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路 小米汽车的 打怪升级 离不开漫天的谣言

小米汽车最近真的是“人红是非多”。

继“收购恒大汽车58.5%股权”之后,“小米汽车要求供应商购买汽车”的流言又被传出。从消息来看,小米逼迫每家供应商购买10-30辆,相当于给小米汽车纳投名状,而且声称只要是小米有份投资、参与的商圈都在买。

随后,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文快速辟谣,还顺手艾特了小米法务部。

仔细想想,小米汽车从产品发布至今,就已经辟了太多的谣,除了上述两个之外,还有被曲解在高速路段违规掉头、恶意逃费,F码强制购买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小米汽车,一边全力输出产能,一边拼命辟谣。

相比“蔚小理”等传统新势力,小米汽车上市初期获得的声势和市场成绩确实是“遥遥领先”,三个月时间过去热度依然高居不下。或许正因为高流量的诱惑,随便发表几条言论都能引起广泛讨论,各种谣言随之而来。

只不过,这次的谣言和以往相比有些许不同。

“我有一个朋友”

从流传内容来看,这位博主并没有直接声称小米汽车强迫供应商买车,而是通过“朋友”的说法来引出,同时对“供应商‘被逼’买车”的可能性提出了猜测。对于王化的回应,这位博主表示“截图本身来自公开途径,并不代表自身认可这个截图。”

博主已经删除了原博,不过小通找到了原博发布的截图,发现截图中的言论可比博主激进太多了。

很显然,这样的激进言论没有证据,完全属于造谣的领域,小米法务部完全可以针对该言论进行起诉等操作。但问题来了,像博主这样只是针对没有证据的言论进行“合理猜测”,到底算不算违法行为?

不过,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针对他人言行发表评论、提出批评,即便观点偏颇、言论有所过激,只要不是肆意谩骂、恶意诋毁的,不应当认定为侮辱违法犯罪。

针对这件事上来分析,博主是在偏颇言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延伸,即便通过“我有一个朋友”来避嫌,但确实有传谣和造谣的嫌疑。

说到小米法务部近期的成果,还是自媒体作者“折腾的老猫”的道歉。在过往的视频中,该作者发布了对小米相关技术的多条视频,视频中存在大量不实的造谣言论。

对于谣言和黑稿,小米汽车的反应一直很迅速。近期,一张关于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曝光,小米官方很快就发文辟谣——“至少有50%的完全错误”。在小通看来,及时对谣言和黑稿进行澄清,可能就是小米能成为营销专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种观点认为,难道小米汽车从产品到营销,就那么完美无缺?事实自然并非如此,针对真实存在的问题,小米一直采取比较透明的态度来回应。比如上个月有车主表示自己的新车才行驶数十公里就出现故障,最终小米官方提供了退车和换车两个选项,也没有对车主的自媒体账号进行危机公关。

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智能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小米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处理公关舆情的尺度,针对谣言重拳出击,合理诉求则积极解决,这种做派也是小米在行业中迅速积累起人气的重要原因。

产能才是小米的主要难题

平心而论,按照小米汽车目前的声势,供应商想与其打好关系完全有可能的,主动买几辆小米SU7没有太多问题,但这更有可能只是供应商的“一厢情愿”,或者是供应商之间的传播出现了差错,最终演变成“小米逼迫供应商买车”。

从上市之前各位消费者在店面排队试驾的场面来看,小米汽车的受众群体相对比较广泛,即便供应商也买车,也只会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根据官方公布的销量数据,小米汽车在4月份交付了7058辆,这个成绩虽然与理想、蔚来、鸿蒙智行等新势力第一梯队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但完全可以说超出行业预期。而近日在小米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时透露,截至2024年4月30日,小米SU7系列的累计锁单量已经突破8万辆。

