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万亿!A股科创力度再上新台阶!27家公司狂投超百亿搞研发 这家龙头车企研发支出超过一年净利

近年来,AI、新能源、创新药等科技热点持续轮动,科技创新已日渐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作为上市公司,更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作用。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3年,A股整体研发力度再上新台阶。数据宝制作发布《A股研发支出排行榜》和《A股研发强度排行榜》,供读者参考。

A股研发支出及占营收比例均创新高

从数据上看,近5年,A股整体研发支出及占营收比例逐年上涨。2020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23年度,A股整体研发支出达到1.82万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的2.51%,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分行业看,建筑装饰行业研发支出居首,高达2445.51亿元 ;电子、汽车、电力设备行业研发支出排名靠前,均超过1500亿元;医药生物、计算机、通信、机械设备行业随后,研发支出均在1000亿元以上。

按照研发强度排名,计算机行业居首,2023年该行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达到10.57%,也就是业内约一成的营收用于研发。 房地产、非银金融等资金密集行业不仅研发支出少,同时占营收比也低,全年研发支出均不足50亿元且占营收比低于0.2%。

27家公司全年研发投入逾百亿

具体到上市公司层面,哪些公司研发投入较多呢?数据宝制作发布《A股研发支出排行榜》。以绝对金额看,2023年研发支出超1亿元的公司有2084家,超10亿元的有279家,超100亿元的有27家。

中国建筑 摘得桂冠,研发支出高达460.7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2022年的研发支出同样为A股市场最高。

比亚迪 排名第二,研发支出399.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7.39%,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远高于公司2023年的净利润300.41亿元。2024年,在汽车领域,公司将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及自主可控,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次充电电池方面,公司也将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及产品升级。

紧随其后的是一帮“中字头”大佬,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中铁全年研发支出均在300亿元以上;中国交建、中兴通讯、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石化等公司研发支出超过230亿元。其中,作为民企的中兴通讯冲入榜单前列,2023年公司研发支出267.83亿元,占全年营收比例达到21.56%,两项数据再次刷新历史最高水平。

2023年,多家上市车企在研发投入上砸下重本,尤其是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头部企业研发支出均逾百亿元,长安汽车、潍柴动力、广汽集团、华域汽车等研发支出也在70亿元以上。上汽集团表示,当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效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实现市场化发展。

29家公司拿出一半营收搞研发

数据宝同时制作发布《A股研发强度排行榜》,以全年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对公司的研发强度进行排名。在剔除2023年营收不足亿元以及尚未实现盈利(股票带有-U后缀)的上市公司后, 849家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超过10%,29家超过50%,6家超过100%,意味着这部分公司的研发投入已超出其营收能力。

论及研发“烧钱”,创新药企业一直是“敢为人先”。在研发强度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5家属于医药生物行业,其中康希诺、舒泰神、荣昌生物、百奥泰拿下榜单前四,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均高于100%。另有3家公司为国防军工行业,还有2家公司属于电子通信行业。

康希诺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居首,高达185.3%。公司是国内创新疫苗企业,在研管线进展顺利。肺炎管线13价肺炎疫苗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PBPV疫苗Ib期临床试验现场工作完成;破伤风疫苗进入到临床三期;MCV4疫苗4周岁以上扩充年龄组入组完成等等。

东海证券表示,近期创新药配套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此前对医药板块走势影响较大的内外部不利因素正逐步得到消化,医药板块有望迎来拐点行情。东吴证券也认为,医药政策回暖迹象明显。创新药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也是全球具备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得到国家重点扶持。

责编:周莎

校对:高源

美编:赵发新

数据宝


15家A股公司发布百亿级规模投资项目区域与产业发展的热度释放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1日至9月25日,15家A股公司发布百亿级规模投资项目。其中,欣旺达等公司连续推出百亿级投资项目,荣盛石化一次性抛出三个投资项目总金额超千亿元。

伴随百亿级投资项目涌现,区域与产业发展的热度也从中释放。记者注意到,上述百亿级投资项目集中分布在动力电池、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链。

