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爆冷背后 有这4个趋势

点击图片▲欢迎报名

一个个‘冷门 ’背后,却都有其自洽的内在逻辑,也都有各自的指向意味。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24年的诺贝尔奖,那可能是“爆冷”。

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竟然颁发给了研究AI的科学家,让人直呼“物理学已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是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解决了蛋白质结构的相关问题,从而摘取桂冠。

好不容易等到了难以跨界的文学奖,结果热门的中国候选人残雪继续陪跑,而不被人看好的韩国女作家韩雪却笑到最后,就连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候选人联合国秘书长,也被日本核爆幸存者组织抢了风头。

爆冷多了,也就成了“惯冷”,但是在小巴看来,众多意外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诺贝尔奖新的发展趋势,它是诺奖应有的更新迭代,也为我们揭示了“一角未来”。

“不务正业”?AI成为最大赢家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恐怕都没有想到,自己或许有一天得和代表计算机领域最高荣誉的图灵奖“抢饭碗”。

10月8日的瑞典斯德哥尔摩,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尘埃落定,蓝底的大屏幕告诉世人,本届物理学奖得主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

他们凭什么能够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两人的贡献在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但深度学习和AI明明是计算机学科的范畴,理论上更适合获得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奖,没想到却被诺奖给截了和,特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从来没有颁发给计算机科学,更别提AI了。

就连获奖的辛顿都说:“我从来都没想过会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在恶搞我?”

第二个“不务正业”的是诺贝尔化学奖。

本届的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大卫·贝克获得了一半奖金,另一半则由英国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美国科学家约翰 ·江珀共享。他们三人的贡献在于如何获得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知道了它的结构,就可以知道很多病症是如何产生,又如何研发药品进行医治的。在这个领域,之前做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家颜宁,她的实验室是国际上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权威。

然而,颜宁的研究方法比较传统,是需要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蛋白质结晶,然后通过研究结晶来取得研究成功,不仅是颜宁,全球科学家都是走这条研究路线。

理论上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计算直接推测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在不进行反复实验的情况下,极度高效地得到最终结果。

美国科学家贝克走的就是这一条路。早在1993年,他就开发了一套能够直接预测蛋白质结构的软件,甚至能够利用软件直接进行全新种类蛋白质的设计,相当于上帝造物,这就是贝克在计算蛋白领域做出的贡献。

哈萨比斯和江珀则更进一步,他们曾经开发出著名围棋程序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从而享誉世界,尝到AI威力的他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蛋白质结构预测这个生物学领域的巅峰。

2020年,他们一起开发出了一款AI软件AlphaFold 2,这个软件已经成功预测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其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相差无几。

可以说,本届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们,虽然用的是深度学习的方法,但是确确实实展现了AI在预测蛋白质复杂结构方面的能力,完成了化学领域的探索。

科学界的现状是,单一领域的成就已经被前人攫取得差不多了,人类目前遇到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化学,想要实现进步,都需要额外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诺奖的一个新趋势:“跨界”。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著名的跨界案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因为对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作出开创性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甚至因此开创了一个叫作行为经济学的著名流派。

心理学家获得经济学奖,并促成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融合,这说明了跨界研究为多学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而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颁发给利用AI做出的物理和化学成就,其实也给众多科学家提了一个醒: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不同动物的重要因素。

青年人得诺奖,越来越有戏?

想要获得诺贝尔奖,到底要活到多少岁?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的研究,科学界大佬们在获得诺奖时的平均年龄是69岁,这个数字在最近80年里上升了16岁。

而这些大佬尽管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但是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时,距离其重要研究成果问世,都已经过了20年甚至是30年。

从历史数据来看,1920—1930年代在美国国内活跃的研究往往到1950年代之后才被认可、获奖。

为什么诺奖获得者的年龄会偏大?其中一个说法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后来者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潜心学习之前的科技成果,然后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

也有说法是能够获得诺奖的贡献必须经过时间的长期检验。 然而,近几年来,这一传统惯例正被逐渐打破。今年,年轻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比如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约翰·江珀是1985年出生,妥妥的80后,今年才39岁,这个年纪在科学界还能称一声青年才俊,他的搭档德米斯·哈萨比斯是1976年出生的,也非常年轻。

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生于1970年,和其他诺奖获得者相比,年龄也是偏小的。

为什么诺奖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AI。深度学习领域的爆发时间非常短暂,特别是生成式的AI的普及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

