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造假案重创大华所 银行间市场业务暂停承接

证券 时报记者 谭楚丹

近日, 中国银行 间市场 交易商协会 (下称“交易商协会”)官网显示, 大华 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大华所”)在一单中期票据项目中承诺:“在暂停证券服务业务期间暂停承接新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的审计业务。”

这是大华所因金通灵造假案被江苏证监局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被 深交所 予以6个月暂不受理文件处分决定后,面临的又一个业务挑战。

这意味着,“金通灵造假案”对大华所的冲击已不仅限于证监系统及 交易所 市场,其在银行间市场展业也将受限,这是一次跨市场的全面影响。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上述案例对市场中介机构行业具有警醒意义,可见 上市公司 造假案将对相关中介机构业务带来“立体式”冲击,即“一处受罚,处处受限”。

暂停承接新业务

随着近期地方证监局、交易所对“金通灵造假案”涉案的多家中介机构进行处罚,市场关注相关中介机构的存量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

近日,根据交易商协会更新的债券项目审核进展,一单中期票据项目更新披露募集说明书、财报、主体信用评级报告等材料的同时,还披露了一份大华所关于受到监管部门相关处罚的情况说明。

记者注意到,大华所在上述情况说明文末处向交易商协会承诺:“在暂停证券服务业务期间暂停承接新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的审计业务。”

这对大华所而言,是继江苏证监局、深交所处罚后又一业务限制,且影响面跨越市场。

据悉,5月13日江苏证监局因“金通灵造假案”责令大华所改正,罚没超过4132.08万元,并暂停从事证券业务6个月。次日,深交所对大华所给予6个月暂不受理文件的处分,且该处分结果在上交所、北交所实施监管互认。

此次大华所向交易商协会的承诺行为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因为业务影响面广,另一原因是证监系统及交易所的处罚结果能否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互认,是业内长期以来关心的话题。

此外,审计机构从事的“证券服务业务”是否包括银行间市场的债务融资工具,以及银行间市场的债务融资工具是否适用于《证券法》,也受到市场热议。

2020年央行与证监会在答记者问时曾对此表示,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品种的发行、交易、登记、托管、结算等,由人民银行及其指定机构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等制定的现行有关规定管理。

不过,在2023年的一次司法实践中,即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案,北京金融法院认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应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属于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依法应当适用《证券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

上述大华所向交易商协会的承诺行为,对中介机构行业而言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即中介机构的重大处罚结果可能会导致其业务面临跨市场的全面冲击。

解释受罚 对具体项目的影响

据悉,大华所除了向交易商协会作出重要承诺外,还就所受处罚对一个在审债券项目的影响进行说明。

上述债券项目的发行人为四川省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酒集团”),计划发行202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资金10.5亿元,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为国泰君安,联席主承销商为邮储银行、渤海银行,该项目“已上会”。

大华所是这一债券项目的审计机构,其对川酒集团2021年~2023年进行了财务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前述处罚情况说明中,大华所表示,因金通灵项目被处罚涉及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员均未参与过川酒集团此次注册发行债券的审计工作;而此次申报项目签字注册会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员也都没有参与过金通灵项目。

在审项目何去何从

当前,令大华所“头疼”的存量业务还有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首发()业务、再融资业务等。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5月13日~21日已有50家上市公司表示取消与大华所的续聘合作。

在IPO方面,根据记者统计,截至5月21日,由大华所参与审计的IPO在审项目共有37单。其中深市有18单,沪市有12单,北交所有7单。

交易所官网显示,上述IPO项目中绝大多数因发行人需要更新财报数据早已处于“中止”状态,仅有一单已通过上市委审核。

根据4月30日交易所新修订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如果IPO企业的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被中国证监会依法采取限制业务活动、责令停业整顿、指定其他机构托管或者接管等措施,尚未解除,那么要中止发行上市审核。

如果IPO企业要因此“换所”,新的审计机构应当自中止审核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尽职调查,重新出具相关文件,并对原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文件进行复核,出具复核意见,对差异情况作出说明;如果不更换,原有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向交易所出具复核报告。