感知产业发展热度

从投资金额来看,荣盛石化投建的三个项目,不仅单个项目均超过百亿元,而且合计金额超千亿元。

具体来看,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拟投建高端新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641亿元;拟投建新增140万吨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二期工程产品结构优化)项目,预计总投资345亿元;拟投建高性能树脂项目,预计总投资192亿元。

其中,高端新材料项目可以进一步“减油增化”,通过“优链、延链、补链”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化工材料和化学品产能规模。荣盛石化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均营收645.37亿元、净利润113.63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22.21%。

而在众多百亿级投资项目中,上港集团拟投建项目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公司9月23日公告称,拟以控股子公司盛东公司作为项目主体,投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550亿元。

该项目包括7个7万吨级、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以及工作船码头、防波堤、航道、锚地等配套工程,码头岸线总长6100米、防波堤长7500米。陆域总面积约663.97万平方米,包括码头生产作业区、海洋生态区和进港道路,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

上港集团表示,本次投资有利于公司提升洋山深水港区服务能级,增强长三角港航一体化江海联运服务,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自贸区新片区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同时,有助于提升洋山深水港区参与全球及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节点的地位和作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产业链活力

9月15日、9月21日,欣旺达先后发布两个百亿级投资项目公告。9月21日,欣旺达控股子公司欣旺达汽车电池与义乌市政府签署协议书,计划出资约213亿元投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总产能约50GWh生产基地,主要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及电池系统等。

欣旺达表示,此举是为了进行动力电池业务扩张,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义乌项目落地,有助于公司完善华东产业布局,加速开发其他潜在中高端车企客户,推动动力电池业务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欣旺达自去年底至今,相继在枣庄、珠海、什邡、宜昌、义乌投建动力电池项目,拟投资金额超700亿元,进而不断激发产业链活力。“通过欣旺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落户义乌,尽快形成规模化效应。”欣旺达表示。

近日,创益通收到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的定点函,被选定为四种车型连接片的开发和制造商,预计大部分定点项目将于2022年四季度逐步量产,成为公司布局新能源精密结构件领域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面向电池企业下游的整车厂,欣旺达分别在3月、7月公告收到定点通知,将为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ZS12MCEHEV(混合动力汽车)项目供应动力电池总成产品、为上汽大通BEV(纯电动汽车)项目供应动力电池电芯产品。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上述一系列投资项目除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也会改变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符合车企对动力电池领域的预期,有助于新能源汽车整体良性发展。

透视产业发展规律

龙头企业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引领效应,对行业发展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8月27日,中芯国际与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合作方订立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拟投资75亿美元在天津建设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可提供28纳米至180纳米的不同技术节点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全球晶圆代工产能,由全面稀缺转为结构性紧缺。”中芯国际介绍,依托无线通信、高速网络通信等领域的新一代技术升级,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细分领域的市场渗透动力强劲,相关终端产品的集成电路芯片含量显著增加,助力产业规模上行。

广汽集团积极进军动力电池领域。8月25日,广汽集团决定设立电池公司,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产业化建设。同时,参股公司巨湾技研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总投资36.9亿元。

东风集团选择联手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9月15日公告称,欣旺达汽车电池拟与东风集团等合作方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书,规划总投资约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从事动力电池电芯、模组、PACK和电池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车企与电池企业开展的新型合作关系,能够保障车企电动化转型的电池供应链稳定。东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量产,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的样板。”

前三季度A股公司研发支出近万亿元

A股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总体保持稳健增长,新能源、高技术制造等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向好。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以下简称中上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境内市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2.37万亿元,同比增长8.51%,占GDP总额的60.18%;实现净利润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46%。经营业绩稳中向好的背后,各领域企业不断强化研发投入,进一步助推发展动能的释放。中上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达0.94万亿元,同比增长20%。