刚点亮的科技树上,往往蕴含着更多的果实,这也给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出成果的机会。

此外,基于证据、数据、事实性的观察,可以验证、可以复制的“实证研究”正在成为科学界的一股潮流,这股潮流的崛起,让更多曾经被埋藏在深处的研究结果,拥有更多被发现和验证的可能性。

这就相当于以前是“酒香还怕巷子深”,但现在只要你的研究成果拥有潜力,会很快地被同行们挖掘出来进行研究。“酒香也不怕巷子深了”。

诺奖得主的“逆袭”爽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用这句话来形容在哈佛大学混不下去的诺奖得主安布罗斯,可以说十分贴切。

年轻时期的安布罗斯比较顺利,1975年他在麻省理工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并在1985年成为哈佛大学教员,研究生涯一帆风顺。

在这期间,他发现了人类第一个已知的微小RNA,就是这个成果最终让他夺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这个诺奖级别的开创发现却完全不受重视,哈佛大学甚至认为安布罗斯并没有做出任何突出贡献,导致其未能通过终身教员的审核,丢掉了工作。

安布罗斯只能收拾行李,灰溜溜的离开哈佛大学,于1992年搬迁至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过的达特茅斯学院(常春藤联盟成员),继续默默进行自己的研究。

熬了8年以后,他的博士同门加里·鲁夫昆发现了第二个微小RNA,人类这才意识到,迷你RNA存在于各个生物体内,人类也不例外,安布罗斯的研究才终于得到人们的重视。

2008年,两人共同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诺奖风向标”。哈佛大学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错误,于是重新邀请安布罗斯回到哈佛继续研究。安布罗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并选择了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做研究。

从哈佛大学混不下去,到32年后拿到了诺奖。安布罗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哈佛:“我等了32年,就是想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证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和安布罗斯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辛顿。

安布罗斯好歹还有个同门帮他一起夺奖,而辛顿则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了30年,在同门甚至老师都放弃的时候,依然坚持到底,并且笑到最后。

杰弗里·辛顿出生于传奇科学世家,他的曾曾祖父乔治·布尔提出了“布尔逻辑”,是现代计算机的数学基础。他父亲是剑桥大学的昆虫学家。他家可以说是一个科学世家。而他呢,则是一名“朋克青年”。

18岁时,辛顿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先后修读物理、化学、数学、建筑学乃至哲学,但很快都放弃了。好在辛顿最终痴迷于追寻“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才没有彻底放弃学业。

1972年,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人工智能,他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师从神经网络领域的专家希金斯教授。

当时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领域,而他研究的神经网络领域,更是无人问津,甚至被学界当成天方夜谭。在长期的探索中,就连辛顿的老师希金斯都转向符号主义阵营,离开了神经网络的道路。师门开始败落,辛顿苦苦支撑。这一坚持,就是30年。

30年的坚持最终迎来了回报,2006年,辛顿正式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深度学习从这一年开始迎来了一波爆发式的发展。随后,他在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甚至是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

到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AI技术,几乎都离不开神经网络。可以说,辛顿几乎是凭借一个人数十年的坚持,扭转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让深度学习从全球最冷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研究热门,直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AI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对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的最佳诠释。单从贡献的角度来看,辛顿这个诺贝尔奖,算得上实至名归。

不管是辛顿还是安布罗斯,他们的逆袭都可以称得上是“爽文”的剧情,然而这种类似小说的桥段毕竟只是少数,真正的科学是需要时间来印证的,看似袭戏剧性的突破,其实来自一次次的实验和灵感的迸发。

一切的意外和逆袭,最终都是对诺贝尔奖得主们所具备的勤奋坚持的奖赏。

近四年得奖女性抵得上过去几十年

女性要获得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从数据看,诺贝尔奖120余年历史一共产生了66名女性得主和912名男性得主,女性占比仅为6.7%。特别是从1936年到1976年的40年里,只有10名女性诺奖获得者。

但进入本世纪以来,获得诺奖的女性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2001年到2023年,女性诺奖得主为35人;而2020年至今的短短4年时间里,诺奖得主中已经出现12名女性,超过了之前几十年的总和。

为什么女性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有趣的是,这个问题有诺奖得主自己研究过。

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劳迪娅·戈尔丁用数据证明,工作是“贪婪”的,愿意“996”、随叫随到的员工,会比一般员工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多升迁的机会。