再融资方面,由大华所参与审计的再融资在审项目共有10单。其中深市、沪市、北交所分别有4单、5单、1单。

从进展来看,大华所有2单再融资项目进展较快,均已经步入“提交注册”环节。此外,并购重组方面,大华所在深交所排队的项目有2单。上述在审项目未来会有哪些进展,值得市场各方关注。


银广夏会计造假案案例分析

银广夏陷阱真相再清楚不过了: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 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银广夏陷阱过去两年间,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夏,深圳股票交易所代码0557)创造了令人瞠目的业绩和股价神话。 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 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奇迹”并未到此为止。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在更早些时候,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三年内每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 这是个灿烂的未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之目眩。 证券行业内部,相信银广夏神话的人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一位基金经理说:“(银广夏的业绩)好虽好,但不符合常识。 ”--一位著名证券公司农业领域的研究员很久以来都不把银广夏列入观察范围,问其原因,答:“有研究的必要吗?”各个证券网站上进行着观点泾渭分明的超级大讨论。 著名的证券专业聊天室“和讯大家谈”里,关于银广夏的帖子数以千计,质疑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在那里可以找到各种传言。 但仅凭“感觉”、传言、争论、甚至“常识”,还是缺乏依据。 记者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跟踪采访,渐渐逼近真相,银广夏的神话被逐步还原了本色。 一个即使在并不成熟的中国市场上也相当少见的特大造假骗局,展现在我们面前。 引子银广夏业绩的奇迹性转折,是从1998年发端的。 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自天津的“好消息”。 1994年6月17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银广夏A”的名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 银广夏A被称作第一家来自宁夏的上市公司,但实际上,这家公司最早起源于深圳。 陈川是银广夏的创始人,在2000年2月去世前担任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他1939年出生,早年为银川话剧团编剧,1984年7月南下深圳创业,先后创建深圳广夏文化公司和深圳广夏录像器材公司等。 陈川文人出身,据见过他的人说“极富领袖魅力”。 1993至1994年间,他长袖善舞,将广夏文化公司旗下几家软磁盘生产企业合并改组,并成功上市(参见辅文《银广夏前传》)。 其中的两家企业均在深圳,分别是广夏录像器材有限公司和广夏微型软盘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叫做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在银川注册,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年,从1992年9月到1993年银广夏设立后即注销。 明眼人知道,这家公司的功能,在于获得宁夏自治区的上市额度。 该公司发起人之一为宁夏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而银广夏现任董事局主席、曾长期担任银广夏总裁的张吉生,即担任过计算机研究所的所长。 张吉生生于1946年,除了在银广夏任职外,还担任着宁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一职。 上市以后,围绕着陈川的银广夏高层队伍亦渐次成形。 现任银广夏总裁的李有强来自天津。 他生于1941年,曾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厂厂长,早在1985年就与陈川一起合作创业,1994年银广夏进入天津后,长期负责天津业务。 而身兼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董秘等多职的丁功民则常驻深圳。 1994年上市之时,国内软磁盘行业竞争已如火如荼,转眼间,每生产一张软磁盘就要亏损2美分。 对以软磁盘为主业的银广夏来说,转型迫在眉睫。 此后,银广夏每年均在为维持10%的净资产收益率奔忙。 当时的董事局主席陈川自己从不讳言这一点,在回忆、阐述银广夏的创业历程时每每提及。 银广夏的项目换了一个又一个,从软磁盘生产以后,银广夏进入了全面多元化投资的阶段。 1996年年报称银广夏已经“成功地由创立之初的三家软磁盘生产企业的单一产业公司发展为拥有27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跨行业实业公司”,到2000年更发展成有40余家参股、控股公司的庞杂规模,从牙膏、水泥、海洋物产、白酒、牛黄、活性炭、文化产业、房地产,到葡萄酒和麻黄草,大部分项目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盈利水平始终貌不惊人,每次都仅是维持在10%净资产收益率的配股生命线上方而已。 银广夏最知名的项目是在银川西南永宁县西沙窝(现称征沙渠)治沙种草。 