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所学校 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佐藤学教授所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副标题就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此书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所讲的道理也适合中国教育。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还是“满堂灌”“独白式”的“记忆的课堂”,重“讲”而忽视“学”,重灌输而忽视核心素养,重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陶行知诟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观。如何改变课堂?

从“记忆课堂”转向“探究课堂”

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一种孜孜不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其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它也是基于共同体的,协同探索真理,学会思考,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

从“独白式”转向“对话式”

学习本质上是与教师、教材、其他同伴、环境等相互交流、感染、启发的行为。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引发学生的表达。在对话性的实践中,学生彼此尊重,倾听对方,形成各自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

“对话”是思考的外化,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学困生”的声音,可以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

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模式”

历数近年的教学模式,知名的有成功教育、主题教学、创新教学、合作学习、导学式、双主式,尝试教学式、自学辅导法、八字教学式、六步教学法、循环大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

综合分析这些模式,它们都是在“学、导、练”上做文章——都放大了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都用学案来“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关注学习状态;都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实施“零作业”策略等。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发展。

——单一模式是刻板的,一以贯之的使用,会走向僵化、兴趣索然,衰退和灭亡。教育改革仅靠几个模式是不能成气候的,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思想,提升其素养。于永正先生一生研究、尝试了无数教学模式,最后觉得还是教者的素质重要,有了素质,就可以删繁就简,随心所欲。

——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没有万能模式,教学改革的真谛在于对旧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模式的探索,探索出来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

从搞“模式”转向讲“原则”

实 际上 ,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比所谓的 “模式”更稳定、更高级也更接近本质。 而且思想和原则是万能的,模式不是万能的。 没有思想和原则,只有模式,教育教学就成了机械活动。

课堂要讲哪些“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孔子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目前,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一般是: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2.巩固性原则

教学中需要不断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并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的矛盾。巩固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要科学施法,方式多样。除了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方式;要本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将作业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3.及时反馈调节的原则

课堂学的知识最好当堂消化,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当地调节教与学活动。如,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要检查测试,及时评价。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主动性。每次作业先组织学生自批改、互评,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对不认真完成或没有完成作业的要有补救措施。要堂堂有测试卷,当堂互批互改,总结反思,改进措施并积极行动。

4.先学后教的原则

先学,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表扬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给“迷路”的学生“指南针”,但不能分散注意力。可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暴露学生的疑难问题,分析、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的“第二次备课”。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应注意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内容;

2.明确教的方式——是“兵教兵”,教师只评定对错、完整与否,帮助更正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知其所以然,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5.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的原则

这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原则。

第一,精讲。少而精,一节课以15分钟为宜。精讲学习方法和要求,如审题方法、解题技巧、考试技能;精讲知识的拓宽、迁移、类比、推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精讲学习的疑惑和盲点,如知识重难点、易混点、考试失分点;精讲知识总结、应用及规律。

第二,多练与精练。

——多练,指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自主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练,包括精选习题,以及通过“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练难懂的、易混淆的、有常见错误的地方和中高考重点。要有广度和深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能够“平衡机械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的关系:

1)习题设计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基础性、层次性、开放性。

2)筛选一些可以归纳解题思路或知识迁移的题目来练习。注意综合知识点,使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扎实掌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3)精心汇集问题,及时解决盲区。

“精讲多练”和“精讲精练”是一个进阶的过程,是“讲练结合”所追求的目标,最终实现“省时而高效”的大目标。

6.从严管理的原则

最后,从严管理的原则,是课堂省时高效,教学省时高效的基本保障。

如何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一、校长要先转变思想观念, 要有执行力和信念,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破解一线教师的思想难题。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校合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重视非教学素质的提高, 如教师的气质、性格、理念、作风、态度、责任感。其内核是“严”,如庄重而威严的气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严于律人律己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严师出高徒的敬业等。但“严”要讲科学:要努力、要付出、要适度、要持之以恒、要严中有爱。

四、合作学习。 要重视学习小组,发挥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辅导作用——有问题,由小组长组织、定夺,互帮互助;督促作用——层层检查督促作业完成状况,及时填报登记表上报。

五、重视观念,淡化设计。 要讲效益,教学要根据学法来定,学法要根据做法来定;教学要具有内容的现实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探索性、目标的多元性,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重视全面发展、民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淡化设计,不是不设计,而是不要冲淡主旨,冲淡观念的主导作用。

教有法,而无定法。“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当教师理解了各种“法”的精神实质,才可能抛开个体的法,融会贯通于“多法”,形成一种“思想、原则和方法”,这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法胜有法,就是因材施法。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改革的重点工作。 在新课改背景下,有许多学校的校长把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课改的全部内容来抓,于是也就把突破点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上,认为只要课堂教学改革能成功那么“课改”就成功了。 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了一所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头等大事。 其实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 要改变一种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尽管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喊了多年,但真正能在全国有推广意义的典型事例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其“课改”的盲目性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到底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宣告胜利。 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呢?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论述; 我国著名教育家、华师大终身教授叶澜曾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过精辟论述。 她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 叶澜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好比是一个教学的“大框架”。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 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1. 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 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 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 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 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3.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 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课改”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 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 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

