美国有关机构的数据显示,约85%的“硬毒品”使用者都曾有过大麻吸食史。

即使在毒品问题同样严峻的欧洲,虽然医用大麻越来越容易获得,但在大多数欧盟国家,个人吸食大麻仍是非法行为。

△欧洲新闻台网站报道截图

而在美国,目前已有38个州(3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将医用大麻合法化,24个州(2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将娱乐性大麻合法化。

这推动了大麻产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估计其商业及市场价值近300亿美元。

△美联社报道截图

为大麻“正名”看似荒谬,实则原因很简单——拉选票。

美联社分析指出,美司法部对修改大麻分类的全力支持,表明了此举对拜登政府的重要性。拜登在大选前夕推动大麻去罪化,就是为了吸引年轻选民的支持。

早在2022年,拜登就要求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司法部重新审查联邦禁毒署对大麻的分类,并随后赦免了数千名因持有大麻而被联邦定罪的美国人。

他还呼吁各州州长和地方领导人采取类似措施,取消大麻相关罪责。

△美联社报道截图

但批评人士认为,美联邦政府不应改变对大麻的政策,因为滥用大麻会导致有害的副作用。

美国禁毒署前副署长杰克·莱利对拟议中的规则更改感到担忧。他认为,大麻仍是一种“入门毒品”,可能导致对其他毒品的使用。

△美联社报道截图

全美多个反大麻合法化组织更是强烈反对拜登政府改变大麻政策。

前白宫毒品政策官员凯文·萨比特批评称,此举“公然藐视科学,带有政治意味”,等于是承认了一个“拼命寻求合法性”的行业。

△美国公共电视网报道截图

“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制造的灾难”

为了选票而力推大麻合法化,堪称美国毒祸愈演愈烈的一个绝好写照。

早在《联邦管制物质法案》出台后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就曾高调对毒品“宣战”,至今已为“禁毒”花了上万亿美元。

但实际上,这些联邦拨款大多被用于美国执法队伍的军事化,对于减少毒品传播和使用的作用微乎其微。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截图

相反,美国吸毒致死人数几乎年年增加。

近年来,过量吸毒已超过枪支暴力和车祸,成为美国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最为严重。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柳叶刀》杂志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如果美国不采取遏制措施,本世纪20年代将有约122万美国人死于过量使用阿片类药物,位列世界第一。

△斯坦福大学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禁毒署署长安妮·米尔格拉姆本月早些时候告诉国会:“现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因为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只要用手指点上两三下,就能像在外卖平台点比萨一样,在家门口收到非法药丸。”

米尔格拉姆说,美国每年都会有超过10万人死于吸毒。而随着各类非法药物更容易渗透进青少年群体,现在美国每周都会有22名14-18岁的孩子因滥用药物而丧命。

“所以,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悲剧。”

△美国广播公司网站:美国禁毒署去年共查获了7900万颗“假药丸”和1.2万磅芬太尼粉末。在这些非法制造的药丸中,七成都含有某种形式的芬太尼。(题图为安妮·米尔格拉姆)

这场“全国性的悲剧”何以没有尽头?

其中症结,就在于药企、药店、医疗机构、政府监管者以及国会议员们早已形成了共谋关系,华盛顿的政客们在实质上为毒品滥用亮了绿灯。

据美媒披露,为了阻止药剂师更谨慎地开具处方、推动药房快速售药,阿片类药物制造商和经销商在近十年内共花费了8.8亿美元用于“打通关系”,比美国枪支游说集团花的钱还要高8倍。

而从药企获得大量政治献金的美国政客,自然会在制定相关药物的管控政策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美联社报道截图

面对自家积重难返的毒祸,作为全球最大毒品消费国的美国从来不反思自身原因,而是选择“内病外治”,把毒品流入美国的责任统统推给邻国墨西哥等其他国家。

对此,有媒体指出,美国总是习惯将本国毒品问题甩锅给别人,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制造的灾难”。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尚娟

编辑丨杨楠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美国电影主人公在一场爆炸毁了脸。然后自己制造假脸报仇,记得最后还有直升飞机拖着人飞

变形黑侠剧情简介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培顿博士(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终于研制出了人造皮肤,可是,这种人造皮肤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会使它变质腐坏。 一群歹徒盯上了佩顿博士的研究,为了得到这珍贵的发明,他们不惜炸毁了实验室。 尽管培顿博士死里逃生,但他的全身皮肤严重毁损已成为了事实。 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让佩顿博士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怀揣着复仇的信念,他逃出了医院。 利用自己所发明的人造皮肤,佩顿博士有了新的面孔,与此同时,一个新的超级英雄也就此诞生。 在罪犯们的眼中,培顿博士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凶神恶煞,可在昔日爱人的面前,佩顿博士却感受到了久违的悲伤和痛苦。

