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角力将见分晓

作者|Eastland

头图|电影《黑客帝国》

2023年,一方面光伏市场高速增长——全球新增装机395GW,同比增长72%,中国新增装机217GW,同比增长148%;另一方面供需严重失衡——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等)产能规模均超过1000GW(其中80%以上在中国),供需比约为2:1。

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均出现巨幅下降。以末端的组件为例,单价由年初的1.8元/W降至年末的0.95元/W。

2024年4月26日、30日,两位难兄难弟——TCL中环(SZ:002129)、隆基绿能(SH:601012)先后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

2023年,TCL中环营收591亿,同比下降11.74%;归母净利润34.2亿,同比下降49.9%;

隆基绿能业绩降幅相对温和:营收1294亿,同比下降0.4%;归母净利润107.5亿,同比下降27.4%。

两大光伏巨头明争暗斗已久,未来一两年内将见分晓。

光伏产能短期、结构性过剩

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已成往事,“过剩”随处可见。从酱油到白酒、从彩电到汽车,假如产能不足,立马会有海量资本涌入,至多一两年,必然“过剩”。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让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当供给过剩、价格回落,成本高、品质差的玩家被淘汰出局,供求逐渐恢复平衡。

在基本没有成长空间的领域,供给只能围绕几乎不变的需求周期性波动,比如生猪养殖。

光伏则不然,其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才刚刚开始,产能过剩是短期内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的。无论2011年、2018年还是2023年,光伏每经历一轮产量过剩,都是促进技术进步、落后产能出清的良机。

成本高、技术落后的产能被先进产能替代,质优价廉的光伏产品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天花板”不断上升。

2008年,光伏发电成本高达4元/千瓦时,没有补贴就没有需求。

2022年,集中式光伏项目招标价跌至2元/瓦。对应发电成本不到0.2元/千瓦时,仅为2008年的二十分之一。

2009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6.3GW;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95GW;2024年预计新增525GW。

2008年光伏产能过剩,2023年全球用户对光伏的需求是2008年的88倍!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17GW,同比增长148%。

当前光伏赛道,上演的是N型电池对P型电池的全面替代。2023年,P型、N型出货量之比7:3,预计2024年将逆转为2:8。

隆基,“一体化”优势凸显

1)纵向一体化

隆基早期主要产品是单晶硅片及硅棒,2012年上市后开启纵向一体化战略,进军下游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等业务。

2013年,首次披露组件收入9178万元,占营收的4%。

2015年,组件及电池收入超过30亿,占营收的50.6%;

隆基还陆续开展电力、电站建设及服务等业务。但绝大部分营收始终来自硅片/硅棒、电池/组件两大业务。

2019年,组件及电池收入151亿,占营收的46%;硅片及硅棒收入138亿,占营收的42%;

2021年,组件及电池收入585亿,占营收的72%;硅片及硅棒收入170亿,占营收的21%;

2023年,组件及电池收入992亿,占营收的77%;硅片及硅棒收入245亿,占营收的19%;

2013年组件/电池收入仅为硅片/硅棒收入和4.5%,2023年这个比例达404.6%。

刘强东曾提出著名的“甘蔗理论”:产业链好比甘蔗,多啃一节是一节。

“一体化”的第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做大营收规模。 以隆基为例,不搞“一体化”营收或许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

2)硅片“剩”多少卖多少

随着组件及电池业务逐步扩大,硅片用量越来越大。满足自用需求后,剩余硅片外销。

2020年,硅片外销、自用量分别为31.8GW、26.3GW,外销单价0.49元/瓦;

2022年,硅片外销、自用量均为42.5GW,外销单价高达0.9元/瓦;值得注意的是组件产量48.2GW(其中外销46.1GW),较硅片自用量高5.6GW。而且,年末硅片库存量较2021年末减少约0.8GW。可以推知,2022年隆基外购硅片达6GW。

2023年,硅片外销53.8GW,自用71.6GW,外销单价暴跌49.3%至0.46元/瓦;

组件价格波动幅度远小于硅片,2023年单价1.49元/瓦,同比下降18.9%。

光伏需求火热时,组件业务所需的硅片有保障;光伏需求不足时,组件业务可帮助“消化”过剩的硅片。 各环节间相互协同,是“一体化”的第二个优势。

3)组件及电池“救主”

2019年-2021年,硅片业务毛利润金额停滞不前,毛利润率显著下滑。组件毛利润率也在下滑,但幅度相对较小,毛利润金额持续上升,2021年接近100亿。

2023年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组件业务毛利润达182亿,毛利润率18.4%(2022年高4.7个百分点)。

