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 济南 集散地

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扬天下的泉水之城、闻名于世的名士之城,龙山文化、大舜文化、名士文化、泉水文化、孝文化、忠义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也为济南千百年来优秀的官箴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和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笔者通过翻阅正史诸卷和历代方志,精选众多济南籍和曾在济南为官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官箴文化中清正廉洁、勤勉政事、直言敢谏、爱民礼士、自律守道、任人唯贤等思想精华。

欧阳询书《房彦谦碑》,刻于唐贞观五年(631年),现存于历城区房彦谦墓前。“官箴”,即从政之警诫,为官之箴言。中华优秀官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官员从政道德的承载体,古代官箴记载了大量优秀官吏的从政经验与为官之道,集中体现了古代官吏清廉的职业操守与高超的政治智慧。

《晏子春秋》:“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清廉”,自古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东汉名士范丹,字史云,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汉桓帝时,范丹被任命为莱芜长,后人常以“范莱芜”相称。范丹遭党锢之祸后,遁逃于梁沛之间,以“不得匡世济时”为憾,十余年结草屋而居,有时绝粮断炊,但穷居自若。《后汉书》一首《闾里歌》曾赞:“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尘釜鱼,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意指甑里积了灰尘,锅里有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同为东汉时期的韩韶,曾在嬴县(今济南市莱芜区)任职,莱芜嘶马河畔至今流传其“辞官留驹”的故事。据《莱芜市志》载,韩韶赴莱芜任官时,骑来的牝马早怀有孕,在当地生下一匹浑身无一根杂毛的枣红马驹,他十分珍爱。后因为官操劳,韩韶生病辞官返回原籍,他对送行的百姓说:“此驹生在嬴城,吃嬴城草,喝嬴城水长大,应该留下。”他让人把小马驹拴留,自己跨马而去。马驹恋母,母马恋驹,相互嘶鸣不已。人们将留驹处的河流取名为“嘶马河”。后来,人们在此聚而成村,村以河名,即今天的嘶马河村。

隋代河南洛阳人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别驾,素有“清水别驾”之美名。据道光《济南府志》载,赵轨在齐州任职四年,政绩突出,受到隋文帝嘉奖,被调回京师做官。即将启程离开时,当地百姓赶来送别。一位老人捧一杯清水,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官任,勤政为民,对百姓一无所取,因此不敢用酒送别您。您清廉像水,我们献上一杯水为您饯行。”赵轨接过水来,一饮而尽,留下清廉如水的美名,为后人所传颂。

隋代齐州人房彦谦(唐房玄龄之父),据《隋书》,本是“家有旧业、资产素殷”的“富二代”,加上做官所得俸禄,本该充盈有余,但房彦谦“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从少年到成年,他的一言一行,从不涉及私人的事;虽生活拮据,却怡然自得。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彦谦对子女的“清白”之爱,是留给房玄龄等子女最珍贵的遗产。

明末济阳人邢其谏,曾于山西代州代理知州。代州物产丰富,非常富饶,邢其谏不为所动,安心梳理经济账目、审理案件、批阅和处理各种文书等,各方面关系协调得融洽和谐。据乾隆《济阳县志》载,“处膏脂而一尘不染,当转输而百蠹咸清”。

广东省龙门县人李隶中,清乾隆时期曾任莱芜县令,为官刚正不阿,多善政,不贪一文。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称,“隶中历宰六邑佐二州,不名一钱,时称山左清官第一。”

清同治年间山东巡抚阎敬铭,据《清史稿》载,其一生“质朴,以洁廉自矫厉”。做官多年,一直穿一袭布袍,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乎,以致出门在外,人们竟不知他是朝廷大员。据清代文学家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六记载:“阎巡抚山东时,以俭约著。尝使其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僚属诣谒者,惟闻暖阁旁机声轧轧而已。尝冬月衣一絮袍,出示僚属曰:此贱内手弹者也。僚属无不叹服。”

魏末晋初成公绥《贤明颂》:“王用勤政,万国以虔。”“勤政”就是恪尽职守,勤于政事,为国为民认真负责做事。

西汉为民治水而千古留名的许商就是勤政的典范。西汉鸿嘉年间,黄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朝廷委任许商任河堤都尉,责令他根治夹马河。许商上任后,看河道、查流向、探水深、画图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忙得不可开交。他亲自参加每一项工程,常年工作在治水工地上,三年过后,洪水直通渤海,不再泛滥成灾,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许商的功绩,将所凿之河更名为商河,麦邱城也改成了商河城(今济南市商河县)。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在齐州开创“保伍”之法,该地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治理黄河中,严格执行九丁抽一的做法,使百姓免去徭役之苦;疏浚大明湖,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