1995年,陈川在赴京的列车上遇到了吴安琪。 吴是宁夏自治区水科所所长,一直研究在水文调研的基础上治理沙漠,曾在银川附近治理过1200亩沙漠,后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列车上一席谈,陈川对吴治沙并种植麻黄草的构想产生兴趣并随后决定投资。 银广夏投资80%,水科所技术入股投资20%,成立了广夏(银川)天然物产公司,购买并治理了银川市郊2万多亩沙漠,并种上了麻黄草(麻黄素的原料)。 吴目前是广夏(银川)天然物产公司和宁夏广夏制药厂的董事长,也是银广夏的董事之一。 治沙种草,为银广夏带来了异常良好的形像,但并没有带来什么效益。 银广夏声称前后投资过6亿元,是一个夸大的数字。 据《财经》了解,实际投资约9000万元。 据说这一项目近期可持平,但要贡献巨额利润,为时尚早。 银广夏业绩的奇迹性转折,是从1998年发端的。 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自天津的“好消息”。 天津广夏“独撑大局”。 1999年,银广夏利润的75%来自于天津广夏;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更大银广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天津保洁制品有限公司。 保洁公司曾经在1996年通过德国西·伊利斯公司(&CO.)进口了一套泵式牙膏生产设备,这是可查的银广夏与西·伊利斯公司最早的往来;此后,银广夏又从西·伊利斯公司处订购了一套由德国伍德公司(Krupp Uhde)生产的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 这是传奇的起点。 1998年,天津广夏接到了来自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第一张订单。 其时,保洁公司已于1997年12月31日更名为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广夏)。 银广夏当年10月19日发布的公告称,天津广夏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出口供货协议,天津广夏将每年向这家德国公司提供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所生产的蛋黄卵磷脂50吨,及桂皮精油、桂皮含油树脂和生姜精油、生姜含油树脂产品80吨,金额超过5000万马克。 几个月之后,1999年6月19日,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讨会上,当时的银广夏董事局主席陈川这样讲述这单合同的暴利内涵:“……德国诚信公司于1999年6月12日一次订货总价达5610万马克。 6月26日,一艘载着天津广夏第一批农产品萃取产品的货轮起锚离港,远航德国。 这第一批产品出口,竟获利7000多万元!”1999年,银广夏利润总额1.58亿元,其中76%即来自于天津广夏(据张吉生一次内部讲话)。 随后,银广夏公告,将再从德国进口两条800立升萃取生产线,后又将计划升级为两条1500立升×3和一条3500立升×3的生产线。 计划中的生产能力是天津广夏现有生产能力的13倍之多!一时间,市场为其展现的暴利前景而沸腾。 在1999年年报公布前夕,2000年2月14日,陈川在北京突然遇疾去世,终年61岁。 根据银广夏公告披露,死因是“突发性心肌梗塞”。 创始人陈川的去世,并未使银广夏2000年梦幻之旅受到丝毫影响。 在2月17日进行的董事会改选中,张吉生继任董事会主席,时任天津广夏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有强升任公司总裁。 随后银广夏公布了1999年年报,每股盈利0.51元,并实行公司历史上首次10转赠10的分红方案。 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夏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 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在股本扩大一倍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令人咋舌。 利润绝大部分来自天津广夏:银广夏全年主营业务收入9.1亿元,净利润4.18亿元。 银广夏2000年1月19日公告称,当年天津广夏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1.1亿马克的姜精油、桂皮油、卵磷脂等“萃取产品”。 今年4月2日,审计其财务报表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特向记者发来函件,称当年追加定单补充合同共计2.1亿马克,2000年度实际执行合同金额为1.8亿马克(约合7.2亿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1999年度年报提供的萃取产品利润率(销售收入万元,业务利润万元,利润率66%)推算,天津广夏2000年度创造的利润将达到4.7亿元。 更恢宏的利润前景在前头。 今年3月,银广夏再度公告,德国诚信公司已经和银广夏签下了连续三年、每年20亿元人民币的总协议。 以此推算,2001年银广夏的每股收益将达到2至3元,这将使银广夏成为“两市业绩最好市盈率却最低的股票”。 银广夏传奇达到了顶峰。 2001年6月18日:银广夏宣布,一条1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已在安徽省芜湖市建成。 