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倍数创2007年以来最高 日本发行10年期通胀挂钩债券

格隆汇5月20日|日本发行10年期通胀挂钩债券,投标倍数创下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500亿日元2034年3月到期通胀挂钩债券的投标倍数升至4.27,而前一次于2月5日发行的投标倍数为3。最低中标价格为105.70,调查交易员所得预估为105。日本整体通胀率自2022年4月以来一直高于央行2%的目标。


为什么日本会通货膨胀得这么厉害

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通货膨胀 原因:第一,石油价格上涨。 OPEC是一个卡特尔,一个企图阻止竞争并减少生产以提高价格的卖者集团.1973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提高价格,日本是世界第2位石油消费国,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直接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扬。 第二,日本列岛的改造。 随着“列岛改造”的实施,土地投机席卷全国,投机的对象不断扩展到多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价格的上涨。 第三,财政支出猛增。 在放宽金融、货币供应大量增加情况下,投资增长,生产能力盲目扩张,拉动了价格的上涨。 第四,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1973年,西方几个主要国家都出现了物价上涨,日本不能独善其身。 1979-1980: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通货膨胀 OPEC这个卡特尔故伎重演,不过这一次国际油价上涨明显小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物价的上涨幅度,其原因是:首先,第一次石油价格冲击发生在总需求已经膨胀且在加速的时期,而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出现在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多余的生产能力和未被利用的劳动力在许多工业部门依然存在的时期。 第二,由于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日本政府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采取了一些预防性措施。 如日本银行迅速地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对付石油价格上涨。 大藏省本拟在1979年采取温和的扩张预算计划被推迟到1980年,并采取了适当的紧缩财政政策,禁止管理部门提高价格、工会增加工资。 由于没有像第一次石油价格冲击时那样的预期价格进一步上涨,批发物价指数在1981年基本稳定下来。 1987-1990:投机逛潮.97-90年,日本人的财富上涨了三倍。 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因为日本国民并不是主要把钱用在消费上,而是投到了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上.日本股市进入疯狂状态.1990年,日元、债券、股票同时贬值,泡沫开始破灭.自此以后,日本经济始终在走下坡路,进入10年漫长衰退期.

【汽车人】日股刷新历史高点,港股为何走出相反行情?

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22日收盘,日经225指数打破了尘封34年的记录,收于点,超过了1989年的最高水平.44点,创下历史新高。

自1989年日经225指数触顶后,日本股市陷入了近20余年的低迷。直到2012年,才重新开启了一轮新的牛市。2023年全年大涨超过28%,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瞩目。2024年以来,日经225指数继续保持强势,不断刷新新高,截至2月22日,年内涨幅已达17%。

不难发现,从疫情时期开始,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方向截然相反,从2020年至今,日本股市只有2022年是下跌的,其余年份均实现上涨。而港股则是连跌了四年,2024年尚未转折。同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大金融市场,为何日股和港股出现了“跷跷板”效应?

资本市场 “历史转折点”

不妨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两大市场的历史走势。

日本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日经225指数,它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于1950年开始编制,包括日本225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日经225指数的原历史高点是1989年12月29日的.87点,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顶峰。之后,日本经济和股市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低迷期,日经225指数在1992年8月18日跌破点,2003年4月28日跌破点, 2009年3月10日跌破7000点,创下1954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年,为了走出低迷的经济,日本推出了“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日经225指数在2013年11月25日重回点,2015年7月13日重回点,2018年1月23日重回点,2021年9月3日重回点,截至2024年2月22日,日经225指数收于点,刷新了1989年的记录。

香港股市的代表指数是恒生指数,它由恒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开始编制,包括香港50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恒生指数先前的高点是2007年10月30日的.22点,当时香港正受到全球经济繁荣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之后,香港经济和股市受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恒生指数在2008年10月27日跌破点,2009年3月9日跌破点,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香港经济和股市开始复苏。恒生指数在2009年8月28日重回点,2010年11月8日重回点,2015年4月8日重回点,2018年1月26日实现了点的历史新高。

然而2018年成了转折点,受中美贸易战、香港社会动荡、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恒生指数在2018年10月11日跌破点,2020年3月23日跌破点,2021年出现了一波反弹,最高反弹至点,2022年10月跌破点,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