校长如何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下埠镇中李凌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抓手。 市局组织校长培训班,给我们校长们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和视觉冲击,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目前,全县许多学校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或尝试着课堂教学改革,掀起了一股学思洋模杜郎的热潮。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形成燎原之势,而不自生自灭。 我认为,校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这样重大而全新的改革,校长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 校长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和管理方法无不直接关系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作为一名校长,就应成为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一、校长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先知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树立符合当代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要真正地、彻底地实践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 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必须要自觉领悟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现代课程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和现代评价观。 其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新的理念来支撑,作为校长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还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工自我充电,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再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作为校长,要打破以往的思维方法,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大胆尝试,不怕困难,抱定目标,坚持到底。 大魄力,硬手腕,立足本土,先做后说,抓住核心,一步到位,层层推进。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改革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成为改革的先知者。 二、校长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常言道先有思路,后有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作为一名校长应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认真思索,精心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决不能只摆出一种小改小革、应付了事的架势。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反思学校管理,反思自身实践,直面校情,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成长需要及教学条件、外部环境等设计好学校的改革目标,要广泛博采众家教改理论之长,汲取各校教改的精华,构建好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针对学校实际,努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风格,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三、校长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研究者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校长应成为改革的研究者,不断思考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确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后,校长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各项工作,但校长需要考虑的变数很多,遇到的困情和疑惑不少,其中许多是不明确的或无法预期的。 作为校长要站在现代教育的高度,全面反思传统课堂的弊端,全面反思传统学校管理对教学改革的制约和影响,从而思考如何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学校管理机制,思考如何全面而扎实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思考如何建立一支适应改革的教师队伍,思考如何创造出更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长要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制订出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方案,确立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步骤、途径、方法和要求。 面对困难,校长要始终保持一个创造性头脑,要有识别机遇的敏感性,又有克服困难的胆识,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性地走出一条脱困之路。 四、校长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协调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分工协作。 教学改革是一项牵动学校全员和社区、家长的工作。 校长必须充分发挥整体的合力效应,以保证所有的力量都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服务。 首先校长应做好学校内部目标任务、职权、利益的协调,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相互协作、运作有序、充满活力的浓厚氛围,加强学校成员的协同合作。 力求全校上下认识上高度统一,步调上高度一致。 其次是搞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协调。 校长要注意学校与社区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加强学校与校外各种力量的沟通与交流,调动学生家长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努力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校长只有主动作好协调多方关系,不坐守观望,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 五、校长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校长必须及时转换角色。 在教学改革中必须与教师一起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校长只有站在教学第一线,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才能从多个视角去发现差异,寻找改革中的问题,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决策。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倡导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作为校长要少点指令,多点指导;少说空话,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与课改同步,与师生同行;与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面对面,科学高效地组织。 参与全校的教改工作,到师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坚持上课、听课、评课,掌握教改的主动权,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忠实实践者。 六、校长应成为课改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者是教师,而我们的教师多数是从传统教学中成长起来,课堂上灌,课下压,多布置作业,题海战术,体罚学生是教师的看家本领。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他们自然又成了新兵,因此,关注教师成长是校长在教学改革中的重大责任。 首先要营造教师成长的氛围。 作为校长要摒弃过去那种滞后的管理做法,花大力气构建新课程理念的各种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 只有引导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来服务,当人生的目标来追求,教师工作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源动力,才会不断创新,才会热心于改革。 否则,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就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校长要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的成长联系起来,努力创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努力构建教学改革的自我展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其次要抓好校本培训。 教学改革的推动需要我们转变教师观念,并充实和更新教师知识。 因此校长要重视抓好教师培训,把培训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切实做到边实验,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必须坚持不断学习、实践、感悟、提高、深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在校本培训中,特别要倡导合作交流,形成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再次要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的真实教育问题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它是引导教师踏上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教研旅程的新模式,也是目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方向和重点。 教研活动的方法应多种多样。 如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观摩听课、课后评议、课后反思、教学论坛等。 校长应努力为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创造条件。 七、校长应成为课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能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时代新人,作为校长要为学生自主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一是要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健康向上、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 二是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 努力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真正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充满和谐的集体氛围。 三是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四是要改变评价体制。 力求建立一套适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不断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能否真正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能不能真正引领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关键是学校校长有没有坚定改革的先进理念、勇气和毅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矢志改革的校长必然会带出一个富有改革特色的学校。 我相信课堂教学改革的旋风一定会吹醒各中小学校,萍乡教育的明天一定会百花齐放,大放异彩。

读武宏伟《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课堂做起》笔记(三)

课堂要讲哪些“思想和原则”?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律,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面临的课题不同,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 因而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内容和体系纷繁不一。 归结一下,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启发式原则、教学相长原则、整体性原则、师生协同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少数是亘古未变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而大多数则被急功近利的现实弱化,甚至是遗弃。 还有些经实践证明是可以奉为原则的东西却没有列入其中,在这里笔者要把它们补充上。 要使课堂省时高效,只要抓住下列的几条原则并认真落实就可以了。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的教学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 目前,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最有效方式是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2)巩固性原则。 教学中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巩固是在在理解基础上的巩固,巩固要科学施法,方式要多样化,除各种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巩固知识,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国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业量大。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4036.html
希望能给他一些特别的东西 欧冠!穆科科 罗伊斯的离开令人惋惜
为何3年全倒在这1大顽疾 山东泰山泪别争冠 阴冷的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