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缅怀·传承·弘扬 新华全媒

传统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缅怀·传承·弘扬——多地端午节庆活动扫描

新华社记者

又是一年端阳到,龙舟竞渡粽香飘。在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湖四海的人们或是划龙舟、包粽子、挂香囊,或是参加非遗展演、文艺活动,以此追思爱国先贤,传承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缅怀追思先贤

汨罗江畔的湖南省汨罗市,街头巷尾飘荡着粽子清香味。汨罗市屈子祠镇新义村的李飞西是村里有名的包粽子能手,只见她熟练地将碱水泡好的糯米放到粽叶内,扯一根五彩线,手指上下飞舞,很快就包出一个独具汨罗特色的牛角粽。

“我们汨罗人从小就听屈原的故事长大,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少在外工作的人会特意回乡过节。”李飞西说。

相传2300年前,屈原在汨罗江自沉。汨罗江畔,代代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插艾蒿、系香囊成为人们追思先贤的重要方式。

“汨罗的端午节日氛围长期浓厚,背后是人们对屈原的缅怀,对爱国、正直、求索等理念的推崇。”在汨罗屈子祠工作生活40余年的屈学专家刘石林说。

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举行了古朴隆重的游江招魂仪式。主祭者诵诗祭屈原,嘉宾为龙舟的龙头点睛,16条参赛龙舟在江面绕圈盘旋,巡游祈福。68岁的郑祥龙是秭归有名的龙舟教练、手工木制龙舟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感慨:“在龙舟竞渡中缅怀屈原,团结拼搏,会成为我们每一代人的难忘回忆。”

屈原

传承家国情怀

江面上,健壮的划手跟随鼓点奋力划桨,动作整齐,水面溅起一阵阵浪花……2024年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本地组)比赛10日在汨罗举行。该比赛为22人制传统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共20支本地队伍参赛。

汨罗市罗江镇罗滨村龙舟队的年轻队员彭军特意请了假,提前从广州回来参赛。赛前连续训练多日,每天顶着烈日的炙烤,他跟老师傅们详细请教划龙舟的技巧。

当地民谚称“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彭军说:“龙舟竞渡精神激励我们拼搏不息,屈原精神告诉我们要爱国,年轻人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

江西瑞金绵江河畔,龙舟赛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观赛。“我们自发筹款购置比赛物资已经近20年了,就是希望孩子们能一直传承龙舟精神。”沙洲坝镇清水村村民说。

丨缅怀·传承·弘扬

依托城楼、街巷、河道、水车、拱桥、乌篷船等仿古设计,甘肃兰州老街化身为“国风”秀场,身着汉服的游客徜徉其中,漆扇制作、艾草净手、艾草花篮制作、游园共放河灯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

走进湖北省秭归县文化馆旁的非遗小巷,艾叶悬挂、香囊摇曳,一盏盏复古的牛皮灯笼,一缕缕清新的艾粽香气,营造出中国式浪漫氛围。

汨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传承中得到丰富,各式活动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无形中赓续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

10日上午,《我们的节日·端午》“沙风磁韵”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展演在重庆磁器口古镇拉开序幕。台上,独具韵味的四川清音、雄浑朴实的川江号子、变幻莫测的川剧变脸等非遗节目接连上演,博得观众掌声不断。台下,包粽子、做香囊等端午习俗体验活动引来众多游客一试身手。

近年来,非遗、国潮、国风与端午习俗结合,广受年轻人追崇,背后是国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连日来,汨罗端午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琅十分忙碌。她和同事们将古法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艾草在端午期间的应用不再局限于“门插艾”,陆续推出具有国风特色的艾草香囊、艾草蒸汽眼罩等,艾制品从粗加工产品走向便携化和精致化,非常受年轻人欢迎。

在甘肃庆阳,非遗产品香包走俏市场,“柿柿如意”“好运莲莲”等国风手工香包挂饰寓意美好且新潮实用,在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丽君说:“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传统文化越来越受热捧。”

“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对端午习俗进行弘扬创新,形式生动活泼,群众积极参与,广受年轻人喜爱。”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说。(记者周楠、梁建强、李杰、李思远、周思宇)(完)


原创新闻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活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的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4、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扬长征精神?(不要太长)

勇于面对挑战勇于解决问题勇于发现机遇勇于坚持目标

怎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2 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例如都香大成网的手机国学短信,央视的开心国学等。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3 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29689.html
17只A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 比亚迪净流入超4亿元居首
如OpenAI被集成到操作系统 马斯克 公司将禁用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