组件业务“给力”,使得毛利润在逆境中保持增长,从2019年的81亿增至2023年的221亿。

硅片价格高时,硅片多赚些;硅片价格跳水,组件跌价幅度相对较小,可以多赚些。

“堤内损失、堤外补”是“一体化”的第三个优势。

中环,专业化优势体现在哪里

中环秉承专业化战略,主打光伏材料(主要是硅片):

2022年,硅片销售收入达509亿,占营收的76%;组件销售收入108亿,占营收的16.2%;

2023年,硅片销售收入回落至438亿,占营收的74%;组件销售收入93亿,占营收的15.7%。

由于产能扩张开始得晚,中环硅片产量低于隆基,但差距逐年缩小:

2020年,中环硅片产量约为隆基的65%;2021年超过隆基的70%;2022年约为隆基的80%;2023年接近隆基的90%。

隆基硅片优先满足自用,外销量小于中环:

2022年,中环、隆基硅片外销量分别为68GW、43GW;

2023年,中环、隆基硅片外销量分别为114GW、54GW;

中环竞争优势体现为硅片单价更低、毛利润率更高:

2022年,中环、隆基硅片销售单价分别为0.76元/瓦、0.9元/瓦,中环毛利润率却比隆基高1.3个百分点;

2023年,中环、隆基硅片售价分别降至0.38元/瓦、0.46元/瓦,中环毛利润率领先优势扩大到5.9个百分点!

“一体化”有三大优势,专业化只有一个优势——专业!

没有回头路

2017年末,隆基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原值67亿,账面值54亿;

2018年,机器设备原值净增31亿、计提折旧7.7亿,年末账面值达到97亿;

2020年、2023年,机器设备原值出现两次大的飞跃,净增金额分别为110亿、140亿;

截至2023年末,机器设备原值达419亿、累计折旧104亿、期末账面值300亿,占固定资产总值的81%。

2020年,隆基固定资产暴涨。年末中环固定资产-专用设备原值、账面值分别为212亿、166亿,均落后于隆基;

2021年中环发力,年末专用设备原值净增50亿,期末账面值达222亿,反超隆基;

2022年、2023年,中环专用设备原值净增额均超140亿。

2023年末,中环专用设备原值达560亿、累计折旧141亿、期末账面值415亿,占固定资产总值的77%。

隆基固定资产投资发力点在2020年、2023年,中环则在2022年、2023年。中环后来居上,光伏设备账面值比隆基多110亿。

光伏产业貌似正在经历从P型向N型的“大变局”:2023年,P型、N型出货量之比7:3。预计2024年将逆转为2:8。

实际上,N型产品占国内组件采购定标的比例已经从年初的13.9%提高到年末的66.7%。

另据中环财报披露,2023年N型及大尺寸产品出货75GW,占比约66%;2024年Q1,出货34.95GW,同比增长40%,N型及大尺寸占比提高到88%。

更重要的是,中环已经完成大尺寸、N型产品布局。2023年,中环能够以更低的出货,获取更高的毛利润率。假如2024年N型大爆发,中环优势将更加突出。

两家都已下了重注,没有回头路可走。中环认为N型替代P型是大趋势,隆基认为P型仍有潜力可挖。最迟一两年,可见分晓。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本篇是他第987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与他直接沟通~