虽说小米汽车是一家新品牌,但无论是哪家品牌,唯有吸引主流受众群体才能走得长远。作为雷军押上全部声誉的创业项目,以目前的销量增势来看,小米汽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迫供应商讨好自己。与之相对的是,供应商真正的投名状是自家的产品,而不是通过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购车来让厂商关注到自己。

但在小通看来,相比销量,产能才是小米汽车现阶段最大的难题。

5月初,有博主透露小米汽车的锁单量已经突破10万辆,雷军曾表示,“还没有提车的用户请耐心等待,目前正在全力扩产,保证今年内至少交付10万辆新车。” 换而言之,10万辆就是小米汽车目前的产能基准线。

小通在小米汽车APP上查询到,小米SU7和小米SU7 Pro锁定订单后预计在29-32周交付,小米SU7 Max锁定订单后预计在33-36周交付,相当于你现在锁单,提车也要在6-8个月之后,基本可以确定就是等到明年才能正式提车,在明年春节假期之前提车都有点勉强。

对于产能,小米汽车正想办法提高交付速度,比如工厂将开双班,从而确保6月单月交付1万辆以上,同时承诺2024年交付超10万辆,冲刺12万辆。

作为营销方面的专家,小米汽车已经获得阶段性的成功,但毕竟还是刚进入市场的“新人”,每位后来者都需要经历的产能问题,小米汽车也得经历一遍,注定会错失一些继续用车的消费者。

“人红是非多”?

在小米汽车交付首批产品时,“螺丝掉落”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后来雷军和王化都发文辟谣,所谓的“螺丝”,其实只是现场粘上的物料颗粒,自然掉落罢了。

小米汽车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就像雷军所说,“小米汽车火得让自己提心吊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要用放大镜看。”关注度够高够深,稍微出现一点情况就被“推上热搜”,才使得小米汽车辟谣的频率要比其他车企都要高。

可以预见,热度高居不下的小米汽车,未来很可能还会应对更多的谣言,这对初入汽车行业的小米汽车和雷军都是一种挑战,也是各位后来者的必经之路,但小通认为,小米已经在科技行业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处理这些问题应该并不困难。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花20多万买一辆车,拿放大镜看确实无可厚非,更何况,刚进入新赛道的新势力们也经历过类似的“放大镜”时刻。 比如,零跑在2019年交付的零跑S01,曾被消费者吐槽车身缝隙不整齐、车身多处异响等做工问题;理想ONE在电量不足时,曾被吐槽动力性能下降、油耗上升、发动机噪音大等问题;小鹏G3被吐槽隔音能力一般。

在小通看来,关注度越高,对小米汽车扩充市场份额更有利。在全网监督的情况下,高压状态反而还能倒逼小米汽车在品质、技术乃至售后服务方面都有所提升。如果小米的下一辆车是SUV,在“以大为美”的中国市场中,这款新车面临的压力不会比小米SU7少。


造车资质仍未证实,雷军梦想的小米造车之路还有多少坎坷?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政策上的收缩,使得想要跨界造车的车企越来越难以进入到市场当中,不少想要跨界造车的企业纷纷因为资质的原因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当中,这也使得小米的造车之路愈发受到广大米粉的关注。

自雷军宣布要进军汽车市场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两年之久,小米的造车之路似乎也一直在有条不絮的进行当中,两年间也多次透露出旗下首款车型的研发进度,似乎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

网传小米汽车高管离职,跨界企业融合问题仍待解决

可就在这造车的节骨眼上,网络上却传开了小米汽车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消息。据了解得知小米汽车市场营销部的周銒被传出数周前在小米汽车营销部门辞职,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而最后小米汽车也亲自出面证实,称周銒离开是因为个人及家庭的原因。

即使小米汽车已经出面对此事做出回应,却依旧遭到不少网友的随意揣测,表示如果干的开开心心的,为何还要离职呢?而如今距离小米承诺量产时间不过一年,如此重要职位的缺席颇耐人寻味。这似乎也引出了一个跨界造车企业的痛点,那就是汽车领域人才与跨界企业的兼容问题。