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第一,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量;第二,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第三,银广夏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如果说银广夏的表现是一个神话,那么,“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一项陌生拗口的专业名词所指称的技术--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简单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根据二氧化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进行天然原料萃取的技术(有关介绍参见下附资料)。 听闻银广夏神话,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朱慎林和北京星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志诚有着一样的第一反应:“超临界”为什么总会被人利用、炒作呢?专家们知道,应用这一技术也许可以取得比较稳健的收益,但绝对不至于暴利,而且绝非无所不能萃取。 早在1998年12月,中国超临界流体协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年会即将结束时,特地在会议纪要上补充了这么一段话:“希望企业界对超临界萃取项目不要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银广夏神话的准备工作启动。 有理由相信,天津广夏方面特别是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总经理、现银广夏总裁李有强在整个过程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记者曾经向陈川原来的秘书问起有关德国客户和萃取方面的事,她只有一句话:去问李有强。 西·伊利斯公司方面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辙。 在专家和同行的眼里,银广夏凭此取得的惊人效益,处处皆是疑点。 第一,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量。 即使只按照银广夏2000年1月19日所公告的合同金额,1.1亿马克所包括的产品至少应有卵磷脂100吨、姜精油等160吨。 可资为证的是,天津广夏称于1999年出口的价值5610万马克货物中,就已包括卵磷脂50吨,姜精油等80吨。 但根据国内专家对这一技术的了解,一套500立升×3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设备实际全年产量绝对超不过20吨至30吨--就算设备24小时连续运作。 也许正是为了使之“符合逻辑”,2001年3月,李有强在银川告诉记者,天津广夏已掌握了特别技术,能大幅提升产能。 他以蛋黄卵磷脂的提取为例说,天津广夏的500立升×3设备已经将萃取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并进一步缩短到30分钟;今后通过上一套在线监测设备,还将把萃取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而且,天津广夏生产的蛋黄卵磷脂的精度已从35%提高到97%。 加上天津广夏是“四班三运转”日夜工作,产量自然惊人。 “30分钟”!所有听闻这一说法的专家均感到不可思议。 萃取的工序包括给二氧化碳加压、萃取、释压等。 仅仅给二氧化碳加压到几十个大气压这一步,就至少需要40分钟;提取卵磷脂,必需的时间量是五六个小时。 只用3个小时提取出来的卵磷脂,精度上就要大打折扣。 银广夏凭什么能做到30分钟提取卵磷脂? 李有强的回答是一个故事:“我这个技术是大伙和德国人吃饭的时候,把他给灌醉了,拿到一张绝密的图纸--二氧化碳在任何条件下的临界状态。 德国人卖给你设备,但这个东西不可能给你。 等到我们的卵磷脂做出来,连德国人都感到惊讶了。 后来那个德国人还因此被总部降了职。 ”记者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这是李曾经提起过的“合作伙伴”--做进一步核实。 杨基础教授闻此扶案大笑:“我这里这样的图纸多得很,你要不要?那不过是最基本的一张技术解释图而已。 ”杨基础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研究超临界萃取技术的三位主要专家之一,从1978年开始研究超临界技术,与企业界有着广泛的合作,被称为业内的“活字典”。 与银广夏有过接触的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也向记者表示,提取蛋黄卵磷脂,3个小时是“神速”,30分钟“简直是奇迹”。 西北大学陈开勋教授则指出,李有强所谓能最后将生产时间缩至十几分钟的“在线监测”设备,只是研究文献上的说法,是检测手段的一种,与二氧化碳萃取没有什么关系。 简而言之,仅从技术上而言,天津广夏不可能在预定时间内生产出满足合同数量的产品。 第二,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 在2001年3月银广夏股东大会前召开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研讨会上,李有强曾说:“以姜为例,50公斤含水率在10%以下的干姜可以出1公斤油、1公斤含油树脂。 国内最好的山东产干姜每吨7000元,但欧洲市场的价格是每公斤姜精油700至900马克(折合人民币约2800元至3600元),每公斤含油树脂是160至200马克(折合人民币约640至800元),天津广夏的出口价还处于中上等。 加上人工费、水电费、机器折旧费,你们可以算算利润率。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大略算出每公斤姜精油和含油树脂的原料成本加起来只有350元,可是“卖给德国人”,就可以卖到3440至4400元。 天下竟有此等美事! 