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画 立夏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立夏又称“春尽日”,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之后,日照渐长,气温升高,草木和农作物都进入旺盛生长期。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今天,让我们用甲骨文“打开”立夏节气,一起感受“万物至此皆长大”的意趣。

文化中国行丨甲骨文“画”节气:立夏

立春、立夏中的“立”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立”而不是“始”呢?

立春、立夏中的“立”是开始和开端的意思。用“立”而不用“始”是因为“立”有世间万物起始、变化更替的意思,并且“立”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立这个字还具有吉祥如意,好运连连的寓意。

立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本意是一个人站在地上,后来其引申义为建立,树立,设立等诸多含义。在甲骨文中,立这个字根据他的形状可以理解它的意思。立字下面的一横就指代大地,而上面一部分就指代一个人,人站在大地上就是立。因此,这个字的本意就定为人站在地上。后来,人们将立这个字引申为了更多的含义,例如建立、树立、设立等意思。

始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其本意是最初,最开始,后来其引申为根本,过去等诸多含义。始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始字由女和台组成,女子表示女子,台字表示声。这个字有女子刚刚怀孕很高兴的意思,但是这种说法不被大家所采用。人们更多的愿意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为最开始,最起初。因为开始和起初的意思是最能与始这个字匹配,因此始就被定义为开始,起初的意思。

立春、立夏中的立表示开始之意,春代表生长、生命,夏代表炎热、活力。人们用立春、立夏,却不用始春、始夏。首先不从其他方面来讲,单单从字声来看,立这个就比始这个字听着舒服些。而从真正意义上讲,立这个字包含的意思比始这个字包含的意思要广。也就是立字包含了始字。其次,立字出发点是以人延伸到万物,是万物的生长起源,也就是春天来到的开始。立字代表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境界,相比于始来讲,要更加适合。

历法和节气

二 天历的历法 甲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 每月一节、一气。 节为月首。 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 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 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 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 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 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 今臣等造历既成。 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 准。 奉 旨造癸好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 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 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 二十八宿是记礼拜。 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 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 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 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 「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 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 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丑,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 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 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 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 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种青蓝。 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 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 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 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 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 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 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 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 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 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 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 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 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 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 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 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 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 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 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 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 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 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 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 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 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 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 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 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 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 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 「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 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 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 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 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 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 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 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 他以宋元佑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 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 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 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 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 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 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 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 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 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 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 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丙 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 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 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 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 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 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 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 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 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 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 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 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 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 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 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 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 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 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 事有凑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 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确与天象相合。 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 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 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 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 辛开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 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 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岁实 岁实,就是一岁里面实在的日数。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有人以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阳历,这一年正是阳历的闰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 其实,天历的编制者是懂得阳历的(论证详第三节),可以肯定他们不会错误地以阳历闰年的日数来做岁实的。 我从前因见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会儒家书籍中所说的帝就是他们所奉的上帝,曾经以为天历的岁实大约是采取书经尧典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数。 现在看来,天历的编制者是通晓历法的,他们也同样不会以尧典这个基数作为岁实的。 太平天国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在献历本章上曾经明确地说到:「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 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这就是说由于天历要求平匀圆满,反对置闰,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C 年名 天历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清代时宪书用它,太平天国天历也承用它。 天历创制时曾参考清咸丰元年时宪书,这一年干支纪年名为辛亥,于是即据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壬子、三年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终每月的顺序排定,这是太阴月,以一次太阴圆缺晦朔为一个月。 当殷商时代,如武丁时,即以一、二、三至十二为月名,闰年添一个十三月。 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为正月,沿用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阳历,正月的名称,行用了三千多年。 但天历正月的名,乃是太阳历的「节气月」,与以前的「太阴月」名同而实异。 太阴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个月亮之月。 太阳历的正月(节气月),乃是当一年春季的开始,约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 二月三十日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为末段,天历的月名意义是这样。 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这样。 所以天历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 它将一节一气叫做月,不过是借用太阴月的名称罢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 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没有月建。 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 汉简中已有月建的设置,例如流沙坠简中著录的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历谱「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为建寅之月。 其法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节日则重一字,所以十二节所建不同。 古以建除附会吉凶忌宜,叫做建除家。 但所谓「月建」,有支无干。 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 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 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 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 但太平天国造壬子二年新历,却据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 可知天历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纪月的古例,承袭时宪书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 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记日次的数字。 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 在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 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 若从盘庚迁殷算起,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 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 若再上推,自更邈远。 干支纪日原来与迷信没有关系。 当殷、周时代,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许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 太平天国制作新历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历书里面一切迷信说法一举而廓清之,真可说是二千年来历书上一大快事。 但是,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 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这是太平天国批判接受过去文化具有识力的地方。 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 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 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 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 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历书,开始并没有迷信羼难其间,只不过是代表七日来复的四周,即用来记四个星期日子,从中国历书的沿革,就可以知道。 汉代历谱残简,绝没有记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见后唐及北宋日历,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 后唐同光四年历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书「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 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 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岁具注历,更载有推七曜值日吉凶法,列有七曜名〔一〕。 但七曜名不全载入历书,仅以「日曜」的「密」,注朱书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 以上两种,都不载「宿」名,实为宿名人历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历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残历〔二〕。 这份残历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这九日上都没有「密」字?br>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二册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 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 春分: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15°。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30°。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为45°。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 太阳黄经为75°。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阳黄经为90°。 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 太阳黄经为105°。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 太阳黄经为120°。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 太阳黄经为150°。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165°。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180°。 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195°。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节气的来源 [编辑本段]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 [编辑本段]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 [编辑本段]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蛰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节气诗歌 [编辑本段]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五)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六)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八)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九)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连连 节气联拾趣 [编辑本段]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 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 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填空 1.史记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公元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3.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自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年的历史 二.简答 4.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被普遍认可的,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总和。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实际上主要是指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如基本价值观,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等。 5.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在21世纪的今天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1)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2)有,原因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褪色,做为其中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自然有其存在价值。 6.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的标志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1)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2)A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 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8988.html
佩里西奇 38岁莫德里奇领衔 格瓦在列 克罗地亚欧洲杯大名单
希望能再见面 很高兴分享所有奖杯和经历 萨拉赫告别克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