要知道,跨界公司、新势力车企以及传统车企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对于汽车行业领域人才在任职一家跨界企业时,难免会在理念以及文化等方面上产生冲突,双方融合度也不尽人意,部分业内人员分析成,或许周銒的离开,与他和企业之间的融合度有所关联。

毕竟车企与智能手机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称得上巨大,要知道一款手机的研发周期处于一年左右,简单改款更是半年就可以完成,相比于汽车行业,手机行业的节奏无疑是飞快的。但汽车行业不同,想要长久在业内发展,稳固是一件不可或缺的路径,并且汽车的开发周期往往是3年,有些车型的开发周期要到5年。极大的差距或许也是导致跨界车企与汽车领域人才融合难得罪魁祸首。

小米汽车的造车资质问题不容忽视

对于如今入局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造车资质是一道无论如何都必须跨过去的坎。就拿前不久才倒下的自游家距离,自游家旗下车型自游家NV都已经万事俱备,可是却因无法得到有效的造车资质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最后只能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狭长。不仅是自游家,如今的小米汽车也必须将造车资质申请问题提升日程。

要知道,如今车企想要得到造车资质,不外乎代工生产、收购资质以及独立申请资质这三种方法,而此前就有消息称,小米汽车打算与北汽进行合作,但也有不少消息指明小米从宝沃汽车手中接下造车资质。但无论是哪种消息,都未能得到官方的证实。

但可以确定的是,想要在明年就实现量产的小米汽车,造成资质成为了其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届时小米汽车依旧无法取得有效的造车资质,或许只能通过代工生产这种非是进行量产。

汽车投诉网:小米的造车之路,还有不少困难要去面对

对于如今的小米汽车而言,或许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人才融合以及造车资质这两个问题,有关于如何保证车辆产能,用户体验规划以及车辆充电设施配套等问题,都有待小汽车解决。

小米要联手比亚迪造车?官方回应:假的,是谣言!你们怎么看?

小米是一家不会让人陌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主打性价比、定价亲民的小米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并且小米一直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态圈,推出各类小米家居、小米家电,穿戴设备等等,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而在前段时间,还有新闻说小米将要涉足汽车领域,将要联手比亚迪打造一款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从网上曝光的信息来看,小米进军造车市场很像是真的,不仅有小米蓝天计划这样的概念方针,甚至还公布车辆的外观、以及青悦S1这样的命名。但是实际上,小米进军汽车市场只是一个谣言,据了解,小米相关人员表示没听说过公司要造车,之前已经否认过造车计划;并且小米品牌安全的官方认证微博,也在微博上转发了小米没有造车计划的微博,否认了和比亚迪合作造车这个谣言。甚至小米的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还发微博表示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而比亚迪方面也一样否认了这个谣言,官方回应比亚迪并未与小米生产该款车型,并在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回应,表示比亚迪已经开始依法取证,后续将会借助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声誉。这对于广大吃瓜网友来说,无疑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因为很多网友都希望能看到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和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合作,擦出合作的结晶。

事实上,其实国内有不少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就进军车联网领域,所打造的车联网目前已经搭载在很多量产车型上。再比如说刚刚提到的比亚迪,它就和打车平台滴滴有所合作,在11月16日共同发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车型将会在长沙进行试运营,而后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这款定制的D1身上,还有很多针对滴滴打车做出的优化,比如说乘客可以用滴滴APP提前调节D1车内的空调温度、风量等;再比如说方向盘上有专属的滴滴按键,让车主不再需要在行驶中利用手机去接单。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想一下,如果小米真的和比亚迪合作,那么此前宣传图中出现的青悦S1,或许真的能实现。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来看,青悦S1的定价是元,而且将会采用纯电后驱、搭载三相感应电动机,最大功率310kW、并配备有液冷技术。这些属性组合在一起,恰恰符合小米一直以来坚持的性价比标签。而比亚迪则则在电动车领域表现突出,今年更是推出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拥有605公里的综合续航、最快3.9秒的零百加速。同时比亚迪汉EV还得到很多知名企业家的认可,像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都是比亚迪汉EV的车主。