银广夏提供的售价,与国际市场的伦敦价格,与众多国内厂家、行业专家提供的参考价有着巨大的差距。 以姜精油为例,银广夏公布的价格是每公斤在2800至3600元,而2000年11月17日,伦敦市场CIF价是100美元/千克(折合人民币约827元/公斤),西安嘉德公司了解的国际市场价格只在600至800元/公斤,北京星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内最早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生产企业)即使以小批量生产的价格算也只有1000至1200元/公斤,价格悬殊竟达3至5倍! 一位被告知银广夏萃取产品售价的专家笑称:如此昂贵的姜精油,简直可以与黄金媲美,看来要用滴管小心使用! 按1998年天津广夏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货品的合同,有关货品合同价格如下:桂皮精油 900至1100马克/公斤桂皮含油树脂 160至200马克/公斤生姜精油 550至700马克/公斤生姜含油树脂 150至250马克/公斤蛋黄卵磷脂 平均300马克/公斤约合120万元/吨2001年3月,李有强在公开场合宣布的产品价格如下:姜精油 700至900马克/公斤约合280万元至360万元人民币/吨姜油树脂 160至200马克/公斤约合64万元至80万元/吨桂皮油 700至1100马克/公斤约合280万元至440万元/吨桂皮树脂 200至500马克/公斤约合80万元至200万元/吨无论是上述哪个价格,与国内、国际的实际市场价格相比,均有大幅度高估。 第三,银广夏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 据专家介绍,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有一个重大局限,就是只有脂溶性(也称为非极性、弱极性)的物质才能从中提取,而且往往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精度较高的产品。 天津广夏声称其产品蛋黄卵磷脂的精度已经从35%提高到97%。 但是,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仅凭天津广夏那一套500立升×3的萃取设备,是不可能提取出精度超过30%的卵磷脂的,必须要配套利用大量乙醇来进行提纯的后期分离设备,但天津广夏并没有这些设备。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每年20亿元人民币、连续三年总共60亿元的供货总协议,公司每年需要向德方提供桂皮精油150吨、桂皮含油树脂150吨、生姜精油160吨、生姜含油树脂160吨、脱咖啡因茶叶9000吨、天然咖啡因157.5吨、茶多酚24吨、当归根油24吨、银杏酮酯30吨、丹皮酚26吨、丹参酮15吨、葛根素10吨等萃取产品。 这一合同提到的某些产品如茶多酚,属于水融性(极性)物质,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根本提不出来。 合同中提到的银杏酮酯、葛根素、丹皮酚也非常难提取。 这是记者所采访的诸多国内专家如清华大学杨基础教授、中国化工大学余安平教授、西北大学陈开勋教授的一致意见。 1997年,河南南阳市以为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能从银杏叶里提取银杏黄酮,为此投资2000万元,并把万亩农田改种银杏树,结果项目失败,农民当年颗粒无收。 此外,疑点还有很多-- 银广夏称,2000年,公司对德国出口了50吨以上的卵磷脂,这至少需要上千吨原料。 但知情人透露,蛋黄卵磷脂的原料蛋黄粉在国内只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在沈阳和西安,可事实上两地加起来卖给银广夏的蛋黄粉亦不过30吨。 记者还从天津获悉,某制药厂曾经也想上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设备,但天津广夏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私下向他们透露,此举需谨慎,因为天津广夏“已经很久开不了工了”。 对于银广夏计划在芜湖上的另一条3500立升×3的生产线,根据银广夏的公告,将主要处理茶叶,每年向德国公司提供萃取产品咖啡因157.5吨、茶多酚24吨、脱咖啡因茶叶9000吨,这至少需要处理2.7万吨茶叶。 余安平教授、杨基础教授对此分别进行测算,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一套3500立升×3的设备即使全年全天24小时不停运转,也只能处理茶叶6000吨至7000吨而已! ……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嘉德的另一种命运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在银广夏可制造暴利,在嘉德却贡献乏善可陈?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三家公司购买了德国伍德公司制造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除了天津广夏(500立升×3,1999年引进),还有西安嘉德(500立升×2,2000年引进)和广州的南方面粉厂(250立升,1995年引进自用)。 2000年12月全国超临界流体萃取学会的年会正是在西安杨凌举行的,赞助商就是嘉德。 虽然有此设备,西安嘉德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对银广夏竟然也造成了压力:必须解释,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在银广夏可制造暴利,在嘉德却贡献乏善可陈? 2000年7月,张吉生首次对记者提到在西安还有一条同样从德国伍德公司进口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但一直闲置。 