2023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反弹,恒生指数在2023年3月一度重回点,但可惜下半年又跌回点。进入2024年2月,恒生指数出现了触底的迹象,截至2024年2月22日,最新的点位是点。

疫情时期,分道扬镳

研究日股和港股是否真有“跷跷板”效应,需要对相关性进行比较。所谓“相关性”,是指两个市场走势之间的关系强度和相似程度。相关性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性越强;越接近0,表示相关性越弱。

经过对比,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有所差异。日经225指数和恒生指数,从日线、周线和月线的角度来看,两个市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60和0.66,说明两个市场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总体上仍处于中等水平。

直观地看,疫情和疫情之后,也就是从2020年1月开始,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化的情况出现了加剧。

疫情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相关性为0.51,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强。后疫情时期(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的相关性为0.38,说明两个市场的长期股价走势的相关性下降,更加分化。

疫情时期,虽然两大市场都受到了病毒扩散的冲击,但程度不同。日本股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日本的疫情控制较好,初期经济复苏更快。尤其是政府和央行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令日本股市在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间大幅反弹,累计涨幅超过万点,并在当时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香港的疫情控制一度失控,经济衰退更深,香港政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导致刺激措施有限。香港股市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波动较大,未能突破2018年的高点。

在后疫情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小,日本央行维持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上涨,连续创下了历史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响更为复杂,因为香港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更大,香港央行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香港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间持续下跌,继续刷新2009年以来的新低。

从走势分析不难看出,日本股市的转折点在2012年的“安倍经济学”,而港股的转折点则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启。两大市场走出了不同的趋势,日股是长牛,而港股则是熊市。

日股12年长牛是如何练成的?

日本股市的长牛行情,受到了全球风险偏好、相对融资成本、股票相对估值等几大因素影响。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在2012年以前,日本股市已经长期走熊了20余年。这为后来12年的牛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全球风险偏好上升,推动了日本股市的上涨。

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全球央行开始放水,随着疫情逐渐结束,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尤其是美股受到“软着陆”和“科技牛”的双重利好,创下了历史新高。美股的强势也带动了其他发达市场股票的上涨。日本股市与美股和欧股有很强的相关性,受到全球风险偏好的共振效应。

其次,相对融资成本下降,吸引了外资流入日本股市。

令日本股市真正“牛冠全球”的是从美联储加息后开始的,全球货币利率都随着美元的加息水涨船高,但惟独日元是个例外,日本央行则继续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变成了在全球发达市场当中,只有日元还是宽松的状态。这无疑成为了全球风险资产的好去处。尤其从2023年4月以来,日经225指数累计涨幅远超过美股和欧股的涨幅。

日本股市的外资交易量占比过半,外资流向对日股影响很大。2023年以来,由于日美货币政策的走向分化,日元汇率快速走贬。这使得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融资成本下降,激发了外资对日股的配置热情。2023年4月以来,外资对日本股市的净买入规模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

到了2024年,海外投资者买入节奏并无停歇。日经新闻报道显示:今年1月,海外投资者继续净买入超2万亿日元的现货日本股票。这些海外投资不仅仅是短期套利的对冲基金,也包括“以数年为单位进行投资的亚洲、欧美养老金基金” 。

第三,股票的相对估值改善,提高了日本股市的投资回报。

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长期低于美欧股市,外资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2023年以来,日本股市的估值预期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巴菲特效应”,即巴菲特在2022年底宣布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投资日本五大贸易商,引发了市场对日本股市的关注和重估。

二是“交易所督导”,即日本交易所在2023年初宣布将对上市公司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包括提高上市标准、加强治理要求等,以提升日本股市的质量和透明度。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升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并增加了外资对日股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日元贬值利好日股”。

其一,提高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日元贬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增加了需求和销量。同时,日元贬值也使得日本企业的海外收入换算成日元后增加,提高了利润率。这些都会反映在日本企业的股价上,尤其是那些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

其二,吸引外资流入日本股市。日元贬值降低了外国投资者持有日本股票的成本,也增加了日本股票的收益预期。因此,外资会倾向于增加对日本股市的配置,推动日本股市上涨。

其三,刺激日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日元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则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在如此预期下,消费者和企业更愿意提前消费和投资,以避免未来的成本上升。日本内需和投资的增加,也有利于日本股市的表现。

