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 可 香江观澜 乘势而上 求变 香港旅游业优势独特

产品

原标题:香江观澜:香港旅游业优势独特 可“应变、求变” 乘势而上

中新社香港5月5日电 题:香港旅游业优势独特 可“应变、求变” 乘势而上

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

乘势而上

内地“五一”黄金周5日结束,香港特区政府消息说,截至4日有内地旅客67万人次访港,整个黄金周预计带来超过20亿港元消费收益。尽管天公不作美,香港连日阴雨绵绵,各大景点和商圈仍然游客云集,充分印证香港旅游的魅力。香港业界表示,香港旅游资源丰富,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加强旅游竞争力。

可

香港旅游业从去年2月开始复常,去年访港旅客达3400万人次,远超之前估计的2580万人次。今年一季度,访港旅客约1123万人次,持续复苏的势头强劲。今年来,中央惠港政策陆续有来,更多城市纳入赴港“个人游”名单,对香港发展旅游业将越来越有利。

在内地访港旅客增长之际,其实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明显转变。过去多热衷购物,尤其是奢侈品,现更注重深度游、休闲游。旅游路线也变得多元化,名胜古迹、主题公园、购物热点到郊野公园、离岛风光、地区小店,都可见到他们身影。而且,越来越多内地年轻人,根据社交平台推介发掘新的打卡点,来香港感受城市氛围、看展览、听演唱会、参加节日活动。

中西文化荟萃的香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优势独特,除了可开拓各类深度游、特色游,包括节庆、地区、民俗、文化等各类主题产品,若是旅客喜爱大自然风光,香港也有200多个离岛、四分之三土地是郊野,风景秀丽;而且,香港还是国际盛事之都,今年来已有40多项大型活动和国际会议在港举行,对旅客也有磁石效应。

香港旅游业优势独特

旅游业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可带动周边系列产业,创造不少就业机会。在疫情前的2019年,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3.6%,雇员人数约23万人,占整体就业人口约6%。本届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大力“为民生、拼经济”,制订《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将优化各领域配合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不过,香港旅游业也有一些短板,是未来提升旅游竞争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例如地域空间有限,一些旅游配套设施相对不足,酒店价格较高,旅游服务人员较为短缺。

香港业界表示,如何让“人气”变为“财气”,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需要“识变、应变、求变” 。最近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烟火表演,通过内地社交平台的加强宣传,达到一定程度的吸客效果。今后旅游业的发展,还要顺应时代潮流,走高质量特色化之路,在努力提升服务和体验的同时,擦亮“好客之都”金漆招牌,注重打造具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和产品,拓展新的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以新颖和高质的体验满足旅客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完)


