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关键期开启 长江中下游强降雨频繁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20日至22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雨仍较为集中,将进入防汛关键时期。今明两天,华北、东北等地多雷雨,需警惕强对流天气。

气象卫星监测显示,随着南方主雨带东段北抬,从昨天起,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降雨天气逐步增多。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广西、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安徽芜湖、浙江杭州、江西上饶、湖南长沙等地局地出现大暴雨。

今天,重庆、贵州等地部分地区雨势较大。今天至24日,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等地自北向南先后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外,今明两天,受高空槽东移影响,华北、东北等地仍多雷雨,需警惕强对流天气。

今天,南方地区降雨将有所减弱,暴雨区较为分散,预计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重庆、贵州等地局地有100~120毫米的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近期持续受强降雨影响的广西北部,今天起降雨会明显减弱。但是从明天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又将发展增强。预计21日至24日,黄淮、江汉、江淮、江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地区累计降水量有40~100毫米,部分地区120~180毫米,局地可达200~300毫米。

气象部门提醒,近期南方地区降雨频繁、雨量偏多,尤其是贵州、广西等地叠加前期强降雨,致灾风险极高,需加强防范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此外,长江中下游将进入防汛关键时期,需加强流域防汛工作。

梅雨季:降水集中 雨量大 日照时数少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已从6月17日开始,较常年偏晚3天;江淮地区在6月19日入梅,较常年偏早4天。“入梅”的标准是什么?梅雨季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般在每年的6至7月间,我国江南、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等地区,都会迎来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被称为“梅雨”。梅雨季开始之日叫做“入梅”,结束之日叫做“出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每年会依据国家标准《梅雨监测指标》,开展梅雨实时监测业务,而梅雨监测区域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等三个区域。我国的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西起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

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等。江淮流域常年平均梅雨量达300多毫米,可占年降水量的30%到40%。我国梅雨季节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区域性特点较为明显。1951年至2021年,我国梅雨季降水量具有明显年际波动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前十年,降水量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并伴有一定极端性。气象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梅雨季的无雨日数、降水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24节气中出梅是什么意思

出梅不是24节气中的节气。 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 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1)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 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3)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 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 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 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4)特长梅雨: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 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 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 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 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 寒气袭人。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 -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 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 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 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 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 这种情况称为短梅。 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 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 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 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 接着就转入了盛夏。 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 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 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 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 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 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 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 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 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 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 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 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 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 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 出梅那样简单。 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入梅的注意事项?

怎样算是入梅了?入梅的标准其实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说,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大片降雨区存在,南方北纬20度附近有副热带高压顶着不让雨区南下,造成降雨区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回徘徊,出现长时期大强度的降雨。 天气形势出现这样的特点,差不多可认定为“入梅”。 气象部门分析,目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开始逐渐加强西伸,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华南雨带将明显北移,受雨带北抬的影响,我市降雨天气将明显增多。 也就在这时候,宣布杭州入梅。 一般梅季的特征就是降雨多,日照不太好,天气潮湿闷热。 但市气象台预报科科长查贲用“不很典型”来描述今年的梅雨。 他说,这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还不稳定,所以天气以过程性降雨为主,降雨过程分布不均,既有明显的降雨间歇,又有相对的降雨集中期。 入梅后,高温高湿的天气,容易诱发物品霉变,所以梅雨也被说成“霉雨”,从昨天起,市气象台已开始发布霉变指数,提醒市民注意在梅雨期间物品容易发生霉变的程度。 预计今天的霉变指数“一级”,为轻度霉变气象。 梅季为何有长短?尽管“不很典型”,但查贲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今年梅季的不正常。 因为平均入梅日一般定在6月13日,出梅一般在7月7日。 光从时间上看,今年入梅的日期算是再正常不过了。 去年梅季,浙江中、南部饱受雨水之灾。 可杭州市区的累计雨量仅5.5毫米,突破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查贲说,“往年梅季降雨量平均值为277毫米。 ”刚刚入梅,要分析梅雨量和梅雨长短都不好说。 说白了,梅雨就是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形成的,狭长雨带随着各方势力的强弱,常会南北摆动。 有的年份冷空气势力过强,那么梅雨期很长,雨水也多,有的年份暖空气特别强大,这就会造成梅雨期很短,甚至出现“少梅”或“空梅”。 最典型的就是1982年,杭州梅期只有短短3天。 所以今年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未来近一个月时间的天气变化状况。 近期降雨比较频繁入梅后,杭州气温将比前期明显升高。 昨天,我市气温已创下今年入夏最高纪录33.6℃,桐庐、建德等地甚至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 除了气温的升高,近期的降雨也比较频繁。 从13日夜里到14日,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等,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15日雨止转阴到多云;17日到18日也会出现阵雨或雷雨的天气。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入梅也意味着防汛进入关键期,强降水发生几率增大,容易引发洪涝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些水库和水利设施都需要提前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另外,市民在气压偏低、潮气较重的梅雨天,家中可采取一些防潮措施,同时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立夏三候是什么意思 三候用于气象又表示节气

立夏三候是指立夏之后的三种生物迹象,分别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33494.html
羊奶都能喝 为什么没人喝猪奶 牛奶
灰熊可能用斯玛特和9号签与火箭讨论向上交易选秀权 美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