部分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情况

强研发持续迸发增长活力

中上协综合统计显示,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均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增速分别为32%、54%、43%,研发强度分别为4.59%、8.68%、4.30%。其中,191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271家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速逾50%。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迈瑞医疗等10余家公司研发投入更是在10亿元以上。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方面,纳入Wind统计的4548家上市公司中,669家前三季度数值占比高于10%,其中106家高于30%。

具体来看,来自上交所数据显示,仅科创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计研发投入金额达681.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16%。其中,君实生物等30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云从科技等60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0%。

沪市上市企业中,国内率先从事量子科技产业化的国盾量子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7.84%,其前三季度研发投入累计近亿元;康希诺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增加111.18%,公司表示,主要系本集团在研产品的研发进展、研发阶段不同所致;复星医药也持续加强创新投入,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37.61亿元,同比增长19.36%。

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企业研发布局也十分亮眼。来自深交所数据显示,383家先进制造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1759.57亿元,同比增加20.25%,研发投入强度近5%,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汇集了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的280家主板数字经济产业公司中,研发支出合计1149.87亿元,同比增长14.69%,6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此外,深市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也快速增长。宁德时代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05.77亿元,同比增长130%,主要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项目增多及研发团队扩大,相应支出较上期增加;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08.70亿元,而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约79.91亿元。

另外,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倍。

创新成果转化多点开花

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得核心技术,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伴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上升,不少上市公司在产品创新、业绩表现等多维度都取得了持续性突破。

根据中上协统计数据,创新企业云集的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1777家上市公司中,720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实现双增长。其中,安旭生物、德方纳米等208家公司营收增幅超50%,汉得信息、润泽科技等478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30%,温氏股份、南都电源等53家较去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如利通科技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8.58%;在电力装备领域保持领先优势,TCL中环N型硅片全球市占率多年保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0.01亿元,同比增长80.68%。

从研发成果看,复星医药在研产品不断取得新进展。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0月,其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的第三项适应症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肿瘤药领域,截至10月30日,公司旗下的PD-1药物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共有三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相继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另一家君实生物三季度也有多项研发突破,其中包括JS015获批临床、VV116多项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特瑞普利单抗JS001新适应症上市获批等。华大九天目前则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50项,软件著作权67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平板设计EDA专业软件的空白。广立微已取得授权专利68项并承担了多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富士达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也标志着公司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着国际技术领先地位。

不断通过产品研发创新的加速、自动化和数智化水平的提升,亿纬锂能的产品竞争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的交付能力也得到持续提升。近日,公司锂亚电池还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根据公告,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14.32亿元,去年同期为9.24亿元,同比增长55.01%。公司正不断加大对锂电池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培养了超过2000人的研发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院,建成多个实验室和中试线。亿纬锂能方面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研发决定未来核心竞争力,优秀科技公司往往同时具备较快的收入增速、较高的盈利能力及研发水平。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各行业竞争持续激烈下,领域内不少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提升技术壁垒巩固领先地位。研发费用逐年增多有利于企业研发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A股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研发投入力度加大也有利于加速科技创新速度,推动我国产业链高端化发展。

上汽集团2019年报:净利润创五年新低,研发投入仍超百亿丨壹财眼

文|郭文静

强大如上汽集团,也免不了在2019年的车市寒冬中出现业绩下滑。

4月13日,上汽集团发布2019年财报,财报显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8433.24亿元,同比下滑6.5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6.03亿元,同比下滑28.9%;累计销量为623.8万辆,同比下滑11.5%。关键数据均呈现下滑态势,而更是出现十年来净利润首次下滑,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上汽集团在财报中表示,汽车行业普遍遇冷、国内汽车市场受经济增速下行和行业政策因素的叠加影响是主要原因,而净利润较营业收入、销量更大的下滑幅度则是销量减少、国五国六车型切换加剧供需矛盾、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多重因素导致的。

不过,虽然业绩下滑,上汽集团依然展现了作为行业龙头的“韧性”,市占率保持稳定,在降本增效方面也颇有成效,全年费用率稳定、在建工程减少、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而研发投入依然保持高位,超过百亿元。因此,多家券商都表示上市公司2019年业绩符合预期,并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