有关于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内幕“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15年后,两名飞船设计高级工程师终于打破沉默,披露了导致飞船爆炸的前因后果。 “挑战者”升空瞬间爆炸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后73秒起火爆炸,这一事件已经过去15年了,但看过电视直播的观众对那触目惊心的火球一定记忆犹新。 当时正在遥远的犹他州观看电视直播的两个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这两人都是为航天飞机设计、制造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顿-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名叫罗杰·博伊斯乔利,另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鲍勃·埃比林。 在“挑战者”发射前几分钟,博伊斯乔利在瑟奥科尔公司会议室门外焦急地踱来踱去。 埃比林希望博伊斯乔利到会议室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现场直播,一开始,博伊斯乔利告诉埃比林:“不,我不想看发射,我不想看到发射失败。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乔利和埃比林通过电视会议,足足花了6个小时,力劝美国宇航局推迟“挑战者”的发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二人都被告知,佛罗里达的气温已经降至0℃以下。 他们知道,这样的条件对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瑟奥科尔公司高层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发射”的建议!倒数计时开始后,他们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挑战者”平稳地离开了发射台升空了!博伊斯乔利转向埃比林:“我们刚刚躲过了一颗子弹!”因为按他们的分析,“挑战者”会在平台上爆炸。 然而就在两人都想长长地舒口气的当儿,“挑战者”升空后的第73秒钟,他们面前的电视屏幕突然烟雾弥漫,二人的心跳当时几乎停止了。 1986年7月,在接受了总统委员会关于“挑战者”灾难的听证后,博伊斯乔利便离开了设在犹他州北部瓦萨奇山脉深处的瑟奥科尔试验场。 工程师惊悉发射隐患�博伊斯乔利在总统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对瑟奥科尔公司的经理们连连发炮。 他的做法受到公司的指责,公司认为他不该把相关的文件披露给总统委员会,同事们更是对他怀恨在心,因为他打碎了他们的“金饭碗”。 “挑战者”爆炸15年后的今天,瑟奥科尔公司的试验场仍然严禁外人入内,但该公司的火箭公园向游人开放。 公园里摆放了大约20多部各种型号的火箭发动机,一台长达126英尺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与其他的发动机放在一起,如同鹤立鸡群,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的动力,大部分都是由这种发动机提供的。 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装数百万磅的固态助推燃料后送往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由于没有铁路可以运输126英尺长的物体,所以,瑟奥科尔公司不得不把火箭分成几部分用船运到佛罗里达,在发射现场进行组装。 博伊斯乔利说:“这些钢圈看上去很结实,很牢固,但点火后,每个部分由于受到巨大压力,都会像气球一样被‘吹’起来。 这样,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处采用松紧带来防止热气跑出火箭。 ”这份工作由两条名为“○圈”的橡胶带完成,它们可以随着钢圈一起扩张,并能弥合缝隙。 如果这两条橡胶带与钢圈脱离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会发生泄露,固态火箭助推器就会爆炸。 “挑战者”发射那天,天气非常寒冷。 气温降低后,这些“○圈”就变得非常坚硬,伸缩就更加困难。 坚硬的“○圈”伸缩的速度变慢,密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虽然那可能只是零点几秒的时间,但足以把一次本应成功的发射变成一场灾难。 “挑战者”的悲剧在于,博伊斯乔利在发射前6个月就对“○圈”提出质疑,因为一年前他曾亲自跑到佛罗里达,对上一次发射时使用的火箭进行了检查,让他吃惊的是,第一层“○圈”失灵,热气跑了出来,幸运的是,第二层“○圈”拦住了热气。 博伊斯乔利现在仍保存着当时拍摄的“○圈”照片,本应是蜜色的润滑油被熏成了黑色。 第一层“○圈”的很多部分不见了,很显然,它们被烤焦了。 他说:“我看到这一切时,心口像堵上了一团棉花。 那次发射,航天飞机竟然没有爆炸,简直是奇迹!”博伊斯乔利的分析引起了宇航局的注意,把“○圈”列入需要认真检查名单。 瑟奥科尔公司也成立了一支“特遣部队”,专门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由于器材和人手短缺,课题进展缓慢。 作为“特遣部队”一员的博伊斯乔利给瑟奥科尔公司副总裁发去一件备忘录,请求对“○圈”进行全面的更严格的试验。 他在备忘录中写道:“我诚实地说,我真的非常担心,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措施,不仅发射会失败,连发射平台也会付之一炬,而最严重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人机俱毁!”“挑战者”原定1月25日发射,但因为天气恶劣而二度推迟。 当宇航员们各就各位,准备最后的倒计时时,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他们死活拿不下航天飞机舱门上的把手!折腾了整整5个小时,最后依靠锯子才总算把舱门关好。 取悦顾主酿大祸�那天下午,卡纳维拉尔角的气温骤降,发射小组需要听一听专家们的意见。 下午6点左右,电话打到犹他州,问瑟奥科尔公司的专家们是否对零下5℃发射他们的火箭存有疑虑。 专家们的回答是“是”。 接着,发射现场又把电话打到阿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宇航局火箭专家那里。 航天飞机项目办公室的朱德森·洛文古德接了电话。 那天晚上,马歇尔中心的专家们的确认真地听取了博伊斯乔利和他的同事关于推迟发射的分析,但他们感觉,他们听到的都是一些情绪化的东西,理性的东西太少。 虽然博伊斯乔利也出示了一些数据,但都不是决定性的。 瑟奥科尔公司的底线是,它不希望依据它的数据库之外的数据飞行,也就是说,气温低于零下12℃绝对不能飞,这是迄今为止记录的发射时的最低气温。 博伊斯乔利也表示,一年前他检查的“○圈”遭到破坏,主要原因就是气温太低。 讨论进行了近5个小时,宇航局终于表示,它不会不听火箭设计者的建议而强行发射。 就在这个时候,瑟奥科尔公司副总裁请求暂停会议5分钟。 接着,瑟奥科尔总裁杰里·马森就开口说:“我们必须作出一个可操作的决定。 ”博伊斯乔利马上意识到,公司主管为了取悦最主要的客户———宇航局,态度已从“不要发射”变成了“可以发射”。 公司内部的讨论持续了不是5分钟而是30分钟。 包括博伊斯乔利在内的工程师被排除在外,4名高级经理投票赞成发射。 博伊斯乔利站起来,抓起那张被烧毁的“○圈”的照片,放到4名高级经理面前的桌子上。 但他们连看都不看。 老板随即接通了电视会议,通知宇航局,瑟奥科尔的态度有了变化,“挑战者”可以发射。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宇航局一直在询问瑟奥科尔公司关于发射的问题,但就是没有问一问瑟奥科尔高层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们只是请瑟奥科尔公司把他们改变主意的原因写成文字。 当载着新建议的传真在午夜时分传到卡纳维拉尔角时,宇航局已经下定了在第二天上午发射“挑战者”的决心。 悲剧于是发生了……