明中期济阳人王道定,任香河县(今属河北省廊坊市)知县时,做事勤勉认真,作风雷厉风行,政绩突出。他主持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日夜操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工程如期完工,个人两袖清风。朝廷对其赞曰:“治剧有余,理棼无扰,计书称最,从事独贤。”就是说他在治理繁难的地方时游刃有余,处理纷繁的政务时不扰害百姓,各种账目最为清楚明白,做事情有突出的才能。

明代莱芜人吴来朝在山西省荣河县(今万荣县)任知县期间,因卓越的政绩,在民间曾留下“一生一任亦千秋”的美名。

清康熙年间,有两位勤政清廉的名臣,时称“南范北袁”。“范”指浙江巡抚范承谟,“袁”则是指山东巡抚袁懋功。袁懋功到任后,访贫问苦,寻求救治之道,以兴利除弊。他将赋税、垦荒、治安、执法等问题,归纳成十条,然后上奏给朝廷。由于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鉴于袁懋功的卓越功绩和山东各界的强烈要求,康熙帝特准他“卧治山东”。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将俨然作矜庄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直谏”,既是古代御史之重要职责,也是古代官吏必备之优秀品质。

元代济南章丘人刘敏中,一生为官清正,以时事为忧,敢于将权贵横暴绳之以法,并上疏指陈时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为监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纳。据《元史》载,在刘敏中任御史台都事时,他的同僚王约因为言语得罪了权贵被罢官,刘敏中于是闭门称病。有台臣请他出来主事时,他说:“假使王约无罪而遭弹劾,那我当然不能出来主事;假使王约确实有罪,那我和他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却不能劝阻他,我也有罪。”寥寥数语,表现了他耿直、率真的性格。

元刊本《张文忠公文集》张养浩像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济南历城人张养浩,字希孟,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等数朝,多有政声。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的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疏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元宵佳节时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得到的快乐少,忧患很多。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张挂花灯的计划。

元代首届科举状元,章丘人张起岩同样以抗言直谏著称,其外和中刚、正色立朝,有“元代欧阳修”之誉。

明代长清人李纲有“铁御史”之誉,执法不阿,曾弹劾浙江污吏达四百余人。

明代济南历城人刘天民,更是曾上演一出直谏的精彩好戏。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因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刘天民劝谏嘉靖皇帝,被廷杖,还被贬到外地为官。旧时凡京官外谪,出都门时以眼纱遮目。刘天民过吏部时,吏部大小官吏皆在衙门外聚集,簇拥上前道别。刘天民摘下眼纱扔到地上:“吾无愧于衙门,使诸君得见吾真面目耳。”此番言论足见刘天民的真性情。

清代济南章丘人李慎修,也以直言敢谏闻名。李慎修官居刑部郎中十余年,多次平反冤狱,执法如山,有“白面包公”美誉。据道光《章丘县志》载,曾有一官员侵吞公款,刑部欲以挪用公款案从轻发落,李慎修坚决不同意。有人示意这样处理是圣上的旨意,李慎修说:既然恩出自皇上,我司官枉法,哪还有何资格做法官,还有什么颜面坐在这个位子上呢!最终依照法律处理了此案。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爱民”,关心民生,心系百姓,历来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宋代齐州人范讽,任淄州(今淄博一带)通判时,当地发生大旱,蝗虫滋生,危害百姓。蝗虫不食豆,因此百姓希望补种豆类作物,但苦于无种。范讽决定开官仓贷种于民。县令以为不可,范讽表示愿负全责,贷出豆种三万斛。到秋季,百姓都如数还于官仓。

明代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安福县人赵璜,曾出任济南知府、山东巡抚。作为山东的地方官,赵璜对自己辖区内的百姓十分爱护,处处为他们着想。在他任职济南知府时,曾为保护当地佃耕农户们的土地,与济南德王朱见潾据理力争,并上疏皇帝,最终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李冕祠堂碑记

明代济南章丘人李冕,嘉靖年间授魏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知县。他上任之始就遇连年饥荒,为救民于水火,李冕冒死开仓赈饥。县上存粮不足,又为民请命于郡守,力促从国库中发粮四千石,保住饥民性命。不久漳河又发大水,数百户人家濒临灭顶之灾。胆小的官吏纷纷弃民而逃,唯李冕奋然而前,组织人力截断水流。水灾过后,他遍访全县各乡,组织人力物力恢复生产。

明代济阳人高时,初任山阳(今江苏淮安)知县时,该县因地近淮河,淮水泛滥,一片汪洋。高时下车伊始便昼夜奔波,一面赈济抚恤灾民,一面召集壮丁修筑堤坝,拦堵洪水。水灾过后,对县内徭役征调和赋税征收予以革新,减轻百姓负担。百姓颂扬其为“淮干保障,驿路风清”,称赞他是防止淮河泛滥成灾的保障,为官以来两袖清风。当他离开山阳时,百姓拦道挽留,塑肖像、立碑碣来纪念其政绩。