当然,日元贬值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增加进口资源的成本、加剧贸易摩擦、削弱日本居民的国际购买力等。而且,日元贬值的效果也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比如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转移等。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香港金融市场自2020年以来几乎成为亚洲股市当中表现垫底的存在。归其原因包括:

第一,疫情的冲击。新冠疫情在香港迅速传播,影响了香港的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造成大量失业和停工,导致香港经济陷入低谷。

第二,社会动荡。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续的社会运动削弱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中美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战,导致国际投资者信心下降,减少了在香港的持股。

第四,美联储加息周期延长,推高全球无风险利率,加大了资金流出港股的压力。

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在美元加息周期中,港元利息水涨船高。由于外资在香港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在日本的融资成本,所以风险资产自然会选择转移阵地。于是我们看到了港股每况愈下的成交额几乎无法逆转,这还是在南向资金不停“买买买”的基础上,不然,港股的交易量将更萎靡。

汽车产业独立的周期行情

汽车股对于港股市场和日股市场都至关重要。港股市场集中了中国的顶级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而日本股市则有丰田、日产和本田等全球竞争力强的老牌车企。特别是丰田汽车,是日经225指数中权重最大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的周期与当地股市的周期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是汽车产业近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双重变革,令汽车业的周期在一段时间内,走出了非常独立的行情,这在香股市场尤为明显。

尽管港股自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熊市,但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港股汽车板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股票,经历了一波强劲的牛市,板块累计涨幅约为3.5倍。比亚迪作为港股汽车板块的头号龙头,在两年间股价增长了约8倍;蔚来更是实现了约55倍的涨幅。这使得汽车板块一度成为港股市场最受关注的板块。

然而,这种狂欢并不长久。从2021年10月开始,也就是汽车板块上涨一年半后,开始了单边下跌的趋势。时至今日,之前的涨幅几乎全部回吐,重新回到了四年前的水平。

在日本股市中,汽车股的表现也不与整体市场同步。在过去的12年里,日本股市有10年时间处于上涨趋势,指数从8000多点上涨到点。但是,随着大盘上涨,只有丰田汽车的股价相应上涨,从每股500多日元上涨到目前的每股3521日元,市值破纪录地来到了47.48万亿日元,跑赢指数的同时也做出了作为第一权重股的贡献。

而日产、本田等车企在同期股价方面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及倒退的情况。例如,日产汽车连续下跌了7年,虽然在2023年有所反弹,但目前的股价仍然远离高点;本田汽车则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处于横盘状态,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初出现了上涨,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总体上涨幅度并不明显。

总的来看,汽车行业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比亚迪主导着港股市场,丰田汽车则是日本股市的领头羊。其他车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也有所表现,但长期看来对市场的贡献并不突出。

新一轮的博弈即将开启

《汽车人》认为,日股创出新高以及港股的持续低迷,可以归纳出一些经验。

日股学习美股,其定位与监管,首要目的是以投资者为中心,回报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

港股、A股更多的则是服务于上市公司,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融资。虽然也声称保护投资者,但实际效果非常不佳。长期来看,定位的不同几乎决定了一个股票市场是否能长久健康发展。

过去数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汇率的变化和全球风险资本的流向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利息高、融资贵时,只有日元便宜,那么风险资产流向日本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可以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功劳。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失去了博弈美元周期的筹码,只能任由全球风险资本动荡。所以,无论是和美元顺周期还是逆周期,其他经济体都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前瞻性与其博弈。

汇率、债券、地产和股市,到底应该哪个放在前面?如今日本学习美国,也把股市的地位放在前面,难道不明智吗?

随着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全球新一轮的货币周期即将开始,全球经济的博弈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毫无疑问,美元是这个游戏的主导者,港元只是小跟班。从这一点来看,香港金融市场的没落必然成为历史选择。而日本股市,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日元汇率的贬值,也不可能长期受益于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避险资金流入。

无论如何,不能否认日本股市的成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其股市受到投资者的唾弃,这点毋庸置疑。然而,监管层对于股市的定位,以及是否低估了其对经济发展和民众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更值得深思。【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