有一部美国片里边演的都是响尾蛇,那部电影叫什么???

《响尾蛇》该片讲述了公元2024年,在一个叫圣城的地方.一处建筑工地唤醒了成群响尾蛇.这里遭到无数的毒蛇的进攻,原来20年前.一辆运蛇车在此发生车祸.产生这种巨毒变异蛇.小镇人接二连三被这种蛇咬死。

新来的消防局长维克决定保护镇里人.却处处遇阻.直到镇长的儿子也差点命丧蛇口。经科学家研究这是一种从未在地球存在过的毒蛇,它同时具备热带响尾蛇和美国西部菱背响尾蛇的特点,其毒性比一般的毒蛇强五十倍以上。

人们怀疑这种蛇是外来星球的来客,它们正一步步地朝着统治地球向人类进犯而来,这是一场人类的灾难,是世界末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动用了新型研制的科技武器,一场人蛇决战将在地球来开序幕。

扩展资料:

《响尾蛇》外文片名叫《Killer-Schlangen》、《Les serpents attaquent》、《Mateleva kuolema》、《Unternehmen Klapperschlange》,属于惊悚 / 剧情 / 恐怖类型电影。片长为82 分钟。

《响尾蛇》是197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John McCauley执导,参演人员有:Sam Chew Jr.、Elisabeth Chauvet、Gary Van Ormand、Richard Lockmiller、Jo Jordan、Scott McCartor、CeliaKaye等。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响尾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9553.html
竟被精准预言 天地板
46万家倒闭 营业额腰斩……2024餐饮市场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