明代莱芜人亓诗教,曾官至二品。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省境内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亓诗教冒着被罢官甚至杀头的危险,直接上书皇帝千言《饥民疏》,最终朝廷采纳了其政策建议,山东千万饥民免遭生灵涂炭。

清顺治年间莱芜人魏似韩,在陕西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任职期间,做的每一件事皆以造福百姓为宗旨。鄠县有名望的绅士曾谢他说:“诸弊尽除,公苦矣!”魏公则淡然一笑说:“求民不苦足矣,我苦我自甘之。”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自发组织起来要为他建祠画像,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甚至把别人早已为他画好的像亲手付之一炬,尽显高风亮节。魏似韩的后人魏昭藜,在四川夔州府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任知县时,得知百姓赋税沉重,怨声载道,便下决心要革除弊政。有的同僚曾劝他:大人只要依旧例行事,清正为官就行,何必自找麻烦,惹火烧身呢?魏昭藜慨然作答:“明知百姓陷于水火而不起而拯之,可谓父母官耶?”

清代济阳人刘廷彦,“九年为官,名齐韩范”。在四川省宁番卫军民守府任职期间,派人到山东老家,搜集胡萝卜种、芝麻种、棉花种等带回宁番,到田间传授种植方法,天天带两脚泥回来。在他的亲身传授和宣传下,宁番一带改变了单一种植甘蔗的传统,也种上了五谷杂粮,农业生产得到突破性发展。他到任的第五年夏季,在洪水中救出两个孩子,父母全被淹死,无依无靠,刘廷彦便带回府衙作为义子,直到回山东老家也带在身边,当亲儿子看待。

《孟子》:“自律者,身自修也,于德自然而生焉。”“自律”,易成事,唯有自律,方能更自由。而为官,理应为道德和自我修身之楷模。

春秋鲁国柳下邑(今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的柳下惠,是执法严明的法官、退敌救国的爱国者、永保洁德的正直官员、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还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

唐代齐州全节人(今济南市章丘区)崔从,恪守族训,保持着“以科第入世,以成就事业,以文学名世,以树德建言”的家族门风。崔从每到一地,每任一职,都恭敬谦让自处,不结交权贵。《旧唐书》载,其“阶品合立门戟,终不之请。四为大镇,家无妓乐,士友多之”。世人皆多仰慕,被誉为一代忠贞廉臣。

宋代堂邑(今聊城市西北)人廉公谔,曾任莱芜县令,据《莱芜市志》载,其“清介自持,专务德化”,百姓把廉公谔与汉代的莱芜长范丹相提并论,称颂道:“釜甑生尘鱼,境内安以乐。昔闻范史云,今见廉公谔。”

明代安徽泾县人徐榜,曾任济南知府,为政为官,皆以范仲淹为“元神”,清嘉庆年间的《泾县志》载,其“厌华丽、寡言笑。礼法所在,虽亲故不假颜色”。这种注重修身自律的品质,在徐榜一生中都有所体现。其退休回家后,还从养生的角度,提出“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神、养气。

莱芜籍官吏吴来朝,饮食起居非常俭朴,平日里穿着土布衣衫,饮食粗茶淡饭。早起晚睡,读书写作,生活很有规律。他对子孙要求非常严格,不论居官的、读书的,还是务农的,都要严守本分,勤奋竭力,矜持操守,正直而清白地做人。为使孙辈均能自食其力,他将四世同堂、几十口之家分居,迁徙八个村庄,均给购置少量田产,建起茅屋草舍,仅供维持一般生活。并谆谆教诲:“要勤俭持家,珍惜财物,即使婚嫁丧葬都要从简操办,不可铺张奢费。不能依赖长辈家产好逸恶劳,更不能仗恃父祖功业骄横凌人。”

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王士禛小像

王士禛作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曾长期游历济南。其出身五世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训甚严。其三子王启汸获命到土瘠民贫、百废待兴的唐山任县令。王士禛很是放心不下,遂将书写的一册《手镜录》交于儿子。《手镜录》由五十条从政箴言组成,其中讲到“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要求儿子做官不能有任何特权思想,要厉行节俭、廉洁自律,爱护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这体现出王士禛作为一个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对儿子如何为官的特意交代,更体现了王士禛对家族世代清廉为官的家风的承袭和发扬。

据《丁文诚公家信》,曾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在给外出做官的长子丁体常的家书中写道:“至于做官,一切补、署,自有天定不可强为。我们只尽其在己,何谓尽己?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而又歉以处己,和以待人,忠厚居心,谨慎办事,如是而已。其余一切非本己所可必,不必营求、焦急,徒自损心力。此居官之要,尔其志之!”由以上可知,丁宝桢谈到一位官员的自我修养,切忌钻营,否则“徒自损心力”。