请问关于喀斯特的经济发展

我国是喀斯特资源富集区,雄奇秀丽的喀斯特景观大多生长在边远贫困地区,随着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不断加快。 认真研究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资源转化规律,是该地区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喀斯特资源特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包括区域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和土地、生物及矿藏资源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条件。 喀斯特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所谓“喀斯特”,是指水和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地质作用。 水在可溶性岩体表面及岩体内不同方向的裂隙中进行循环时,产生溶蚀及一定程度的机械冲刷作用,使岩体表面及内部形成一种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 喀斯特资源主要有如下三个特性:不可再生性 上亿年形成的喀斯特景观资源不仅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喀斯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观赏性 这是喀斯特资源最独特的性质。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山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林、石钟乳构成一幅幅令人惊叹、使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卷。 充分认识和把握喀斯特资源的独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是喀斯特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区域性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喀斯特资源更是如此。 兴文喀斯特与云南、贵州喀斯特分布是不同的,这种分布和组合上的差异,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生态系统。 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区域内喀斯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坚持合理研究,综合开发,扬长避短的原则。 喀斯特资源是非常有限而且十分宝贵的景观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这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喀斯特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规模。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可能越大。 当喀斯特景观在一个区域分布越大,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潜力在这个区域就可能越大。 桂林、云南等地的旅游开发,是以喀斯特资源的拥有量为基础的。 2、喀斯特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 例如,国家级风景区与世界遗产同样是风景名胜区,但由于资源的品味和质量不同,开发的层次与方式不同,其产生的效益也就不同。 一般说来,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的条件越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越大。 3、喀斯特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 喀斯特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地区经济结构。 例如兴文地区,过去第三产业不发达,宾馆饭店甚少,随着近年来喀斯特景区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餐饮娱乐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生产的区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二、 兴文喀斯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系乌蒙山北端山脉。 北与江安、纳溪两县相邻,东连叙永县,南与云南威信县接壤,西靠珙县、长宁两县。 全县幅员面积136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22个村,42.84万人,其中5个苗族乡,3.6 万苗族人口,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 兴文属边远贫困山区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6元。 兴文是我国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典型地区之一,广泛分布的喀斯特资源,形成了如天泉洞和大、小岩溶漏斗,岩溶峡谷以及众多的地表石芽、峰丛、峰林等许多珍贵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曾对兴文石林这样评述:“世界级规模的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良的喀斯特发育条件,漫长的喀斯特演化历史,古今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叠置、继承和新生,构成了‘兴文式’ 喀斯特发育的基本特色。 ”许多考察过兴文喀斯特景观的专家也一致认为,如此完整的喀斯特景观,实属国内第一,世界罕见,可称喀斯特博物馆,是一部罕见的岩溶教科书。 大自然赋予兴文人民如此美丽的喀斯特景观,为兴文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然而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兴文利用喀斯特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起步早、发展慢,早在1980年5月1日,石海洞乡风景区就对外开放。 1986年,“石海洞乡”风景区成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宋任穷、张爱萍等先后观光视察。 省、市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景区指导工作。 史学家、地学家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纷纷前往景区考察,进行直观教学。 “石海洞乡”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与日俱增,1980—1985年,游客由3万多人次增加到9万多人次,5年间共接待中外游客39万多人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崛起,而且景区的开发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就连离石海洞乡仅40公里的蜀南竹海也加快了开发步伐,走在了前头。 而石海洞乡由于种种原因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远远落在了全国众多景区的后面,游客逐年下降,2001年仅2万人,出现了潇条冷落、员工思走、事业衰败的惨状。 由于喀斯特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战略上讲也尚未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和根本性变化。 回顾兴文喀斯特资源开发的历史,可以看出,有了丰富的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够培育出好的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并不一定有新的突破。 怎样变喀斯特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1、在一个既边远贫困,而喀斯特旅游资源又富集的地区,如何加速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调整结构,突破重点,以最快的速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喀斯特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常规,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县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自身的经济特色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位置,找准战略突破口,只有在突破口上真正突破,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资源的转化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能乘势而上,不断开拓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就能如期实施和实现。 3、喀斯特景区的开发,体制、人才、资本是三大关键性要素。 而体制又是关键之关键。 石海洞乡开发从1980年至2001年20年间投入仅300万元,关键是体制障碍。 不消除体制障碍,不突破旧的框框,不改革创新,就抓不住关键,就很难解决景区开发的投入问题。 4、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和推进。 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培育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如果主导产业选得不准确,或主导产业过多,必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区域经济停滞不前。 比如,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地下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开发旅游资源为主,还是开发煤、硫资源为主,从战略上讲,从经济全球化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趋势讲,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无疑的,喀斯特地区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为主导,这是兴文22年开发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 兴文喀斯特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冲击着喀斯特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得不重新选择和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确定的是发展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发展。 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很重要的任务是从战略上研究和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怎样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所谓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并体现出某一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主导产业确定的方法一般应从定量、定性及综合分析三方面着手。 本文主要以兴文为例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并从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比较中来看兴文选择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从区位优势看。 兴文远离大市场,距省会成都480公里,离中等城市宜宾108公里、泸州86公里,区位几乎无优势可言,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县。 