2001年3月,李有强在接受专访中声称西安嘉德公司是由于没有掌握设备的诀窍导致举步为艰,银广夏正考虑是否收购。 天津广夏现任总经理阎金岱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嘉德对萃取技术掌握太少,是其与银广夏命运迥异的主要原因。 这些说法经媒体报道后,对嘉德的影响很大。 因为此时嘉德正在引资过程中。 银广夏的表态使其陷入被动。 嘉德此时的确处于某种困境:嘉德于2000年5月引入设备,7月试车成功至今,未能打开市场。 和银广夏一样,嘉德也是通过西·伊利斯公司的驻华机构捷高公司的业务经理陶鹏,从德国伍德公司进口了这套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 与天津广夏的设备相比,除了少一个釜(萃取所用的容器),结构几乎完全一样。 嘉德也和西·伊利斯公司签订了保护合同:“在3年内西·伊利斯公司不得在陕西省境内出售安装类似设备”。 最关键的是嘉德和西·伊利斯签订了至少70%产品由西·伊利斯包销的合同,并有德意志银行做担保。 但是,这一包销条款至今没有兑现过。 陶鹏几次允诺要带德国客户来嘉德,却始终没有成行。 西·伊利斯方面已经承诺,嘉德公司可以依照合同规定,获得设备价款10%即40多万马克的违约赔偿金,条件是不再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了解到,与天津广夏神秘封闭的作风相比,嘉德公司从一开始就与西北大学化工系陈开勋教授有着全面的技术合作,在各种产品的试车和市场调研上下了很大工夫。 在包销协议难以兑现的情况下,公司精心生产了各种样品,亦做了许多推销努力,包括德国方面,但全部石沉大海。 嘉德的结论是:问题不在于技术,而是市场很难打开。 为什么西·伊利斯公司一方面宁愿牺牲上百万元的违约金,也不愿意包销嘉德产品或介绍客户,一方面却为天津广夏介绍了诚信公司这样的大客户?这是嘉德始终想不明白的事情。 “我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我也并不羡慕你的秘密武器,但我至少知道这套设备究竟能出多少东西。 你在外面怎么说我不管,但若涉及嘉德的利益,我们不会永远沉默。 ”嘉德董事长李挺说。 德国客户之谜为银广夏贡献了1999年和2000年主要利润的德国诚信公司,既非如银广夏所说为西·伊利斯公司的子公司,更非成立已160年的老牌公司。 它成立于1990年,注册资本仅10万马克银广夏的“秘密武器”,如果有的话,除去其“技术诀窍”外,恐怕就是大手笔的德国客户了。 从西·伊利斯到诚信贸易,究竟是何方神圣? 为银广夏1999年、2000年利润做出巨大贡献的德国诚信公司的英文全称为:Fidelity Trading GmbH。 这家公司,尽管按银广夏的说法有着巨额对华贸易,但在中国居然没有办事处,在互联网上也查不到丝毫信息。 银广夏在2001年3月股东大会上分发的材料称,“德国的Fidelity Trading GmbH是在德国本地注册的一家著名的贸易公司,系德国西·伊利斯的子公司,成立已160余年历史。 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制药、食品和医用原料的贸易公司,在欧洲是一家信誉和口碑均很好的公司。 ”德国西·伊利斯公司的确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贸易公司,德国伍德公司制造的二氧化碳萃取设备正是通过西·伊利斯出售给银广夏的。 但诚信公司是否是其子公司呢? 记者曾多次向德国西·伊力斯驻华机构捷高公司核实此事,但该公司接待人员的态度十分含混,一时说诚信是德国公司,一时说诚信和西·伊利斯有关系,一时说诚信是其子公司。 最后竟然是一再要求记者去问银广夏!诚信和西·伊利斯的关系怎么能由银广夏来证实呢? 在7月16日的一次电话采访中,捷高的有关业务关键人物陶鹏明确地告诉记者:诚信只是一家在德国注册的公司,与西·伊利斯有着业务往来,但并非西·伊利斯的子公司。 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据知,2001年5月,在《中国证券报》一次例行的编前会上,其总编辑提到,既然银广夏引起了那么多疑问,为什么不可以借助新华社驻德分社的力量去调查一下它的背景呢?此后,该报是否果真去德国调查不得而知,但确有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德国当地查询查号台,但该公司并未有电话号码登记。 记者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通过其海外分行对诚信公司进行了调查,在德国汉堡商会查到如下记录:“Fidelity Trading GMBH公司于1990年在该会注册,注册资本.19欧元(约10万马克左右),负责人为Kiaus Landry,主要经营范围是机械产品和技术咨询。 ”注册资金几万马克,对于贸易公司而言并不算离谱,但毕竟其与银广夏签下的是年度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总金额达60亿元的合同,对比过于悬殊。 此次调查之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没有恢复对银广夏的贷款。 工商银行总行曾与银广夏于1999年12月29日签订流动资金贷款合同,借款金额为2亿元,期限定为自1999年12月29日起至2001年10月28日止。 今年四五月间,工总行提前中止了贷款。 银广夏的对外发言人丁功民曾向记者许诺,今年4月,当芜湖的萃取生产线建成之时,德国诚信公司将来华签订今年的供货合同(每年20个亿、连续3年总共60个亿的总协议的一部分)。 届时采访这家公司,任何疑虑都会迎刃而解。 直到今年6月18日,安徽芜湖1500立升×3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终于试车之时,期待已久的德国诚信公司代表仍没有出现。 参加试车典礼的人们看到了几位高大的德国人,但那是伍德公司派来的工程师,与订货合同全无关系。 典礼的第二天,李有强飞赴德国,原因不明。 是不是诚信公司人士不露面,真相就永远无法获知了呢?参考资料:

