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成为流量的猎物 警惕谣言套路 央视热评

@央视新闻 5月28日消息,“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全世界。”一些视频、信息看起来似乎很重磅,在网上掀起一轮又一轮波澜,但实则肆意编造、空穴来风,是彻头彻尾的谣言、谎言。

昨天,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令人惊心的是,在案例中可以圈出社保、医保、洪水、火灾、行凶、学生体考等关键词,这些无一例外都连接着社会公共领域、关系到百姓利益。好在相关部门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了谣言首发账号。

网络用户不断增长,网络谣言一直没有消停,甚至以更多元的形态、通过各种渠道无孔不入。仔细分析谣言的生成,这些“爆款”生意有什么样的操作套路和逻辑?

越是“离大谱”“放大招”,越能触发“传播”键。“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否则医保无法报销”,歪解国家医保政策,以讹传讹损害群众合法权益。“中国‘天眼’变成废品场”纯属张冠李戴,网传图片实为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2020年发生坍塌的画面。“青海地区因洪水致数十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纯属编造,炒作灾害谣言危言耸听。个别自媒体臆测编造公共政策、虚构突发案件事件,尽管信源模糊、细节不清,却导致一些网友信以为真,甚至辟谣后还在盲从。

越是撩拨人心“带节奏”,越能深挖流量陷阱。越是挑动社会敏感神经,越能够“吸睛”。针对社会转型期的发展变化,谣言制造者利用当下热点,带动公众情绪、贩卖焦虑。社会民生等领域成为重灾区,社情类话题呈裂变式扩散,谣言借助网友的关心与共情传播,引发担忧、恐慌情绪,甚至造成群体对立和社会的撕裂。

越是“熟悉的配方”,越透着金钱的“味道”。“配方如一”,却能屡屡得手。“吸睛”更为了“吸金”,说到底是变现逻辑。比如“‘体考神器’喝一口就能及格”,就是一些商家利用伪科学炒概念,为了带货赚钱。潜流之下,还有黑灰产业链在推波助澜,一些造谣者高度职业化、规模化,雇黑粉、刷好评,恶意炒作事件、操控舆论,达到引流牟利甚至敲诈勒索的目的。

用大量时间追更、浏览糟粕内容,不仅没有收获任何滋养,反而可能上当、“中毒”。网络谣言占用公众大量时间和资源,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当人们看到网络热点时总要打个问号,看到话题不断反转时总打个惊叹号,一旦内心发出太多这样的信号,就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社会信任基石的消解。社会信任是宝贵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财富,不能被网络谣言的杂音噪音损害,干扰到社会主流价值观。

后真相时代,更需寻求真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告诉《热评》,以批量方式曝光网络谣言典型案例,能够以正视听,让网友举一反三,起到警戒作用;对影响比较大的一些谣言,也能进行二次辟谣和澄清。

2024年“清朗”系列行动的重点,就包括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等专项行动。相关部门在持续重拳出击,平台应持续提升完善审核机制,让谣言无处遁形。公众对奇葩离谱的信息要小心,别被这些内容牵着鼻子走,不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能燃烧的粉丝是塑料做的?