由于区位边远,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较为薄弱。 其次,从资源优势看。 如前所述,兴文喀斯特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闻名的喀斯特旅游景区之一,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更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文石海。 同时该地区矿产资源也极丰富,其中煤炭储量11亿吨,硫铁矿135 亿吨,盐矿48亿吨。 由于煤矿开采已近30年,尽管目前该产业还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开采煤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负面影响,其资源优势逐渐向资源劣势转化。 第三,从技术优势看。 兴文长期以采矿业为支柱产业,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技术素养不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 从战略上看兴文以矿山开采业为主导产业是缺乏比较优势和持续的市场竞争力的。 第四,从产业优势上看。 兴文县的一产业和二产业都比较落后,比较传统,规模小,现代组织化程度低,比较优势不明显。 而旅游产业特色明显,规模宏大,档次很高,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兴文旅游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产业优势,如开发培育得好,完全有可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虽然兴文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目前都是不可缺少的产业支柱,但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从产业自身的综合条件分析,以采矿业为主导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将县域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上来,在旅游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全面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突破口的确立与资源的保护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喀斯特地区尤其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分清轻重缓急,选准战略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求突破,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最终促进县域经济的繁荣和良性循环。 兴文县的特色和优势集中在兴文石海,旅游业的潜力和希望也在兴文石海。 兴文石海的开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打好兴文石海这张牌,建好兴文石海这个龙头,带动全县喀斯特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旅游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有了点上的突破,才有面上的跨越式发展。 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关键。 从1996年开始,兴文县委、县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重新启动兴文石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申报,之后相继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倾全县之力进行广泛争取,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2002年5月,兴文石海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4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2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从而为兴文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关闭景区周围硫磺厂是重要举措。 川堰厂和兴堰厂是当时兴文石海周围最大的硫磺厂,就业人数达到2000余人,曾经是兴文有名的支柱企业。 由于川、兴两矿的过度开采,兴文石海不仅沦为重要的矿渣堆积地,同时由于严重的大气污染,整个兴文石海景区几乎寸草不生。 因此,1996年,在经过关矿与不关矿的艰难抉择后,痛下决心,对川、兴两矿实行关闭破产,彻底根除了这颗生长在兴文石海风景名胜区上的毒瘤,为兴文石海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是基础。 行是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中的重要一环。 旅游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公路建设对于旅游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0年代末期,兴文县把公路建设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县先后投资近一个亿,修建了晏仙路、兴石路、古高路、晏博路等100公里旅游环线高等级水泥路,沟通了与区外大环境的联系,缩短了与大市场的距离,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与高起点建设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因此在抓发展、抓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在关键环节上创新和突破。 兴文是一个贫困山区县,财源支柱缺乏,财政十分困难,但在旅游开发上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品牌。 首先是体制改革。 针对旅游业起步早、资源转化慢和投入不足的现状,大胆推进石海洞乡原国有公司的改制,组建了国有控股的新的股份制公司。 其次是高起点规划。 全县投入100多万元聘请资深专家对全县旅游总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和完善,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是高规格建设。 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总风景师、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专家亲临兴文石海实地勘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投入近8000万元快速推进山门、游人中心、苗族文化广场、人工湖、栈道、停车场、星级厕所等65个主体工程建设,对洞内景观进行灯光全面改造,对景区居民进行迁移,对180余座坟山进行搬迁,让景区更自然、更美丽、更人性、更具吸引力。 第四是开发环境的营造。 一方面在全县上下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建旅游大县的共识。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对旅游环线和景区可视范围实行退耕还林。 再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宾馆饭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建成了三星级宾馆“洞乡大酒店”,二星级的“银峰宾馆”、“兴文大酒店”、“温水溪度假村”。 “石海旅游商品公司”、“敬师酒业”、“搏旺笋业”、“石海泡菜”等一系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相继组建并投入运行。 (四)旅游大县框架的建立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兴文的县情、兴文的资源和区位特点决定了必须按照建设旅游大县的要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建设旅游大县不仅要求加大对旅游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提高旅游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主产业链和主带动作用,实现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跨越。 这就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把握本地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结构。 兴文县在总结多年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基本框架,即以石海—博望为龙头,以僰苗文化为依托,以特色城镇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配套,并按照这个框架的总体要求,通过3—5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旅游大县。 在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全面完成兴文石海和僰王山开发建设工程,打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与此同时完成对九丝王城、仙峰山、太安石林及其它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大景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建设,真正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开发的最大合力,构建大旅游管理体制。 在僰苗文化底蕴的挖掘上,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人才,追溯僰苗文化历史,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和文化商品,形成更加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 在特色城镇的建设上,坚持以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县城为目标,积极实施好宋江河以及纺花溪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工程,搞好沿河沿溪休闲地带绿化的设计和实施,推进县城净化、亮化、绿化和美化的进程。 同时以建设特色小城镇为原则,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城镇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突出川南民居和旅游特色,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努力做到旅游环线乡镇实现“一镇一景”。 既为旅游开发增加新亮点,又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配套服务的完善上,加强旅游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拓宽旅游和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农业和工业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来推进,发挥兴文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在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精巧、新颖上下工夫,为培育壮大旅游产品开发经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休闲等相关产业,改造并提升宾馆档次,快速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网络。 旅游大县框架的提出和建立,不仅为旅游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而且对当年和以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效避免了旅游开发的盲目性、短期性和无序性,保证了旅游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发展