城市竞争的新角力场 人才政策转向人口政策

又一个城市放宽落户条件,郑州自即日起,将在2017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放宽两项、增加一项户口迁入郑州市落户条件,包括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放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落户条件和增加租赁住房落户条件,其中,在郑州市中心城区租赁住房满1年的外地市人员,可申请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户口迁入;在县(市)、上街区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租赁住房入户的,不要求租赁时限。 近日,沈阳则下放户籍审批权,以降低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流程,吸引人口流入。 今年前10月沈阳户籍人口增8.6万。 近两个月来,全国累计超过20个城市发布不同形式的人才吸引政策。 包括沈阳、佛山、南京、上海、成都、中山等地,人才政策也进一步细化和提高可执行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今年还有不少省市到北京招商纳才,比如甘肃、山西、绍兴、武汉、东莞等省市都有来北京广罗人才,甚至直接来北京开发布会,发布最新政策。 另外,2019年中国城市人才政策的一个新变化是,除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人才政策,已经在从人才政策向人口政策过渡。 “人口的稳定流入,将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的一场11月份东莞在北京的招商会上,东莞市长肖亚非说。 显然人口的净流入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招商引资的核心区位优势之一。 新一波人才政策细化人才争夺战在2017年由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掀起。 截止到2019年底,新一线城市仍在继续加码和细化人才政策,国内诸多地级市和区县也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 12月份,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发布《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淄博市12月出台《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 11月底,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的补充通知》,在佛山市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 近期更新人才政策的地区,还有成都天府新区、中山市、南京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 12月10日,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海归工科博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有新一线城市的重点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也在综合考虑城市的各项区位条件,对他来说,该城市提供的科研平台要达到一定基准线。 对于二线城市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户口等,他表示并没有太多关注这些细节,他认为这些都不是考虑的因素,其他方面他还会考虑照顾家人,以及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等。 当然,他的首选还是留在北京,毕竟北京聚集了他所在行业的最多的研发和产业资源。 另一位清华毕业的文科博士,最近也在考虑去广东的高校,待遇普遍比北京好,政策灵活度也比较高,有些高校甚至还愿意解决引进人才的伴侣的工作。 一方面他要考虑待遇,但又不能完全只考虑待遇,30岁出头还是他做学问的关键时期,学校平台也很重要。 据透露,他去广东的一所普通非重点高校的概率比较高。 12月9日,58同城、安居客对外发布《2019人才政策与安居就业报告》指出,根据城市的人口凝聚力、经济发展程度、2019年人才政策友好程度综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依然是人才吸引力较强的城市,政策力度较大。 报告指出,南京、成都、郑州等城市争夺的是本科以上创新人才,人才定位与其城市产业发展定位相对应,与其城市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相匹配。 成都、武汉等城市受人才政策影响,户籍人口显著增长。 今年以来,百余城人才落户政策落地,势必对人口流动带来新的影响。 人口政策正常化根据58同城、安居客平台的数据,2019年1-10月,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新房访问热度远高于一线城市,而从同比增速来看,武汉、沈阳、宁波的访问热度均超过20%。 58同城方面人士解读称,人口流动的背后是资本的流动,新增人口不仅自身带来资本,也在吸引资本的流动。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长周先旺在一场公开活动中谈道,武汉要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 当晚,该消息在武汉地产、投资等行业圈子得到迅速传播。 12月初,《武汉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2019年版)》正式公布。 最大变化是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累计积分75分以上即可在汉落户。 积分入户指非本市户籍人员,在不符合现行入户政策的情况下,通过积分指标体系获得相应分值,在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后,可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某外资企业中国区CEO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曾去过郑州、延安、连云港实地调研,他密切关注中国的城市城镇化和人口政策,以及城市的基建配套,城市的年轻人的数量和净流入人口的数量都是他考察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些都决定他们公司是否要在那座城市投资开店。 不仅仅是外资消费品企业,某巨头互联网平台西南区的一位市场开拓负责人则直言,他们决定是否在一个城市设点,会看当地宏观经济数据公报,包括人口、人均收入等,也会考虑当地人口的年龄结构。 11月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京参加一场东莞市政府举行的招商会,东莞市长肖亚非在推荐东莞时,用整页的数据PPT,重点强调了东莞的人口优势。 在人口方面,东莞是全国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近几年每年净流入量都在10万人左右。 2018年全市常住总人口超过839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近1100万人,在珠三角9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 肖亚非谈道,人口的稳定流入,将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人口数量上升的同时,东莞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东莞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9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3.3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关于人才的概念争议性。 他认为,从经济学者的观点来看,只有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没有人才的概念。 越是大城市,越是需要两端的产业,包括高精尖的产业和一些配套的服务业。 事实上,中国除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城市人才政策从2017年到2019年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人口政策”,除了吸引一些高学历人才外,这些城市也在不断降低过去阻扰人口正常流动落户的条条框框。 也有学者提出异议,以人口落户政策放宽为例,这些本来就是正常的人口流动的政策,并不是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这只是说明迫于人口红利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地方政府的人口政策在趋向正常化。