男性显然更容易成为“卷王”。相对来说,女性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家庭和子女教育上。所以,生育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中女性遭遇歧视的重要原因。

而她进一步研究发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在职场和公共事业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避孕药的发明。一旦掌握了生育的选择权,女性就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做更多“贪婪的工作”。

随着现代女性的觉醒和地位的提高,她们在科研等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她们的成绩表明,女性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取得和男性相当甚至更好的成果,这是男女平权在各个领域取得进展的侧面印证。

这就是诺奖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女性得主数量的增长。

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韩国女作家韩江。这是亚洲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是小说《素食者》。评委会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韩国国内举国欢庆,韩江的父亲也希望韩江能选择一家出版社举办新闻发布会。但韩江却说:“战争愈演愈烈,每天都有人被抬走,我们怎么能举行庆祝活动或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呢?”这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小小的“意外”。

“冷门”背后的潜在趋势

韩江得奖却拒绝庆祝,有网友调侃称“她值得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实际上,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日本原子弹和氢弹受难者组织联合会。诺奖评委会表彰他们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诺奖颁给AI专家是为了“蹭”一点AI的热度,颁给韩江在某种意义上有男女平权的考量,那么颁给这个反核组织,则是在警示人们地缘政治风险的升级和核风险的存在。

虽然距离二战结束已经大半个世纪,但核风险带来的阴霾其实从未真正消散。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归属虽然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考虑到当前中东和俄乌的局势,以及中美之间的紧张现状,其背后的指向性含义也不难理解。

复盘这次的诺贝尔奖,我们会发现,本届诺贝尔奖有不少“冷门”,但这一个个“冷门”的背后,却都有其自洽的内在逻辑,也都带有各自的指向意味。

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诺贝尔奖的潜在趋势,包括AI作为强大的新工具,在各大研究领域的崛起;交叉学科的跨界,以及诺奖越来越注重实用性;诺贝尔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女性诺奖得主的数量正在加速增长。

*图片由Midjourney生成

本篇作者 王振超 责任 编辑 徐涛

主编 何梦飞 图源 Midjourney

聚焦营销、品牌及商业模式,道术结合,突出中国市场的获胜及败局特征。11月15—11月17日,“吴晓波季度讲堂”冬季课《中国式商业模式及成败检讨》即将在云南开启,欢迎一起与吴老师同行。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名称