同时,上汽集团旗下主要分子公司的具体表现也各有亮点,这也是券商对上市公司2020年业绩的信心所在。

出口/新能源车有亮点,现金流充裕不差钱

2019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623.8万辆,同比下滑11.5%;其中乘用车销量为537.8万辆,同比下滑12.7%;商用车销量为85.9万辆,同比下滑3.4%;新能源车销量为18.5万辆,同比增长30.4%;出口量为35万辆,同比增长26.5%。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整体上,上汽集团销量下滑幅度与大盘一致,但在新能源车和出口方面都有不错表现,其中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自主品牌出口量为18.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2.3%,名爵品牌累计出口13.8万辆,占了自主出口的大部分。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中国车市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已是事实,能否寻求海外市场的突破,或许会是自主品牌接下来的重点,而背靠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的“出海”也更有底气;至于新能源车,除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业务之外,上汽大众即将投产的MEB工厂和相应车型,也被认为是上汽集团2020年的一大亮点。

另一亮点是上汽集团的整体销量结构在持续向上,2019年,上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11.5%,而营业收入下滑幅度为6.5%,说明企业单车均价有所提升,高端结构占比持续提升。

同时,上市公司的费用和现金情况表现良好,费用部分,在公司收入下降情况下,其三费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整体稳中略降,体现了企业较强的费用管控能力。具体来看,销售费用为574.51亿元,同比下降9.42%,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223.08亿元,同比增长4.56%,费用率提升0.3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方面,2019年上汽集团研发费用为133.94亿元,同比下降12.94%,研发投入合计147.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9%,虽然研发费用下降,但仍保持超过百亿的高位。

此外,上市公司2019年固定资产达到830.6亿元,在建工程仅剩上汽大众MEB工厂和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规模回落,中金证券认为,上市公司产能扩张高峰期已过。

在积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上汽集团2019年现金流量情况较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462.72亿元,同比增长415.53%,主要受财务公司投放贷款规模变化影响,而充裕的现金流对于企业在市场低谷抵御风险意义重大。

合资板块稳中有进,自主业务前景看好

与上汽集团整体发展态势相似,集团旗下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整体销量均出现下滑,不过仔细分析三家公司的业绩不难发现,在销售结构上,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有亮点。

上汽大众仍是上汽集团最大的业绩助力,2019年,企业销量为200.2万辆,同比下滑3.2%;营业总收入为2359.5亿元,同比下滑9%;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00.25亿元,同比下滑28.52%,作为合资方,上汽集团可以从中拿到100亿的利润,占了集团整体利润的40%左右。

不过,因为没有豪华品牌,以及2019年价格战、国五国六切换等因素,上汽大众2019年单车收入降至11.79万元,单车净利润也降至1万元。

相比而言,上汽通用在单车收入上的提升值得关注,2019年企业销量为160万辆,同比下滑18.8%;营业总收入为1878.21亿元,同比下滑16.3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9.58亿元,同比下滑29.85%。

然而,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凯迪拉克销量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及SUV销量占比上升,上汽通用单车收入同比增长3.07%至11.74万元,但单车利润仍呈下降态势,同比下滑13.58%至0.68万元。

上汽通用五菱2019年销量为166万辆,同比下滑19.4%;营业总收入为857.27亿元,同比下滑15.4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大幅下滑至16.99亿元,而因为商转乘的推进,其单车收入也出现逆势增长,可惜单车净利润仍大幅下滑至千元左右。

写在最后

虽然不少企业都表示,疫情对中国车市的影响是暂时的,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下滑已是大概率事件,上汽集团也因此制定了更为谨慎的2020年目标,包括营业总收入7800亿元(同比下滑7.5%)、营业成本6786亿元(同比下滑6.54%)、销量600万辆(同比下滑3.82%)。

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挑战无疑将更为严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250.html
春去夏来 立夏 绿肥红瘦
我们能做什么 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