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无处不在 魔咒 破解 第一学历 可双管齐下

可双管齐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学历“通货膨胀”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通过不断提升文凭来对抗就业压力。然后有时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高学历学生在就业时还不如低学历学生有优势,问题出在了“第一学历”上。

其实“第一学历”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就业领域,在留学、考研等方面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魔咒”?专家们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第一学历

院校 毕业生 “第一学历”偏好大行其道,

已渗透到升学求职等各个领域

小刘本科毕业于双非(即“非985、211”)的一本院校,在英国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求职。尽管已投出超50份简历,但往往止步于面试阶段。他无奈地表示,在求职某证券公司时,一同实习、本科毕业于211院校的学生都已收到公司的面试邀请,但自己却没得到任何消息。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小刘觉得是由于这家公司筛选了第一学历,“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是这么做的”,小刘说。

“在招聘会上,当了解到我们专升本的背景时,所有的国企和央企都不招我们。最初各个公司的HR都说专升本可以报名,但到最后却和我们讲只招收全日制本科”,来自四川某院校的毕业生也吐槽道。

前程无忧校园招聘网络申请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学生(2021届)平均投递2.7份简历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平均2.5次面试就可获得一份offer。此次调研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本科非985/211院校求职者的1.8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第一学历”偏好的普遍存在。

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指出,部分用人单位由看中应聘者的“最高学历”转而看重“第一学历”,究其原因是时下取得“最高学历”的渠道众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应聘者的最高学历含有水分,从而影响了最高学历的含金量。

除此王剑还指出,不仅在求职上,学生在出国留学的录取上同样会受到“第一学历”偏好的影响,比如本科是“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要比“双非”院校学生更容易申请到海外名校。一些海外学校还明确要求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申请时GPA要达到90分以上,但是“985”和“211”院校学生85分以上就可以申请。另外像英国在开放工作签证时有一个大学名单,只要是名单上所列大学的学生,哪怕还没有拿到工作offer也会给你发签证,而名单上的都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学校。

在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升学规划校长何艳丽看来,研究生招考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比如研究生的“推免”,不同学校比例有所不同,“985”院校的推免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以上,“211”院校的推免率也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双非”院校的推免率就非常低。“好的院校没有把所有考研名额都给到‘裸考’生,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他们想要‘推免生’”,何艳丽说。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现象,

专家们观点不一

谈及“第一学历”现象产生的原因,何艳丽提到了一个专业术语——生均经费,即不同学校平均投入到每个大学生身上的经费,不同学校差异很大。以清华、北大为例,每年国家的经费投入在两三百亿,平均到一个学生头上可能要六七十万、甚至更高。但对于一些普通院校而言,生均经费可能只有一两万元。“生均经费参差带来的培养结果也会产生差异,包括师资水平上的差异,高资金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像‘985’和‘211’工程,本来是为加快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但却被人无形中给贴上了划分学校三六九等的标签”,何艳丽说。

研究生

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毛入学率有关,所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十八岁至二十二岁适龄青年的比率。我国在1999年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15%增长到2022年的59.6%,在学总规模更是达到了4655万人。这也形成了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业形势变得愈发严峻。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现象,专家们表达出不同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第一学历歧视会产生如同法律规范类似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即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所以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阶层固化的现象。

“我认为揪住第一学历不放,是劳动市场上用人单位不够成熟的表现”,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这只能反映用人单位没有把真正价值创造当作评价标准。如华为等知名企业,并没有着眼于海归、名校的牌子,而是着眼于其创造价值的潜力。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并没有拥有很高的学历起点,照样做出了世人认可的成就。所以不能简单用第一学历评价人才。”

而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看来,学历不仅说明了学识的程度,也说明了学子具有拼搏精神。“据我了解,‘第一学历’作为用人选人标准最早从新加坡开始,但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教育发展相对均衡,而我国城乡差异大,城市学生拥有较优越的基础教育条件,且容易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应试优势,而这些对于同样努力程度的农村学生十分不利”,马陆亭说。

对此,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武汉大学教师陈铭认为,“对于那些寒窗苦读数十载考上985/211的学生,他们有些举全家之力只为了这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第一学历偏好对他们来说,再公平不过。”

何艳丽也表示,“高考是目前大家公认最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它可以将一个人的能力测出来。通常认为人有两大方面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但这点不好测量。再有就是专业能力,其中包括了认知能力等,而用高考衡量认知能力是非常高效又免费的手段,所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就用高考选拔替代了人才选拔。”

“企业看第一学历,其实是在择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指出,企业绕过第二学历去看第一学历本科是什么学校,往往是在工作经验或研博学历接近的情况下,再做进一步挑选。刘远举认为,虽然一次考试不能呈现出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但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在简历筛选和几场面试中,判别应聘者是否为岗位合适人选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公司看应聘者的“第一学历”,是最为简便、快捷找到合适人选的方法。

专家支招如何破解“第一学历魔咒”

“第一学历”现象仍大行其道,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一些破解之道。

首先,尽量提升“第一学历”。

“如果对于一名职场老手来说,第一学历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其工作业绩等标签加以检验。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在没有其他标签的情况下,第一学历可能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何艳丽指出。

魔咒

对此她建议,对中学生而言,既然已经认识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就要提前去规划,争取让自己能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院校。如果没能实现这个目标,选择复读不失为中学生提高第一学历的有效途径。“对于复读学生来说,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一年,而是一个重塑过程,以精华学校为例,通过复读已帮助数万学子实现升学理想,更有数百名学子达到清华、北大录取标准,这就是最好的例证”,何艳丽说。

其次,努力提高个人实力,优秀履历能有效弥补学历劣势。

某总部位于华南的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指出,不少毕业生基于自己的学历已经对目标行业、岗位形成了“固化”认知,“在面试中,我观察到不少毕业生因为学历不自信影响自己的表达,在关键时刻不会主动争取、努力展示自己,其实丧失了很多机会。”

王建民建议,面对种类繁多的就业“歧视”,毕业生要学会调整心态,在能力方面要做到自我积累与学习,拥有自己的规划。同时,还可以提升最高学历,面对社会选择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拿出证明自己能创造价值的实际成果。

“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答案是否定的”,刘远举表示,很多时候,企业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会不那么看重其学历,其工作成就足以说明应聘者的能力。

何艳丽也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职业规划,提前了解从事行业或岗位的用人标准,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地做好相应储备。如果在第一学历方面已不占优势,但又想进入一个相对较好的单位,可以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因为有些单位对于实习生没有那么高学历要求,如果你能获得实习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后面也许还有机会留下来。

文/实习生 邝尹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有人说 非211学校毕业的找不到好工作?

怎么说呢?是,也不是。 一方面,因为中国大学生实在太多了,那些好企业都尽量挑好学校的毕业生啊!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也相当不错,例如三峡大学的水电水利专业,山东建筑大学的材料成型也都是很有名的。 当然,如果你读的那个专业很抢手也可以!

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怎么办?

1、一定要目标明确,好好的学习,实现理想,英雄不问出处!2、读研究生,可能没有211、985的同学的研究生好,但是至少改变了,比211的本科还是好多了。

求职者面临逆向学历歧视时有什么解决办法

需要学历的话就提升学历,另外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9678.html
魂系迷宫动作RPG 登陆Steam Sinderfury
一心一 文脉华章 艺 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