赫塔·米勒短篇小说集《低地》《风中绿李》(台版)“爆冷”摘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米勒更像是个文学圈的“局外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得主既不是此前外界预测的最大“热门”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也不是国内学界看好的西班牙作家路易斯·戈伊狄索洛,也不是获奖无数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更不是呼声甚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这一结果绝对属于冷门中的冷门。 其作品仅台湾引进过一本繁体中文版的《风中绿李》,简体中文版的作品则一本都没有引进过,非但公众相当陌生,国内德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也知之甚少;德国文学圈也同样面面相觑,就连米勒本人在得知结果后也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非常意外”。 赫塔·米勒: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移居德国,现居住在柏林。 她的作品大多描绘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 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曾摘得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几个文学奖项。 文学圈的“业余作家”赫塔·米勒,这位国内公众此前闻所未闻、连德国人自己也不太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2位女性获得者,究竟是何许人也?据悉,赫塔·米勒于1953年出生在一个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少数民族家庭。 资料显示,其父亲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党卫军中服役,母亲在二战后曾被关进过劳改营,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无疑给她以后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会两种语言的赫塔·米勒毕业后做了翻译,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想邀其合作,但她拒绝了,之后她被公司开除。 随后,她只能通过在幼稚园教书以及做德语家教谋生,并嫁给了另一位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 在做翻译期间,她写作了短篇小说集《低地》,这篇小说并能在罗马尼亚出版,但手稿却在德国出版并引起反响。 她还曾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 1987年,失去工作的赫塔·米勒与丈夫移民到德国。 赫塔·米勒的作品着墨于政治现实和社会底层的现状。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李昌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赫塔·米勒的写作特点说,“她的作品是一种自白文学,主要还是以回忆往事、反思历史、描绘那些失去家园的被压迫者的命运为主。 ”他认为,隐喻、转喻、象征、暗示这些含蓄的表达方法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不过,李昌珂同时指出,较之十年前众望所归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著名作家格拉斯,赫塔·米勒更像是德国文学中的“局外人”,在欧洲文学圈子里只能算得上是“业余作家”,平时还需要打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德语文学编辑杜新华曾在《世界文学》2003年第5期发表过赫塔·米勒的一个小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 ”但她对于赫塔·米勒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也表示,“真是个不可思议的结果。 ”赫塔·米勒:被放逐与被伤害的人王佩福利彩票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不同?抽奖方式不一样,福彩摇号,诺奖摇头。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籍罗马尼亚裔作家赫塔·米勒,让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都大惑不解。 即使在西方,米勒也算不上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 她的书只有四本翻译成英文,其中两本还是随笔。 在中文世界,大家对她更为陌生。 然而,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对她青眼有加。 授奖词中写道:她“以诗歌的洗练与散文的晓畅,呈现了被掠夺者的处境。 ”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德语区,这为她日后的写作与融入德国创造了条件。 米勒的父亲二战期间是纳粹德国的党卫军,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使她的母亲受到了牵连。 米勒在大学里研读过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 1976年,开始在一家工厂担任翻译工作。 据她回忆,她因为拒绝跟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门合作,而被工厂开除了。 从那以后,她一面担任幼儿园老师谋生,一面决心当一个作家。 为了躲避罗马尼亚有关方面的审查,她的作品在德国发表,当时就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 1987年,米勒与她的丈夫移居德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获得德国以及海外诸多项目资助。 米勒于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以及其他一些荣誉。 1997年她因为德国笔会吸纳了一些历史不清白的东德成员而愤然退出。 赫塔·米勒的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被侮辱与被伤害着的悲惨图景,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 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尽管米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在罗马尼亚的生活是她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她的作品较多着墨于社会底层的现状。 《约会》是关于一个在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 她的另一部作品《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德国的故事。 米勒的新作把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 米勒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 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在几百公里开外,就是我那些过去的经历。 ”不可否认,米勒获得诺奖跟她的政治立场不无关系。 不过,米勒的文笔灵动、诗意。 这从《黑色的大轴》中可见一斑,小说开头写道:“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 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 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 他的双唇间是水。 ”由于文学上的功力,以及直接用德语写作,诺奖评委看起来不累,她的获奖也算顺理成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诗人北岛,也在本次诺奖提名之列,赌博公司为他开出的获奖赔率跟米勒不相上下。 李敖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喜欢颁发给背离自己祖国的人。 不管这个说法正确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罗马尼亚人看到她获奖的消息后,内心肯定五味杂陈。