急求《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发展》800字左右。

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1)股票制度,起源于160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该公司经营航海事业。 它在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资,航次终了后即将各人的出资以及该航次的利润交还给出资者。 1613年起该公司改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润。 这就是“股东”和“派息”的前身。 1602年,荷兰人开始在阿姆斯特河桥上买卖荷属东印度公司股票,这是全世界第一支公开交易的股票,而阿姆斯特河大桥则是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2)股票是对未来定价。 未来是那么地不可知。 3)股票(未来)一旦可以买卖,就可能不准,就可能溢价,溢价部分,就是虚拟出来财富。 4)做梦是人的本性,正常情况下,人总是向可处想,总是高估未来。 20倍市盈率。 就是20年才能收回成本。 现实中,我们一般不会投资20年才能收回投资的项目,但20倍市盈率的股票,我们总是说,不贵。 5)虚拟财富能够刺激消费。 股票涨了,什么都敢买。 6)虚拟财富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使更多的现金交给企业。 最典型的是IPO。 7)股票出现之前,经济靠剩余扩大再生产。 有了股票,可以靠虚拟出来的财富消费,投资。 不亦乐乎。 我们既然已经得到了虚拟的好处,我们就为它付出代价。 不可能总是软着陆,总有玩砸的时候。 不可总能将泡泡吹到不大不小,刚刚好。 8)新经济泡沫对谁有利?当然是对公司。 股市上没钱。 你的钱都被企业拿去发展实业了。 你卖股票,要有新的股民买才能卖掉,和企业没关系。 9)次贷泡沫的本质是,全世界人拿钱,供美国人住豪宅。 次贷破了。 美国要挽救他的银行。 理由很简单,要让这些银行今后创新出新的泡沫,将全世界的钱圈到美国来。 10)虚拟财富有自我膨胀的本性,产生泡沫。 制造泡沫需要道具,铁路、君子兰、新经济、房地产都充当过道具。 11)泡沫,皆大欢喜的泡沫。 12)但泡沫大了。 总有破的时候。 比如这次是从次贷次破了泡沫。 泡沫破了,信心没了。 虚拟财富极度缩水,会造成消费低迷,失业。 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 13)此时,国家需要减税。 防止消费低迷。 14)此时,国家要降息,鼓励消费,同时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此时,股市已经筹措不到资金。 15)此时,国家不能让银行和保险公司倒闭太多。 没有银行放贷,企业就没办法扩张。 没有保险,公民不敢消费。 16)此时,需要国家有钱。 财政赤字的政府,没办法减税。 17)国家并不是法力无边。 国家只能让急速下坠的信息喘口气,重新虚拟更多财富,需要更多好公司出现,新的道具出现。 18)所以,社会主义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克星。 只要你需要利用虚拟经济,你就有金融风险。 这很公平。 这和社会主义没关系。 计划管制并不能有效避免泡泡太大和泡泡太小。 修改回08年以来,经融危机影响迅速扩大,不仅导致全球金融业收缩,而且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对各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大小不一,但因为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世界和中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而世界经济摆脱“滞胀”和“失衡”,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新兴经济体的引领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因此中国要积极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在这危机中间保持中国屹立不倒,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经济危机,做到一个负责的大国,共同度过金融危机。 本世纪初的这场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由于它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它的破坏性便不言而喻。 华尔街骤然掀起的剧烈金融风暴迅速席卷美国及与美国相关联的全球经济。 金融风暴逐步演化为金融危机,并蔓延至实体经济,如果应对失当,金融危机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转化为社会危机,乃至全面的政治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毫无疑问,美国发生剧烈的金融危机,一定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所以面对扑面而来的金融危机我们必需正视,把困难踩在脚下,同时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承担起责任,为世界经济的好转作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对世界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 ,最后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四个方面来分析。 以此实现中国在世界更重要的地位,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对世界造成危害的风险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让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而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 “领头羊”一出问题,必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球金融市场迅速陷于极度恐慌之中。 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 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大规模救市措施,也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胀率。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 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方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 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据08年初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创记录,达2.1亿人始于2007年初的次贷危机,在2007年11月稍有缓解后,新年伊始又以更强的势头袭来。 随着金融机构2007年第四季度财务报表的公布,越来越多的次贷损失被披露出来。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国金融机构宣布的资产损失冲减金额累计超过1500亿美元,远高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500-1000亿美元的预期。 1月15日,花旗集团2007年第4财季财报披露98.3亿美元亏损,并宣布减计次贷资产181亿美元、派发股息减少40%。 1月17日,美林公布的2007年4季度业绩创下了十余年来最糟糕的记录,减值准备160亿美元,其中CDO(债务抵押凭证)减值125亿美元;亏损98亿美元,致使全年亏损78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 1月22日,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和投资收益不佳,这两大银行去年4季度盈利均急剧下降,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银行业资产减计和亏损已扩散到欧洲和日本。 1月30日,瑞银集团宣布,因为计提140亿美元资产减值,2007年4季度亏损额达到125亿瑞士法郎(约合114亿美元),刷新了花旗集团和美林创下的纪录。 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住友信托、理索纳、中央三井集团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银行集团遭受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损失近50亿美元。 次贷危机也已经波及债券保险公司。 1月31日,由于承保的次级抵押债券资产急剧缩水,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商—美国MBIA公司2007年4季度净亏损23亿美元,合每股净亏损18.61美元,亏损额度创下历史之最。 债券保险商将可能普遍面临被降级的局面,从而使次贷危机影响进一步扩散。 三、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是以外贸和投资拉动为主.内需为辅的偏执性经济,是世界美元储备最大国家,在刚刚加入国际浮动汇率不久,就遭遇了世界经济危机寒冬袭击。 