这个是什么电影啊

铜雀台!!!简介!庚子年,恰逢天象“四星合一”,预示改朝换代之征兆。 曹操(周润发 饰)的部属、尤其他的公子曹丕(邱心志 饰),希望借此良机推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同时反对曹操的势力,也加紧了行动,无人知晓四星合一之时,大汉天下将发生何种惊天动地之事。 关中,马超、韩遂的俘虏营后方,少男穆顺(玉木宏 饰)、少女灵雎(刘亦菲 饰)被一支铁骑掠走,押到一个巨大陵墓里,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将被塑造成铁血死士,完成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任务。 五年后,曹操盛殓关羽,回到铜雀台,灵雎一袭红衣出现在曹操身旁。 柔弱的汉献帝(苏有朋 饰)、野心勃勃的伏后(伊能静 饰)对曹操的归来噤若寒蝉,大臣们亦是各怀鬼胎。 四星即将合一,一出“杀死曹操”的阴谋大戏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 影片制作铜雀台草木皆兵 上演《情·色·权·谋》三国杀由长影集团、共和智力影业、光线影业、广东电视台、华夏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斥资1.3亿打造的年度古装巨制《铜雀台》将于十一档全国公映。 近日,出品方发布概念海报,凸显震撼气势与神秘气息。 此次发布的海报整体基调幽暗炽烈,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暗示着华丽背后的阴暗、权力之下的杀机,概念海报中一柄血渍未干的匕首中映出周润发不怒自威的面孔,影射曹操四面楚歌的处境,众人皆欲诛曹,凶器之上的暗影预示曹操身处固若金汤的铜雀台,却成为众矢之的,情感与阴谋、明争与暗战一触即发。 《铜雀台》中周润发领衔众实力群星联袂演绎,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每个人物都有新颖而独特的性格解读,而这些人均用不同手段欲图达到同一个目的:杀死曹操。 片中情节因此展开,多方势力争相“杀曹”,展现出三国乱世汉室朝野“情、色、权、谋”之争,利刃见血,杀机四起、暗战重重。 因而每位明星也都身肩不同重任,有人融情,有人使色,有人弄权,有人设谋,皆为一个“杀”字,目标都是曹操。 “情·杀”:刘亦菲饰演的灵雎与玉木宏扮演的穆顺青梅竹马,却生不逢时。 他们因“刺曹”而导致命运交错,与周润发的关系纠葛,“情”至生死。 刘亦菲与玉木宏身为死士,生而为“刺曹”,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与周润发的接触三人之间均产生了情感上的剧烈内心争斗,当利剑指喉,亲情、爱情、家国之情,情深致命。 “色·杀”:苏有朋扮演汉献帝,伊能静则贵为皇后,邱心志身为曹操之子曹丕,谁能想到三人会发生怎样的纠葛。 “最毒莫过妇人心”,当邱心志扮演的曹丕觊觎皇后的美色,艳冠朝野却恼怒天子无能的皇后伊能静会作何反应?父亲伏完作为重臣却无权力,只能活在曹操的阴影之下,甚至朝不保夕,身为女儿的伊能静把自己作为美色武器,以胭脂化利刃,引来的会是怎样一场“桃色风暴”。 “权·杀”:苏有朋饰演的汉献帝虽为天子,却似傀儡,每天以唱戏消遣,毫无实权,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曹操,身为皇帝的他肯定恨在心里。 但他是安心做一个不愁吃喝的玩乐皇帝,还是要卧薪尝胆冒死谋求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这实在是一个两难抉择。 “谋·杀”:倪大红与姚橹分饰朝野重臣伏完与曹操身边的吉太医。 老谋深算的二人与周润发之间“谋·杀”角力则更显波涛暗涌。 朝野宫斗谋略至上,伏完与吉太医均深具城府,最有与曹操抗衡实力。 倪大红杀曹以保汉室天下与自己女儿皇后之位,吉太医则几乎是曹操身边唯一的亲信之人,在铜雀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谋,生与死皆在一念之间。 四星汇聚,谁是盟友,谁是敌人,不到剑拔弩张之时,不见分晓。

河南首富,一个被实体经济耽误的古惑仔……

曾经的屌丝,如今河南首富的光环照耀着山水集团,这家实打实的实体企业,实至名归。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水泥巨头,山水集团在与天瑞集团的巅峰对决中,上演了一场史上最实之战。

那是一场六百人参与的壮观战斗,装备精良的山水集团犹如铁骑突袭,用装载机这个重型武器,展示了其在商战中的硬核实力。然而,规则如同古惑仔的江湖信条,战斗必须在天亮之前见分晓,当援军的出现宣告了这场实战的暂时落幕。

胜利的瞬间,山水集团对留守人员的表彰,仿佛是战场上的荣誉勋章,而败者的命运则是被捕的警戒。这场实企之间的古惑仔大战,背后隐藏的是利益纠葛的复杂漩涡。

2013年的股权纷争,是山水集团命运的转折点,家族企业的掌控权易手于天瑞集团,暴露了实体企业内部权力斗争的暗流。股东间的利益争夺,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判与派系文化的碰撞,凸显出传统实业家族的挑战。

山水集团的两大股东,常年的利益角力,折射出创始人派系与外来股东之间的冲突。创始人对于企业文化的坚守与外来股东的现代化理念,时常引发摩擦。例如,山水水泥副董事长的罢免事件,正是这种文化冲突的直观体现。

这样的股权之争,不仅威胁企业的稳定,还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天瑞集团创始人草根出身的成功,也揭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策略和机遇。高层矛盾的发酵,无疑对投资者的信心构成了考验,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山水集团的故事,更是中国实体企业转型路上的一段缩影,每一次冲突与妥协,都在推动着实体企业向着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转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5426.html
矿工总监 希望德泽尔比执教米兰 他能激发出莱奥的全部潜力
8点1氪丨香飘飘回应产品包装讽刺日本核污水事件;国铁集团回应