瑞士的交通

瑞士是世界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 其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瑞士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 瑞士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处在世界最高行列,同时有着很低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 由于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瑞士经济市场稳定且科技先进,于2011年瑞士就人均财富而言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包括金融及非金融资产)。 依国际汇率计算,瑞士为世界第19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36大经济体;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 虽然瑞士公营事业的服务范围相当广泛,但瑞士的经济自由度仍居欧洲首位。 瑞士依国际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西欧及中欧主要经济体及日本为高;以购买力平价换算则居世界第8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欧盟报告显示瑞士的创新力表现为欧洲最佳。 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居欧洲前列。 于2005年,瑞士家庭收入中位数为96,500瑞士法郎,瑞士经常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亦居世界前列。 瑞士为许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瑞士营业额最高的企业为维多、嘉能可、贡沃尔、托克、雀巢、诺华、罗氏、ABB、摩科瑞及德科,其他较著名瑞银集团、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利乐包装、百乐嘉利宝、瑞士再保险及史华曲集团。 瑞士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 制造业为瑞士最重要的产业,制造业以生产专业化学制品、药品及医疗产品、科学精密测量仪器、乐器为主。 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化学制品(34%)、机械及电子设备(20.9%)、精密仪器及钟表(16.9%)。 服务业为瑞士另一重要产业,包括银行业、旅游业、保险业及国际组织等。 瑞士全国就业人数约380万人,瑞士就业市场较邻国有弹性,失业率也相对较低,不过瑞士的失业率从2000年6月的1.7%上升至2009年的4.4%。 瑞士外国移民人口于2004年约占21.8%,约与澳大利亚相当。 瑞士每工时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7位,于2006年时为每小时27.44国际元。 瑞士为西方世界中私营部门较为发达且税率较低的国家,为发达国家中总税率较低的国家。 瑞士经商容易度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26位。 瑞士于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面临经济成长停滞,欧盟协助瑞士经济改革及整合。 瑞士信贷集团指出瑞士仅有37%的居民拥有住宅所有权,比率为欧洲最低。 于2007年,瑞士房屋及食物价格分别为欧盟25国平均的171%及145%,约为德国的113%及104%。 瑞士农业保护政策为瑞士自由贸易政策的少数例外,也导致食物价格较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瑞士市场自由度略低于部分欧盟国家,但瑞士国内购买力仍居世界前列。 除农业外,欧洲国家与瑞士间的贸易壁垒相当少,瑞士也与世界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瑞士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之一。 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尽量减少干预。 对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2012年经济增幅为0.98%。 2012年瑞士主要经济数字国内生产总值6050.5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1%通货膨胀率-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汇率1美元=0.9782瑞郎(2013年10月)失业率2.9%瑞士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 肉类基本自给,奶制品自给有余。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6%。 长期以来,瑞士政府相当重视农业 生产的发展。 对农业长期实施补贴政策,诸如发放补助金,对山区提供特别补助,对主要农产品提供价格补贴; 限制和减少蔬菜和水果的进口;对农民提供无息贷款;支持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普及重视农业知识。 2012年,农业就业人数24万,约占总就业人口的3.63%。 工业是瑞士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瑞士的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钟表、机械、化学、食品等部门。 钟表业是瑞士第三大出口行业。 作为世界最大的钟表生产国之一,瑞士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钟表品牌,产品以腕表为主,另有座钟和摆钟等。 瑞士每年生产的手表中有95%以上用于出口,2013年出口额达到214亿瑞郎,占瑞士出口总额的10.6%。 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纺织机械和发电设备。 机床、精密仪器、仪表、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化工机械、食品机械、印刷机械也很重要,近些年来,打字机、计算机、照相机和电影摄像机生产的发展十分迅速。 食品工业的产品主要供国内需要,但奶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和浓缩食品在世界也享有盛誉,所以瑞士也是巧克力王国。 化学工业也是瑞士工业的重要支柱。 药品约占化学工业产值的2/5,染料、农药、香脂、香精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瑞士除ABB、雀巢、诺华、苏尔寿等著名大公司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2012年,工业就业人数约14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1.85%。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银行为客户保密是指银行履行对客户所有事宜保持沉默的一项义务。 这同时也是客户的一项权力,因为他们才是那些被保护数据和信息的主人。 银行保密制度保护客户的个人权益。 对私人权益的保护是瑞士法律的基础,也是联邦宪法明确规定的。 17世纪,瑞士银行业迎来大发展。 一大批有钱人和精通银行业务的管理人才从法国和意大利来到瑞士日内瓦。 他们带来的资金和技术使日内瓦的银行业在短期内有了跳跃式发展。 同时,为了避免泄露这些人的财产状况,瑞士银行开始形成保护私人账户隐私的传统。 1713年,日内瓦议会制定银行法,规定银行人员有责任记录客户信息,但是禁止将客户的信息透露给他人。 为保护银行客户安全,同时也为防止客户流失,1934年瑞士政府颁布《联邦银行法》,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正式建立。 该法律规定任何储户都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银行开户存款,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实姓名。 不仅开户存款时,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而且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 该法律还要求银行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银行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储户秘密,无论第三方是私人还是官方。 若有违反,该银行职员及引诱其泄露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6个月至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瑞士法郎的罚款。 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会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保密制度终结瑞士银行保密法规在为其吸引大量境外存款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透明度的弊端,客观上为逃税和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瑞士因此和同样恪守银行保密传统的奥地利、卢森堡等国一起饱受外界诟病,长期被称为欧洲的避税天堂。 美国的施压2009年2月19日,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为了避免被美国起诉,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做出妥协,被迫向美方支付7.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并提供250至300名美国客户的信息。 2009年2月20日,美国司法部就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瑞士重新定义银行保密法,并要求瑞银集团交出其所有的5.2万个美国客户的全部资料。 2013年初,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韦格林银行在重压之下被迫关门停业。 2013年9月,瑞士联邦议会在一片争议声中批准了瑞士和美国去年底签订的一项双边协议,允许美国税务机构向瑞士银行中美国公民账户征收所得税;瑞士还将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向美国税务机构提供美国公民账户。 欧洲国家的不满瑞士的邻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由于本国实行高个人所得税制以维持福利制度,有钱人往往将钱存进瑞士银行,以此来逃避本国的高税收。 