先是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不断推高,紧接着世界危机带来国际经济需求大幅下滑,加上一路高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进一步加剧了高膨胀,使国内实体经济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下游企业经济无力承受,国内的消费物价一路走高,促使消费经济大幅缩减,再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实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举步维艰。 很多的企业公司都需要从金融系统贷款来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流动性不足(缺钱),无法再进行生产,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现在的通货膨胀,可支配收入减少,购买力萎缩。 消费不旺盛,自然生产就再次降低,这个就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的内在原理。 08年7、8月份,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就是由此造成的,国内受到的最大影响,除了全球性经济的不景气,最主要的还是人民币升值过快,对美元汇率的提高,使得中国出口的商品价格上涨,压缩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利润空间,导致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下降而亏损运营,再加上前段时间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难以贷款维持生产,倒闭就成了很多企业的宿命。 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 而对于我国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 我国东南沿海外向经济实体,大都是以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经济危机使得出口业务极度下滑,产品卖不出去,大量商品回潮冲击了国内市场,在那些地方会出现许多价格极度便宜的纺织品和小电器,也由此使得大量私企倒闭关门,老板一走了之。 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快撤离。 目前这种情况从沿海蔓延到内地许多地方。 使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2、房地产业 。 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 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 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3、钢铁行业和等能源业。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外贸型企业的倒闭和房地产业萎缩,使国内对于能源和钢铁需求的减少必然会造成钢铁价格持续下跌和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我们不能被其冲晕了头,而应该勇敢的迎接挑战,机遇永远使和挑战并存,我们要正视金融危机但并不害怕,克服危机迎来中国的再一次腾飞的机会。 四、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危机。 在世界上普遍采取三个步骤来应对。 1、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 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 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 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2、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3、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 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 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 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 中国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 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同时,一些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有利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 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 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 我们相信政府处置危机的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信心,我们每个人的信心就是战胜危机的良方,相信这场危机一定会转化为中国经济腾飞新起点。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改变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产业布局失衡严重,行业结构性失调,这些问题困扰着整个经济的每一环节,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依靠外贸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内需为辅的长期经济政策。 等世界经济摆脱“滞胀”和“失衡”,而新一轮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新兴经济体的引领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因此中国要积极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在这危机中间保持中国屹立不倒,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经济危机,做到一个负责的大国,共同度过金融危机。 把这场危机一定会转化为中国经济腾飞新起点。 1: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 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 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 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2、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3、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 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 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 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 中国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 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同时,一些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有利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 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 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 我们相信政府处置危机的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信心,我们每个人的信心就是战胜危机的良方,相信这场危机一定会转化为中国经济腾飞新起点。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改变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产业布局失衡严重,行业结构性失调,这些问题困扰着整个经济的每一环节,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依靠外贸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内需为辅的长期经济政策。 等世界经济摆脱“滞胀”和“失衡”,而新一轮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新兴经济体的引领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因此中国要积极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在这危机中间保持中国屹立不倒,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经济危机,做到一个负责的大国,共同度过金融危机。 把这场危机一定会转化为中国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8068.html
突发!理想遭投资者集体诉讼!股价几近 腰斩
两篇毕业论文致谢同一个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