介绍香港的资料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HK),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扩展资料:

香港的历史沿革

1、新石器时代,香港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国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2、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3、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4、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香港特区政府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5、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6、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租借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7、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8、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9、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租借给英国。

10、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1、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

12、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4、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5、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五十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16、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2015年9月3日定为一次过的额外公众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规定外,所有银行、教育机构、公共机构办事处及政府部门无须办公。当日也将是《雇佣条例》下的法定假日。

香港是怎么变的发达的?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央台驻香港记者邵丽丽香港财政二○○七至○八年度,综合盈余为1,156亿元,这是历来最高的。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天(二月二十七日)便在他的首份预算案中宣布一系列宽免措施,协助弱势社群,增强香港的竞争力,以及确保香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篮子藏富于民的措施,当中包括宽减75%薪俸税及个人入息税涉及124亿;利得税及物业税宽减总额达24亿多元。 全年差饷宽免也涉及112亿元。 政府向全港住户提供电费补贴,金额达43亿,并且以85亿向低收入人士的强积金户口注资。 在分析香港的竞争优势时,曾俊华表示,国家的急速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内地与全球经济不断加强融合,城市化及工业化的进程,正逐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内部消费在质和量方面的增长,工业向价值链的上游推进,以及各类服务业加速发展。 这些变化都有助推动香港经济向高增值的服务业转型,从而支持香港的经济增长。 曾俊华说,香港拥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条件。 通过CEPA和《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协议》,香港不断加强与内地合作和融合。 《“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会的行动纲领正逐步落实,令香港可以确立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扩大与内地城市的分工和合作空间,达致互补双赢的效果。 香港也凭借这一有利形势,吸引内地和海外投资者,利用香港作为平台,发展区内及国际业务。 与此同时,香港也进一步提高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和地区营运总部的地位,加强与区内其它城市的合作,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角色,促进国家以至整个区域的发展。 曾俊华的首份预算案一经公布后,获得广泛欢迎。 分析普遍认为,这份预算案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有承担、可持续、务实的理财方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5231.html
下周重磅日程 中国4月CPI 英国央行利率决议 关注加沙停火
两个货真价实 一个副本专属! 胜率前五有三个上架许愿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