这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强烈不满。 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提出,在欧盟范围内也要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以确保所有欧盟公民对其全部收入公平纳税。 面对欧盟大国的强大压力,卢森堡、奥地利先后作出妥协,同意提高银行透明度,放松银行保密规定。 在此情况下,瑞士引以为豪的银行保密传统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 2013年10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宣布,瑞士政府当天在法国巴黎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 瑞士政府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发出了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即瑞士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加强税务合作。 签署这一公约是国际税务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这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走向终结。 全球加强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2014年5月6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财长会议上,瑞士同意签署一项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 这是一次决定性的举措,象征着瑞士几百年来坚持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从此将成为历史。 瑞士共有312家银行和3382个网点,资产总额约2.8万亿瑞郎,管理资产总额高达约5.3万亿瑞郎,其中国内和境外资产分别占49%和51%。 一项调查预计,2014年到2016年,瑞士25%至30%的私人银行可能都会倒闭。 截至2012年12月,瑞士以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居民中讲德语的约占65.6%,法语22.8%,意大利语8.4%,拉丁罗曼语0.6%,其他语言18.7%。 瑞士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德语。 26个州中有17个是德语州。 西部地区主要讲法语,有4个法语州:日内瓦、汝拉、纳沙泰尔和沃州。 有3个德法双语州:伯尔尼、弗里堡和瓦莱州。 元旦:每年1月1日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周一)劳动节:每年5月1日圣灵降灵节(周一)耶稣死亡日国庆节:1291年之后每年8月1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节礼日:每年12月26日 瑞士的班得瑞乐团,在当地是一支极受欢迎的抒情演奏团体,自1990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后,即在当地造成轰动,其不落俗套的编曲,精简的乐器配置,使每首曲子都呈现出清新的自然气息。 班得瑞音乐是瑞士音乐公司Audio Video Kommunications AG旗下的一个新纪元音乐团体。 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亦有一些改编自欧美乡村音乐的乐曲,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 阿尔卑斯长号阿尔卑斯长号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召唤牧群、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超过500年。 这种长3到4米,重4公斤的木质号角已成为瑞士山区文化的代表。 每年在瑞士瓦莱州南达镇都会举行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和比赛。 瓦莱州南达镇地处瑞士西南、阿尔卑斯山脉中心地带,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也使这个小镇得以名扬海外。 音乐节上,参赛者大多身穿传统民族服装,有的独奏、有的重奏、有的全家老小齐上阵,用阿尔卑斯长号独特的声音演奏出了一曲曲悠扬动人的乐曲。 号角声在山谷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而比赛的结果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的预算中均占很大的比重(在联邦政府预算中占8%,在州和市镇预算中约占25%)。 全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 瑞士教育的特点是:初中教育普及;高中比重小、职业学校比重大;大学教学质量高。 瑞士联邦不设教育部,联邦一级的教育事务分别由内政部的科学与研究领导小组所辖联邦高工系统委员会和联邦教科司负责,同时辅以大学联席会议、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州教育局长联席会议、瑞士高教中心等全国性协调机构;全国的职业教育由国民经济部的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部管理。 瑞士人口虽少,但却拥有密集的高教网,现有12所国家公立的大学,其中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两所大学由联邦掌管,另10所为州立大学。 按大学所在语区分,德语区有6所:巴塞尔大学(2013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101-200段第21位)、伯尔尼大学、苏黎士大学、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圣加仑大学和卢采恩大学;法语区有5所:日内瓦大学、洛桑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纽沙泰尔大学、弗里堡大学;意大利语区有一所大学。 瑞士于1993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决定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按地区合并成7所高等职业学院,该项工作于1998年完成,7所学院共有学生人。 这一改革将使瑞士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毕业文凭者的比例由之前的22%提高到25%。 瑞士有全球发达的公共医疗保健系统,拥有高水平的医疗专家以及采用最先进医疗技术的诊所和医疗机构。 发达的医院体系为每个人提供医疗服务。 瑞士公共卫生系统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卫生部门,另一部分是各类医疗机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瑞士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1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5673美元。 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40人,护理和助产人员174人,牙医6人,药师6人。 瑞士并不是一个体育强国,但是瑞士人平均体育水平很高,每个人往往会爱好3到5种的体育运动非常正常。 由于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山上常年积雪,所以瑞士人尤其酷爱滑雪等冬季运动。 同时他们国家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选手。 瑞士的强项是网球和冬季运动。 两个优秀的网球运动员马丁娜·辛吉斯和罗杰·费德勒都是瑞士人。 其中费德勒更是男子网坛历史上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 在足球方面,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阶段小组赛第一场比赛中,瑞士以1:0的比分爆冷击败了被众人看好的夺冠大热门西班牙队。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瑞士凭借着沙奇里等人的出色表现成功杀入16强。 在2013-2014赛季欧冠联赛小组赛,瑞士足球超级联赛冠军巴塞尔队双杀英超豪门切尔西队。 在2014-2015赛季欧冠联赛小组赛,巴塞尔队客场逼平英超豪门利物浦队,将其淘汰出局。 瑞士学界有不少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伯尔尼期间建立狭义相对论;较近期的科学领域获奖者则有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海因里希·罗雷尔、理乍得·恩斯特、埃德蒙·费希尔、罗夫·辛克纳吉、库尔特·维特里希等,在所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13位与瑞士有关连,位于瑞士的国际组织总共获得9次诺贝尔和平奖。 日内瓦西部与法国安省边境设有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保罗谢尔研究所为瑞士重要的国家研究所。 瑞士人较著名的发明如:麦角二乙酰胺、扫描隧道显微镜、魔鬼毡。 瑞士的太空机构瑞士航天局参与太空科技及太空计划,瑞士为欧洲空间局的十个创始国之一,也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瑞士企业如欧瑞康太空及麦柯升马达等参与航天器建造。 有1个通讯社:瑞士通讯社。 全国有报纸79种,影响较大的是三家德语报纸:《新苏黎世报》《Neue Züricher Zeigung》:1780年创刊,社址在苏黎世,日发行量16多万份。 《每日导报》《Tagsanzeiger》:1893年创刊,社址在苏黎世,日发行量20多万份。 《一瞥报》《Blick》:1959年创刊,社址苏黎世,日发行量32万多份。 影响较大的三家法语报纸是:《时报》:1998年2月创办,前身是《日内瓦报》和《新日报》,社址在日内瓦,日发行量9万份。 《24小时报》:1762年创刊,社址在洛桑,日发行量9万份。 《日内瓦论坛报》:1879年创刊,社址在日内瓦,日发行量8万份。 瑞士荣格集团(Ringier AG)创立于1883年,是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总部设在苏黎世。 各语区均有各自语言的广播电视。 瑞士公共广播电视公司(SRG),总部设在伯尔尼,1997年开播,享有联邦广播特许权,负责用四种官方语言制作和播送广播和电视节目。 瑞士国际广播电台用官方语言和英语、西班牙语及阿拉伯语制作节目,通过无线电短波、卫星向国外传送。