近日,在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中,一位女性消费者说某品牌的粉丝居然可以用打火机点着,而且越烧越旺发出劈里啪啦的声音,女子介绍说:“这些粉丝燃烧得这么快……都是塑料做的”、“粘在笔上甩都甩不掉,好的粉丝一掐就断,这个怎么掐都掐不断”。 这个“粉丝是塑料做的”视频得到了大量的转发,很多网友表示“再也不敢吃粉丝了”。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的粉丝会燃烧吗? 正常粉丝含有大量的淀粉与蛋白质,这些有机物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 因此,我们不能以单单以能不能燃烧来区分粉丝与塑料。 如果仅仅从燃烧来判断,那么人的头发也是可以燃烧的,难道人的头发也是塑料做的吗? 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各地有很多的粉丝生产企业,出产的粉丝千差万别,不排除可能有个别企业生产的粉丝为了颜色好看等目的可能会使用一些化学添加剂。 总体上来说,粉丝能够燃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有什么办法来甄别淀粉与塑料? 比较复杂的办法但精度很好的方法当然是依赖于科学仪器——比如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器。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科学仪器太贵。 蝌蚪君可以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简单的科学的办法:显色反应。 用显色反应来鉴别粉丝中的淀粉 前面已经说了,粉丝中含有大量淀粉,而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 说得通俗一些,“粉丝中有糖,而塑料中是没有糖”。 关键点来了: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在把粉丝中泡在清水里,然后加入一些家庭小药箱里用来消毒的碘酒(颜色是褐色的),如果颜色由褐色变成蓝色或者紫红色,则说明你这个粉丝里含有淀粉,肯定不可能全部由塑料制成。 因为一般塑料主要是聚乙烯或者是聚丙烯,这些塑料本身不含有淀粉,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显色反应的。 用显色反应来鉴别粉丝中的蛋白质 我们知道,显色反应是一种比较方便、但依靠肉眼来判断(可能会有偏差)的检测方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多方面的验证。 正常的粉丝中不但有淀粉,还含有蛋白质。 而塑料中并没有蛋白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我们可以把一小段粉丝(或者塑料)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硫酸铜溶液(蓝色),再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如果是粉丝,溶液会变成紫色,这是因为粉丝中含有蛋白质引起的;而如果是塑料,则保持蓝色不会改变。 您只要能区别出蓝色与紫色,就可以分辨出塑料与粉丝了。 当然,这种方法需要用到一些化学试剂,在生活中不是很方便,不过这是检测蛋白质的一种通用方法。 对我们甄别粉丝与塑料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结 日常生活中,家里如果没有碘酒,也没有氢氧化钠与硫酸这些化学试剂,上面讲到的显色反应就不好实施了。 那么可以通过燃烧观察以及闻气味的办法来甄别:粉丝燃烧后并无刺鼻性气味,而塑料燃烧后会产生油滴并且有刺鼻气味。 如果燃烧某款粉丝后确实有刺鼻气味,那建议不要食用。 总之,粉丝是有机物,一般情况下它比较干燥,肯定可以燃烧,关于“粉丝能被点燃就是塑料”的说法,逻辑缺陷很大,不值得相信。 现实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燃烧就断定粉丝是塑料。 对于正规厂家生产的粉丝,可以放心购买。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 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蝌蚪君

红豆杉直接泡叶子能喝吗?有毒吗?

红豆杉直接泡叶子不能喝,有毒。 红豆杉和很多药物一样具有一定毒性,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大量食用后,可能会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下降、心律不齐等严重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弥散性腹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心动缓慢、心脏骤停或死亡。 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肺水肿、心肌出血和心肌炎等改变。 扩展资料:红豆杉功效:红豆杉性平味淡,有毒,归肾经,能够温肾通经、利尿消肿、祛邪散结,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炎所引起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尿路淋涩等,对月经不调、产后淤血、痛经等也有独到的功效。 红豆杉所含的“紫杉醇”抗癌物质提取技术非常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 且“紫杉醇”完全不溶于水和酒精等溶剂当中,所以将红豆杉拿来煮水喝、泡酒喝没有任何抗癌功效。 “紫杉醇”能抗癌的说法不假,但使用红豆杉泡水或食用红豆杉对防治癌症没有任何效果,且红豆杉本身具有一定毒性,多食可能会中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养生警惕:红豆杉可别随意泡茶喝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红豆杉泡水能防癌”系谣言 多食小心中毒

为什么人类会有谣言

谣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 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 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 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在许多情况下,流言蜚语往往成为不诚实的人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它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警惕,减弱人们的防备心理,使人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俘虏,它可以破坏人们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制造内耗,瓦解对方的战斗力。 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功能,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 谣言为什么能迅速流传开来?因为谣言本身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刺激性和新颖性,帯有丰富的想像性。 模糊性的功能是让人捉模不定;刺激性的功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欲望;新颖性的功能是给人们一定的信息量,让你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譬如,将“非典”与全球的病毒威胁或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联有一起,与9·11之后袭击美国的炭疽病毒挂上了钩。 因为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愿望、习惯、关心、偏见、期待对谣言进行个人的加工、改造,不少人会对传播的内容进行个人发挥,“创造性”地添加无数不可思议的内容,古人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谣言一经传播,就会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走样。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4023.html
弄错了会很尴尬! 柠檬水也不是给人喝的 西餐中牛排没有8分熟
香港保监局独家回应 下一步如何打击无牌销售香港保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