瑞华会计事务所为了ST华泽一案强势状告证监会,如今情况怎么样了?

最近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频频被证监会处罚,网上也出现很多对瑞华不利的言论,导致事务所声誉受损,瑞华“爆雷”事件的影响,不少公司选择更换会计事务所,更换审计机构,推进重组、可转债事宜。这时候,瑞华忍不下去了,已经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状告证监会,后续情况如何了?

瑞华不服证监会对ST华泽一案的行政处罚,硬气把证监会给告了,该案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ST华泽,大家应该不陌生,该股创造了A股最长连续跌停纪录。近年来,瑞华曾多次吃到证监会和地方监管局开出的罚单,甚至一度暂停承接新的证券业务。

最新一例是8月27日,深圳监管局行对瑞华开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在零七股份2014年年报审计过程中未勤勉尽责,未对账外银行账户执行充分的审计程序,未关注审计证据之间存在明显异常。瑞华被没收零七股份2014年年报审计业务收入55万元,并处以55万元罚款。去年也多次被处罚,处罚金额也不少。

那这次瑞华起诉证监会胜算几何?应该几乎没有胜算,因为一般证监会下发处罚决定书是经过合规程序,同时经过一系列听证会之后做出的决定,基本上是行业内认可的结果。确实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中介机构状告证监会胜诉的案例。所以这个案子审理起来有点麻烦。不过可能一般会站证监会这边,因为人家按规矩办事,具体结果,拭目以待吧。

众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倒闭

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倒闭是因为未能勤勉尽责。 因众华会计事务所(下称“众华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在2023年内两次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财政部、证监会决定责令其自2023年5月28日起暂停承接新的证券业务,最终导致了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倒闭的情况。 因此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倒闭是因为未能勤勉尽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12267.html
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超60%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
利润翻五倍 盘后涨7%至新高 宣布10比1拆股 英伟达Q1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