2018和2019诺贝尔文学奖双双出炉,诺贝尔文学奖都有哪些授奖流程?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流程是比较复杂的,不光是授奖流程,还有评选的流程也很复杂,毕竟是相当权威的机构,象征着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啊,复杂一点是应该的,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当提名人的,人家不仅有要求,要求还特别的高,你得是国家文学院院士级别的人,或者是很厉害的高等院校的文学教授再不然就是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还单单是一个提名人,就需要有如此高的荣誉。

在评选阶段更复杂来,有初选、复选和决选这三个流程,能够进到初选的人其实一已经相当的了不起来,被刷下来的原因往往就是文学作品不够有文学性,到了决选的时候,就只剩下5名候选人,又要经过激烈的讨论,经过各种各样的投票决定,最后决出一名获奖者。

然后在10月份评选并且颁布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而且颁布的时候是只颁布获奖者的,其中所有的评选过程都是保密的,它不像电影奥斯卡一样,会公布入围名单什么的,这个虽然也有入围名单,但是不透明,每年只公布获奖者是谁,别的一概不多说。

而且不管这个奖颁布出来引发什么争议,评选人员都是一律不回应的,这个奖的获奖者,除了每个人可以获得一张奖金的支票,还可以获得获得一张奖状和诺贝尔头像的奖章,其实我感觉奖金倒不是很重要,能够参选诺贝尔奖的人,一定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他们可能更加在意的是这个奖项本身给他们带来的荣誉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24771.html
史铁生的爸爸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重要吗
护理员队伍跟上了吗 无陪护病房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