总之,虽然说小米目前没有造车计划,也没有和比亚迪进行相关的合作,但是小米联手比亚迪却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传统车企牵手互联网企业已经有很多先例存在,也证明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小米和比亚迪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强者,无论是技术底蕴、潜在用户都表现不错,两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因此,如果小米和比亚迪真的能携手造车,恐怕得圈粉一波。

小米汽车需要的是务实的定价,而不是F码

2013年,为了应对小米2S火爆的销售,小米推出了F码购买方式,优先提供给小米核心用户、为小米做出特别贡献的人。F码没有任何优惠,但可以优先保证用户「有机可买」。

起初,F码通过邀请制获取,只有小米公司内部员工和早期的小米手机用户才能获得F码,随着时间推进,获取F码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参加官方、社区活动,购买指定产品都有机会得到,小米也逐步放宽了F码的获取条件。

现在买小米手机基本上用不到F码,许多人也忘记了那段一码难求的「抢购大战」。但在小米首款汽车发布前夕,F码却再次浮出水面。

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将发放1000个SU7 F码,雷军将在发布会当天亲自发放前100个,这意味着拥有F码的人也拥有优先购买SU7的权利。

此外,小米SU7翼子板侧边字标和后风窗玻璃字标可选「Founders Edition」,后续可能还有类似「创始人版」等特殊款式。雷军向供应链、渠道合作伙伴、生态链公司以及小米系的被投公司发出了购车邀请,这些公司的高管都收到了SU7的F码。

随后这一消息被小米高管亲自辟谣,王化表示有许多朋友因为看了新闻来向他获取小米SU7的优先购买资格,但亲自了解之后得知目前并没有任何F码等类似优先购买的渠道,目前官方只开放了登记品鉴。

到了2024年,小米首款汽车SU7需要F码提前「筛选」出优先交付的用户吗?

小米汽车不需要「过时」的F码

前不久,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信息,有疑似小米的工作人员称,因小米SU7热度高,首批客户数量太多,需要一些「要求」对试驾用户进行过筛。言外之意就是给了定金才能试驾,当时SU7并未提供任何官方预定渠道。

这一消息很快就被雷军辟谣,称小米汽车没有任何盲订渠道,也没有所谓的收定金试驾的操作。SU7试驾火热,但他们仍然采用预约排队的方式确保现场体验,不开任何「后门」。对于小米SU7 F码这个说法,小米高管王化也进行了澄清,作为小米汽车光是辟谣都已经耗费了大量的心机。

很显然,交定金试驾、F码优先购买,大概率都是一些为了流量博取关注,是不靠谱的说法,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讨论。

确实,对于所谓的过筛条件,外界的评价往往不怎么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更像是小米戴上了有色眼镜,对消费群体「提纯」的对自身品牌影响力也没什么好处。但好在这些都是假消息。

起初小米推出F码机制,更多是为了在手机供货严重不足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优先提供给「重要客户」的渠道,这种带有「插队」属性的事物,放在今天很难被理解。

换个角度想,如果小米SU7前期要通过F码提供优先购买和交付的资格,网上大概率会有黄牛收购F码并以此获利。对于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一个F码的价值或许远超我们想象,不亚于丰田新车加价也是情理之中。

F码的出现可能会让小米汽车「变了味」,商品变成了黄牛炒作的工具,SU7的流量也许还会被「过度消费」,甚至还有被吐槽饥饿营销的可能,F码毫无疑问是双刃剑,短期能够维持小米汽车的高热度,长期来看不太合适。