《尚书·咸有一德》载:“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任贤”,选贤举能,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所推崇的基本原则。

大舜文化与龙山文化,构成济南文化的历史根基,奠定了济南在中华文明源头的位置。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从《尚书》《史记》来看,其“德圣”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举贤任能。史载,在经过重重考验后,尧禅位于舜。继位后,舜分官设职、选贤任能,派“八恺”“八元”到各地管理农事、教化人民,一时间四方和睦、内平外成。

济南历史上“管鲍之交”的故事,既体现崇尚友谊、追求忠诚,也包含了选贤举能的官箴思想。青年时期鲍叔牙对管仲的维护,体现了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宽容、支持。帮助齐桓公登上君位后,鲍叔牙把相国之位让给管仲,不仅仅是因为其宽容礼让、品德高尚,而且还是从国家大义出发认为管仲管理治理国家的能力更高。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绩,也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

西汉武帝时期,河南陈县人郑当时,曾任济南郡太守。据康熙《大清一统志》载,他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份屈居于客人之下。每逢上朝,遇有向汉武帝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乐于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和属下谈话时非常谦和。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汉武帝,唯恐延迟误事。因此,士人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羊祜,字叔子。莱芜城南羊庄村及城北羊里街道、羊丘山,世传为羊祜居地。羊祜居官显要而清廉正直,经常向晋武帝推荐有德才的人才担任要职而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

《济南通史》载,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济南历城人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

进入新时代,古代官箴的一些内容虽已失去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与社会环境,但其中仍有不少主张、观念和思想具有时代价值。在大力实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今天,研究宣传和继承发扬优秀官箴文化,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政德修养、提升治国理政的从政能力,做到廉洁从政、高效从政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庞新华)


山东省的简介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 山东简介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山东省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泰山和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故乡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山东省省会为济南市,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 山东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山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邹县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拥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 这里还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由于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著名的鲁国和齐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山东因而简称“鲁”或“齐鲁”。 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山东人具有勤劳、朴 实、重情义、守信用的传统美德,向以不怕困难、不甘落后、吃苦耐劳、勤俭努力而为世人称道。 山东省是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境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点约493处,古建筑、古遗址1.3万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9处。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格。 目前,全省360多处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6大旅游区: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曲阜圣地之旅);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故里,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孔庙,孔府,孔林规模宏大,文物荟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着中华之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 山东东部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风光绮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 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前海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 “鱼果之乡”烟台,“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 山东中部,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世界风筝都”潍坊的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石家庄民俗旅游等卓有特色。 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古齐国都城淄博,拥有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齐长城遗址等古迹。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经山东570公里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壮丽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梁山水泊遗址,菏泽的牡丹,聊城的光岳楼,铁塔,德州的苏禄王墓,枣庄万亩石榴,徽山湖十万亩荷花以及古运河游等也都各具特色。 为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山东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等,同时,还开发了常年可以参加的孔子家乡修学旅游、穆斯林旅游、徐福东渡游、农家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中医康复旅游、朝圣旅游等三十多个专项旅游活动,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作品的文体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奇妙的克隆 B. 《中国的石拱桥》 C. 《苏州园林》D.《济南的冬天》

D不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说明文。

我国的泉城指的是什么?

济南——“泉城”山东省省会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濒黄河,南依泰山。 市居盆地,四面环山.辖市中、历下、槐荫、天桥、历城、长清6个区,平阴、济阳、商河3个县和县级章丘市。 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人口549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城市。 济南历史悠久,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5000年前,该地居民已能制作乌黑发亮的陶瓷,由此构成了我国古代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既有新石器时期的龙山黑陶文化遗址,又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既有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又有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 2600年前,齐国在此筑城,济南成为当时齐国的边防要塞。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说的就是“泉城”济南。 这是一处以泉水众多、风光明秀而著称于世的美丽城市。 济南城内原来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处,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称。 现大多数名泉都已见底,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涟涟水波。 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称,喷高三尺已不复见,然奇泉不可不看,更有易安与李攀龙,非去不可。 黑虎泉,找一个人少的早上,漫步泉旁,看泉眼如珠冒起,听黑虎泉奔涌之畅快,亦属一乐事。 大明湖、千佛山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大明湖湖面宽阔,由众泉汇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绿柳成荫,赶上荷花节期间去大明颇有一番风味。 千佛山为佛教名山,古名历山,有舜耕历山之说,登山远眺,明湖如镜,黄河似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 游济南,可春游趵突泉,冬游大明湖雪景。 但济南冬冷夏热,春季风沙大,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25940.html
究竟向右转多远 欧洲议会选举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