小通认为,对于SU7这种天生自带流量和争议的「互联网汽车」,备受关注是必然的,尽管小米汽车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要应付早期的交付任务,恐怕还是有些吃力。绝大多数车企都面临过需求大于供应的难处,产能爬坡稳定交付也会是小米汽车的必经之路。

但交付节奏慢、现车数量少只是小米汽车产能爬坡时的阵痛,并不是官方搞区别对待的理由,SU7并不需要F码之类的「优先资格」,小通始终相信,互联网热度会消退,只有产品力和价格才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不过,网上的「不靠谱信息」也算是给小米汽车提了个醒,汽车的交付节奏还是要尽快跟上,别让真心支持小米汽车的人等太久。在交付之前,小米SU7的最终售价,仍然让所有人牵挂。

未上市先「降价」,小米SU7举步维艰

雷军曾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当中提到,9.9万元、14.9万元是不可能的,他表示小米SU7会「有点贵」,但贵有贵的道理。直到这两天,雷军、卢伟冰等高管还在给各大网友做「心理工作」。小米SU7价格居高,似乎真的要照进现实。

有知情人士表示,小米集团已经确定了小米汽车的定价,相较于去年,此次定价下调了3-5万元的幅度。目前标准版的定价可能为26.6万元起,高配版的价格将会来到33.6万元起,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价,内部大概煞费苦心。卢伟冰也表示,小米SU7会有点贵,但相信大家看完3月28日的发布会后,会认可这一定价。

看到特斯拉将于4月1日涨价的消息,雷军也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他认为大家对电动汽车成本不太了解,目前纯电车除了特斯拉,很多家都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

雷军算了一笔账,Model 3当前定价24.59万元,如果按照特斯拉的财报运营利润率(9.2%)粗算,Model 3至少需要22.3万元才能做到「不亏钱」。他强调,小米SU7的配置远超Model 3,用料扎实,而且产品上市初期,采购成本非常高,定价上也有压力,希望大家理解。

言外之意,小米SU7的配置远超Model 3,但售价上应该是对标的,25-35万元之间的定价区间在小通看来是合理的猜测。当然,也不排除小米汽车刻意降低心理预期,再和发布会上的「劲爆价格」形成「真香」反差。

高手云集,小米汽车未来几何?

2024年,汽车圈除了价格战外,内卷的风也刮到了纯电轿车身上,市场诞生了一批优秀选手,华为智界S7、极氪007、银河E8、全新极氪001等,产品力都很强,有的主打全系800V,有的C级纯电轿车更是把价格落在18万元以内。

吉利银河、极氪等品牌的多手布局,难免让外界认为吉利对小米有较强的针对性,前者利用自身优势对后者形成合围,把定价这一终极难题抛给小米SU7。都是纯电轿车,市面上的选择有太多,专业造车的车企能够给出更成熟稳重的解决方案和更吸引人的价格。

不过抛开价格不谈,小米SU7的惊喜也有很多。不少博主已经在微博上「剧透」,SU7的驾控质感十分优秀,这让小通好生期待。互联网企业造车不如传统车企有经验,汽车的驾驶操控方面一般会有所欠缺,但看样子,小米SU7不仅配置高,驾驶上还很符合运动轿车的设定。

软件算法也是互联网品牌的强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两大方面都是SU7的核心卖点,小米作为科技企业,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更懂得如何做好座舱的人机交互,后排Pad扩展,Hyper OS人车家生态的「软实力」不容忽视。魅族用Flyme Auto证明,车机交互还得是手机厂商更懂。

小通坚信,接下来几天仍然有许多关于小米汽车的「流言蜚语」,但所有关于定价和营销策略的消息,都不建议太过认真,一款顶流产品,注定会伴随许多不实的言论。小米SU7怎么样,到底还是让小米自己来解答。

最关键的一枪,还是看小米SU7的价格怎么定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7668.html
公元2024年生肖运势6月3日
不是长得漂亮就叫演员 滕丛丛喊话资方把演员选择权还给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